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外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麵包

外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麵包

發布時間: 2023-05-15 16:01:20

『壹』 外國短篇小說《麵包》的主題

小說《麵包》寫的是二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以小小一片「麵包」為切入點來揭示世界大戰後的悲慘的社會現狀和溫馨的人際關系,構思非常精妙。

在精短的篇幅里,作者游刃有餘地傳達了極為豐富的內容,表現了大難之後倖存的一對老夫妻微妙、豐富、復雜的內心情感。

丈夫只不過是想吃自家的一片麵包,但他卻得「偷」,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避免妻子指責嗎?不。他不也同時為了維護妻子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尊嚴嗎?——妻子不能讓相愛幾十年的丈夫吃飽肚子。同時,他不也在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體面嗎?——丈夫無力讓妻子供應足夠的麵包。

小說中當然有脈脈的溫情,也有相互的尊重,也有無私的奉獻。但是,通過一片麵包,作者痛斥罪惡的戰爭對小人物的無情摧殘。

『貳』 茹拉的麵包閱讀答案

她突然醒來。兩點半。她尋思,為什麼會突然醒了。哦,原來是這樣!廚房裡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細地聽著廚房裡的聲音,寂靜無聲。太安靜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邊的床,發現是空的。這就是為什麼特別安靜的原因了—沒有他的呼吸聲。她起床,摸索著經過漆黑的房間來到了廚房。在廚房兩人相遇了。表針指著兩點半。她看到櫥櫃邊上有個白的東西。她打開燈。兩人各穿襯衣相對而立。深夜,兩點半。在廚房裡。在廚房餐桌上是一個盛麵包 的盤子。她知道,他切過了 麵包 。小刀還放在盤子旁邊。桌布上留下了麵包屑。每晚他們就寢時,他總是把桌布弄乾凈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現在桌布上有麵包屑,而且小刀還在那裡。他感到地上的涼氣慢慢傳到她身上。她轉過頭來不再看盤子了。 ①「我還以為這里出什麼事了。」他說,並環視了一下廚房四周。 「我也聽見了什麼。」她回答,這時她發現,他夜晚穿著襯衣看起來真是老了。跟他年齡一樣老了。六十三歲。白天他看起來還年輕些。她看起來已經老了,他在想,穿著襯衣的她看起來相當老了。不過也許是頭發的原因夜裡女人顯老是表現在頭發上。頭發使人一下變老了。 「你應該穿上鞋子的,這樣光著腳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她沒有注視他,因為她不願忍受他在三皇,他們結婚三十九年之後他現在撒謊了。②「我原以為這里有什麼事。」他又說了一遍,又失去了自製,把視線從一個角落移到另一個角落。 「我也聽到了什麼。於是我想,這里出了什麼事。」 「我也聽見了。不過,大概什麼事也沒有。」 她從桌上拿起盤子,並用手指彈去桌布上的麵包屑。 「沒有,大概沒什麼事。」聽到他不安地在說。 她趕緊幫他說:「過來,大概 是外面有什麼事。」 「走,睡覺去。站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他向窗戶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點什麼事。我以為是在這里。」 她把手伸向電燈開關。我必須現在就關燈,否則我必定還回去瞧盤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個盤子。「過來,」她說,同時把燈關滅。「這大概是外面有什麼事,刮風時檐槽嘗嘗碰牆壁。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風時它總是嘩嘩亂響。」 兩人摸著走過黑黢黢的過道來到卧室。兩雙光腳在地板上拍擊作響。 「 是有風,」他說,「已經掛了一整夜了。」當她躺在床上時,她說:「是的,颳了一夜的風。剛才大概就是檐槽在響。」 「是呀,我剛才還以為是在廚房。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說這話,彷彿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當他撒謊時,聲音多假。 「真冷。」她說,並輕聲地打著哈欠。「我可鑽被窩了,晚安。」「晚安。」他回答,又說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隨後是寂靜無聲,許多分鍾後她聽到,他在小心、輕聲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勻地呼吸,使他不致發覺,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節奏均勻,倒使他慢慢進入夢鄉了。當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時,她分給他四片麵包 ;平時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說著離開了餐桌。「我吃這 麵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頭深深埋在盤子上。他沒有抬頭。就在此刻她對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兩片麵包 。」他對著盤子在說。 「夠了。晚上我吃麵包 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過了一會兒,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燈下。 (選自《外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包智星譯)
【注】沃爾夫岡·博歇爾特:西德廢墟文學的先驅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說《 麵包》寫的是二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
16.請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4分)
【答案】
①妻子發現了丈夫的 麵包 。
②丈夫撒謊掩飾。
③妻子替丈夫圓謊。
④第二天晚上,妻子多分了麵包 給丈夫。
【解析】答題時,可按照文章的順序,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寫了哪些人的哪些事情,他們之間什麼關系。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夫妻倆,故事圍繞半夜廚房發出的聲音展開。
【考點】考查概括小說的情節,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
17.文中的畫線部分分別表現了丈夫怎樣的心理?(5分)
【答案】
①撒謊想掩飾自己偷拿麵包 的行為。
②感覺妻子可能發現了,繼續撒謊時的慌亂不安。
③面對妻子的寬容,感到愧疚。
【解析】這三句話,有丈夫的語言、動作,分析其表現的心理,需要結合故事發生的大背景(二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和具體的情景。
①處切完麵包,他發現了妻子,近乎本能地找理由掩蓋,環視四周的動作表現了他內心的慌張;
②處看到妻子注意到他沒穿鞋子,估計妻子可能已經發現他的行為了,「又說了一遍」表現了他心虛,還是想盡量掩蓋;
③處面對妻子的寬容、關懷,他認識到自己錯了,「把頭埋在盤子上」的動作表現了他的難過、歉意。
具體賦分如下:
第 1 句,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了丈夫尋找借口意欲掩蓋真相的心理。 2 分;
第 2 句,與第 1 句內容上重復,體現了丈夫內心的慌張與不安。
第 3 句,動作描寫。「頭深深埋下去」說明丈夫不敢面對妻子。體現了丈夫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確實會吃不飽。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麵包,自己又飢餓難忍。 3 分
【考點】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18.小說的主題是什麼?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
(1)主題:在物資極端句法的條件下,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理解、寬容、尊重,並無私奉獻,才能度過困境。
(2)分析:
①在深夜的廚房,結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發現對方「老了」,表現出相互之間的憐惜之情。
②丈夫偷吃 麵包後撒謊,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負擔。
③妻子發現丈夫偷拿 麵包,本可當場「揭露」,但為了維護丈夫的尊嚴而替丈夫圓謊。
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謊,多分丈夫一片 麵包,進一步傳達了對丈夫的愛。丈夫深感愧疚。
【解析】分析小說的主題,需要結合作者的身世、時代背景。如果作者我們不太熟悉,就要結合注釋、題目及文章內容猜度作品的時代背景。二戰後,人們在飢餓中,人性被扭曲。老實可靠,三十九年沒有撒謊的丈夫半夜偷竊麵包,並撒謊掩蓋。但妻子的寬容、關愛,讓丈夫認識到了錯誤,夫妻倆最終坦誠相待。這個變化的原因就是作品的主題。
【考點】考查對文學作品主題的把握。

『叄』 短篇小說《麵包》有什麼內涵

小說《麵包》寫的是二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以小小一片「麵包」為切入點來揭示世界大戰後的悲慘的社會現狀和溫馨的人際關系,構思非常精妙。 在精短的篇幅里,作者游刃有餘地傳達了極為豐富的內容,表現了大難之後倖存的一對老夫妻微妙、豐富、復雜的內心情感。 丈夫只不過是想吃自家的一片麵包,但他卻得「偷」,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避免妻子指責嗎?不。他不也同時為了維護妻子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尊嚴嗎?——妻子不能讓相愛幾十年的丈夫吃飽肚子。同時,他不也在為了維護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體面嗎?——丈夫無力讓妻子供應足夠的麵包。 小說中當然有脈脈的溫情,也有相互的尊重,也有無私的奉獻。但是,通過一片麵包,作者痛斥罪惡的戰爭對小人物的無情摧殘。

『肆』 無論哪篇文章的閱讀及題及答案

3、、(10年福建卷)
(甲)文學類文本閱讀(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題。
春風
林斤瀾
北京人說:「春脖子短。」南方來的人覺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冬天剛過去,夏天就來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見是:「哪裡會有什麼春天,只見起風、起風,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實,意見里說的景象,不冬不夏,還得承認是春天。不過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確。褒貶起來著重於春風,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懷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樣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這四句里沒有提到風,風原是看不見的,又無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風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才草長,花開,鶯飛……
北京的春風真就是刮土嗎?後來我有了別樣的體會,那是下鄉的好處。
我在京西的大山裡、京東的山邊上,曾數度「春脖子」。背陰的岩下,積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沒有開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還是泉邊,凡帶水的地方,都堅持著冰塊、冰硯、冰溜、冰碴……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粱,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撤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轟的一聲,是哪裡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彷彿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動。
麥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積雪裡鼓苞了。清早,著大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荊條背簍,背帶冰碴的羊糞,繞山嘴,上山樑,爬高高的梯田,春風呼哧呼哧地幫助呼哧呼哧的人們,把糞肥拋撒勻凈。好不痛快人也。
北國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喜歡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著解氣。要不,請想想,柳絲飄拂般的撫摸,細雨滋潤般的體貼,又怎麼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樑?又怎麼踢打得開千里冰封和遍地賴著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還寒,最難將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陽光,牛尾蒙蒙的陰雨,整天好比穿著濕布衫,牆角落裡發霉,長蘑菇,有死耗子味兒。
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
(先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報》)
13.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文章開頭三段,寫北京春天時間短、風沙大,點明了北國春天的特點。
B.作者歷經飛沙走石的北國春風,「有了別樣的體會」,感到北國春風不如南國春風。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於對北國春風和人們在春風中勞作場景的感受。
D.對比是本文的主要寫法,如南國春風與北國春風的對比,麥苗返青與山桃鼓苞的對比。
E.作者對北國春風欲抑先揚,把自己對北國春風的體會抒寫得淋漓盡致。
【答案】AC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學類作品的分析綜合能力,重點是對文章的理解。A項、C項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體現,並且分析准確。B項所說作者「感到北國春風不如南國春風」是錯誤的,和作者的觀點正好相反;B項麥苗返青與山桃鼓苞不形成對比;E項對表現手法的說法是錯誤的,對北國春風不是欲抑先揚,而是使用了欲揚先抑。 誤區警示:考生誤答本題原因,一是對文章內容不把我,而是對寫 作手法「對比」「欲揚先抑」等不理解。
14.為什麼作者起初在北方懷念江南的春風,後來卻說「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請簡析。(4分)
答:
【答案】北國的春天時間短,風沙大,使作者懷念的江南的春風。後來作者看到北國的春風吹開冰凍,催生萬物,產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懷念北國的春風。(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了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答題時要從全文著手,把握住江南春風和北國春風的特點,抓住作者的觀點態度,特別是結合原文第一二段和倒數第三段作答。誤區警示:本題誤區在於考生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把握不到位,再就是表述不規范。

15.文章倒數第二段,作者對江南春天中「看不見」的春風另有一番描述。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這樣寫好在哪裡?(6分)
答:
【答案】用另一種角度寫南國看不見的春風,與開篇對南國春風的描述形成對比,表明感情的變化。用輕柔的南國春風,與強勁的北國春風對比,凸顯北國春風的作用。從懷念南國的春風,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對即可)
【解析】本題考查了考生對作品表現手法的鑒賞能力。解答時要審准題目,把握題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這樣就可以得到啟發,和開始第三段結合起來分析前後對比表現手法的使用效果。誤區警示:本題誤區在於考生審題審不出答題角度,沒有注意到「這樣寫好在哪裡」是對手法或語言的鑒賞。另外,規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視。

4、、(10年廣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
麵包
沃爾夫岡•博歇爾特①
她突然醒來。兩點半。她尋思,為什麼會突然醒了。哦,原來是這樣!廚房裡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細地聽著廚房裡的聲音。寂靜無聲。太安靜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邊的床,發現是空的。這就是為什麼如此特別安靜的原因了——沒有他的呼吸聲。她起床,摸索著經過漆黑的房間來到廚房。在廚房兩人相遇了。表針指著兩點半。她看到櫥櫃邊上有個白的東西。她打開燈。兩人各穿襯衣相對而立。深夜。兩點半。在廚房裡。
在廚房餐桌上是一個盛麵包的盤子。她知道,他切過了麵包。小刀還放在盤子旁邊。桌布上留下了麵包屑。每晚他們就寢時,她總把桌布弄乾凈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現在桌布上有麵包屑,而且小刀還在那裡。她感到地上的涼氣慢慢地傳到她身上。她轉過頭來不再看盤子了。
①「我還以為這里出什麼事了。」他說,並環視一下廚房四周。
「我也聽到了什麼。」她回答,這時她發現,他夜晚穿著襯衣看起來這是老了。跟他年齡一樣老了,六十三歲。白天他看起來還年輕些。他看起來已經老了,他在想,穿著襯衣的她看起來相當老了。不過也許是頭發的原因。夜裡女人顯老總是表現在頭發上。頭發使人一下變老了。
「你應該穿上鞋子的。這樣光著腳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她沒有注視他,因為她不願意忍受他在撒謊。他們結婚三十九年之後他現在撒謊了。
②「我原以為這里有什麼事。」他又說了一遍,又推動了自製,把視線從一個角落移到另一個角落。
「我也聽到了什麼。於是我想,這里出了什麼事了。」
「我也聽見了。不過,大概什麼事也沒有。」
她從桌上拿起盤子,並用手指彈去桌布上的麵包屑。
「沒有。大概沒什麼事。」聽到他不安地在說。
她趕緊幫他說:「過來,大概是外面有什麼事。」
「走,睡覺去。站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他向窗戶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點什麼事。我還以為是在這里。」
她把手伸向電燈開關。我必須現在就關燈,否則我必定還會去瞧盤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個盤子。「過來,」她說,同時把燈關滅。「這大概是外面有什麼事,刮風時檐槽常常碰牆壁。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風時它總是嘩嘩亂響。」
兩個摸著走過黑黢黢的過道來到卧室。兩雙光腳在地板上拍擊作響。[來源:Z§xx§k.Com]
「是有風,」他說,「已經颳了一整夜了。」當她睡在床上時,她說「是的,颳了一夜的風。剛才大概就是檐槽在響。」
「是呀,我剛才還以為是在廚房裡。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說著話,彷彿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當他撒謊時,聲音多假。
「真冷,」她說,並輕聲地打著哈欠。「我可鑽被窩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說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隨後就是寂靜無聲。許多分鍾後她聽到,他在小心、輕聲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勻地呼吸,使他不致發覺,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節奏均勻,倒使她慢慢進入了夢鄉了。
當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時,她分給他四片麵包;平時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說著離開了餐桌。「我吃這麵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頭深深埋在盤子上。他沒有摔跟頭。就在此刻她對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兩片麵包。」他對著盤子在說。
「夠了。晚上我吃麵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過了一會兒,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燈下。
(選自《外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包智星譯)
[注]①活爾夫岡•博歇爾特:西德廢墟文學的先驅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說《麵包》寫的是一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

16. 請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4分)

【答案】1,妻子發現丈夫凌晨在廚房。1分2,妻子仔細觀察後發現丈夫偷麵包。1分3廚房對話中,妻子沒有揭穿丈夫的謊言。1分4,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麵包勻給丈夫。1分
【解析】此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全文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情節。①妻子深夜被廚房的聲音驚醒;②妻子發現丈夫偷吃麵包;③妻子和丈夫談論「廚房的聲音」;④妻子把自己的麵包分給丈夫。

17. 文中的畫線部分分別現了丈夫怎樣的心理?(5分)

【答案】第1句,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了丈夫尋找借口意欲掩蓋真相的心理。2分
第2句,與第1句內容上重復,體現了丈夫內心的慌張與不安。
第3句,動作描寫。「頭深深埋下去」說明丈夫不敢面對妻子。體現了丈夫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確實會吃不飽。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麵包,自己又飢餓難忍。3分
【解析】此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首先分析劃線句的是什麼表達方式,然後結合具體語境體會其中的內涵和表達效果。①表現丈夫因偷吃麵包而故作鎮定的心理;②表現丈夫因妻子的蒼老和自己撒謊而內心不安的心理;③表現丈夫因妻子的大度而羞愧的心理。

18. 小說的主題是什麼?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

【答案】小說通過飢荒中妻子維護丈夫尊嚴並為他省下口糧的小故事,不但表現了患難與共的真情,也歌頌了二戰後飢荒中,人們互相砥礪互相關愛的精神。
【解析】此題考查把文章主題的知識。第二段中,妻子已經很明確判斷出丈夫偷了麵包,但她並沒有明言。丈夫在被窩中吃麵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體現了她對丈夫深摯的愛。最後妻子以謊話對謊話,更能體現她對家人和家的深沉的愛。
①這篇小說通過描寫戰爭背景下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常態,表現了戰爭對人性的戕害以及作者對戰爭的譴責。
②丈夫因為飢餓,瞞著妻子深夜到廚房偷吃麵包,被妻子發現以後,又極力掩蓋真相。飢餓,讓他們「看起來相當老了」,讓他們互不信任,讓本性善良的丈夫甚至「在結婚三十九年之後開始撒謊了」,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戰爭。
③作品中也描寫了一些溫情的東西,比如對丈夫心理的刻畫,比如妻子為了維護丈夫的自尊而不戳穿真相的對話描寫,比如小說的結尾妻子把自己的麵包分給丈夫的情節,所有的這些都表現了人性的善良,然而這些美好的人性卻因為戰爭的存在而逐漸消失。

5、、(10年江蘇卷)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題。
溜 索
阿 城
一個鍾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首領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要過溜索了。不由捏緊了心,准備一睹氣貫滇西的怒江,卻不料轉出山口,依然是悶悶的雷。見前邊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馬向前。行到岸邊,抽一口氣,腿子抖起來,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動半步。
萬丈絕壁垂直而下,馱隊原來就在這壁頂上。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一派森氣。俯望怒江,驀地心中一顫,再不敢向下看。
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那馬平時並不覺得雄壯,此時卻靜立如偉人,晃一晃頭,鬃飄起來。牛鈴如擊在心上,一步一響,馱隊向橫在峽上的一根索子顫顫移去。那索似有千鈞之力,扯住兩岸石壁,誰也動彈不得。
領隊下馬,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動不動。領隊瞟一眼漢子們。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站起來,嗖地一下小過去,卻發現他腰上還牽一根繩,一端在索頭,另一端如帶一縷黑煙,彎彎劃過峽谷。一隻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餘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在風中抖。再看時,瘦小漢子已到索子向上彎的地方,悄沒聲地反著手倒手拔索,橫在索下的繩也一抖抖地長出去。
大家正睜眼望,對岸一個黑點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個長音飄過來,繩子抖了幾抖。三條漢子站起來,拍拍屁股,三條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領隊啞聲問道:「可還歇?」餘下的漢子漫聲應道:「不消。」紛紛走到牛隊里卸馱子。
牛早卧在地下,兩眼哀哀地慢慢眨。兩個漢子拽起一條牛,罵著趕到索頭。那牛軟下去,淌出兩滴淚,大眼失了神,皮肉開始抖。漢子們縛了它的四蹄,掛在角框上,又將繩扣住框,發一聲喊,猛力一推。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泄。過了索子一多半,那邊的漢子們飛快地收繩,牛倒垂著,升到對岸。這邊的牛們都哀哀地叫著,漢子們並不理會,仍一頭一頭推過去。之後是運馱子,就玩一般了。這邊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
我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領隊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覺耳邊生風,僵著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覺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後拔去。這索由十幾股竹皮扭絞而成,磨得賽刀。手劃出血來,黏黏的反而抓得緊。手一松開,撕得鑽心一疼,不及多想,趕緊倒上去抓住。猛地耳邊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腳底板!」方才覺出已到索頭。慎慎地下來,腿子抖得站不住,腳倒像生下來第一遭知道世界上還有土地,親親熱熱跺幾下。
猛聽得空中一聲忽哨,尖得直入腦髓。回身卻見領隊早已飛到索頭,抽身躍下,走到漢子們跟前。
牛們終於又上了馱,鈴鐺朗郎的響著,似是急急地要離開這里。上得馬上,才覺出一身黏汗,風吹得身子抖起來。順風出一口長氣,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著。
(選自《阿城精選集》,有刪改)

11.文中畫線部分描寫了峽谷險峻氣勢,請分析其表現特色。(5分)

【答案】以壁頂為觀察點,變換視角,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多方面描寫,使人如臨其境。
【解析】考查描寫類表達技巧,可轉換題目,即「文中畫線部分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峽谷的險峻氣勢」?「視覺、聽覺」比較容易,由所見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視角變化」,「俯望怒江,驀地心中一顫,再不敢向下看」為內心感受。

12.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各有什麼作用?(6分)

【答案】牛不肯挪動半步的恐懼和溜索時流淚發抖: (1)側面表現怒江峽谷的高峻險惡; (2)與「我」「戰戰兢兢」互相映襯;又與領隊及漢子的勇敢無畏形成反襯。
【解析】作用題,但角度單一,難度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滿恐懼感,就是因為怒江峽谷的高峻險惡,此屬側面表現。而人物刻畫方面的作用則包含兩方面,一是「戰戰兢兢」的「我」,這是映襯;二是勇敢無畏的領隊和漢子們,這是反襯。在答題是注意不要遺漏其中任何一方面。

13.文中寫領隊比較分散,請統觀全文,簡要分析領隊形象。(6分)

【答案】(1)「懶懶」地說話、「穩穩」地坐在馬上:表現他在怒江天險前的從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過江:表現他認真負責,關愛部下; (3)瞟一眼,問一聲:表現他受人尊敬,與手下配合默契; (4)一聲唿哨、最後一個過溜索:表現他的英雄氣概,粗獷豪邁。
【解析】鑒賞人物形象題。這一題型也是平時訓練重點,只需找出和人物相關的內容,再根據內容概括形象的特點即可。

14.本文寫了馱隊飛渡峽谷的故事,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答案】深刻意蘊: (1)飛渡峽谷的情景:表現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戰,戰勝艱險; (2)馱隊的人際關系:體現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 (3)動物形象:隱喻人應該像雄鷹飛翔、像駿馬賓士,而不是像牛那樣軟弱畏縮; (4)「我」與領隊的對照:表示人會在艱苦磨練中成長。
情感取向: (1)駿馬、雄鷹、高山峽谷:對雄奇險峻崇高的贊美; (2)領隊、精瘦漢子:對樂觀向上人生態度的贊美; (3)牛的恐懼、發抖:對平庸、畏難的厭棄。 (4)本文所寫生存畫面:張揚了原始、野性的陽剛之美。
【解析】探究題。無論是探究深刻意蘊還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從不同角度出發,不能只局限於一點。深刻意蘊:①角度一:整體把握。馱隊飛渡峽谷代表戰勝自然和艱險;②角度二:領隊和漢子們。表現團結協作,相互信任,關心愛護以及無畏勇敢;③角度三:雄鷹、駿馬、牛等動物形象。正反對比,隱喻人應該有雄鷹、駿馬那樣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樣軟弱畏縮。④角度四:「我」和領隊。表現艱苦環境能磨練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需結合全文,從不同角度去發掘。

『伍』 2010年廣東高考語文卷,附有詳細答案,謝謝。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語 文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皎潔/打攪 業績/污漬 纖維/纖夫
B.效仿/發酵 空曠/粗獷 盛開/盛飯
C.隱瞞/蠻橫 挑釁/撫恤 埋伏/埋怨
D.市儈/反饋 瀕臨/頻繁 辟謠/精闢
2.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事
中國歷代文人視為至寶的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它們雖然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但殊途同歸。它們在藝術創作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神韻,記錄了歲月的斗轉星移,體現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們並沒有因為現代高咐臘科技手段的甚囂塵上而銷聲匿跡,而是繼續在書畫藝術中展示著華夏民族的質朴和靈動。
A.殊途同歸 B.斗轉星移 C.甚囂塵上 D.銷聲匿跡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讓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的人們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尋找答案。
B.「低碳生活」這一理念,經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成功和失敗的實踐,無可爭辯地證實了這一理念的正確。
C.劉老先生熱心支持家鄉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業。他這次返鄉,主動提出要與部分福利院參加高考的孤兒合影留念。
D.成千上萬的亞運志願者都在忙碌著,他們在共同努力,完成舉辦一次令亞洲乃至世界都矚目的文明亞運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作品的獨創性亦稱作品的原創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創作活動產生了作品。 。 。二是作品表現出作者的個性特點。
。不同的人對同一題材的創作也是常見現象。 。
作品的獨創性是針對作品的表達形式而言,並不延及作品的主題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煉、加工的社會生活本身。 。
① 只要是獨立創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題材,也會產生出與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達特徵
② 作者運用自己獨到的眼光、技巧,獨立地選擇了自己滿意的色彩、旋律、動作、語言等,形成對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表達形式
③ 作者的創作活動表現為對素材的取捨、運用、素材是構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獨立創衡檔滑作的,必然表現出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
⑤ 任何人的創作都離不開對前人文明成果的傳承、借鑒,也離不開時代人的互相影響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二 、本大題7小題 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丁丑,俞瑱在居庸關剽掠,居民竊走來告。上①曰:「居庸關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 百人守之,萬夫莫窺。今俞瑱得之,利為彼有,勢在必取。譬之人家後戶,豈容棄與寇盜?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縱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後難取也。」 乃命徐安往討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懷來,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賊知固結人心,謹守是關,雖欲取之,豈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吳玉守之。
上語諸將曰:「宋忠擁兵懷來,居庸關有必爭之勢, 因其未至,可先擊之。」諸將皆曰:「賊眾我寡,難與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賊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
癸未,上率馬步精銳八千,卷甲而進。甲申,至懷來。先是,獲賊間諜,言宋忠誑北平將士雲:「降家皆為上所殺,委屍填滿溝壑,宜為報仇。將士聞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眾遙見旗幟,識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無恙,是宋都督誑我也,幾為所誤。」遂倒戈來歸。宋忠余眾,倉皇列陣,未成,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宋忠大敗,奔入城。我師乘之而入,宋忠匿於廁,搜獲之。並擒俞瑱,斬孫泰於陣,余眾悉降。
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區勝之何足 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
(選自明•謝眞《後鑒錄》卷下,有刪改)
【注】① 上:指皇上 朱蠢肆棣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上語諸將曰… 談論
B.委屍填滿溝壑 放置
C.識其父兄子弟咸在 標志
D.噫!我固無恙 禍患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B. 利為彼有[來源:學科網]
乃令昊玉守之 宜為報仇
C. 降家皆為上所殺 D. 我師乘之而入,宋 忠匿於廁
幾為所誤 斬孫泰於陣,余眾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現朱棣「料事如神」一組的是 (3分)
①居庸關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後戶,豈容棄與寇盜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賊眾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擊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朱棣深謀遠慮,迅速出擊居庸關,打敗了俞瑱;然後進軍懷來,一舉擊潰敵軍,活捉宋忠、俞瑱。
B. 俞瑱逃亡懷來,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勝追擊,於是分析了敵人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制勝之策。
C.為了穩定軍心,鼓舞士氣, 宋忠用欺騙手段來蒙蔽下屬,但被敵方間諜獲知,最終未達到目的。
D.宋忠失敗的原因在於輕率浮躁,加上計策失當,不少部下臨陣嘩變,以致不堪 一擊,兵敗如山倒。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區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
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
燈前寫了 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 ①闌:阻隔 ;阻攔。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1)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3分)
(2)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補寫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題,多選只按前3題計分)(6分)
(1)呼爾與之行,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告子上》)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
(3) , 。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漁家傲》)
(4)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 。(蘇軾《赤壁賦》)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不可無「我」
錢谷融
①藝術活動,不管是創造也好,欣賞也好,總離不開一個「我」。在藝術活動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個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活動,也就不會有感染人、影響人的藝術效果了。
② 當然,離不開「我」,並不是只有「我」。「我」,是時時處在「非我」的包圍影響中的「我」。所謂「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圍著「我」的客觀現實。
③ 文學藝術總應該是生活現實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現。但文學藝術的反映,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須是具體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為張三李四,不感受體驗著張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寫不出張三李四來;不使自己融入客觀現實之中,不呼吸著客觀現實的氣息,不感受著客觀現實的脈搏,就寫不出生動的客觀現實來。所以,創作者首先必須要有一個使「我」化為「非我」的過程。
④ 另一方面,文學作品之所以要寫出張三李四等人物來,要反映客觀現實,又不是無所為的,不是為寫張三李四而寫張三李四,為反映客觀現實而反映客觀現實;它是有目的的,它是為感染人、打動人而寫張三李四,為影響現實而反映客觀現實的。所以,藝術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為張三李四,完全沒入客觀現實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為「我」,要能在對張三李四的描寫中,在對客觀現實的反應中,表現出「我」的鮮明的是非愛憎之感來。所謂要在「非我」之中表現「我」,無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滲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這,我認為正是創作的主要之點。創作者正是為了要表現他對周圍人物、對客觀現實的態度,表現他對社會的歌頌或抗爭,才來進行創作的。所以,在創作活動中 ,決不可無「我」。
⑤ 表演藝術最能說明這種創作的辯證法。俗話說「裝龍像龍,裝虎像虎」。演員演岳飛就應該像岳飛,演秦檜就應該像秦檜。但只是像岳飛像秦檜,而不能也不應該使自己就變成岳飛,變成秦檜。演員不應該完全丟掉自己。他仍應該讓人透過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對他所演的角色的愛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務。
⑥ 對於欣賞者來說,他所面對的是一件藝術品,是一個藝術世界,要能欣賞它,首頁必須走進這個世界中去。不跑進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邊,那是既不能領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領會作者創作的意圖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進去,並不就是叫你完全跟著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當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聽任作者的擺布,對他所表現的是非愛憎態度表示絕對的順從。而是應該走進這個世界,又不能迷失在這個世界之中,要發現這個藝術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聯系,要能在這個「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來。要對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為,對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愛憎之感,表示出你個人的獨立的態度來,顯示出你的鮮明的個性—「我」來。所以,在欣賞活動中,也不可無「我」。
⑦ 藝術活動不可無「我」這一特點,可以最鮮明地從無論 是創作還是欣賞,都首先要有一個體驗的過程上看出來。對於創作者來說,不但在他提筆之前,必須現有豐富的生活、真切的體驗;就是在他提筆之後,他的思維過程、創作過程,也還同樣是體驗的過程。他必須有一種如同身臨其境、親見其人的感覺,才能進行創作。對於欣賞者來說,他要是不能首先體驗創作者所灌注在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領會欣賞這一作品。而他的領會欣賞的過程,同時也就是體驗的過程,至少是同體驗的過程不可分的。總之,要是沒有真實的體驗,缺乏一種「感同身受」的態度,不把「我」
浸染於其間,那是藝術的門外漢,是及談不上創作,也談不上欣賞的。
(選自《錢谷融文論選》,有刪節)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兩項給5分,選對一項給2分,多選不給分)
12. 下列選項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藝術活動中決不可無「我」,所以藝術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現。
B. 對作家來說,作品一藝術形象反映客觀現實,也是在藝術世界中表現「我」。[來源:學&科&網Z&X&X&K]
C. 在藝術欣賞中,對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是非愛憎,表示絕對的順從,就是在建立「我。」
D. 在藝術欣賞中,表示出你的獨立思考個愛憎感情,就是從 「非我」世界中找回來「我」。
13.根據文意,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來源:學科網]
A. 為演好孫悟空,演員需要事先觀察並模仿猴子的動作和神態,這是在創作 前的體驗「非我」。
B. 清代一怒子迷戀《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終抑鬱成疾而死,這是他在心上活動中迷失了「我」。
C. 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欣賞著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敘寫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是創作這在「非我」中表現了「我」。
14. 從藝術活動中,「我」與「非我」關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畫線部分的內容。(4分)
15.藝術活動中為什麼「不可無『我』」?請從創作和欣賞兩方面回答。(4分)
四、本大題為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每組試題3小題,共15分。
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組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組,考生任選一組作答。做答前,務必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塗與所選題試題組對應的信息點;信息點;漏塗、錯塗、多塗的,答案無效。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
麵包
沃爾夫岡•波謝特
她突然醒來。兩點半。她尋思,為什麼會突然醒了。哦,原來是這樣!廚房裡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細地聽找廚房裡的聲音,寂靜無聲。太安靜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邊的床,發現是空的。這就是為什麼特別安靜的原因了—沒有他的呼吸聲。她起床,摸索著經過漆黑的房間來到了廚房。在廚房兩人相遇了。表針指著兩點半。她看到櫥櫃邊上有個白的東西。她打開燈。兩人各穿襯衣相對而立。深夜,兩點半。在廚房裡。
在廚房餐桌上是一個盛麵包的盤子。她知道,他切過了麵包。小刀還放在盤子旁邊。桌布上留下了麵包屑。每晚他們就寢時,他總是把桌布弄乾凈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現在桌布上有麵包屑,而且小刀還在那裡。他感到地上的涼氣慢慢傳到她身上。她轉過頭來不再看盤子了。
①「我還以為這里出什麼事了。」他說,並環視了一下廚房四周。
「我也聽見了什麼。」她回答,這時她發現,他夜晚穿著襯衣看起來真是老了。跟他年齡一樣老了。六十三歲。白天他看起來還年輕些。她看起來已經老了,他在想,穿著襯衣
的她看起來相當老了。不過也許是頭發的原因夜裡女人顯老是表現在頭發上。頭發使
人一下變老了。
「你應該穿上鞋子的,這樣光著腳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她沒有注視他,因為她不願忍受他在三皇,他們結婚三十九年之後他現在撒謊了。
②「我原以為這里有什麼事。」他又說了一遍,又失去了自製,把視線從一個角落移到
另一個角落。
「我也聽到了什麼。於是我想,這里出了什麼事。」
「我也聽見了。不過,大概什麼事也沒有。」
她從桌上拿起盤子,並用手指彈去桌布上的麵包屑。
「沒有,大概沒什麼事。」聽到他不安地在說。
她趕緊幫他說:「過來,大概 是外面有什麼事。」
「走,睡覺去。站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他向窗戶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點什麼事。我以為是在這里。」
她把手伸向電燈開關。我必須現在就關燈,否則我必定還回去瞧盤子的,她想。我不
能再去瞧那個盤子。「過來,」她說,同時把燈關滅。「這大概是外面有什麼事,刮風時檐
槽嘗嘗碰牆壁。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風時它總是嘩嘩亂響。」
兩人摸著走過黑黢黢的過道來到卧室。兩雙光腳在地板上拍擊作響。
「 是有風,」他說,「已經掛了一整夜了。」當她躺在床上時,她說:「是的,颳了一夜
的風。剛才大概就是檐槽在響。」
「是呀,我剛才還以為是在廚房。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說這話,彷彿已沉入半睡
中。
她注意到,當他撒謊時,聲音多假。
「真冷。」她說,並輕聲地打著哈欠。「」我可鑽被窩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說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隨後是寂靜無聲,許多分鍾後她聽到,他在小心、輕聲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勻地
呼吸,使他不致發覺,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節奏均勻,倒使他慢慢進入夢鄉了。
當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時,她分給他四片麵包;平時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說著離開了餐桌。「我吃這麵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
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頭深深埋在盤子上。他沒有抬頭。就在此刻她對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兩片麵包。」他對著盤子在說。
「夠了。晚上我吃麵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日1」
過了一會兒,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燈下。
(選自《外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包智星 譯)
【注】沃爾夫岡•博歇爾特:西德廢墟文學的先驅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說《麵包》寫的是二戰後人們
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
16.請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4分)
17.文中的畫線部分分別表現了丈夫怎樣的心理?(5分)
18.小說的主題是什麼?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來源:學§科§網Z§X§X§K]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題。
讓法律來保護陽光
梁衡
「中國高度重視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2006年1月1日,中國將正式實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國家主席胡錦濤2005年11月7日在國際科再生能源大會上的致辭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相對於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這些能源可謂循環往復、取之不竭。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專門立法來保護它們的開發呢?原來這陽光、這風、這些生物等並不自由。我們歌頌陽光的美麗,羨慕風的來去,欣賞生物的多姿,①其實它們受著許多束縛,滿肚子委屈。陽光不遠萬里來到地球,不只是為了紅幾朵花、綠幾棵樹,它還能發電、供熱,能讓汽車跑,能讓電燈亮。科學家說,晴天太陽照著的每一平方米就蘊藏著1千瓦時左右的能量。風兒在地球上飄盪,也不只是為了來一點涼爽、送幾片白帆,它還有更大的力量,卻無用武之地,所有就惱怒、狂躁。你看那台風、颶風、龍卷風是怎樣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類以外還有多種多樣的生物,不過它們只是無奈地獨處,蘭在幽谷無人間,花自飄零水自流,②還有誰知道它們居然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呢?
陽光、風、水、生物、地熱、海洋有這么多本事,為什麼不使出來呢?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們的認識所限,有眼不識金鑲玉,輕慢了它們,它們當然就不出力。這好辦,隨著科學的進步,觀念的轉變,會糾正的。二是人們的固執,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續別人用。原來能源一族也和人類社會一樣,新舊之間會明爭暗鬥,搶位置、爭高低,先來的見不得後到的,強勢者擠兌著弱小的,新能源的開發當然要投資,就能源說,何苦呢,照就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開發要成本投入,舊能源說,你看,得不償失!房頂上裝一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供熱系統,可以供全樓的照明、熱水。③建築商說還得改圖紙,施工隊說太麻煩,物業部門說不美觀。山坡上豎一個風力發電塔就可送電到萬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進設備、培訓技術人員。主持者一想,算了吧,還是到熱電廠買電去。玉米的傳統用途是食用或者當飼料,現在發現可以造酒精,這酒精還能開汽車,玉米稈可以發電。但是將這些理論變為現實有許多風險,誰第一個吃螃蟹?總之,新事頭緒多,舊軌最好循。至於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麼多。一般人管不了,誰來管?國家來管。用什麼方法來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規范所有人的行為,保護人類的長遠利益,於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當整個歐洲還在靠油燈、蠟燭照明,靠煤炭取暖時,法拉第把一塊磁鐵投入線圈,電流計上的指針輕輕擺動了一下。他給人表演時,有紳士問:「這有什麼用?」法拉第說:「先生,不用多久,它就會給您交稅的。」現在全世界靠電力生產的財富和稅收早已多得難以統計。為推廣新能源,各國都制定了相關法律。現在陽光、風、生物等新能源才嶄露頭角,就像當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鐵和線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會支持,盼法律保護。打個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護法》一樣,它是專門保護弱者、保護未來、保護人類的長遠利益的。
千百年來,我們都將陽光當作人類自由的象徵,現在突然發現,我們並沒有給陽光自由,發現我們亟須用一部專門的法律來保護陽光的自由。當年 有人問恩格斯說,你和馬克思為之奮斗的理想社會是什麼樣子?恩格斯回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自有階級社會以來,人類就在為自己爭自由,為社會秩序立法,現在又懂得為自然爭自由,為保護利用自然立法。人類的自由發展應該成為自然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反之,自然的自由發展也是人類自由發展的條件。當陽光、風、各種生物,還有地熱、海洋都自由地迸發它們所有的能量時,人類自己也就獲得了最大的自由。
(選自《梁衡新聞作品導讀》,有刪改)
19.請在畫線部分任選兩處,指出其所用修辭方法,並分析所用修辭方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4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歷史事實,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麼?請簡要分析。(5分)
21.文章標題「讓法律來保護陽光」的含義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的?(6分)

五、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22.近代西方社會發展史表明,數學活動的中心(數學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們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總是與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發達的中心大致吻合。請根據以下圖表所示的情況,補充下面文段中A、B處空缺的內容。要求:內容完整,語言簡潔,語意連貫。

從15世紀開始,數學活動的中心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又返移歐洲,並隨著資產階級革命重心的轉移而在歐洲不同國家之間轉移。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等人天文計算的成就標志著數學活動中心轉移到了義大利;這個活動中心 ;[來源:Zxxk.Com]
A
數學活動中心。
B
23.某校舉行由學生把所學課文改編成獨幕話劇的演出晚會。下面是這次演出的節目單;
晚會節目單
1.《孔雀東南飛》(原作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演出:高一(2)班
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常常需要在節目之間加上一些銜接的話,以增強晚會的整體感。請你在《孔雀東南飛》與《雷雨》之間,為支持人設計一段這樣的話。要求:所寫內容與串聯的節目密切相關,銜接自然,不少於60字。
六、本大題1小題,60分。
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你我為鄰,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鄰」無法迴避,卻可有所選擇。
請你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以「與你為鄰」為標題寫一篇文章,自定文體,不少於800字。

『陸』 2010高考文科語文試卷及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
語 文
本試卷共8頁,24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鍾
注意事項:
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鉛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考生號、試室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A)填塗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www.ks5u.com,將條形號碼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
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填塗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w.ww.ks5u.com
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鉛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後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塗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作答選做題時,請先用2B鉛筆填塗選做題的題級號的信息點,再作答。漏塗、錯塗、多塗的,答案無效。
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後,將試卷和答題卡一並交回。

一、本大題四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皎潔/打攪 業績/污漬 纖維/纖大
B.效仿/發酵 空曠/粗獷 盛開/盛飯
C.隱瞞/蠻橫 挑釁/撫恤 埋伏/埋怨
D.蠢肆市儈/反饋 瀕臨/頻繁 辟謠/精闢
2.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中國歷代文人視為至寶的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它們雖然有咐臘著不同的發展軌跡,但殊途同歸。它們在藝術創作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神韻,記錄了歲月的斗轉星移,體現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們並沒有因為現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囂塵上而銷聲匿跡,而是繼續在書畫藝術中展示著華夏民族的質朴和靈動。
A.殊途同歸 B.斗轉星移 C.甚囂塵上 D.銷聲匿跡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讓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的人們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尋找答案。
B.「低碳生活」這一理念,經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成功和失敗的實踐,無可爭辯地證實了這一理念的正確。
C.劉老先生熱心支持家鄉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業。他這次返鄉,主動提出要與部分福利院參加高考的孤兒合影留念。
D.成千上萬的亞運志願者都在忙碌著,他們在共同努力,完成舉辦一次令亞洲乃至全世界都矚目的文明亞運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作品的獨創性亦陳作品的原創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創作活動產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現出作者的個性特點。______________。作品的獨特性是針對作品的表達形式而言,並不延及作品的主題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煉,加工的社會生活本身,______。
只要是獨立創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會產生出與他人作品不同的表達特徵
作者運用自己獨到的眼光,技巧,獨衡檔滑立地選擇了自己滿意的色彩,旋律,動作,語言等,形成對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表達形式。
作者的作品活動表現為對素材的取捨,運用,素材是構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品。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獨立創作的必然表達出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
任何人的創作都離不開對前人文明成果的傳承,借鑒,也離不開同時代人的互相影響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④③①⑤ C. ③②⑤④① D. ③④②⑤①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丁丑,俞瑱在居庸關剽掠,居民竊走來告,上曰:「居庸關山路險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萬夫身窺,據此可無北顧之憂。今俞瑱得之,利為彼有,勢在必取,譬之人家後戶,豈容棄與寇盜。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縱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後難取也。」乃命徐安往討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懷來,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賊知固結人心,謹守是關,雖欲取之,豈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千戶吳玉守之。
上語諸將曰:「宋忠擁兵懷來,居庸關有必爭之勢, 因其未至,可先擊之。」諸將皆曰:「賊眾我寡,難與爭鋒,擊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賊眾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輕躁寡謀,狠愎自用,乘其未定,擊之必破。」
癸未,上率馬步精銳八千,卷甲而進。甲申,至懷來。先是,獲賊間諜,言宋忠誑北平將士雲:舉家皆為上所殺,委屍填滿溝壑,宜為報。將士聞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眾遙見旗幟,識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無恙,是宋都督誑我也,幾為所誤。」遂倒戈來歸。宋忠余眾倉皇列陣未成,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宋忠大敗,奔入城。我師乘之而入,宋忠急匿於廁,搜獲之,並擒俞瑱,斬孫泰於陣,余眾悉降,
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給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區勝之何足喜也咸頓首稱善。
(選自明 謝黃《後登陸》卷下,有刪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上語諸侯曰… 談論
B.委屍填滿溝壑 放置
C.識其父兄子弟咸在 標志
D.噫!我固無姜 禍患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乃令吳玉守之 B.利為彼有 宜為報仇
C. 降家皆為上所殺 兒為所誤
D.我師乘之而入,宋忠匿於廁 斬孫泰於陣,余眾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現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組是 (3分)
①居庸關山路險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後戶,豈容棄與寇盜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賊眾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擊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為前鋒,用其舊日旗幟
A.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朱棣深謀遠慮,迅速出擊居庸關,打敗了俞瑱;然後進軍懷來,一舉擊潰敵軍,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懷來,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勝追擊,於是分析了敵人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制勝之策。
C.為了穩定軍心,鼓舞士氣,宋忠用欺騙手段來蒙蔽下屬,但被敵方間諜獲知,最終未達到目的。
D.宋忠失敗的原因在於輕率浮躁,加上計策失當,不少部下臨陣嘩變,以致不堪一擊,兵敗如山倒。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4分)
諸將已得宋忠頗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諂諛奸惡貨賂得官才掌兵
柄便爾驕縱此輩熒惑小人視之如狐鼠耳區區勝之何足喜也諸將咸頓首稱善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師渡河,鼓噪直沖其陣。
1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望江東
黃庭堅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①住。燈前寫了書無數,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②,又還是、秋將暮。
【注】①闌:阻隔;阻攔。 ②直饒:縱使。分付:交付。
簡析「隔」字的雙重意蘊。(3分)
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題,多選只按前3題計分)(6分)
(1)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 告子上》)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杜甫《登高》)
(3) , 。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漁家傲》)
(4)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 。(蘇軾《赤壁賦》)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不可無「我」
①藝術活動,不管是創作也好,欣賞也好,總離不開一個「我」。在藝術活動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個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為一種藝術活動,也就不會有感染人、影響人的藝術效果了。
②當然,離不開「我」,並不是只有「我」。「我」是時時處在「非我」的包圍影響中的「我」。所謂「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圍著「我」的客觀現實。
③文學藝術總應該是生活現實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現。但文學藝術的反映,不同於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須是具體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為張三李四,不感受體驗著張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寫不出張三李 四來;不使自己融入客觀現實之中,不呼吸著客觀現實的氣息,不感受著客觀現實的脈搏,就寫不出生動的客觀 現實來,所以,創作者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我」化為「非我」的過程。
④另一方面,文藝作品之所以要寫出張三李四等任務來,要反映客觀現實,不是無所謂的,不是為張三李四而寫 張三李四,為反映客觀現實而反映客觀現實;他是有目的的,她是為感染人、打動人兒寫張三李四,為影響現實 改造現實而反映現實的。所以,藝術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為張三李四,完全沒入客觀現實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為「我」,要能在對張三李四的描寫中,在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中,表現出「我」的鮮明的是非愛 憎之感來。所謂要在「非我」之中表現「我」,無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滲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這,我認為正 是創作的主要之點。創作者正是為了要表現他對周圍人物、對客觀現實的態度,表現他對社會的歌頌或抗爭,才 來進行創作的。所以,在創作活動中,決不可無「我。
⑤表演藝術最能說明這樣創作的辯證法。俗話說「裝龍像龍,裝虎像虎」。演員演岳飛應該像岳飛,演秦檜就 應該像秦檜。但只是像岳飛像秦檜,而不能也不應該使自己就變成岳飛,變成秦檜。演員不應被完全丟掉自己。 他應該讓人透過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對他所演的角色的愛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務。
⑥對於欣賞者來說,他所面對的是一件藝術品,是一個藝術世界,要能欣賞它,首先必須走進這個世界中去。不 跑進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邊,那是既不能領會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領會作者創作的意圖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進去,並不是叫你望去跟著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當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聽任作⑥者的擺布,對他所表現的是非愛憎態度表示絕對的順從。而是應該走進這個世界。有不能迷失在這個世界中,要發現這個藝術世界語現實世界的聯系,要能在這個「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來。要對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為,對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愛憎之感,表示出你個人的獨立的態度來,顯示出你的鮮明的個性——「我」來。所以,在欣賞活動中,也不可無「我」。
⑦藝術活動不可無「我」這一特點,可以最鮮明地從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都首先要有一個體驗的過程上看出來。對於創作者來說,不但在他提筆之前,必須先有豐富的生活、真切的體能;就是在他提筆之後,他的思維過程、創作過程,也還同樣是體驗的過程。他必須有一種如同身臨其境、親見其人的感覺,才能進行創作。對於欣賞者來說,他要是不能首先體驗創作都所灌注在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領會欣賞這一作品。而他的領會欣賞的過程,同時也不是體驗的過程,至少是同體驗的過程不可分的。總之,要是沒有真實的體驗,缺乏一種「感同身受」的態度,不把「我」浸染於其間,那是藝術的門外漢,是既談不上創作,也談不上欣賞。
(選自《錢谷融文論選》,有刪改)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兩項給5分,選對一項給2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藝術活動中決不可無「我」,所以藝術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現。
B.對作家來說,作品以藝術形象反映客觀現實,也是在藝術世界中表現「我」。
C.在藝術創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現「我」,就是要體現出作者的愛憎感情與思想態度。
D.在藝術欣賞中,對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現的是非愛憎,表示絕對的順從,就是在建立「我」。
E.在藝術欣賞中,表示出你的獨立思考和愛憎感情,就是從「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據文意,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演好孫悟空,演員需要事先觀察並模仿猴子的動作與神態,這是在創作前體驗「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戀《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終抑鬱成疾而死,這是她在欣賞活動中迷失了「我」。
C.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欣賞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敘寫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是創作者在「非我」中表現了「我」。
14.從藝術活動中「我」與「非我」關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畫線部分的內容。(4份)
15.藝術活動中為什麼「不可無『我』」?請從創作和欣賞兩方面回答。(4份)

四、本大題為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每組試題3小題,共15份。
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組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組,考生任選一組作答。作答前,務必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塗與所選試題組對應的信息點;信息點漏塗、錯塗、多塗的,答案無效。
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
麵包
沃爾夫岡·博歇爾特
她突然醒來。兩點半。她尋思,為什麼會突然醒了。哦,原來是這樣!廚房裡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細地聽著廚房裡的聲音。寂靜無聲。太安靜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邊的床,發現是空的。這就是為什麼如此特別安靜的原因了——沒有他的呼吸聲。她起床,摸索著經過漆黑的房間來到廚房。在廚房兩人相遇了。表針指著兩點半。她看到櫥櫃邊上有個白的東西。她打開燈。兩人各穿襯衣相對而立。深夜。兩點半。在廚房裡。
在廚房餐桌上是一個盛麵包的盤子。她知道,他切過了麵包。小刀還放在盤子旁邊。桌布上留下了麵包屑。每晚他們就寢時,她總把桌布弄乾凈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現在桌布上有麵包屑,而且小刀還在那裡。她感到地上的涼氣慢慢地傳到她身上。她轉過頭來不再看盤子了。
①「我還以為這里出什麼事了。」他說,並環視一下廚房四周。
「我也聽到了什麼。」她回答,這時她發現,他夜晚穿著襯衣看起來這是老了。跟他年齡一樣老了,六十三歲。白天他看起來還年輕些。他看起來已經老了,他在想,穿著襯衣的她看起來相當老了。不過也許是頭發的原因。夜裡女人顯老總是表現在頭發上。頭發使人一下變老了。
「你應該穿上鞋子的。這樣光著腳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她沒有注視他,因為她不願意忍受他在撒謊。他們結婚三十九年之後他現在撒謊了。
②「我原以為這里有什麼事。」他又說了一遍,又推動了自製,把視線從一個角落移到另一個角落。
「我也聽到了什麼。於是我想,這里出了什麼事了。」
「我也聽見了。不過,大概什麼事也沒有。」
她從桌上拿起盤子,並用手指彈去桌布上的麵包屑。
「沒有。大概沒什麼事。」聽到他不安地在說。
她趕緊幫他說:「過來,大概是外面有什麼事。」
「走,睡覺去。站在冷地上你會著涼的。」
他向窗戶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點什麼事。我還以為是在這里。」
她把手伸向電燈開關。我必須現在就關燈,否則我必定還會去瞧盤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個盤子。「過來,」她說,同時把燈關滅。「這大概是外面有什麼事,刮風時檐槽常常碰牆壁。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風時它總是嘩嘩亂響。」
兩個摸著走過黑黢黢的過道來到卧室。兩雙光腳在地板上拍擊作響。
「是有風,」他說,「已經颳了一整夜了。」當她睡在床上時,她說「是的,颳了一夜的風。剛才大概就是檐槽在響。」
「是呀,我剛才還以為是在廚房裡。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說著話,彷彿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當他撒謊時,聲音多假。
「真冷,」她說,並輕聲地打著哈欠。「我可鑽被窩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說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隨後就是寂靜無聲。許多分鍾後她聽到,他在小心、輕聲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勻地呼吸,使他不致發覺,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節奏均勻,倒使她慢慢進入了夢鄉了。
當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時,她分給他四片麵包;平時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說著離開了餐桌。「我吃這麵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頭深深埋在盤子上。他沒有摔跟頭。就在此刻她對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兩片麵包。」他對著盤子在說。
「夠了。晚上我吃麵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過了一會兒,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燈下。
(選自《外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包智星譯)
[注]①活爾夫岡·博歇爾特:西德廢墟文學的先驅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說《麵包》寫的是一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
16. 請概括小說的主要情節。(4分)
17. 文中的畫線部分分別現了丈夫怎樣的心理?(5分)
18. 小說的主題是什麼?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題。
讓法律來保護陽光
「中國高度重視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把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2006年1月1日,中國將正式實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國家主席胡錦濤2005年11月7日在國際可再生能源大會上的致辭
什麼是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相對於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這些能源可謂循環往復、取之不竭。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專門立法來保護它的開發呢?原來這陽光、這風、這些生物等並不自由。我們歌頌陽光的美麗,羨慕風的來去,欣賞生物的多姿,其實它們受著許多的束縛,滿肚子委屈。陽光不遠萬里來到地球,不只是為了紅幾朵花,綠幾棵樹,它還能發電、供熱,能讓汽車跑,能讓電燈亮。科學家說,晴天太陽照著的每一平方米就蘊藏著1千瓦時左右的能量。風兒在地球上飄盪,也不只是為了來一點涼爽、送幾片白帆,它還有更大的力量,卻無用武之地,所以就惱怒、狂躁。你看那台風、颶風、龍卷風是怎樣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類以外還有多種多樣的生物,不過它們只是無奈地獨處,蘭在幽谷無人問,花自飄零水自流,還有誰知道它們居然蘊藏著豐富的能源呢?
陽光、風、水、生物、地熱、海洋有這么多的本事,為什麼不使出來呢?有兩個原因:一是人們的認識所限,有眼不識金鑲玉,輕慢了它們,它們當然就不出力。這好辦,隨著科學的進步,觀念的轉變,會糾正的。二是人們的固執,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許別人用。原來能源一族也和人類社會一樣,新舊之間會明爭暗鬥,搶位置、爭高低,先來的見不得後到的,強勢者擠兌著弱小的。新能源的開發當然要投資,舊能源說,何苦呢,照舊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開發要成本投入,舊能源說,你看,得不償失!房頂上裝一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供熱系統,可以供全樓的照明、熱水。建築商說還得改圖紙,施工隊說太麻煩,物業說不美觀。山坡上豎一個風力發電塔就可送電到萬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進設備、培訓技術人員。主持者一想,算了吧,還是到熱電廠買電去。玉米的傳統用途是食用或者當飼料,現在發現可以造酒精,這酒精還能開汽車,玉米稈可以發電。但是將這些理論變為現實有許多風險,誰第一個吃螃蟹?總之,新事頭緒多,舊軌最好循。至於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麼多。一般人管不了,誰來管?國家來管。用什麼辦法來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規范所有人的行為,保護人類的長遠利益。於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當整個歐洲還在靠油燈、蠟燭照明,煤炭取暖時,法拉第把一塊磁鐵投入線圈,電流計上的指針輕輕擺動了一下。他給人表演時,有紳士問,「這有什麼用?」法拉第說:「先生,不用多久,它就會給您交稅的。」現在全世界靠電力生產的財富和稅收早已多得難以統計。為推廣新能源,各國都制定了相關法律。現在陽光、風、生物等新能源才嶄露頭角,就像當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鐵和線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會支持,盼法律保護。打個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護法》一樣,它是專門保護弱者、保護未來、保護人類的長遠利益的。
千百年來我們都將陽光當作人類自由的象徵,現在突然發現,我們並沒有給陽光自由,發現我們亟須用一部專門的法律來保護陽光的自由。當年有人問恩格斯說,你和馬克思為之奮斗的理想社會是什麼樣子?恩格斯回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自有階級社會以來,人類就在為自己爭自由,為社會秩序立法,現在我們又懂得為自然爭自由,為保護利用自然立法。人類的自由發展應該成為自然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反之,自然的自由發展也是人類自由發展的條件。當陽光、風、各種生物、還有地熱、海洋都自由地迸發它們所有的能量時,人類自己也就獲得了最大的自由。
(選自《梁衡新聞作品導讀》,有刪改)
19. 請在畫線部分任選兩處,指出其所用修辭方法,並分析所用修辭方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4分)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歷史事實,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麼?請簡要分析。(5分)
21. 文章標題「讓法律來保護陽光」的含義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個方面來論述的?(6分)

五、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22、近代西方社會發展史表明,數學活動的中心(數學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們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總是與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發達的中心大致吻合。請根據一下圖表所示的情況,補充下面文段中A、B處空白放缺的內容。要求:內容完整,語言簡潔,語意連貫。

從15世紀開始,數學活動的中心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又返移歐洲,並隨著資產階級革命中心的轉移而在歐洲不同國家之間轉移。文藝復興時期。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計算的成就標志著數學活動中心轉移到了義大利;這個活動中心 ;
A
數學活動中心 。
B

23. 某校舉行由學生把所學課文改編成獨幕劇的演出晚會。下面是演出的節目單:
晚會節目單
1. 《孔雀東南飛》(原作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演出:高一(2)班
2. 《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節目主持人在主持節目時常常在節目之間加上銜接的話,以增強晚會的整體感。請你在《孔雀東南飛》與《雷雨》之間,為主持人設計一段這樣的話。要求:所寫內容與串聯的節目密切相關,銜接自然,不少於60字。

六.本大題1小題,60分。
24.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你我為鄰,相互依存。「你」 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鄰」無法迴避,卻可有所選擇。
請你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以「與你為鄰」為標題寫一篇文章,自定文體,不少於800字。

『柒』 博歇爾特《麵包》梗概

第一個場面發生在深夜兩點半。夜的黑暗使人什麼也看不見,夜的寂靜卻使聽覺異常敏銳。故事從老婦人的驚醒開始:她聽到廚房裡椅子被撞了一下。醒後首先察覺到的卻是異樣的靜:身旁沒有丈夫的呼吸聲。這由聽覺捕捉到的不尋常的動與靜,促使她下床去探明緣由。 在廚房,她擰亮了燈。視覺解答了聽覺所引起的疑問:她看到了廚桌上的麵包盤、刀子和麵包渣。視覺提供了她沒有料到、不願看到的真相;丈夫的謊言使她震驚。在這個場面中,視覺昭明了一切,而這一切偏偏是她寧願忽視的。所以,她裝作視而不見,不再看麵包盤,不再注視丈夫,盡快關掉了燈。視覺受黑暗的阻礙,聽覺卻絕不受光線的干擾。擰滅燈,並未使她擺脫真實與謊言的糾纏。她覺得,丈夫撒謊時,聲音是那麼假。在卧室里,聽覺讓她再次面對她已經從視覺獲得的真相:丈夫在偷吃麵包。她故意發出深沉、均勻的呼吸聲,讓丈夫以為睡眠已麻鈍她的聽覺。在第一個夜晚,燈光下,這對夫婦突然發現對方已十分蒼老。在這一時刻,他們像兩個陌生人一樣,四目相對,互相注視著。帆燃在第二個夜晚,他們卻都在努力避開看見對方和被對方看到:妻子從燈光下走開,「過了許久,她才又坐回燈下」;丈夫頭也不抬地吃著飯,說話時也只看著盤子。這一對已結婚三十九年的夫婦,在飯桌旁突然都沒法顯得自然;謊言在他們的心間設了一道屏障。老頭子試圖以聽覺作為搪塞的借口,用視覺掩飾自己的慌亂。他說自己也是聽到有動靜,所以前來察看。他「環視著廚房」,「目光毫無意義地從一個牆角轉向另一個牆角」,「望著窗外」。他下意識地企圖將妻子的注意力從廚桌引開,拉扯到角落,又延伸出窗戶。不過,他只是掩耳盜鈴而已。他可以左顧右盼,言及其他,卻無法阻止李桐妻子看到廚桌上留下的痕跡。因此,他的謊言在說出之前,就已經破產,因為唯一的聽者(妻子)已看出了真相。謊言是對事實的掩蓋或歪曲。老頭子由於飢餓難耐,半夜偷吃麵包;羞恥心使他在被妻子撞見的狼狽處境下,只有笨拙地撒謊。他初次撒謊,頭腦混亂,不自覺地從妻子的話中尋找謊言的內容。他的第一句話:「我以為這兒有動靜」,用的是虛擬語氣,表現了他的緊張和不安;第二句是完全的重復,彷彿要抓牢一根救命稻草;第三句是附和妻子的推測:「看來並沒出什麼事」;從妻子的話中得到啟發,他在第四句話中斷定是外面有動靜,這個肯定判斷恰恰與第三句相矛盾。老頭子的謊言純粹是自欺欺人。三十九年的共同生活使他們對彼此已熟悉得像自己一樣,因此,向對方撒謊,正像對自己撒謊一樣徒勞。老婦人看穿了丈夫的謊言,卻不忍心戳破它。丈夫撒謊,這是三十九年來頭一遭,這令她感到震驚和痛心。但是,她不僅盡量掩飾自己的心情,還努力顯出相信丈夫的樣子,甚至暗暗替丈夫想出自圓其說的辦法。這樣,她自己也成了態擾虛撒謊者,而且她的假話比丈夫的高明得多。第一個晚上,她的話實際上肯定並充實了丈夫的謊言。謊言損害了丈夫在她心中的一貫形象,但她要盡力使這個謊言立得起來。為了保全丈夫的一個謊言,她得編造好幾個假話;為了使丈夫不必再撒謊,她謊稱自己吃麵包不太好消化。丈夫的謊言在說出之前就已被看穿,而她的謊話和隱瞞卻頗有成效。丈夫是否相信她讓出麵包的借口,不得而知;但在第一個夜晚,她的假話巧妙地消除了丈夫的不安,她裝睡,成功地瞞過了丈夫。

『捌』 《麵包》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轎態麵包》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yvIvxsDFiQov11hLfZXeiA

?pwd=665v 提取碼檔或:665v
簡介:《麵包》的作者是談毛行帆伍線。

『玖』 短篇小說《麵包》有什麼內涵

小說《麵包》寫的是二戰後人們在飢荒處境中的生活。以小小一片「麵包」為切入點來揭示世界大戰後的悲慘的社會現狀和溫馨的人際關系,構思非常精妙。
在精短的篇幅里,作者游刃有餘地傳達了極為豐富的內容,表現了大難之後倖存的一對老夫妻微妙、豐富、復雜的內心租弊情感。
丈夫只不過是想吃自家的一片麵包,但他卻得「偷」,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避免妻子指責嗎?不。他不也同時為了維護妻子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尊嚴嗎?——妻子不能讓相愛幾十年的丈夫吃飽弊盯族肚子。同時,他不也在為了維則粗護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的體面嗎?——丈夫無力讓妻子供應足夠的麵包。
小說中當然有脈脈的溫情,也有相互的尊重,也有無私的奉獻。但是,通過一片麵包,作者痛斥罪惡的戰爭對小人物的無情摧殘。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