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春長篇小說
A. 安恩和奶牛主要內容
安恩和奶牛主要內容:
婦人安恩牽著一頭奶牛到集市上去,因為奶牛實在太好,問津者不少,但是老婦人卻拒不出售。最後人們氣憤起來,老婦人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來賣牛的,而是因為奶牛太孤獨,她把它帶到集市上來和其它同類相聚散心。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是小說的情節的開端部分:介紹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寫安恩和牛在集市上。
第二部分(2-10)是故事情節的矛盾發展部分,寫老太太兩次拒絕想要買她的牛的顧客。她明確表示這頭奶牛是不賣的!
第三部分(11自然段之末尾)故事的高潮及結局。寫老太太解釋為什麼不賣牛的原因。悶神
約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出生於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岸的西瑪蘭。從小學起,他就迷戀書本,尤其喜愛丹麥古典文學和北歐神話傳說。西瑪蘭教育了延森對時空的強烈感受,使他關注人類歷史和命運並與大自然深深結緣。17歲時,延森到格陵蘭上高中,三年後,到了哥本哈根念大學,結識勃蘭兌斯等一些丹麥的著名學者和作家。1895年,延森在一份周刊上發表發表連載驚險小說《卡塞亞的寶物》,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緊接著,他又寫了一系列偵探小說。第二年,長篇小說《丹麥人》出版,由延森根據學生時代的經歷寫成。從此,延森成為一名職業作家。從1897年起,他陸續創作了30多篇描寫家鄉西瑪蘭風土人情的短篇小說,後來結集出版了《西瑪蘭短篇小說集》,該小說集連續再版達幾十次之多,為延森贏得了世界聲譽。
延森曾兩度到美國旅行,並寫出了小說《德拉夫人》(1904)和《車輪》(1905)。兩篇小說均本世紀初的美國為背景,充滿了諷刺、滑稽與悲劇色彩,較深奧難懂。延森的重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途》(1908-1922):《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這六部長篇小說從遠古冰河時代的北歐寫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具有史詩的宏大氣墊和優美奇特的風格。其他作品有小說《艾納•耶爾克亞》(1898)、《國王的沒落》(1900-1901)、《魯諾博士的誘惑》(1935),詩集《世界的螞喊虧光明》(1926)、《日德蘭之風》(1931)和數量眾多的散文及美學論文。1944年,「由於他借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像,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閑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以群分。孤獨是痛苦的。能夠讀懂孤獨,理解孤獨,解除孤獨,這樣的主人是偉大的。難道只有我們人會感到孤單寂寞嗎?奶牛也會的。能夠把動物當作人來看待,也算是愛心無限了。我們對待動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質性的一面,同滲枝時也應該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B. 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是誰寫的
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是王益寫的。
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出自:《點絳唇·金穀人歸》,《點絳唇·金穀人歸》是宋代詞人、音樂家姜夔的詞作。這是作者離開合肥東歸時所作的惜別詞。此詞上片追憶聚首的歡愉,似水的柔情,如夢的深永;下片抒寫現實世界,是訣別的痛苦。
上片以側筆映襯為主,下片多直白傾發之筆。原文:金穀人歸,綠楊低掃吹笙道。數聲啼鳥,也學相思調。月落潮生,掇送劉郎老。淮南好,甚時重到?陌上生春消數轎草。譯文:金谷麗人歸來相聚時,門前綠楊垂地,臨風搖拿肆曳,綠蔭深濃,街巷歌吹彈唱聲聲不息。
文學賞析:
這首詞上片說聚首的歡愉,下片寫離別的痛苦。上下片內容不是同時。歡聚或在春晚、夏初。離散似是冬季。白石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自從「當初不合種相思」,這種刻骨銘心的思戀便成為白石心靈深處一個拆解不開的「情結」,終白石之一生,雖九死而不悔,真是天地至性,人間至情。
此詞雖分兩片,卻非平列。上片是追憶聚首的歡愉,似水的柔情,如夢的深永。下片是詞的現實世界,是訣別的痛苦。「月落潮生」,語出元稹《重贈樂天》:「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劉郎」,用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劉晨自比。
C. 泊船瓜洲寫作背景
泊船瓜洲寫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是在那裡長大的,對鍾山有著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平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作者:[ 宋 ] 王安石
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京口和瓜洲不過一水之遙,鍾山也只隔著幾重青山。溫柔的春風又吹綠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夠照著我回家呢?
(3)王益春長篇小說擴展閱讀: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瞭望中之景。詩人敏胡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鍾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鍾山缺拿散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靜結合,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
因為其它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像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鄉的心情,伏氏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情寓於景,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在修辭上的錘煉。
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在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這個字,曾試過滿,過等字,但最後還是把這個字改成了「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