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俠的長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
㈠ 《紅嫂》電影講述了什麼
《紅嫂》該片講述的是戰爭年代沂蒙山一個真實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戰士。後來,人們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美麗的「紅嫂」。
1947年夏天,我華東野戰軍某團警衛排實施戰略轉移時,在山東蒙陰縣孟良崮地區遭遇國民黨王牌軍74師一個團。慘烈的戰斗結束後,警衛排排長彭林倖存以外,其他人員全部陣亡。從陣亡的戰友堆里蘇醒過來,身負重傷的彭林已經是奄奄一息。拖著受傷的身子,彭林艱難地向一個村子爬去。
紅嫂將彭林轉移至一秘密山洞,從此瞞著膽小老實的男人給彭林養傷送飯。對紅嫂的美貌,還鄉團團長李貴早已是垂涎三尺。如今有國民黨撐腰,李貴更是隔三差五地來騷擾紅嫂。機智勇敢地紅嫂巧妙地與李貴周旋,爭取時間給彭林養傷。
紅嫂的異常引起男人吳二的疑慮,也引起隔壁王嬸的注意。男人吳二的疑慮打消後,早已經發現紅嫂在暗中幫助解放軍戰士的王嬸也秘密聯絡上武工隊,准備擇日將彭林轉移。彭林的傷勢漸好,轉移的日子已定,李貴卻又一次騷擾上門欲圖不軌。李貴最終被吳二用鋥頭打死,王嬸領著武工隊接走彭林,吳二被紅嫂送去參軍。遠處,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炮聲清晰可辨。
(1)劉知俠的長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擴展閱讀
《紅嫂》本片根據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繼《鐵道游擊隊》、《小小飛虎隊》之後,已故作家劉知俠1961年根據沂南縣聾啞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此後,小說相繼被改編成京劇《紅嫂》、舞劇《沂蒙頌》,直到1997年電影《紅嫂》的出現。
紅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戲五朵金花之一,中戲85班是一個「神話」,因為那個班上有名噪一時的「五朵金花」——鞏俐、史可、陳煒、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區實地拍攝,影片中「紅嫂」用乳汁救治解放軍傷員的一幕,是偉大「紅嫂」精神的藝術體現。
㈡ 鐵道游擊隊內容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山東臨城棗庄一帶的鐵路線上,活躍著一支鐵道游擊隊,他們專門在交通線上打擊敵人,牽制敵人兵力。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組織游擊隊先在陳庄開設一個炭場作掩護,襲擊了幾次火車,武裝自己,並供應軍區一批武器,被老百姓稱為飛虎隊。
敵小林部隊調來特務隊,妄想消滅飛虎隊。英雄們先下手為強,襲擊洋行,又襲擊了客車。迫使敵人將進山「掃盪」的兵力撤回一部分來對付飛虎隊。
日本侵略者勾結國民黨反動派,圍攻游擊隊。劉洪負傷,住在芳林嫂家中養傷,這里便成了游擊隊領導集會的地方。芳林嫂的丈夫前些時候犧牲,芳林嫂對劉洪細心照料,因此,二人漸漸相愛了。
1945年,抗戰勝利,李正傷好回到飛虎隊,並帶來新任務:要插到臨城去阻止蔣匪軍往北竄,同時,要迫使小林部隊投降。飛虎隊打擊企圖北竄的蔣匪軍,救出芳林嫂,逮住了逃跑的小林和他的殘兵敗將。鐵道游擊隊更加壯大了。
(2)劉知俠的長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擴展閱讀
該片取材於抗戰時期魯南鐵路沿線發生的真人真事,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所有戰斗故事也都確有其事,沒有任何虛構和誇張的內容。
《鐵道游擊隊》無論是小說還是劇本,原來都沒有《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歌,這首歌呂其明創作的。盡管呂其明沒有到正規音樂學院深造過,但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對戰爭年代游擊隊員們的生活非常熟悉,經過一番琢磨後,呂其明才創作出了該片的主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㈢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叫什麼
《鐵道游擊隊》。在我國革命歷史題材類文學作品中,當代作家劉知俠的代表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無疑是一部傳播面廣、影響巨大的優秀小說。
鐵道游擊隊概述
《鐵道游擊隊》是現代作家劉知俠所創作的長篇小說,1954年首版。《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鐵道游擊隊》歌頌了鐵路工人抗擊日寇的頑強意志和英勇戰斗精神。故事生動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傳奇性。
㈣ 劉知俠的主要作品
劉知俠著作書目
鋪草(短篇小說集)1950,新文藝
鐵道游擊隊(長篇小說)1955,上海文藝
鋪草集(短篇小說集)1955,新文藝
馬尾松種子(小說)1956,少兒
鐵道游擊隊(電影劇本)1957,電影
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中篇小說)1959,少兒
沂蒙山的故事集(中、短篇小說)1961,山東人民
沂蒙故事集(中、短篇小說集)1963,作家
一次戰地采訪(短篇小說集)1981,人文
童年的回憶(中篇小說)1981,春雷
芳林嫂(中篇小說)1986,百花
㈤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什麼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劉知俠出生於河南汲縣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父親是鐵路的護路工,每天負責清掃鐵路的工作。
劉知俠見慣了火車在鐵軌上的運行,從小就學會了扒車的技術,在十幾歲時,他在火車站做過義務服務生,對鐵路工作、行車制度都十分了解。隨後他曾經跟隨抗大深入敵後體驗生活,這為他創作《鐵道游擊隊》這一長篇小說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創作歷程: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
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㈥ 劉知俠詳細資料大全
劉蔽扮知俠(1918年—1991年9月3日),河南省衛輝人,我國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該小說曾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電視螢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並成為現在國小6年紀3單元的一個教材 。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劉知俠
- 國籍 :中國
- 出生地 :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
- 出生日期 :1918年
- 逝世日期 :1991年9月3日
- 職業 :著名作家
- 畢業院校 :延安抗日軍政大學
- 代表作品 :《鐵道游擊隊》,《芳林嫂》,《沂蒙飛虎》,《戰地日記》
人物生平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劉知俠的塑像 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肆並做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訊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 *** 。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山東分校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分校取消建制改編為山東軍區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斗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斗事跡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庄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草》,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裂衡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著作,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家裡借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個包子,一壺開水。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家裡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主要作品
劉知俠著作書目 鋪草(短篇小說集)1950,新文藝 鐵道游擊隊(長篇小說)1955,上海文藝 鋪草集(短篇小說集)1955,新文藝 馬尾松種子(小說)1956,少兒 鐵道游擊隊(電影劇本)1957,電影 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中篇小說)1959,少兒 沂蒙山的故事集(中、短篇小說)1961,山東人民 沂蒙故事集(中、短篇小說集)1963,作家 一次戰地采訪(短篇小說集)1981,人文 童年的回憶(中篇小說)1981,春雷 芳林嫂(中篇小說)1986,百花人物事跡
從軍事幹部到文藝幹部 劉知俠1918年生於河南省衛輝市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1938年3月,作為一名進步的、喜好文學的愛國青年,抱著滿腔抗日熱情到陝北延安參加革命,在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軍事和政治。同年,抗大一分校東遷,因表現突出,劉知俠在行軍路上加入了中國 *** 。翌年5月,抗大畢業後,留校從事軍事教學,先後任抗大分校區隊長、隊長和軍事教員。 為了回響黨中央毛主席「到敵人後方去」的號召,1939年底,劉知俠所在的抗大一分校接到上級命令,作第二次東遷。1940年春節過後,經常在《抗大文藝》上發表作品,搞牆報、畫偉人像、還會寫美術字的劉知俠,被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 帶領文工團兩次突圍 1941年冬,敵人集中5萬兵力,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殘酷的「鐵壁合圍」、「拉網戰術」的大「掃盪」。敵人對根據地方圓百里的山區重重包圍,控制了所有的村莊、山頭和道路,分區進行「清剿」。文工團也被包圍在沂蒙山的中心地帶,為了減少傷亡,成功突圍,文工團的團員們分成兩個分隊向外突圍。劉知俠帶領一支分隊向外沖了7天,終於勝利地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在敵人大「掃盪」即將結束時,文工團又進行了第二次突圍,這次突圍雖然沒和敵人交火,但它的危險性要比第一次突圍大得多。當時,組織上決定,包括文工團在內的300多名非戰斗人員,從沂蒙山轉移到東南濱海地區休整,而且要在一夜之間穿過80里為敵人重點控制的丘陵和平原地帶。突圍至午夜,估計已行軍四五十里路,到達一個丘嶺地帶,因為夜裡起霧,與擔負掩護任務的連隊失掉了聯絡。劉知俠召集大家果斷決定:不能再找連隊,我們得爭取時間加快腳步向南沖出去,擺脫危險處境。劉知俠把手上有槍的人挑選出來,把手榴彈也集中起來,臨時組成兩個戰斗班,一個由他率領在前邊沖,一個由協理員負責作後衛。 在行進過程中,劉知俠帶著通訊員親自去找向導,在找向導的時候,一次誤入了敵人的伙房,一次誤入了偽鄉公所,但幸好沒被敵人發現。在天亮前找到了一個早起拾糞的中年人,由他帶路,使他們繞過一個個敵據點,沖向南去。因為劉知俠在這次突圍中的英勇表現,被山東省委評為模範 *** 員。 兩次到鐵道游擊隊采訪 1943年夏天,山東軍區在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了全省戰斗英雄模範大會。在這次大會上,劉知俠認識並采訪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人物。那些傳奇式的英雄和驚心動魄的戰斗,都給劉知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模大會後,劉知俠整理了這些采訪並進行構思,動手寫了題為《鐵道隊》的章回體小說,在《山東文化》上連載2期。作品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極大反響,戰士們爭相傳閱。不久,劉知俠接到了鐵道游擊隊的來信,邀請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 電影《鐵道游擊隊》 1944年,劉知俠第一次去鐵道游擊隊,當時棗庄、臨城還有敵人。劉知俠繞道南邊過津浦鐵路,到達微山湖,和這些英雄人物們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劉知俠和鐵道游擊隊的隊員們一接觸,就熱愛上這些英雄人物。他們熱情、爽直、機智、勇敢,經常和敵人短兵相接,都是些英勇頑強的好漢。劉知俠常常隨他們一起戰斗在微山湖畔和鐵路兩側,並住在微山島上。 有空閑的時候,劉知俠就向游擊隊的幹部、隊員了解多年來他們在鐵道線上英勇殲敵的事跡。從棗庄開炭廠的草創時期,談到從臨棗線打到津浦干線的軍事斗爭,以及後來以微山島為依託,對津浦干線的敵人進行神出鬼沒的襲擊。游擊員們的打票車、奪槍械、撞火車、搞物資,消滅了一個個經過敵人精心訓練、專門對付他們的特務隊,每場戰斗都打得出神入化,打得敵偽更是聞風喪膽。同時,劉知俠還走訪了微山湖畔鐵路兩側曾經幫助過游擊隊的工人、漁民和農民。對游擊隊在鐵道線上的戰斗、工作和生活,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有了極深的生活感受。劉知俠也榮幸地成為鐵道游擊隊的榮譽隊員。日軍投降時,當時任鐵道游擊隊隊長的劉金山把從日本鬼子手裡繳獲的輕型駁殼槍當作禮物送給了劉知俠。 連環畫《鐵道游擊隊》 就在劉知俠完成提綱,准備動筆寫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之際,解放戰爭打響了。國民黨反動派集中了幾十萬的兵力,對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全山東解放區軍民都行動起來全力迎擊並打退國民黨部隊的進攻。在這戰火燃燒的危難時刻,劉知俠打消了寫作《鐵道游擊隊》的念頭,作為一名山東兵團《前線報》特派記者隨軍參加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他後來的小說《鋪草》、《紅嫂》等作品描寫的都是在支援前線工作中的感受。劉知俠的封筆之作、20萬字的紀實文學《戰地日記——淮海戰役見聞錄》,也是根據在淮海戰役時的日記整理而成。 鐵道游擊隊—再現螢屏 多年來,鐵道游擊隊的故事一直在劉知俠的耳邊縈繞,在腦海中展現,他一直苦於沒有時間來完成這部長篇小說,總感覺有件重大而嚴肅的工作沒有完成。在這種心情的驅使下,他就用嘴來講,走到哪講到哪,像一個普通的故事傳播者一樣,在戰斗和工作之餘,他就把鐵道游擊隊的戰斗故事講給身邊的戰友和同志們聽。 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留在山東濟南擔任領導工作。他更加希望能找個時間來實現多年的願望,可是由於剛剛進入城市、工作繁忙,這個願望一直沒有實現。到1952年,劉知俠接受了一個寫作任務,才有機會實現多年來的夙願。 由於事隔多年,為了重溫當年鐵道游擊隊以及整個抗日時期的斗爭情形,喚醒當年在鐵道游擊隊參加戰斗的 *** 和沖動,動筆之前,劉知俠找到了小說中人物李正和王強的原型,又一次到魯南去尋找鐵道游擊隊的舊址——早已坍塌的小炭屋子,又在微山湖邊上訪問了這一帶村莊的農民。人們聽說鐵道游擊隊的人又來了,像迎接久別的親人一樣都圍了上來,生動形象地描述著當年鐵道游擊隊在這里殺敵的故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抗日戰爭畫卷就這樣在當地老百姓的口中傳頌著。從魯南回來後,劉知俠就開始寫《鐵道游擊隊》這部小說。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40餘萬字的作品,於1954年元月出版。 小說出版以後,分別於1956年和1985年被分別改編搬上電影銀幕和電視螢屏。並出版了連環畫。而時隔45年之後,由山東影視中心等單位聯合拍攝的34集電視連續劇《鐵道游擊隊》於2004年年底在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棗庄開機。劉真驊說,雖然鐵道游擊隊的故事已先後三次被搬上銀幕、螢屏,但卻因各種原因拍攝總是未盡人意。這部電視劇將製作完成,在紀念抗日戰爭60周年前後與觀眾見面。
㈦ 微山湖上靜悄悄,不忘鐵道游擊隊
8月26日 星期一,農歷七月二十六,微山湖(多雲、21—32度)。
微山湖,位於山東省南慶裂部的微山縣, 它和昭陽湖、南陽湖、獨山湖共同構成了我國著名的十大淡水湖之一——南四湖,面積1266平方公里,為山東省首批自然風景名勝區。
微山鍾靈毓秀,物產豐饒,名勝眾多,自然風光秀麗,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公園,是著名的「一都兩鄉」,即中國荷都、北方水鄉、鐵道游擊隊故鄉。
風光秀麗,景以水潤,境以山幽。微山湖境內湖光、山色、島嶼、森林、荷花盪、蘆葦盪等自然景觀資源豐富、獨特,微山湖的美是一種天然的、綜合了野趣與柔情的美。鳳凰山、桃花山均依湖而立,湖光山色相映,森林山泉一體。登臨高處,駐足山崩,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晨曦初露,湖面浮光躍金,白帆點點;夕陽西下,落日銜水,山島鑲金。初春,湖水澄碧,點點漁帆似在銀絹素帛上滑動;盛夏,微山湖中接天荷葉,如傘如蓋,紅荷映天日,縷縷馨香沁人心牌;金秋時節,蒹葭蒼蒼,菰草金黃,水天一碧,漁歌悠揚,摘菱采蓮的船兒滿湖穿梭一片豐收景象;寒冬,遼闊的湖面寒霜百里,靜寂無聲。冰封太湖,會偶見裝了冰撬的小舟輕輕滑向冰面,鑿冰捕魚。微山湖水面遼闊,氣候溫和,水產資源豐富,其中四個鼻孔金鯉魚為微山湖的特產。最蔚為壯觀的當數湖上的10萬畝荷花了,每至盛夏,湖面上花團錦族,爭奇斗艷,荷香四溢,沁人心脾,遊人進湖,紛紛發出「黃山歸來不看岳,九寨溝歸來不觀水,微山湖歸來不賞荷」的慨嘆。每年八月份都要舉辦一屆微山湖荷花藝術節暨經貿洽談會,屆時,佳朋雲集,大家游湖賞荷,攬勝尋古,與漁民同樂,別有一番情趣。
從棗庄出口下京台高速,穿過城區,到達微山湖景區:
買了船票玩沖浪,直奔湖心微山島。:
微山島面積9.6平方公里,正巧是祖國面積的百萬分之一,這里是微山縣的一個鎮,有14個自然村,島上埋葬著孔子的先賢微子和張良、目夷等受人敬仰聖賢的古墓。據說,這些景點是私人投資的。
時間關系,我們重點游覽瞭望湖塔和微山湖博物館:
微山湖是著名的抗日根據地,鐵道游擊隊和微山湖大隊、運河支隊等抗日武裝,蘆盪飛舟,巧設魚鉤陣,扒火車,炸橋梁,涌現出許多可歌泣的英雄事跡,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即取材於此。一曲《微山湖上靜悄悄》使微山湖名揚中外。微山湖抗日英烈紀念園就是為紀念這些抗日武裝而建立的。分為兩大部分;鐵道游擊隊紀譽畝閉念碑和紀念館。紀念碑碑體由帆船、人物形狀組成,其中有三尊銅鑄鐵道游擊隊隊員,有的懷抱琵琶,有的持槍站立,分別位於船頭帆下,意為鐵道游擊隊勝利歸來。給人一種太陽快要落山的安謐氣氛。紀念館採取全景式壁畫、大型雕塑、革命文物、圖片資料、現代數碼,聲、光、耐轎電造型藝術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全面展現了當年的戰斗和生活場景。紀念園現已被命名為濟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
太陽落山時分,我們哼著「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的小調,和微山湖說「再見」。
㈧ 劉知霞長篇小說
劉知俠(名字正確寫法)的長篇小說有《鐵道游擊隊》、《沂蒙飛虎》。
1、《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是現代作家劉知俠所創作的長篇小說,1954年首版。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鐵道游擊隊》歌頌了鐵路工人抗擊日寇的頑強意志和英勇戰斗精神。故事生動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傳奇性。
2、《沂蒙飛虎》
《沂蒙飛虎》劉知俠繼《鐵道游擊隊》之後第二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高山從一個貧苦的牛倌成長為中國共產黨的出色的區縣幹部的故事。
作品弘揚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故事激動人心。主人公出身貧寒、大智大勇,無私之舉催人淚下。這是一曲民族的悲歌,人生的壯歌,讀之使人盪氣回腸,感慨不已。
(8)劉知俠的長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擴展閱讀:
劉知俠出生於河南汲縣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父親是鐵路的護路工,每天負責清掃鐵路的工作。劉知俠見慣了火車在鐵軌上的運行,從小就學會了扒車的技術,在十幾歲時,他在火車站做過義務服務生,對鐵路工作、行車制度都十分了解。
隨後他曾經跟隨抗大深入敵後體驗生活,這為他創作《鐵道游擊隊》這一長篇小說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1943年夏天,山東軍區展開了戰斗英雄、勞模大會,在文協工作的劉知俠認識了鐵道游擊隊隊員。
鐵道游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由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隊名是「魯南軍區鐵道大隊」,第一任大隊長洪振海、第二任大隊長劉金山就是小說主人公劉洪的原型,所以主人公劉洪也兼備了兩任大隊長的性格特點。
洪振海的行俠仗義、高超的飛車技術、勇敢善戰;劉金山的成熟穩重、領導才能。劉知俠利用手中的筆將他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戰斗英雄形象。
他們在百里鐵道干線上與敵人站展開殊死搏鬥,不僅多次破壞敵軍的物資供給線,還護送過劉少奇、陳毅、陳光等領導人以及千餘名抗日將士。
游擊隊員們扒火車、闖火車、炸橋梁,令敵人聞風喪膽。劉知俠深深被這些英雄人物的抗戰事跡所感動,於是他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決定將他們的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
劉知俠立即開始整理資料,著手寫作關於鐵道游擊隊的章回體小說《鐵道隊》,並在《山東文化》上連載了 兩期,這就是小說《鐵道游擊隊》的雛形。
文章一經發表,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並收到了鐵道游擊隊的來信。他們首先對作者表示了感謝,隨後熱情邀請他到游擊隊深入體驗斗爭生活,了解更真實的游擊隊生活。
雖然書信措辭比較委婉,但是劉知俠感覺他們對作品不太滿意,所以果斷地停止創作,深入游擊隊采訪,體驗更真實的戰地生活。
在1944年和1945年,劉知俠前後兩次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敵人的封鎖線,與魯南的棗庄和微山湖的鐵道游擊隊隊員一起戰斗、一起生活,這使他積累了豐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由於解放戰爭的爆發,劉知俠接到了新任務,所以小說寫作一直擱置到1952年。當時,他擔任山東文聯編創部部長,特意請了一年長假,專心創作小說《鐵道游擊隊》。
動筆前,他又找到了鐵道游擊隊的領導王志勝、杜季偉等人,再次重遊了炭場、微山湖等戰場,重溫了英雄們英勇戰斗的激情歲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知俠
㈨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問題一:《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主要人物是誰? 一、《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主要人物:劉洪、李正、王強、彭亮等。
二、人物介紹
原型
劉洪:鐵道隊大隊長洪振海、劉金山
李正:鐵道隊歷任政委杜季偉、張洪義等
王強:鐵道隊副大隊長王志勝
彭亮:鐵道隊隊員曹得清
魯漢、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遠生、徐廣田等鐵道隊的英雄們
芳林嫂:時大嫂、劉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婦女
三、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由劉知俠所著,是一部描寫在抗日時期,魯南地區確有這樣一支游擊隊,開始在臨(城)棗(庄)支線,以後發展到津浦干線上活動。在廣大的革命根據地中由 *** 人領導的一支特殊的游擊小分隊以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為目鍵碼的而與日偽勢力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四、內容梗概:
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庄礦區有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 *** 的領導下,秘密地組織和武裝起來。他們殺鬼子,奪取敵人的武器,發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在臨棗線上展開武裝活動。以後他們又西去臨城附近,以微山湖為依據,堅持津浦干線的對敵斗爭。在斗爭中,他們發揮了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頑強的斗爭意志。幾年來他們在鐵路線上破鐵路、撞火車、奪物資,在火車上打殲滅戰,創造出許多驚人的英雄事跡。敵人也曾瘋狂地對他們反復進行「清剿」、「掃盪」,組織無數特務隊對付他們,但都被他們一一粉碎。鐵道游擊隊迎接了最殘酷的考驗,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最後迫使近千的鬼子鐵甲列車部隊,向他們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後,蔣敵偽合流,進攻解放區,他們又頑強地進行阻擊戰。小說到此結束。他們轉入主力部隊,以大規模的運動戰來殲滅蔣軍,解放全中國,是以後的事了。
五、作者簡介:
劉知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衛輝人,我國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該小說曾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電視熒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並成為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一個教材 。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問題二:小說《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還成為了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其中一個教材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消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 *** 。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編為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斗英雄早亮寬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陸亮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斗事跡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庄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弗》,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著作,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家裡借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個包子,一壺開水。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家裡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問題三: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問題四:鐵道游擊隊是誰寫的?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
問題五:鐵道游擊隊是誰寫的??? 鐵道游擊隊(1954年劉知俠出版小說)
作者車承友,筆名劉知俠。劉知俠是素材提供者之一。
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
問題六:鐵道游擊隊之歌詞曲作者是誰 1937 年,賀綠汀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輾轉南京,武漢到達山西臨汾的八路軍辦事處。連隊火熱的戰斗生活激發了賀綠汀的創作熱情,經過長時間醞釀,《游擊隊歌》的詞曲終於在煤油燈下躍然紙上。他將這首歌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的名義獻給八路軍全體將士。 1938 年初,在八路軍總司令部召開的一次高級將領會議的晚會上首演。朱德司令等領導人一致贊揚說:戰士需要這樣的歌。以後這首清新激越的《游擊隊歌》迅速流傳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激勵了全國軍民捍衛國土,痛擊日寇的鬥志,至今仍保持著經久不衰的魅力。
鐵道游擊隊插曲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蘆芝 何彬詞呂其明曲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靜悄悄.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爬上飛快的火車,
像騎上賓士的駿馬.
車站和鐵道線上,
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常
我們爬飛車那個搞機槍,
闖火車那個炸橋梁,
就像鋼刀插入敵胸膛,
打得鬼子魂飛膽喪.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
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問題七:《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主要人物是誰? 一、《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主要人物:劉洪、李正、王強、彭亮等。
二、人物介紹
原型
劉洪:鐵道隊大隊長洪振海、劉金山
李正:鐵道隊歷任政委杜季偉、張洪義等
王強:鐵道隊副大隊長王志勝
彭亮:鐵道隊隊員曹得清
魯漢、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遠生、徐廣田等鐵道隊的英雄們
芳林嫂:時大嫂、劉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婦女
三、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由劉知俠所著,是一部描寫在抗日時期,魯南地區確有這樣一支游擊隊,開始在臨(城)棗(庄)支線,以後發展到津浦干線上活動。在廣大的革命根據地中由 *** 人領導的一支特殊的游擊小分隊以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為目的而與日偽勢力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四、內容梗概:
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庄礦區有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 *** 的領導下,秘密地組織和武裝起來。他們殺鬼子,奪取敵人的武器,發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擊隊,配合主力部隊作戰,在臨棗線上展開武裝活動。以後他們又西去臨城附近,以微山湖為依據,堅持津浦干線的對敵斗爭。在斗爭中,他們發揮了工人階級的高貴品質和頑強的斗爭意志。幾年來他們在鐵路線上破鐵路、撞火車、奪物資,在火車上打殲滅戰,創造出許多驚人的英雄事跡。敵人也曾瘋狂地對他們反復進行「清剿」、「掃盪」,組織無數特務隊對付他們,但都被他們一一粉碎。鐵道游擊隊迎接了最殘酷的考驗,堅持到抗日戰爭勝利,最後迫使近千的鬼子鐵甲列車部隊,向他們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後,蔣敵偽合流,進攻解放區,他們又頑強地進行阻擊戰。小說到此結束。他們轉入主力部隊,以大規模的運動戰來殲滅蔣軍,解放全中國,是以後的事了。
五、作者簡介:
劉知俠(1918年―1991年9月30日),河南省衛輝人,我國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該小說曾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電視熒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並成為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一個教材 。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問題八:小說《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還成為了現在小學6年紀3單元的其中一個教材
劉知俠原名劉兆麟,自幼家貧,跟隨父親在村邊道清(滑縣道口鎮--博愛縣清化鎮)鐵路打工、撿煤核,跟隨母親在外祖母家放豬。劉知俠11歲那年才開始上半工半讀學校,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衛輝一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他隨父親和鐵路員工撤到了黃河以南流落到武漢。1938年夏天,他從報紙上得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招生的消息,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奔赴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學習。這年冬天,在行軍路上,他參加了中國 *** 。
1939年5月,劉知俠抗大畢業後,又留校學習軍事專業。學習結束後,劉知俠隨分校到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團工作。1943年抗大取消建制改編為教導團,劉知俠隨文工團調到山東省文協。這年,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斗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在會上結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們,被他們的戰斗事跡所感動。決定把這些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他兩次通過敵人封鎖線去魯南的棗庄和微山湖,到鐵道游擊隊深入生活,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收集了豐富的素材。
全國解放後,劉知俠擔任了濟南市文聯主任。1950年山東省文聯成立,他任編創部長、秘書長、黨組委員。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鋪弗》,深受廣大讀者喜愛.1952-1953年他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出版,後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1953年,劉知俠調上海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他將建國後發表的短篇小說編成《鋪草集》,同時創作了《鐵道游擊隊的小隊員們》。1959年,山東省文代會選劉知俠為省文聯副主席兼中國作家協會山東分會主席,並擔任《山東文學》雜志主編。同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60年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匯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劉知俠任山東省文聯黨組書記期間,寫了中篇小說《芳林嫂》。
1986年劉知俠定居青島後,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小說《沂蒙飛虎》與40萬字的《知俠中短篇小說選》以及20萬字的《戰地日記》(即淮海戰役見聞錄)。為了著作,他到西鎮一個老同志家裡借得一間空房寫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個包子,一壺開水。
劉知俠關心年輕作者,百忙中還經常抽空外出輔導。他還很好客。他給夫人定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外地來青島的老同志、老戰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們吃飯。每年夏天他們家裡住滿了客人。有一間房子被譽為國際旅行社,那是為了給自費來旅遊的客人住的。他用稿費資助過別人,用稿費繳過3萬元黨費,而他自己卻克勤克儉,艱苦樸素。用過的火柴盒他總捨不得丟掉,去買些零散的火柴棒裝進去繼續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劉知俠因腦溢血猝發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說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問題九: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誰?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
問題十:鐵道游擊隊是誰寫的?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是劉知俠(1918-1991),河南省衛輝市龐寨鄉柳衛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4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中風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鐵道游擊隊》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