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願堅短篇小說
1. 王願堅主要作品有哪些
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
王願堅,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出生於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並於1959年,出版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在1991年1月25日,因病於北京逝世。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
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人物評價: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
2. 王願堅的主要作品
幫你找到了
王願堅(1929—1991.1.25),山東諸城人。1944年參加革命,曾歷任文工團員、報社編輯、新華社記者。建國後,任兵團文藝幹事、《解放軍文藝》編輯、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叢書編輯、八一電影廠編劇。 他從1954年開始,陸續發表了十多篇短篇小說,其中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反映蘇區人民斗爭生活的;也有《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反映長征路上戰斗生活片斷的;還有《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表現革命前輩在新中國建設拆和時期精神風貌的。此外,王願堅還與他人合寫了《閃閃的紅星》、《映山紅》等電影劇本;新時期又連續創作了《足跡》、《路標》、《標准》等短篇小說。
王願堅的小說對革命者特有的人情、人性觀念予以深切的關注。《親人》中的將軍費盡周折使一位失去兒子的革命老人相信他就是親生兒子。這里飽含著將軍對革命老人的殷切關愛,濃濃的父子之情激動著讀者的心。《糧食的故事》中郝吉標為保護糧食,讓兒子引開敵人最後被敵人殺害,作者深情而細膩地寫了他極為痛苦的內心和表現。盡管這種人情、人性的描寫是建立在階級論基礎上的,但它還是深刻地打動了我們,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力量。
王願堅小說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以此體現革命者的美好心靈。《七根火柴》中盧進勇與無名戰士的朴實對話,及作品對他們內心世界的樸素表達,體現出革命戰士堅忍不拔的意志和對黨的無限忠誠。《親人》中的將軍為不使自己的言行露餡,處處小心,回憶起犧牲的戰友內心充滿了感情,老人的一言一行,都引起他情感的起伏跌宕。正是這種對將軍內心世界的深入刻畫,「在不長的文字間,作碧御埋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巨大的心靈,一個怎樣飽含著階級深情的心靈啊!」這種通過人物內心細膩的描繪,來表達作者主觀情感的敘述方式,使作品的主題表現得較為含蓄自然。
王願堅的小說善於通過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黨費》里有這樣一個細節,黃新的女兒由於長期難見油鹽,當看到幾堆鹹菜,「兩個大眼軲轆軲轆地瞪著」,「饞得不住地咂嘴巴,……爬到那個空空的破壇子口上,把乾瘦的小手伸進壇子里去,用手指沾點鹽水,填到口裡吮著,最後忍不住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裡填」。黃新瞅瞅孩子,看看鹹菜,最終還是把鹹菜從孩子手中奪了回來,孩子「畦」地哭了起來。一「瞅」、一「看」,把黃新權衡親情悔螞與黨性的細膩心理刻畫出來了。其他像《三人行》結尾處草地上三名負傷的戰士用力向前爬行時,對天空中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正輕盈地向南飛去的情景描寫;《七根火柴》中無名戰士「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著正北方向」的身姿刻畫,都是這種以生動形象的細節,展示了主人公對革命充滿信心的堅定性格的絕妙筆觸
3. 王願堅簡介
王願堅(1929--1991.1.25)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其妻是茹志鵑,其女是王安憶。三人均為我國知名作家。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橘塌《後代》《媽媽》 糧食衡伍衡的故事
《趕隊》《珍貴的紀念品》《草》電影《閃閃的紅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草》,被選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教版七年級下咐做冊語文課本第3單元第10課 《三人行》被編進,小學冀教版,六年級語文書下冊,第8課
4. 六年級下冊課文《燈光》是王願堅什麼時候寫的
1947年之後寫的,並沒交代具體的創作時間,只是文章的內容說明了是1947年的初秋,當時「我」是戰地記者。
課文主要寫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的憧憬陷入在一本書里的一個在電燈下讀書的孩子,並希望能用上電燈造福孩子;戰鬥打響後,後續中脊慶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為後續部隊照亮前進的路,郝副營長用火柴點燃了那本書,但火光卻暴露了自己,最後英勇犧牲了。
(4)王願堅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燈光是和賣握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它卻是戰爭年代美好生活野裂的代名詞。本課以「燈光」為題,寫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門廣場,看到廣場上千萬盞燈時引起的一樁關於燈光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本文採用倒敘的手法,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寫起,敘述過去的事情,結尾又回到寫燈光。首尾照應,結構緊湊,文脈相通,含義深刻。課文的主體部分是對往事的回憶,對往事的回憶中,作者以細膩的筆調詳寫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
而郝副營長在戰斗中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作者卻用白描的手法「略寫」,兩相對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執著的理想。
5. 王願堅的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消余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中文名
王願堅
別名
小堅子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
人物關系
王翔千
伯伯
王希堅
堂哥
王志堅
堂哥
姜貴
堂哥
快速
導航
創作經歷主要作品創作特色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據地,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1]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小游擊隊員》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宏頃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1]
其中《三人行》是作者使用一個真實歷史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的一篇小說。主人公王吉文就是一位老紅軍,犧牲時是原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第8師師長。
1991年1月25日,王願堅因病於北京逝世,終年62歲。[1]
創作經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蔽橋陸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1]
七根火柴
解放戰爭時先在部隊文工團擔任分隊長,後擔任感慨報社編輯和記者。這期間,寫過一些小戲、演唱材料和新聞通訊。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任《解放軍文藝》編輯。次年,到福建東山島采訪時,訪問了老革命根據地,見到了一些紅軍老戰士、老游擊隊員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地下工作者,聽到了許多壯麗動人的故事,激發了創作熱情。[1]
1954年3月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不久又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黨費》。這篇小說描寫女共產黨員黃新在丈夫隨紅軍長征去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組織群眾堅持斗爭,並千方百計腌制鹹菜作為黨費,支援山上的游擊隊,最後為保護同志和組織而獻出了生命。此後又陸續寫了《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貴的紀念品》和《黨費》。1956年至1966年,參加「解放軍三十年徵文」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這期間,寫了《後代》、《親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勞動者》等十多個短篇,後出版有短篇集《後代》和《親人》。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選《普通勞動者》。1972年以後,曾多次去長征路上采訪。[1]
普通勞動者
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將李心田的小說《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後獲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寫作了《路標》《足跡》《標准》等十多個短篇,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長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跡,其中的《足跡》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優秀短篇小說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巧妙、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和捕捉典型的人物以及在其性格中閃光的優點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和電影家協會的理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編劇。[2]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沒有親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從1954年起,他開始發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黨費》、《後代》、《親人》、《珍貴的紀念品》等。建國十周年時,出版了選集:《普通勞動者》。
解放戰爭期間,在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47年入黨,1952年調《解放軍文藝》任編輯。1956年至1966年,參加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到長征路上采訪。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以及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與陸柱國合寫)。《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課(略讀課文),第46頁到51頁。[1]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趕隊》、《珍貴的紀念品》、《小游擊隊員》、《草》、電影劇本《閃閃的紅星》等。
糧食的故事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七根火柴》還被選入上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課及
《草》,被選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8課。
《燈光》,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1課和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2課。
參與影片
草地RUTHLESS MARSHLAND(1986)
四渡赤水(上下集)CROSSING THE CHISHUI RIVER FOUR TIMES(1983)
閃閃的紅星(1974)
星火燎原(1961年7月)
創作特色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敘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從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課文的藝術手法。
以小見大的手法,鮮明具體的線索
作者選取的題材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野草,寫的是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處理意見,並評說吃草的意義的故事。事情簡單,場面微小,但表現的卻是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這充分體現了作者「以小見大」的創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圍繞「草」寫了四件事:(一)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楊光摸黑尋找部分向上級報告。(二)楊光懇求醫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戰士。(三)周副主席詢問戰士中毒的原因,仔細觀察並親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處理意見。(四)周副主席評說吃草的意義。可見文章是以「草」為線索來展開故事情節的。
多種手法的運用,人物形象的展現
文中在具體展現人物形象時靈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這里我們結合句子來分析。「立時驚住」,接著感到「惶惑」;面對周副主席的招手,楊光又深感「不安」;當眼見周副主席病得十分嚴重時,楊光「大吃一驚」,「覺得心頭像刀在絞」,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形象而細膩地描繪了楊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復雜的感情變化過程,最後凝聚成對周副主席病體的關切和憂慮,充分表現了紅軍戰士對周副主席的愛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敘述周副主席親自嘗有毒野草時運用了動作、神態描寫,「舉起」「看了看」「放進」「咬下了一點」「乾裂的嘴唇閉住了,濃密的胡須不停地抖動著,一雙濃眉漸漸皺緊了」「吐掉了殘渣」「還給楊光」,這些詞語和句子,充分表現了周副主席雖身患重病仍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紅軍戰士生命高度關注,對革命無比忠誠的品質。[3]
偉大領袖的風采,無產階級的形象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險情,他不顧個人安危,仔細辨識毒草,親口咀嚼毒草,果斷作出英明決策,並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故事情節淺顯明了,但鮮明地體現了周副主席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思想。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對課文的分析歸納起來就是要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上的特點。《草》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戰士談論吃草的意義、悟真理中結束全文。這樣寫,結構緊湊,脈絡分明,可以達到發人生省的效果。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人物評價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情節安排巧妙。該片成為「文化大革命」時期最好的影片,伴隨一代人成長。
作品評價
其另一部重要劇本《四渡赤水》創作於1983年,塑造了紅軍時代具有雄才大略,平易可親的軍事統帥毛澤東的動人形象,它把人物的活動安置在造就英雄性格的典型環境中,真實地表現了他挽救紅軍於危難之中的指揮藝術,通過劇情的起伏跌宕使人物個性更加深刻鮮明。該片為19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4年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特別獎。
王願堅善於刻畫處在歷史大環境背景下,人物由個人的選擇、信仰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在歷史中所具有的價值。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
6. 王願堅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王願堅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燈光》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王願堅是解放後成長起來的作家。雖然他慧鄭沒有親前茄頌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斗爭生活,但是他在做記者、編輯期間,接觸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還訪問過江西老革命根據地,到當年紅軍長征路上采訪。這使他有可能表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史詩般的生活。
(6)王願堅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王願堅的《草》是一篇以紅軍長征過草地為背景,反映紅軍長征艱苦生活的小說。野草在平時生活中是非常常見、極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東西雖小,意義重大。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因「草」而起,並以「草」為線索安排故事情節,圍繞它展開納輪敘述,塑造人物形象。
王願堅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與做一個戰地記者。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期,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的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情節安排巧妙。
王願堅善於刻畫處在歷史大環境背景下,人物由個人的選擇、信仰所走過的道路,以及這種選擇在歷史中所具有的價值。他的四個劇本(另兩部是《映山紅》、《草地》)都深切的反映了這一主題。
7. 王願堅的短篇小說有哪些
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等短篇小說。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1976年又繼續發表了《路標》、《足跡》等10篇短篇小說。1974年與陸柱國合作改編《閃閃的紅星》為電影文學劇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有:《糧食的故事》、《後代》、《普通勞動者》《王願堅小說選》。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王願堅的一生一直致力於小說創作,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塑造了身處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斗爭正激烈的時刻,潘東子等嚮往參加革命的紅孩子形象。對孩子的內心刻畫深入,幾個孩子的性格鮮明,各具特色,人物語言生動,可愛。形象真實、親切,非常令人難忘。劇作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戲劇性強。 王願堅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近幾年的新作有《足跡》《標准》《草》《歌》等短篇小說,其中《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 糧食的故事
《趕隊》《珍貴的紀念品》《草》電影《閃閃的紅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草》,被選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燈光》,被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七單元第3課(略讀課文),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燈光,第11課(略讀課文) ,第52頁到54頁。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9課,第86到88頁。 《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3單元第10課 《三人行》被編進,小學冀教版,六年級語文書下冊,第8課
就只有這些了??
----
tot
8. 王願堅的主要作品
王願堅的主要作品:《燈光》、《黨費》、《普通勞動者》、《小游擊隊員》、電影劇本《閃閃的紅星》。
1、《燈光》
燈光,是王願堅所撰寫的一篇文章。主要寫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的憧憬陷入在一本書里的一個在電燈下讀書的孩子,並希望能用上電燈造福孩子。
戰鬥打響後,後續部隊遭到敵人炮火的襲擊,為後續部隊照亮前進的路,郝副營長用火柴點燃了那本書,但火光卻暴露了自己,最後英勇犧牲了,年僅22歲。
9. 《草》主要內容
這篇小說描述了長征過草地的時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紅軍戰士因誤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險情,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不僅仔細辨識毒草,而且親口咀嚼毒草,清皮果斷作出英明決策,引導紅軍戰士正確對待困難,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為代表的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作者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山東省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現代作家。
1944年7月答舉差到抗日根據地,1945年1月參加八路軍,參加革命工作。在部隊里當過宣傳員,文工團員,報社編輯和記者。1952年任《解放軍藝》編輯。1954年開始寫短篇小說。《黨費》、《糧食的故事》、《媽媽》等短篇小說。
1956年至1966年,參加了「解放軍30年徵文」——革命回憶錄選集《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有機會系統地學習了黨和軍隊的歷史,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使他的創作題材更豐富,文筆更洗練答盯。又陸續寫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隊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說。
10. 王願堅《足跡》作品簡介
王願堅短篇小說《足裂滑跡》以炙人扮彎的熱情、精巧的構思和感人的形象,盛贊了總理在長征途中的偉大的革命精神。小說的主旨全在於寫總理在那極度艱難的環境肆缺臘中,給人以無窮的前進力量,號召人們「不要停下,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