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出軌的母親
❶ 求一步有劇情的母親出軌小說
一天想這些無聊的幹啥,
難道社會給你灌輸的垃圾思想,
還不夠嗎?
讓你煩惱痛苦的是思想,而不是身體。為什麼要殺死身體,而不殺死思想?
趕緊殺死那些被社會強迫灌輸的垃圾思想!
我們看一個女人可不可跟她交朋友?命好不好?僅僅觀察她的德行和衣著就可以大致了解。
古人有句話叫「女為悅己者容」,何意呢?就是說女人為了讓自己的男人喜歡自己,才會去打扮。
❷ 小說裡面講的是女主相處了幾年的男朋友出軌了女主的媽媽
女主相處了幾年的男朋友出軌了女主的媽媽。
小說的名字是:《驪歌》
❸ 男主看到母親出軌並且從此裝瞎的小說
我很喜歡這個小說,許你晚風涼
❹ 母親出軌,發生在我自己的真實故事!
孩子,看完你的描述我覺得很心痛,家的不幸令原本無憂的你變得抑鬱,更為甚者這影響了你的生活追求,你對母親的留戀字里行間讓我震撼,你是個懂事的孩子!
現實的種種都不能成為母親背叛的借口,或許母親也算不幸,丈夫患病,她撐起了家,但遺憾的是她自傲到認為沒人有資格,有能力與她對抗的地步,她把自己的責任當作可以肆意胡為的砝碼,進而在追求自己所謂快樂的同時抹黑了一個賢妻,一個良母的形象,這是為兒女所不齒的!也是有悖人理道德的!
既然你無法釋懷,那不如找母親攤牌,開誠布公的談談,或許她可以迷途知返,與家人重拾曾經的幸福;如果,我是說如果,母親被揭穿,惱羞成怒,拿工作要挾你的話,那為了家,為了尊嚴,舍棄她!告訴自己,沒了她,自己照樣還會活著,而且少了一份隱痛,多了一份鬥志!然後,走自己的路,努力成為父親的天!
❺ 小說女主媽出軌女主不是親生的他哥哥願意照顧她但女主跟著媽媽離開了幾年後再見面時立馬抱大腿求哥哥打錢
女主媽出軌,女主不是親生的,他哥哥願意照顧他,但女主跟著他媽媽走了,過了幾年他回來看見他哥哥立刻櫃子摟住他哥,讓他哥給他打錢。這樣的女主也是很成熟的,他的哥哥應該堅定立場,不能養成他靠依靠別人的惡習。
❻ 求一本XX小說 是母親出軌 跟別的男人移民 兒子去了 戴了個面具 然後跟個旅遊團 後面還有夏娃和亞當什麼
挪威的森林
❼ 《面紗》:一個女人的自我救贖
文|悠揚
伊能靜雙十一網上買900件商品,丈夫秦昊表態:這輩子都不會讓你為錢發愁。伊能靜這任性剁手的背後是有一個好老公,讓人艷羨的不止是丈夫的包容呵護,重要的是兩個人穩固美滿的婚姻。
婚姻是兩個人愛情的港灣。然而,婚宏鍵咐姻一旦被出軌,面臨的將不只是兩個人的分手那麼簡單。
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散文家毛姆,在他的長篇小說《面紗》中為人們講述了一段被出軌的婚姻以及婚姻背後的人性故事。
毛姆被公認為20世紀在全世界范圍內最流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之一,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說機智、幽默,常在譏諷中潛藏對人性的憐憫與同情。
相傳毛姆喜歡聽故事。有一從次他到義大利旅行,房東家的女兒根據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一首詩歌,給他講了個故事。
毛姆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改編。他將主人公換成英國人,充滿有毒氣體的城堡,換成了中國一個霍亂橫行的南方小鎮。於是創作出《面紗》這部小說,一個女主在婚姻中背叛與自我救贖的故事。
《面紗》女主人公凱蒂是一位生活在名利場的富家小姐,她容貌美麗,但精神空虛;嚮往美好的愛情,但是只看虛榮的外在;她無力地陷入母親設置的婚姻規劃中,成為「剩女」卻被奚落譴責。
因為不甘忍受母親的奚落及外人的非議,凱蒂鬼使神差地答應了一位木訥的細菌學家的求婚。凱蒂與細菌學家瓦爾特並不是同一種人,他們處於兩個不同的精神世界。
凱蒂與瓦爾特的婚姻關系只是很僵硬的維持,他們互不融合,生活上,情感上都在秉持自己的習慣。不久,凱蒂出軌了瓦爾特官場上的朋友——虛榮瀟灑的助力布政司唐生。
瓦爾特得知凱蒂出軌後進行了極端的報復,凱蒂的愛亮前情幻想被唐生的醜陋靈魂擊碎,她帶著一顆冰冷的心開始了自我的救贖。
01
跳不出原生家庭的坑,人生註定越走越偏
凱蒂的不幸婚姻看似是無意選擇,其實是必然的發生。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以及自己沒有超越原生家庭的狀態註定了婚姻觀的偏離。
凱蒂的母親賈斯汀夫人是個尖酸刻薄的女人,她支配欲極強,野心勃勃卻又吝嗇小氣。
當年遇見賈斯汀時,因為當律師的父親預言他會前途無量,她才嫁給他。可是,婚後他的事業躊躇不前,受盡賈斯汀夫人的蔑視。賈斯汀夫人就像一個背後的操盤手奮力操控著丈夫的前途和一家人的命運。
丈夫給她帶來的窘境絲毫沒有挫敗她在交際場上的表現。她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女兒身上。她想靠著女兒們找到如意丈夫,把一輩子的晦氣統統打消。
她野心勃勃,想給女兒找的不是一個好丈夫,而是一個傑出丈夫。在她的眼中,女兒的幸福不如體面的名聲。
在心理學上,家庭關系模式中存在功能過度者和功能不足者。在家裡,賈斯汀夫人就是以「功能過度者」的角色存在,她強勢控制著其他人的生活。丈夫和女兒則以「功能不足者」的角色存在。
「功能不足者」依賴於「功能過度者」,早已成為一種習慣。凱蒂在沒有自我覺醒之前,無法完成對原生家庭的超越,只能屈從母親的安排。
凱蒂沒有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竟然因為一句「我愛你」而嫁給一個不愛的男人。她只是要逃離母親的嘲笑,別人的議論,更可悲的是她的人生就此偏離了方向。
為了報復妻子的不忠,沉默的瓦爾特開始了瘋狂的報復。凱蒂被虛偽的唐生棄之不顧,她不得不跟隨瓦爾特前往中國南方一個霍亂橫行的小鎮——湄潭府。
在那裡,凱蔽純蒂被恐懼所包圍,死亡猶如隨時現身的幽靈。身邊的瓦爾特對她心如死灰的陪伴讓凱蒂接近崩潰的邊緣。
她知道瓦爾特看不起自己。她怨訴:「你這樣對我有失公正。因為我愚蠢、輕佻、虛榮,你就責備我,這對我是不公平的。我就是這樣被教養大的,我身邊所有的女孩都是如此······」
凱蒂在家庭中充當的功能不足者的角色,對命運、婚姻的選擇不在她的能力范圍之內,只會被動地接受命運為她安排的一切,這也是導致凱蒂婚姻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只有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能不受人擺布,聽人安排。學會分辨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能找到幸福的人生。如果凱蒂有著獨立完善的人格,她就不會輕易嫁給自己並不愛的瓦爾特,也不會輕易愛上輕浮虛偽的唐生。
02
在婚姻里,愛與被愛應該是雙向的
為了娶到凱蒂,瓦爾特用笨拙的嘴說出:「我對你的愛勝過了一切。」「我知道你的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力、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從一開始,瓦爾特就用卑微的愛給自己定下婚姻中的不平等角色。
凱蒂對瓦爾特只是難以理解的忍受。她覺得瓦爾特絲毫沒有魅力可言,他根本不是她喜歡的類型。個子不高,一點也不強壯,又小又瘦。凱蒂天生活潑,一天到晚說個不停,想笑就笑,瓦爾特呆板,沉默,對於凱蒂的閑聊話從不搭腔。她覺得他就像個悶葫蘆,有時她真想上去搖搖他的腦袋。
瓦爾特喜歡看書,但是他看的書在凱蒂看來都是索然無味。他們兩個在不同的圈子裡互相捆綁著夫妻的名義。
瓦爾特卑微的愛沒有得到凱蒂的回應。在凱蒂與唐生的偷情事件被瓦爾特知曉後,他的內心已經坍塌。他那卑微的愛也受到了侮辱,所以他決定施以報復。帶著凱蒂前往霍亂橫行的湄潭府。此後,他對凱蒂的態度不動聲色,但是凱蒂感受到了他的愛已經死去。
在疫區生活的日子裡,凱蒂看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也重新認識了瓦爾特。修道院院長和修女們對瓦爾特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勇敢、認真給與極高的評價與贊揚。她開始真正看清瓦爾特是一個值得去愛的人,也開始審視自己內心的空虛與孤獨。
他們之間的愛不對等,當初瓦爾特愛她,得到的卻是來自她的鄙視,即便如此,他依然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愛著她。直到她的被判徹底傷了那顆愛她的心,幡然悔悟也已經挽不回瓦爾特最初的心了。在瓦爾特的內心,他對凱蒂的愛就像破碎的鏡子,已經恢復不了原狀了。當初一廂情願的愛現在已經「覆水難收」。
愛情最好的樣子,一起面對生活,你眼裡看到他,他眼裡全是你。學會彼此欣賞,彼此愛慕,才能讓婚姻成為最幸福的模樣。
楊絳和錢鍾書的婚姻愛情讓多少人羨慕。他們常常贊美對方,不吝嗇向對方說最美的情話。錢鍾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婚姻里的愛情也應該是雙向的,平等的,誰也不依附於誰,彼此愛慕,彼此付出。這樣的愛情和婚姻才可以長久保鮮。
03
直面內心,才能找回自我
瓦爾特得知凱蒂懷孕之後不幸染上霍亂死去,其實是他那顆不能再承受任何打擊的心徹底絕望了。帶著懊悔與不甘說了句:「死的確實狗」便離開人世。
凱蒂明知編個謊話,告訴瓦爾特孩子是他們的就有可能挽救兩個人的命運甚至婚姻。但是此時的凱蒂在這個生死場里,看過了生的無力,也見過了活的勇敢。她開始尋求一種內心的安寧。
根據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論,人的內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是人生來就存在的一種人格,只有最本能的需求。它遵循快樂原則,極力實現所有慾望、意願和需求的滿足。以前,凱蒂出軌唐生就是放縱「本我」,迷失「自我」。
在湄潭府凱蒂目睹了成千上萬人的悲慘死去,在生死線上人們的生命如同糞土。有些人卻在散發著光輝,比如她的丈夫瓦爾特,比如修道院長和修女們為信念而堅守,為救護生命而無畏的付出。此時,凱蒂的「超我」喚醒了她的自我理想和良知。她隱約感受到一種神秘的力量,以及奮力去尋找那股力量。
當「本我」和「超我」之間達到平衡狀態,就形成了新的「自我」。
凱蒂在丈夫下葬後獨自回到了香港,她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對未來的一種全新的嚮往。
但是,偽善的唐生又來騷擾凱蒂,並再一次俘獲了凱蒂。但是,事後凱蒂深感羞愧,她已經不能再容忍放縱本我的自己。所以,她決絕地離開,回到家鄉。
母親已經去世,父親也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脫。凱蒂希望她能生下一個女兒,獨自撫養她長大,並讓她成為一個不依附於任何男人的獨立女孩。他們將開啟嶄新的生活。此時的凱蒂已經蛻變為一個獨立面對生活的人,她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也找到了當好一個媽媽,當好一個女兒的信心。
在《面紗》這不小說里,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弱點,也發現了人性的光輝。生活的面紗之下,暴露的是人性的丑惡,但是,最終能夠散發生命價值的還是那永不缺少的人性光輝。
學會去愛,首先要有愛自己的能力,直面內心,充實自我。其次,要有能力去愛別人,對原生家庭的愛,對婚姻的責任與愛。
羅蘭說:「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
學會愛,擁有愛,才可以照亮自己,照亮生活,溫暖他人。
作者介紹:悠揚,用閱讀豐盈內心,用文字編織生活的寶媽一枚。讀書,寫作,熱愛生活。
❽ 《狂奔》:關於他為何而狂奔,我琢磨了許久
一個人只能過一種人生實在是太遺憾了,因為文學,讓人生的體驗有了另一種可能。
上一刻你還在窮苦人家過著凄涼悲苦的生活,下一秒,你又能到久遠的宮廷之中,感受另一番爾虞我詐的皇權斗爭。
我時常覺得,攝影,文字,畫作,影視,都是相通的:取繁華世界的一角,編排、演繹,最終能將體驗者帶入另一個世界。不少創作者都有這樣的能力,能讓人的心跟著文字一起或急或緩地跳動。對此我甚是羨慕。用一支筆就能創造一個世界,這大概是最酷的技能了。
前兩次讀的是《妻妾成群》和《馴子記》,都屬中篇小說。這次看了蘇童的短篇《狂奔》,沒想到更過癮。
初次閱讀,認為就是一個孤單的母親,出軌並被發現、懷孕且自殺的故事。這么一說似乎完全就沒了意思。那這些形容詞都未直白地在文中出現過,可這樣的畫面卻活生生地在腦海演練。我覺得很驚訝,反反復復地翻閱、細品。每一次閱讀都嘗出了深一層的味道,視角不斷從這個角色跳到那個角色。但數數正片文章,也不過2800字左右。
不過,有些描述仍讓我困惑好久——「榆就是在這時候發出了凄厲的尖叫。榆頭戴白色小步在公路上狂奔起來,遠看很像一匹白鬃烈馬」。
我沒明白,主角榆,到底為何而狂奔。
先說主角榆的母親。大概因為同是女性,這是我第一個注意到的人物。
「她對著牆上的鏡子梳妝,那些很黑很亮的頭發被綰成一個髻子,垂在母親的頭後面。」
這是文中對該女性外貌的全部描寫。只一句便可知,她必然是一個年輕的少婦。
母親找了王木匠來打造一口棺材,說是長年不回家、尋不著蹤跡的父親花錢要給奶奶打造壽棺。
「你爹去東北做活了,過年回不來了。母親把一瓢水遞給木匠,他的臉上露出了一種罕見的微笑」。
此處已可見兩人之間的不尋常關系。在農村,一個人打造棺材得要很久,因此便住下了。
全篇沒出現什麼「大汗淋漓」「翻雲覆雨」的俗色字眼,只有「深夜時分榆看見奶奶扶著牆站在門邊……他聽見奶奶在黑暗中咬牙切齒地說,騷貨,不要臉的騷貨。」。王木匠和這位母親做了見不得人的勾當。
這位王木匠是來打棺材的。而棺材從初制到最後完成,都牢牢地和故事情節綁在一起。被奶奶發現偷情後,「白木棺材很快就初具雛形」;棺木打造完畢後,母親便懷孕了——「榆曾看見母親朝肚子上貼傷葯膏」。到最後,母親服毒自殺,正是用這口棺材裝下了母親。
這棺材像是為母親量身定做的。
給母親帶了一場春雨的人,也是給母親打造棺材的人。
我有時懷疑,作者真的是男性嗎?為什麼對於過去女性境遇的描寫能如此真實而細致。畢竟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男性,大多隻是對「女性弱勢」這個觀點感到荒唐和不屑而已。
沒有看到「絕望」和「無助」的字眼,但是這樣悲戚的人物故事,寒徹心扉。
她是孤單的。榆父親是一個游村走街的木匠,沒人知道在哪,過年不回,母親死後都未去奔喪。可見母親常年獨守空房,生活的全部不過是照顧即將去世的老母親和身體虛弱孩子而已。了無生趣的生活將她推向危險的邊緣。衡沒
她是渴求的。關於王木匠來打造壽材,到底是父親的意思,還是母親自個想的幺蛾子,很難去知曉。王木匠滿臉長滿疙瘩的,還有一顆大黑痣,一笑便露出一口黃牙,這樣猥瑣的形象卻讓母親露出了一絲微笑。
她是害怕的。榆不斷地質問母親,為何讓王木匠來做棺材,為何非得做棺材,棺材做起來給誰用,為什麼不讓同是木匠的父親做棺材,惹得她發怒。每一句質問都是對她的譴責,她害怕被揭穿,害怕被發現,害怕被知道答案。她深知此事不可為,對這個家抱有愧疚,為自己感到羞恥。
她是可憐的。母親大概還不知自己走進了死胡同。木匠也從未想過運檔對母親負責,棺材打好了,情事也便結束了。母親懷孕之後,無處求助,無人投奔,又害怕周圍人的閑言碎語,因此也不敢貿然去醫院。不通醫術的她只能用貼狗皮膏葯的辦法墮胎。
她是有羞恥心的。此等醜事被奶奶知曉之後,日日咒罵與她。她也只能「眼裡常常噙著淚」。出軌即是不知廉恥。這樣的定論如同大石一般壓得她這輩子翻不了身。她自知羞恥卻無處藏匿,只想打掉腹中的孩子,讓這件事無聲無息地消逝。但發現腹中的」淤血「怎麼也消不掉時,才明了,她已無路可走。
」棺材是最好的利器「,這是木匠的旁攔亂一句話,也揭示了母親的未來:死是最好的解脫之法。只有躺在那口棺材裡,所有的恐懼才能消除,她才能擺脫生活中的種種痛苦,獲得最終的安寧。
初次看對榆的描述時,總覺得有些古怪。我不知該如何描述這他。這是一個經常偏頭痛,日日期盼父親歸來,最後因為母親死去而瘋掉的孩子。這個人物看起來奇怪得很。
但在我寫完這么多,再回頭品味時,腦海突然蹦出了一個想法:榆不是人,作者是在借榆的角色,來表達母親內心的感受!
榆日日對父親歸家的期盼,何嘗又不是母親的期待。
榆對母親關於王木匠的質問,何嘗不是母親對自己的質問。
榆所表現出的對棺木的恐懼,何嘗不是母親對出軌行為的恐懼。
更有趣的是,文中在描述大半夜奶奶不睡覺,發現母親出軌並罵她是騷貨時,榆念叨了一句「誰是騷貨?誰不好好睡覺誰就是騷貨」。這更像是站在母親立場上對奶奶咒罵的回擊。
村口總是有來來往往的工匠,每一次榆帶著期待去眺望著,每一次都失望而歸:他不是父親,只是另一個木匠罷了。而在母親出殯之時,榆再次看到有一個背著工具箱的木匠,向他們緩緩而來,輪廓像極了父親。但他的父親終究沒有歸家。最後榆便發瘋似的狂奔了起來。
文中寫的是榆在狂奔,但我更像是看到了狂奔的母親之怨。她不能奔向丈夫,奔向婆婆,奔向孩子,只能在田野上發瘋似的撒野。
借榆的視角,我們能看到一個孤苦無依的女人,為家庭和世俗之見所捆綁,只能等待丈夫回來,且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文中的母親已然死了,但是已母親為形象代表的農村婦女卻沒有。也許她們也有著一樣的境遇。
文中的「狂奔」,恰如這些女人們面對無法掙脫的人生時的發泄,欲把內心的憤恨、恐懼、不甘全部傾倒出來。這是完完整整地埋藏在心底已然積累成災的怨氣,只需一刀口子,就能化作狂奔的力量。
我想,正是這種無處發聲,逃無可逃的凄厲,更加凸顯了悲慘的農村婦女形象。
不細看,就如同我不理解榆為何狂奔一樣,人們也不知道,榆的母親為何會「狂奔」。
好看的文章便是如此,惹得人反復細品。和品酒類似,從舌尖、舌中、舌根到下肚,一路都是不一樣的滋味。而好文,也是每次閱讀總能讀出新味道。
從無到有,從有到無。一個人物不經意間便油然而生,悄然映現到腦海之中。這大概就是人物描寫的功底了吧。
❾ 殺手回家,發現母親出軌,發現對方有意接近母親,這個小說叫什麼
母親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