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兵的長篇小說
Ⅰ 《紅岩》作者簡介
羅廣斌(1924-1967),作家。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學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建國後,歷任青年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重慶市民主青年聯盟副主席。後在重慶市文聯專門從事創作。合著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長篇小說《紅岩》。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樓自殺。
(1)紅衛兵的長篇小說擴展閱讀:
羅廣斌生平經歷
因長篇小說《紅岩》在全國的巨大影響,羅廣斌作為作者之一,又是重慶「11.27」大屠殺倖存者,自然而然也成為青年們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時他的日子並不推選他為訪日代表,被重慶市某些人以「歷史問題有個別疑點」為由否決;第二年共青團召開九大准備安排他為團中央委員候選人,也因同樣理由被否決。在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年代,羅廣斌當年在大屠殺之夜從獄中脫險的經歷,正好構成了讓人不放心的歷史疑點。因此羅廣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壓抑的。
當以「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為口號的文化大革命發動起來之時,他立即被那種「造反精神」所鼓動,所感召。他成為重慶最早的造反派之一。這也是他的悲劇人生的開始。1948年由於叛徒出賣在成都被捕,先後被囚於重慶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1949年11月27日在敵人大屠殺時從白公館越獄脫險。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烈士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共青團重慶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長。
曾與劉德彬、楊益言合寫《在烈火中永生》等小說。1958-1961年與楊益言合著長篇小說《紅岩》,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深受讀者喜愛,先後發行350萬冊,並翻譯成英、法、俄、日等19種外文發行。「文化大革命」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1967年2月5日,紅衛兵闖入羅廣斌家將其綁架,5天後羅廣斌在關押地墜樓身亡,時年43歲。
楊益言人物生平
原籍四川省武勝縣,1925年11月18日生於重慶。
1937年起在武勝縣初中學習。
1940年到重慶北碚兼善中學讀高中。
1944年考取同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到上海讀書。
1948年初因參加反美反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並遭緝捕。被釋放後回四川,執教於重慶中國鉛筆廠職工夜校。8月被特務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營。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後,參加了重慶「一一"二七被難烈士追悼會」和「三"三一慘案紀念會」的籌辦工作。
建國初期,為了對青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羅廣斌、楊益言和與他們並肩戰斗過的劉德彬三個人共同把他們在獄中與敵人斗爭的切身經歷寫出來。
從1950年4月起在重慶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市委工作,先後任科長、辦公室主任、常委等職;1950年7月1日開始在重慶《大眾文藝》上發表三人合作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後華東、華南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單行本。
1958年又在《紅旗飄飄》上發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在此基礎上,羅廣斌和楊益言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紅岩》。小說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譽為「共產主義的奇書」,並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國內外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學贏得了巨大聲譽。「文革」中該書被誣蔑為「叛徒文學」成為禁書,作者亦備受摧殘。羅廣斌和楊益言在「文革」爆發後受到殘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羅廣斌於1967年2月含冤去世。「文革」結束後小說重新出版發行。
196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為四川省重慶文聯專業作家。
1979年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
1980年曾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
2017年5月19日10點25分,楊益言逝世,享年92歲。
羅廣斌家庭概況
羅廣斌出生在成都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祖父是川東忠縣的貧農兼木匠,父親十九歲中秀才,科舉制度廢除後,被保送進入成都東洋學堂。羅廣斌出世時,父親在川大法學院任訓導,畢業於法政學校的母親,在高等法院工作,父母均系國民黨員。大哥羅廣文早年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回國後參加國民黨軍隊,是國民黨第七編練區司令,統率17萬大軍,負有國民黨西南防務重責。羅家聲勢顯赫,田產富庶,在洪雅縣每年收入過千石,成都收入約百石,另有房產三處。羅廣斌從小生活在非常優裕的環境中,被家人溺愛,未嘗過生活的愁苦滋味。
Ⅱ 梁曉聲代表作有哪些
梁曉聲代表作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父親》、《雪城》、《一個紅衛兵的自白》、《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等。列舉五個如下:
1、《今夜有暴風雪》
《今夜有暴風雪》是梁曉聲著的中篇小說 ,獲全國優秀小說獎。作品在粗獷、濃烈、嚴峻的氣氛里,通過對知青生活、命運、成長、斗爭的具體描繪,刻畫了曹鐵強、劉邁克、裴曉雲等令人肅然起敬的知青形象,熱情謳歌了他們墾荒戍邊、建設邊疆的生活戰斗風貌以及崇高的獻身精神。
整個作品氣勢雄渾、沉鬱悲壯,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氣息濃郁,被視為「知青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1984年獲全國最佳中篇小說獎,是幾十萬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個縮影,曾感動了無數讀者。同時還有同名電影《今夜有暴風雪》。
2、《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1985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曉聲。小說集中描寫了屯墾「滿蓋荒原」的男女知青——李曉燕、王志剛、「我」及其妹妹梁珊珊壯烈的行動,豐富的情感,美好而辛酸的愛情,以及因愛情而引起的同性間的糾葛。其中寫得頗有特色的是李曉燕和王志剛。
3、《雪城》
《雪城》是梁曉聲著的一部經典長篇小說。是一部典型的現實主義作品,曾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熱映。本書是「中國當代名家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也是梁曉聲的長篇代表作之一。
《雪城》以電視連續劇的形式通過大眾媒體,走向了千家萬戶,尤其是劉歡激情演唱的主題歌更是傳遍大江南北,使梁曉聲的聲譽達到了頂峰。
4、《一個紅衛兵的自白》
《一個紅衛兵的自白》是2009年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曉聲。本書通過一個紅衛兵自己的自白,從一定程度上再現了那一段傷心,痛苦,荒唐的歷史。
《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內容簡介:七戶大雜院,四月十六日的《北京日報》,批判「三家村」,站毛主席一邊,人民群眾,人變「鬼」,紅五類、紅袖標、紅衛兵,大黃樓批鬥,批鬥父親,三十元錢,美麗的囚徒,卧軌,進京火車,到了北京,見到毛主席,離開四川,張珊和姚舞,我回家了,家非家,「炮轟派」滅亡。
5、《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
《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是於1997年12月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梁曉聲。該書主要對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進行分析。
《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經濟日報出版社版,在生產力發達而先進的時代,一無所有的人必是少數。這樣的時代,經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明白有責任,有義務,有使命關懷和體恤一無所有的人們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它有能力,因為有能力漸漸富有經驗。
由階級而細分為階層的社會不再發生階級斗爭。對於中國而言,生產力正在擺脫落後,經濟基礎正在擺脫虛弱,商業時代正方興未艾地孕熟著,階級正日愈加快地分劃為階層……故曰階層分析,而非階級分析。
Ⅲ 亮劍小說裡面最後人物的結局各是什麼
李雲龍--在1968年自殺,1978年平反。
田雨--自殺徇情。
趙剛--自殺名志,1978年平反。
馮楠--自殺。
丁偉--被免去一切職務並下放到某農場改造,此後音訊全無。
孔捷--在80年代初離休。
楚雲飛--1956年任金門守備軍副司令,授中將銜。後升為上將。在金門與解放軍交手數次。 1968年李雲龍去世的時,在金門用廣播悼念李雲龍。改革開放以後來大陸經商並買下李雲龍故居做留念。
張大彪-- 小說中沒有對其最後結果進行交代。
拓展資料:
《亮劍》是都梁創作的長篇小說。《亮劍》以主人公李雲龍的個人經歷為主線,反映了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亮劍》是一部糅合了史詩風格和悲劇色彩的戰爭題材作品,具有較強的藝術風格。
2017年7月12日,《2017貓片 胡潤原創文學IP價值榜》發布,《亮劍》位列2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