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長篇小說傑作
Ⅰ 羅曼羅蘭在寫《名人傳》同時發表的代表作長篇小說是什麼被高爾基稱為什麼
你好
那篇長篇小說名為《約翰 克利斯朵夫》是以貝多芬為原型寫的長篇小說。
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
Ⅱ 20世紀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偉大小說是那一部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朴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麼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生平年表 版本一 1866年---1月29日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 1880年---定居巴黎。 1886----1889年----在法國高等師范學校就讀。 1889----1891年----在羅馬的法國學校就讀。 1895年---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就職,教授藝術史。 1895年---完成主要博士論文:在呂里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劇起源。 1897年---在《巴黎雜志》上發表第一部作品《聖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創作的兩部悲劇《阿爾特》與《狼》。 1898年---發表第一部由查理-貝居公開出版的作品《狼》。 1899年---發表《理性的勝利》。 1901年---《丹東》首次在《半月刊》上發表。 1902年---發表《七月十四日》。 1903年---在巴黎《半月刊》上發表《貝多芬傳》和《時機快到了》。 1904年---《約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發表在巴黎《半月刊》上。 1905年---《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獲得費米納獎,取名為《幸福的生活》。 1905年---奧朗道夫書店開始出版這部作品,與《半月刊》競爭。 1906年---《米開朗基羅傳》在巴黎的《半月刊》上發表。 1908年---發表《往昔與今日的音樂家》。 1910年---發表《亨德爾》。 1911年---在《巴黎雜志》發表《托爾斯泰傳》。 1912年---在巴黎《半月刊》和奧朗道夫書店發表《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最後一章。 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1914-----1919年---旅居瑞士。 1914-----1916年---在日內瓦的國際戰犯管理所工作。 1914年---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5年---在巴黎奧朗道夫書店出版文集《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7年---放棄國際紅十字會獎的獎金和其他文學獎金。 1918年---發表《阿格里讓特城的恩培多克勒》。 1919年---1922年---反居法國。 1919年---發表《精神獨立宣言》。 1919年---出版《科拉—伯勒尼翁》。 1919年---發表《對往昔作音樂之旅》。 1919年---發表《前驅者》。 1919年---發表《利呂里》。 1920年---發表《克勒朗博爾》。 1922年---1937年---旅居瑞士的維爾奈夫。 1922年---發表《戰敗者》。 1924年---發表《甘地傳》。 版本二 1866年出生於法國中部。1880年隨全家來到巴黎。他於188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史學系,不久來到羅馬讀研究生。從羅馬回來後在巴黎大學教藝術史。從此開始了寫作。從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曼·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 1915年,他獲得了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曼·羅蘭與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5年6月,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與斯大林見了面。 1937年9月,羅曼·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第二年5月底他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 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羅曼·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起來,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見到了光明。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人物作品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於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記得採納啊
Ⅲ 名人傳作者羅曼羅蘭的簡介
羅曼·羅蘭引(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1.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羅蘭的初期創作活動集中於歷史劇的創作。 2. 進塌睜入20世紀,他連續寫下了3部他心目中「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年),《米開朗琪羅傳》(1906年),《托爾斯泰傳》(1911年)。與此同配衫叢時,他從1904年到1912年,創作了標志著它藝術和思想發展里程碑的十卷本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 3.1920年小說《白利與露絲》(法語:Pierre et Luce)。1923年到1933年,他完成了長達100萬字的長篇小說《母與子》《名人傳》的主旨立意 他想利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糾正時代的偏向。他選擇了19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19世紀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為他們立傳,是希望這些藝術巨匠的精神能引導人們脫離低級的生活。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培櫻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Ⅳ 羅曼羅蘭的生平簡介、典型事例
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1897年,羅曼·羅蘭在《巴黎雜志》上發表第一部作品《聖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創作的兩部悲劇《阿爾特》與《狼》。1899年發表《理性的勝利》。羅曼·羅蘭早期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1901年,《丹東》首次在《半月刊》上發表。1902年,發表《七月十四日》。1903年羅蘭為了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孝桐穗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
(4)羅曼羅蘭長篇小說傑作擴展閱讀
羅蘭在自己的劇本中,究竟宣傳了什麼理想,什麼精神呢?羅蘭所處的時代,歐洲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工人運動已經興起,共產主義的幽靈已經在歐洲上空游盪。由於環境和教育的關系,羅蘭沒有接受共產主義世界觀。就這一點說,羅蘭當時是落後於他的時代的。作為脫離現實斗爭的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真理的探索,必然導致一些超階級的內容。
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羅蘭一輪激心嚮往的,基本上就是人道主義、和平主義以及自由、公正、良心、意志、信仰等等這樣一些抽象的概念,所以羅蘭在1898年寫成的《群狼》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祖國還是公正。羅蘭在1899年寫成的《理性的勝利》中,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祖國還是自由,民族的利益還是超民族的理性的利益。
羅蘭在1902年寫成的《總有一天》中,又提巧卜出了一個問題,祖國還是良心,應當服從自己的祖國,還是自己的良心。如此等等。羅蘭認為自己總是站在失敗者一邊。
Ⅳ 羅曼羅蘭的作品有哪些
《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約翰·克利斯朵夫》、《母與子》、《哥拉·布勒尼翁》、《阿耐蒂和西勒維》、《女預言家》、《向過去告別》、《群狼》、《丹東》、《七月十四日》。
1、《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名人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經歷),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
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隱著無可言說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斗爭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體驗痛苦,品嘗快樂,這是作者對貝多芬,還有每一位讀者衷心的勸慰。讀完這本傳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獲得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雙豐收,並在潛意識里醞釀著永遠的思考和感動。
2、《米開朗基羅傳》
《米開朗基羅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於1906年完成的一部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傳記,該傳記分上下篇,上篇《搏鬥》,下篇《舍棄》和結束語《死》。
《米開朗基羅傳》講述了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經歷,米開郎琪羅,永遠是少數最高尚噴泉藝術大師之一,他與莎士比亞或貝多芬一樣,最深刻也是廣泛地表達了人類的悲劇體驗。
他是無與倫比的畫家,雕塑家、建築設計師。他留下的藝術傑作,400多年來一直使觀眾蔚然驚嘆。憂愁是他的樂趣,苦難是他的依託。千般歡樂也不比一番苦惱更有價值。他使我們離永恆更近。
3、《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傳》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著,講述了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在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卡普雷塞出生。
他的父親是地方法官,脾氣暴躁,母親在他六歲時去世。米開朗琪羅幼時寄養在一個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這位未來的雕塑家。
米開朗琪羅從小迷戀繪畫,在學校里總是畫素描,為此他經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為他的父親認為從事藝術是可恥的。他堅持自己的選擇,後來進入雕塑學校。
當時的義大利正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臘古典文化的風氣下,他潛心學習模仿古希臘藝術,這對米開朗琪羅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使他一舉成名。
1534年,米開朗琪羅重返羅馬,他以後的全部歲月就是在羅馬度過的。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後之審判》。
4、《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
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1915年,羅曼·羅蘭憑借《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5、《母與子》
《母與子》又名(《欣悅的靈魂》),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
書中主要講了一個堅毅的女性的靈魂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主人公的姓氏「李維埃」象徵她的生命如同一條漫長的永不靜止的河流,布滿生氣和希望,克服著自身的弱點和缺陷,永遠不屈不撓,排除一切障礙向前奔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曼·羅蘭
Ⅵ 羅曼羅蘭簡介1000字
作品簡介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於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其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風格。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
這位近、現代傳記文學大家的《名人傳》(《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對當代傳記文學仍然產生巨大影響。 他於1935年應斯大林的邀請訪問蘇聯,並寫下《莫斯科日記》一書,書中有對蘇聯未來的期望,羅曼·羅蘭希望自己在蘇聯所看見的弊端能解決,因此,出於對蘇聯的考慮,羅曼·羅蘭當鄭巧時沒有發表此書,並囑托各出版社50年內不得發表。1984年,該書發表,可惜此時距蘇聯解體時日不遠了,作者的願望沒有實現。
《名人傳》的主旨是什麼?:
他想利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糾正時代的偏向。他選擇了19世紀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19世紀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為他們立傳,是希望這些藝術巨匠的精神能引導人們脫離低級的生活。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喊滑鍵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一流的傳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譯者,使這部作品很快即成為經典名著,時至今日仍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十世紀的前半期是人類歷史上風雲激盪也苦難深重的時期,羅曼·羅蘭創作《名人傳》,傅雷先生翻譯《名人傳》,都是有感而為,是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傅雷先生說,「在陰霾遮蔽了整個天空的時候」,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名人傳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讓孫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Ⅶ 羅曼·羅蘭寫的名著書有哪些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朴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麼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怯懦的人,會把朋友送給劊子手.——羅曼·羅蘭
朋友看朋友是透明的,他們彼此交換著生——羅曼·羅蘭
作品集: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於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其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風格。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滿意請採納~~
Ⅷ 羅曼羅蘭的作品是什麼
羅曼羅蘭的作品是:
1、《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是作於1903年的一本書,作者稱這部作品是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個副產品。可以說《貝多芬傳》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貝多芬傳(名人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經歷),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
2、《米開朗基羅傳》
《米開朗基羅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於1906年完成的一部關於米開朗基羅的傳記,該傳記分上下篇,上篇《搏鬥》,下篇《舍棄》和結束語《死》。《米開朗基羅傳》講述了米開朗基羅的一生經歷。
3、《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傳》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著,講述了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醜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4、《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於1912年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後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後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1915年,羅曼·羅蘭憑借《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獲諾貝爾文學獎。
5、《母與子》
又名(《欣悅的靈魂》),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長篇小說。書中主要講了一個堅毅的女性的靈魂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主人公的姓氏「李維埃」象徵她的生命如同一條漫長的永不靜止的河流,布滿生氣和希望,克服著自身的弱點和缺陷,永遠不屈不撓,排除一切障礙向前奔流。
Ⅸ 羅曼羅蘭前期代表作是 長篇小說《——————》
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吧。
約翰·克利斯朵夫 約翰·克利斯朵夫
"John-Christophe" by Romain Rolland (1866 - 1944).
(法國)羅曼·羅蘭 著
《約翰·克利斯朵夫》——在本世紀初向歐洲的知識分子們發出的熱烈呼籲——無疑的是那個時代中最光輝的歷史性文獻之一。它籠罩著藝術性形象,並且用精煉的技巧寫成,同時是從一個仁愛而敏感的性靈深處進發出來的吶喊,這個性靈敏銳地感到了資產階級文化的衰落和一個腐敗社會的精神崩潰。那一系列《名人傳》,尤其是其中的《貝多芬傳》,不過是一些先聲,導引著這部雄偉的、充滿了大氣磅礴的思想與形象的藝術創作。
羅曼·羅蘭在寫這部小說以前曾經屢次宣稱:世界要窒息了,必須打開窗子,讓新鮮空氣吹進來。這個觀念在這部具有史詩規模的小說中表達出來,書中的情節在歐洲兩個主要的國家——德國和法國展開著。作者描繪他的主人公時以當時洶涌澎湃的各種事件作為背景,同時述及20世紀初葉歐洲生活中極其紛繁的各方面,從文化藝術以至政治動態。
這里所說的一代無疑的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和羅蘭自己的一代。克利斯朵夫在精神上感到騷亂,他深深地厭惡一切非人性的、矯飾和偽善的、使人的天性變成拘謹和畸形的東西,所有這一切都是羅蘭本人的特性。這就是我們從他的作品中,首先是從他早年的日記中所認識的羅蘭,那個高尚而不安定的、誠實與真摯的性格。
羅蘭所刻劃的世界「必須改造」。他所描述的一代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事實上,他描繪的並不是那一代的生活,而是它的悲劇,就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們可以把這部作品稱為樂觀性的悲劇嗎?我想是可以的,盡管小說中的主人公們和不再年輕的作者都受到了如許命運的打擊和沉痛的幻滅。即使約翰·克利斯朵夫拒絕了改造舊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工人階級的運動,以為裡面只是些自私的工人領袖在卑瑣地爭權奪利,我們還是可以這樣說。即使約翰·克利斯朵夫不能理解法國工人階級的革命精神和強大的創造力,即使他看不清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袖,只有跟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知識分子才能有救並擺脫羅蘭這一代的絕境,我們還是可以這樣說。
事實上,羅蘭在經過10年的勞動而完成這部史詩體小說時,還是和他在開始創作這部作品時同樣地跟馬克思主義疏遠,這就決定了他對那一代人和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抱著「悲觀」的看法,並在結束最後一卷的序言時說:「克利斯朵夫,我們必須滅亡,為了得到新生。」
真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只能滅亡,因為他已經耗盡了自己的力量,走到了人生旅程的盡頭;如果再要前進,他就必須克服使他停頓的障礙物,就像許多別的誠懇的資產階級民主人士一樣,他們知道舊世界已經在崩潰了,但是他們不懂得只有社會主義革命的生氣蓬勃的暴風雨才能掃除垂死的社會,使人類恢復自由,盡情地享受純朴和歡樂的生活。
約翰·克利斯朵夫必須滅亡,為了在安納特·李維埃爾的形象中得到新生。她是他的精神繼承者,序言結束時的話無疑的是針對她所說的:「現在要輪到你們了,當代的人們,青年們!前進,把我們的身體當作階梯,向前挺進吧。比我們更偉大、更幸福吧。」
安納特·李維埃爾確實比她的先驅者們更幸福、更偉大。俄國革命以及千百萬普通人用手和腦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使羅蘭得到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給他指出了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下一代應該走怎樣的新道路。
[編輯本段]故事梗概
約翰·克利斯朵夫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一座小城裡。這個城市很美,紅色的屋頂、濃郁的花園,散布在柔和的山崗下,倒映在灰綠色的萊茵河裡。約翰的祖父米希爾和父親曼希沃都是宮廷的音樂師。母親魯伊莎替人家當廚娘。祖父對父親娶了一個女僕做妻子一直不高興。他認為「既不門當戶對,也不是音樂界的人」,而「一百多年來姓克拉夫脫的就沒娶一個不懂音樂的媳婦」。
約翰長得丑,小時也很淘氣。但他有強健的體格,倔強的個性。一位富家太太贈送了幾件衣服給約翰穿,被富家的孩子認出,他受到譏笑,約翰便打了富家的孩子一頓。結果,約翰被母親拉到那個太太面前賠不是,他感到十分地懊惱。
祖父常常帶約翰去散步,講歷史上偉大的人物,如雷果盧斯、阿米奴斯、律左、科納等,並經常提到那征服過歐洲的拿破崙。約翰的父親曼希沃是個酒鬼,經常喝得醉醺醺的回家。但他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個音樂天才,便帶他去參加音樂會,親自教他功課。約翰愛幻想,愛大自然,有著豐富的聯想。他在風雨、陽光、河流中,都能體味出音樂的美。可是父親卻用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和呆板的練習曲折磨他,使約翰「驕傲與自由雙方面都受到侮辱與損害」。他在練習音樂時,故意和爸爸刁難,結果他受到重重的責打。祖父對他說:「為著人類最美最崇高的藝術,為著撫慰人類造成人類光榮的藝術而吃些苦是值得的。」
一次,祖父帶他上戲院看歌劇演出,約翰很受感動。在回家的路上,祖父告訴他音樂是超凡的藝術,他說:「你瞧,音樂家職業何等美妙!還有什麼會比創造這些神奇的景色更光榮?這無異做了塵世的上帝。」祖父的話給了他深刻的印象。不久,歌劇的作者法朗梭阿·瑪麗·哈斯萊來到這座小城,他將親自主持他的劇本演出,並擔任樂隊指揮。約翰目睹了哈斯萊如何被狂熱的群眾包圍,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演出後,約翰還受到哈斯萊的接見。於是他想自己將來要做個象哈斯萊那樣受歡迎的音樂家,「製作如哈斯萊一樣的作品,成為一個大人物」。
約翰醉心於創作。祖父把他在鋼琴上彈出的曲調,整理編成《童年的娛樂:歌、默奴哀、華爾茲進行曲》,並署上「約翰·克利斯朵夫全集卷一」的字樣。這使約翰得意非凡,他在內心喊著「我是一個作曲家、一個偉大的作曲家」了。祖父以做名人和出名來引誘他。這時約翰才六歲。
但約翰從舅舅那裡,則接受了另一種教育。他舅舅名叫高脫弗烈特,是個流浪小販,常出沒於大自然和鄉間。祖父和父親都瞧不起他。但他是個自由獨立的人,他懂得很多古老的謠曲,並能在大自然中體驗出音樂的美,歌唱得十分動人。他告訴小約翰說,唱歌是心的聲音,「一個人需要唱、應當唱的時候才唱,不應為了娛樂而唱。」他要外甥不要去編什麼新的歌,不要去做大人物。他說:「何用你唱歌呢……難道它們(指大自然)不比你所能作的一切唱得更好嗎?」約翰把自己作的曲子唱給舅舅聽,舅舅說:「這多難聽!」並指出約翰是「為寫作而寫作的,你為要做一個大人物,為要叫人佩服才寫的」,這樣的東西是不能打動人的。他還說:「你在屋內所寫的一切全不是音樂,屋內的音樂等於屋內的太陽。音樂是外面的。」舅舅和祖父、父親的文藝觀根本不同:舅舅是為生活而藝術,祖父、父親是為藝術而藝術。
祖父把約翰作的《童年的樂趣》題獻給雷沃博大公爵,並特地為約翰組織了一次音樂演奏會,大公爵也親自出席了。約翰演奏得很成功。公爵稱他為「再世的莫扎特」,並送給他一塊金錶。而約翰卻向公爵小姐透露:樂曲中最優美的一節《脫利奧》是祖父的作品,冒充為他的。
約翰滿十一歲了,他向聖馬丁寺的琴手弗洛李昂·霍才學「和聲學」。這一年,他被公爵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提琴手,僅次於他的父親。祖父和父親都為他感到高興。但他看到人們把他看作是大公爵豢養的珍禽異獸時,感到羞愧。一次,他向瞧不起音樂的丹奧陶伯伯(商人)吐唾沫,父母親不敢得罪這有錢的親戚,命令約翰跪下賠禮,他更加感到氣惱。他羨慕舅舅過著獨立自由的生活,對誰也不巴結。
不久,祖父中風死了,約翰很傷心,對天伸著小拳頭,詛咒上帝奪去了他的爺爺。父親仍常喝酒,宮廷演出時他老遲到。約翰便被提升為第一提琴手。接著父親被爵府辭退了。這樣一來,約翰在十四歲上便擔負起撫養父母兄弟的擔子(他有兩個弟弟)。
約翰被樂隊的指揮多皮阿·帕弗邀請到鄉間去野餐。在船上他結識了一個金發少年、富商的兒子奧多·狄哀納。他們很談得來,約翰向他表白了自己獨立自由的性格,他說:「我有一雙好手,一顆好腦袋,永遠會掙得我的麵包。」他蔑視金錢,藐視一切籬垣以及「禁止通行」、「懲罰不貸」等限制人們自由,保衛神聖產業的告示。這次結識之後,約翰對奧多的親熱,發展到產生變態自私心理的地步,只要奧多和別的朋友接近,他便嫉妒得要命,聲稱他失去了奧多,他將自殺,也殺死奧多。直到奧多升大學了,他們的友誼才逐漸疏遠起來。
參議官克里赫新寡的夫人和女兒遷居到她出生的城市來了。她和約翰是鄰居。這位夫人聽了約翰在音樂會上的演奏,便邀請他參加她家的茶會。她喜歡約翰那「正直、勇敢,還有那堅毅耐苦的精神」和他那「笨拙、醜陋」的外貌。她聘請約翰為自己的十五歲的女兒彌娜上鋼琴課。約翰答應了。不久,他便愛上了這位小姑娘,並以「將來要做一個大藝術家」向她許願。但她的母親不同意這門親事,她直白地告訴約翰說,以他的出身、門第和財產都沒有資格娶她的女兒。彌娜聽從了母親的意旨,對約翰開始疏遠起來。約翰很氣憤,他寫信給夫人說:「一切自命高貴而沒有高貴心靈的人,我鄙薄他,當他如一塊污泥。」
約翰父親因酒醉掉到溝里淹死了。失戀、喪父,使約翰產生了這樣的認識:「他看到人生是一場沒有休息,沒有僥幸的戰斗,凡是要成為無愧於『人』這名稱的人,都得時時刻刻向著無形的敵人抗戰:天性中致人死命的威力,搖惑人心的慾望,曖晦幽密的思想,那些使你墮落、使你毀滅自己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他聽見了自己的「上帝」在呼喊:前進吧,前進吧!永遠不要歇息!這時他才十五歲。
約翰和母親搬到祖父的朋友於萊家居住。他的大弟弟洛陶大進了丹奧陶伯伯商店工作,二弟恩斯德到航船上去做事。老於萊和自己的女兒女婿住在一起。他外孫女洛莎是個十五歲的姑娘,生得不美,但她挺能幹活,而且熱烈地崇拜約翰。老於萊想把外孫女許配給他。約翰卻愛上了開小雜貨鋪的年青寡婦薩皮納。
薩皮納是個慵懶的、蒼白的、病弱的女人。她連自己的小店鋪也懶得經營,把顧客都打發走了。約翰則認為她是個自由的人,不受任何約束。薩皮納也愛約翰。他們一同到鄉下薩皮納的哥哥家過了一晚。這事被老於萊一家知道了,認為約翰道德敗壞,對他懷有敵意。約翰被人邀請到科侖和杜賽道夫兩地演奏。回來時,薩皮納患流感死了。洛莎第一個把這消息告訴他。約翰感到世界構造得很不好:「愛人的不被愛,被愛的不愛人,愛而被愛的又遲早有分離的一天。」約翰開始放縱了。他勾搭上了帽子店的女職員阿達,和她在鄉間小客店住了一晚。這事被宣揚出去,鬧得滿城風雨。約翰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指責,連爵府也沒放過他。老於萊一家更是氣憤。從此,洛莎對他也死了心。阿達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她和約翰好了一陣子,不久,又和約翰的弟弟恩斯德好上了,把約翰拋棄了。約翰感到苦惱,他對舅舅高脫弗烈特說,他有過志向,也奮斗過,但一點也不中用,蹉跎了人生。舅舅告訴他說:「人是不能為所欲為的,志向與生活是兩件事情,應該自尋安慰,主要是勿灰心,繼續抱著你的志向,繼續生活下去,其餘的便不由我們作主了。」
約翰對德國的音樂作了改革的嘗試。他憎恨無熱情的作品,認為人生一切的歡樂只是創造的歡樂:愛情、天才、行動--都是獨一無二的火焰噴射出來的花朵。他對過去崇拜的音樂大師重新進行評價。人們都說他是「標新立異」。大公爵也對他說:「聽您的說話,先生,有時竟讓人疑心您不是德國人。」約翰指揮自己的音樂新作演出,大公爵未到場,演出遭到了失敗。但約翰認為:「不管人家願不願意」,決心要把「德國人的口味徹底洗滌一下。」
一個法國喜劇團路過約翰居住的小城市。約翰認識了其中一個女伶奧弗麗。她告訴他巴黎是個自由的城市,「沒有什麼黨派來左右人家的名譽和成敗」,「不壓抑無名的天才」等,使得約翰產生對巴黎的嚮往。一位法國家庭女教師安多阿納德很想看一次本國喜劇團的表演,因買不到票,約翰便將自己的戲票送給她去看。之後,安多阿納德竟被東家當作是約翰的情婦,被辭退了,這事使約翰很難過。
約翰創作的歌劇《依斐日尼》,在本城舉行公演,但音樂不投合觀眾的口味,演出又一次遭到失敗。接著,約翰便從事音樂批評工作,對時行的音樂進行猛烈的抨擊。大公爵便當面警告他,不要作一個社會主義的音樂家,還禁止他在攻擊公爵的報紙上寫文章。約翰反駁說:「我不是您的奴隸,我愛說什麼就說什麼。」結果公爵把他攆出宮廷樂隊。約翰失去了靠山,生活也難以維持了。 不久,他舅舅也死了。約翰感到空虛和孤獨。
一次,在一個鄉村節日的舞會上。約翰看到一個軍官在打一個不願和他跳舞的姑娘,他挺身而出,打抱不平。結果引起一場斗毆。村民和士兵沖突起來,約翰在混戰中,打死了一個下士,立即受到追捕。他來不及回城和母親告別,便搭火車逃離德國,到法國去了。
約翰來到巴黎,舉目無親。他去找過去相識的朋友狄哀納和高恩幫忙,卻遭到冷遇。出版商高恩對他說:「法國是女性的……假使您想成功,也得利用這一點。」約翰走投無門,只好為一家肉店老闆的女兒教授鋼琴課。巴黎給他的印象是「一個混亂的社會,被專制蠻橫的官僚政治統治著」,真正愛好音樂的人太少了;劇場庸俗呆板,充滿舊的、形式主義的東西,而文壇則「充滿女性和女性化的男人」,「精神賣淫的風氣似乎到處彌漫著。」這里有數不清的出賣娛樂的商人,其中有舊式國粹派,也有現代式的巴黎化的猶太人。由於出版商高恩的介紹,約翰進入巴黎交際場中,親自看到了女人在巴黎社會中佔有最高的地位,「男子製造作品,女人製造男子」。高恩還領他到戲劇院去,約翰在那裡看到「兇殺、強奸、瘋狂、酷刑、挖眼、破肚:凡是足以震動一下太文明的人的神經,滿足一下他們隱蔽的獸性的景象,無不具備」。高恩自稱是個藝術家,他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約翰毫不客氣地對他說:「你們都是偽善之徒」,你們「用『藝術』和『美』的名詞來遮飾你們民族的荒淫。為藝術而藝術!……嘿!多庄嚴的信仰!」
約翰在教課中認識了一個青年女學生高蘭德·史丹芬,她是汽車製造商的女兒,和她一同學鋼琴的還有她的表妹義大利人葛拉齊亞。她們都崇拜自己的老師。尤其是葛拉齊亞十分尊敬約翰。但不久,她被父親接回義大利去了。
巴黎音樂界感到約翰是個藝術巨人。但他們盡量破壞他寫的作品,免得他出名。他們信奉一句箴言:「我的杯子不大;……但我……在別人的杯子里喝。」
約翰寫了劇本《大衛》,被社會黨議員亞希·羅孫看中,他要拉其情婦擔任劇中主角。經試演,這個女人的聲音惡俗不堪。約翰堅決要把她撤換,結果和羅孫鬧翻;約翰在一氣之下,撤回了自己的作品。
在一次夜會上,給翰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奧維德·耶南。他是個破產的銀行家的兒子。其姊姊安多阿納德,就是約翰在德國時送戲票給她而被解僱的女教師。奧維德生性溫婉,姐弟皆愛好音樂。他一直由姊姊照顧著,安多阿納德以當家庭教師的收入來維持弟弟的上學和生活。她在德國被辭退後,回到巴黎,不久前患肺炎死了。約翰為此感到很傷心。他和奧維德的感情更加親近了。後來,他們搬住在一個寓所里,以當家庭教師的收入來維持生活。奧維德「有精明頭腦,病弱身體」,約翰則「有著堅強的力量,擾攘不安的靈魂。一個是盲人,一個是癱子」。奧維德醉心於宗教,「熱誠祝望建立一個基督教共和國」。約翰則認為奧維德只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對奧維德說;「你們沉溺自由,忘記了人生。」
這對朋友感情上很融洽,但他們的氣質完全各別。一個浪漫派,一個現實派,一個善於幻想,一個要求行動。約翰主張法國人應「團結起來打掃房子」,不能讓少數壞蛋把人們踏在腳下,不要等拿破崙再世,才去改造世界。而奧維德則說:「暴力是我所厭惡的」,「我們的國家可不能為仇恨而建設」。他相信法國「潛在的德性,光明與理想主義的力量」,並極力反對共產主義和工人革命。他「夢想建立一個友善的歐羅巴,集中全部努力來造一個更公平更近人情的世界」。
這時期,約翰認識了一個工程師的女兒雅葛麗納·朗依哀。約翰很愛她,但他看到自己的朋友奧維德也在愛她,便主動退出,讓他們結合。不久,奧維德和雅葛麗納結婚了,並到義大利作蜜月旅行。約翰失去唯一的朋友,感到很孤獨。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在進行音樂創作。這時他的藝術思想起了變化,「變得更寬廣更富於人間性。他不希望音樂只成為自己的獨白,自己的言語,更不希望一種只適用於內行的復雜艱深的結構。他要音樂成為和人類溝通的橋梁。唯有和別人密切相連的藝術才是有生命的藝術。」約翰曾寫信給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請求他把他的「歌」集寄給他,但沒有得到回信。正如歌德不理修倍爾脫與斐里奧士把傑作寄給他一樣。
奧維德旅行歸來,當了一名中學教師,仍然和約翰搬住在一起。新婚妻子不滿意奧維德的冷靜,她喜歡約翰的熱烈。她想把兩人都抓到手裡。約翰為了忠於朋友,只好搬開。出版商哀區脫收買了約翰的作品,並把它篡改出版,這使約翰很生氣,他買回了自己全部的作品,因為他不願意出賣自己的思想。
在一次奧國大使館舉行的晚會上,約翰遇見了過去的學生葛拉齊亞,她已經出嫁了,丈夫是奧國大使館的青年隨員,一位貴族世家的子弟。葛拉齊亞在巴黎已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少婦。當時巴黎報紙正要詆毀約翰,靠了葛拉齊亞在暗中調停,挽救了他的名譽。同時,她還設法使報紙刊登恭維約翰的文章。另外,她正在發動一次運動,讓德皇赦免約翰先前的殺人罪,把他當作天才的藝術家加以特別寬容。約翰對自己的學生十分感激,甚至瘋狂地愛上她,但她只給他一種恬靜的友誼。
雅葛麗納生了個男孩。過不久,她愛上了一個風月場中的老手--巴黎的一位作家,丟下兒子和他一同私奔了。奧維德為此受了很大打擊,情緒消極,他感到痛苦在社會上觸目皆是,社會簡直是一所醫院,世上「最慘的還不是貧窮與疾病,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殘忍」。他除教養兒子外,開始做慈善事業。約翰則不相信將來會有公平合理的社會。他只「相信人生的情緒和藝術的情緒是真實的」。這時,他受到平民的吸引,想創作一些大眾化的藝術,甚至他和工人接近起來。但他反對社會主義,而願意站在蒲魯東工團主義的一邊。在藝術與政治的關繫上,他認為「不能拿藝術去替一個黨派服務」,「藝術家好比一支羅盤針,外邊盡管是狂風暴雨,它始終指著北斗星」。同時,他認為「藝術品既不在金錢之上,也不在金錢之下,而是在金錢之外」。
巴黎工人舉行「五一」示威遊行。約翰和奧維德雖不屬於任何黨派,但他們受群眾高昂的激情的鼓舞,也參加了工人遊行的隊伍。在遊行時,警察和工人發生了沖突。奧維德被人群踩倒,約翰則打死了一名警察。這樣一來,約翰在巴黎呆不住了,工人們掩護他出逃,並把他送到瑞士。約翰參加遊行和打死警察,只是一時的沖動,並沒有什麼政治目的和信仰。他殺了人,「可不明白為什麼殺的」,也「不懂自己怎麼會參加」遊行。
奧維德因傷重,過了不多久,他死了。約翰在瑞士聞訊後,要趕回巴黎為朋友復仇。但他走錯了路,走到了德國邊境的村莊。這里他遇見了老相識勃羅姆醫生。在醫生挽留下,約翰在他家擔任了家庭教師的職務。這時,他對藝術作了新思考。一方面,他感到不能靠作曲來逃避現實;另一方面他不明白為誰而寫作,甚至「他覺得藝術一無用處,填補不了死亡造成的空虛」。
勃羅姆的妻子阿娜出身於富商家庭,她歌唱得很好,約翰陪她到郊外野遊,他用音樂「打開了她的心靈--重門深鎖的密室」。他們竟發生了肉體關系。約翰欺侮了恩人的妻子,他苦悶得想自殺。於是,他辭別勃羅姆一家,出外旅行。但過了半個月,他又感到離不開阿娜,回來了。他和阿娜的關系,漸漸被人察覺了。阿娜開煤氣自殺,約翰恰巧發現了,救了她。然後,他下決心離開了醫生的家庭。
約翰在瑞士一個山村隱居起來,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對人生進行了緊張的探索,並感到他「沒有力氣」再進行戰斗和反抗了。他要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尋找活的靈魂。終於他找到了,這就是信仰上帝。於是「生命回來了,而克里斯朵夫心中的愛也醒過來了,得到上帝恩寵的靈魂簡直是一樁奇跡」。他感到過去自己有兩種性格:「一個是創造的藝術家,完全不問道德效果;一個是行動者,喜歡推理的,希望他的藝術有道德的與社會的作用。」現在這矛盾消除了,他認為藝術和太陽光一樣,「太陽既非道德的,也非不道德的,它是生命,它戰勝黑暗,藝術亦然如此」。
一個巴黎的朋友經過瑞士來約翰隱居的地方拜訪,並告訴他,他的作品在歐洲各地演奏,獲得極大的成功;他在德國殺人的舊案經葛拉齊亞幫忙也已撤銷了,在巴黎打死警察的事也逐漸被人遺忘了。約翰屈指算算,他逃離巴黎已快十個年頭了。
在一個明朗的夏季。約翰的學生葛拉齊亞帶著兩個孩子來瑞士療養,她已經新寡了。約翰和她相會後,重新燃起熱情,但她仍然只給他一種恬靜的友誼。秋天,約翰到羅馬去找她,表示要和她結合。葛拉齊亞回答說,她對婚姻已沒有信心了,而且他們兩人的性格很不同,難免會發生沖突的,從而拒絕了他。在義大利逗留期間,約翰接到巴黎方面的邀請,要他在幾個音樂會上擔任樂隊的指揮。葛拉齊亞勸他接受下來。這樣約翰便起程重返巴黎了。
約翰到巴黎後,給葛拉齊亞寫信,告訴她巴黎沒有改變,「可是我,我改變了,不敢再對他們嚴厲了」,並說:「你瞧,我老了,不會再咬人了,牙齒鈍了。」經過十年隱居的生活,約翰的確變了。但他在巴黎受到熱烈的歡迎,演出也很成功,連反對他的敵人也捧他了。他對巴黎生活也「感到興味」,不再刺人了。
奧維德的孩子喬治已長大成人。他很愛好音樂。一天,他來找約翰伯伯,要求接納他當學生。約翰想起和他父親的友誼,自然是滿口答應了。不久後,葛拉齊亞也帶了兩個孩子從義大利來到巴黎。她的十一歲的女兒叫奧洛拉很象母親,也向約翰學音樂。這樣約翰便竭盡全力去培養這對少年,並有意促使他們結合起來。不久葛拉齊亞死了,約翰悲痛欲絕。
約翰晚年,仍繼續從事創作,但作品的性質已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約翰早年作品是雷雨,晚年作品便變得恬靜了,它象「夏日的白雲,積雪的山峰」。
喬治和奧洛拉的婚禮是在羅馬舉行的。約翰親自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但在他們結婚前兩天,約翰得了肺炎,從教堂回來時,他暈倒了。他為了不妨礙新婚夫婦的蜜月旅行,並沒有把自己的病告訴他們。在患病中,約翰對自己的一生作了回顧。他認為「我的目的達到了」,「青年時期拚命的努力……頑強奮斗,為了要跟別人爭取自己生存的權利,為了要在種族的妖魔手裡救出他的個性。便是勝利後,還得夙夜警惕,守護他的戰利品……友誼的快樂與考驗,使孤獨的心和全人類有了溝通。然後是藝術的成功,生命的高峰……不料峰迴路轉……遇到了喪事、情慾、羞恥--上帝的先鋒隊,他倒下了……劈面遇到上帝……努力在主替我們指定的范圍內完成主的意志。」最後,他死了。
聖者克利斯朵夫背一個小孩過河。這孩子很重,他便是「即將來到的日子」。
Ⅹ 羅曼.羅蘭個人著作及生平簡介.
人物簡介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於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隨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等師培清范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並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歷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該小說於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於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譽中陪藝術成就主要在於他用豪爽質朴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麼別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斗爭。 生平年表 版本一 1866年 1月29日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克拉姆西。 1880年 定居巴黎。 1886 -1889年 在法國高等師范學校就讀。 1889-1891年 在羅馬的法國學校就讀。 1895年 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就職,教授藝術史。 1895年 完成主要博士論文:在呂里和斯卡拉第之前的歌劇起源。 1897年 在《巴黎雜志》上發表第一部慶蠢作品《聖路易》及上演他最初創作的兩部悲劇《阿爾特》與《狼》。 1898年 發表第一部由查理-貝居公開出版的作品《狼》。 1899年 發表《理性的勝利》。 1901年 《丹東》首次在《半月刊》上發表。 1902年 發表《七月十四日》。 1903年 在巴黎《半月刊》上發表《貝多芬傳》和《時機快到了》。 1904年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第一章發表在巴黎《半月刊》上。 1905年 《約翰-克里斯多夫》的前三章獲得費米納獎,取名為《幸福的生活》。 1905年 奧朗道夫書店開始出版這部作品,與《半月刊》競爭。 1906年 《米開朗基羅傳》在巴黎的《半月刊》上發表。 1908年 發表《往昔與今日的音樂家》。 1910年 發表《亨德爾》。 1911年 在《巴黎雜志》發表《托爾斯泰傳》。 1912年 在巴黎《半月刊》和奧朗道夫書店發表《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最後一章。 1913年 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 1914-1919年 旅居瑞士。 1914-1916年 在日內瓦的國際戰犯管理所工作。 1914年 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5年 在巴黎奧朗道夫書店出版文集《超然於紛爭之上》。 1916年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17年 放棄國際紅十字會獎的獎金和其他文學獎金。 1918年 發表《阿格里讓特城的恩培多克勒》。 1919年-1922年 反居法國。 1919年 發表《精神獨立宣言》。 1919年 出版《科拉—伯勒尼翁》。 1919年 發表《對往昔作音樂之旅》。 1919年 發表《前驅者》。 1919年 發表《利呂里》。 1920年 發表《克勒朗博爾》。 1922年-1937年 旅居瑞士的維爾奈夫。 1922年 發表《戰敗者》。 1924年 發表《甘地傳》。 版本二 1866年出生於法國中部。1880年隨全家來到巴黎。他於1889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史學系,不久來到羅馬讀研究生。從羅馬回來後在巴黎大學教藝術史。從此開始了寫作。從1898年開始發表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羅曼·羅蘭定居在日內瓦,他利用瑞士的中立國環境,寫出了一篇篇反戰文章,他的立場受到了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等人的指責。但他沒有屈服。 1915年,他獲得了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於法國政府的反對,結果拖到第二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羅曼·羅蘭與法朗士,巴比塞等著名作家一起反對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干涉行動,他公開宣稱:「我不是布爾什維克,然而我認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雅各賓,他們正在從事宏偉的社會實驗。」 1935年6月,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並與斯大林見了面。 1937年9月,羅曼·羅蘭在故鄉克拉木西小鎮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第二年5月底他從瑞士返回故鄉定居。 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羅曼·羅蘭本人被法西斯嚴密監視起來,1944年8月,納粹敗退,巴黎解放。他才又見到了光明。 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人物作品 羅曼·羅蘭的創作大致可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於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劇本8部;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托爾斯泰傳》(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19),以及一系列反映其反對戰爭、反對一切暴力。害怕集體主義制度妨害個人「精神獨立」等思想的論文。後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母與子》(舊譯《欣悅的靈魂》)四部:《阿耐蒂和西勒維》(1922)《夏天》(1924)。《母與子》(1927)《女預言家》(1933)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特別是1931年,他發表了《向過去告別》一文,批判了自己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從此積極參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保衛和平的活動,成為進步的反帝反法西斯的文藝戰士。 其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敘事詩」,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為主線,描述了這位音樂天才的成長、奮斗和終告失敗,同時對德國、法國、瑞士、義大利等國家的社會現實,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實寫照,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對藝術的摧殘。全書猶如一部龐大的交響樂。每卷都是一個有著不同樂思、情緒和節奏的樂章。由《約翰·克利斯朵夫》始,羅曼·羅蘭開創了一種獨特的小說風格。該巨著獲得1913年法蘭西學士院文學獎,1915年獲該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這位近、現代傳記文學大家的《名人傳》(《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對當代傳記文學仍然產生巨大影響。 他於1935年應斯大林的邀請訪問蘇聯,並寫下《莫斯科日記》一書,書中有對蘇聯未來的期望,羅曼·羅蘭希望自己在蘇聯所看見的弊端能解決,因此,出於對蘇聯的考慮,羅曼羅看當時沒有發表此書,並囑托各出版社50年內不得發表。1984年,該書發表,可惜此時距蘇聯解體時日不遠亦,作者的願望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