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短篇的小說
❶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簡介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
他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後》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1981年辭世
主要作品
《子夜》出版於1933年,震動了中國文壇,瞿秋白把這一年稱為「子夜年」,可見它的影響之大。這部長篇圍繞著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反動當局鎮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工業被吞並,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鬥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各種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風雲,反映了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風貌。茅盾以《子夜》這部長篇傑作的創作,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子夜》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十部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子夜》,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的小說,素以全景式地展現宏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見長。《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真正體會到了「作者的匠心」。
《蝕》描繪了大革命前後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思想動態。《林家鋪子》以林老闆經營的小店鋪的興衰沉浮為中心,多方面地描寫了林老闆與整個社會的聯系,闡釋了林家小店鋪的破產是整個工商業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蠶》通過農民老通寶一家人蠶花豐收,而生活卻更加困苦的事實,明明白白地告訴人們:農民真正的出路,需在豐收之外去尋找。如同《子夜》一樣、《林家鋪子》和《春蠶》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會剖析小說。它們長期地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學習的範文。《林家鋪子》和《子夜》還被拍成電影,在中國廣大城鄉引起強烈反響
推薦於 2017-11-25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11個回答
2條評論
評論,是對回答者的感謝
熱心網友2
寫得好
熱心網友1
好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靠譜的婚姻介紹所—來世紀佳..
世紀佳緣知名靠譜的婚姻介紹所,免費相親,交友,全新體驗,不一樣的感受!..廣告2019-11-08
矛盾,聞一多,簡介,及作品,
你好,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 、《腐蝕》、《虹》 、《鍛煉》 、《霜葉紅似二月花》 、《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 、《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煙雲》 、《有志者》 、《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 、《霧中偶記》、《大地山河》7贊·124瀏覽
矛盾作品《蝕》的簡介
《蝕》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動搖》、《追求》,以大革命前後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經歷為題材。《幻滅》寫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漢。女主人公章靜情感脆弱而富於幻想。她缺乏斗爭的勇氣;意志軟弱。她對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靜討厭上海的喧囂和「拜金主義化」,在讀書和愛情兩方面都感到了幻滅。為革命形勢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漢。她換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滅的悲哀」。章靜抱著這種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尋求個人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滅,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沖擊下某些知識分子共同的特點和命運。 《動搖》寫的是大革命時期武漢附近一個小縣城的故事。作為革命聯盟的國民黨縣黨部負責人方羅蘭,在革命形勢急劇變化的時候,動搖妥協,助長了反革命的氣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內部的胡國光的罪惡而不敢揭露和斗爭。他害怕人民群眾的力量。當革命遇到挫折的時候,他不但束手無策,而且為了個人的安全而決定離開革命。胡國光是一個「積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種種卑污手段混進革命陣營,用偽裝的革命面具掩蓋自己的投機破壞行為。關於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銳果斷、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當革命危機已經顯露的時候,李克以特派員的身分來到這個縣城,是他指出了這個縣過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去說服那些被胡國光所欺矇和煽動了的群眾,是他當革命遭受了失敗,把革命的武裝力量轉移到南鄉去准備繼續戰斗。正是由於這些斗爭生活的反映,由於李克這個人物的出現,《動搖》成為三部曲中低沉氣氛最少的一部。 《蝕》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讀〈倪煥之〉》中所說,意圖在於「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識分子的病態和迷惘」。其中所寫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間都曾有過一度的昂奮,當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的時候,他們既不肯與反動派同流合污,但又囿於階級的局限,認不清自己的正確道路,故雖各有所追求,而最終都不免於失敗。張曼青的「教育救國」和王仲昭的「新聞救國」的道路沒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毀滅著自己,也毀滅著別人;另一人物史循,則由懷疑、頹廢以致求死不得。「理想與事實不相應合」,是這些人在「追求」失敗後得出的共同結論。13贊·1,525瀏覽
矛盾的生平事跡,主要作品。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和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里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茅盾(沈德鴻)簡介 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繼母養育長大。7歲時,茅盾隨父親進了家塾,由繼母親自指導,學習新學。8歲時,父親病重,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值材高級小學,從 毛澤東主席與周揚、茅盾、郭沫若 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見得他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13歲時,在母親幫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車,結束童年時代,開始了中學生活。16歲時中秀才,通曉中醫,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新學。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也是「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積極開展革命文藝運動,在魯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開創性貢獻。他的學識和才能被總經理和編輯所所長發現,被調到國文部,幫助老先生孫毓修合作譯文。茅盾在一個月內譯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讀物,取名《衣》,後又譯了《食》和《住》,後又幫他編《童話》一刊,這是茅盾開始文學創作的第一站,1918年,寫出了童話《尋快樂》,他的童話作品還有《大槐國》《負國報恩》《樹中餓》《驢大哥》《金龜》《飛行鞋》《怪花園》《風雪雲》。就在這時候,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處女作《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創造》、《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長篇小說《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和劇本《清明前後》等。他還創作了《白楊禮贊》、《風景談》、《森林中的紳士》等散文,以象徵手法表達自己復雜的情感。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辰,他的聲名日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 茅盾筆名 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風等,都是他用過的筆名,他還有許多筆名,有幾十個。不過,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父親沈永錫,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說,「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母親」。 茅盾的啟蒙教育開始較早。小學前便讀過家塾、私塾。8歲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級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這里,他不僅讀到了國文、修身和算術教科書,並且對繪畫發生了興趣。那時,在一般守舊人的眼光里,小說之類被稱為誨淫誨盜的「閑書」,是不準孩子們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達的父母的允許。《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這時愛讀的書。從茅盾小學時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見,當時便流露出憂國憂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緒。 茅盾的中學時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學度過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學堂插班二年級讀書,1911年秋季轉入嘉興中學堂。不久,辛亥革命爆發,茅盾熱情地迎接了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義務宣傳員來。在學校里,由茅盾和幾個同學發動,抨擊了一個不得眾望的學監,而被學校除名。於是,他便轉入杭州安定中學校學習,並在那裡畢業。在中學時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師長,給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積極的指導,但整個的學習空氣是陳舊的。「書不讀秦漢以下,駢文是文章之正宗,詩要學建安七子;……氣度要清華疏曠」(《我的中學時代及其後》)。這一切曾給茅盾以古典文學的修養,但在他的回憶里更多的卻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東西,他幾乎把課余時間都消磨在看小說上。古典小說啟迪了他的文思,同時也在他的作文格調上顯露出印跡。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預科畢業後,由於家庭經濟的窘迫,便開始工作謀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開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課卷,繼之和別人合作譯書。這樣,便有最初的翻譯《衣食住》(卡本脫著)問世。不久,又到國文部編寫《中國寓言》,一面也參與《學生雜志》的編輯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學革命深入開展中,茅盾開始主持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小說新潮欄」的編務工作。這時連續撰寫了《小說新潮宣言》《新舊文學平議之平議》和《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等論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學見解。同年11月,茅盾接編並全部革新了《小說月報》;12月底,與鄭振鐸、王統照、葉紹鈞、周作人等聯系,並於1921年1月發起成立了「文學研究會」。當時,茅盾主要從事文學理論的探討、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翻譯工作。據不完全統計,1921年度,茅盾發表的譯著約130餘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於文學革命活動。兩年後,由於商務印書館守舊派對《小說月報》的革新不滿,茅盾辭去了該刊的主編職務,轉到國文部工作。 與此同時,茅盾積極參加社會革命活動。 1921年初,茅盾參加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他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 1922年後,曾以《小說月報》編務為掩護,從事黨中央聯絡員工作。這時期,也曾先後在黨所辦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學任教,為革命事業培養幹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學周報》第127期發表長篇論文《論無產階級藝術》。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學周報》第173、175和196期繼續刊載,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學的口號之後沈雁冰為了對無產階級藝術的各個方面試作探討,同時也清理自己過去的文學藝術觀點而寫的。 文章共分5節。第一節探討無產階級藝術的形成;第二節論述無產階級藝術產生的條件;第三節探討對無產階級藝術的范疇;第四節蘇聯的文藝現象討論無產階級藝術的內容;第五節討論無產階級藝術的形成。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茅盾直接投身於群眾革命運動。 6月,和鄭振鐸等創辦了《公理日報》,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為職工代表,參加了商務印書館的罷工斗爭。國民黨召開西山會議後,茅盾和惲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組織了國民黨左派的上海市黨部。 1925年底,茅盾和惲代英等被選為左派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留廣州工作,在毛澤東任代理部長的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作秘書。 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後,茅盾返滬。10月,北伐軍佔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為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准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為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 1927年9月,發表《幻滅》, 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茅盾從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一度擔任「左聯」執行書記。從此,茅盾和魯迅在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和社會斗爭。 1931年,抗議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政策,魯迅和茅盾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和《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傳來,魯迅、茅盾等8名作家發起《為橫死之小林遺族募捐啟》;7月,致電南京政府營救被監禁的國際工聯的牛蘭夫婦。 1934年9月,茅盾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志,為進步文學的翻譯事業開拓了新路。 1936年2月,當獲悉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的消息後,魯迅與茅盾發出致中共中央賀電:「在你們身上,寄託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同年10月,茅盾和許多文藝工作者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號召建立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十年來,是茅盾創作的成熟和豐收的階段。這期間,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長篇《子夜》。《子夜》是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狀貌的小說。它的出版,顯示了左翼文學的實績,是「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歷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評價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子夜〉與國貨年》)。與此同時,還完成優秀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的創作;翻譯了丹欽科的《文憑》和吉洪諾夫的《戰爭》等書;此外還在《申報·自由談》《太白》《文學》等刊物上寫下了大量的雜文、文藝短評和作家研究專論。 1937年抗戰初期,他參加了《救亡日報》的工作,主編《吶喊》(後改名《烽火》)。上海淪陷後,茅盾輾轉長沙、武漢、香港、廣州等地。 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漢口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4月,他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同時又為在香港復刊的《立報》編輯副刊《言林》。長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裡跑?》),便是這時完成的。12月,應杜重遠的邀請,經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長。 1940年,新疆的統治者盛世才反動面目日益顯露,茅盾被迫於 4月底離開新疆,經蘭州、西安於5月末抵達延安。在延安期間,曾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在《中國文化》《大眾文藝》等報刊撰文多篇。10月,從延安到達重慶,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這時,陸續完成了優秀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的創作。 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逆流日趨嚴重,茅盾和大批進步文化人士離開重慶到香港。5月,鄒韜奮主持的《大眾生活》周刊創刊,茅盾為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說《腐蝕》,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計7期。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日軍攻佔香港,茅盾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游擊隊的幫助下,離開香港輾轉達桂林。在桂林的9個月期間,寫下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後拾遺》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慶。 1943年8月起,長篇《走上崗位》陸續發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個劇本《清明前後》的創作,並於9月在重慶上演。這一年的6月,進步的文藝界為紀念茅盾創作活動二十五周年,舉行了慶祝會,並發起茅盾文藝獎金徵文。 1946年3月,抗戰勝利後,茅盾離開重慶,經廣州、香港,5月到達上海。主編《文聯》雜志;並參加呼籲和平、爭取民主的活動。在香港期間,曾連續發表《應走和平民主路線》《認清國情》等講演。6月,和上海進步文化界一起呼籲和平,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7月,李公朴、聞一多慘遭國民黨特務殺害後,茅盾等致電國際人權保障會,揭露國民黨罪行;10月,沈鈞儒、茅盾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譯的蘇聯小說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說譯叢》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婦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邀請,離上海赴蘇聯訪問。 俄文本茅盾文集(20張)1947年1月起《游蘇日記》陸續發表。4月,從蘇聯歸國到達上海。這次訪問,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兩部書。這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愈加殘酷地實行法西斯統治,茅盾被迫於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吁請海內外同胞團結起來,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7月,參與了《小說》月刊的編委工作,9月,主編在香港復刊的《文匯報·文藝周刊》。長篇小說《鍛煉》便是在該刊連載的,此外還寫作了一些短篇,並完成了《脫險雜記》。同年底,應中國共產黨的邀請,茅盾夫婦離香港,經大連、沈陽,於1949年2月到達和平解放後的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在會上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的報告。會上,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後改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長職務,主編《人民文學》雜志,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四屆、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嚴重考驗中,茅盾始終與黨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茅盾的著述計有《鼓吹集》《鼓吹續集》《夜讀偶記》《關於歷史和歷史劇》和《茅盾詩詞》(包括建國前的部分),晚年,經受著病衰的苦痛,仍致力於回憶錄的撰寫工作。 茅盾的著作,經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計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脫險雜記》《茅盾論創作》《茅盾文藝雜論集》《茅盾文藝評論集》《茅盾譯文選集》《世界文學名著雜談》《神話研究》、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以及長篇《鍛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自1983年起陸續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吐露出心聲,他是李漢俊介紹入黨的,應當是共產黨最早的黨員,因戰爭原因與黨失去了聯系,盼望死後仍承認他是黨員之一。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
❷ 茅盾的代表作是什麼
茅盾的代表作有《子夜》《春蠶》《林家鋪子》《霜葉紅似二月花》《夜讀偶記》等。
1、《子夜》
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2、《春蠶》
《春蠶》是茅盾寫於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短篇小說,通過描寫老通寶一家人的悲劇命運,來展現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沖突和矛盾。
3、《林家鋪子》
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4、《霜葉紅似二月花》
小說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鎮為背景,描寫新興資本家和豪紳地主鉤心斗角、相互傾軋以及他們與農民的尖銳矛盾,中間穿插著幾對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5、《夜讀偶記》
文藝論著。茅盾參加20世紀50年代有關文藝問題討論所寫。作者採取漫談方式,著重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特質、產生和發展,以及世界觀對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較強的學術性。
❸ 茅盾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啊!!
茅盾先生的名作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 、《腐蝕》、《虹》 、《鍛煉》 、《霜葉紅似二月花》 、《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 、《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陪禪虧《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煙雲》 、蘆神《有志者》 、《自殺》
【散文】襲野:
《白楊禮贊》、《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 、《霧中偶記》、《大地山河》
❹ 茅盾主要作品有哪些
茅盾主要作品: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蝕」三部曲(《幻滅...茅盾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 《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散文】:
《白楊禮贊》《風景談》《賣豆腐的哨子》《人造絲》《全運會印象》《車中一瞥》《鞭炮聲中》 《談月亮》《霧中偶記》《大地山河》《黃昏》《霧》《天窗》等。
❺ 茅盾作品有哪些
一、茅盾的作品:
【文集】:
《鼓吹集》 《鼓吹續集》 《夜讀偶記》 《關於歷史和歷史劇》 《茅盾詩詞》
【長篇小說】:
《蝕》《虹》《子夜》 《第一階段的故事》 《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
【中篇小說】:
《路》《三人行》
【短篇小說】: 《春蠶》《秋收》坦虛哪《殘冬》《林家鋪子》
【解放後出版著作】:
《茅盾文集》10卷集 《脫險譽渣雜記》 《茅盾論創作》 《茅盾文藝雜論集》
《茅盾文藝評論集》 《茅盾譯讓碼文選集》 《世界文學名著雜談》 《神話研究》《鍛煉》《我走過的道路》
❻ 矛盾短篇小說溺寫的是啥
茅盾的中短篇小說代表作是:《林家鋪子和《春蠶》是矛盾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茅盾曾說過,「《林家鋪子》是我描寫鄉村生活的第一次嘗 試」(《春蠶·跋》)。 這個短篇原題為《倒閉》,於1932年6月18日寫完,送交《申報月刊》。當時,《申報月刊》剛創辦,編輯認為創刊號上就刊登《倒閉》,未免有點不吉利,所以商定改為《林家鋪子》。朱自清說,茅盾作《林家鋪子》,「寫一個小鎮上一家洋廣貨店的故事,層層剖剝,不漏一點兒,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嚴密的分析』,私意認為這是他最佳之作」。
《春蠶》也是1932年寫成的,最初發表在《現代》月刊1932年11月第二卷第一期。接著,又寫了《秋收》《殘冬》,構成了故事情節有連續性的三個短篇,被稱作「農村三部曲」。其後,矛盾將《春蠶》《秋收》《小巫》《林家鋪子》《喜劇》等八個短篇,編成短篇小說集。定名《春蠶》,1933年5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但到第二年初,就和《子夜》一同被國民黨查禁了。」檢查老爺「 指責《秋收》「描寫搶米風潮」、《喜劇》中「有不滿國民黨革命的「言論」等,責令刪改。因此,再版時,抽掉了三篇。
這兩部小說曾先後被拍成電影。魯迅先生蘆乎拿當年曾把《春蠶》的放映,看作是國產電影從「聳身一跳,上了高牆,舉手一揚,擲出飛劍」中掙扎出來的一個進步的標志。建國後,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先生又為《林家鋪子》配上漫畫。這些都使這兩部文學傑作更加形象化。
現在大家公認這兩部小說是以頃早浙江烏鎮為背景寫作的。這次,我們在烏鎮收集或拍攝了一些有關小說的照片,並配上電影劇照、漫畫、版畫等,以便於讀者更形象地理解小說的內容。
現在的烏鎮經過保護開發陪搭,原汁原味地保存著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典雅、秀麗風貌,與上個世紀30年代的破敗相大不相同了。它已成為江南水鄉的旅遊勝地。我們這次為小說配圖,也承桐鄉市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管委會、桐鄉市茅盾故居和桐鄉市絲綢博物館提供資料,大力協助,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❼ 茅盾的代表作有哪些
茅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是:《子夜》、《虹》、《蝕》。茅盾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作家、文學評論家等。茅盾是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茅盾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茅盾的《林家鋪子》、《春蠶》、《秋收》等,都是短篇小說。
茅盾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❽ 茅盾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關於茅盾的代表作品介紹
1、《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
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2、《林家鋪子》
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3、《白楊禮贊》
作者以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來象徵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朴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同時對於那些「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文章立意高遠,形象鮮明,結構嚴謹,語言簡練。
4、《風景談》
是談風景,這里的「風景」,不僅包括自然景觀,而且包括人們的活動。表面上談的是自然「風景」,實際上是在寫主宰「風景」的人。
5、《夜讀偶記》文藝論著。茅盾參加20世紀50年代有關文藝問題討論所寫。作者採取漫談方式,著重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特質、產生和發展,以及世界觀對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較強的學術性。
❾ 茅盾著有長篇小說_____,短篇小說_____、_____。
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創造》、《林家鋪子》。
❿ 茅盾的中短篇作品都有哪些
茅盾在寫《子夜》的同時和以後,又寫了一些中短篇,如《春蠶》、《秋收》、《殘冬》(以上三篇合稱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多角關系》、《當鋪前》、《小巫》等。這些小說眾星拱月般與《子夜》共同組成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變動的系列小說。它們各自獨立,不似三部曲那樣人物、情節有一定連續性,但有一個大致相近的主題,以此為中心,互相可以補充。這些小說從城市、小鎮、鄉村各方面表現帝國主義加緊經濟入侵,城鄉經濟凋敝,各階層人民痛苦不安。這批作品以《林家鋪子》最為成功,《春蠶》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