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的長篇小說
Ⅰ 想了解上海,不可不看的11本書
想了解上海,不可不看的11本書!這些關於上海的書,各具特告茄基色,從不同的時代、以不一樣的筆墨,書寫關於上海的宏大與細節、真實與虛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上海的“海納百川”。
《子夜》
上海的《清明上河圖》
文章一開始,曾經也是維新派人物的吳老太爺被從鄉下接到上海來,一路上老太爺目不暇接,連受沖擊,先後被外白渡橋和外灘的景象嚇得魂飛魄散,又被穿著暴露、香風熏人的時髦女子,電燈電話等電器設備弄得六神無主。這昔年頂頂跟得上形勢的人,如今卻似老朽僵屍見了光,被上個世紀30年代上海的城市化和現代化景象震懾得灰飛煙滅,剛一抵達兒子的吳公館就一命嗚呼。
襪謹吳老太爺一死,吳公館上下鬧得四腳朝天。由此開始,在1930年的五六月間,作者似畫了一張上海的《清明上河圖》一般,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寫盡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景象。30萬字的小說內容,涉及的時間不過數月,但這數月中隨著吳蓀甫面對的家庭內斗、企業斗爭,繁華異常又光怪陸離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亦隨之一一展開,令人嘖嘖稱奇又掩卷沉思。
《上海的早晨》
故事有出處,人物有特色
描寫民國時代上海生活的文學作品不少,但描寫解放初期上海風貌的作品不多。龐大的四部曲小說《上海的早晨》,從構思執筆到完稿歷時27年,其龐大的結構、眾多的人物,展示了建國初期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歷的社會主義改造。
小說中的許多故事在新聞中均可尋到出處,小說中描寫的資本家、紡織工人、幹部群眾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部小說記錄下了那一段歷史中的獨特上海景象。
《海上花列傳》
“海派文學”的開山作
這是“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胡適語),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必有一席之地的名作。
小說描繪了十里洋場的妓院,但對妓女並無暴露和譴責。只是按照生活的本來,寫出人的墮落與沉淪。各色人等在巨大的、無形的罪惡之網中掙扎,他們非善非惡,亦善亦惡。種種敘事結構,乃至吳語方言的運用,此書都堪稱開拓性,可謂近代文學史的新起點。魯迅曾評價此書是“既不溢美也不溢惡、平淡自然的近真之作”。
它的另一個屬性尤為突出,那就是濃濃的“上海敘事”。因為對上海的獨特審美和空間想像,此書被譽為“海派文學”的開山作。小說內容完全根植於近代上海的社會變遷,交織著“日常性”與“商業性”,這在此前的小說中較為少見。
張愛玲不但將這本吳語小說譯成國語,還將它翻譯成英文,即《海上花開》《海上花落》。侯孝賢和朱天文還曾將它改編成電影。至今,影視作品裡的“上海故事”仍有著它的影子,那麼,作為源頭的《海上花列傳》,怎能不讀?
《長恨歌》
弄堂里的“現代上海史詩”
錯綜復雜的上海弄堂,如城市深處的褶皺,藏下多少秘密故事。乖巧的弄堂女兒王琦瑤,就是一個典型的上海女孩。18歲時憑著天生麗質,斬獲“上海小姐”比賽第三名,由此認識政府要員,開始被包養度日。隨著上海解放、歷次革命運動,王琦瑤的命運也如坐過山車一般動盪顛簸。失去保護人後,她再次蟄居弄堂深處,但納御她的美貌和身世,又招引來了種種情感糾葛和人物故事,直至在知天命之年被女兒的朋友殺死。
女作家王安憶憑《長恨歌》榮獲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文中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代上海史詩”。
《繁花》
一衣一飯皆有情致
在法租界洋房長大的阿寶、幹部家庭出身的滬生,以及來自普通工人家庭的小毛,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上海相識,從此三人的生命交織映照。由他們三人的不同境遇所提供的三種視角出發,作者不動聲色地掃過上海市井的各色角落,鋪陳出大時代背景下種種小人物的際遇起伏。時間如潮汐進退,進入激變的上世紀90年代,三個上海男孩人到中年,斑駁回憶、繁雜心事,回首看時,往日似繁花開盡復凋零。
經由金宇澄的講述,《繁花》中,一衣一飯的瑣屑,皆有了情致;市井與俗世的庸常,亦隱含著意義;對日常世界的從容還原,更是曲處能直,密處能疏。
《繁花》被譽為“最好的上海小說之一和最好的城市小說之一”,最初發表在研究上海風土人情的網站,2012年由《收獲》推出後轟動文壇、廣受好評:“建立了一個文學的博物館,多少年以後你要回過頭來看上海,到小說里找就行了。”
《半生緣》
喜劇變悲劇,愛情也猙獰
還有誰比張愛玲更“上海”?身為上海作家,她的諸多作品都與上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然而,就算寫盡了那個時代舊上海屋檐下的刻骨銘心、摧肝裂膽,《半生緣》仍然是張愛玲最獨特的一部長篇小說。
作品講述了一場發生在上海的愛情故事。原本平平常常的戀愛,因為發生在燈紅酒綠、人慾橫流的舊上海,而變得詭秘甚至猙獰。18年的光陰,在張愛玲的筆下一晃而過,戀人在上海再次相遇,而這時候看著對方的臉,卻都知道一切已經太遲。
1950年創作這部小說時,張愛玲用的是筆名“梁京”,小說名叫《十八春》,有著一個庸常的喜劇結尾:男女主人公聚散離合後,去往東北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1968年,張愛玲對小說作了大的修改,連名字也改為了《半生緣》。小說重點落在了對作為個體的愛情、人生和命運的描述上:小說里的痴男怨女,是大上海獨立自尊的新女性,是上進有為的進步青年,然而在命運面前,他們的愛終究抵不過誤會,抵不過歲月,抵不過現實,終如飛絮。這無常的命運源頭,正是張愛玲冷眼相看的人生況味,也是繁華大都市的浮華與清冷。
而此時,距離小說初創也正好是18年。18年的春去秋來,張愛玲自己也將從中年跨入老年,“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
《歇浦潮》
長久被忽視的力作
朱瘦菊是一位橫跨近現代的通俗文學作家,代表作《歇浦潮》連載在1916年至1921年這一近現代的交叉點上。
研究者們通常認為,1910年之後的小說創作經歷了一次徹底的轉型,由高度嚴肅的“新小說”轉而為濫情的、取悅市民讀者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然而,《歇浦潮》不僅是嚴肅的,更批判性地審視了來自西方的觀念、制度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朱瘦菊探討了西方的觸角深入到大都市上海這一過程中,社會所遭受到的新的沖擊,許多筆墨著眼於痛苦與丑惡的細節處,表達出作者為最粗鄙的實用主義已經被新時代的上海牢牢確立下來的悲哀。
當然,這類斥責舊上海當時道德放縱的文字在晚清“新小說”中頗為常見,但朱瘦菊說出了更具預見性的警示。通過描寫辛亥革命之後愈加糟糕的時局——這預示著有效的改革與有良的政府成為泡影——作者發出了那個時代最為絕望的聲音。
在同時代人中,唯有張愛玲不斷提及《歇浦潮》對其自身創作的影響,並且痛惜後來的評論家忽視了這部諷刺都市景象的力作。
《金融家》
藝術化的“行史”
靜謐的街道兩旁,散布著一棟棟洋房。透過梧桐的枝葉,看見人家的燈光,偶有狗吠。
《金融家》中的祝家就生活在這樣的上海,洋房裡的上海。
小說的主線是祝家掌門人祝景臣,在他身後,隱約可見中國銀行的行史。作者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拙作小說《金融家》即取材於祖父及中行此時段故事。”只是在小說中,“中國銀行”被虛構為“中華銀行”。
字正腔圓的行史,用的是公文筆法,而文藝作品中的行史,是作者在一個宏大社會背景下,洞察到的社會各階層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是一個全景式的時代3D圖景。馬克思曾經說過,巴爾扎克的小說比經濟學家更透徹地反映了社會現象,可以說在反映舊上海金融風雲方面,《金融家》亦有此功能。
《鬼戀》
3萬字的塑造,超過許多長篇
徐訏的.小說有其鮮明的個人風格,故事大多以奇遇、奇人、奇事為主,愛情凄美,情節緊張。小說外表是西洋的,哪一國的讀者讀起來,都不覺得生疏,但內里是中國的,清雋脫俗,寫鬼卻有股仙氣。這一點是極為難得的。同樣一個故事,有的人寫出來是地攤小說,有的人寫出來是大雅之作,中間的界限,很難用通常的研究手段分析得清。
《鬼戀》是徐訏1937年的成名作,曾被已故畫家陳逸飛改編成電影《人約黃昏》。
這個冷艷而又百轉千回的故事,情節不落窠臼,氣氛渲染至極,對“鬼”的短短3萬字的塑造,已然超過許多長篇,令人掩卷難忘。
雖然林語堂認為徐訏和魯迅比肩,堪稱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但兩人的境遇截然不同。遷居香港後的徐訏,迅速被大陸遺忘。然而,雖然知道徐訏的人不多,但只要你拿起他的書,可能會讀上癮。
《上海三部曲》
風花雪月里遍布小而堅實的隱喻
上海總是充滿生機、沖突與野心。它不曾清高避世,也不曾鏗鏘激昂,但它的風花雪月里卻遍布小而堅實的隱喻,它的十字路口倒映著無數過去與未來,以及多重的現在。
陳丹燕,一個上海的鄉土作家,從尋找家鄉感開始,充滿地方性地記錄下自己城市巨變中的日常生活、民間記憶與個人歷史,精微而獨立地描繪出上海的面容。
新版的《上海三部曲》,陳丹燕在每章中新添了一小節,在原來的開放式結構基礎上加入了從2008年到2015年的最新內容,總計兩萬多字,並新添了數十張圖片。
《藍屋》
程乃珊把這座藍屋作為上海歷史的一個縮影
刊於《鍾山》1983年第4期,是中國當代作家程乃珊的代表作品。藍屋的原型是位於銅仁路上的“綠房子”,老上海們不陌生。這幢嵌著綠色磚面呈弧形的四層建築,出於當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鄔達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顏料大王吳同文。在新的長篇中,程乃珊把這座藍屋作為上海歷史的一個縮影。
上海就是一座大的“藍屋”
藍屋的原型是位於銅仁路上的“綠房子”,老上海們不陌生。這幢嵌著綠色磚面呈弧形的四層建築,出於當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鄔達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顏料大王吳同文。在新的長篇中,程乃珊把這座藍屋作為上海歷史的一個縮影。她說:“上海整座城市就是一個大的藍屋,我把上海這座城市濃縮在藍屋裡,折射出上海三十年代到現今的一段歷史。老房子本身就是歷史的見證,人是建築的靈魂。這樣有歷史的房子彷彿是人和時空的對話,既體現了上海的建築風情,又體現了上海人在風風雨雨、歷經磨難後的寵辱不驚。這樣的建築和這樣的人的結合,一定是上海這所都市所獨有的。”
Ⅱ 鬼戀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鬼戀》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u4NkcwnwDcp0zqBIYiZAWg
《鬼戀》,中國作家徐訏的代表作。徐訏,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6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Ⅲ 求 徐訏《風蕭蕭》》電子版書籍百度網盤下載
《徐訏《風蕭蕭》.mobi》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ByvlGr1h-BjSbyMCAHv7uQ
《風蕭蕭》是1994年4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訏。三四十年代中國婚戀小說系列叢書之一。
簡介:明代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一書中有三個重要女性——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她們為了爭奪西門慶的寵愛而明爭暗鬥含神,無獨有偶《風蕭蕭》里也有三位美麗的扮老洞女子——國民黨的白蘋、美國的梅瀛子和日本的宮間美子,不過她們都是間諜,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而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
Ⅳ 誰知道<<潮來的時候>>是徐於寫的(隨便問下有個言字旁的於不知道讀什麼)
是徐訏寫的
徐訏(1908—1980),則族小說作家、詩人、劇作家、學者。浙江慈溪人。1931年北大哲學系畢業,留校任助教,並在心理學系修讀研究生。1933年赴上海,先後任《人間世》(林語堂主編)月刊編輯、《天地人》半月刊主編。1936年赴法國巴黎大學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小說《阿拉伯海的女神》脫稿。1937年小說成名作《鬼戀》發表於《宇宙風》半月刊。1938年因抗戰爆發而回國,與人合辦《讀物》月刊,後創辦夜窗書屋。1939年與人創辦《人世間》半月刊。1940珠林書店出版、夜窗書屋、成都東方書店分別出版話劇《月亮》、《生與死》、《契約》。1941夜窗書屋出版話劇《孤島的狂笑》、《月光曲》。1942成都東方書店出版話劇《野花》、《鬼戲》。1942年赴重慶任《作風》雜志主編,夜窗書屋出版話劇《兄弟》,並任國立於中央大學國文系教授。1943年3月1日至1944年3月11日長篇小說《風蕭蕭》在報紙連載發表,名聲大震,使1944年成為文學史上著名的「徐訏年」,成都東方書店出版話劇《母親的肖像》。1946年,上海懷正文化社出版《風蕭蕭》,1947年上海懷正文化社出版徐訏劇作集《燈尾集》。1948年,夜窗書屋和上海懷正文化社先後兩次出版《燈籠集》、《借火集》、《幻襲集》、《進香集》、《為了集》五部詩集,總稱《四十詩綜》,夜窗書屋出版詩劇《潮來的時候》,上海懷正文化社出版話劇《黃浦江頭的夜月》。1950年赴香港,任《星島周報》編輯委員,後創辦《幽默》雜志並任主編,並辦創墾出版社。1956年出版長篇小說《江湖行》第一部。1957年任珠海書院中文系講師。1959年出版長篇小說《江湖行》第二部。1960年赴新加坡任南洋大學教授,長篇小說《江湖行》第三部出版。1961年長篇小說《江湖行》第四部出版。1963年兼任孫耐弊新亞書院中畝森文系講師,受聘到印度講學。1969年起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學院。1980年8月退休,9月接受洗禮皈依天主教,10月病逝於香港。
Ⅳ 哪裡有徐訏的作品下載
網上何處可看或下載徐訏的《痴心井》 懸賞分:10 - 解決時間:2006-1-17 15:25 很久以前在一個午夜廣播劇里聽了這個故事 但當時只聽了一部分 不知道開頭 也緩拆不知道結局 後來才知道這團彎個故事是徐訏的小說《痴心井》 但上網找怎麼也找不到 有的朋友能幫我嗎 問題補充:如果哪位朋友有這部小說的也還請QQ或MSN傳一下 不勝感激 中華電子書庫 我愛電子書 免費英文塌哪悶小說下載 電子圖書下載E書下載 北極星書庫 電子書之家 我知道的就這些了,基本上都能找到,要是沒有適合的格式,那就只能自己做電子版的了 回答者: - 2006-1-10 16:02 2006-2-22 21 2008-11-22 2007-10-20 5 2008-8-12 1 2010-7-13 回答者: - 2006-1-9 19:13
Ⅵ 愛是放手:各自完整,相互陪伴讀徐訏<吉普賽的誘惑>有感
徐訏的小說帶有很強的自然和出世的味道,他善於寫鬼事,寫奇事,通過超自然的鬼事來反觀最現實的人情世界,以一種帶著禪意的觀點來看待社會人生。看完<吉普賽的誘惑>,使我對愛有了新的理解。
愛情不是捆綁,不是束縛。這打破了很多人認為愛情是自私的想法,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戀愛中的人都有強烈的佔有欲,時時刻刻轎姿頌都想將對方占為己有,在對方身上宣示主權,並理所應當地將這種人性的劣根性標榜為愛情。其實,並不是愛情自私,而是人是自私的。是人想要在愛情這種特殊的情感中獲得一些東西,彌補內心的缺憾。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之處,內心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些許自卑與不安全感,佔有欲,說到底不過就是為了填補內心的這種缺憾罷了。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傳說,最開始人類分為三種,男人女人和陰陽人,其中陰陽人融匯了太陽的力量和月亮的精華,具有無窮的力量,除了不能永生外,幾乎與神沒有差別。因此引發了宙斯對人類的不滿,在不滅絕人類的前提下削弱人類的力量,於是將人劈成了兩半。自此以後失去了一半的人非常地痛苦,想要追尋自己的另一半,一旦尋到以後,便相互擁抱結合,就產生愛情。從這個原始的神話中也可以體味到愛情具有追求自我完整與滿足的特點,但只是特點,而絕不是愛情,因為在自私的慾望之下是不會有愛和幸福的。
小說中運用一種對照呼應的手法體現了這一主題。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是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女主人公潘蕊是吉普賽的賣淫女,二人有著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性。僅是因為愛情,將兩個人連接在一起。男主對潘蕊一見傾心,並付出了最真誠的感情,並且他的愛也得到了潘的回應,經歷一番波折之後,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們的朋友羅拉感動於他們的愛情,但對於二人的結合卻並不看好,甚至嘲諷男主的婚姻,因為在她看來,愛情不是靠婚姻來維系永久的,並且對男主要帶潘蕊回國的想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以為你帶走潘蕊是愛她么?她是一個地道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女人,生得漂亮,出入交際場,生活在她是一團火,她浪漫慣,奢侈慣,需要無謂的應酬和稀奇的刺激給她興奮。她她可以同你安定過家庭生活么?你帶她到家庭已經不容易,帶她到你們的故國,過死板的家庭生活,冊姿這會使她快樂么?這等於你帶熱帶魚到北極,叫他過寂寞的生活一樣,要是她不同你決裂,她只好哀怨地老下來,死下去……這一段話恰好映證了在中國潘蕊的生活狀態,她的容顏發生了變化,人也日漸憔悴,臉上也失去了往日明媚燦爛的笑容,異國的生活使她壓抑又痛苦,使她在這片苦海之中堅持下來的維一動力就是對男主的愛。羅拉這番簡明清晰的話語中一針閉鄭見血地否定了男主帶羅拉回國的這種行為,指出這不是愛。他只是利用愛來創造自己觀念中的理想生活:成家立業,事業有成。他被所謂的愛情婚姻的表象蒙蔽了雙眼,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愛情是心靈的溝通和愉悅,是為雙方帶來幸福快樂,而不是隱忍壓抑和痛苦。
當男主人公明白了這一點後,於是毅然決然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與生活,帶著潘蕊回到了能使她快樂,為她帶來活力的歐洲。然而,戲劇性但卻意料之中的是,他們倆的角色調換了,女主回到故土容光煥發,男主卻墜入了痛苦的深淵。他們始終不能幸福,總有一方為了另一方的幸福痛苦地隱忍著,之所以痛苦是因為人們所謂捆綁式的「愛」使他們受到了束縛,總有一方要壓抑自己,犧牲自己,在迷失自我的痛苦深淵中苦苦掙扎,這種結果反過來又作用在另一半身上,因為另一半是他在深淵中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此一來,愛情就陷入令人窒息的泥淖之中。
小說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發展到此彷彿進入了瓶頸,這時,在羅拉的引導下,男主決定以旅遊的方式離開這段愛情,離開女主。其實一開始旅遊的初衷是想試驗自己離開女主能不能生活,如果能,便決定放手這段愛情,自此以後永不相見,如果不能,或許結局就如羅拉所預言的:自殺。然而這次的旅遊卻為他的愛情找到了新的出路。
這次的旅途中除了羅拉以外還有兩男三女。平時的時候大家都各管各的,在明月之下,會聚在一起歡樂地唱歌跳舞。在與他們的相處中,男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舒適與閑暢。他和其中一個女孩子尼莎走得最近,在一段時間與尼莎的交往中,他懂得了另一種愛,吉普賽之愛。與男主固定思維中熱烈緊張瘋狂刺激的愛不同的是,吉普賽的愛是自然寧靜而平和的。它不需要勾心鬥角地去追求,不需要神魂顛倒地去迷戀,不藉助於物質,不藉助虛榮,不靠金銀衣飾來爭取別人的心靈和肉體,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他們低聲的曲調,曼越的琴聲,無目的地宣布自己的韻律,一朝他們觸碰到了相同的韻律,他們就相愛,因此與愛是表現爭斗爭取追求不同的是,他們的愛是流露尋覓和相觸。男主受到啟發後,頓時豁然開朗,最終這種吉普賽式的愛情終於使他們獲得了幸福。
如果相愛,就應該放手,各自活出自己的姿態,不被生活所拘泥,以游戲的態度攜手相伴一生。
最後,愛與生活的兩用模式:在生活中創造愛,用愛來創造生活,你會選擇哪一種?
Ⅶ 中文演講徐訏《鬼戀》
1,小說(選段)
獻辭:
春天裡我葬落花,秋天裡我再葬枯葉,我不留一字的墓碑,
只留一聲嘆息。於是我悄悄的走開,聽憑日落月墜,
千萬的星星隕滅。若還有知音人走過,驟感到我過去的喟嘆,
即是墓前的碑碣,那他會對自已的靈魂訴說:「那紅花綠葉雖早化作了泥塵,
但墳墓里終長留著青春的痕跡,它會在黃土裡永放射生的消息。」
一九四O年十二月二十日夜倚枕
說起來該是十來年前了,有一天,我去訪一個新從歐洲回來的朋友,他從埃及帶來一些
紙煙,有一種很名貴的我在中國從未聽見過的叫做Era,我個人覺得比平常我們吸到的埃及
煙要淡醇而迷人,他看我喜歡,於是就送我兩匣。記得那天晚上我請他在一家京菜館吃飯,
我們大家喝了點酒,飯後在南京路一家咖啡店閑談,直到三更時分方才分手。
那是一個冬夜,天氣雖然冷,但並沒有風,馬路上人模李很少,空氣似乎很清新,更顯得月
光的凄艷清絕,我因為坐得太久,又貪戀這一份月色,所以就緩步走著。心裡感到非常舒適
的時候,忽然想吸一支我衣袋裡他送我的紙煙,但身邊沒有帶火,附近也沒有什麼可以借火
的地方與路人,一直到山西路口,才尋到那路上有一家賣雪茄紙煙與煙具的商店,我就拐彎
撞了進去。大概那商店的職員已經散工了,裡面只有—個掌櫃在櫃上算賬,一個學徒在收拾
零星的東西,自然更沒有別的主顧。
但當我買好洋火,正在櫃上取火點煙的時候,後面忽然進來一個人,是女子的聲音:
「你們有Era么?」「Era?」掌櫃這樣反問的時候旦胡遲,我的煙已著在我的嘴上,所以也
很自然的回過頭去。
是一位全身黑衣的女子,有一個美好的身材,非常奇怪,那付潔凈的有明顯線條美的臉
龐我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雖然我想不出到底是哪裡。她正同掌櫃對話:
「你們也沒有這種煙么?」
「沒有,對不起,我們沒有。」
這時候,我已經走出了店門,心裡想著事情有點巧,怎麼她竟會要買這Era的煙呢?還
有那付無比凈潔的臉龐,到底我在哪裡見過的呢?為什麼這樣晚還在這里買煙?我想著想著
已經轉出南京路了。突然在轉角的地方有一個黑影攔住了我的去路,問:「人!請告訴我去
斜土路的方向。」
我駭了一跳,愣了。一種無比銳利的眼光射在我的臉上,等我的回答。我一時竟回答不
出,待我有餘地將眼光向她細認時,我意識到就是剛才在店裡想買Era的女子。
她怎麼會在我前面呢?我想。但隨即自己解答了,這要不是我不自覺的為想著問題走慢
了,而沒有注意她越過我,就是她故意走快點避開我的注意而越過我的。
「斜土路,我說的是斜土路。」
月光下,她銀白的牙齒像寶劍般透著寒人的光芒,臉凄白得像雪,沒有一點血色,是凄
艷的月色把她染成這樣,還是純黑的打扮把她襯成這樣,我可不得而知了。忽然我注意到她
衣服太薄,像是單的,大衣也沒有披,而且絲襪,高跟鞋,那麼難道這臉是凍白的。我想看
她的指甲,但她正戴著純白的手套。
「人,你這樣看著我干什麼?」臉一百二十分莊重,可是有一百三十分的美。這使我想
起霞飛路上不知那一段的一個樣窗里,一個半身銀色立體形的女子模型來。我恍然悟到剛才
在煙店裡那份似曾相識的感覺之來源。這臉龐之美好,就在線條的明顯,與圖案意味的濃
厚,沒有一點俗氣,也沒有一點市井的派頭,這樣一想,反覺得我剛才「似曾相識」的感覺
是很可笑的。
「你在想什麼?不顧別人問你的路么?」
她鋒利的視線仍舊逼著我的面孔,使我從浪漫的思維上嚴肅起來,我說:
「我在想,想這實在有點奇怪,問路的人竟不叫別人『先生』或『做此長者』而單聲地叫一
聲『人』,難道你是神或者是上帝么?」我心裡覺得她的美是屬於神的,所以無意識地說出.
2,《鬼戀》賞析
一.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
《鬼戀》是一篇很好看和故事,「我「與「鬼「相遇相識相愛,「鬼「是一個美麗的女子,卻總是強調自己是「鬼「,這樣也讓讀者帶著疑問一步步走順著故事讀下去,即故事有很強的可讀性。
「我「對「鬼「說一個關於「鬼「的傳說,也增強了故事的陰森的氛圍。另外環境的清冷也加強了故事的神秘性。
二.獨特的對白和精彩的獨白:
獨特的對白,來展開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鬼「的話似是在說現實,也是在敘說內心的感受。她的孤獨冷寂,心如死灰,都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了。
精彩的獨白,展示了主人公內心的由好奇到愛慕最後到同情。如當「我「知道自己愛她卻要把這份愛「升華成荒謬的友誼「是痛苦的,而「鬼「雖有感情卻只能躲避,我 尚可對她說我的愛,而她的愛只卻無法傾訴,她的痛苦更甚於我。這一段的內心獨白很精彩,讓讀者對「鬼「有了更深的理解。
徐訐1930年在***當研究生時修的是心理學專業,他的獨白和對白都能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一冷一熱,以熱襯冷:
「我「愛「鬼「,「我「希望做她的「人「,我如此熱烈地愛慕她,她卻只是躲避。「鬼「對人生,都徹底絕望了。「鬼「以前的入世和之後的出世,對比鮮明。
四.語言優美:
對環境的描寫,心理描寫,以及對白都用運用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有一種清淡優雅的整體氛圍。還運用了賦的藝術手法。
徐訐曾被海外評論界譽為「中國現代文壇的巨擘」、「新文學的全才、巨子」。 1936年秋,他赴法國留學,在巴黎大學研究哲學,他的成名作《鬼戀》就是在此期間創作的。
這部作品在思想內容上也值得思考:
「我們做革命工作,秘密地干,吃過許多許多苦,也走過許多許多路。……」她用很沉悶的調子講這句話、、、、、、
「後來我亡命在國外,流浪,讀書,一連好幾年。一直到我回國的時候,才知道我們一同工作的,我所愛的人已經被捕死了。當時我把這悲哀的心消磨在工作上面。」她又換一種口吻說:「但是以後種種,一次次的失敗,賣友的賣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儕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歷遍了這人世,嘗遍了這人生,認識了這人心。我要做鬼,做鬼。」
僅僅是二、三段的對白,說出」鬼」為什麼成為」鬼」。這兩三句也是這篇小說的文眼。作者通過一段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來對一些事物提出思考。
對於革命工作者,面對現實的失落,在文學作品中我所讀到的只有薩特的《死無葬生之處》。我想了《死無葬身之地》中的呂茜,當敵人押出呂茜時,她沒有招供,但被3個敵人先後強奸,她回來時對若望說」」我想我應該繼續愛你,但是我已經感覺不到我的愛情了。我什麼也感覺不到。」
曾經讀到一位革命者後代有寫革命回憶錄中尋找到這樣一段真實的歷史,當時革命者在敵人手下卧底時,敵人為了考驗他們使他們露出原形,就拷問一個年僅19歲的女共產黨員。他們對竹簽插進她的手指里,用煙頭燙她的身體。她在哭叫著,而隔壁的革命者只能同樣的喝酒不能露出身份。經過一夜的折磨,清晨人們打開門,那個年僅19歲的女共產黨員,撕碎了被單上吊了。
Ⅷ 看過徐訏的《鬼戀》人進來
徐訏的《鬼戀》,通過點綴,暗示,營造了一種鬼魅的空間和神秘的氣息,是此文最大的特點。文中「鬼」稱呼「人」為「人派慧」,沒有一個正常的人會稱呼人為人的,所以,在造境方面,徐訏深得傳統中國小說之氣。文中人給「鬼」講了一個鬼故事,最後不僅沒嚇到「鬼」,反而嚇到自己,也是這種境。
至於那些無聊的批評者給此文戴上「革命失敗後,革命者的頹喪和虛無」,純屬無稽之談,牽強附會。
一篇好的文章,最先能吸引讀者什麼,是語感語調,是聲音氣息,徐訏的《鬼戀》算一個典塵李答型,這正是這篇文章能迅速扣住人心弦的原因。此文,文中也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一個人與「鬼」的偶遇,在那繚繞的Era香煙的煙霧里,那彌漫在昏黃的路燈下的氣息。
徐訏的長篇小說給人一種宗教的覺悟感,《江湖行》《風蕭蕭》皆是如此。
我最近在讀《徐訏全集》,上海三聯書店,徐訏的語感太對我的脾氣了,我太喜歡了,看了這么多中國小說,唯獨此人,喚醒了擾猛我這麻木的知覺。我被這中文系理論式教學所摧殘的麻木的知覺。
有喜歡徐訏的朋友,歡迎交流:519597961.
Ⅸ 徐訏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徐訏十分關注社會現實,有著強烈的平民化的傾向。許多作品對弱者寄予同情,對消極的民族心理進行了鞭撻。《談美麗病》中,他提出修飾和健美運動的前提是不能損害健康,呼籲「自然的美」。《妻的花錢》一文以慷慨大方的妻子為對照,刻畫了香港社會一些對金錢斤肢啟斤計較,一毛不拔的吝嗇鬼形象。文章融入了小說的筆法,在略帶誇張的情節描述中完成了全篇,在輕松流暢的筆墨中暗含著強烈的嘲諷。在《小說的濃度和密度》一文中,徐訐批評台灣小說家的通病是為賺取稿費而不惜損害藝術自身,無限地將篇幅拖長,就像牛奶里攙了太多的水分碧飢衫。徐訏認識到這是現實社會的稿費制度釀成的惡果。自己沒有辦法改悔腔變,所以,在文章結尾,徐訏自嘲說:「在這個幾塊錢一千字的稿費待遇的時代,每天在豆腐格子中填寫幾百字去發表的制度下我對小說的要求不正是要他們餓肚子么?」
Ⅹ 《徐訏·江湖行》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文學名作《徐訏·江湖行》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徐訏,又名徐於,筆名有迫於、麗明、東方既白等。1908年出生於浙江慈溪縣洪塘鎮竹洋村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之家。因為他自幼在父母不睦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很小就被送到學校寄宿。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後轉修心理學系,修業二年。1933年轉往上海從事寫作,同時受林語堂先生聘請作《人間世》半月刊的編輯,後來又主編過《天地人》、《作風》等。1936年秋,他赴法國留學,在巴黎大學研究哲學,他的成名作《鬼戀》就是在此期間創作的。抗戰爆發後,他於1938年返回上海,在孤島時期他寫的小說《吉普賽的誘惑》、《荒謬的英法海峽》、《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風靡抗日時期的大後方。1942年他輾轉到了重慶,出版了五十餘萬言的巨著《風蕭蕭》,這本書當時被譽為「所有描寫中日戰爭最動人的一部小說」,成為1943年最暢銷的書,因而有1943年為徐訏年的美稱。這期間他還在國立中央大學師范學院國文系兼任教授。1944年被《掃盪報》聘為駐美特派員。抗戰勝利後,他由美國回到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除專心寫作外,一直在各大學教書。1960年曾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196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浸會書院教書。1970年任浸會書院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80年9月20日洗禮為天主教徒,10月5日因肺癌病逝。徐訏一生從事寫作近半個世紀,出版了六十餘部著作,有人統計大約有2000萬言,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文學評論、翻譯等各種文學門類,因而被海外評論界譽為「中國現代文壇的巨擘」、「新文學的全才、巨子」。1973年台灣正中書局出版了十八卷《徐訏全集》。
內容概要 農村青年野壯子,只因家裡偶遇事故,引致父瘋母病,先後身亡,於是賣田跟從船家舵伯行船做小生意,不久便在搭船下鄉演出的越劇班中愛上了一個美麗姑娘葛衣情,但定婚不久對方賀枝孫悔婚,因為葛衣情進城演出大獲成功,於是說野壯子沒讀過書,她不願一世去過鄉下生活。野壯子憤怒之下,便拿著行商所賺的錢到上海去讀書,經兩年補習,考進大學。後來,野壯子在一次看戲時重晤這個嫁了人又離了婚,現在上海戲院唱出了名的葛衣情,開始了一種已無過去之情卻仍有當下之欲的搭悶偷情關系。但不久,野壯子便對此種關系感到厭倦,即趁暑假兩個月中,前去探望杭州監獄中的舵伯,他因走私失手,判監兩年。野壯子在住處附近碰到一個受騙失身懷孕、想要自殺的小尼姑印空,給印空的師傅誤會為印空腹中孩子的父親,印空為求能被野壯子帶走,去上海找她那個負心人,乾脆誣指野壯子便是她的情人,野壯子也由於憐憫而將錯就錯,把印空帶回上海待產,改名映弓,後舵伯出獄,靠著過去走私所得成了上海的一個大亨,並把映弓接去同住,不久她便生了一個男孩。這時野壯子在學校因政治問題受到排擠,於失望憤怒之中,又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在一個賣藝班子做總務。某夜這個班子偶逢一個盲人何老帶著孫女紫裳上船來賣唱,班主竟是何老之子的老朋友,於是他便把何老紫裳收留班中。何老以他的音樂天才,出主意讓野壯子編戲,從而把雜耍表演融會為完整的戲劇,並使紫裳參加主唱演出,於是紫裳光芒燦露而成全班靈魂禪鏈,也帶旺了戲班。不久何老病故,死前才知老朋友舵伯已成巨富,也知紫裳已對野壯子情有獨鍾,遂托野壯子把紫裳帶到上海依靠舵伯。野壯子再回上海時,葛衣情已取代了映弓的位置,據說,映弓找到了過去的情人,但把孩子留了下來。在舵伯的幫助下,紫裳一登台便轟動整個上海,這時紫裳雖然仍愛著野壯子,但他們之間的社會地位已相差懸殊。紫裳想資助野壯子出國留學,待他學成歸來,與她圓滿結合。但野壯子出於自尊,與紫裳不告而別,隨同過去班子中一個耍猴的朋友,上山為寇。野壯子入伙的部隊後來被 *** 的軍隊收容,他單獨逃亡出來。路上野壯子遇劫而財物盡失,在瀕臨餓死時受到兩名僧人的救助,後又在一個農家獲溫暖的招待,這家姑娘阿清對他一見鍾情,父母也有意招贅幫耕,野壯子婉拒後仍深情不減,互換信物並定了「等他一年」之約。野壯子因無盤纏回滬,落腳一個小城,淪為一名帶煙土的跑腿。數月之後,他邂逅了已有鴉片煙癮的野鳳凰,紫裳的母親,從而也認識了紫裳的異父妹,已是大鼓藝人的小鳳凰。野鳳凰為要不失身分地重見紫裳,奮發戒毒,並組班前往上海演唱,打算把小鳳凰同樣捧成紅角。實際上野鳳凰正是舵伯早年作海盜時便已訂親的初戀情人,由於舵伯失手入獄,這位漁家未婚妻也翻船毀家,卒為賣藝班子的船救起,這才輾轉嫁給何老之子的。在野壯子的安排下,這兩個歷盡滄桑而皆前情未泯的老情人終於重逢了,於是舵伯決定退休,野鳳凰也放棄了捧紅 *** 之志而與長女當下團圓,二人只待班子演唱期滿,便結婚前赴四川歸隱。按照他們二人的意思,野壯子和小鳳凰也應同行,日後結為百年之好。但野壯子又與紫裳舊情復熾,終以「寫作事業剛剛開始,亟待努力」這一藉口,留了下來。野壯子很快便以彗星作家姿態出現在上海文壇,緊接著便是抗戰爆發,野壯子在勞軍工作中被炸傷腿,另還有一個傷重致死者——映弓。映弓是 *** 派來組織領導「文化界抗日救亡運動」的,臨死前告訴野壯子非常想見孩子,卻不知她的孩子就在不久前一次綁票事件中染上傷寒死去。紫裳為避開敵偽逼她合作,慌忙前往香港,野壯子因事滯留上海。不久便因抗日罪名被捕受毆打,傷腿再斷。經葛衣情周旋擔保,野壯子獲釋出獄,又在葛衣情幫助下治腿養傷。這時葛衣情已嫁給與日本人勾結極深的潘宗獄,但她仍不忘野壯子,特意懷孕,要求野壯子待她產後再去後方,同時把此事故意告知一心要和野壯子同赴後方的宋逸塵,使宗不辭而別,將「葛衣情就要替野壯子生孩子了」這一消息帶給紫裳,致使紫裳很快便和對她傾慕已久的宋逸塵結婚。野壯子聞訊大受 *** ,待葛衣情生產後便不辭而別。在入內地的路上,野壯子與淪為低級 *** 並染上性病和肺病的阿清邂逅相逢,出於同情,他把阿清帶到桂林治病,並准備娶她。在阿清養病期間,野壯子把她託付給朋友,便去重慶看望舵伯一家,他又對已是高中生的小鳳凰充滿愛意,但因不知如何措辭,未把阿清的事告訴她。阿清病癒一面力學,一面苦候野壯子,最後打算到重慶去找他。野壯子得悉大恐,馳書友人轉告阿清要她死心,說是他已結婚出國,而這封信剛好給這時已懂讀信的阿清看到,於是阿清留書自殺。野壯子傷痛不已,飛赴桂林為阿清辦理喪事,此事為報紙攻擊,小鳳凰得知憤而與野壯子決絕,很快便與一外交官員結婚同赴加拿大。舵伯逝世,野壯子趕回重慶與奔喪前來的紫裳重逢,二人為助野鳳凰節哀,偕她同游峨眉山,巧遇當初救過野壯子命的兩位僧人,野壯子後來便長居峨眉寫書,最終出家。
作品鑒賞 徐訏早在30年代就崛起於上海,至40年代已成為名滿全國的大作家。1950年定居香港後仍筆耕不輟,在他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總計五百萬字之多的小說作品,無論從小說的數量或是質量方面來說,都可算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江湖行》這部洋洋灑灑六十餘萬字的巨著不僅代表了他後期創作的成就,也是他傾其畢生的人生經驗、感受和認識寫成的,寄託了作者的最大心力。《江湖行》與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它所描寫的人物有江湖藝人、歌影紅星、僧人尼姑、海盜小偷、土匪走私販……所涉及的內容有演戲、賣唱、盜竊、販毒、綁票、流浪、行騙、賣淫,以至跳舞、賭錢、吸毒……其背景從小城的朴實與山川泉石的清新到大都市的豪華與笙歌飲宴,從土匪營到紅區,從淪陷區到大後方;其情節以主人公的生活為線索,以他與四位女子的多角戀愛和兩位女子的友情為主要糾葛,同時又左嵌右掇地分頭描寫著她們各自的命運。這些奇人、奇情、奇事為這部巨著塗上了一層眩人眼目、奇幻虛緲的色彩。但小說的這種傳奇性只是骨肉,而非精髓,作者編寫的傳奇故事是他的寄託之物,而非物之所寄,作者的真正用意不在「奇」,而在「常」。他要通過似乎是偶然性造成的傳奇來表現一切都是預先安排好了的必然性所決定的命運;通過特殊的人生來表現可以概括一切特殊的一般性的人生哲理。小說所描寫的飄忽不定、大起大落的愛情、名利和權勢,偶然得致於虛幻,所塑造的形形 *** 、光怪陸離的人物,特殊得致於傳奇,但這種走到極端的偶然和特殊又都離不開前定,擺脫不了命運的撥弄。它告訴人們,該得到的總要得到,該失去的總要失去。而得失又總是相對的,不過是在某一時空交遇中所出現的幻象而已,環境改變這一切自會改觀,人間沒有不謝的花,沒有不凋的草,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不變的愛情。一切已失的無法重獲,再得的決不是已失的。這樣,偶然和必然、特殊和一般、得與失在小說中雖以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但最終又歸於「一」,歸於「同」,其間沒有分界和差別,整部小說似乎都在冥冥中的命運的圓圈中繞來繞去,而這種轉不出的圓圈也正是這部小說的內在結構。小說主人公不斷在追求他所沒有的,已失去的,但得到的又總是他所不要的,加多了一個已失的;他又不斷放棄已得到的,但放棄的又總是他所要的,這樣又加多了一個得不到的。他的心靈永遠處於不安之中,正是這不安在他人生中掀起了一環接一環的生命的波瀾。但不管怎樣,他都在「無」之中,最終他看透人生,徹底走上「無」之路,削發為僧,要在望月庵寫一部書。這樣,這部小說就像一條長蛇首尾相銜,又繞成了一個巨大的圓圈,因為他的人生就是他要寫的小說,他的小說就是他已經歷的人生。徐訏一向把文學看作是「一種以文字媒介表現作者對於人生的感受的一種藝術」,他在寫作《江湖行》時,已過不惑之年,相信自己已把人生看透,他正是通過《江湖行》表現自己「對於人生的感受」、總結和參悟,他對人生的哲學思辨,使這部小說成為文學和哲學的結晶。徐訏曾經說過,「一個一生只從事於寫作的作家,他的生命與作品就成為無法分割的東西,我的作品有多少成就是另一個問題,其足以代表我的一個誠實淡泊勤勞的生命則是實在的」,這個「誠實淡泊勤勞」的生命正是這部小說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