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30年代創作長篇小說是
『壹』 茅盾在1932 ~1937年間發表了哪些作品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人,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
茅盾在1920年初就發表了《現在文學家的責任是什麼》和《新舊文學平議之評議》等論文。較早地大力提提倡「文學為人生」的藝術主張。同時,他是1921年成立「文學研究會」的中堅力量,並於同年接手了《小說月報》的主編工作。
茅盾從一開始就主張文學要「表現人生指導人生」,文學應該反映時代和社會,必須從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中解脫出來。在理論的不斷深化完善中,他最終得出了文學應反映民眾的痛苦和期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被損害與被侮辱者」(即「第四階級」)的結論。
從1927年秋到1928年春,茅盾很快地用近距離的素材完成了連續性的三部曲《蝕》。它是一部反映動盪年代裡革命知識分子真實心態的深刻之作,其中對革命知識分子心靈世界的描寫是當時許多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它標志著作者在這一時期是在內在精神的沖突下試圖冷靜地來回顧「五四」以後所走過的道路。小訓真實地描寫了在嚴酷現實斗爭壓抑下小資產階級的靈魂矛盾與悲劇,帶有悲觀主義色彩。
長篇小說《虹》是茅盾1929年4月至6月在日本所撰。作品把知識青年尋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較為廣闊的歷史背景下進行遞進描寫,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識分子從「五四」到「五卅」時期如何沖破囚籠,走上與人民大眾攜手戰斗的艱難心靈歷程。但是,《虹》在局部描寫上還帶有在「革命文學」論爭中檢討自己過去的「概念」,以此去籠罩人物和情節(尤其是作品的後半部分),或多或少地給作品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概念化傾向。
1932年前後到1937年抗戰爆發,是茅盾創作的鼎盛時期,長篇小說《子夜》的問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1939年至1944年,茅盾創作了長篇小說《腐蝕》,作品以1940~1941年的重
『貳』 茅盾的代表作是什麼
茅盾的代表作有《子夜》《春蠶》《林家鋪子》《霜葉紅似二月花》《夜讀偶記》等。
1、《子夜》
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2、《春蠶》
《春蠶》是茅盾寫於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的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短篇小說,通過描寫老通寶一家人的悲劇命運,來展現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沖突和矛盾。
3、《林家鋪子》
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4、《霜葉紅似二月花》
小說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鎮為背景,描寫新興資本家和豪紳地主鉤心斗角、相互傾軋以及他們與農民的尖銳矛盾,中間穿插著幾對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5、《夜讀偶記》
文藝論著。茅盾參加20世紀50年代有關文藝問題討論所寫。作者採取漫談方式,著重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特質、產生和發展,以及世界觀對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較強的學術性。
『叄』 茅盾的代表作是什麼
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斗爭。
《子夜》的情節結構:
《子夜》不僅顧及到社會空間上的全景展現,而且更注意社會結構的全景式表層模擬。他把每一個都作為他所屬的階級的「標本」來塑造。
寫出他們所具有的社會角色特性,像吳蓀甫、趙伯韜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像吳老太爺、曾滄海、等不同特點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識分子,既是「單個人」,又都是帶有特指意義的社會角色。他們個人的命運、事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群類的基本狀況。
在進行大規模的全景式描寫時,茅盾注意在具體的情節安排上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因為這樣才能顯示出作品的色彩與波瀾,也才符合生活的實際。
『肆』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呢
茅盾的作品有如下:
1、《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
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2、夜讀偶記,是我國著名作家茅盾所著的一本書。
《夜讀偶記》文藝論著。茅盾參加20世紀50年代有關文藝問題討論所寫。作者採取漫談方式,著重論述了現實主義的特質、產生和發展,以及世界觀對文藝創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較強的學術性。
3、《敬灶白楊禮贊》是現代作家茅盾於1941年所寫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黃土高原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的白楊樹,來象徵堅韌、勤勞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朴實、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同時對於那些亮歷扮「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諷。
4、《霜葉紅似二月花》是茅盾繼《蝕》之後寫的又一部力作。小說以「五四」前夕江南村鎮為背景,描寫新興資本家和豪紳地主勾心鬥角、相互傾軋以及他們與農民的尖銳矛盾,中間穿插著幾對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廣泛地爛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
5、《春蠶》,作家茅盾著作「農村三部曲」之一。197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伍』 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茅盾是發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因此《幻滅》是矛盾的小說代表作.
《子夜》是茅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它的出現使得1933年成為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