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門羅短篇小說

門羅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3-27 08:10:57

㈠ 門羅寫作初期,其作品有何特點

寫作特色
門羅生於加拿大西部安大略的小鎮,這里湖光秀美,卻也民風保守。小鎮生活成為門羅小說世界最為重要的背景,成為她許多故事展開的地方。《紐約時報》稱,門羅的作品聚焦於「小鎮的生存經驗」,許多評論家也強調門羅作品中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
幾十年來,門羅以穩定的高水準小說作品為許多著名作家愛戴,並被美國猶太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稱為「當代契訶夫」。和契訶夫相似的是,門羅的許多小說寫的都是平凡小鎮上的普通人物,書寫他們的愛情、婚姻生活,以及平靜的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心理與情感頓悟。和契訶夫一樣,她的作品中也沒有太多戲劇化的情節,而是集中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變化與情感成長。評論家Garan Holcombe認為,和契訶夫的作品一樣,門羅的作品中,「重要的是頓悟性的時刻,那突如其來的領悟,那精確、微妙和深具揭示性的細節。」
濃縮、精緻,對節奏和氣氛的精確把握,對人物心理的准確拿捏,強烈的情緒與情感,對人生中無處不在的矛盾、困境、沖突的關注,對偶然性的偏愛——這些構成了門羅小說的特色。諾貝爾評委會稱,「門羅以精緻的講故事方式著稱,清晰與心理現實主義是其寫作特色。」
門羅的書
迄今為止,門羅已出版14部作品,其中包括13部短篇小說集,一部由幾個故事鬆散聯系起來、勉強可被稱為長篇的故事集。國內已出版其極具口碑的小說集《逃離》,由著名翻譯家李文俊翻譯。門羅的短篇小說集有晌旅《快樂陰影之舞》(1968)、《我青年時期的朋友》(1973)明謹森、《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1973)、《你以為你是誰?》(1978)、《愛的進程》(1986)、《公開的秘密》(1994)、《一個善良女子的愛》(1996)、《憎恨、友誼、求愛、愛情、婚姻》(2001)、《逃離》(2004)、激畝《石城遠望》(2006)、《親愛的生活》(2012)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門羅每隔4年都要出一部短篇小說集,開始享有世界級的名譽。

㈡ 優秀短篇小說推薦

1.《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喬伊斯

詹姆斯·喬伊斯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山鼻祖,其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喬伊斯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稱得上20世紀整個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集。如果說《十一種孤獨》是屬於美國人的孤獨,那麼,《都柏林人》則是屬於愛爾蘭人的孤獨。

㈢ 未能說出口的悲情之戀——讀艾麗絲•門羅《我一直想要告訴你的事》

        剛開始讀艾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我記得是在她獲得諾貝爾獎那一年,當時讀的是《逃離》那一本,讀完後,深深搏灶簡的被她講故事的語言、方式和技巧所征服。後來才知道,她被稱為當代短篇文學小說大師,加拿大的契訶夫。

這次讀了是她的另一篇短篇小說《我一直想要告訴你的事》,讀了兩遍。為了搞清楚我是否讀懂了,第二遍我做了筆記。

「不管怎麼說,他很會引誘女人。」

小說開頭第一句就很吸引人。

故事講的是:中年喪偶的諾布爾回到家鄉以開觀光巴士做導游為生,恩特在街上遇到家境落魄的他,並受邀跟著他的觀光巴士去旅遊。於是,恩特有機會觀察一向有魅力的諾布爾是如何引誘女人的。

而年輕時,恩特的姐姐莎爾與諾布爾有一段愛情往事,當時諾布爾卻選擇與戲團里的一個女人結婚,結果差點導致了姐姐莎爾喝葯自殺身亡。隨後,莎兒從傷痕累累的愛情中走出來,嫁給了恩特的高中老師亞瑟,過上了簡單平靜的生活。

恩特一生都保持單身,一直做著擅長的制衣生意,並在鎮上小有成就。在莎爾和亞瑟結婚後,恩特還常去莎爾家和亞瑟一起玩拉米紙牌,到他們家做飯。在一次偶然機會,恩特注意到莎爾櫥櫃上的一瓶毒葯。

諾布爾回來後,經常去拜訪莎爾夫婦一家,事實上,諾布爾和莎爾已經舊情復燃。恩特甚至想過要把他們的情事告訴亞瑟,讓亞瑟對莎爾和諾布爾提高警惕。但她卻編了一個故事,導致了事態走向了嚴重,或者是間接導致了姐姐莎爾死去。只是亞瑟一生都完全蒙在鼓裡。恩特一直想要告訴亞瑟真相,但到他生命的最後,她都沒有告訴他。

這篇小說,可以看出艾麗絲門羅高超的敘事技巧。故事情節很簡單,但作者插敘,倒敘安排得很巧妙,不認真看真會讓人如墜霧里雲端。雖然是短篇小說,卻有長篇小說大廈般的結構和非常故事性的內容,所以看完後也是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小說的地點背景設在是一個小村鎮,時間是二戰前後,四個主要人物,從青年到老年,時間幾乎橫跨了人物的一生。

作者採用第三人稱寫作,但視角主要集中在恩特這一人物身上,從而使得故事情節與讀者產生了奇妙的距離感。

事件主要截取了關鍵人物的幾個重要事件,弟弟淹死在河灘,姐妹倆到河灘跑步認識了諾布爾,接著諾布爾和恩特的姐姐莎爾開始一段戀情。這段戀情恩特顯然並不十分看好,隨著多情的諾布爾與另一個女人結婚,也預設著莎爾的愛情悲劇。

首先,莎爾和諾布爾的愛情是浪漫的,深情地,也是具有毀滅性的。但諾布爾是個唐璜式的人物,英俊,多情,吸引女人,愛情在他的世界裡超越世俗和倫理。而莎爾不過是個闖入諾布爾愛情游戲里的單純少女。

對於姐姐的愛情,恩特最清楚不過了,她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但是,愛情是盲目的,喪失理智的,當諾布爾喪偶回來家鄉後,暗中的和莎爾在一起,因為莎爾有丈夫,所以他們就像一對地下戀人,文中沒有說明他們是怎麼在一起的,又是何時在一起的,甚至只是恩特的疑慮,但從小說中,一次三人在燈光下玩紙牌,我們從恩特的感覺里辯凳得知「他們雖然分開坐,光芒卻從他們倆身上同時散發出來。情人。這個詞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溫柔,相反,它殘酷,具有撕裂感。」彷彿只有恩特察覺到事情的危險,對這種違反道德的戀愛感到不安,她甚至想在流言還沒有散播開來時,想要在諾布爾和莎爾間製造一些麻煩和困境。

恩特最後陰差陽錯的導致了故事的結局是她意想不到的。她三番兩次欲言而止,本想幫助被蒙在鼓裡的亞瑟,在亞瑟和莎爾走向無法挽救的局面之前拯救他們這段婚姻,最後卻因為自己編造的謊言,導致了姐姐莎爾喝葯離去。真是無巧不成書,事實上,恩特內心有著善良的一面,背後也有著洞悉事物的能力,比如她一開始就不看基褲好諾布爾和莎爾的愛情。但善意的謊言最終卻變成了害死人的工具。我們甚至無法評判恩特是否真的做錯了,也許這是故事最好的結局,所以到最後,她也沒有把真相告訴亞瑟,而是選擇緘口不言,任時光日日流遠。

小說由十八個部分組成,我讀第二遍的時候,對文章內容做了一些概括,以下是我對故事結構和內容的一些筆記或者分析。

第一部分

講述的是恩特接受了布萊基  諾布爾的邀請,跟隨他的旅遊巴士一起出遊,並觀察諾布爾是如何利用他的個人魅力去引誘女人的。

作者從諾布爾精心布置觀光巴士、觀光演說和會講吸引人的精彩故事,還有他對女士「表情溫柔,微笑里透著真誠。」等描寫,展示了恩特對諾布爾吸引女人的一面。

第二部分

講述的是莎爾和亞瑟本打算去旅行,卻因為亞瑟突然生病不得不終止計劃。然後是諾布爾來拜訪他們,他們三人一起融洽地在玩一個地理學的游戲。

亞瑟生病後,恩特「半夜她總是醒來,焦慮不安」。從這句得知,恩特比他妻子莎爾更關心亞瑟的健康,並把他比喻成是迷人的亞瑟王。

第三部分

講述恩特與莎爾談論她在街上見到多年未見的諾布爾,恩特並告訴她,諾布爾結了兩次婚,兩個妻子都已過世。他們都不知道他經營旅館的錢去哪裡。

這說明了曾經風光一時的諾布爾已經走向了窮困潦倒。

第四部分

講述了諾布爾家其實很久就放棄了旅館經營。恩特在街上遇到諾布爾,恩特卻主動告訴他莎爾的婚姻情況。

這一動機暗示了恩特不希望諾布爾再找莎爾。

第五部分

開頭第一句:「多年前,恩特依然記得她驀然間悟到莎爾是如此美貌時的場景。」

恩特從一張他們三姐弟的合影回憶起他們十四歲左右,當時他們的弟弟桑迪失足落水淹死,父親在河灘上如何扛起桑迪的屍體的往事。並刻畫了莎爾的美貌,姐妹倆的性格特點。

比如著重刻畫了莎爾的迷人之處:

「她的美是既鋒芒畢露又精緻優雅,讓人無法直視,充滿了挑戰性。」

「她臉上真實流露的倨傲神情與她本人構成一種奇怪的和諧,跟照片上如出一撤。」

而恩特對莎爾的美顯然是羨慕和妒忌的,在姐妹兩到河灘跑步後,作者寫到恩特的感受:「無論如何,如果美貌屬於這些女人中的某一個,而不是莎爾,那會讓恩特感覺更舒服些。」恩特甚至認為莎爾不適合擁有這種美貌。

第六部分

主要講述了諾布爾和莎爾在在公園相遇,相識。諾布爾的家庭背景和英俊迷人的外貌。

第七部分

故事發生地默克山的背景:村鎮的全盛時期,諾布爾家旅館生意昌隆時期,甚至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軍訓練營。

諾布爾兼顧家族生意的同時,總會抽時間和莎爾密會。還負責組織旅館的演出。

主要是諾布爾和莎爾戀愛過程老套情節的描述。

第八部分

講述恩特一天早上下午,去收衣服時遇到諾布爾和莎爾在屋檐下赤身裸體睡在一起的場景。

可以看做莎爾戀愛的升級。

第九部分

十九歲的諾布爾和被認為已四十歲的腹語術女演員結婚。

傷心欲絕的莎爾服毒自殺,恰巧喝錯了毒葯,喝的是用來洗衣服的藍劑,從而撿回一條命。但事後又表現出不在乎這段感情。

第十部分

恩特做飯時在莎爾的櫥櫃里找到一瓶無色無味的磷化鋅毒葯。她不明白為什麼在莎爾家會有這樣一瓶毒葯。

第十一部分

講述了恩特為亞瑟做蛋酒,並為他讀書,在一過程中,她仍不斷想起櫥櫃里的那一瓶毒葯,她甚至懷疑莎爾放一瓶毒葯在那裡的企圖,並每次去莎爾家都要看一看那瓶毒葯有沒用過,心懷恐懼。

第十二部分

亞瑟、諾布爾、莎爾一起燈下打牌,而恩特在遠距離把他們進行對比。認為莎爾和諾布爾是同一類人——「高大,輕盈,野心勃勃,帶有一種危險和滿足。雖然他們分開坐,光芒卻從他們倆身上同時散發出來。情人。」

在這里,毒葯存在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諾布爾和莎爾已成了情人,毒葯是莎爾放在那裡的,為了慢性毒害亞瑟。所以恩特才會經常關心那瓶毒葯有沒有變少。

第十三部分

講述了往事莎爾為諾布爾自殺後,後來變得活躍起來,參加戲劇協會,認識了指導戲劇節目的老師亞瑟。而亞瑟是恩特的歷史老師,恩特在高中時便注意到亞瑟,為了得到他的贊譽而努力學習歷史。但亞瑟和莎爾結婚後並沒有恩特想像中的那麼恩愛,恩特深知這一點,並想把莎爾過去那件「為諾布爾自殺」的事告訴亞瑟,讓亞瑟提高對莎爾和諾布爾的警惕,但後來卻放棄了。

第十四部分

講述了恩特如何從一個玩側手翻的小女生轉變成了小鎮裁縫,並用出色的手藝將鎮里的裁縫逐出了小鎮制衣行業。

第十五部分

講述了作為教師妻子的莎爾打扮優雅,抽煙,和別的男生跳舞,導致了亞瑟喪失了當上校長的機會。

莎爾如何為了保持良好的體型付出了很多代價。

第十六部分

諾布爾去多倫多一兩天,恩特卻在亞瑟和莎爾面前,編造了諾布爾是勾搭上了旅館有錢女人離開此地的故事,謊言,還講了以前諾布爾勾引其他女人的一些情事,彷彿諾布爾這樣做已經是故態復萌。但她故意省略了諾布爾和莎爾的情事。

莎爾聽到後也認為諾布爾再次拋棄了她。

第十七部分

講述了莎爾去世後,恩特搬進了亞瑟的房子,與他度過餘生。

第十八部分

莎爾聽完恩特的謊言後,第二天就過世了,卻被認為是流感引發心臟病死去的,沒有人懷疑,只有恩特知道,藏在櫥櫃里的那瓶毒葯不見了,莎爾是自殺身亡的。

隨後,諾布爾回來了參加了莎爾的葬禮。

恩特和亞瑟一起生活的最後日子裡,恩特每次都想把真想告訴亞瑟,但是最終,她還是決定了緘口不言,任時光日日流遠。亞瑟到最後也不知道諾布爾和莎爾的愛情,也不知道她是為情自殺而死的。

    雖然不知道作者寫作時的時間語態,如果以開頭第一部分為故事的開端,按時間分為:順敘—倒敘—回憶來劃分時間,那麼,這十八部分將會是:

第一部分為順敘:恩特參與諾布爾旅行團。

第二至四部分為倒敘:那年夏天,亞瑟和諾布爾玩紙牌;恩特和莎爾說見到諾布爾;恩特見到諾布爾。

第五至九部分為回憶:恩特回憶童年生活和弟弟淹死;背景,諾布爾和莎爾認識,諾布爾和莎爾戀愛過程;恩特遇到莎爾和諾布爾裸體睡覺;諾布爾拋棄莎爾,和另一個女人結婚,莎爾自殺未遂。

  第十至十二部分為順敘:發現櫥櫃慢性毒葯;恩特為亞瑟做蛋酒,對毒葯產生疑慮;莎爾,亞瑟,諾布爾三人打紙牌。

第十三部分為回憶:莎爾遇到亞瑟,結婚,莎爾流產。

第十四、十五部分為倒敘:恩特製衣生意不斷成功的過程;莎爾的保持身材和亞瑟的未來。兩部分時間跨度大。

第十六、十七部分為順敘:恩特編造諾布爾和另一個女人離開默克山的謊言;恩特和亞瑟的老年生活)。

        第十八部分為倒敘和結束:恩特編造謊言後,莎爾服毒自殺,諾布爾參加葬禮,生命的最後,恩特始終未告訴亞瑟她想要一直告訴他的事。

㈣ 拆解艾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純屬虛構》

如果你是女性,我相信你會喜歡門羅的作品,她的小說如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樣子,提醒我們不要迷失,告訴「我們如何活著」。

門羅不僅是人類心靈的記錄者,她的小說充滿了各種情感,但是,無論她如何洞穿了人心中的惡,最終還是帶著善意和寬恕,令人清醒並獲得前行的勇氣和信心。

在門羅的筆下,很多加拿大小鎮的美麗風景。所謂故鄉,是你想掙脫又無法掙脫的東西,是嘶嘶作響的影子,投射在你的生活上。

門羅的作品告訴我們,小說是面向未來的寫作,正是那些尚未發現的故事,以及那些不可言說之處,是小說存在的理由。寫小說的意義在於,把原先深藏於黑暗之處的不能言說的東西一點點地捕撈出來。小說不會完全照進真實,它是真實的變形與重構。

拆解之前,我簡單介紹一下《純屬虛構》,整個故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喬伊絲和喬恩。女生喬伊絲智商全班第二,男生喬恩的智商全校第一。兩人早年輟學世州輪,開始了雲游四方的生活,最後選擇在森林中定居了下來,喬伊絲成為小學音樂教師,喬恩做了木匠。這時第三個人物出場了,她叫伊迪。這個後背上布滿紋身的女人,獨自撫養著一個女兒,伊迪成了喬恩的學徒。兩人接觸時間甚多,不久,喬恩愛上這個了女人。

第二部分:此時喬伊絲已經六十歲了,嫁給了馬特,他是一個神經心理學家,她自己也成為一名職業大提琴手。她是馬特的第三任妻子,這時的喬伊絲早已洞察人生百態,回想自己年輕時的婚變,覺得有種一笑而過的輕松。

這時喬伊絲見到了一名女子,克里斯蒂。喬伊絲看她就覺得不順眼,後來無意中發現克里斯蒂是一名作家,發表處女作《我們如何活著》。喬伊絲買下這本書,掀開來,一個重大的發現——克里斯蒂就是伊迪的女兒。喬伊絲回想起那時利用克里斯蒂的天真無知,假裝對她很是關心,為打聽自己丈夫和伊迪的情況。

現在我們開始拆解:

小說是這樣開頭的:在喬伊下班的路上。她看到有些房子裝上了落地玻璃門,燈光從裡面透出來,彷彿是某種舒適、安全搜信以及休閑的象徵。為什麼相比普通窗戶,它們更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喬伊絲也不是太明白。也許因為它們大部分的功能不光是往外看,而且直接通往森林的黑暗,於是便自然地展現了家給人的安全和溫暖。

這個開頭暗示了一個故事折射跡閉出的人生,以及門裡面受傷的內心綿綿不絕的回響。

情節推進是以喬伊斯開車回家見到丈夫的系列場景展開的,隨後,話題一轉自然進入了他倆的過去。「喬恩和喬伊絲是在安大略省一座工業城市的高中里認識的。在班上,喬伊絲的智商是全班第二,喬恩的智商是全校第一,有可能還是全城第一。」

全校第一和全班第二,一是說明倆人都很聰明,二是表現出女主的性格,在後面的遭遇中多少有些嘲諷的味道。門羅繼續不動聲色地介紹倆人的性格特徵:「他們在大學的第一年都退了學,一起跑掉了。他們在這里,或者那裡工作,坐大巴士繞北美大陸旅行,他們在俄勒岡海岸生活了一年,距離遙遙地和父母重歸於好。對他們的父母來說,這件事簡直相當於世界熄滅了一盞燈。」

在新的人物出場時,門羅這樣寫道:「吃飯的時候,他們談論起他的徒弟伊迪,他們取笑伊迪的幼稚。」一個新的人物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接著,門羅描述了伊迪的樣子:「伊迪不太說話,但只要一開口說話,就力量滿滿。我戒了酒,戒了葯物。」如果是畫人物素描,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把伊迪勾勒出來。

故事怎樣出現了轉折?一天,男人怪喬伊絲不該把還有酒的酒瓶子擱在那裡,站在廚房桌子那兒就能看見。這個普通的細節卻突然提醒了喬伊絲,她早就該明白了,喬伊墜入愛河了。

喬伊絲想,整整一個冬天,他都和那個渾身散發自信的伊迪關在一起幹活。這簡直相當於因為通風不良而得了病。「我們能過去的。」喬伊絲對自己的男人說說。
喬恩卻遠遠地看著她,甚至是親切地說「已經沒有『我們』可言了。」

我們看到,作家輕松地描寫了一段關系的開始和結束。

原以為作家寫到這里就要結束了,但這不是作家的興趣所在,她的興趣是在受傷害之後,人物內心綿綿不絕的回響上,正所謂「此恨綿綿無絕期。」

第二部分克里斯蒂「在她的處女作《我們如何活著》中寫道:老師是一位身材修長的女人,一頭棕色的頭發和長長的麻花辮。她身上的味道和其他老師都不一樣。她身上的味道,如同木材,如同火爐,如同樹林。後來,孩子知道了,這是碾壓雪松的味道。再後來,她媽媽給老師的丈夫工作,就在他們家裡,媽媽身上也有了這種味道,但是似乎又不完全一樣。也許是因為媽媽聞起來只有木頭味道,老師是音樂中的木頭味道。她並不是一個有天賦的學生,但是她學得很勤奮。她這么勤奮不是因為她愛音樂,而是因為她愛上了這位老師,沒有別的理由。

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來描寫自己的音樂老師,老師是那麼美好而且鶴立雞群。

這時,女作家轉換了場景,「喬伊絲把書放在廚房桌子上,再看作者的照片。她長得像伊迪嗎?沒有,一點也不像。」 於是作者跳出了女孩的作品,開始了喬伊斯的心理活動。

喬伊斯想在這對情人暗度陳倉的時期,多多少少,克里斯蒂娜是個隱隱約約的知情人。一定會有某些時候,喬恩順便拜訪過她們的公寓。

「喬伊絲以為自己知道這故事接下來是什麼了。孩子看大人們的行為,不是幻覺就是混淆,這里那裡全對不上號。但是當她再翻開書的時候,她發現,換房子的事兒,竟然根本就沒有提。一切故事皆以孩子對老師的愛為中心。」

「喬伊絲再次放下了書。現在這會兒,她真的抓住了漂流的記憶。她感覺到恐懼的逼近。一個天真的孩子,一個病態的偷偷摸摸的大人,那種引誘。她早該知道了。現在,有一個作家將她醜陋的謊言與她已經驅逐出生活之外的人物與境遇嫁接,告訴了大家。她懶得虛構,卻不是出於惡意。」這段心理描寫十分生動,簡直讓人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發生過。

「孩子漸漸越來越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當她漸漸長大,當她回想到一些往事,表面上的一個個偶然,漸漸指向了真相。她只知道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多麼微小的角色,她的痴情是如何被利用,她曾經是一個多麼可憐的小傻瓜。這一切讓她內心酸痛,痛苦並且驕傲。她以為自己以後再也不會被人愚弄了。」

但是,故事有個令人驚訝的結局。她童年時期對老師的感情,在某一天變了。她不再認為那隻是個騙局。她想到她勤奮學習過的音樂,還有她飄渺的希望,她感到了快樂。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喬伊斯再一次發現了自己的愚蠢和想當然,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孩子在同一件事上,他們的認識會多麼不同,甚至天壤之別。

門羅的小說,每個人在裡面看到不同的意義。就像作家格非說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伴隨一個人的成長,再過些年你回去從新閱讀時,又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回響越久,越是好作品。」

寫到這里,我們會發現,為什麼門羅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並被讀者稱為「北美洲的契科夫」,她有一種本事,設計故事時,總是能夠筆鋒一轉,把讀者帶到「不是尋常百姓家」的境地。

同《多維世界》很相似的是,門羅冷靜地描述故事,卻把重心放在傷害之後綿綿不止的回響上。我們都假裝成沒事人似的逃離,卻發現在逃離的路上,有些東西永遠逃不開,有些東西永遠回不來。

㈤ 愛麗絲·門羅這位女作家的特點是什麼,其影響力如何呢

謝邀:

開篇明義,愛麗絲·門羅,加拿大女作家,當代國際文壇著名的短篇小說作家,被美國《時代周刊》雜志評為「世界一百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愛麗絲·門羅在短篇小說上的成就毋庸置疑,其有著清晰明確的現實主義眼光,將敘述的重點全部放到了自己可見可感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又以其獨特的女性視角,為讀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角度。

在敘事藝術上,愛麗絲·門羅將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和現代的敘事技巧巧妙融合在一起,利用時空轉換和敘事「焦點」變換的敘事方法,將短篇小說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使得短篇小說這一特殊文體重新回到了國際主流文壇的視野。

此外,門羅在短篇小說敘事藝術上的創新對於以諷刺、幽默當道的現代主義文風而言,無異於是一股清流,也為現實主義文學在21世紀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

㈥ 如何評價加拿大作家門羅的小說《逃離》

艾麗斯門羅的《逃離》中每一部都讓人印象深刻,欲罷不能。文字干凈,表達清澈。每一種悲劇似乎都是必然。把一個新生命帶入世界,幫扶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重要,關鍵時候不能讓孩子步入歧途更重要。當然,基礎條件是,人得有更好的經濟基礎。佩內洛普逃離媽媽,無聲無息,訣別,丟棄。這個故事印象最深刻。還有有特異功能的女孩子,朴實不漂亮,生活沒有善待她。生活沒有善待許多人。

㈦ 愛麗絲·門羅的小說txt

《 愛麗絲·門羅的小說》百租行陸度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iIhtvwg2RY0-tJ7KkYq1Sw

提取碼: pcap

艾麗斯·芒羅(又譯愛麗弊頃絲·門羅,Alice Munro,1931.07.10~),加拿大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之舞》、《逃離》帶滲等。

㈧ 《播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

若冰的姐姐,喬安妮,「自幼就患上了嚴重的、持續不斷的哮喘症,使得她非但長不大,甚至走路都有點兒瘸」,若冰照顧姐姐直到姐姐去世。

年輕時,遇到過愛情,那種美的令人炫目癲狂的愛情,可是由於誤會,愛情戛然而止,無疾而終。

四十年之後,若冰老了物戚早,她當年愛的男人以及死了,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來就是個誤會,可是有什麼用呢?

一生都過去了。

若冰的姐姐,喬安妮,一個病人,一個不堪的人,她最大的本領就是——「能夠捕捉到別人——比她幸運的人的愚蠢之處。或者說,具有這么充沛的蔑視他人的能力」。

當妹妹若冰說:「我會死的」,「我一定會死的」的時候,喬安妮「用不動聲色的口氣問了一句:'你說什麼來著?'」,就彷彿你正要跳樓自殺,而那個旁邊的人說:「你等會兒,我接個電話。」

若冰生活的小鎮,沒有人去三十英里外看莎士比亞的戲劇,即使看了,看完之後也只覺得「膩味死了」。

而若冰就是這樣一個女孩,會獨自乘火車去三十英里外的地方,只為看一出莎劇。「置身於陌生人的包圍中,她覺得再自在不過了仔野」。

這短短幾小時的獨處,使她「充滿自信,認為她即將回到裡面去的那種看起來是那麼臨時將就不能令人滿意的生活,只不過是一個短短的插曲,是能夠輕松忍受下去的。在它的後面,在那種生活的背後,在一切東西的後面,自有一種光輝,從火車窗子外的陽光里便可以看出來的」。

人的內心世界很重要,內心世界越豐富越深厚,越能抵禦外界的冷酷嚴寒和變幻莫測。構建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到這世上專屬於自己的避難所和避風港,在外面受到傷害和折磨時,可以躲進去,給自己療傷。

無論外人如何看你,外人當然會覺得你不合群,與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當然會對你有種種猜測,覺得你獨自一人乘火車去三十英里外的地方只為看一場莎劇,是多麼不可思議;覺得你年紀輕輕不找對象肯定是甘願為病痛中的姐姐喬安妮犧牲自己的幸福;覺得你年紀大了還不找對象肯定是因為你是同性戀。

有內心世界的人,不會在意這些荒謬的言說,充盈的內心世界就是一個人的根,有了這根,就不會被外界的指手畫腳、評頭論足的狂風吹折了腰板,動搖了心志。

她和他相遇那天,她看的是《安東尼與克麗奧佩特拉》。

看完戲,她因為沉醉於自己的美麗而把手包落在了洗手間的水池邊上了,裡面有她的錢和回程火車票,她回去尋找,怎麼可能找得到呢?

於是,她慌了,不知該怎麼辦了。這是他出現了。

他的狗,叫做朱諾,碰到了她。他道歉,並且介紹自己的狗。他問她:「你是不是不身體不舒服?」她說了緣由。他知道了她是一個坐火車來此地只為了看莎劇的女孩。

他慷慨的幫助了她。帶她到自己的鍾錶店鋪兼住家,給她煮咖啡,做晚飯,飯後和她散步,送她去火車站,幫她買了火車票。

臨上車前,他們擁吻對方,確定了彼此的心意,約定好明年再見,這一年不通信,他給了她一張紙條,上面寫了他的姓名和家鄉名字,若一年後,她心意不變,就來鍾錶店見他,他一定會在。

那約定的一年,是若冰生命里最濃墨重彩的一年。

「是踩在榮耀的雲朵上呀」,「他總是如影隨形似的依附著她」,「她現在任何時候都有所依託了。她感覺到有一種光芒照亮著她,照著她的身體、她的聲音以及她在做著的一切事情」。

一年之後那一天,她如一年前一樣,身穿綠色裙子,迷信地不敢破環他們相遇時的程序,她先去看莎劇,可是「她沒有能堅持到劇終」,她走到他家,那個鍾錶店。

可是迎接她的卻是他「遲遲疑疑地朝她走來」,「他對她輕輕搖了搖頭」,「他煩了。他站著一動不動」,「彷彿見到她帶給他一種真正的恐懼,一種危險的預感」,「對著她的臉推門關上」。

她覺得「羞辱啊,莫大的羞辱」,「那可是當胸的致命一擊呀」。

然後四十年過去了,姐姐喬安娜過世了,若冰搬了新家,依然在小鎮當護士。

突然一天在醫院里看見了他——年老的病重的他。

這時她才知道原來那不是他,而是他的孿生兄弟,這個兄弟從罩雀出生就因疾病而成了聾啞人,無法與人溝通。

四十年前那一天,她見到的那個人,不是她的愛人,而是她的愛人的患有病症的孿生兄弟!

他們永訣的那天,若冰看的是《皆大歡喜》。

對若冰來說,她的一生中真正重要的點只有三個:

姐姐喬安妮

莎劇

她唯一一次的愛情

1)姐姐喬安妮給她帶來的是生活的災難和苦楚,來自外界的最惡意的猜疑和中傷,冷漠與敵視。明明最應該給人溫暖和安慰的親情卻終究變成了最讓人痛心的頑疾,這痛,這傷疤,永遠好不了,摘不掉,丟不開。

一個生病的人,原本已經很可憐,可是若因此變得冷酷無情,認為全世界都理所應當要遷就和憐惜她,那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2)莎劇

莎劇只是一個象徵,代表了若冰的內心世界,她對美的追求,對不滿意的現實生活的逃避,對自己的人生的掌控,若冰這一生,一切最美好、最純粹的精神追求都在這莎劇中了。

3)她唯一一次的愛情

她一生只愛過一個人。

她和他之間只發生過一次對話,一次散步,一次晚餐,一個吻,一個約定,他們只見過一次面,可是卻是一生了。

這裡面含有太多美麗和凄涼了,一生只愛一人,多麼美好,有多麼決絕。

他,養狗,狗陪他散步,幫他看家。他會和狗認真交流。

他,很有禮貌,兩次因為自己的狗碰到了若冰而道歉。

他,知道人是可以享受搭乘火車的,而不僅僅只是為了移動。

他,很有生活品質,廚房裡「一切都很潔凈、明亮和井井有條」,書架上的書和雜志「都碼放得整整齊齊的」。

他,吃飯的時候,會放音樂。

他,關心人的內心,問若冰「你獨自一人吃東西不覺得煩悶嗎?」

他,考慮周到,問若冰「坐那一班行嗎?有人會擔心你嗎?」

他,和她談論莎士比亞的戲劇。

他,說:「重要的是我們相遇了。」

1)你喜歡哪一種結局?

一種結局是就像書里說的,相愛的兩個人因為誤會分開,四十年後才知道那是誤會,讓人唏噓嘆惋。

另一種結局是若冰和她愛的人在一起了,可是若冰有一個病弱且冷酷的姐姐喬安妮需要照顧,她不會接受若冰嫁給一個外國人,甚至不能接受若冰結婚;而若冰愛的男人,也有一個又聾又啞,無法與外界溝通,且容不得外人插足他們兄弟之間的孿生兄弟。

他們如果一年之後見到了,會怎麼樣呢?就幸福了嗎?

這個小說名叫《播弄》,命運的播弄,誰知道,到底是一生走過的那些風景更重要,還是這一生自己內心的感受更真實?

總之,命運播弄,無論命運如何播弄,人都無可奈何地對命運懷有一點感激之情。

2)看小說很美妙

看小說很美妙,因為它向我提供了無數種人生,跟隨著這無數種人生的主角,我在合上書的那一刻,總感到這些主角是那麼偉大,他們的人生是那麼的精彩而完整,縱然他們其實很平凡。

就像《播弄》里的若冰,她的一生經歷了一段奇妙的愛情,她始終保有自己的內心世界,與世界對峙著。

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安娜,她勇敢蛻變,掙脫世俗的牢籠,當愛情變質時,毅然放棄。

就像《飄》里的斯嘉麗,百折不撓,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為自己的座右銘,敢愛敢恨,不畏世俗,永葆自我。

這些主人公,他們沒有創造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成為「名人」,可是他們偉大,因為他們的精神力量鼓舞、震撼著人們的心靈,讓熙來攘往的碌碌以求的芸芸眾生終於還是感受到世間最恆久、最偉大、最有力的終歸是人的精神,而非其他。

㈨ 加拿大作家愛麗絲 門羅門羅的文章

艾麗絲·門羅(Alice Ann
Munro,1931-),加拿大短篇小說家,以其創作生涯的諸多優異作品獲得2009年度布克獎,並曾三次獲得加拿大總督獎。蒙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

的小說家之一,她的故事往往通過日常生活的鏡頭,透視人的處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盡管她的小說大都以加拿大的安省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沿岸為背景,她
的聲譽卻遠遠超出加拿大,受到國際讀者的認可。
她的故事可感、動人,以看似毫不費力的風格探索人的心結。她的作品使她成為「當代最了不起的小說家之一」,Cynthia Ozick稱她為「我們時代的契柯夫」。

【小傳】

艾麗絲·門羅出生於安大略省Wingham鎮的一個以飼養狐狸和家禽為業的牧場主家庭。父親是Robert Eric
Laidlaw,母親是學校教師,名叫Anne Clarke
Laidlaw。愛麗絲十幾歲時開始寫作,並於1950年在西安大略大學就讀期間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影子的維度》。1949年,愛麗絲進入西安大略大學
主修英語,在校期間做過餐廳服務員,煙草採摘工和圖書館員。1951年,她離開大學與詹姆斯?蒙若結婚,移居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溫哥華。她的女兒
Sheila,Catherine和Jenny相繼出生於1953年、1955年和1957年。Catherine出生後15個小時便不幸夭折。1963
年,蒙若夫婦移居維多利亞,在那裡創辦了蒙若圖書公司。1966年,他們的女兒Andrea出生。

1968年,艾麗絲·門羅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集《快樂陰影的舞蹈》獲得了人們的高度贊譽,一舉贏得了當年的加拿大總督獎——加拿大的最高文學獎項。在此之後她又出版了《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書中講述了一組相互關聯的故事,它們合起來構成了一部長篇小說。

1972年,艾麗絲·門羅與詹姆斯·蒙若離婚。愛麗絲回到安大略,成為西安大略大學的住校作家。1976年,愛麗絲與地理學者Gerald Fremlin結婚,夫婦二人搬到安省柯林頓鎮外的一個農場,後來又從農場搬到柯林頓鎮,從那以後一直住在那裡。

1978年,艾麗絲·門羅的小說集《你認為你是誰?》出版,這也是一組相互關聯的故事,它在美國出版時採用的標題是《乞丐女孩——弗羅與羅斯的故事》。
這本書為她贏得了第二次總督獎。1979到1982年,蒙若游歷了澳大利亞、中國和斯堪底那維亞半島。1980年她同時擔任不列顛哥倫比亞與昆士蘭兩所大
學的住校作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這二十年裡,蒙若每隔四年就會出版一部短篇小說集,人們對她贊譽倍加,而她也不斷地在加拿大和國際上獲得各種獎
項。

2002年,蒙若的女兒Sheila出版了兒童時代的回憶錄:《母親與女兒的生活——在艾麗絲·門羅陪伴下長大》。

艾麗絲·門羅的故事經常發表於各類刊物,比如,《紐約客》、《大西洋月刊》、《格蘭德大街》、《女士》以及《巴黎評論》等等。在為推廣她
2006年出版的小說集《城堡岩石上的眺望》而做的一次訪談中,蒙若提到以後也許不會再發表新的小說集。但後來她放棄了這種打算,又有新作品問世。她的最
新小說集的標題暫定為《太多歡樂》,預計年內出版。

她的小說《越山而來的熊》改編後搬上銀幕,片名為《遠離她》,由Sarah Polley執導,Julie
Christie和Gordon
Pinsent主演。影片於2006年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成功首映。Polley的影片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提名,但該獎項最終授予了影片《老無所
依》。

【寫作風格】

蒙若的很多故事都以安大略省的Horon縣為背景。突出的地方性是她的小說重要特點。另一個特點,是故事的無所不知的講述者,一邊講述一邊對世
界上發生的事情進行理解。很多人因為蒙若筆下的小鎮場景而把她跟美國南部的鄉村作家相類比。蒙若筆下的人物跟威廉?福克納和弗蘭納里?奧康納的作品中的人

物一樣,經常需要面對根深蒂固的風俗和傳統。但不同的是,蒙若的人物對事情的反應沒有那麼強烈。因此,具體就她筆下的男性人物而言,可以說蒙若掌握了描述
普通人的精髓,而她的女性人物卻比較復雜。蒙若的很多作品體現了南安大略哥特風格 。

人們經常拿蒙若與傑出的短篇小說家相比,美國作家Cynthia
Ozick就曾稱蒙若為「我們時代的契柯夫」。像契柯夫的作品一樣,情節在蒙若的故實里是次要的,而且「很少有事件發生」。在與契柯夫的比較
中,Garan
Holcombe寫道:「[故事的]全部基礎是瞬間的領悟,突如其來的昭示,以及精確而微妙地揭示事物的細節。」蒙若的作品涉及「愛與工作,以及這兩者的
失敗。她像契柯夫一樣對時間這個主題十分著迷,一再地描寫我們在時間面前的悲哀的、無能為力的處境——既無法拖延、也無法阻擋它無情的向前的腳步。」

蒙若作品的一個常見主題(尤其反映在她的早期作品裡)是正在步入成年的女孩子面對自己的家庭和她成長的小鎮時所面臨的兩難處境。在她近期的作品
中,例如2001年出版的《仇恨、友誼、禮儀、愛、婚姻》和2004年出版的《逃離》中,她的主題轉向中年人、獨身女人以及老人的勞苦。

蒙若那簡練而清晰的語言、對細節的嫻熟把握賦予她的小說「令人矚目的精確」——Helen
Hoy這樣評價她。蒙若的敘述揭示出生活含混的多義性:「諷刺與嚴肅同時出現」、「神聖庄嚴的箴言與炙熱的偏見」,「專門而無用的知識」,「尖利而快樂的
狂暴音調」,「庸俗趣味,冷漠無情,以及由此帶來的歡樂」等等。蒙若把奇妙與平常並列,兩者相互截斷、交織,直接地、毫不費力地為作品注入生命。正如
Robert Thacker所言:

蒙若的寫作……顯而易見地在讀者和評論者之間創造了一個相互理解的聯合體。我們都被她栩栩如生的描寫所吸引,這種栩栩如生並不是所謂的逼真的摹擬,也不是「寫實主義」,而是讓人感到她所寫的就是事物本身,就是人本身。

很多評論家認為蒙若的故事常常具有長篇小說的情感和文學深度。人們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蒙若寫的究竟是短篇故事還是長篇小說?Alex Keegan在《選編》雜志上做出了簡單的回答:「誰在意呢?蒙若的大部分故事包含著與長篇小說一樣多的東西。」

【作品】

Dance of the Happy Shades(《快樂陰影的舞蹈》),1968年(獲1968年加拿大總督小說獎)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女孩和女人的生活》),1971年

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我一直想告訴你的事》),1974年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你認為你是誰?》),1978年(獲1978年加拿大總督小說獎)

The Moons of Jupiter(《木星的月亮》),1982年(獲加拿大總督獎提名)

The Progress of Love(《愛的進程》),1986年(獲1986年加拿大總督小說獎)

Friend of My Youth(《青年時代的朋友》),1990年(Trillium Book Award 崔靈獎)

Open Secrets(《公開的秘密》),1994年(獲加拿大總督獎提名)

Selected Stories(《故事選集》),1996年

The Love of a Good Woman(《一個善良女人的愛》),1998年(Giller Prize 吉勒獎)

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仇恨、友誼、禮儀、愛與婚姻》),2001年

No Love Lost(《無愛失落》),2003年

Vintage Munro(《蒙若精選集》),2004年

Runaway(《逃離》),2004年(Giller Prize吉勒獎)

The View from Castle Rock(《城堡岩石上的眺望》),2006年

Too Much Happiness(《太多歡樂》),2009年

㈩ 門羅小說賞析--漂流到日本

這段時間都在看《百年孤獨》,寫了3篇書評,仍然覺得還有很多東西要寫,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細看。然而再美味的盛宴,天天吃,也會厭煩。決定換換口味,看本短的吧。

《親愛的生活》,由女性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米麗.門羅所著,是一本短篇小說合集。於是開始看第一篇《漂流到日本》。

開篇就是離別場景,這在我的意料之中--現代小說通常都是以一個突兀的場景開始的,目的是為納清了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然而,文筆卻是意料之外的簡潔,比起馬爾克思華麗的語言來說,可以說是簡單,樸素。可能是吃慣了馬爾克斯華麗的語言大餐,面對這樣巨大的語言落差,我有些接受不了。

我有些失望,諾貝爾文學獎就是這個水平嗎?

繼續往下讀,故事平平淡淡,第一幕丈夫送女兒老婆遠行,白描:老公看女兒、老婆的眼神,在女主角看來其間蘊藏「某種說不出來的情緒」,但是,她知道丈夫不願討論這種話題,這就引出了夫妻之間思維方式的差異。

接下來就詳細的描寫了老公的成長背景,老公是婆婆抱著從前蘇聯控制地區逃出來的,後來,婆婆母親搬出撫養他長大的公寓,住進一個只放得下沙發的小屋。女主跟她開玩笑這樣你兒子就不能回家跟你一起住了,婆婆似乎吃了一驚,這個玩笑讓她痛苦。

接著描述夫妻倆的日常生活,間或插敘了兩人之間的對話,表明兩人之間情感表達的迥然不同--老公是工程師,現實,沒變化,沒激情;女主是詩人,幻想,敏感,憤世嫉俗。

她的老公很帥,至今她仍然欣賞他這一點,然而婚後十年,性格的不同,感情上他2人已經不能交流,沒有共鳴了。

女主角在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中,在多倫多一個作家聚會中,遇到了同樣憤世嫉俗還主動對她示好的男人,一個記者,精神相通,讓她抑制不住的,對他牽腸,朝思暮想。盡管丈夫回來時這些幻想都消失不見,她仍像以往一樣 「真實可信」地愛著丈夫。

她覺得自己很蠢,是的,生活已經磨礪了他,她怎麼能對剛見過一面的男人就這么朝思暮想呢?她也明白,這個男人未必能如自己想像的美好,可還是抑制不住地幻想。

生活有了變化--丈夫要北上工作,而她也要去多倫多給朋友看房子,這給她提供了「大膽行動的機會」--她給記者寄了一封匿名信,裡面有三句詩:「寫這封信就像把一張紙條放進漂流瓶-- 希望它能     漂流到日本」,末尾寫上了自己火車到達的日期和時間。

女主帶著女兒開始了火車之旅,這也是她開始背叛丈夫、女兒,背叛生活之旅--因為精神早已背叛,邀請信已經發出。與女兒的對話, 顯示出女兒十分愛爸爸,想去找爸爸,這也是伏筆。

女主角跟女兒講故事的時候,一個漂亮的年輕男人,插入女兒的跟讀中,這在一開始受到女兒的排斥--因為他奪走了媽媽的注意力,但他是頃閉在幼兒園表演幽默短劇的人,很快贏得了女兒的歡心,後來跟他玩的很愉快。

下半天,女兒睡著了,女主與年輕男人聊天,喝著他的酒精飲料。兩人聊到了宗教:女主心裡不信教,然而周圍的親人給了她太多壓力,讓她無法掙脫;男人則從小為家族表演宗教短劇,受到贊揚,但長大後他想表演真正的戲劇時,被雀茄裂家人稱為「被魔鬼附身了」。

同樣的痛處,加酒精的作用,兩人不禁互相索取溫暖,就在女兒旁邊--於是他們去男人的隔間,在狹小的空間里滾在了一起,「令人驚訝的極度快感」,她感到「震驚,但又愉快,像一個角鬥士」。

回到原包間,伴以細致的女主視覺和心理描寫,讓你和女主一樣突然陷入巨大的恐慌--孩子不見了--「她要瘋了。她猛地掀開枕頭,用力拍打毯子,努力回想之前。」

接著是大篇幅的心理描寫:火車是否停過,孩子是否被人擄走,是否被別的乘客藏在包間里。她邊看邊翻找各包間,沒有。又是一陣恐懼,孩子是否走到別的車廂里了,抑或是在兩個車廂直接的過道里--詳細描寫了過道,過道是令人驚恐的。她十分擔心女兒會害怕。

女主真的在火車過道里發現了女兒:根本沒哭--沒人會對她解釋,沒有希望,「眼神很奇怪的一片漠然」;但是在看見媽媽時她哭了起來--「只有在那之後她才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找回受苦和抱怨的權利。」

你可以想像:小小女孩腳步噠噠跑出去找媽媽的場景,她描寫女兒的那種,絕望和呆滯的時候,你可以體會到,身為母親的一種深深的內疚--我也曾體會過,還將繼續體會:深陷於自我成長和身為母親這兩種角色的爭奪,一種不能完全照顧孩子、沒有做到完美母親的的遺憾。

之後,年輕男人下車,女主要女兒跟他揮手,女兒卻將頭轉到一邊-- 她是意識到媽媽之前是為了他才離開自己的吧。

後面的旅程,女主出於內疚,一心一意的陪在自己孩子身邊。

結尾卻突如恐怖篇的結尾一樣,給人一個巨大的驚嚇:記者竟然來接她了,堅定地吻了她--看來,兩人還真的心有靈犀,靈魂上非常默契,然而女兒掙脫了她的手,自己走開了-- 她意識到媽媽可能又要離開她了。

女主沒有試圖逃開。「她只是站在那裡,等著接下來一定會發生的任何事。"

總的來說,門羅的文筆,非常簡潔簡練。描寫的是普通生活場景,卻予以很多突兀然而又合情合理的變化,到處是伏筆,到處是回答。

對生活場景的描寫,以小見大,非常精準地寫出了女豬腳的心理活動,節奏把握也非常到位,看完這篇小說,就像看了一個鬼電影一樣,著實讓我受了幾回驚嚇。

我只能說,果然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呀,名不虛傳。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