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推薦 » 長篇小說三部曲卡夫卡

長篇小說三部曲卡夫卡

發布時間: 2023-03-20 19:14:46

『壹』 卡夫卡代表作品的有哪些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有《城堡》《審判》《美國》又稱為《失蹤者》。

小說有很多如《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地洞》《判決》《煤桶騎士》《同醉漢的對話》。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本職為保險業職員。

1883年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三部長篇小說集。卡夫卡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人物影響:

卡夫卡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斗,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並不多,但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的。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余黨視之為同仁,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之為先驅,20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奉之為典範。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愛讀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響的中國作家甚多,有殘雪、格非、余華等。

『貳』 卡夫卡《城堡》讀後感

卡夫卡《城堡》讀後感精選三篇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未完成)。它是卡夫卡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最長的一部小說。小說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無窮。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讀後感網站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讀後感三篇。

篇一

在文學界一直有這樣一種共識:如果要討論20世紀文學,那麼卡夫卡就是無法繞過去的作家。可想而知,卡夫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作為一名讀者,我閱讀卡夫卡的作品時,會覺得他的小說十分難讀,尤其是長篇小說,閱讀時甚至幾次想到放棄閱讀。對我來說,《城堡》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長篇小說之一,和《美國》與《審判》一樣,《城堡》也是一部沒有結局的小說。《城堡》的故事情節,簡而言之就是講述小說主人公,自稱是土地測量員的K受城堡的聘請來測量土地。但是當K來到城堡管轄的村子時,卻發現自己不被允許進入城堡。於是K為讓自己進入城堡而開始了各種各樣的努力。然而K的努力都沒有能夠實現,城堡當局一直拒絕他的任何要求,連城堡管轄的村莊、村民以及村莊中的小學校、客棧都與K為敵。最終,K還是沒能進入城堡。

小說以《城堡》命名,所以“城堡”這一物體也成為這部小說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意向或者說核團春是一個重要的存在。在小說一開頭,卡夫卡這樣描述了“城堡”:“K到村子的時候,已經是後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個山岡籠罩在霧靄和夜色里看不見了,連一星兒顯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兒的亮光也看不見。K站在一座從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橋上,對著他頭上那一片空洞虛無的幻境,凝視了好一會兒。” [1]因此,也奠定了“城堡”存在的一種基調:“城堡”既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又是一個飄渺的難以觸摸的虛幻的想像。

隨著小說的發展,“城堡”也確確實實表現出了它這種既真實又虛幻的特點。說“城堡”的真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首先作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存在物,城堡真實或含的存在於K的面前,在村子的抬頭即可以看到城堡。其次,在小說中,“城堡”就是最高當局的代表,它時時刻刻影響著K在村子的生活。K之所以會來到城堡管轄的村子,正是因為接到了來自城堡的聘書。然而當K來到城堡以後他才從村長的口中得知,城堡根本不需要土地測量員,而這一切都是源自於一個錯誤:就是本應送到A部的文件,可能被送到了B部或者根本是在中途遺失,這樣的錯誤導致了K的到來,而城堡差不多已經把招聘土地測量員這件事忘了。因此,城堡作為最高當局的失誤直接導致了K在村子裡尷尬的境況。對於此時的土地測量員K,“城堡”所代表的最高當局就是一個真實的存在,是維持城堡運行的一個機構。

“城堡”的虛幻性也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小說的描述來看,正如之前所引用的《城堡》的開篇,城堡一直給人一種空洞虛無的感覺,在K進入村子的第二天,他便沿著大路向城堡走去,但是無論怎樣走,總給人一種“雖然並沒有離開城堡,可是也一步也沒有靠近它” [2]的感覺,這樣的行走,以及之後所下起的大雪,讓城堡增添了更多的虛幻之感,是一種令人無法靠近的虛無。其次,“城堡”所象徵的最高當局從來沒有以正面改耐的形象示人。村民只是在提起城堡時,表達了自己對城堡的尊重以及對城堡所具有的權威遵從,但是城堡究竟如何(包括城堡的具體形象以及城堡所代表的的當局的運行模式),沒有一個人說的清楚。正如小說中作為城堡形象代言人的克拉姆,村子裡的人都尊敬克拉姆,女人以做他的情人為榮,男人甚至以自己的妻子做過克拉姆的情人為榮,但是他們中的所有人,即便是號稱見過克拉姆的人,都無法講清克拉姆究竟長的是什麼樣子。卡夫卡對克拉姆這樣的塑造,實際上正與小說對城堡的塑造相契合。

《城堡》這部小說以土地測量員K為主人公。有一種說法說K是卡夫卡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所以卡夫卡筆下的土地測量員K亦是卡夫卡對於自己的一種塑造,但是這真的就是卡夫卡將土地測量員命名為K 的原因嗎?我並不是十分贊同這樣的說法。在我看來,以K為名,更多的是一種代號,沒有給K取一個具體的名字,也許存在卡夫卡要用K來代表一群人的原因。

在閱讀小說時,我發現我對土地測量員K這個角色的感情隨著小說逐漸接近尾聲而產生了變化。在小說的開頭,土地測量員K作為一個外鄉人來到城堡管轄的村子,他說的每一句話以及他的每一個行為,都能得到我的認同。尤其是在小說的前半部分,無論是K與村長所進行的談話還是K與橋頭客棧老闆娘的談話,K所講的話都能得到我的認同,包括他對城堡當局所放下錯誤的質疑以及他和老闆娘關於見克拉姆的種種討論。可以說,這個時候K的質疑正是我的質疑,K的不解正是我的不解。我作為一名讀者同K一樣,對於村長,老闆娘以及其他村民的言行表示不理解,並且認為K是正確的,其他人都是錯誤的。但是隨著小說的進展,K被證明是錯誤的,而村長、老闆娘以及村民關於城堡的看法是正確的。而我作為讀者,對K的感情也發生了改變,從一開始同情K,希望他在村子得到認可最終進入城堡,到後來我發現我竟然發現我對K試圖進入城堡的行為產生了懷疑,甚至覺得K更像是無理取鬧,而K根本無需在城堡中逗留,他只需要離開,就可以避免一切問題的發生。對於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我自己十分好奇,後來我在吳曉東所著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3]一書找到了一個我可以認同的說法。

吳曉東在書中引用了美國人庫楚斯的分析說,《城堡》在結構上可以按照敘事方式和時間演變分為兩個部分,前三章是一個部分,在中譯本中共55頁,後十七章是另一個部分,在中譯本中共329頁。在敘事方式上,前三章基本上是由情節段構成的,而後十七章則有對話構成的。這種從情節段到對話的演變,說明K在現實中的行動越來越少。因此,吳曉東這樣寫道:“讀到小說後半部分,我感到K的形象離經典追尋模式中的主人公形象越來越遠,同時K已淹沒在其他人物的對話中了,成了越來越模糊的形象,僅僅成為小說眾多形象中的一個。” [4],所以,K作為主人公的權威性也因此受到了質疑。

當我的閱讀進入到後半部分之後,我首先感覺到小說開始變得有些難以閱讀。也正是在此時,大段大段的對話內容開始出現,我開始對K產生了感情上的轉變,小說至此,開始不再以K的行為或者話語為主要內容,而更多地描寫了K與他人的對話。K在這些對話的內容中很少發聲,甚至不發聲。當我聽到的來自外界的話語越多,則越發對K產生了懷疑,K的形象反而變得越發的渺小。於是,我質疑他之前的說法和話語是否是真實可信的。吳曉東這樣解釋了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這是對以往閱讀心理習慣的破壞。以往我們習慣於無條件地認同主人公,但在《城堡》中我越讀越覺得K是很難確定的去確定性的對象,我對他的話也開始懷疑了。在閱讀體驗上就覺得有點被嘲弄了。” [5]而這種解釋,在我看來也比較合理。

『叄』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1、《審判》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長篇小說,1925年出版。

小說敘述主人公約瑟夫·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無罪,找律師申訴,極力加以證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屬徒勞,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他無罪,法院是藏污納垢的骯臟地方,整個社會如同一張無形的法網籠罩著他,最後被殺死在採石場,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機構對他的「審判」。

2、《城堡》是奧匈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組成的政合國)統治下的捷克德語小說家卡夫卡晚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未完成)。

作品講述主人公K應聘來城堡當土地測量員,他經過長途跋涉,穿過許多雪路後,終於在半夜抵達城堡管轄下的一個窮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盡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們都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平民。

其中有招待所的老闆、老闆娘、女招待,還有一些閑雜人員。城堡雖近在咫尺,但他費盡周折,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員克拉姆的情婦,卻怎麼也進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進入城堡。

3、《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變形記》完成於1912年,1915年首次發表在月刊《白色書刊》10 月號上。

4、《判決》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短篇小說,創作於1912年。

作品通過對「家長制」的抨擊,同時也表達了對奧匈帝國集權制的統治表示不滿。作品也有作家自身經歷的痕跡,通過挑釁的方式把內心想法表達出來, 這也正是表現主義時期的表現手法。

5、《在流放地》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19年10月。

該作品有其積極的意義,它為現代人掘出了窺視社會荒誕本質的洞穴。

『肆』 卡夫卡的代表作四部短篇小說和三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什麼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或譯《失蹤者》、《地洞》、《城堡》、《審判》。
比較有名的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判決》、《飢餓藝術家》、《變形記》、《鄉村醫生》
其它還有中短篇小說 《大路上的小孩》 《欺騙農民的人》 《忽然散步》《決定》 《到山裡去旅行》 《單身漢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著的過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絕》 《騎手的沉思》 《臨街的窗》 《不幸》 《判決》 《伙夫》 《變形記》 《流放島上一幕》 《新來的律師》《鄉村醫生》 《馬戲團頂層樓座上》 《往事一頁》《法律門前》 《亞洲胡狼與阿拉伯人》 《視察礦井的先生們》 《欽差》 《家父之憂》 《十一個兒子》 《兄弟謀殺案》 《夢》 《致某科學院的報告》《苦難的開始》 《小女人》 《飢餓藝術家》《女歌手約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漢的對話》 《大噪音》《煤桶騎士》 《一場斗爭的描述》 《鄉村婚禮的籌備》 《鄉村教師》 《老光棍布魯姆·費德》 《橋》 《獵人格拉庫斯》 《修建中國長城的時候》 《敲門》 《隔壁》 《一隻雜種》 《日常困惑》 《關於桑霍·潘薩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羅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體》 《夜》 《拒絕》 《召募軍隊》 《舵手》 《鳶》 《考試》 <<陀螺》 《小寓言》 《歸鄉》 《啟程》 《律師》 《一隻狗的研究》 <<夫婦》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伍』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分類: 人文學科 >> 外國文學
解析:

以下是你所需要的卡夫卡的主要作品的相關資料:

卡夫卡的文學創作手兆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和一些中短篇小說。

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年寫成),描寫16歲的德國少卡爾·羅斯曼,因受家中女僕的引誘,致使女僕懷孕,被父母趕出家門,放逐到美國的經歷遭遇。作品所側重的是人物在美國憂郁、孤獨的內心感受。

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作品講述的是銀行襄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 *** 吃早餐時,進來的不是女僕而是兩個官差,宣告他被捕,並被法庭審判有罪,他雖被捕卻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有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堅信自己無罪。約瑟夫·K不願屈就命運,他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戰。在第一次審判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為自己的無辜理直氣壯地進行辯護,隨著訴訟的發展,他卻日益關心起他的案子,幾乎天天為案子四處奔波,找人幫忙,想搞個水落石出,親自動手寫抗辯書,從各個方面來說明自己無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最微小的地方犯過什麼過錯,竭力去尋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終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K終於明白,要擺脫命運的安排,擺脫法律之網的束縛是不可能的。最後,他毫無反抗地被兩個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場的懸崖下被處死。

長篇小說《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現主義小說。

《變形記》(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判決》(1921)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主人公格奧爾格·本德曼是個商人,自從幾年前母親去世後就和父親一起生活,現在生意興隆。他在房間里給一位多年前遷居俄國的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訂婚的消息。寫完信來到父親的房間,意外的是父親對他態度非常不好,懷疑他根本就沒有遷居到俄國的朋友,指責他背著自己做生意,還盼著自己早死。突然,父親又轉了話題,嘲笑格奧爾格在欺騙他朋友,而父親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並早已把格奧爾格訂婚的消息告訴他了。格奧爾格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便判獨生子去投河自盡。於是獨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寫的在父子兩人的口角過程中,清白善良的兒子竟被父親視為有罪和執拗殘暴,在父親的 *** 之下,獨生子害怕、恐懼到了喪失理智,以致自盡。父親高大強壯而毫無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徵。這個貌似荒誕的故事是卡夫卡負罪心態的生動描述,父親的判決也是卡夫卡對自己的判決。主人公臨死前的低聲辯白—「親愛的父母親,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則是卡夫卡最隱秘心曲的吐露。這種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內心深處的負罪感具象化之後的產物。然而作品的內涵顯然不在於僅僅表現父子沖突,更在於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威和 *** 之下。另一橘薯旅方面又展現人物為戰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後,真的把他「蓋了起來」。從圓凳表面上看,他這樣做是出於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說在體現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治者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致科學院的報告》(1971)描寫馬戲團試圖尋找「人類道路」而馴化猿猴成為會說話的人的故事。被關在狹窄籠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學人吐唾沫、學人喝燒酒、學人語喊「哈羅」。凄厲的哀號與悲鳴,傳遞出失卻自由、沒有出路的苦悶與悲觀絕望情緒。漸失猿性獲取人性的過程畸變,正是人類異化的一種反向印證。

《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力的驅使,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表現出了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

《飢餓藝術家》(1922)中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彷彿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無異於真正的動物。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作品採用第一人稱自敘法,描寫了「我」擔心外來襲擊,修築了堅固地洞,貯存了大量食物,地洞雖暢通無阻,無懈可擊,防禦退逃自如,但「我」還是時時處於驚恐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我」又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做好防禦工作以防外界強敵前來襲擊。它說:「即使從牆上掉下來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種未知的危險、向它周圍無窮的一切發動了一場殊死的戰斗:「我離開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沖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然而它永遠在挖掘新的地道,在這個沒有盡頭的迷宮里,面對「一種我始終應該擔心的東西,一件我始終應該有所防備的事情:有個人來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一次大戰前後,普通小人物失卻安全感、生活與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懼心態。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活動的主要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家庭因素與社會環境,造成了他與社會與他人的多層隔絕,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而社會的腐敗,奧匈帝國的 *** 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窮困苦,經濟的衰敗,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於是,時時縈繞著他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成了他創作的永恆主題。無論主人公如何抗爭努力,強大無形的外來力量始終控制著一切,使你身不由已地伴隨著恐懼與不安,最終歸於滅亡。在滲透著叛逆思想、倔強地表現了不甘放棄希望的同時,又表現出對一切都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卡夫卡式藝術內涵。因此卡夫卡將巴爾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毀一切障礙」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卡夫卡追隨過自然主義,也受過巴爾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爾基等作品的影響,並對其十分贊賞。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襲前者,再去描繪丑惡的客觀生活內容,而是逃避現實世界,追求純粹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慰籍,表現客觀世界在個人內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而那種陌生孤獨、憂郁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正是當時社會心態的反映。因而有人說:「如果要舉出一個作家,他與我們時代的關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與他們時代的關系的話,那麼人們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卡夫卡。」

以下則是卡夫卡的其他相關資料:

卡夫卡生平

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父親艱苦創業成功,形成粗暴剛愎性格,從小對卡夫卡實行「專橫有如暴君」的家長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親,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強大的「父親的阻影中」。母親氣質抵郁、多愁善感。這些對後來形成卡夫卡孤僻憂郁、內向悲觀的性格具有重要影響。卡夫卡小學至中學在德語學校讀書,後學會捷克語,自幼酷愛文學。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德國文學,不久迫於父親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卡夫卡中學時代就對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對斯賓諾莎、尼采、達爾文等產生極大興趣。大學時代,接受了存在主義先驅、丹麥哲學家基爾凱戈爾的思想並受到中國老莊哲學的影響。在愛好文學的同學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開始文學創作。並與布拉格的作家來往,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寫成了他後來發表的首篇短篇小說《一場戰斗紀實》(1904)。在法院實習一年,在「通用保險公司」當見習助理後,1908年到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任職。1921年卡夫卡肺結核復發,咳血。1922年6月辭職。養病期間除繼續創作外,游歷歐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惡化,醫治無效,於同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近郊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 *** 的父親的陰影之下,生活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形成了孤獨優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結婚成家,曾先後三次解除婚約。德國文藝批評家龔特爾·安德爾這樣評價卡夫卡:「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於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於勞動者,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安德爾十分准確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生歸宿、沒有生存空間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是對形成卡夫卡內向、孤獨、憂郁與不幸人生的較為完整公允的闡述。

卡夫卡創作勤奮,但並不以發表、成名為目的。工作之餘的創作是他寄託思想感情和排譴憂郁苦悶的手段。許多作品隨意寫來,並無結尾,他對自己的作品也多為不滿,臨終前讓摯友布洛德全部燒毀其作品。布洛德出於友誼與崇敬之情,違背了卡夫卡遺願,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壇轟動。

『陸』 卡夫卡孤獨三部曲包括哪些

1、卡夫卡的《孤獨三部曲》:《審判》、《城堡》、《失蹤者》。
2、簡介
(1)《審判》
奧地利小說《審判》是卡夫卡最為著名的長篇小說,1925年出版,小說敘述主人公約瑟夫·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無罪,找律師申訴,極力加以證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屬徒勞,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他無罪,法院是藏污納垢的骯臟地方,整個社會如同一張無形的法網籠罩著他,最後被殺死在採石場,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機構對他的「審判」。
(2)《城堡》
《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未完成)。主人公K應聘來城堡當土地測量員,他經過長途跋涉,穿過許多雪路後,終於在半夜抵達城堡管轄下的一個窮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盡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們都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闆、老闆娘、女招待,還有一些閑雜人員。城堡雖近在咫尺,但他費盡周折,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員克拉姆的情婦,卻怎麼也進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進入城堡。
(3)《失蹤者》
《失蹤者》主人公卡爾·羅斯曼出生於布拉格一個富有人家,為人善良。他十六歲時被一個中年女僕引誘,與她生了孩子,被父親逐出家門,隻身流浪去美國。他在美國一次次陷入窘境,最終淪為無業遊民的奴僕。小說到此中止,按原書設計,羅斯曼最終得以逃脫,在一家劇院找到了工作。小說通過羅斯曼的遭遇,描寫了工業社會中人的無助與卑微。

『柒』 需要關於 卡夫卡 的個人介紹及其代表作品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波希米亞首府布拉格,在今天的捷克西部。 卡夫卡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猶太人。「卡夫卡」這個姓氏是希伯來語,其含義為「穴鳥」 或「寒鴉」。據資料記載,卡夫卡這個姓,很可能是在猶太人遭受迫害期間,奧匈帝國 為猶太人規定的僅供選用的幾個姓氏之一。 小時候,卡夫卡的父母就對卡夫卡寄予很高的期望。為了使卡夫卡有所作為,他們將卡 夫卡送到一所德國人辦的文科中學學習,因為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為了填補官員的空缺, 總是從中學中遴選優秀學生,培養他們當官。在這所中學,卡夫卡熟練的掌握了德語和 德語的寫作技巧。據卡夫卡的中學同學回憶,卡夫卡在中學時是一個服飾朴實、舉止靦 腆的學生;「他很文靜,而且是微笑著的,把世界朝自己打開,而肢激把自己封閉起來,不 讓這個世界了解他」。卡夫卡在日記中曾寫道:「就我的經歷廳豎而言,學校和家庭只有一 個目的,那就是要抹殺我的個性。」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中學時代開始,卡夫卡就已 經表現出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傾向。卡夫卡是一個「獨自冷峻地思索的孩子」。另 外,中學時卡夫卡對達爾文進化論產生了高度興趣,這成為後來卡夫卡悲觀主義的一個 重要根源。在某種意義上,他在那陰郁而恐怖的「猴子的原罪」中看到了人類扮飢大和自己的 宿命,找到了他自己悲涼而局促的「家」,卡夫卡曾在日記中說,「那是我的歸宿」。 這一點在很大意義上幫助人們理解後來卡夫卡的藝術世界,理解卡夫卡藝術世界中那些 甲蟲、鼴鼠、豺狗、猴子、耗子、兀鷹……以及理解卡夫卡自己這只「翅膀萎縮的寒 鴉」。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包括三部長篇小說《美國》、《訴訟》和《城堡》和大量的短篇小 說,如《判決》、《變形記》、《在流放地》、《鄉村醫生》、《飢餓藝術家》、《地 洞》等等。

『捌』 卡夫卡的作品有哪些都描寫了什麼

卡夫卡主要的文學成就是小說。有代表性的3部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審判》(1914~1918)、《城堡》(1922)均未寫完。短篇小說有《鄉村婚事》(1907)、《判決》(1912)、《變形記》(1912)、《司爐》(1913,後成為《美國》的第1章)、《在苦役營》(1914)、《鄉村醫生》(1917)、《致科學院的報告》(1917)、《獵人格拉克斯》(1917)、《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飢餓藝術家》(1922)、《地洞》(1923~1924)、《致父親的信》(1919)等,均受讀者的青睞。

卡夫卡臨死時曾要求布羅德把他所有的作品「毫無例外地予以焚毀」,但布羅德違背了他的遺願,對他的所有著作,甚至有書信和日記作了整理並出版。共9卷的《卡夫卡全集》(1950~1958)即是由布羅德主編的,其中只有一卷是卡夫卡生前發表過的。

卡夫卡的作品貫穿著社會批判的精神,小說《美國》(原名《生死不明的人》),採用傳統的敘事手法,描寫了卡爾·羅斯曼在美國的遭遇,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懸殊、勞資對立的現象和工人結社、罷工遊行與資產階級黨派斗爭的場面,以及都市一隅社會渣滓的活動情景。小說指出了資本主義腐朽黑暗的共同本質。

《審判》是卡夫卡獨特的藝術方法形成的標志,它寫一個公民無端遭到逮捕和處決,揭露了帶有封建專制特徵的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的腐敗及其反人民的本質。其中有些情節近於荒誕,但真實地反映了奧匈帝國的社會環境。

《城堡》中的主人公K去城堡(官府)要求批准在附近的村子裡落戶。城堡雖近在咫尺,由於受到層層阻撓,沒法進入。小說沒有寫完,卡夫卡原定的結局是K將「奮斗至精疲力竭而死」,他臨終時,才得到了批准。作者借這個城堡揭示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短篇小說《中國長城的建造》寫中國無數無辜老百姓,背井離鄉去幫統治者建造長城。

短篇小說《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一天清早突然變成一隻甲蟲,因而失業了,成為家庭的累贅,最後在寂寞和孤獨中死去。小說似乎荒誕,但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冷漠和「異化」現象。

《地洞》的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動物,它造了一個又大又堅固的地洞,但仍時時擔心外敵的侵襲。表現資本主義社會一般小人物的恐懼心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多數人的心理狀態。卡夫卡塑造的人物共同特徵是有一種自怨自艾的情緒,對強權統治(社會的、家庭的)有一定的畏懼而又無力反抗,對某種義務不能完成而內疚,《判決》就表現了這一思想。

卡夫卡筆下的主人公幾乎都是受欺壓,受凌辱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奧匈帝國窒息的政治空氣和資本主義經濟畸形發展導致這些小人物雖勤勤懇懇工作卻得不到合理的報償,以及他們對社會不滿,但無力反抗,逐漸變得孤獨、煩悶、恐懼、內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更有所發展,因而卡夫卡的作品引起廣泛的共鳴,被認為具有時代意義的傑作。

卡夫卡的創作手法很特別,他善於通過特別的構思,把現實與非現實、合理與悖理並列在一起,作品並不點明時點、地點和社會背景,瞬間的直覺和夢幻,使畫面顯得支離破碎。這種寫作方法與傳統的寫作方法相去甚遠,但受到現代派作家的認可、效仿,甚至加以發展。從這一點來說,卡夫卡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

『玖』 卡夫卡的孤獨三部曲是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城堡》的合稱為孤獨三部曲。卡夫卡長期當小職員,生活困苦,養成其陰郁多愁、孤僻脆弱的性格。他的作品貫穿著社會批判的精神,這三部長篇小說尤為突出。

『拾』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和《城堡》被稱為( )。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和《城堡》胡坦察被稱為()。
A.生命三部曲
B.孤獨三部曲
C.慾望三部曲
D.帝國三部曲
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卡夫卡一生寫下了被稱為「孤獨三部曲」的長篇小說《美國》、《審判信亂》和《城堡》,以及中短篇小說《判決》、《在流放地》、《地洞》、《變形記》。參見教材P295。
本褲茄題知識點:卡夫卡《騎煤桶的人》,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