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短篇小說
① 契訶夫作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什麼短片小說
序言:國外的很多小說也受中國內地的讀者們所想起契訶夫的作品,曾在我們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本中多次出現,那麼契訶夫作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擁有哪些作品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三、《萬尼亞舅舅》
《萬尼亞舅舅》這部作品的主人公就是萬年的舅舅。用車說主要敘寫了萬尼亞的舅舅,無意中發現自己一直崇拜的人,並不是自己心目目中的樣子,最後還被自己的偶像所欺騙的故事。因此也是十分具有諷刺意味的。相比於契訶夫的其他作品,這部作品的情節更加的合理,並且也受到了許多讀者的喜愛。
② 能不能推薦一些好的中國諷刺類的小說
談到古代的諷刺小說,要數《儒林外史》和「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水平比較高,另外如《聊齋志異》里部分篇章也有諷刺的內容。
談到現代的諷刺小說,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作家——張天翼,這個人可以說是「諷刺小說聖手」,文筆極富風趣、幽默,諷刺味十足。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洋涇浜奇俠》、《鬼土日記》,中篇小說《清明時節》,短篇小說《包氏父子》、《華威先生》等,都是諷刺小說的上乘之作,被視為30年代進步文學的重要收獲。
此外,現代文學作家葉聖陶的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隱隱有著對知識分子軟弱矛盾性的諷刺;現代通俗文學作家老向(王向辰)的中長篇小說《庶務日記》有著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這一社會現象的諷刺;現代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也用諷刺的手法刻畫了霧重慶光怪陸離的現狀。
這些作品盡管現代文學史教材里沒有將它們定為「諷刺小說」,但是它們筆法上的諷刺力度是被學界公認的。
至於建國初期,由於時局的影響,諷刺小說基本絕跡,也就很難談得上好的諷刺小說了。這一情況直到「浩劫」後的新時期文學才有所改觀,諷刺小說重獲新生。
新時期文學里,王蒙的《說客盈門》,張辛欣的《瘋狂的君子蘭》,何立偉的《白色鳥》,馬瑞芳的《天眼》,王小鷹的《丹青引》等都是比較有深度的諷刺小說,值得一讀。
③ 有什麼諷刺小說
實在太多,給你推薦幾個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 《窗》
雖然只有1 200餘字,但內涵十分豐富。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狄更斯 《霧都孤兒》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第二部長篇小說。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小說家決心學習英國現實主義畫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一1764)的榜樣,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實地表現當時倫敦貧民窟的悲慘生活。他抱著一個崇高的道德意圖:抗議社會的不公,並喚起社會輿論,推行改革,使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貧民得到救助。正因為如此,狄更斯歷來被我國及前蘇聯學者界定為「英國文學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偉大的代表」。對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文學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必然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但是,我們決不能把反映現實的文學都說成是現實主義文學,把「現實主義」的外延無限擴展。事實上,作家運用的創作方法多種多樣,因人而異,這和作家的特殊氣質和性格特點密切相關。狄更斯的創作,想像力極為豐富,充滿詩的激情,他著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處處突破自然的忠實臨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話:它比自然高了一層。這和薩克雷、特洛羅普等堅持的客觀。冷靜、嚴格寫實的方法有顯著的區別。
列夫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妮娜》
此為列夫托爾斯泰的第二部長篇巨著。起初,他只打算把它寫成一部「一個不忠實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引發的全部悲劇」,僅用了五十天他便粗略地完成了全書。 開篇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這對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
本書關注的不只是安娜的死,安娜的悲劇一直擴展到所有家庭的幸與不幸。在對安娜形象的塑造上,托爾斯泰傾注了他對人的肉體本能因素、人的倫理因素、人的「靈魂」因素、人的社會因素等的思考與體悟。
司湯達小說《紅與黑》
巴爾扎克 《人間喜劇》
狄更斯 《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和《雙城記》
雨果 《巴黎聖母院》
④ 短篇諷刺小說
曾經有個人,沒有頭發,天生就是光頭。每當他遇到一個人,就會很認真地問,猜猜他有多少頭發。別人總是回答不上來,這也使得他非常惱火,竟然沒有人告訴他確切答案!因為頭發長在眼睛上面,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不會看到頭頂的真實面貌,即使憑借鏡子,也只能看到被禁錮的一面。當他求助外人時,他們真的很難說出他有多少頭發,因為他是光頭,誰知道他黑乎乎的頭上有多少頭發呢!於是,他不得不找一個數數專家,也許只有他才能讓主人滿意。該專家很快就對這個棘手的問題產生興趣,並申請巨大的科研基金對此立項。經過多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問題越來越多,復雜程度也越來越令人震驚。不知為何,專家遂名揚四海,家喻戶曉。主人也逐漸成為大有名氣的小明星,無論走到哪,都是眾星捧月,萬人空巷。突然有一天,主人的頭發意外地長出來,小荷才露尖尖角,馬上引起萬人矚目,此非常事件,似乎是對專家的打擊,他執意要求退出研究,主人卻因此感到郁悶。長了頭發以後,好像被人拋棄一般,跟凡人一樣,再也無法引起他人的注意。
⑤ 找一篇諷刺短篇小說
《自知之明》 紀伯倫
貝魯特。
一個細雨蒙蒙的夜晚,賽里姆坐在寫字台前,台上放著許多古書和紙。
賽里姆正在讀一篇哲學通信,那是蘇格拉底示意門生柏拉圖要有「自知之明」的一篇文章。
賽里姆邊細讀文中那些珍貴字句,邊回憶哲學家及導師們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述。他發現,西方思想家無不堅守蘇格拉底的思想,東方學者也都遵循蘇格拉底的教誨。讀著想著……賽里姆的思想完全沉浸在了「自知之明」題目中,禁不住突然站起來,伸展雙臂,高聲喊道:
「是的,是的!自知之明乃各門學問之母!我嘛,應該知道自己。我完全了解自己。了解我的個性,細微入里,我理當揭開我心靈的幕簾,除去心靈深處的飾物,同時闡明:我的精神存在的意義在於物質存在,物質存在的秘密在於精神存在。」
賽里姆侃侃而談,激情洋溢,異乎尋常,雙目間燃燒著渴求自知的火炬。之後,他走進隔壁房間,塑像似的站在上頂天花板、下到地面的巨大玻璃鏡前,留神觀看自己的身影,仔細端詳自己的面容,看過自己的頭形,又照自己的整個形體-…
就這樣,賽里姆站了半個鍾頭,彷彿永恆觀念已將宏偉思想降予他,使他憑借其力量,足以明察自己的靈魂深處,令其內心各個角落充滿光明。接著,他從容不迫地張開口,自言自語說:
「我身材矮小;拿破崙、雨果也都是小個子。
「我的前額狹窄;蘇格拉底、斯賓諾莎也都是窄額頭。
「我的前頂光禿;莎士比亞也有個光禿前頂。
「我的鼻子大,且有個彎兒;賽凡魯拉、伏爾泰和喬治·華盛頓,都生著鷹鉤鼻。
「我有眼病;使徒保羅和尼采亦均有眼疾。
「我的嘴大,下唇前凸;西塞羅和路易十四也都是大嘴凸唇。
「我的脖子粗;翰尼巴勒、邁爾蓋斯·安東尼奧也是粗脖子。
「我的耳朵長且外凸;拜倫、塞萬提斯也都生著一對扇風耳。
「我顴骨凸出,面頰下凹;拉菲特、林肯也是這樣。
「我的兩個肩膀不一般平,而是一高一低;奧比塔、艾迪布·伊斯哈格亦如此。「我手掌粗大,手指短小;佩利科、但丁也是這樣。
「總而言之,我體態瘦弱,就像大多數思想家那樣,因勞心而累垮了軀體。奇怪的是,我像巴爾扎克一樣,寫作或閱讀時,身邊總放著咖啡壺。此外,我像托爾斯泰和馬克西姆·高爾基,喜與平民交往。
「我一兩天才洗一次手臉;貝多芬、沃爾特和泰曼,都有這種習慣。奇妙的是,我像薄伽丘和倫勃朗,喜歡探聽女人的消息,希望知道她們在丈夫不在家時的所作所為。
「我饞酒,堪與諾亞、艾卜·努瓦斯、德彪西和馬爾羅相比;我貪食美味,可與彼得大帝和白什爾·舍哈比國王並論。」
賽里姆先生沉默片刻,然後用指尖摸著腦門,又說道:
「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的實際情況!古今偉人的特質都集中到了我的身上。一個具有這樣優點的青年人,必定能在這個世界上干出一番偉大事業。
「自知之明乃格言之首。今夜,我已經了解自己。自今夜始,我將開始一項偉大的工作;那是這個世界啟示我的,並給我的靈魂注入了各種不同因素。我曾陪伴過人類的若干偉人,自諾亞至蘇格拉底、薄伽丘及艾哈邁德·法里斯·舍德亞格。我不知道我將開始的那項偉大工作是什麼。但是,像我這樣一個集物質與精神於一身的人,確乎是日夜所創造的奇跡。我已經了解自己。是的!憑安拉起誓,我已充分知道自己。願我的靈魂長在,個性永存,宇宙久在,直至我的大業告成。」
賽里姆先生在房間里踱來踱去,人的外觀掛在他那醜陋的面孔上,他邊走邊動,用貓叫聲混雜著骨頭碰撞的音調,重復著艾布·阿拉的詩句:
縱然僅留下我一個人,
也要創出空前的奇跡。
一個時辰過後,我們這位朋友身裹襤褸衣衫,躺在他那張破床上睡著了,鼾聲如雷,響徹天空;那響聲與其說像人打呼嚕,不如說更像石磨轟鳴。
⑥ 有誰讀過齊一民的短篇小說《老石得了丙肝》
《老石得了丙肝》是齊一民2002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收錄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走進圍城:新喬「內外交困」記》中。《老石得了丙肝》描述了人們遭遇傳染病人時的種種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並通過這些描寫成功地刻畫人物形象和人性特徵。《老石得了丙肝》是典型的「齊式小說」:齊式幽默,漫畫式粗線條勾勒。《老石得了丙肝》是跨時代的,幾乎沒有時空和文化差異的局限。
⑦ 誰知的晚清四大諷刺小說是什麼
劉鶚《老殘游記》、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孽海花》。
1、 《老殘游記》
作者劉鶚(1857年-1909年),全書20回,描述江湖郎中「老殘」的故事,藝術成就最高。胡適認為此書描寫工夫最精到。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共60回,結構安排與《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後即轉入下一人,如此蟬聯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場為表現對象,集中描寫封建社會崩潰時期舊官場的種種腐敗、黑暗和丑惡的情形。
這里既有軍機大臣、總督巡撫、提督道台,也有知縣典吏、管帶佐雜,他們或齷齪卑鄙或昏聵糊塗或腐敗墮落,構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圖
2、 《官場現形記》
作者李寶嘉(1867年-1907年),全書60回,由各章獨立的短篇故事集結而成。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趼人(1866-1910)著,計108回。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
它通過主人公九死一生從奔父喪開始,至其經商失敗為止所耳聞目睹的近200個小故事,勾畫出中法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20多年間晚清社會出現的種種怪現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范圍比《官場現形記》更為廣闊。
除官場外,還涉及商場、洋場、科場,兼及醫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狀況、道德面貌、社會風尚以及世態人情都頗為深刻,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可以幫助讀者透視晚清社會和封建制度行將滅亡、無可挽救的歷史命運。
3、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作者吳沃堯(1866年-1910年),全書108回,反映了中法戰爭後二十年中國社會現象。
《老殘游記》劉鶚(1857-1909)著,劉鶚,字鐵雲,筆名洪都百煉生,共20回。劉鶚本是一位企業家、學問家,並不是職業作家,但其文學家之名卻遠勝企業家和學問家。這部小說是他晚年所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未竟作品。
小說以一個搖串鈴的江湖醫生老殘(鐵英)為主人公,敘寫其在中國北方游歷期間的見聞和活動,對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殘暴昏庸,百姓的貧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著重地對那些名為「清官」,實為酷吏的虐民行為進行了有力抨擊,作者借《老殘游記》表達自己對社會、國家危亡現實的強烈憂患意識。
4、 《孽海花》
作者曾樸(1872年-1935年),全書30回,附錄5回。即賽金花與狀元金雯青的故事。
《孽海花》曾樸(1872-1935)著,35回。《孽海花》是一部既具有譴責小說、又具有歷史小說,還具有政治小說特點的長篇小說。小說寫金汮(字雯青)中狀元後在蘇州納名妓傅彩雲為妾;後奉命出使俄、德、奧、荷等國,帶傅彩雲同往。
歸國後,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雲離開金家,赴上海重操舊業,改名曹夢蘭;後又到天津為妓,稱賽金花。
小說以金雯青和傅彩雲的故事為主線,生動地描寫了從同治至光緒30多年間的歷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會的變遷,暴露了統治者的腐朽沒落,批判了封建的科舉制度,諷刺了那些達官名士,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態。
同時也熱情地歌頌了馮子材、劉永福等抗戰英雄和孫中山等民主革命黨人的革命活動,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專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愛國救亡的思想。小說中所寫之人物,無不有所影射。
(7)諷刺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起源
魯迅在1923年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中評論劉鶚的《老殘游記》、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說時指出,在光緒庚子(1900年)後,譴責小說特別盛行。
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在戊戌變法失敗,庚子義和團運動爆發,「群乃知政府不足與圖,頓有掊擊之意矣。
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躁,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魯迅在1920年最早將此類小說稱為「譴責小說」以別於《儒林外史》一類諷刺小說。
此後,此四本書統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四十年後,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也指出,「古代讀書人受到孔孟教育的影響,個個都覺得應該甘為人民喉舌,揭露朝廷、社會上所見到的黑暗現象。
但他們生活在皇帝專制政體下,大半變得『明哲保身』、『溫柔敦厚』起來;也有很多人無意官場,或者官場失意,人變得消極,求個『怡然自得』就夠了;到了晚清末年,專制政體即將瓦解,讀書人才真敢放膽寫出他們心裡要說的話來,所謂『譴責小說』的盛行,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體說來,中國現代文學是揭露黑暗,諷刺社會,維護人的尊嚴的人道主義文學。」
⑧ 莫泊桑擅長寫諷刺小說,他有哪些代表作
莫泊桑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王”,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短篇代表作:《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西蒙的爸爸》、《兩個朋友》 ;長篇代表作:《漂亮朋友》(又譯作《俊友》)、《一生》。
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餘開始從事寫作。那時,他的舅舅的同窗好友,大文學家福樓拜成為莫泊桑文學上的導師,他們兩人結下了親如父子的師徒關系。福樓拜決心把自己創作的經驗傳授給莫泊桑。莫泊桑非常尊重嚴師的教誨,每篇習作都要送給福樓拜審閱。福樓拜一絲不苟地為他修改習作,對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贊賞,但勸他不要急於發表。因此,在70年代裡,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發表的卻很少,這是他文學創作的准備階段。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
(1885)、《溫 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