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岳飛傳閱讀
A. 岳飛傳書內容簡介
《岳飛傳》主要講述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從精忠報國,到最後含冤屈死的悲壯生平。岳飛出生於湘州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刻苦學習,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一位智勇雙全的人才。岳飛青年時期,正是徽宗、欽宗被金兵掠走,趙構在臨安稱帝之時。
他先後四次從軍,在開封受到著名將領宗澤的賞識。他的部隊以記律嚴明著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被人們稱為「岳家軍」。這也是因為他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鮮明的字。岳飛大敗金兀術後,兀術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但是,正當岳飛節節勝利之時,貪生怕死的趙構,聽從了賣國賊秦繪的奸計,一天之內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師。岳飛痛心的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江山,一朝全休。」並寫下了「怒發沖冠……」這樣的詞句。岳飛一回到臨安,就被解除了兵權。
不久,奸賊秦繪誣告岳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殺害了年僅39歲的岳飛。過了許多年,岳飛才被平反,但他堅持抗金斗爭,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尊敬,為世代所傳誦。
(1)長篇小說岳飛傳閱讀擴展閱讀:
《岳飛傳》是在南宋立國未穩、金岳大舉進犯的背景下展開的。以岳飛為代表的愛國將領們力主抗金,而以秦檜為首的漢奸們主張賣國求的。宋主宗生性懦弱,主張偏安一方,便站在了投降派的這一邊,這就註定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當我們看到岳飛在戰場上轟轟烈烈地抗金,最終卻屈死於風波亭上時,不禁為他的愚忠和社會的黑暗而感到強烈的震撼。
岳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B. 岳飛傳 全文
鏈接:
《岳飛傳》是2009年1月由譚數輝編寫的通俗小說。主要講述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從精忠報國,到最後含冤屈死的悲壯生平。
C. 求岳飛傳全文
《岳飛傳》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3QuAW3asQ7aslVeilJy8mw
《岳飛傳》是2009年1月由譚數輝編寫的通俗小說。主要講述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從精忠報國,到最後含冤屈死的悲壯生平。
D. 岳飛傳主要內容
岳飛傳主要內容
岳飛從小就參加各種勞動,如牧牛放羊、拾柴剖草、燒火煮飯之類。因自幼嚴酷的勞動鍛練等因素,造就了岳飛驚人的膂力。
岳飛非常喜愛武術。岳飛年紀不滿二十歲,已能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約合今1.2市斤),用腰部開弩八石(宋朝一石為92.5斤,約合今110市斤)。按宋朝軍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藝超群,可選充「班直」,當皇帝的近衛。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紀錄也只有三石⑾。可知岳飛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岳飛十幾歲時,曾向「鄉豪」周同學習射箭。周同當眾表演,連發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飛取過弓來,也射了兩箭,居然射破周同的箭筈。周同大驚,立即將兩張心愛的弓贈送岳飛。只花費數日功夫,周同就傳授了岳飛全部射箭的訣竅。經過苦心練習,岳飛能夠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周同病死,岳飛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都要到周同墳前弔唁。由於經濟拮據,岳飛甚至典賣了自己的衣服,在墳前酹酒埋肉。岳和發現兒子的衣著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問岳飛,甚至笞撻他,而岳飛卻既不埋怨父親,也不說實情。後經岳和暗地裡跟蹤,方才發現了兒子的秘密,轉而稱贊岳飛。
岳飛一家祖祖輩輩扶犁握鋤,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宋代的農村,有所謂「冬學」,從十月到十二月,利用農閑,由窮書生教課。課本有《百家姓》、《干字文》、《雜字》之類,時稱「村書」。農家子弟認識一些字,可能會少受一些官吏、保正、保長、攬戶(以承攬他人賦稅的輸納為業者)和地主的欺詐。農家子弟入學,並不是為入仕當「公卿」。
岳飛可能也在冬學里念過村書。盡管他對文化知識如飢似渴,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農家子弟一般不可能在文化上得到深造。窮困的岳家無力購置蠟燭之類,在白天辛勤勞作之餘,岳飛經常靠燃燒枯枝敗葉發出的火光,看書識字,以至通宵不寐。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強,又有持久不懈的頑強毅力。後來當將帥時,終於有相當的文化水平,「略知書傳」,即懂一些儒家經典,能賦詩,填詞,作文,寫行書,其書法則學蘇軾,「字尚蘇體」。
推薦於 2016-12-02
查看全部4個回答
書畫大賽-2021年全國書畫大賽免費徵稿中......
根據文中提到的岳飛為您推薦
2021年全國書畫大賽免費-免費報名,頒發證書,實物大獎,媒體報道,以文會友,可免費參加線下全國畫展,與名家當場交流,立即報名
平潭國粹九州書畫院廣告
書畫-上微拍堂-名家大師墨寶-書法字畫-低價撿漏
根據文中提到的岳飛為您推薦
微拍堂-書畫,名家大師真跡書畫,國畫,書法,西畫,直播競拍,0元起拍,支持鑒定!
w.weipaitang.com廣告
更多專家
岳飛傳主要內容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休閑娛樂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6條評論
L__YuYing6101
爛
查看全部6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硬筆行書書法作品欣賞
行書書法作品欣賞?立即下載拼多多APP,迅速了解行書書法作品欣賞你想知道的,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拼多多
廣告2021-09-24
岳飛傳主要內容
15贊·1播放
岳飛傳書內容簡介
《岳飛傳》主要講述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從精忠報國,到最後含冤屈死的悲壯生平。 岳飛出生於湘州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刻苦學習,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一位智勇雙全的人才。岳飛青年時期,正是徽宗、欽宗被金兵掠走,趙構在臨安稱帝之時。 他先後四次從軍,在開封受到著名將領宗澤的賞識。他的部隊以記律嚴明著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被人們稱為「岳家軍」。這也是因為他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鮮明的字。岳飛大敗金兀術後,兀術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但是,正當岳飛節節勝利之時,貪生怕死的趙構,聽從了賣國賊秦繪的奸計,一天之內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師。 岳飛痛心的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江山,一朝全休。」並寫下了「怒發沖冠……」這樣的詞句。岳飛一回到臨安,就被解除了兵權。 不久,奸賊秦繪誣告岳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殺害了年僅39歲的岳飛。過了許多年,岳飛才被平反,但他堅持抗金斗爭,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尊敬,為世代所傳誦。 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英雄人物層出不窮。本書的主人公岳飛,就是這些英雄人物中的傑出人物。岳飛生活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兩宋之際,當時金兵南侵,北宋滅亡,中原大片土地淪喪,百姓深受荼毒。 面對國家危機,岳飛胸懷報國大志,毅然走上抗金道路。他率領的岳家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多次取得抗金勝利。 (4)長篇小說岳飛傳閱讀擴展閱讀: 一、《岳飛傳》評價: 1、《岳飛傳》是一部以岳飛抗金的故事為題材、帶有某種歷史演義色彩的小說。 2、《岳飛傳》是在南宋立國未穩、金岳大舉進犯的背景下展開的。以岳飛為代表的愛國將領們力主抗金,而以秦檜為首的漢奸們主張賣國求的。 宋主宗生性懦弱,主張偏安一方,便站在了投降派的這一邊,這就註定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當我們看到岳飛在戰場上轟轟烈烈地抗金,最終卻屈死於風波亭上時,不禁為他的愚忠和社會的黑暗而感到強烈的震撼。 3、《岳飛傳》中不僅塑造了岳飛這一豐滿的人物形象,還突出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性格及特點,使整部作品充滿了回腸盪氣的俠義。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其主導思想是積極的。小說藝術上有值得稱道的地方,讀來給人以有益的歷史啟發、良好的精神陶冶和美的享受。 二、岳飛簡介: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岳飛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務農。 岳飛青少年時先後向周同、陳廣學習射箭、槍技,成為全縣武藝最高強的人,但因家境貧困,後到相州(今安陽),「為韓魏公(琦)家莊客,耕種為生」。 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兀術率金軍再次南侵,杜充率軍棄開封南逃,岳飛無奈隨之南下。是年秋,兀術繼續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蘇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得以渡過長江天險,很快就攻下臨安、越州(今紹興)、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 岳飛率孤軍堅持敵後作戰。他先在廣德攻擊金軍後衛,六戰六捷。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四勝。次年,岳飛在牛頭山設伏,大破金兀術,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聲震河朔。 七月,岳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余,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三年,岳飛因剿滅李成、張用等「軍賊游寇」,得高宗獎「精忠岳飛」的錦旗。次年四月,岳飛揮師北上,擊破金傀儡偽齊軍,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岳飛也因功升任清遠軍節度使。 同年十二月,岳飛又敗金兵於廬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還。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率軍鎮壓了楊么起義軍,從中收編了五、六萬精兵,使「岳家軍」實力大增。 紹興七年,岳飛升為太尉。他屢次建議高宗興師北伐,一舉收復中原,但都為高宗所拒絕。紹興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岳飛不勝憤懣,上表要求「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示抗議。次年,兀術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 岳飛奉命出兵反擊。相繼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大破金軍精銳鐵騎兵「鐵浮圖」和「拐子馬」,乘勝進占朱仙鎮,距開封僅四十五里。兀術被迫退守開封,金軍士氣沮喪,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不敢出戰。在朱仙鎮,岳飛招兵買馬,連絡河北義軍,積極准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直搗黃龍府。他激動地對諸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 岳飛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奮,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他壯志難酬,只好揮淚班師。 岳飛回臨安後,即被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殺飛,始可和」。秦檜乃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 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是年岳飛僅三十九歲。其子岳雲及部將張憲也同時被害。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參考資料:網路-《岳飛傳》
31贊·11,646瀏覽2019-02-02
《岳飛傳》的主要內容,急急急!!!
岳飛從小就參加各種勞動,如牧牛放羊、拾柴剖草、燒火煮飯之類。因自幼嚴酷的勞動鍛練等因素,造就了岳飛驚人的膂力。 岳飛非常喜愛武術。岳飛年紀不滿二十歲,已能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約合今1.2市斤),用腰部開弩八石(宋朝一石為92.5斤,約合今110市斤)。按宋朝軍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藝超群,可選充「班直」,當皇帝的近衛。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紀錄也只有三石⑾。可知岳飛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岳飛十幾歲時,曾向「鄉豪」周同學習射箭。周同當眾表演,連發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飛取過弓來,也射了兩箭,居然射破周同的箭筈。周同大驚,立即將兩張心愛的弓贈送岳飛。只花費數日功夫,周同就傳授了岳飛全部射箭的訣竅。經過苦心練習,岳飛能夠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周同病死,岳飛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都要到周同墳前弔唁。由於經濟拮據,岳飛甚至典賣了自己的衣服,在墳前酹酒埋肉。岳和發現兒子的衣著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問岳飛,甚至笞撻他,而岳飛卻既不埋怨父親,也不說實情。後經岳和暗地裡跟蹤,方才發現了兒子的秘密,轉而稱贊岳飛。 岳飛一家祖祖輩輩扶犁握鋤,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宋代的農村,有所謂「冬學」,從十月到十二月,利用農閑,由窮書生教課。課本有《百家姓》、《干字文》、《雜字》之類,時稱「村書」。農家子弟認識一些字,可能會少受一些官吏、保正、保長、攬戶(以承攬他人賦稅的輸納為業者)和地主的欺詐。農家子弟入學,並不是為入仕當「公卿」。 岳飛可能也在冬學里念過村書。盡管他對文化知識如飢似渴,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農家子弟一般不可能在文化上得到深造。窮困的岳家無力購置蠟燭之類,在白天辛勤勞作之餘,岳飛經常靠燃燒枯枝敗葉發出的火光,看書識字,以至通宵不寐。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強,又有持久不懈的頑強毅力。後來當將帥時,終於有相當的文化水平,「略知書傳」,即懂一些儒家經典,能賦詩,填詞,作文,寫行書,其書法則學蘇軾,「字尚蘇體」。
15贊·258瀏覽
岳飛傳主要內容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4458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水滸傳岳飛精忠報國的,主要故事內容
①岳飛精忠報國不是出自《水滸傳》。 ②【典故解說】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術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朝廷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後又追謚武穆、忠武,追封鄂王。 岳飛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字,以期岳飛日後能夠為國竭盡忠誠。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精忠報國是對岳飛的評價。 【岳飛品德】 ①廉潔奉公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岳飛便道:「皇後與眾王妃在北方(靖康之難時被金兵俘虜)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了。」自此李氏終生不著綾羅。 食——與士卒同例,部隊補給艱難時,則「與士卒最下者同食」。有次受地方官招待,吃到「酸餡」(一種類似包子的麵食)這種在官員富商們看來很普通的食物時,驚嘆道:「竟然還有這么美味的食物。」便帶回去與家人共享。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岳飛建豪宅,岳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南宋諸大將無不豪富,張俊為防盜,鑄一千兩一個的大銀球,稱為「沒奈何」,堆滿大屋,退休後尚有每年六十萬擔租米的收入。而岳飛被害抄家時,總家產只有三千貫(約合二千多兩銀),且其中含有數千匹麻布,顯然也是准備用於軍隊的。 犒賞——戰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污賞銀,立斬。 ②嚴以律己,厚以待人 除了自己儉朴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勛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老上級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岳雲屢立殊勛(多次戰斗中「功第一」),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侯躲避榮耀到了這個地步,廉潔固然是廉潔了,卻不見得公正)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父親教育兒子,怎麼能讓孩子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飛前妻劉氏,在戰亂中拋棄婆婆和兒子改嫁韓世忠手下小校。岳飛得知後送去500貫資助她,這才另娶李氏。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後車駕,被岳飛平定後,高宗密旨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③令出如山,賞罰分明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掠」,是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在古代,令出不行者斬,很多軍隊做得到,號稱損壞莊稼買賣不公斬的也不少,但真正做得到的,恐怕只有岳家軍一支。所以岳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嚴格的軍紀外,又有濃濃的溫情:士卒傷病,岳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外,還「以子妻其女」(部將犧牲後僅余孤女無人照料,岳飛讓兒子娶她),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如此賞罰分明官兵同心的軍隊,自然是「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④不縱女色 南宋諸將中,唯有岳飛堅持一妻,且從不去青樓縱欲。吳階曾花二千貫買了一名士人家(讀書人家)的女兒送給岳飛,岳飛以屏風遮擋問道:「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粗食,娘子若能同甘苦,便請留下,否則,我不敢留你。」女子聽了竊笑不已,顯然不願。岳飛便遣人送回。部將諫阻說不要傷了吳階的情面,岳飛說:「而今國恥未雪,豈是大將安逸取樂之時?」吳階得知後益發敬重岳飛。 ⑤事母至孝 母病,「嘗葯進餌」,親自侍奉;母亡,赤腳扶棺近千里。岳飛認為:「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復有愛主之忠?」(在家裡尚且不能孝順父母,又豈能忠君報國?) ⑥文才橫溢,儒將風范 岳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問題。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鄴架,形容藏書極多;蘇體,蘇東坡書法甚好,岳飛學的便是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這造就了岳家軍強大的謀士團體,也招致了高宗和士大夫集團的忌恨和恐懼(不怕武將會打仗,就怕武將有文化——武將受到文人士子的敬重,這是統治者最害怕和忌諱的事),成了死因之一。 ⑦並非莽夫,極具政治智慧 多認為岳飛沒有政治智慧,其實他既懂得與同事搞好關系(屢次主動與諸大將搞好關系,比如送劉光世部將戰功,平定楊幺後送大船與諸將等),又懂得韜光養晦(比如任樞密副使時與韓世忠一起寄情山水),對立太子的重要性等政治事件看得一清二楚,但其性剛直,寧折不彎,不願意諂媚逢迎權貴,更不願意在國難之時迎合投降派,屢次上書反對高宗與秦檜的投降行為,故必為宵小所忌。
E. 岳飛傳文言文全文翻譯
紹興七年,岳飛覲見。宋高宗從容地問:「你是否得到良馬?」 岳飛答復說:「我本來有兩匹良馬。它們每天要吃潔凈的小豆數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凈良好的食料或飲料,它們寧可挨餓而不承受。裝上鞍甲,騎著它起跑,初時並不是很快,等到跑上百里,才賓士奮進。從中午跑到黃昏,還可以多跑兩百里。此時卸下鞍甲,它既不喘氣,也不出汗,展現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這是因為它們度量大卻不貪隨便之食,精力充沛卻不逞一時之勇。它們是跑遠路的良駒啊!
可是,不幸的是,它們在歷次戰役中已相繼死了。目前我所騎的馬就差多了。它每天吃的糧食只有數升,對食料從不挑剔,對飲用的水也不作選擇。馬鞍尚未套好,就要舉蹄奔跑。剛跑完百里路,力氣就用完了,汗水也濕透了,好象就要死去那樣。這是因為它度量小,所以攝取的食物雖少卻容易飽和,喜愛逞強但卻外強而中干。它只是平庸低劣的馬而已!」
F. 大宋英雄-岳飛傳
史實的拘泥與民間性的失度
摘要:古代以岳飛故事為題材的小說、戲劇作品有十多部,然其藝術性皆未達到經典作品所具有的高度,《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等過分依賴史書,而失去了文學藝術性;《精忠記》等戲曲作品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卻又背離了藝術的真實。論文作者鑒於古人編構的岳飛故事的失敗教訓,得出了創作歷史小說或歷史劇的三條正確原則,即:一是高度地尊重歷史,反映所描寫的那一歷史時期的真實的面貌;二是作者應對那一段歷史與歷史上的人物有自己獨特而正確的評價;三是要將所描寫的歷史充分故事化;
關鍵詞:古代 岳飛故事 編創 失敗 教訓
岳飛,一位家喻戶曉的抗金英雄。他的形象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其形象所蘊涵的內容,則成了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這個形象能夠被塑造出來,當然與戲曲、小說的作用是分不開的,但是,用一定的藝術標准來衡量,戲曲與小說中的岳飛故事,皆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岳飛故事的代表作《精忠記》不是戲曲的經典之作,岳飛故事的小說代表作《說岳全傳》,與同是英雄傳奇小說的《水滸傳》相比,則有相當大的距離。細審其原因,在於敘寫岳飛故事的作者或過分拘泥於史實,或完全承接民間的傳說,沒有表現出獨自的史識與藝術觀。如果所敘寫的人物不是岳飛這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與罕見的銜冤屈死的忠臣,岳飛故事的戲曲小說作品,當不會有多少影響,可以說,是岳飛這個人物使寫他的文學作品有了知名度。不像其它經典作品那樣,因其作品藝術性的精湛與高超,使得所寫的人物宋江、武松、李瓶兒、王熙鳳、薛寶釵等等形象站立了起來,並活在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與觀眾的心中。這種情況,決不是個別的,在戲曲小說的發展史上,屢屢出現。因此,研究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等過分依賴史書而失去了文學藝術性
由於岳飛在轉危為安、保衛新生的南宋政權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名字在當時可謂無人不曉,因此,岳飛故事的傳播很可能在他轉戰南北、立下顯赫戰功之時,就已經開始[①],當然,彼時的故事只會敘述他在率軍打仗時是如何的英勇,如何的料敵如神,而很少會講說他打仗之外的故事。故事肯定有誇飾的成份,但一定事出有因,決不會無中生有地虛構,也不會將韓世忠、劉錡等將軍所做的事放在他的身上,因為畢竟是當代人講當代事,故而,岳飛故事自產生時起,就會以岳飛真實的政治與軍事生活為基礎。
岳飛被誣遭刑到平反昭雪的這一段時間,即從高宗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到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78年)高宗禪位給孝宗的二十一年間,民間與瓦舍中的書場當不太講說岳飛的故事,至少不會公開講說。孝宗即位後一個月,便以仰承太上皇帝(指高宗)的旨意為名,下令追復岳飛的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②](岳珂《金佗稡編》卷三十三《追復少保兩鎮告》)自此以後,民間當出於對英雄的敬仰、懷念和對奸臣的憤恨之情,百姓與說話人會比過去更加熱情地講述岳飛的故事,以此歌頌他的豐功偉績。約成書於1275年的《夢梁錄》說:
講史書者,謂講說《通鑒》、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有戴書生、周進士、張小娘子、宋小娘子、邱機山、徐宣教;又有王六大夫,原系御前供話,為幕士請給,講諸史俱通,於咸淳年間,敷演《復華篇》及《中興名將傳》,聽者紛紛,蓋講得字真不俗,記問淵源甚廣耳。[③]
「咸淳」為南宋度宗年號(1265-1274),距岳飛平反已有八九十年時間,因此,王六大夫決不會是勾欄中講述岳飛等抗金名將故事的第一人,《中興名將傳》也不會於此時才產生,他只不過是講述抗金英雄故事的諸藝人中的姣姣者罷了。宋代的另一本筆記著作《醉翁談錄》卷首《舌耕敘引·小說引子》也提到了書場中有關於中興名將的故事,雲「新話說張、韓、劉、岳,史書講晉、宋、齊、梁。……說忠臣負屈銜冤,鐵心腸也須下淚。」[④]由上述兩條材料可見,早期的說書藝人在說岳飛故事的時候,是將他和張浚、韓世忠、劉錡等中興名將放在一起演述的,其目的大概是為了全面地反映宋金戰爭的圖景。
宋時講述「張、韓、劉、岳」的「新話」腳本雖然已經湮沒無存,但是,從明代刊刻的該題材的小說中仍依稀看到宋時說「中興名將」故事的面目。現存最早的反映南北宋之交的宋金戰爭小說當是熊大木編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⑤]。大木,號鍾穀子,福建建陽縣人,約於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前後在世。根據《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序》的介紹,該書是因受了《精忠錄》的啟發而寫成的,《精忠錄》是一部敘述岳飛業績,並收錄從南宋直至明代表彰岳飛的各種誥諭、表章與詩文的書籍,不是文藝作品。以熊大木之才,不足以憑空創作出一部八卷本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根據該書的內容來看,他一定有所憑依的,很可能是根據一部或數部同名小說而進行整理的,如:
卷二《李綱措置御金人》在敘述到「金將蓋斡離不率領眾兵直抵城下,屯札於牟駝岡」時,作了這樣的注釋:
牟駝岡,京城外西北隅地也,岡勢隱轔如沙磧,然三面據水,前枕霧澤陂,即孳生馬監之所。芻豆山積。異時,郭葯師來朝道:「君命打毬於其間。」故知可以為寨地。金人兵至,徑趨其所,實葯師道之耳。
又同卷在「遣太宰張邦昌隨御弟康王為質於金營」句下,注雲:
康王者,名構,乃徽宗第九子,韋賢妃所生。為質者,做當頭也。
如果是獨立創作的小說,就完全可以對「牟駝岡」的地理進行描述,也可以辟出一定的篇幅對康王趙構的生平來歷作一番交待,不會再對正文進行注釋。之所以如此,一定是熊大木認為原著的介紹過於粗疏,一般的讀者不易於理解,而熊本人又不想花力氣重寫,於是,就採用了正文中加註的辦法。像卷二中這樣的例子,在全書中多至數十處。最能說明熊大木依憑著底本而作該小說的論據是這樣的夾注,卷六敘述到「卻說酈瓊既殺了呂祉,恐宋兵追襲,連夜投奔偽齊去了」,其下注雲:「此一節與史書不同,止依小說載之。」又卷八敘「秦檜既死,次日事聞於朝,高宗隨即下詔黜其子熺罷職閑住,其親黨三十二人皆革去官職,全家遷發嶺南去訖」,其下注雲:「此小說如此載之,非史書之正節也。」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不以岳飛一人為主要人物,描寫較多的正面人物如張浚、韓世忠、劉錡、岳飛、吳玠等人,因此,它承接了宋元說話總講「張、韓、劉、岳」的傳統。那麼,該書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概括起來說,為泥執於歷史的真實,它放棄了文學創作應有的藝術追求。具體地說,有下列四點表現。
一是在結構上按照史家商輅等撰寫的《續資治通鑒綱目》的內容進行紀年性質的編排。如卷一的開頭明確地說,本卷所敘述的為「起靖康元年丙午歲,止建炎元年丁未歲,首尾凡一年(的)事實」。又卷之七開頭雲:「起紹興十年庚申歲,止紹興十一年辛酉歲,首尾凡一年事實。」由於作者在編寫此書時,對史書有較強的依賴性,只是想藉助史書提供的資料,擺列兩宋之交的重大的事件,故作者沒有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對於史料進行藝術化的編排、補充與一定程度的虛構,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使結構嚴密、完整、前後照應,結果是結構鬆散,支離破碎,內容之間,缺乏邏輯關系,有的地方很像一個精神失常者的癔語,上下無法聯綴。如卷之七在「秦檜怒貶張九成」一則中,寫岳飛被十三面金牌催回,無奈撤兵。北方的父老鄉親們聽到這消息後,遮馬痛哭,竭力挽留,岳飛雖然十分痛苦,卻只能稍作推遲,以便讓這些鄉親們遷徙到南方去,免遭卷土重來的金人報復。接下去,讀者最想知道的是岳飛被召回行在臨安之後,秦檜、高宗是如何對待他的,該書卻沒有按照這種邏輯順序寫下去,卻岔到了忠植大義死節、劉錡疊橋破虜、楊沂中王德勇斗兀術等事情的敘述上,將岳飛這條線完全擱置了起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宋朝的前線部隊調離之後,歷史上確實發生了這樣的戰事,作者不知道怎樣取捨史料,只得在此將忠植、劉錡等人的事插了進來。
如果說這樣寫雖然斷裂了朝廷強召岳飛的故事線,但以此表現了岳部撤離之後對局勢的嚴重影響,尚有一定道理的話,那麼,寫吳玠之死,則純粹是編年體的史書筆法了。在卷之六「胡世將議敵金兵」一則中,敘寫忠義英雄李世輔因抗金有功,而得朝廷封賞,高宗又召他入朝覲見,於是,「世輔乃率部下三千人南來朝見高宗,高宗大悅,曰:『未度遠鎮而有忠義士若是,始終為宋也。』世輔叩首稱謝,帝撫勞再三,賜名顯忠。」這個交待是清楚的,中心人物是李世輔,令讀者萬萬想不到的是,緊接著,該書綴上了這么一句:「是年五月,四川宣撫使吳玠卒。」吳玠之死與李世輔受封,風馬牛不相及,然而編年體的史書《續資治通鑒綱目》上就是這樣寫的。更有甚者,不要說所述的事情之間不相銜接,連語句之間也不連貫。在敘事之時會莫明其妙地從這一句跳到另一句,如卷七「秦檜定計削兵權」一則中,有這樣的句子:「檜大喜曰:『公言深合我意。』因設酒禮待(范)同。飲至半酣,問及朝中某人可進,某人可退。(范)同事商議。飛即承命進見高宗於拱德殿,拜伏階下……」,前面說到秦檜與范同臭味相投,兩人一邊飲酒,一邊謀劃人事上的問題,突然間,又說到岳飛拜見高宗,讀者讀到這里,會生茫然之感。這不是斷文的問題,而是作者在拼湊史料時過分粗心所致。
二是所述內容多半照搬史實。我們以書中所述的岳飛故事為例,來看它與史實切合的程度。該書所寫的岳飛事跡從則名中可以看出,有「岳鵬舉辭家應募」、「岳飛與澤談兵法」、「岳飛計劃河北策」、「岳飛破虜釋王權」、「岳統制楚州解圍」、「岳飛用計破曹成」、「詔岳飛征討湖寇」、「岳飛定計破楊么」、「岳鵬舉上表陳情」、「岳飛奏請立皇儲」、「岳飛兵距黃龍府」、「岳飛上表辭官爵」、「岳飛訪道月長老」、「周三畏鞠勘岳飛」、「下岳飛大理寺獄」、「秦檜矯詔殺岳飛」、「陰司中嶽飛顯靈」、「棲霞嶺詔立墳祠」。對照《宋史·岳飛傳》,除極少數的情節出自民間傳說外,皆大同小異,甚至在語句上亦頗相同,我們不妨以三個事跡為例作一對比。
一、關於岳飛的出生。《宋史·岳飛傳》雲:
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世力農。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有耕侵其地,割而與之,貰其財者,不責償。飛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未彌月,河決,內黃水暴至,母姚(氏)抱飛坐瓮中,沖濤及岸,得免,人異之。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於周同,盡其術,能左右射。……[⑥]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一「岳鵬舉辭家應募」則曰:
卻說相州湯陰人姓岳名飛,表字鵬舉,世以農為業。其父岳和,能勤儉節食,以濟飢者,耕田有侵其地界,和即割與之,亦不與辯;人借錢谷,有負其債者,再不索取。由是鄉人皆感德之。其妻姚氏尤賢。生岳飛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因以為名,未滿月,黃河內決,大水暴至,飛母抱飛在坐瓮中,隨水沖激及岸邊,子母無事,人皆異之。飛少負氣節,沉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生有神力,十二歲時,能拽三百斤弓、八石之弩。曾學射於豪士周同處,……盡得其術,能左右射,隨發隨中,他人莫能及矣。
二、關於岳飛利用間諜破劉豫事。《宋史·岳飛傳》雲:
飛知劉豫結粘罕而兀術惡劉豫,可以間而動。會軍中得兀術諜者,飛陽責之曰:「汝非軍中人張斌耶?吾向遣汝至齊,約誘至四太子,汝往不復來,吾繼遣人問,齊已許我,今冬以會合寇江為名,致四太子於清河。汝所持書,竟不致,何背我耶?」諜冀緩死,即詭服。乃作蠟書,言與劉豫同謀誅兀術事。因謂諜曰:「吾今貸汝,復遣至齊,問舉兵期。」 刲股納書,戒勿泄。諜歸以書示兀術,兀術大驚,馳白其主,遂廢劉豫。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五「鎮汝軍岳飛(應為雲)立功」則曰:
岳飛知其奸細,乃佯責之曰:「汝非吾軍中人張斌乎?我差汝幹事去,緣何被吾軍捉來?」諜者怕死即詐認之。岳飛喝退左右,引近前謂之曰:「我前日使爾送蠟書去齊國,約定誘引四太子人馬來,使兩下合兵攻之。爾去了,便不回報我,復遣人會知齊主,並不見書下落,原來是爾作事不機密矣。汝罪該萬死。吾今貸汝,復遣至齊,問舉兵日期,宜以死報。」諜者連聲許諾,岳飛即修了書,納於蠟丸中,將其人於股上肉刲開,以蠟丸填於股內,即將金槍葯塗之,外用綿縛定,又賞與銀數兩,遣行,叮嚀之曰:「再不許有誤,待殺了兀術,與齊主成得事後,我當重保爾官職。」諜者唯唯,拜謝而出。漏夜走回黎陽。見兀術,取出蠟書遞與兀術。兀術看了大驚,誠恐軍中有變,就夜領兵北去。歸至本國,將岳飛與劉豫約書奏聞金主,金主熙宗大怒,遣人前至汴京詰問。……
三、關於兀術即將被打敗而書生勸其不撤退事。《宋史·岳飛傳》雲:
方兀術棄汴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矣。」兀術曰:「岳少保以五百騎破五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書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岳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兀術悟,遂留。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六「小商橋射死楊再興」則中寫道:
兀術將從眾議,下令各營人馬准備渡河而去。有書生入見兀術曰:「太子不須走矣,岳少保且將退去。」兀術曰:「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之眾,今汴城士民日夜望其來,何如可守?」書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岳少保自身且不能免,況欲成功乎?太子且暫駐兵以審岳家動靜,那時退去未遲。」……兀術……復下令留兵不去矣。
由上述三個情節的敘述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出小說對史書的依賴程度,簡直就是對史書的抄襲。這三個情節都是出彩之處,留給作家很大的創作空間,可以在此框架內編造出許多花團錦簇的文字,然而,小說的作者可能是才力不足,或時間有限,或對小說的審美原則不甚了了,只是對史書中的記述做了一些語言通俗化的工作。作者也不隱瞞他對史書的高度依賴,時以「出《通鑒》」、「出岳飛行狀」等注釋來說明內容的出處。
三是堆積了大量的歷史文書。如在描寫岳飛的故事行跡時,作者先後插入了21本奏章、3篇題記、1篇檄文、一封書信等。到了卷八「秦檜矯詔殺岳飛」則,乾脆將《精忠錄》中還沒有塞進來的岳飛文稿全部抄錄進來,並加了一個說明,雲:「愚以王平昔所作文跡,遇演義中可參入者,即表而出之。有事不粘連,未入本傳者,另錄出於王之終章後,以便觀覽。」這種大量堆積歷史文書的作法,不僅僅出現在描寫主要人物的過程中,一般的人物,只要作者覺得文書本身有價值,便不吝篇幅,硬地插了進來。如卷六「議求和王倫使金」一則中引錄了李綱與胡銓的奏章各一本,佔全則篇幅的三分之一強。卷三「胡寅前後陳七策」一則中,其策論超過了故事敘述文字的一倍。當讀者讀到這些冗長的文獻時,你會失去此時是在閱讀小說的意識,以為是在看一本枯燥無味的歷史文獻資料集。
該書不但抄錄書中人物的文稿,還抄錄《續資治通鑒綱目》中的評論或其他史學家的評論。如卷七「秦檜怒貶張九成」則中抄錄了綱目論斷,雲:
嗚乎!宋事至此,浸不可為矣。是時諸將進取,所向有功。金虜敗亡,心喪膽落。而中原之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誠應天順人、機不可失之際也。苟能假以歲月,莫或撓之,如《易》雲,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則不為。舊疆可復,或幽燕亦可復,不惟仇恥可清,而沙漠亦可清。……
不論這些評論是否高明,放在史書中,表現出史學家對一段歷史上的人與事的認識,是完全可以的,自《史記》之後的史書,大都有這樣的體制,然小說是用故事再現一段歷史的圖景,完全不同於史書的作法。作者當然有自己的史識,然而只能通過選材與對人和事的描寫,不動聲色地將自己的思想、褒貶態度與對歷史的評價,融入其中,就像鹽溶於水一樣,而決不能仍像史書那樣,鹽水分開。否則,小說將失去它獨有的審美功能,無多少藝術性可言。
四是由於盲目地採用史料,不加剪裁,使得該書的思想不集中,人物形象不鮮明。《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反映了兩宋之交時的民族戰爭,貫穿該小說的主要思想應該是肯定主戰派岳飛、張浚、韓世忠、李綱、宗澤等人與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所作的堅決的斗爭,並歌頌他們在抗金的戰場上,置個人的生死於度外,忠心報國,奮勇殺敵,為民族的生存與國家政權的穩定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刻畫岳飛的形象應該集中寫他為了抗金戰爭的勝利,不計較個人的任何得失,所謂「精忠報國」是也。為了突出他的形象,應主要寫他與奸臣的尖銳矛盾。然而,該小說並未能完全做到這些,在有些地方,它所寫的與它所想表現的思想恰好相抵觸。如卷八「和議成洪皓歸朝」則,寫秦檜將前線節節勝利的部隊調開,又殺了岳飛之後,和議終於成功,兩國簽訂了盟約,金人不但歸還了部分疆土,還送來了太上皇、邢後的梓宮與太後,讓長久絆羈在金國的使臣們也返了鄉國。小說花了一則多的篇幅,大力描寫金主不聽臣子們的勸告,堅持履行事先的約定:「久留皇後在金,使命往來不息。今既講和,而又不歸之太後,則諸侯聞知,皆以我為無信義主也。況一言已出,豈可復追?」接著又寫了宋國君臣百姓們為迎接梓宮與韋太後回國的忙碌與歡欣,「中外軍民百姓,各排門迎接,無不踴躍歡呼,皆言皇太後復還朝廷,社稷之福也。」由這樣的描寫來看,似乎秦檜調離前線的部隊與處死岳飛的決定是對的,將軍們可能正如秦檜所猜度的那樣,是以恢復失地為名,行邀功建勛之實,不顧連年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負擔與苦難。這樣的描寫,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史實的根據,但總體則違背了歷史。作為文藝作品來說,它則表現出思想混亂,前後不一,很難對讀者產生專一的思想影響。再如岳飛的形象問題,作為一個真實的岳飛,處在那樣復雜的環境中,他肯定與君王、大臣、同僚、部屬有著這樣那樣的矛盾,有的屬於在主戰與主和這個原則問題上的矛盾,有的屬於個人的性格造成的,有的則完全是由於誤會而導致的。如果全部寫上去,必然會沖淡忠與奸的矛盾。該小說就是這樣,它除了寫岳飛與秦檜等投降派的矛盾外,還寫了他與張浚、張俊及高宗的矛盾,而且將岳飛之死的起因歸結到與張俊的矛盾上,這大大減輕了秦檜等奸臣的罪責。歷史上的岳飛確實因與高宗趙構意見不合而多次上書請求辭去兵柄,如在紹興九年的二、三月間,他在反對和議無效之後,曾憤然上書請求解除軍職,奏書雲:「比者修盟漠北,割地河南,既不復於用兵,且無嫌於避事。伏望陛下俯照誠悃,曲賜矜從,令臣解罷兵務,退處林泉,以歌詠陛下聖德,為太平之散民,臣不勝幸甚。」[⑦]之後,在被十二面金牌逼迫還師,所得州縣旋復淪陷時,在帝相聯手、削去三大帥的軍權之後,岳飛皆認真地上書辭職。[⑧]這反映了岳飛與投降派之間沖突的尖銳,但岳飛還是一位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每當局勢緊張、岌岌可危之時,他總是能聽從朝廷的召喚,立即率軍赴難。《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作者本意是為了將岳飛塑造成一位絲毫不計較個人利益、一心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但他對這些史料不能進行正確地處理,多次寫到岳飛請還兵權事,母喪請還兵權,守制請還兵權,目疾請還兵權,明升暗降時又提出請還兵權,並寫了當朝廷要他出山時,他總是反復推阻,這在客觀上會使讀者得出這樣的看法:岳飛也有個人的打算呢,他請還兵權的目的多是為了要挾朝廷吧。這無疑會損害岳飛這一人物的形象。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傳至明末,金壇人於華玉認為它「俗裁支語無當大體,間於正史多戾繇來,幾以稗家畜之」,不滿於書中夾有「小說家言」,於是進行「正厥體制,芟其繁蕪」的刪節工作,名該書為《岳武穆盡忠報國傳》,[⑨]由於削盡了所謂的「齊東野語」,於書比起熊書來,更加接近歷史而愈發遠離小說了,可以說,不但未在熊書的起點上進步,反而倒退了。雖名為「岳武穆盡忠報國傳」,但是似乎有一半的內容與岳飛沒有什麼關系,讀起來更加枯燥無味。自然,它在讀者中間,更不會產生多少影響。表現岳飛故事而泥執於史實,不僅長篇小說如此,短篇小說也是這樣。清人陳樹基輯錄的以西湖名勝為背景的小說《西湖拾遺》中有「岳武穆千秋遺恨」篇,也是一依岳飛本傳,只是語言稍為活潑一些罷了。[⑩]
《精忠記》等戲曲作品多取材於民間傳說,背離了藝術的真實
上述所講的岳飛故事主要源於正史,可謂正史的文學性表現。古今的岳飛故事還有另一種來源,這就是民間傳說,即老百姓與民間藝人根據岳飛行跡的輪廓,結合自己的歷史評價、愛憎態度、審美取向進行編創,然後說書人、曲藝藝人、戲曲的編劇、小說的作者再利用這些材料整合、編構一個有別於正史的岳飛故事。岳飛的民間傳說至遲肇始於南宋,洪邁的《夷堅志》雲:
秦檜矯詔,逮岳武穆父子下棘寺獄,遣萬俟卨鍛煉,未服。一日,檜於東廂窗下畫灰密謀,檜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難。」武穆遂死獄中,張憲、岳雲棄市。金人酌酒相賀曰:「莫予毒也!」後檜挈家游西湖,忽得暴疾,見一人瞑目厲聲曰:「汝誤國害民,我已訴於天,當受鐵杖於太祖皇帝殿下。」檜自此怏怏死。未幾,子熺亦亡。方士章,見熺荷鐵枷,因問,「太師何在?」熺泣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以往,果見檜與萬俟卨俱荷鐵枷囚鐵籠中,備受諸苦。檜囑方士曰:「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犯矣!」後有考官歸自荊湖,暴死旅舍,復甦曰:「適看陰間斷秦檜事,檜與卨爭辨,檜受鐵杖,押往某處受報矣。」[11]
檜興岳飛之獄,如何誣陷,又如何矯詔處死,都是極機密的事情,夫人王氏有沒有參與,不要說一般百姓不知道,即使是與檜同朝共事的大臣也不會知道,說他夫人提醒他「擒虎易,放虎難」而致岳飛被殺,純是民間猜度。至於檜在西湖為岳飛追命,死後又受冥間嚴懲,只是百姓的希望奸臣不得好死的一種心理慾望罷了。然因這種情節吻合了古代人民的政治觀、倫理觀與民族感情,故能代代相傳。元代楊維禎的《東維子集》卷六《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在介紹了講史藝人朱桂英的身世及她善記稗官小說後說:
因延至舟中,為予說道君艮獄及秦太師事,座客傾耳聳(聽)。知其腹笥有文史,無煙花脂粉。[12]
又據楊維禎《岳鄂王歌·小序》得知元時民間盛傳岳飛陰報之事,雲:
予讀飛傳,冤其父子死,而陰報之事史不書,及見於稗官之書。張巡之死,誓為厲鬼以殺賊,烏不知飛死不為厲以殺檜乎?[13]
除了這些以外,民間傳得最多的當為「瘋僧譏秦」事。《江湖雜記》雲:
檜既殺武穆,向靈隱寺祈禱,有一行者亂言譏檜。檜問其居止,僧賦詩有「相公問我歸何處,家在東南第一山」之句。檜令隸何立物色,立至一宮殿,見僧坐決事。立問侍者,答曰:「地藏王決秦檜殺岳飛事。」須臾,數卒引檜至,身荷鐵枷,囚首垢面,見立呼告曰:「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14]
陰司替岳飛父子主持公道,嚴懲秦檜,以示天理不滅,雖為不經之談,但卻被藝人、作家們廣泛採納,最典型的例子為戲曲劇目《東窗事犯》。該劇目將瘋僧譏秦與秦受冥報兩事合在一起,元明兩代有數人採用這些材料作同名劇目,分別為元孔文卿《地藏王證東窗事犯》[15]、元金仁傑《秦太師東窗事犯》[16]、宋元佚名戲文《秦太師東窗事犯》[17]、明周禮《岳飛東窗事犯》[18]、明佚名根據《岳飛東窗事犯》而改編的《精忠記》。[19]
這些劇目雖然對於樹立岳飛在人民中間的光輝形象,激發觀眾的民族熱情,宣傳正確的社會倫理觀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它們都沒有成為藝術生命永遠不衰的經典劇目,之所以如此,我以為,其原因是藝人或文人作者在處理民間傳說的材料時沒有把握住分寸,嚴重失度,遠離了藝術的真實,使作品中的許多內容不合情,也不合理。我們試以岳飛戲曲的代表作品《精忠記》與《如是觀》[20]為例來看看它們失度的具體表現。
表現之一,作者在恨奸敬忠的愛憎感情的支配下,信手編構既不符合史實又無藝術真實性的情節。如認為岳飛被迫害是由於秦檜夫婦為金國的間諜。《精忠記》第九出《臨湖》中秦檜自白雲:
憶昔身遭俘虜,驅馳千里拘囚。凄涼幾度可憐秋,只為汴京失守,曾與金人盟誓。航海夫婦回州,官居清要勝封侯,稽顙丹墀拜首。……曾與大金盟誓,得放還鄉,願作他國細作。……今本朝有一名將官姓岳名飛,見今統領大軍,要收河北之地。近日邊上報來,道真個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倘被他收復了河北之地,大金必定罪我。……
此傳說到了《如是觀》作者手中,為了進一步醜化秦檜,也為了給秦檜迫害岳飛尋找到更為民間認可的理由,對此情節添油加醋,不惜花費大量筆墨,肆意鋪排秦檜夫婦與金人骯臟的勾當。說被金人扣押在北方的秦檜,為了博得一個好的前程,不惜用妻子王氏的色相去主動勾引金國四太子兀術,王氏得到了兀術的歡心之後,居然對兀術產生了感情,當兀術派他夫婦打入南宋王朝,做金國的細作時,她表現了留戀不舍之意,贈予金鳳釵一股,「以見賤妾不久還金,雙鳳和鳴之兆」(第十齣),之後,她不斷地提醒秦檜,千萬不要忘記金國的恩德。當她看到邊報上關於岳飛連連獲捷的消息後,「(白)嚇,岳飛,我與你誓不兩立矣!(唱)分明打散我的鸞鳳隊,休想輕輕饒過伊!(白)啊呀,四太子嚇!(唱)你今何地?須知見面杳無期。意中人漂泊在天涯,叫我按不住長吁氣。」(第十六齣)
G. 岳飛傳主要內容200字左右
《岳飛傳》主要講述一代民族英雄岳飛,從一個貧家之子成長為一代名將,從精忠報國,到最後含冤屈死的悲壯生平。岳飛出生於湘州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刻苦學習,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成為一位智勇雙全的人才。岳飛青年時期,正是徽宗、欽宗被金兵掠走,趙構在臨安稱帝之時。
他先後四次從軍,在開封受到著名將領宗澤的賞識。他的部隊以記律嚴明著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被人們稱為「岳家軍」。這也是因為他背上的「精忠報國」四個鮮明的字。岳飛大敗金兀術後,兀術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但是,正當岳飛節節勝利之時,貪生怕死的趙構,聽從了賣國賊秦繪的奸計,一天之內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師。岳飛痛心的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江山,一朝全休。」並寫下了「怒發沖冠……」這樣的詞句。岳飛一回到臨安,就被解除了兵權。
不久,奸賊秦繪誣告岳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殺害了年僅39歲的岳飛。過了許多年,岳飛才被平反,但他堅持抗金斗爭,贏得了廣大人民的尊敬,為世代所傳誦。
(7)長篇小說岳飛傳閱讀擴展閱讀:
《岳飛傳》是在南宋立國未穩、金岳大舉進犯的背景下展開的。以岳飛為代表的愛國將領們力主抗金,而以秦檜為首的漢奸們主張賣國求的。宋主宗生性懦弱,主張偏安一方,便站在了投降派的這一邊,這就註定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當我們看到岳飛在戰場上轟轟烈烈地抗金,最終卻屈死於風波亭上時,不禁為他的愚忠和社會的黑暗而感到強烈的震撼。
岳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名將、民族英雄 ,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參考資料:網路-岳飛傳
H. 《岳飛傳》的主要內容,急急急!!!
岳飛從小就參加各種勞動,如牧牛放羊、拾柴剖草、燒火煮飯之類。因自幼嚴酷的勞動鍛練等因素,造就了岳飛驚人的膂力。
岳飛非常喜愛武術。岳飛年紀不滿二十歲,已能挽弓三百斤(宋朝一斤約合今1.2市斤),用腰部開弩八石(宋朝一石為92.5斤,約合今110市斤)。按宋朝軍制,「弓射一石五斗」,已算武藝超群,可選充「班直」,當皇帝的近衛。北宋武士挽弓的最高紀錄也只有三石⑾。可知岳飛的挽弓能力已至登峰造極的境地。
岳飛十幾歲時,曾向「鄉豪」周同學習射箭。周同當眾表演,連發三箭,都射中靶心。岳飛取過弓來,也射了兩箭,居然射破周同的箭筈。周同大驚,立即將兩張心愛的弓贈送岳飛。只花費數日功夫,周同就傳授了岳飛全部射箭的訣竅。經過苦心練習,岳飛能夠左右開弓,百發百中。
後來周同病死,岳飛悲痛不已。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都要到周同墳前弔唁。由於經濟拮據,岳飛甚至典賣了自己的衣服,在墳前酹酒埋肉。岳和發現兒子的衣著突然一件件去向不明,便追問岳飛,甚至笞撻他,而岳飛卻既不埋怨父親,也不說實情。後經岳和暗地裡跟蹤,方才發現了兒子的秘密,轉而稱贊岳飛。
岳飛一家祖祖輩輩扶犁握鋤,不可能有多少文化,宋代的農村,有所謂「冬學」,從十月到十二月,利用農閑,由窮書生教課。課本有《百家姓》、《干字文》、《雜字》之類,時稱「村書」。農家子弟認識一些字,可能會少受一些官吏、保正、保長、攬戶(以承攬他人賦稅的輸納為業者)和地主的欺詐。農家子弟入學,並不是為入仕當「公卿」。
岳飛可能也在冬學里念過村書。盡管他對文化知識如飢似渴,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農家子弟一般不可能在文化上得到深造。窮困的岳家無力購置蠟燭之類,在白天辛勤勞作之餘,岳飛經常靠燃燒枯枝敗葉發出的火光,看書識字,以至通宵不寐。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強,又有持久不懈的頑強毅力。後來當將帥時,終於有相當的文化水平,「略知書傳」,即懂一些儒家經典,能賦詩,填詞,作文,寫行書,其書法則學蘇軾,「字尚蘇體」。
I. 岳飛傳的主要內容
岳飛傳的內容主要是說岳飛帶領家人民眾抗擊金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