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歷史小說劉伯溫
⑴ 劉伯溫的作品有什麼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准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准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後來被謚為"文成"。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葯,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葯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⑵ 明朝大臣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簡介:
劉伯溫本名叫做劉基1311年7月1日在處州青田縣南田鄉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詩文三大家就指是劉伯溫、宋濂與高啟。
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紀的劉伯溫被朱元璋邀請出山,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謀劃策。朱元璋多次將劉基稱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見劉伯溫有相當高的政治策略頭腦。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劉伯溫並不以功臣自居,被封誠意伯。後與丞相李善長、胡惟庸意見不合,逐漸失去朱元璋的信任,61歲的劉伯溫告老還鄉,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成為天子的朱元璋此時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劉伯溫將自己的兒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顯,朱元璋也會將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來,噓寒問暖。
還鄉後的劉伯溫行事非常低調,但也觸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謠傳說劉伯溫所選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氣,結果朱元璋聽聞後就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抑鬱成疾,朱元璋聽聞後便讓胡惟庸帶著太醫前去診治,結果情況愈發嚴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於家鄉,享年六十五歲。
(2)長篇歷史小說劉伯溫擴展閱讀:
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時,文靠劉伯溫武靠徐達常遇春沖鋒陷陣。尤其是對料事如神的劉伯溫更是言聽計從,因而能在群雄紛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統一中原大地。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要封劉伯溫為一品左丞相,可是劉伯溫己看透了朱元璋,因此,他堅決辭封不受,要求告老回鄉。朱元璋覺的反正基業己定,有沒有他亦無關大局,也就順水推舟,遂了他的意願。
臨走的時候,與劉伯溫交往甚厚的右丞相徐達,捨不得劉伯溫離去,送了一程又一程。劉伯溫深受感動,灑淚分手時,對徐達說。
你我兄弟相處二十餘載,臨別贈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記,今年冬月慶功樓上,寸步莫離帝身,果然就在這年十月,朱元璋在慶功樓上大宴群臣。
徐達一直把劉伯溫的話記在心裡,自上樓後,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邊,寸步不離。朱元璋一一給功臣們敬過酒後,看了李善長一眼,推說要去小解,便與李善長下樓去了。
徐達靈機一動,喊著有事要奏,也隨後跟了下來。就在他們下樓之後,便有人撤去樓梯,點上了大火,可憐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全葬身火海!惟有李善長和徐達倖免。
⑶ 長篇歷史小說:劉伯溫 全三冊天象、天命、天意在哪裡下載電子版本
去新浪愛問,應該會有的。
⑷ 諸葛亮預言下一位智者是劉伯溫,但是劉伯溫預言的是誰呢
我覺得嘛。他們兩都是智者。~ 只是諸葛亮因為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出名。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封書急死曹真等等。這些都給他帶上了非常神秘的色彩。而劉伯溫雖然幫助朱元璋獲得天下。但他的神秘色彩沒有諸葛亮的多。! 所以人們都說諸葛亮是智星。劉伯溫比不上他。
⑸ 劉伯溫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什麼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郁離子》簡介
作者劉基
《郁離子》,郁,有文採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離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編輯本段]吳從善《郁離子》序
古之君子,學足以開物成務,道足以經綸大經,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於用也,秩之為禮,宣之為樂,布之為法度,施之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澤被於無窮。此奚特假言以自見哉!及其後也,雖孔子之聖可大有為,而猶不免述怍以傳道,況其下乎。然則必假夫文以自見者,蓋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為學既不獲措諸設施,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負經畫可以文明治世者,獨得筆之方冊,垂示千百載之卜。知而好者,或得以行,是亦吾澤所及,其志豈不為可尚矣夫?然自秦漢而降,能言之士何限,非不欲如前所雲也。率多淫於異端,失於偽巧,詭而不正,駁而不純,弗畔夫道固鮮。人苟用之以求致治,殆猶適燕而南其轅乎。闡天地之隱,發物理之微,究人事之變,喻焉而當,辯焉而彰,簡而嚴,博而切,反覆以盡乎古今,懇到以中乎要會,不襲履陳腐,而於聖賢之道若合符節,無一不可宜於行,近世以來未有如《郁離子》之善者也。夫鬱郁,文也;明兩,離也;郁離者文明之謂也。非所以自號,其意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嗚呼,此寧虛語哉?從善步嘗受讀,嘆其義趣幽賾,岐緒浩穰,或引而不發,或指近而歸近,懵乎莫測其所以然,逮閱之之久,觸類而求,然後稍得窺夫涯涘。竊譬諸醫師之寵,一葯必治一病,玉石、草木、禽獸之屬皆可以已疾延年,無長物也。此其為書所以深得古君子立言之旨,使其得君而措於用,其文明之治益天下後世為不薄,詎止度越諸子而已耶?是書為誠意伯劉先生所著,先生嘗自任以天下之重。於經綸之道,開物成務之學,素所蓄有,曾有以其概翊當今之運,輔大明之業,昭昭矣存諸方冊者。故御史中丞龍泉章公雖已刊置鄉塾,然未盛行於世。先生之子仲璟與其兄之於薦謀重刻以傳。嗟呼,茲豈一家得而私之者哉!僭為敘其大略,俾貽方來雲爾。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諸生吳從善序。
⑹ 有沒有關於劉伯溫的傳記,關於他真實的一生。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
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6)長篇歷史小說劉伯溫擴展閱讀:
劉基字伯溫,公元1311出身於江浙行省的青田縣。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而馳名天下,因此被後人比作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
劉伯溫自幼是聰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精心研究頗有心得,劉伯溫的記憶力是非常之好,讀書是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是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
天生的稟賦跟後天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矚目,他的老師曾經對劉伯溫的祖父說道:他日這個孩子定當光大你家門楣振興你劉氏家族 。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才傑,他於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上的精彩表演。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壓制。
劉伯溫是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到故鄉青田隱居,然而在這時候全國的形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各地反元起義頻發,元朝的統治搖搖欲墜,但各支起義軍又各樹一幟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當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
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不斷的推翻元朝的統治,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2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佐朱元璋,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完成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抱負,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之後更是如虎添翼。
按照劉伯溫給他指定的戰略方式先用誘敵之計打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與1363年在鄱陽湖將陳友諒勢力徹底消滅,第2年又依計將張士誠勢力消滅,接下來朱元璋派部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 准備在南京稱帝,1368年朱元璋稱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國改元為洪武。
⑺ 歷史上的劉伯溫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在民間野史中,相傳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了江山,還幫朱棣建了北京城,還是十三陵、山海關、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還通陰陽,甚至懂得運用超自然力量。
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⑻ 朱元璋劉伯溫查案哪一集
出自《朱元璋》第37集。
該劇改編自朱蘇進的長篇歷史小說《朱元璋》,講述了朱元璋從乞丐布衣到開國皇帝的傳奇一生。該劇於2008年7月23日在東方電影頻道首播。
劇情簡介
朱元璋的不斷賞賜讓劉伯溫再也承受不住終於決定回京,怎料吳風已在等候護送劉伯溫父子返回京城。朱標為長公主哭求朱元璋放過歐陽倫,可朱元璋卻要依律查辦,但馬皇後暗示朱標可口喻李善長處理此案,朱標頓時醒悟。
歷經半年的查辦讓劉伯溫滄桑衰老,李進前來迎接。劉伯溫向朱元璋稟報了此案的調查結果,其案涉及范圍之廣、人數之多讓朱元璋震驚,當得知此案全部牽涉淮西勛貴時,朱元璋幾乎崩潰。
⑼ 劉伯溫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劉基祖父劉順七,父親劉之奇世居江西宜豐天寶。元武宗至大四年劉基出生於江浙行省青田縣九都武陽村。為了紀念劉基,後世把這個村加上旁邊一些村劃分為文成縣(劉基謚號是文成公)。劉基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苟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准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繫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苟貼兒路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一家的豐盛款待,並留他們在家裡過夜。劉濠將苟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後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苟貼兒。苟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里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劉熵後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遂昌縣(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了,從而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求學經歷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一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周(敦頤)程(程顥、程頤)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屋看到一本天文書,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第二天竟能從頭至尾背誦如流,店主人知後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不僅使他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使他年輕時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坎坷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 劉基題跋像
[1]後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麼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後同歸於盡;要麼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一個崇尚氣節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後者,盡管那裡布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後,在家閑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干—番大事業。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並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 1336年(至元二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辭官後,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徵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後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蟄居隱退
1343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裡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助明開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並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朱元璋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並封為誠意伯。劉基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朱元璋封給了劉基「誠意伯」,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官。但其實朱元璋一直很想讓劉基做宰相,但劉基卻一再推辭。其實劉基是明朝開國元勛,功勞是很大的。而劉基也救過朱元璋很多次,次次驚險。若不是劉基,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劉基固然想當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因為這樣他就能實現他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抱負。但是他知道自己過於正直,會遭到奸臣的排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的。所以他告老還鄉,去和家人在一起了。
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於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葯方,他照單抓葯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葯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歷史功績:劉基的歷史功績在於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他主要幹了如下六件大事:(1)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後,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2)協助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於淮右,渡江後,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於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後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採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隻,攻下太平,進駐採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余。由於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卧室,徵求意見。劉基說:「主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朱元璋聽了劉基這番獨見後,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計劃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並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並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隻於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兗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餘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三年後(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斗,士兵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並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後,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及時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5)洪武開國以後,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誼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營建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6)六十一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臨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後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後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⑽ 想找一本叫《劉伯溫》的小說
我高中時在學校的地攤也看過幾頁,有些神奇和女性的描寫,只是不記得名字了,這樣的書我也喜歡,不知道還能否再找到,努力,全部買過來看看,想一想是高中97-2000,現在都過了15年左右了呀,當時那本書確實好看,可惜沒有錢買,挺喜歡看的額,現在想找肯怕困難了,有知情的相互交流哈,有些神話色彩和色情描寫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