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俠長篇小說
1. 杏林子是誰
杏林子 一. 本名:劉俠(筆名:杏林子) 二. 出生年月日:1942年2月28日,台灣政府已經將此日訂為:國定紀念日。 逝世日期:2003年2月8日 三. 學歷:北投國小學畢業 四. 經歷:內政部傷殘服務中心顧問兼義工組組長 台北市南機場社區發展實驗中心輔導 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創辦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障聯盟創會理事長
編輯本段得獎紀錄
第二屆基督教文藝獎-生之歌 第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另一種愛情 花蓮縣榮譽縣民 高雄市榮譽市民 第十三屆吳三蓮基金會社會服務獎 台北市榮譽市民 靜宜大學榮譽博士
編輯本段著作
1969年:《遙遠的路》(合著小說集) 1976年:《喜樂年年》 1977年:《生之歌》 1979年:《杏林小記》 1980年:《北極第一家》 1981年:《生命頌》 1982年:《誰之過》、《另一種愛情》 1983年:《凱歌集》、《皓皓長安月》、《牧羊兒——於右任的故事》 1984年:《大地注·生命注》 1985年:《我們》、《重入紅塵》、《母親的臉》 1986年:《行到水窮處》、《種種情懷》、《山水大地》、《杏林小語》、《杏林子作品精選一》、《讀雲—王祿松新詩水彩畫集》 1989年:《感謝玫瑰有刺》 1993年:《相思深不深》 1994年:《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1982年《誰之過》易名重新出版)、《現代寓言》、《杏林子作品精選二》、《杏林子作品精選三》 1995年:《生之歌》(重新出版)、《生之頌》(重新出版)、《阿丹老爸》、《北極第一家》(重新出版) 1997年:《心靈品管》、《寶貝書:殘障娃娃家長親職手冊》 1998年:《生命之歌》(有聲書)、《身邊的愛情故事》 1999年:《在生命的渡口與你相遇》 2000年:《為什麼我沒有自殺?如何度過生命低潮》(主編)、《探索生命的深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美麗人生的二二種寶典》 2002年:《打破的古董》、《好小子,喬比!》(圖文書) 2004年:《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
編輯本段與眾不同的作品
她的作品,讀者眾多,每年寒暑假都被台灣中小學選為假期讀物。但她與那些流行作家不同的是:她有一顆奮斗的心,不以書是否暢銷為志向,以勸勉青少年為己任,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她的書文字簡潔,讀來感性十足,透著淡淡的溫柔,沒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命運屈服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字里行間洋溢著樂觀和豁達,她用幽默的筆調描述著人生的種種際遇,述說著命運附加給你的諸多挑戰。 可以這樣說,身體的病痛使她能靜靜地觀看這個世界,生命的一點一滴都在她的書中,讀她的書,使人振奮。
編輯本段伊甸殘障基金會
在台灣,杏林子還創設了「伊甸殘障基金會」,為殘障者的醫療、工作、教育、福利等做著不懈的努力。 杏林子、杏林子的書,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生命的更高境界。
編輯本段死因
杏林子在61歲時,菲佣患有精神疾病,杏林子不幸被菲佣毆打腦部傷重不治。
編輯本段朋友與其他
平淡的真——讀杏林子《朋友與其他》有感(考查) 00中本2班 17號 林巧珠 提到杏林子,你會想到什麼呢?她的頑症?她的頑強生命力?她的優美文章?還是她的觀察入微的眼光?對於我來說,首先就是她的文章。雖說曾在中學時代學過杏林子的文章,但都被我忽略了。直到大一,打開普通話教程,看到裡面作為朗讀材料的《朋友與其他》,我的心靈深深地震撼了。我一向都深信文字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給人希望,影響人的價值觀,感動人的心靈。杏林子的這篇《朋友與其他》就給了我這方面的深刻感受。我尤其佩服她,能從細微的事物中發掘出意義深淵的內容,而字里行間充滿盼望的生活和活潑的生命力。 《朋友與其他》帶給我的震撼,不僅是作者杏林子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我對人生、尤其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朋友」的再一次審思。 猶記初中時讀馮夢龍的「三言」,為鍾子期與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而深深感動,作為朋友的最高境界也不過如此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開始尋找能與我相唱相和的「高山流水」,並一再固執地認為,朋友之間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絕唱,必定有著愛情般的轟轟烈烈,而這,才能稱之為「朋友」。 可是,現實卻給了我迎頭一棒喝!當然,這並不是說我沒有一個朋友,我有個閨中密友,無話不說,共享歡樂,同分哀愁,可是年少的我腦子里只有「高山流水」,認為這只是平淡生活的必需品,仍四處想找尋到「絕唱」。然而,現實展現在我面前的卻是,因為追逐的東西太多,友情也被沾染了名利,人們對朋友的期望甚或偏向他會對我有何用——抑或是可攀登的梯子,或是逃離困海的舟楫。朋友的稱謂,喪失了情誼的貞操。 難道「朋友」真的是千古才有一回的絕唱!? 「雖然都是極熟的朋友,……偶爾電話里相遇,無非是幾句尋常話。」 「心靈的契合已經不需要太多的言語來表達。」這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熟悉,又是那麼的陌生。反反復復地尋找,幾經輾轉,「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對自己年少的固執感到可笑,但那裡面所包含的,不也是一顆對朋友真誠的心? 朋友並不一定要伯牙與子期的「高山流水」的相隨與共,也不一定要武俠小說里的「兩肋插刀」,這些其實都是很少的,也是很難求的。而在我們這個現實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朋友,或者說朋友的含義,是相伴的人,可以和你在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承、相伴、相佐。她是你煩悶時送上的綿綿心語或大吼大叫,寂寞時的歡歌笑語或款款情意,快樂時的如痴如醉或痛快淋漓,得意時善意的一盆涼水。在傾訴和聆聽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觸中不斷握手和感激。風雨人生路,朋友可以為你擋風寒,為你分憂愁,為你解除痛苦和困難,朋友時時會伸出友誼之手。她是你登高時的一把扶梯,是你受傷時的一劑良葯,是你飢渴時的一碗白水,是你過河時的一葉扁舟;她是金錢買不來,命令下不到的,只有真心才能夠換來的最可貴、最真實的東西。朋友就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彼此光照,彼此星輝,彼此鼓勵、彼此相望。朋友也就是鑲嵌在默默的關愛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見,永存的是心心相通;朋友不必虛意逢迎,點點頭也許就會意了;有時候遙相暉映,不亦樂乎? 「其實,友情也好,愛情也好,久而久之都會轉化成親情。」真正的情誼,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凸顯出來的啊!杏林子是一個不幸的人,命運給了她太多的苦難;她又是一個幸運的人,生活給了她很多的饋贈,讓她在平淡的生活中體味到了人生的真義。
編輯本段劉俠生平
不幸
劉俠出生在陝西省扶風縣杏林鎮,為了紀念她的出生地,她取筆名杏林子。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呢?12歲就得了一種怪病,經醫師診斷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不全而引發的慢性疾病,完全無葯可治,患者等於被宣判了漫長的死刑,在死亡之前是無盡的疼痛、更疼痛和更加疼痛的凌遲。 那為什麼還要活著呢?劉俠也問了自己這個問題。生病之後,她看著自己的關節一個個壞掉,漸漸不能走不能跳,身體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來自內心,「我不知像我那樣既沒有念過多少書,又癱瘓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麼用?我活著到底是干什麼?僅僅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嗎?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輩子,永遠做一個廢人嗎?」 於是她告訴自己,如果三年還不康復的話,就不要活了。結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還是沒有好!她想:好吧,再延長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就絕對不要活了!
轉變
但還不到第二個三年,也就是她16歲的那年,劉俠找到了上帝,或者說上帝找到劉俠。透過神的精神撫慰,劉俠對生命有了新的詮釋:上帝和魔鬼最大的不同就是:魔鬼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死,上帝卻千方百計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勁、更快樂。所以他給了人信心、希望、勇氣,還有愛;教導我們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難中保持勇氣,他也不斷用愛來滋潤我們飽受創痛的心靈,好叫我們的生命重新充滿生氣,勇敢地活下去。
堅強
自從有了信仰,劉俠決定用快樂武裝自己,與痛苦和平相處。 在她的右手腕上,有一堆密集的小白點,那全是針痕。每遇到需要靜脈注射或抽血的時候,醫生就搖頭嘆息,他們舉著針管一戳再戳,就是找不到那可憐的血管。有些醫生一針又一針的「失敗」,常弄得滿頭大汗,拿針管的手都在發抖,劉俠就忍住痛安慰他們:「不要緊,慢慢來!我是O型血,人們說O型血的人都很勇敢。」 劉俠不僅頑強地與病痛作斗爭,她還學習著怎樣去愛,怎樣去付出,並一點一點地磨練自己的個性。 有位作家描述了看到劉俠的寫作過程。她在腿上架著一塊木板,顫巍巍地用兩個指頭夾著筆寫字,每寫一筆就像舉重一樣,要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位作家都不忍心再看下去了。但就這樣,劉俠寫出了幾百萬字,20多本的勵志書。她的作品也許稱不上精緻文學,卻是一字一痛,一字一愛,所迸發的力量比那些精緻文學還要偉大珍貴,這是她以「無用之軀」送給弱勢者、身心殘障者,以及無數跌倒過、在長夜裡痛哭過的人的禮物。 她這樣說:那時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時會好,生命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但我有了信仰以後,便對生命有一個新的詮釋:就是每一個生命,不管是老弱傷殘或貧富貴賤,都是珍貴的!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特定的價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財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內心,看我們有沒有對自己的生命盡了本分。他不要求每一個人都拿一百分,因為他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之分,他只要求我們盡本分、盡了心,就夠了。
成名
一個12歲就被病魔纏身的女孩,卻憑著自己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頑強的毅力,成為了風靡台港和東南亞的著名作家。她的第一次創作《聲之歌》。她的文章被收錄在中學的課本中,她的散文《杏林小記》、《生之歌》、《生之頌》幾十年來都是台灣中學生假期指定讀物,更以《另一種愛情》獲文藝大獎,在當代的華人作家中,沒有人比得上杏林子勵志,除了她,沒有人可以頂著一個毀壞的身體以文字見證生命的強韌、熱情和美麗,歷經二三十年而不輟。同時她還創辦了台灣最大、最有影響的殘疾人組織——伊甸園。
對別人的影響
她自己在遭受不幸,她卻總在想法幫助別人。她在一個盲人按摩院,發現兩位盲人按摩師有音樂天分,她就鼓勵他們唱歌,並為他們請音樂教師,最後這兩位盲人按摩師成為了台灣有名的音樂組合——雙福之音。 杏林子創造了奇跡。不,不要說她創造了奇跡,她本身就是一種奇跡。但奇跡是怎麼產生的呢?她的力量源自何處呢? 杏林子是一個不向命運屈服的作家,雖然她已經離去,但她依然活在讀者的心中。
2.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什麼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鐵道游擊隊》是現代作家劉知俠所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微山湖是著名的現代革命斗爭紀念地。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微山湖為根據地的「微湖大隊」、「運河支隊」、「鐵道游擊隊」等革命武裝,出沒在千頃蘆葦盪里,活躍於津浦鐵路線上,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即取材於此。
(2)劉俠長篇小說擴展閱讀:
小說主題
這部小說寫的是魯南棗庄的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的組織和武裝起來,在鐵路線上對敵斗爭的故事,它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滔天罪行,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英雄氣概和忘我的犧牲精神。
3. 杏林子為什麼過世了她的作品又有哪些
劉俠突然病逝,讓認識她多年的朋友既震驚又不舍。在親友眼中,劉俠從不記恨,永遠只看到別人善良的一面;她雖然活在一個脆弱被病痛所苦的身體,卻擁有人世間最堅強的毅大和最深最廣的愛。
劉俠2月28日即將度過61歲生日,沒想到卻在生日前20天不幸過世。生前她曾經開玩笑戲稱自己是「最久的活化石」,伊甸基金會人員上午憶及她生前的種種,不少人忍不住低聲啜泣,哭紅了雙眼。
劉俠的大弟劉侃說,昨天從三總急診部轉診到內湖住院觀察時,劉俠全身冒冷汗,還不忘開玩笑對他說「不知道天上的老爸又要給我什麼旨意?」顯見劉俠坦然面對死亡,一點都不害怕、不在乎。
因為劉俠生前多次提到要捐贈遺體,家人決定依照她的遺願,把遺體捐給三總作研究,希望能對找出類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過程能有所幫助。他說,劉俠把她的一生都劉給身心障礙者。
孫越形容劉俠是上帝的牧者,身體殘弱心理堅強,永遠與上帝同在,藉上帝的愛讓更多人得到愛。他永遠記得劉俠的樂觀,納莉台風過後伊甸基金會淹水,劉俠在災後坐著輪椅出現在伊甸,孫越問她怎麼辦,她偏著頭笑說「我正想搬家」。
曾經受雇在伊甸基金會工作,目前擔任慈育庇護工場主任的何永健說,劉俠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點,是她永遠只看人的善面,一切的惡到了劉俠眼中就消失無蹤。
在服務身心障礙者八、九年間,何永健曾經挫折、灰心過,但劉俠找他去,告訴他「這些人正因為不可愛才沒人愛他們,所以需要我們這些人投入來關愛。」
主要作品《另一種愛情》、另有作品《杏林小語》、《生之歌》、《心靈品管》、《行到水窮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杏林子勵志小品》等多部作品。
4.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什麼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即取材於此微湖大隊。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干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鐵道游擊隊》歌頌了鐵路工人抗擊日寇的頑強意志和英勇戰斗精神。故事生動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傳奇性。
作品影響
1953年,《鐵道游擊隊》 出版,立即成為讀者們爭相搶讀的書籍,並多次再版,先後被譯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種文字,成為抗日戰爭文學經典。小說多次被搬上銀幕、電視熒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還成為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教材。
5. 台灣作家劉俠的作品
劉俠1977年發表第一本作品《生之歌》,隨後,每年都有新作問世,創作多達百萬字,先後出版多本 文集 ,包括《杏林小記》、《另一種愛情》、《重入紅塵》、《行到水窮處》、《感謝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現代寓言》、《生之頌》、《心靈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生命之歌》、《身邊的愛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還有圖畫書《好小子,喬比》,敘述了一隻名叫喬比的貓咪離家出走的故事。她共有60多部作品,包括40多出劇本、16本散文集和兩本小說,還有專輯及編著的作品。
6. 杏林子的作品有多少
杏林子,原名劉俠,台灣著名文學家。筆名杏林子,一則紀念故鄉杏林鎮,二則感謝此生與醫生結下的不解之緣。
杏林子生前常說:「除了愛,我此生一無所有。」這就是杏林子,一個用愛唱響生命之歌的人,一個生命的勇士,愛的使者。
作為一個作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不知有多少年輕人以杏林子的作品為典範吸取生活的勇氣,一些監獄里的服刑人員還因為讀了她的書得到啟迪,獲得重生。
杏林子12歲時得了類風濕關節炎,癱瘓了,腿不能行、手不能抬、頭不能轉,寫作時要彎著背、弓著腰,比常人辛苦百倍。但飽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卻用她所遭受的肉體苦難來體驗生命的禮贊,用手中的筆來謳歌生命的美好。
杏林子生前筆耕不輟,自從1977年發表了第一本作品《生之歌》,隨後,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創作多達百萬字,出版了多本文集。
她的作品,讀者眾多,每年寒暑假都被台灣中小學選為假期讀物。但她與那些流行作家不同的是:她有一顆奮斗的心,不以書是否暢銷為志向,以勸勉青少年為己任,幫助青少年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她的書文字簡潔,讀來感性十足,透著淡淡的溫柔,沒有怨天尤人,有的是不向命運屈服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字里行間洋溢著樂觀和豁達,她用幽默的筆調描述著人生的種種際遇,述說著命運附加給你的諸多挑戰。
可以這樣說,身體的病痛使她能靜靜地觀看這個世界,生命的一點一滴都在她的書中,讀她的書,使人振奮。
在台灣,杏林子還創設了「伊甸殘障基金會」,為殘障者的醫療、工作、教育、福利等做著不懈的努力。
杏林子、杏林子的書,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生命的更高境界。
杏林子,本名劉俠,一九四二年生。十二歲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場糾纏她一生的病痛,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一九八○年當選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散文獎。更創辦伊甸殘障基金,身體力行,為殘障朋友服務。2003年2月8日不幸去世,享年61歲。
杏林子小學時聰明活潑,但六年級那年患上的那場病,除導致她行動不便外,發病時更手腳腫痛,痛苦不堪。她從此結束學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親照料。她一邊與病魔糾纏,一邊廣泛閱讀,17歲那年開始寫作生涯。
身懷殘疾的杏林子寫作時,彎著腰、弓著背,辛苦數倍於正常人。但她對寫作一往情深,以非凡的意志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用雙手寫下不少勵志作品,鼓舞著許許多多的人們鼓足勁兒面對生活。除勵志作品外,她也寫劇本、散文與小說,早在70年代已是深受華人世界讀者歡迎的作家,被譽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杏林子在作品中處處流露對人、對社會的關愛之情,謳歌天地間種種的美,抒發她對生命的欣賞與喜悅,以過人的毅力和愛心,在繁雜晦暗的社會中透出溫暖的亮光。
主要作品《另一種愛情》曾獲台灣國家文藝獎,另有作品《杏林小語》、《生之歌》、《心靈品管》、《行到水窮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杏林子勵志小品》等多部作品。
台灣作家,原名劉俠(1942-2003),自12歲起,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殘而不廢的她,憑著她堅強的毅力數十年來堅持自修,成為台灣文壇上的著名作家,著有40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說.傳記.劇本,被譽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
7. 祭奠杏林子的文章
作家杏林子(劉俠女士)於2003年2月8日凌晨在台灣逝世,消息傳來,震驚各界。當我從網路上看到這個消息時,心中有著無限傷感。過去我在證道中,以及在輔導那些在苦難中掙扎、深覺生命無意義而陷入絕望的人時,常將杏林子姊妹的生命見證分享給他們。聽者無不感動,因此振奮起來,學習她勇於面對苦難的精神,並以苦難為祝福的屬靈功課。現在敬愛的杏林子安息主懷了。她雖然走了,但仍借著自己的著作和生命的見證,向我們說話。
杏林子從12歲時就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數十年來的痛楚,劇痛入心,癱瘓不能行動,卻能憑著信仰及單純的愛心創立了「伊甸殘障福利基金」。她以驚人的生命力為千萬喪志的人帶來盼望,更為數不盡的殘障人士帶來生命的轉機。
1977年她的第一本創作是《生之歌》,最後的遺作是《美麗人生的二十二種寶典》,一生中共寫了30多本書。她經過各種痛苦的試煉,將生命的感受,用血和淚換來的經歷,來勸勉讀者。山的風貌神韻、水的流動響聲、一花一草、一樹一鳥,都能激起她對神所創造的大自然的回應,她寫人、寫情、寫掙扎,她熱愛生命,都能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她的文章充滿著激勵和安慰。
杏林子在《生命頌》一書中有一段對苦難的感受,十分寶貴:
沒有被烈日灼傷過的皮膚,
永遠不知樹蔭的清涼,
沒有流過眼淚的雙目,
也永遠不了解人間的疾苦。
她曾提及30多年前,父親因愛女心切,盼望醫學界早日發現新療法而答應醫師把她的病例作為學術示範。主治大夫經常把她抬到大禮堂、講台,讓大夫們講解類風濕病因及病況,講者講得頭頭是道,聽者聽得津津有味,但她卻羞辱萬分。她感到自己像動物園猴子般地任人展覽參觀;她恨不得自己可以把頭重重埋進洞里。但自從她信了耶穌後,生命起了極大的變化,她由悲傷、哭泣、絕望變至喜樂、積極、樂觀。
在各地領會時,她常被抬到台上分享見證。她的心情極為歡愉,她不僅不以福音為恥,更不再以自己行動不便及疾病纏身為羞恥,乃以報佳音傳信息為美好腳蹤,以誇主的恩典在她軟弱身上顯出能力為樂。她再不以她的病例作為學術示範,盼望醫學發現有新治療;如今在講台現身說法的生命見證,使無數身心靈受創傷的人們得醫治,蒙安慰,面向人生。
16歲那年,有一個晚上,夜幕低垂,她疼痛難受而哭泣時,然而在黑暗中感受主的同在,眼雖看不見主,也聽不見聲音,但卻清楚感受主以溫柔的手撫慰她。就在那一剎那間,那壓在肩頭的千斤重擔卸去了,憂傷消失了。在這之前,她曾哭過,慟過,掙扎,不時捫心自問,為什麼苦難臨到她?忽有一個微聲告訴她 :因為要在你身上顯出神的作為。她因自己的遭遇,開始幫助與她有同樣痛苦的人,她在病床上流過失望、傷心的眼淚,而現在「流淚谷」卻成為「秋雨之福」。
原本會摧毀她身心靈的疾病的力量,因著認識了生命之主也隨之消失了,換言之,她對人間痛苦的恐懼完全消逝,在愛中接受了主給她的使命。
她曾說,很多人往往把殘障者定形,以為盲人只會按摩、算命,肢障者只會刻印、修理鍾表。事實上,除了他們身體的某一部分機能障礙外,他們的智慧、能力並不輸給一般人。只要給予適當的機會,他們就能將他們才能發揮出來,貢獻給社會。
在她鼓勵及名師栽培之下,「伊甸喜樂四重唱」成為國際聞名樂隊,透過曼妙的樂章,深刻的歌詞,使他們領悟「生命」是上帝的計劃,「缺憾」是化裝的祝福;而生命的光彩往往要經過痛苦的磨煉,他們的見證及歌聲,帶給那些在黑暗中感到絕望的人們再生的盼望。
杏林子生前常說:「除了愛,我一無所有。」是的,杏林子的生命是愛的生命,她是愛的傳遞者。有了主,就有了愛。主透過苦難塑造她的生命,叫她活出像主自己的樣子,把真愛傳播人間。杏林子的媽媽常向人說 :「若不是神跡,一個只有小學畢業的她,怎能在文學、社會和信仰上有那麼大的貢獻!」她傷殘多病尚且付出那麼多,怎能不感動健康、有才華的人與她同擔「雙福使命」(福音和福利),有許多作家和音樂家都不計酬勞在「伊甸」為傷殘人士服務,教寫作和音樂。神就是愛,她有了愛,把小愛化為大愛,創立了伊甸殘障基金會,她在該會工作多年,從未領過薪水,平日僅靠版稅維持生活。
她因信靠主而重拾生命,她說:「神讓世人看見一個人即使在百般磨難,病體支離中,仍然能活出生命的精華來。不再掙扎,不再流淚,有的只是長江大河般的平穩壯闊,便是大風大浪亦能包容。痛苦打擊常會臨到,但這一切都會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同時在不斷嘗試中成長,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人生的道路各不相同,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走。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給自己的生活賦予什麼樣的內涵和意義。」杏林子常對殘障人士及長期患病的人們說 :「一個人失去健康算不得甚麼不幸,最要緊的是要有純正的信仰、健全的心理、正確的人生方向及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其實,許多人心靈上都患有殘礙創傷症,甚至比身體上的殘礙更痛苦,但因讀了她的著作及她那感人的生命見證,使生命得重整,心靈得啟迪,心理得健全。
她寫的書,文字簡潔,感性溫柔,常洋溢一股毫不怨天尤人、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精神,字里行間充滿積極、樂觀,以幽默來描述人生百態及生命的各種挑戰,令讀者讀了會振奮人心而發出無比的贊嘆。人讀了她的著作,不但分享了她的生命,更因她而得享基督生命與愛的祝福。
1992年她大病一場,因為修補下巴而進出醫院,動了幾次大手術。在錐心的痛苦煎熬下,她跟神說她要放棄不想再活了,求神接她回天家。就在那時候,她突然聽到從醫院病床的房外傳來《奇異恩典》的詩歌,讓她深信是上帝在安慰她,給她力量,使她再次堅強地活下去。
劉俠生前寫作不輟,從1977年發表第一本創作《生之歌》,此後保持每年都有新作問世,創作多達百萬字,先後出版多本文集,包括《杏林小記》、《另一種愛情》、《重入紅塵》、《行到水窮處》、《感謝玫瑰有刺》、《相思深不深》、《現代寓言》、《生之歌》、《生之頌》、《心靈品管》、《留白的青春,叛逆的歲月》、《生命之歌》、《身邊的愛情故事》、《阿丹老爸》等散文,報導文學與有聲書,並於去年七月出版她首部圖畫書《好小子,喬比》,敘述一隻名叫喬比的貓咪離家出走的故事。
她所寫的勵志小品廣受歡迎,每年寒暑假在台灣被中學選為假期讀物。她的成長故事曾被香港教育出版社選為中學生編輯的文集,在馬來西亞成為暢銷書前三名的作家之一。她有60多件作品,包括40多出劇本,16本散文,兩本小說,還有專輯及編著的作品。杏林子的一生是貢獻社會的人生,她的文學作品、生命見證贏得獎賞及崇高榮譽不計其數。
最近杏林子為了向應台灣社會推行的「反冷漠運動」而寫了一篇文章《給我們的心加點熱度》。我們從這篇文章中看到她的用心和積極的鼓勵,充滿信心的口氣洋溢於文字中:
我倒想起一件久遠的往事。至少己經超過三十年,我的腿部剛剛動完兩次手術,恢復我行走的自由。有一天有事外出,晚上回來時,突然下起蒙蒙細雨,巷口離家門大約有兩百公尺的距離,沒有帶雨具,行動又不方便,心中雖然有點焦灼,也只好冒著雨踽踽而行。
走了不多久,忽然身後伸過來一把傘,回頭一看,是一位面貌姣好的女孩,對著我微笑,我告訴她,我的家就在前面不遠,她點點頭。一路上我們幾乎沒有交談,默默地並肩而行,到了家門口,我再次謝謝她,她笑了笑,轉身離去。
自始至終,我不知道她是誰,家住何處,從此也未再見過她,但雨中伸過來的一把傘,以及那張姣美的笑臉,有如寒夜中的一盞燈,常在我的記憶中閃爍著溫暖的亮光。
比諸現今社會的亂象,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彷彿離那個雞犬相聞,聲息相通的時代己經很久了,緬懷起往日那種溫馨的歲月,濃郁的人情味,仍不免唏噓感慨,是真的人心變了,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沉淪了嗎?其實還是有許多有心人,只不過習慣把感情放在心裡,不擅表達,久而久之,給人的感覺似乎就是冷漠了。
如果我們先從自己開始,多關懷我們四周的親人朋友,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擁抱,一份設身處地的同情心,一時或許看不出顯著的改變,但若人人都能付出他的那一份,持之以恆,影響將是無可估計的。
——摘錄自2月9日聯合新聞網「劉俠遺愛人間」
在她最後的一本《打破古董》散文集里,預留下了遺囑。其中說,無形遺產如祝福及愛要留給家人及天下人,至於有形的眼角膜捐給需要的人,軀體留給醫院做病理解剖。立遺囑不減幽默,說既有益於醫學,又省喪葬費。現在她己離世,家人照著她的遺囑執行。她把愛永遠留在大家的心中,她一生的和她的著作會成為千萬人的激勵。劉俠於《好生好死》一文中說,「有一日,當我離去,請勿用輓聯把我包圍,請勿用鮮花將我堆砌,請勿用歌功頌德的文字追悼我,請勿用眼淚和哭聲埋葬我,我己前赴一個神秘的約會啊!我多麼希望你們歡歡喜喜,如同我的歡喜一樣——」
劉俠一生愛父母、愛兄弟姊妹、愛朋友、愛大自然、愛天地萬物,更愛殘障的孩子——。為尊重劉俠之心願,劉俠治喪委員會於2月22日上午10時至下午4時,以音樂、以綠意、以花香,在綠意盎然的大安森林公園中,舉辦兩場《歡喜赴約——劉俠佳美腳蹤懷思音樂會》。現場布置了「劉俠佳美腳蹤之路」,與會眾分享劉俠在信仰、在文學、在推動社會福利以及與病痛奮斗的過程。劉俠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纏斗近50年,即使每天承受著身體的狂痛,卻始終熱愛生命,積極爭取身心障礙者福利,她更以贏弱的身體、文字、大愛,鼓勵那些遇到困頓的人。
除了台灣為杏林子舉行懷思音樂會,在香港、濱城、吉隆坡等城市,許多熱愛她的讀者同步舉辦追思禮拜。
在台灣舉辦的杏林子追思禮拜上,基督徒老藝人孫越說:
「劉俠是一個為別人什麼都做的人,對自己毫不在心,我看她的文章感動,聽她的廣播感動,我看到她的為人,她的人格,我更加感動。今天我跟老朋友告別時,我知道她到哪裡去,而那是一個好得無比的地方,那裡沒有疾病、痛苦,有的是平安。我相信不久將來,我也可到那裡跟她相會——」
8. 劉俠的簡介
杏林子,本名劉俠,一九四二年生。十二歲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場糾纏她一生的病痛,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一九八○年當選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散文獎。更創辦伊甸殘障基金,身體力行,為殘障朋友服務。2003年2月8日不幸去世,享年61歲。
杏林子小學時聰明活潑,但六年級那年患上的那場病,除導致她行動不便外,發病時更手腳腫痛,痛苦不堪。她從此結束學校生活,留在家中,由母親照料。她一邊與病魔糾纏,一邊廣泛閱讀,17歲那年開始寫作生涯。
身懷殘疾的杏林子寫作時,彎著腰、弓著背,辛苦數倍於正常人。但她對寫作一往情深,以非凡的意志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用雙手寫下不少勵志作品,鼓舞著許許多多的人們鼓足勁兒面對生活。除勵志作品外,她也寫劇本、散文與小說,早在70年代已是深受華人世界讀者歡迎的作家,被譽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杏林子在作品中處處流露對人、對社會的關愛之情,謳歌天地間種種的美,抒發她對生命的欣賞與喜悅,以過人的毅力和愛心,在繁雜晦暗的社會中透出溫暖的亮光。
主要作品《另一種愛情》曾獲台灣國家文藝獎,另有作品《杏林小語》、《生之歌》、《心靈品管》、《行到水窮處》、《真情是一生的承諾》、《杏林子勵志小品》等多部作品。
9. 紫藤蘿瀑布著名哲學家是 之女, 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是長篇小說是
1.《生命 生命》作者 杏林子,本名 劉俠。
2.《紫藤蘿瀑布》作者 宗璞,原名 馮鍾璞,當代 女(性別)作家,是著名哲學家? 之女。有《鐵簫人語 》散文集。
3.《理想》是一首 散文 詩,作者 流沙河,原名 ? ,? 人。
4.《行道樹》選自 《張曉風自選集》,作者 張曉風,台灣 作家,寫出她的兩部撒文集《張曉風自選集 》《? 》被台灣批評界推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 」之一。
5.《人生寓言》選自《 周國平文集》作者 周國平、寫出他的兩部散文集《周國平文集 》《? 》
6.《我的信念》作者 瑪麗·居里 、著名 化學家、物理學家 、原籍 波蘭、曾兩次獲 「諾貝爾」 獎。
7.朱自清現代著名 作家、詩人 、本名 ?、後改? 、字? 、 人?、有詩集《? 》散文集《朱自清全集 》我們學過他的寫景美文《 春》
8.《濟南的冬天》選自《老舍文集 》作者 老舍、原名 舒慶春、字 舍予、北京 人、著名 作家、他的代表作小說作品是 《駱駝祥子》、被稱為 ?、? 、
9.何其芳 四川萬縣人、現代 詩人、評論家 、原名 ?、有散文集 《預言》、
10.法布爾 、法國著名 昆蟲學家、著有 《昆蟲記》 一書
11.蒲松齡字 留仙、世稱 「聊齋先生」、 淄川 人、 清 代文學家、著有談狐說鬼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
12.魯迅生年1881年 、偉大的 文學家、思想家 、革命家 、原名 周樹人、 、字豫才 、浙江紹興 人1981年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野草》是他的 散文 集,寫出他的兩部短篇小說集《阿Q正傳 》《狂人日記 》再寫出兩部雜文集《吶喊 》《野草 》他的回憶往事的散文集是《朝花夕拾 》
13.泰戈爾 ?、印度 文學家1913年獲 「諾貝爾文學獎」 、著名詩集有《? 》《泰戈爾詩選 》
14.冰心(1900--1999) 原名 謝婉瑩 、福建長樂 人、現代 詩人、作家 、代表作有詩集 《繁星》、《春水》 、散文集 《 寄小讀者 》你能寫出她的一部小說嗎?《 》我們學過她寫給母親的詩《紙船 》
15.安徒生 丹麥著名 文學巨匠 、共寫了? 多篇童話寫出你喜歡的三篇 《 丑小鴨 》《海的女兒 》《牧豬人 》。
16. 《天上的街市〉〉選自《郭沫若詩兩首》 郭沫若原名 郭開貞、 、著名詩人 、學者 、 文學家、歷史學家 、第一本詩集《女神 》歷史劇有《? 》《? 》《? 》第六部
17.伊索 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人 、 家《蚊子和獅子》選自《伊索寓言 》
18.韓非 戰國 時代韓國人,著名 政治家、他著有《韓非子 》 一書 。
哇靠,太難了吧~~~~~~~~~~~~~~~悲哀啊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