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體現現代性
Ⅰ 什麼是小說的現代性
什麼是現代性?
1,馬克思和波德萊爾對現代性的理解。
在列斐伏爾看來,馬克思經常用「現代」這個詞語來「表示資產階級的興起、經濟的成長、資本主義的確立、他們政治上的表達以及後來——但不是最終——對作為一個整體的這些歷史事實的批判」。列斐伏爾的這句話包含兩個領域的話題:政治、經濟。這兩個領域關系密切,但也可以作為兩個獨立的對象進行闡述。列斐伏爾接著引用了馬克思的兩段話,這兩段畫主要講述的是資產階級的現代國家如何抽象出了形式上的普遍利益,個人(私人生活)也被抽象為個人利益(個人的權利和義務?);而對國家、個人進行抽象的資產階級時代是分離、分裂和兩重性的。(8頁對這三個詞語的表述是「分離、分化和多重兩分」,是一個意思,「革命性的實踐起步於跨越鴻溝:私人與公共、專門與普遍、自然與人……」,這一句話應該是對「兩重性」的具體表述)列斐伏爾在這樣一個角度下具體講述了馬克思觀察到的被稱為現代性的一些分離的狀況:私人生活與社會-政治實踐的分離,理性與非理性的分離,表面的理性統一的背後是普遍的「非現實」。最後的結論是:只有通過革命性的實踐才能改變這些分離狀況,重建真正的統一。(馬克思的現代性具有更多的政治內涵,而波德萊爾的現代性則有很強的體驗性,他試圖將短暫、瞬間性納入對現代性的解釋當中。他在永恆和變動的兩重性中注意抓住變動的一方,(永恆只是他的起點),因此他把現代等同於時尚,認為從短暫的、變動的意象中把握住的東西,與永恆之間存在神秘聯系。換句話說,波德萊爾的理想是在現代資產階級世界內部創造一個審美的藝術的世界,即所謂「世界化的世界」。這個世界追求的是時尚,他通過對時尚的把握來創造一個華麗的高級世界。也由此,波德萊爾沒有馬克思的那種追求自然的統一性的的傾向,他理解的自然是一個叢林的自然,是「咬嚙和殺戮」產生的地方,人工技巧才是他的追求。
1848年革命使馬克思看到了自己從哲學角度理解資產階級世界(現代)的局限性,他開始採用「實證」的方式,更多地關注歷史與經濟。但是他對通過革命性的時間推翻資產階級世界創造一個統一的世界的信念並沒有變化。
1848年革命卻使波德萊爾產生的變化。他「在身負革命和失敗的創傷、滿心厭惡資產階級和斥責資產階級世界的情況下,承認了革命性實踐的失敗,他挪用起兩重性和分離性來,他與它們妥協了,他拒絕那樣接受它們了,它們已不足以讓他滿意了,他極其厭煩它們,他深究它們,以便發掘出代替已失敗了的真正變革的觀念化變革的根源」。這里的它們應該是「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世界」。波德萊爾的妥協是指「接受資產階級社會為『世界』」,這一妥協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性這一概念羽翼漸豐,開始飛翔。波德萊爾接受了現代性所暗含的自我與真實、珍視與理念或可能之間的裂隙、分化,並試圖用詩性語言構築一個獨特的審美世界,並以此抵抗、解決前述分化、二重性。詞語在這里成了唯一的有效的武器,波德萊爾通過詞語完成對資產階級世界的蔑視、嘲弄。但是這種詞語的「煉金術」仍然臣服於既定的環境,審美是出於環境之中的,雖然它的目的是展示和改變世界,但是詞語本身卻必將陷入孤獨。
19世紀是資產階級上升和進步的黃金時期,1905年發生的俄國革命宣告了世界正在轉型,而沉浸在19世紀的好日子中的資產階級連同它的哲學還沒有反應過來。列斐伏爾說:「1905,一個突變。」它預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新技術發明急劇增殖並穿透了日常生活;「非連續性相伴涌來」,構成了對19世紀諸多領域的連續性的觀念的沖擊。(這一部分有幾句話很費解。第9頁下面,「每個試圖安置知識和行動、社會政治生活後果的人將失去他們的立足之基。這是遲早的事。」和「還是此時,個人主義的時代結束了,集體組織的時代雖無絕對的突破,但已開始顯露崢嶸;個人要為捍衛自己而竭力斗爭,爭得有效的橋頭堡:相關的、想像性的藝術」)
在新的時代,專家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網路全書派過時了」;結構、非連續性等概念被廣泛應用,「講綜合」成了「老一套」。在變化的變現中(實際上應該是對變化的理解過程中),「變異、突變的性質差異概念」深深影響了不同的圖式。所有這些非連續性和非連續性概念已經嵌入了現代性之中。
接著,列斐伏爾把非連續性這一「新生事物」(在這里他表述為「抽象的非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的抽象力量」)帶入對具體生活境遇的感知當中。他舉了信號、圖像、電光照明的例子,說明由於非連續性的力量(包括具體的技術?),我們的物理感知已經無法分辨出抽象和趕出了,「『真實』失去了它陳舊而熟悉的特徵,成了膠合拼板玩具的拼片」,「它也變得更具體更不真實了」。這一段話的意思可能是非連續性的力量已經模糊了具體/表象與本質的絕對鴻溝,使人置入一個無法獲得象徵意義或本質性理解的境遇。列斐伏爾認為,非連續性的信號、物、聲響已經支配了人的感覺,象徵及其附著的文化、意義在信號的壓迫下急劇貶值。一些藝術家傾向於把握這些非連續性的信號,試圖在非連續性的現實當中創造出一個自由的世界(這也可能是藝術家們的異想天開)。另外一些藝術家感受到真實世界中的「它性」(非連續、斷裂、無本質、無意義、異己感),試圖重新找回「久遠年代的象徵」來代替異化的現實。
在描述了洶涌而來的非連續性和變化之後,列斐伏爾總結說,「現代性誕生於這些重大的變化、誕生於這個明顯的但仍未得到解釋的現象」,「在這個新顯露出的現代性核心中,存在著解構和自我解構的內在矛盾和原則」。
Ⅱ 以《狂人日記》來看魯迅作品的現代性
《狂人日記》主要講的是一位狂人,他總是認為身邊各種的人都要迫害他,企圖吃了他!在周圍人的眼中,他就是一個瘋子。周圍的佃戶把村中的惡人殺了,把其的心肝煎熟吃,更是令他害怕。醫生和大哥讓他好生休息,他卻又聯想到是要把他養肥,好多吃幾斤肉;妹妹死了,大哥安慰母親,他卻由此想到是大哥把妹妹殺了吃肉,而且很可能已經把妹妹的肉放進了菜裡面,於是他感到很悲哀,大聲呼籲:「救救孩子!」
作品滿篇瘋話,其中人物大都看起來很荒誕,實際上,狂人是一個敢於向傳統向世俗挑戰的已經覺醒的民主知識分子形象,而文中那些看似正常的人,卻是執迷不悟的封建社會分子。該小說揭發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吃人」的本質,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近代思想家吳虞評價其為「我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猛烈抨擊『吃人』封建禮教的小說。」他還曾說:「我讀《新青年》里魯迅君的《狂人日記》,不由得發了許多感想。我們中國人,最妙是一面會吃人,一面又能夠講禮教。吃人與禮教,本來是極相矛盾的事,然而他們在當時歷史上,卻認為並行不悖的,這真正是奇怪了!」 的確如此,吃人和禮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事物,一個低俗殘暴,另一個卻是堂皇高尚,而這兩者能夠結合在一起並且不存在矛盾,正說明了當時社會風氣的嚴重腐敗——富人們勾心鬥角,窮人們更是倍受壓制。「不吃人肉,就被人吃」,這句話基本概括了黑暗舊社會的慘狀。
在文中,作者將狂人這個精神病患者,描寫得栩栩如生。但該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表現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紀實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示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作者通過狂人的眼睛,觀察了他身邊的各種人:「他們——天天被人欺凌,受盡委屈,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著吃人。狂人為此而困惑,更為此而憤怒:「是歷來如此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因為膽怯,不敢反抗呢?」 在狂人看來,這些人如果不改,最終也會被吃掉的,而未來的希望只能寄託在那些「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
《狂人日記》寫於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中國新文學的第一個傑出作品。它以表現的深度和形式的特別,在當時頗讓相當一部分的青年讀者感到激動與振奮。《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的先河。
20161229
小龍同學
Ⅲ 如何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及體現在那些方面
(1)文學從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於文化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自覺的、獨立的,同時又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 (2)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的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的體裁。 (3)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從未有過的強化,成為作家迫切的自覺的追求,並且相輔相成地結合在一起。 (4)現代意義集中表現在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不同於傳統的「仁」和傳統的愛國主義)。現代的民主主義(包括個性主義、人道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是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 (5)作品一般都具有強烈的理性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從二十年代中期起,單純著眼於宣傳鼓動的作品大量出現。抒情文學在最初的十餘年裡有過繁榮,三十年代中期以後卻日見蕭條,直到七十年代末期才復甦過來。 (6)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痛苦——抗爭——解放、武裝斗爭(階級的和民族的戰爭),是作品中最常見的題材。歷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繪,外國題材比較多的進入中國文學作品,關於人物內心生活,包括潛意識的渲染也開始出現。 (7)作家和讀者之間有更為廣泛和親切的交流。大眾化和化大眾(教育群眾)這既矛盾又統一的雙重任務加強了文學與人民群眾廣泛深刻的學校,並在現實生活(主要是政治斗爭)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不過,同時也相對地忽略了藝術本身的提高和文學多種功能(特別是審美作用)的全面發揮。 (8)現代文學誠然是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學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發展,也是廣泛接受了世界文學新潮滋養的產物。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學,並且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
Ⅳ 余華的小說具有現代性嗎 中國當代小說哪些具有現代性呢
現代性是指流派敘述手法嗎?普遍認為,余華的作品具有相當的後現代主義意味,如果把後現代看做現代主義的延續的話,那麼余華的作品也具有現代性。先鋒文學如余華、蘇童、莫言、馬原等人的作品都具有現代性,陳忠實、二月河等人的描寫歷史的作品也被認為有現代意味,像張煒、林白、陳染等人的小說亦是。有研究認為,韓寒、郭敬明等年輕寫手的作品也表現了現代性,有點先鋒文學的意味。純手工打字。。。
Ⅳ 魯迅小說的現代性特徵
《狂人日記》的發表,拉開了現代小說不斷推陳出新的序幕,魯迅也因此一發而不可收.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前,接連發表了《孔乙己》和《葯》,到1921年底以前,又接連發表了《風波》和《阿Q正傳》,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至尊的崇高地位,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到1925年發表《離婚》止,7年間共計創作了25篇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後結集為《吶喊》(1923)和《彷徨》(1926),這些作品幾乎每篇一種形式,每篇都是對現代小說形式的新創造,並成為中國現代各體小說發展的重要源頭.魯迅小說之所以既是現代小說的開端,又是現代小說的成熟的標志,不僅在於它體現了"五四"啟蒙運動和思想革命的時代要求,而且還在於它將西方小說的手法技巧與中國傳統小說的藝術精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題材,構思,心理描寫,以及小說的體式和語言等方面都對傳統小說進行了革命性的突破,實現了中國小說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比如,《葯》中的華老栓的愚昧,是通過他去殺人現場買人血饅頭的過程,特別是他用手摸藏在內衣口袋裡的"硬硬的"銀元和在現場專注在饅頭上的眼神表現出來的.《肥皂》中的四銘封建道學家的虛偽臉嘴,也主要是通過他與妻子和幾位同道的對話表現出來的.然而,在這些人的話語和行為中,越是具有生活閱歷的人,就越是能讀出更多更豐富的"潛台詞",讀出人物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潛意識.這被後人們看作是中國小說向現代轉型的顯著特徵之一,對後來的現代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Ⅵ 淺析現代文學的現代性
現代文學是一種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歷史背景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渲染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它還衍生到話劇,詩歌,雜文,小說,散文等領域,也不斷涌現出郭沫若,胡適,徐志摩,沈從文等優秀代表人物。他們的佳作流傳至今,成為家喻戶曉的詩篇。在各種現代文學作品中,我們也重新認識了自我,用另外一種較為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文學與生活的關系。那麼,現代文學在這短短的百年時間,其現代性又是怎麼樣體現的?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
在二十世紀初,人們還多半處於一種封建迷信的狀態,不輕易發表自己的見解,依託於他人的著作來假裝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其說不輕易發表言論,倒不如說不敢。而這個時候出現的郭沫若,郁達夫等人開創先河,提出「泛神論」思想,他們藐視權威,張揚個性,追求自我獨立。拿郭沫若先生的《天狗》《女神》來說,它們慷慨激昂,用詞誇張。表達作者自身急切想要改變現狀的決心,這些都是詩人自己純真心靈的熊熊燃燒,赤裸裸的自我表現。在當時那個環境,有這樣一首詩歌的出現,給了多少恰同學少年力量,他們沖破牢籠,砸碎禁錮,拚命奔向新世界。郭沫若是現代文學的領軍人物,雖然剛開始的創作深度不夠,缺乏該有的意境,但是正是有了第一步,才讓現代文學後來表達的思想境界越來越高。
二,人道主義,關注社會大眾
從現代文學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創作者開始敢於對大眾真實的生活狀態進行描寫,充分體現了人道主義關懷,並且敢於反映中國農村和農民的命運,這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為艾青和胡適,他們的文章平鋪直敘,沒有華麗的浮藻,但是卻字字珠璣,讓人難以忘卻。文章表達出他們對農村生活的關心和懷念。以自己的情緒來感染讀者的情緒,真實而單純。他們主要用自己的作品來表達一種農村人民向上的思想態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感染讀者。他們著眼於小處和細節,用文字與讀者進行親切的交流,表達出鄉民中充滿美與愛,富有生命力的人性。
三,反對封建文化,批判封建思想
在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中,魯迅作為啟蒙者,一直在維護人的個性解放,他自始至終希望改造國民沉睡的思想。在《祝福》和《故鄉》中,用細節來表達自己對封建思想的厭惡,通過祥林嫂,少年閏土,狂人等形象表現封建思想害人的事實。通過作品來表現他勇敢的反抗精神,並且只要喚醒國民,未來仍然可以乘風破浪。而張愛玲的小說與魯迅的雖然寫作手法不同,但是都深深表現了封建思想害人的事實。張愛玲的《金鎖記》,通過對曹七巧形象的刻畫,表現出封建思想對人的沖擊力有多大。他們都用象徵手法,在刻畫人物意識的流動。也是對封建思想的批判。
綜上所述,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大部分體現以上三點,事實證明,他們的發展也在向前越走越好。現代文學的作品突出創作主體,肯定自我的力量。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思想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