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鄉土小說之風
⑴ 什麼是現代文學中的鄉土小說
我想告訴樓上的,你提到的幾位,嚴格說屬於當代……
關於鄉土小說的定義,始見於魯迅先生《中國新文學大系 小說二集 序》中,魯迅認為「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又說他們的作品大多是回憶故鄉的,因此也隱現著鄉愁。鄉土小說就是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鄉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它們在當時出現的文學背景是因「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欣賞小說心理的進步要求著藝術上的突破。
1923年周作人連續發表了《地方與文藝》、《舊夢》等文章,提倡鄉土藝術。周作人也就成為了鄉土小說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文壇出現了鄉土小說的創作熱潮:如王魯彥的《柚子》;彭家煌的《慫恿》、台靜農的《地之子》等。魯迅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祝福》等也可以歸入鄉土小說之列。我們在談論鄉土小說的時候往往不怎麼提到魯迅,實際上魯迅才是開現代鄉土小說創作風氣的大師。
鄉土小說是為人生文學觀念的延伸,也受到魯迅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啟迪,對自己熟悉的鄉村生活的回憶和抒寫,對傳統鄉村陋習的揭示,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在創作傾向上注重社會性以及寫實的多元性,側重於社會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將文學理解為社會啟蒙的工具,注重文學的宣傳效果。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
(1)五四小說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與讀者心理的進步,希望看到更為廣闊的、非概念化的真實的社會人生。
(2)五四運動退潮之後,作家與讀者面對現實的濃烈的苦悶情緒,帶來濃郁的鄉愁
(3)周作人等理論家的提倡
這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所謂「第一個十年」的鄉土小說概況。
第二個十年裡已經基本不出現鄉土小說這種提法。像樓上的幾個朋友也提到過的沈從文等人被看作是「京派作家」,其實他們的筆墨也主要集中在鄉村。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以小說《邊城》為代表,極盡美好之能事,充分體現了沈從文先生本身的美學理想。從他寫湘西與都市兩幅筆墨的得失我們也能看出,沈從文是要用湘西的美來襯托都市的惡的。
京派以不若海派之紅火。被稱為「最後一個京派作家」的王曾祺先生逝世後,寫鄉土就不再有什麼讓人驚艷的筆墨了。
部分參考了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三位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若是有興趣還是可以找一些別的文學史來看看。
還有一部分純屬個人見解,有失偏頗之處還請見諒。
⑵ 從《故鄉》看魯迅小說的的歷史地位
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是白話文學的開山大師和新文學的奠基人。
在中國白話文學的創始時期,魯迅即以其傑出的短篇小說震動文壇、蜚聲中外、影響後世。魯迅的短篇小說,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將中國的短篇小說的成就和發展推向一個高峰。
一九一八年五月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的《狂人日記》是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吶喊》和《彷徨》兩個小說集代表了現代短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 魯迅的半自傳體小說《故鄉》即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國鄉土文學的開山之作。
一、「為人生」,魯迅的人本主義情懷
這篇創作於1921年的現實主義白話文短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在中國文學史上 第一次用平等、友善、感同身受的真誠態度,真實地反映普通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世俗人情、不自覺的精神痛苦、無可救葯的麻木與絕望。
《故鄉》的小說情節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故事情節,描寫了生活的日常,嫻熟地運用寫實、對比、鋪墊、渲染等一系列中西結合、融匯古今的寫作手法。作為早期白話文作品,其文字的簡潔、雋永、細膩、詩意、精緻的語感,可謂登峰造極。
《故鄉》故事以著重突出了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平凡的可憐人形象。「那裡面有的,只是些極普通、極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裡、在街上遇見的人,你的親戚,你的朋友,你自己。」少年時代活潑可愛的閏土,由於「兵,匪,官,紳」的長期壓榨,加上「多子,飢荒,苛稅」,竟「苦得他象一個木偶人了」。他已經承認命運,像大地一樣默默地承擔著一切重負,只對香爐、燭台之類發生興趣。
閏土童年和中年的人生對比,閏土兒子和迅哥兒的侄兒兩組關系的對比,從反封建意義上而言,它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日益凋敝、農民更加赤貧的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魯迅對可憐的平凡「人」的憐憫、同情,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從「人生」這個哲學意義層面而言,表現了魯迅對人生、對人性、對人生與社會的關系最深刻的思考和憂慮。侄兒喝閏土兒子的像閏土與迅哥兒小時候一樣,沒有階級沒有貧富沒有隔閡,但成年後進入社會的「大人」們,背負不同的社會的角色、地位身份後,人與人的關系、靈魂的溫度與距離變得無可奈何地淡漠和疏遠。 魯迅作為新文學運動的先驅,旗幟鮮明的把他的文學熱情全部投注於對「人」的關注。在魯迅看來,「有一派講文藝的,主張離開人生,講些月呀花呀鳥呀的話……或者專講『夢』,專講些將來的社會,不要講得太近。這種文學家,他們都躲在象牙之塔裡面;但是『象牙之塔』畢竟不能住得很長久的呀!象牙之塔總是要安放在人間,就免不掉還要受政治的壓迫。打起仗來,就不能不逃開去。」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魯迅將「為人生」與「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相聯系,突出了小說「為人生」的特定的社會作用,所以,我們只有回到魯迅自己的語言世界裡,才可以發現他對於「人生」的格外重視。 在「為人生」三字的指引下,魯迅建立著屬於他自己的文學主題、感受方式,「直面慘淡的人生」是魯迅的文學創作區別於許多中國現代作家的獨特的、一以貫之的追求。
二、中國式「鄉愁」與審美
魯迅是二十年代興起的「鄉土文學」的開創者。文壇湧起的鄉土作家群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魯迅的鄉土文學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的影響。鄉土文學的出現,使中國現代小說題材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使農村題材的作品開始佔有了重要地位,使農民的精神面貌和農村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得到了充分反映,魯迅的文學傳統得以延伸,並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發展和深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故鄉》里金色的月夜、碧綠的西瓜地、五彩的貝殼、 魯迅不僅在理論上闡述了「鄉土文學」的含義,而且在自己創作中實踐著。因此有人把魯迅稱為最早的鄉土作家,認為他「於鄉土文學發韌,作為領路者,使新作家的筆,從教條觀念拘束中脫出,貼近土地,挹取滋養,新文學的發展,進入一新的領域」。由此可見魯迅是現代鄉土小說開風氣的大師,他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等都出現得很早,給後來的鄉土作家建立了規范,由於魯迅作品的思想、藝術高深完美。所以成為20年代、以至整個中國現代文學不可企及的典範之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創作中所顯現的那種較之其他鄉土作家更為強烈的「鄉土情結」,而這種「情結」又源於作者對中國農民深深的「愛」上。可以說,魯迅的鄉土文學創作是對中國農村、農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現。 現代鄉土文學主要取材於故鄉、農村或鄉鎮的生活,具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地方色彩和民俗美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社會文化相互撞擊而迸發的藝術火花。
⑶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鄉土小說代表作有哪些
1、陳忠實的《白鹿原》
《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2、賈平凹的《高老莊》
《高老莊》敘述了教授高子路攜妻西夏回故里高老莊給父親吊喪,於是與離婚未離家的子路的前妻菊娃、地板廠廠長王文龍、葡萄園主蔡老黑以及蘇紅等發生了錯綜復雜的感情糾葛。
在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之交,中國內陸陷入改革困境與轉型困境,賈平凹對這一特殊時期的種種社會現象進行了獨立思考。在這一種世紀末情緒下,現時代之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人種困境、文化困境、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問題、社會分化和潰敗問題進行了整體觀照,並體現出相當的深度與前瞻性。
3、張煒的《古船》
《古船》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40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
它以一個古老的城鎮映射了整個中國,以一條河流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個家庭的滄桑抒寫靈魂的困境與掙扎。張煒以細膩而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眾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⑷ 中國當代的鄉土文學在創作中有什麼樣的特點
中國的鄉土文學最早由魯迅所提出,為許多作家所認可,並不斷傳承與拓展,讓鄉土文學成為一種獨特而又充滿魅力的存在,而鄉土文學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描摹鄉村的各種狀況;二是與當代藝術技巧相結合。一、描摹鄉村的各種狀況
在鄉土文學的創作過程中,肯定以鄉村為重要場所,可以是表現出鄉村的清新與美好,描摹那些鄉村中的山清水秀,描摹那些居民的樸素好客,從而帶來一種寧靜自然之感,流露出對於鄉村的喜愛與回憶之情,有一種對於經濟高速發展的反叛。
此外,莫言也是將魔幻現實主義發揚光大,在所寫的小說中都對其有所運用。不僅如此,先鋒敘事的流行,也對鄉土文學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從而產生一種意識流的變化,比如時空的肆意跳躍,故事的不完整性,語言的隨意流動等等。這也可以看出鄉土文學其實是不斷發展,不斷吸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