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排行 » 美國現代派小說作家

美國現代派小說作家

發布時間: 2023-06-12 10:46:54

『壹』 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代表作有哪些

1、《牆上的斑點》

《牆上的斑點》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

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在一個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間,抬頭看見牆上的斑點,由此引發意識的飄逸流動,產生一系列幻覺和遐想。

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貳』 西方現代派文學范圍里有哪些作家、流派(最好帶賞析)

一.現代派指現代主義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表現異化主題。其哲學基礎是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三位主將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發表於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徵著世界沒有水,因而乾枯了,趨於毀滅。它是現代詩的一個里程 碑。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字要自由","想像要沒有拘束",反對句子的邏輯結構,喜歡用一連串的名詞或動詞不定式東拉西扯地拼湊在一起。
偉大的詩人馬雅科夫斯基則上傑出的代表,他應歸屬於"革命的未來派"。1930年馬雅科夫斯基去世後,俄國的未來主義漸趨衰退,而西方未來主義的餘波殘影則依然存在,它給歐美現代主義中的先鋒派文藝、荒誕戲劇以深刻的影響。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牆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
六、超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是繼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重要流派。超現實主義文學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在20、30年代巴黎詩人中,菲利普•蘇波(1897-1990)的詩以自然流暢清新著稱。他完全沒有某些超現實主義詩人那種隱諱難解的特點。保羅•艾呂雅(1895-1952)則是超現實主義詩人中最擅長寫愛情詩的。其名詩《戀人》簡潔而雋永。艾呂雅1938年脫離超現實主義運動,晚年加入法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於夢幻般的詩句,而是從平凡的生活經歷中挖掘詩意,如《勇氣》一詩寫「巴黎在挨餓/巴黎在捱凍/巴黎的街上沒有烤栗子吃了……」。

與艾呂雅齊名的路易•阿拉貢(1897-1982)也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一生詩風多變,代表作品包括詩集《歡樂之火》(1920)和,《永動集》(1926)等。散文詩《聖潔的禮拜四》寫在復活節前的禮拜四民間結綵游樂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現實和想像。1930年以後,阿拉貢脫離超現實主義,轉而歌頌社會主義,並積極參加抵抗運動。由於阿拉貢的詩歌大量採用口語,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因此在二戰時期,戴高樂曾親自在倫敦的法國電台朗誦他的作品,並下令向法國敵占區空投他的詩作。

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動寫作法」的試驗成果。全書最後一句話:「美可能是痙攣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經具有後現代主義者模稜兩可的特徵。

聖-瓊•佩斯(1887-1975)曾於1916年出任法國駐華使館三等秘書,他曾蟄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觀,陸續寫出長詩《阿納巴斯》,十個詩段描寫一個部隊從海疆到內陸的征戰的場面,表達征戰中的孤寂。佩斯從未參加過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傾向,他的詩具有宏偉史詩的色彩,但也帶有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因素,例如奇麗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規的意象比喻、先知預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內•夏爾(1907-1988)在23歲那年成為布勒東的信徒,其詩集《沒有主人的鐵錘》是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八、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或稱「反小說」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出現於法國,盛行於五、六十年代,它對英、美、特別對西歐和東歐(波蘭)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伯·葛利葉、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瑪格麗特·杜拉等。羅伯·葛利葉(1922?)是新小說派的創始人,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說《橡皮》於一九五三年發表後,曾引起西方文學界的爭論,譯成英文後,流行於美國。娜塔麗·薩洛特(1902?)出生在俄羅斯,後隨父母定居法國,曾當過律師,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先鋒兼理論家。在《懷疑的時代》一書中,她提出了許多新小說的藝術主張。一九五九年後,新小說派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有唐納德·巴塞納等。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叄』 美國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詩體小說《克萊格上尉》(Captain Craig);詩集《河下游的城鎮》(The Town Down the River,1909)和《天邊人影》(The Man Against the Sky,1916)確立了他在詩壇的地位。羅賓遜以中世紀亞瑟王傳說為基礎寫成了長篇敘事詩三部曲:《墨林》(Merlin,1917)、《朗斯洛》(Lancelot,1920)、《特里斯丹》(Tristram,1927)。其他作品還包括《埃馮的收成》(Avon』s Harvest,1921)、《詩集》(Collected Poems,1921)。他最擅長寫短詩,其中最著名的是蒂爾伯里鎮居民的人物群像。《米尼弗·契維》出自《河下游的城鎮》,是羅賓遜人物肖像詩中最著名的一篇。
(Robert Frost,1874~1963)享譽海外的美國著名詩人。16歲時發表第一首詩《諾什·特黑斯》(La Noche Triste)。埃茲拉·龐德的鼓勵下出版詩集《少年的意願》(A Boy』s Wish,1913)和《波士頓以北》(North of Boston,1914)。《修牆》(Mending Wall)《摘蘋果之後》(After Apple-Picking)《僱工之死》(The Death of The Hired Man)廣為流傳,收錄在《波士頓以北》。詩集《山間》(Mountain Interval)的出版標志著他的詩歌創作進入了成熟階段。《沒有選擇的路》、《白樺樹》(Birches)等富有哲理性的詩篇均收錄該集。後又發表詩集《新罕布希爾》(New Hampshire)、《西流的溪澗》(West-Running Brook)、《又一片牧場》(A Further Range)、《一株作證的樹》(A Witness Tree)等。他是美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其詩歌在韻律方面與傳統詩歌相近,又與意象派等現代詩歌相通,被稱做是「交替性詩人」。
埃茲拉·龐德
(Ezra Pound,1885~1972)意象派詩歌的創始人。龐德與休姆(T.E.Hulme)等人一道發起意象派運動,引起一場詩歌革命。1912年,他和理查德·奧爾丁頓、杜利特爾提出了意象派詩歌創作的三原則:直接處理事物,取消修飾的「多餘的」詞語,按照流暢的音樂節奏。不久,他脫離意象派,熱衷於旋渦主義運動。「旋渦主義」對龐德詩歌創作德影響主要體現在他德長篇詩作《詩章》(The Cantos)里。龐德的其他作品還包括:《面具》(Personae)《羅曼司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華夏》(Cathay)《文雅集》(Polite Essays)《文學論文集》(The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等。他對於中國古詩、孔子思想以及日本俳句的推崇和介紹使得英美文學界開始了解東方文學。《在地鐵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是意象派詩歌的經典之作。
依·依·肯明斯
(E.E.Cummings,1894~1962)現代派詩人,畫家。1917年蒙冤入獄,後來這段經歷被寫進了《巨大的房間》(The Enormous Room,1922)。第一部詩集《鬱金香與煙囪》(Tulips and Chimneys,1923)形成自己獨特的詩風。其他著作包括:《詩四十一首》(XLI Poems,1925)、《是五》(is 5)、《萬歲!》(Viva,1931)、《不用謝》(No Thanks)、《詩集》(Collected Poems,1958)等。詩歌形式上取消了幾乎所有的大寫字母,隨意處置標點符號。
歐內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受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簡短樸素的寫作風格。第一篇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表達了一戰後一部分美國年輕知識分子對現實的絕望。斯坦因在前言里評論到:「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You are all a lost generation)。」「迷惘的一代」的稱號由此誕生,海明威被公認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永別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1929)以一戰為背景。《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有關西班牙內戰。《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對於世界文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創造了「冰山原則」——簡潔的文字,鮮明的形象,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這既是「冰山原則」的四大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創作風格。
詹姆斯·瑟伯
(James Thurber,1894~1961)著名散文家、短篇小說家、幽默大師、漫畫家。他的短篇小說《沃爾特·米笛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的主人公沃爾特愛做白日夢,是個妄想當英雄的懦夫。如今在美國,「沃爾特·米笛」已成為這類人的代名詞。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文風——「紐約人作風」。1929年瑟伯與E.B.懷特合作,發表了第一本小說《性,必要嗎?》(Is Sex Necessary?),是對歐洲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心理分析學家的諷喻。他還著有幻想小說《十三座鍾》(The 13 Clocks,1950),人物傳記《與羅斯一起的年頭》(The Years with Ross,1959),還有畫冊《瑟伯畫冊》(The Thurber Album,1952)以及散文集《燈籠與長矛》(Lanterns and Lances,1961)。
威廉·福克納
(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作家。第一部小說《軍餉》(Soldier』s Pay,1920)。暢銷書《憤怒與喧囂》(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轟動一時。家世小說:《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1930)、《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32)、《押沙龍,押沙龍》(Absalom,Absalom,1936)、《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1942)。這些作品表達了他對南方傳統文化與歷史的留戀,同時也揭露了奴隸制、種族主義以及清教的種種罪惡。《獻給艾米莉的玫瑰》是福克納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反映了南方貴族的沒落與美國內戰後南方社會的變遷。

『肆』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現代主義文學公認的開山鼻祖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福樓拜的《情感教育》。而奧地利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則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代表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保羅·薩特。
長篇小說《惡心》
阿爾貝·加繆
《局外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女客人》
塞繆爾·貝克特(1906——1989)
代表作品《等待戈多》
「黑色幽默」文學
法國作家:賽利納
美國作家:托馬斯·品欽,約瑟夫·海勒,約翰·巴思,庫特·馮納古特和唐納德·巴塞爾姆等。
約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條軍規》
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1931年4月7日—1989年7月23日)
代表作是《白雪公主》。《死去的父親》(The Dead Father),《天堂》(Paradise)以及 The King。
博爾赫斯(Je Luis B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
重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 *** 》(1923)、《面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牌練習簿》(1929)、《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布羅迫埃的報告》(1970)等。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1923-)畢業於都靈大學文學系。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各國有哪些代表作家於代表作品

作家名 代表作 國別
斯湯達 《紅與黑》《法尼娜·法尼尼》 法國
巴爾扎克 《人間喜劇》《歐也妮·葛朗台》 法國
狄更斯 《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 英國
莫泊桑 《漂亮朋友》《羊脂球》《項鏈》 法國
普希金 《葉甫蓋尼·奧涅金》《上慰的女兒》 俄國
果戈理 《死魂靈》《外套》《欽差大臣》 俄國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俄國
契柯夫 《第六病寶》《套中人》 《變色龍》 俄國
歐·亨利 《麥琪的禮物》 《警察和贊美詩》 美國
馬克·吐溫 《湯姆·索耶歷險記》《競選州長》 美國
漢斯·摩根索 《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 美國

30年代左翼文學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哪些?

像是東北作家群:
蕭紅 《生死場》《呼河蘭傳》
蕭紅蕭軍的合集 《跋涉》
端木蕻良 《憎恨》
還有 魯迅的《故事新編》
柔石《二月》

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流派與代表作家、作品?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出現的各種文化潮流的總稱,涉及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學、美學評論,語言學等領域。後現代主義文學主要是指二戰以來對現代主義文學繼承和發展的同時又背離超越的文學現象,七八十年代達到 ***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有:荒誕派戲劇、新小說、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
荒誕派戲劇由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斯林的著作《荒誕派戲劇》而得名,基本特徵是:反映當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誕性,將深邃的哲理寓於荒誕的形式中。在創作方法上摒棄傳統的戲劇程式,沒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沖突,人物形象支離破碎,缺乏鮮明的個性,對話也語無倫次,但很重視道具的作用。傑出代表是法國的尤奈斯庫和貝克特。
新小說一是以揭示人的內心奧秘為主的「內心小說」,側重表現人的下意識活動,以薩洛特(《懷疑的時代》)為代表;二是側重於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描寫的「客觀小說」,以物為主要描寫物件,以羅格-格里葉(《橡皮》、《窺視者》)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本小說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美國小說中的變種。傑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國的海勒和馮尼格等。

後現代主義畫家及其代表作品

費謝爾 《無題》 布面油畫 1984馬里亞尼 《手順從理智》 布面油畫 1983阿利卡 《紅與藍》 布面油畫 1984塞爾 《我的頭》 布面丙烯和油畫,7塊木板 1984貝聿銘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建築設計 1978伊門多夫 《拉姆布萊克傳奇》 布面油畫 1987麥克菲迪 《霍克斯莫和彼帕斯》 布面油畫 1988布朗 《宗教自由》 布面油畫 1994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品?

19 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現實主義的發展總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 世紀 30 年代到 60 年代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國;70 年代到 20 世紀初為後期,其中心在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 )
西歐各國現實主義文學
) 法國(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
三四十年代的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以描寫封建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為主,在表現出對
現實強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時,也流露了對封建時代的依戀之情。 作者 斯丹達爾(又譯司湯 達) (書 P239—250) 代表作 《拉辛與莎士比亞》 (1823—1825 年, 斯丹達爾 陸續發表一系列文學評論 後來收錄其中) 《紅與黑》 (1830) (長篇小說) 《人間喜劇》 《高老頭》 (1834—1835) 主要特點 這些文學評論提出了文 學反映現實,為現代人 服務的創作原則。備注 斯丹達爾是法國現實主義的奠基 人。 《拉辛與莎士比亞》是第一部現 實主義的宣言書。 《紅與黑》實踐了現實主義創作 原則,它的發表,標志著現實主 義文學的形成。 巴爾扎克是法國現實主義的奠基 人。 《人間喜劇》使現實主義從理論 到創作都臻於完善,它代表了西 歐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嘉爾曼》塑造了個性 鮮明的女性形象嘉爾 曼。她真誠坦率又放盪 不羈,蔑視任何法律和 道德的規范,表現出對 個性自由的絕對追求。 小說以女主人公的「絕 對自由」否定了資本主 義文明,但 「絕對自由」 也毀滅了嘉爾曼自己。 梅里美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藝術 品格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創作詩 歌、戲劇和歷史小說,但主要以 中短篇小說贏得文學史上的地 位。他喜歡寫異國題材,塑造純 朴真誠而又剽悍粗獷的人物,表 現反現代道德文明的主題。他的 小說在冷峻的敘述中蘊涵著激 情。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 (書 P250—263)
普羅斯佩爾·梅里美
《高龍巴》 (1840) 《嘉爾曼》 (1845)
從 50
年代起,法國現實主義強調科學精神,表現出客觀冷峻的風格,早期現實主義的社會批判精神有所削弱。
作者 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 (1856) 《茶花女》 (1848,1852) 《小東西》 (1868) (長篇小說) 《周一故事集》 (1873) (短篇小說集) ( 《最後一課》《柏林之圍》 、 收錄其中) 在《小東西》這部帶著自傳性的作品中,作者 描寫了孤獨的少年愛賽 特在冷酷自私的環境中 飽受欺凌的不幸遭遇, 在冷靜的敘述中隱藏著 含蓄的諷刺與批判,對人物的內心感受表現得 十分細致。 都德是法國 19 世紀後期意味帶著 自然主義傾向的現實主義小說 家。他富於同情心,善於忠實地 描寫物質現象和人物的心靈世 界,在他的作品中,真實與幻想、 無情的揭露與詩情畫意、嚴肅與 幽默、諷刺與同情等因素往往和 諧地結合在一起。 都德的短篇小說享有很高的聲 主要特點 備注 福樓拜是法國 19 世紀後期現實主 義的重要代表。
居斯塔夫·福樓拜 (書 P263—271) 小仲馬 阿爾封斯·都德
《周一故事集》是以描 寫普法戰爭為主的短篇 小說集。《最後一課》和《柏林 之圍》這兩個短篇小說 強烈地反映法國人民的 愛國主義情感,情節委 婉曲折,富有暗示性, 具有動人心弦的藝術魅 力。 歐仁·鮑狄埃的《國際歌》 《國際歌》以飽滿的無 巴黎公社文學 (1871) 產階級政治熱情,號召 (19 世紀中後期巴黎公社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 文學,是一種新穎的現實 主義文學,又稱無產階級 大眾團結起來,依靠自 文學。巴黎公社文學包括 己的力量,運用革命的手段,徹底推翻資產階 公社成員在公社誕生前後 級的反動統治,徹底消 約 20 年間所寫成的關於公 社革命活動的詩歌、小說、 滅剝削制度,為解放全 戲劇、雜文、回憶錄和歷 人類,爭取自由和解放 而奮斗。 史著作等,其中以詩歌數 《國際歌》採用民歌的 量與成就最多最大。 ) 「復唱」形式,語言通 代表作家: 歐仁·鮑狄埃、路易絲·米 俗明快,比喻恰當。此 外全詩音律整齊,音調 雪爾、於勒·瓦萊斯、讓激越昂揚,風格剛健豪 巴蒂斯特·克萊芒 放,如戰鼓緊催,似號 角震鳴,很好地表達了 無產者的戰斗 *** 。 路易絲·米雪爾的《紅石竹 花》 《紅石竹花》是為就義 前的烈士而作的,作者 用從自己的紅披巾上撕 下的布條做成紅石竹 花,送給戰友,附送上 這首詩,詩中以石竹花 象徵革命的理想與前 景,也象徵著革命者頑 強的斗爭意志,表現出 清新明朗而又激越鏗鏘 的風格。 《雅克·萬特拉》小說 描寫主人公從 1862 年 到 1871 年之間的斗爭 生活,真實地展現了巴 黎公社革命斗爭的全過 程。小說是作者一生經 歷的結晶,凝結了他的 愛憎與 *** ,具有很強 的藝術感染力。
譽。
於勒·瓦萊斯的自傳體長篇 三部曲《雅克·萬特拉》 (1879—1886)《童年》 ( 、 《中學畢業生》《起義者》 、 )
巴黎公社文學真實地反映了無產 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斗爭生 活,表現了無產者為理想而奮斗 的革命 *** 。為了當時斗爭生活 的需要,它往往採用通俗活潑的 形式,以勞動群眾自己的語言, 表現現實的生活材料,顯得純朴 生動,富有感染力,為廣大群眾 所喜聞樂見。也為 20世紀世界無 產階級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歐仁·鮑狄埃是巴黎公社文學的 代表,他的《國際歌》是巴黎公 社革命的藝術總結,它形象而精 闢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學說,表 現了無產階級為解放全人類而團 結戰斗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 神。 路易絲·米雪爾是公社的著名詩 人和社會活動家,有「紅色聖女」 之稱,她寫過許多充滿革命 *** 的詩歌。 於勒·瓦萊斯是公社的重要領導 成員之一。他曾主編《人民呼聲 報》 寫過許多政論、 , 雜文和詩歌, 還寫過歷史劇,而以小說為最有 代表性。他的《起義者》堪稱是 巴黎公社革命斗爭的寶貴文獻。 讓-巴蒂斯特·克萊芒曾當選為巴 黎公社委員,以寫詩歌為主。他 提出了文學應當成為革命宣傳的 手段和反映人民要求的工具的理 論主張。
讓-巴蒂斯特· 克萊芒的 《歌 集》 (1885)《人民詩歌》、 和《瑪德萊娜廣場的賣花女》 ,抒情詩《櫻桃時節》
《櫻桃時節》是為紀念 勇敢戰斗的公社女護士 而寫的,後來也成了紀 念公社的名作,在法國 流傳甚廣。
英國(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較多地表現了勞資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和苦難生活,人道主義和改良主義色彩
特別濃。 ) 英國現實主義於 30 作者 查爾斯·狄更斯 (書 P271—281) 到四五十年代達到繁榮, 在這一階段里, 產生了馬克思所稱贊的「一派出色的小說家」 。 年代產生, 代表作 《雙城記》 (1859) 主要特點 備注 是 19 世紀英國現實主義文 學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描 寫了 19 世紀上半期英國社 會的廣闊圖景,是當時擁有 廣泛讀者的著名小說家。其 成就僅次於莎士比亞。 《名利場》以 19 世紀 20 年 代為背景,主要描寫兩個生 活態度截然不同的婦女的命 運,一個是窮畫匠的女兒蓓 基·夏潑,另一個是有錢人 家的小姐愛米麗亞。小說著 重描寫的是不擇手段的女冒 險家蓓基·夏潑的形象。她 冷酷而自私,利用一切人往 上爬,迎合上流社會的道德 標准, 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小說 通過這個人物寫出了資本主 義 金 錢 社 會是 一 個冷 酷自 私、趨炎附勢、爾虞我詐、 弱肉強食的名利場,寫出了 上層社會那些貌似風雅的紳 士們偽善、 卑劣的精神世界。 小說的副標題「沒有主人公 的小說」 正好說明了在這個 , 被金錢權勢擠壓下的名利場 中正面人物的喪失,金錢才 是真正的主人公。小說夾敘 夾議,風格幽默而哀婉。 是一位諷刺作家,他認為道 德訓誡是作家的重要職責。 他善於描寫社會中、上等階 層人與人之間風雅而又虛偽 的關系。他的作品忠實於生 活,細膩地刻畫人物的情緒 狀態, 並以生動風趣的敘述、描寫、 對話及評論吸引讀者, 情節豐富而生動。
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
《名利場》 (1848) 《紐克姆一家》
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勃朗特、艾米 莉·勃朗特) (書 P281—296)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 《簡·愛》塑造了簡·愛這 個 追 求 心 靈自 由 和人 格獨 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識婦 女形象。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 庄》 《呼嘯山莊》 描寫 18 世紀末 英國北部約克郡偏僻地區棄 兒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 家收養後的心酸生活。 《瑪麗·巴頓》從側面反映
勃朗特姐妹的小說在當時英 國文壇引人注目。
蓋斯凱爾夫人
《瑪麗·巴頓》 (1848)
蓋斯凱爾夫人是和勃朗特姐
了英國的憲章運動,書中描 寫了經濟蕭條時期工人和資 本家的矛盾沖突,作者同情 工人的不幸,但又用基督教 的 方 式 解 決勞 資 雙方 的沖 突,在各自都悔悟了之後互 相寬恕,互相諒解,重新合 作。 憲章派詩歌 代表人物: 厄內斯特·瓊斯 威廉·林頓 傑拉爾德·梅西 瓊斯的《未來之歌》 (1852) 這些作品都是具有鮮明的政 林頓的《人民集會》 (1851) 治傾向、強烈的戰斗性和鼓 梅西的《紅色共和黨人抒情 動性的著名詩篇。 詩》 (1850)
妹同時代的女作家。 《瑪麗·巴頓》是歐洲文學 史上最早接觸勞資矛盾的小 說。
憲章派詩歌是歐洲早期的無 產階級文學,也是一種新型 的現實主義文學。憲章派詩 歌是三四十年代英國憲章運 動高漲時期出現的一種群眾 性的文藝現象。工人們以詩 歌和歌曲等形式,配合他們 反抗資產階級的斗爭,這些 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工人的生 活與情感,在形式上,節奏 明快, 格調高昂, 語言通俗。 憲章派詩歌不僅鼓舞了工人 的鬥志,推動了工人運動的 發展,而且為後來無產階級 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 世紀 70
年代開始,英國逐步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作者 代表作 《德伯家的苔絲》 (1891) 主要特點 備注 哈代是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 英國小說家和詩人,是世界 文學中最重要的經典作家之 一。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 主義侵入宗法制的農村後普 通人的命運和心靈,宿命論 和悲觀色彩較濃。 被譽為 「世界偵探小說之父」
托馬斯·哈代 (書 P296—306)
柯南·道爾 (書 P306—311)
《福爾摩斯探案集》
德國(德國是西歐資本主義發展較晚的國家,德國早期現實主義文學以批判封建君主專制和諸侯割據為主,同時也批
判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的弊病。普法戰爭結束後,德國實現了統一,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現實主義才得以走向繁榮。 ) 作者 亨利希·海涅 (書 P311—318) 代表作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1844) 主要特點 備注 海涅是 19 世紀上半葉德國 文學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 義時期的重要詩人,他既是 浪漫主義的 「幻想之王」 又 , 是結束德國浪漫主義、開創 德 國 新 詩 派的 「第一 只夜 鶯」 因此在德國文學史上占 , 有獨特的地位。他的作品從 民主主義立場出發,辛辣地 諷刺與批判德國腐朽的封建 專制。
格奧爾格·畢希納
《丹東之死》
《丹東之死》以法國大革命 期間雅各賓黨人和吉倫特黨 人之間的斗爭為背景,寫丹 東反對雅各賓黨人,用激進 民主主義的專政方法進行資 產階級革命。全劇充滿了深 沉的悲觀情緒,對主人公丹 東異常不安的精神狀態表現 得十分精緻。
畢希納也是德國現實主義文 學的重要作家,他的創作以戲劇為主 ,畢希納被認為世紀表現主義戲劇的先驅。

雨果屬於哪一文學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哪些?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和《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
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

『伍』 美國作家海明威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友枝。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5)美國現代派小說作家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從敘事的方式來看,海明威的小說的對話是「展示」,而不是「講述」。它是屬於柏拉圖所區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種,而不是「純敘事」的那種,它想造成一種程度不同的「模仿錯覺」,就是「詩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說話」,而是某一個人物在說話的假象。

兩者相比,「純敘事」的敘述和事件的距離較大,不如「純模仿」直接。對話使敘述者完全讓位於人物,它把模仿話語推向極端,徹底抹去了敘述的痕跡,把發言權全部交給了人物,並使他占據前台。

在這種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敘述人、說故事的人,換句話說,敘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敘事,盡可能唯弊不留下講述的痕跡。

這種敘事方式,就其與所描述對象的距離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於零;就其所傳達的敘指告族事信息而言,顯得細致入微。海明威選用對話的敘述手段,其用意在於「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

作品影響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小說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寫下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鍾為誰而鳴》、《老人與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