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的小說是現代主義小說嗎
1. 福克納的女性主義是怎樣的
威廉·福克納被認為是美國二十世紀文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小說家之一他一生中創作了許多偉大的著作,《喧嘩與騷動》,成為批評家爭相研究的對象.一些批評家研究的結果就是在福克納的作品中他塑造的女性人物是冷酷的母親和墮落的女兒,認為是康普生態太太對孩子的漠視和凱蒂的失真致(敗落,福克納的敘述技巧、男性對女性的仇視以及作者對女性話語權的剝奪,都體現了作者厭女症的傾向. 到目前為止這部小說很少被從女性主義視角去解讀,本論文是從女性主義這個新的角度對小說進行重新分析,對福克納的女性主義思想給予解讀.本成,第一部分引言簡要介紹了作家威廉·福克納和作品《喧嘩與騷動》,簡要回顧了國內外對這部小說的研究狀況,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框架.第二部分為理論框架介紹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並指出其對文章進行文本分析的部分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對《喧嘩與騷動》進章的消仿喊中心部分.第四部分為結論部分本文的結語部分對威廉·福克納在小說《喧嘩與騷動》中所反映的女性問題予以總結,並大緩指出批評家對《喧嘩與騷動》中的女性人物的解讀理解是有偏差的,福克納的作品毫無疑問地展示了他所處女性主義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性別剝削和壓迫,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除在對社會關系進行批判之外,女性主義者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拿野與議題。 艾米麗出生於名門旺族,受過系統的教育,心地善良,溫順乖巧。而艾米麗的父親卻霸道專制,生前對艾米麗的一言一行嚴加管教,對她的婚姻更是嚴加干涉。他拒絕了幾乎所有向艾米麗求愛的年輕男子以至於她屆30仍未談婚論嫁。父親去世後不久,艾米麗遇到了掙日工資的北方佬荷默・伯隆。帶著對愛情的渴望艾米麗迅速與荷默墜入愛河,並想與之相伴一生,白頭偕老,而荷默卻無意成家。艾米麗為了留住即將逝去的愛情,用砒霜毒死了荷默,並將他的屍體藏在閣樓上長達40餘年。直至艾米麗死後鎮上的人們出於好奇,撬開了她的房間。人們驚訝地發現,一具屍體默默地躺在房間里,屍體旁的枕頭上還有睡過的凹痕及一縷鐵灰色的頭發。艾米麗小姐終身未嫁,原來她和「干屍」同枕共眠了幾十載。
2. 西方文學·福克納
西方文學·福克納
美國小說家。生於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個庄園主後代的家庭里。他的曾祖父是南北戰爭時一位頗有影響的南軍將領、寫過一本暢銷小說,在仇殺中殺過人、後被人殺死。他對福克納有很大影響。福克納只上過兩年中學和一年大學,但他博覽群書,他對狄更斯、巴爾扎克、塞萬提斯等名家作品很熟悉,波德萊爾、馬拉梅、巍爾倫等象徵主義作家和現代派作品、王爾德、喬伊斯、T.S艾略特等人的著作,對他都深有影響。一次大戰時,他參加了加拿大皇家空軍。他的第一部小說《士兵的報酬》 (1926) 和《蚊液銷群》(1927) 都沒有引起注意。為維持生活,他干過各種雜活。1929年,他的《沙多里斯》 出版,這是他第一部虛構的以約克納帕塌法縣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其中包括了許多在日後約克納帕塌法體系小說中進一步發揮的主題思想。同年10月 《喧嘩與騷動》出版,從四個不同角度來描寫康普生家族,以此來象徵南方社會道德秩序的腐朽和沒落。小說的意識流手法運用、象徵的深奧含義非同凡響。是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以上自1924——1929是他創作的初期。中期 (1930—1942),有兩本短篇小說集和九部長篇小說,其中《在我彌留之際》 (1930),描述一個窮苦的白人家庭如何經歷大火與洪水去約克納帕塌法縣府所在地傑弗遜埋葬他們的母親,像是現代人的「奧德修記」和「出埃及記」,然而卻是可怕又可笑,可悲又滑稽的遭遇,表露出作家虛無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 《八月之光》(1932) 主人公喬·克里斯默斯因被懷疑有黑人血統,因此在黑人、白人社會中都不能見容;《押沙龍,押沙龍!》 (1936) 與《喧嘩與騷動》較接近,也寫庄園主及其後代的故事; 《村子》(1904) 是描寫不擇手段力圖發家的斯諾普斯家族的三部曲中第一部。斯諾普斯本是窮光蛋。放高利貸,娶了已經懷孕的有嫁妝的尤拉; 賣譽棗野馬當馴馬; 造假象。讓人誤以為有窖藏的土地以高價賣出。《去吧,摩西》(1942) 描寫密西西比的大荒野以及在那裡居住的一位種植園主的白人及黑人後代的生活。其中《熊》是最重要的中篇小說,寫少年艾克·麥卡斯林通過打獵,學到印第安人山姆·法澤斯許多優秀品質,原始森林是純潔的、凈化心靈的,連那頭老熊也是高貴的。與此相反的是少年的祖父及其庄園卻是罪孽深重的。祖父霸佔一個黑女人,又生了混血兒,女兒長大了又成了他的新的情婦。艾克為保持良心清白,放棄遺產,甘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木匠。
40年代,福克納的作品被人忽視,他為了謀生,只好到好萊塢編寫電影腳本。1946年,《袖珍本福克納全集》出版。介紹其約克納帕塌法世系小說的主題思想,重新引起公眾注意。1949年,福克納獲諾貝爾文學獎,並發表著名演講,預言人類將在處於自我毀滅的邊緣的世界裡生存下去,從此聲名大振。這時期,他又寫了5部長篇小說,包括斯諾普斯三部曲的後兩部,三部曲是《小鎮》、《大宅》和《墳墓的闖入者》,主題是寫少年查爾斯·梅里生精神的成長。認識到黑人的勇敢、高尚與智慧。《聖殿》 的續篇 《修女安魂曲》(1951),有一種鄉村平靜生活與城市的對比,是作者心境的一種反映。《寓言》 (1954) 具有反戰思想。《掠奪者》 (1962)寫慶埋拆一個小孩與傭人和司機誤把妓院當成旅館,住進去,鬧了許多笑話。孩子變成老年人時,回憶這段往事,有一種鄉土氣的幽默。
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塌法世系小說具有美國小說前所未有的特點: 地方色彩,歷史感、鄉土社會感。反映美國南方社會歷史狀況,象徵人類命運的寓言故事。同情黑人,又有南方國家主義思想。創作方法千變萬化,各具特色,他採用象徵主義,現代派手法,如內心獨白。他獨創的技巧是延遲交代含義,不直接點明主題。同時又有傳統作品技巧風格的影響,文體晦澀復雜,語言簡單明了,既有沙士比亞的誇張,又有美國南方式的幽默。
3. 福克納的人生經歷和文學創作經歷是怎麼樣的
福克納是美國現代主義小說家。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個沒落的庄園主家庭。1919年考入密西西比大學,一年後即輟學到大學郵電所工作。1925年發表處女作《士兵的報酬》,此後曾到巴黎、義大利和瑞士等地游歷。1926年回到奧克斯福鎮,開始專心寫作。他自稱,發現家鄉那郵票般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坦咐寫。他一生共創作19部長篇小說,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以一個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作為背景,人稱「約克納帕塔法體系」。這些小說展現了200多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生活的變遷和各種人物的命運,揭示了現代人的精神風貌和面臨的問題,運用了意識流、時序顛倒等多種新穎的藝術手法。1929年發表的《薩托里斯》是第一部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讓蘆純法縣為背景的小說,寫南方貴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遺產對子孫的不良影響。此後的《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嘩亂押沙龍!押沙龍!》、《村子》、《小鎮》等長篇小說都是這一類型的著名作品。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4. 威廉·福克納的人物評價
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在康奈爾大學時,專門研究福克納的小說,並以此獲得碩士學位。福克納對種族問題的探索對她有很大啟發。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曾說:「對我文學創作產生影響最大的是讓-保羅·薩特的哲學思想和福克納的文學技巧。福克納對小說結構有很大的創造,他的小說結構非常細膩、復雜,把不同的敘述者組合在一起,使內容更緊湊。他是第一個讓我一邊看小說一邊記筆記的作家。」
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佩恩·沃倫曾說:「他告訴我們如何在這些素材上創造文學,他的力量太強大了。」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曾多次表示福克納是他的導師。2000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校區演講時,莫言說:」讀了福克納之後,我感到如夢初醒,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地胡說八道,原來農村裡發生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寫成小說。他歲早的約克納帕塔法縣尤其讓我明白了,一個作家,不但可以虛構人物,虛構故事,而且可以虛構地理。」
中國作家余華說:」影響過我的作家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可是成為我師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納。他讓我知道如何去對付心理描寫。」
翻譯家李文俊說:「若局陪要試圖用一句話來概括他(指乎臘雀福克納)總的思想傾向,筆者認為,歸根結底,他是可以毫不遲疑地被歸入到擁護寬容創新,主張人與人之間享有平等權利,贊成全人類相互理解與合作這樣的一股人文主義大潮流中去的」。
按照美國批評家弗·R·卡爾的說法:「如果需要列舉現代主義小說傑作,福克納的這部作品(《押沙龍,押沙龍!》是惟一能與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夫卡、康拉德、羅伯特·穆西爾、赫爾曼·布羅赫、伍爾夫和喬伊斯的傑作相提並論的一部作品……就在現代主義技巧在歐洲趨於頹勢,在美國小說中想像力剛開始露頭之際,福克納發展了這種技巧。除多斯·帕索斯外,他是惟一這樣的一個美國小說家——知道小說敘述已經起了變化,它將永遠改變嚴肅作家必須採用的寫作方式和嚴肅讀者必須採用的閱讀方式」。
5.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包括哪些流派
現代主磨敬義文學的主要流派:
(一)象徵主義文學:它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流行於法國,以詩歌和戲劇為主.1886年詩人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誕生.一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上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 *** .
象徵主義的特徵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主張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想像.
法國早期象徵主義的詩人鼻祖、及三主將:
1,波德萊爾:他於1857年發表的《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成為法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大事. 2,馬拉美:1876年他的詩歌《牧神的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1896年,他被選為「詩人之王」,是法國象徵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物. 3,魏爾倫:他的主要作品是《無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詩風明朗輕快,清新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讀者的喜愛. 4,蘭波:他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了,並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他的創作生涯雖短,但才華橫溢,他主要的詩集有《地獄的一季》、《彩圖集》.
後期象徵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1,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夢幻劇《青鳥》(1908),是他戲劇生涯的巔峰之作.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2,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他的詩作《駛向拜占庭》,描繪了一個老人遠渡重洋去聖城拜占庭,追求永恆的精神生活的故事.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巧游銷,而獲得了1923年度的諾孝游貝爾文學獎.
3,法國詩人瓦雷里:他的巔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濱墓園》(1926),詩的主旨是關於絕對靜止與人生交易的對立統一關系.開篇一句「這片平靜的房頂上有白鴿盪漾」,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4,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他是象徵主義在德語文學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組詩《致奧爾弗斯十四行詩》和《杜伊諾哀歌》,奠定了他在現代詩壇上的大師地位,並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其風格晦澀難懂,但擴大了詩歌的藝術表現領域.
5,俄國詩人勃洛克:1918年發表長詩《十二個》,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萊蒙托夫以後俄國最傑出的詩人.
6,美國詩人評論家龐德:他的鴻篇巨制、現代敘事詩《詩章》,加上他對其他作家的影響,以及多部的文學評論集,使他登上了現代主義文學大師的寶座.
7,英國詩人劇作家艾略特:他的詩作《荒原》(1922),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詩歌,它以悲劇的視角,展現了戰後歐洲文明的荒涼.另外他還有詩劇《大教堂兇殺案》,詩作《四個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文學:是一戰前後流行於歐美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起源於德國,先從繪畫開始,後波及文學.尼采「重估一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提法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飆》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表現主義的特徵是: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及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該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 *** ,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質,而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代表劇作是《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2,德國劇作家托勒和愷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轉變》.後者的代表作是《煤氣》三部曲.
3,捷克劇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萬能機器人》(1920).
4,美國劇作家奧尼爾:他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作,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瓊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他是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家,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他的小說大多表達世界荒誕、人性「異化」的主題,在西方現代文學發展中具有開拓性意義,是西方現代文學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國》(1914)、《城堡》(1922)、《訴訟》(1919)《變形記》(1912)等等.
(三)意識流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的英國,後波及到了歐美各國,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它不是傳統小說那樣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編撰故事的.其情節之間的安排和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邏輯、或因果關系的限制,它可以隨意跳躍、多變、穿插,過去、現在、將來時序,交叉重疊,在前後的兩個場景之間,沒有時間、地點等方面的緊密邏輯聯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地循環往復,而形成的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意識流」的藝術技巧:
1,內心獨白: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地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寫作技巧.
2,內心分析: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做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地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
3,時間和空間蒙太奇: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4,詩化和音樂化: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意識流小說家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
「意識流」文學著名的代表作家:
1,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他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憶逝水年華》,而在世界文學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地自然流動.
2,愛爾蘭作家喬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巔峰.該作品中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3,美國作家福克納:他是「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以描寫錯亂意識著稱.代表作是一系列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小說,包括15個長篇和幾十個短篇.《喧嘩與騷動》(1929),是福克納最優秀的意識流作品,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英國作家伍爾芙:她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燈塔去》《海浪》.
(四)超現實主義文學:它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從1924年到上世紀60年代,歷經了半個世紀,擴及歐美24個國家.這一流派有明確的政治、社會和文學理論,以及一套實驗性的藝術方法,但情況極為復雜.作為一場廣泛的文藝運動的超現實主義思潮,盡管其影響極為廣泛,但就文學領域而言,實際成就僅局限於詩歌領域.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為了在內容上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
(五)未來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的一個文學流派,是未來主義藝術在文學領域的體現,其文學的成就不如繪畫的成就高,也沒有如法國象徵主義文學和德國表現主義文學一樣,發展成國際性的文學運動,主要局限於義大利一國.在晚期,也波及鄰國法國,和剛剛成立不久的蘇聯.
創始人是義大利的馬利奈蒂,他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次年又發表了《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在文學藝術的主題上,主張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藝術形式上,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
1、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六)意象派:是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美國詩人龐德的《地鐵車站》,是典型的意象詩.
(七)隱逸派:是20世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和西方頗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之一,它產生於一戰後,30年代達到鼎盛.它以主觀唯心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藝術家避開嚴酷的現實,逃遁到個人的情感世界裡去.它的題材主要是描寫片斷的自然場景,抒發人的瞬間感受、幻想、和隱藏在內心的微妙情緒,表現人生的孤獨、憂郁和生活的邪惡.
在藝術上,隱逸派側重以奔放的想像,藉助獨特的隱喻和意象,來建立藝術形象,詩歌大多是自由體,講究韻律,追求詩歌的音樂性,強調詞的聲音、比詞的意義更富有表現主觀感覺的力量,力求挖掘詞語蘊含的感 *** 彩,而舍棄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義.隱逸派的代表作家是:
1,義大利詩人誇西莫多:作品是詩歌《消逝的笛音》,他於195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義大利詩人蒙塔萊:作品是詩集《烏骨賊》等,他於197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文學現象,具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掃盪了西方人的一切價值觀念,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慘絕人寰的荒誕世界.這使得西方社會在信仰、價值觀念上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思想理論出現了真空狀態.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具有濃郁哲學色彩的存在主義文學的出現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義方舟.存在主義告誡世人,上帝死後,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誰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時,存在主義又給人傳遞著一種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應超越荒誕外界,反抗荒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並得到了許多人的共鳴.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的宣傳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義文學為其哲學的廣泛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國的薩特、阿貝爾·加繆(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崛起於現代拉丁美洲文壇、富有撼動世界的轟動效應的現代派文學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植根於拉美寡頭黑暗統治的現實生活中,融匯、吸納古印第安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有益經驗,將幻象與現實、神話與現實水 *** 融,大膽借鑒象徵、寓意、意識流等西方現代派文學各種表現技巧、手法,以鮮明獨異的拉美地域色彩為特徵.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體裁上以小說為主.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於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
魔幻現實主義主要代表作品有:瓜地馬拉M.A.阿斯圖里亞斯的里亞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鐵爾的《這個世界的王國》、墨西哥作家J.J.魯爾福的《彼得羅·巴拉莫》、秘魯作家J.M.阿格達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生活.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筆下,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與傳統現實主義定義中的「現實」,有著根本的區別.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是一種拉丁美洲充滿這餓光怪陸離、虛幻恍惚的現實,也就是卡彭鐵爾所說的「神奇現實」.在這種現實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和現實並存.
「黑色幽默」派
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現代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萬有引力之虹》、《煙草經紀人》和《第五號屠場》等「黑色幽 默」派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 *** 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
新小說派
「新小說」是20世紀50年代中葉出現在法國文壇的一個新的文學流派,他們的文藝觀和寫作方法迥然不同於巴爾扎克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具有「反小說」的傾向,是二戰後最具革命性的文學流派,在理論和創作兩方面都有建樹,當時公認為屬於「新小說」派的作家有:阿蘭·羅伯—戈里耶、娜塔莉婭·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奧利爾及瑪格麗特·杜拉絲等等.
1956年薩洛特發表了她的著名論文《懷疑的時代》,被視為「新小說」派的宣言.羅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自然、人道主義、悲劇》等論文,更明確闡述了新小說派的文藝觀點.
新小說派發展的兩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後長達三十多年的「熱鬧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獲諾貝爾文學獎達到高峰.
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反傳統戲劇流派.1950年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問世,1953年貝克特又以劇作《等待戈多 》轟動法國舞台,1961年英國批評家艾思林發表《荒誕戲劇》一書,將這類作品作了理論上的概括,並予正式命名.此後,荒誕派戲劇達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階段.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台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對話、混亂不堪的思維,表現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庫、貝克特等人
6. 從《喧嘩與騷動》來看意識流小說
[ 摘要]: 威廉·福克納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人物,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原因為「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喧嘩與騷動》福克納的代表性作品,主要以康普生一家發生的事情為情節展開敘述,運用意識流的手法,突破了傳統的敘述方式,達到了創作上的藝術高度。而這種手法,在20世紀逐漸傳入中國,對中國的作家創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是一部意識流小說,作為現代主義小說,意識流自身帶著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語言,試圖傳達出深刻的含義。事實上,作為意識流的代表性小說,《喧嘩與騷動》夾著晦澀的語言和美國西部風景描寫橫空出世,相對於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來說,即使讀懂了語言,也不一定能夠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所要,總的來說,這部小說比較難讀懂,且比較難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含義,語言比較混亂,讀者甚至會發現一些句子前言不搭後語。藉助譯者李文俊的序言及一些注釋,讀者可以慢慢試著去了解這一類型的小說,漸漸理解其中的涵義。一 《喧嘩與騷動》的意識流體現及主題思想 《喧嘩與騷動》的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有名台詞:「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小說第一部分是康普生家的小兒子班吉的自述。班吉沒有思維能力,腦子里只有感覺和印象,而小說中的敘述也是邏輯不清,語言混亂的,後半部分甚至沒有標點符號,異常奇怪。這一部分主要以班吉為主角,以他對家庭發生的事情做出的含混的描述,為整部小說開了個頭。班吉是一個白痴,非常依賴姐姐凱蒂,因為凱蒂對他特別好,不讓其他人欺負班吉。後來當凱蒂離開家時,班吉表現出了極大的不舍。 小說中的女傭迪爾西可以說是裡面人物當中最善良的人物了。在康普生這個高貴家族裡,迪爾西是個傭人、黑人,處於最卑微的社會階層。這些高貴家族成員所表現出來的自私、冷酷和仇恨的人性卻越發襯出迪爾西偉大的人格力量。她不計較和考慮自己的身份地位,從不畏懼主人的仇視和世俗的偏見;她見義勇為,當仁不讓,同情不幸,保護弱者。 [1] 她關心班吉、凱蒂,即使班吉是個白痴,凱蒂犯了錯誤,依然處處為他們著想。並且她是一個有信仰的人。正因為信仰,她相信上帝,相信命運,能夠站在他人所不及的高度審視這個家庭。看到了家族的興盛,看著它走向衰落,看見了人性的扭曲。而故事的最後,當她看見凱蒂的女兒小昆丁擄走舅舅傑生的錢與藝人私奔,傑生那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的情景時,她知道,這個家族已經無力挽回了。「我看見了初,也看見了終。」 [2] 迪爾西說。她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目睹了一切事件的經過,結果卻是無力挽回的。福克納以這一人物的思想及語言反映了康普生家族的墮落,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之一便是人性的扭曲。不管是康普生還是他的妻子卡羅琳,或是他們的孩子,甚至是小孫女小昆丁,心理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且是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二 意識流小說的屬性及特點 意識流小說,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它從屬於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它們的表現方式上。現實主義要求作品展現現實生活,「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現代主義則注重表現自我,意識流更是強調人物內心的意識流動。 著名的伍爾夫《牆上的斑點》,也是一篇著名的典型的意識流小說。「我」看見房間的牆壁上有一個斑點,想像是釘子留下的痕跡影子之類的,最後有人進來了,告訴「我」那是一隻蝸牛。在這期間,「我」設想了這個牆壁上所發生的一切。但最後卻發現結果與「我」想的完全無關。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我」由於吃了一塊名叫瑪德萊娜的點心而涌現出無限的回憶。整部小說都是自己的回憶,對過去發生的一切事情的感受,思考和想像。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講述的是青年詩人斯蒂芬尋找一個精神上象徵性的父親和布盧姆尋找一個兒子的故事。這些都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意識流小說的創作特點,也代表了意識流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三 意識流小說對中國作家的影響 意識流小說追求一種與眾不同、艱澀難懂,中國的一部分作家受到了來自西方意識流的影響。像施蟄存,被譽為中國「新感覺派作家」,以寫心理意識而著名。還有魯迅,楊江柱的《意識流小說在中國的兩次崛起——從<狂人日記>到<春之聲>中》,將《狂人日記》指認為「中國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因為他認為《狂人日記》通過狂人自己的一系列思想和心理來展現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 從比較文學的文類學來看不同民族的文體比較,中外意識流小說是不同的,中國描寫的一般是社會發展中的人,是常態的常態;而西方描寫的人一般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裡面,是變態人的變態。因此,同是意識流小說,主體的思想世界是不一樣的。而這個方面的研究依然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參考文獻: [1]盧瑋,劉明江,《夜色中的光——福克納<喧嘩與騷動>中的迪爾西形象》,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9月,第16卷第3期 [2] 威廉·福克納,《喧嘩與騷動》,李文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7. 威廉姆福克納的貢獻
威廉·福克納的寫作影響了馬爾克斯、莫言等作家,其創造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在美國文學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形象的反映了南北戰爭前後美國的社會狀況,擁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他開創的是獨磨銀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將各種手法(例如多角度敘事、意識流、象徵、神話、哥特風格、重復、文字游戲、標點的不規范化)融為一體,因此也有人將他視為美國文學的象徵。
威廉·福克納是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創新的潮流轉移到了美洲大陸的新象徵。在此之前,歐洲小說在精神和形式的創新上,都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自從福克納在美國出現之後,20世紀現代主義小說創新的因子就開始在北美洲大塵游散陸生根發芽,並逐漸向南美擴展。不過,福克納的文學價值首先是由法國人認定的,美國人一開始並不認識福克納的巨大價值。福克納師承詹姆斯·喬伊斯,並將美國南方的歷史和人的生存景象納入他所創造的類似當代神話的小說中,形成了一座新的派氏文學高峰。
8. 福克納有哪些代表作品
美國現代啟吵主義小說家。出生在密西西比州一個沒落的庄園主家庭。1919年考入密西西比大學,一年後即輟學到大學郵電所工作。1925年發表處女作《士兵的報酬》,此後曾福克納像到巴黎、義大利和瑞士等地游歷。1926年回到奧克斯福鎮,開始專心寫作。他自稱,發現家鄉那郵票般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寫。他一生共創作19部長篇小說,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以一個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作為背景,人稱「咐基約克納帕塔法體系」。這些小說展現了200多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生活的變遷和各種人物的命運,揭示了現代人的精神風貌和面臨的問題,運用了意識流、時序顛倒等多種新穎的藝術手法。1929年發表的《薩托里斯》是第一部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的小說,寫南方貴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遺產對子孫的不良影響。此後的《喧悄簡侍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村子》、《小鎮》等長篇小說都是這一類型的著名作品。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9. 威廉·福克納的人物影響
在現代文學史中,被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有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芙。謹含稍晚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人物就是美國的福克納。在藝術表現方面,他無疑更具探索精神,進行了更大膽的嘗試,較之他的前輩們顯然又有了新的拓展和開創。 1980年代中期以來,若論每年在美國發表的專著和論文數量,福克納在英語作家中僅僅低於莎士比亞。 威廉·福克納是歐洲現代主義小說創新的潮流轉移到了美洲大陸的新象徵。在此之前,歐洲小說在精神和形式的創新上,都佔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自從福克納在美國出現之後,20世紀現代主義小說創新的因子就開始在北美洲大陸生根發芽,並逐漸向南美擴展。不過,福克納的文學價值首先是由法國人認定的,美國人一開始並不認識福克納的巨大價值。福克納師承詹姆斯·喬伊斯,並將美國南方的歷史和人的生存景象納入他所創造的類似當代神話的小說中,形成了一座新的文學高峰。
加西亞·馬爾克斯稱福克納為導師。他的成名作《枯枝敗葉》被公認為對福克納的一次成功模仿。《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描述了布恩蒂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顯然也是受到碰昌福克納小說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影響。他甚至還模仿福克納去妓院寫作。1981年馬爾克斯曾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我崇拜的大師是兩位極為不同的北美洲小說家,當年他們的作品只要笑晌扒出版過的我一律沒放過,但我不是把他們當作互補性的讀物,而是兩種南轅北轍截然不同的文學創作形式。一位是威廉·福克納,另一位是海明威。」
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克洛德·西蒙將福克納與馬塞爾·普魯斯特並列為對其影響最大的兩位作家,他模仿了福克納時空顛倒、多角度敘事的意識流手法,被認為是福克納的學徒。
福克納逝世後,美國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對他的研究本身已經成為一門學問。 各國不斷翻譯、介紹他的作品,有些地區(特別是拉美)的作家的創作明顯受到他的影響。除了19部長篇小說,福克納還寫有近百篇短篇小說,一些隨筆、演講和書信,以及《大理石牧神》等多部詩集和幾個電影劇本,去世之後,還出版了《沙多里斯》的原始文本——小說《墳墓里的旗幟》,以及《聖殿》的原始文本,這構成了他的全部寫作。從1957年起,福克納了擔任弗吉尼亞大學的駐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10. 世界名著《喧囂與騷動》主角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作背景是什麼
班基,主角,《喧嘩與騷動》的開頭就是由班基來敘述的。時間是1928年4月7日,正好是他的33歲生日,但他的智力還停留在3歲。凱蒂,在班吉的鏡子里,我看到了童年的凱蒂是一個純潔、慈愛、正直的姐姐。昆汀,在英語中,昆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有勇氣。事實上,福克納筆下的昆廷一直在努力扮演一個勇敢的角色,試圖超越現實,超越父親,努力捍衛家族的榮耀。
這部小說在美國文壇轟動一時。是現代主義小說或現代派小說中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內容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甚至是親情之間的奇怪關系。這種被現代社會很多人忽視的常態,已經深入到心理層面。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形成了兩種慾望。一個是生活慾望,一個是消費慾望。是當今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這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