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
Ⅰ 示眾表達了什麼
《示眾》要表達的深刻寓意在於中國人常常經歷死亡,但始終未能真正地關注死亡。
《示眾》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5年4月13日《語絲》周刊上,後被收錄在小說集《彷徨》中。
《示眾》講述了大街上一個犯人被示眾的場景,期間出現了各色人圍觀。該小說採取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敘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傳統小說中用時間流程和因果邏輯所編制的情節,整篇小說基本上是不同人物的行為片段在空間關繫上的連綴和並置。
Ⅱ 示眾的敘事結構是什麼樣的
摘要 (1) 《示眾》採取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敘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傳統小說中用時間流程和因果邏輯所編
Ⅲ 小說的結構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這是最基本的結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例如:
一、線狀結構
線狀結構,就是各個情節組成部分按時間的自然順序、事件的因果關系順序連接起來,呈線狀延展,由始而終,由頭至尾,由開端到結局,一步步向前發展,有倒敘、插敘和補敘,
線狀結構有單線式和復線式之分。
復線式結構根據情節線之間的關系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主副線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分主次,交叉共進。二是交叉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難分主次,交叉共進。三是平行式,即有兩條難分主次的情節線索,但並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狀態,並通過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兩條線索之間的聯系。
例如《三國演義》中由東漢一分為三——魏、蜀、吳,又三合為一——西晉,在這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的敘事大圓中,又包含著魏、蜀、吳三家由創業到滅亡的相互對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個中等圓,以及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來去匆匆的小圓,在這種圓圓相續相套之間波瀾壯闊地展示了我國3世紀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謀略和戰爭傳奇。
二、網狀結構
以人物的心靈為中心點,以人物的意識、心理活動為輻射線構成情節,其結構如蛛網般,就是網狀結構。
這是西方意識流小說所採用的基本情節結構形式,我國新時期文學創作中被稱為「心理小說」的作品也採用這種形式。
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網狀情節結構的基本特點是:1. 小說所敘述的對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流動過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識、回憶、聯想、想像、感覺、直覺、印象、夢境等。2 .作家打破傳統小說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憑借人物的意識流動來組接素材。3. 作者採用了心理分析、獨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覺、夢境等表現手法展開敘述。
三、畫面結構
以景物、場面為主體的畫面式情節單元的組合,即為畫面結構。
這種情節結構,在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創作旨向、畫面特點和組合的具體方式卻有很大差異。
傳統畫面結構,就其創作旨向而言,作家著意於通過畫面創造而抒情寫意。就其畫面構成而言,是在如畫的自然環境和自然風景之中鑲嵌著人物故事,作家的寫作興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賴以發生的空間和環境;寫人物動作不求戲劇舞台表演那樣的戲劇化,而求富有靜感的神韻。
①傳統畫面結構,其畫面之間的連接,是畫簿式的,正如朱光潛對廢名的小說《橋》所作的分析那樣:「《橋》里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離開前後所寫境界而獨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與章之間無顯然的聯絡貫穿』。全書是一種風景畫簿,翻開一頁又是一頁
②沈從文曾經對自己的小說《斷虹》所作的說明一樣:「我這個故事給人的印象,也將不免近於一種風景畫集成。」
③當然,在大多數傳統畫面式小說中,仍然會有一個簡單的前後貫通的故事作為「粘合劑」把各個畫頁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亂倒錯。現代畫面結構小說,主要指的是20世紀50、60年代誕生於法國的「新小說」派作品。
就創作旨向而言,「新小說」派認為,人不應是小說的中心,小說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態,而「人物」只是「臨時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的,作家不應該從主觀感情出發來描繪事物,而應該用冷靜的語言如實記錄客觀世界和現代人的活動。
就畫面的構成而言,新小說只是用語言文字將景物轉化為繪畫一樣的視覺形象,以期收到觀畫一樣的視覺效果;寫到人,思想感情也被過濾了,僅剩下一些圖景。畫面之間的連接基本上採用的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這當然使得畫面之間實現了意義的銜接,但又使得畫面之間的關系有了多義性,敘述的整體意向有了不確定性。因此,在這類作品中,讀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確定」、「測不準」的事物畫面。
四、象徵結構
象徵性情節結構,即全部情節單元緊緊圍繞著某個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識、觀點、思想、感覺而展開和進行,理念是情節的內核,是情節片斷之間的連接線索。
卡夫卡的《變形記》我國新時期張抗抗的《北極光》、王安石的《牆基》等都是典型的象徵結構作品
象徵性情節結構小說的藝術特點如下: 1.象徵涵義凝聚著所有的情節單元,貫穿著整個形象體系。當然,其中大部分小說外觀上還有情節的時間線索,但是就小說的審美價值而言,如果僅僅從線式情節的角度去理解,那麼這些小說的意蘊將暗然失神,甚至盪然無存。 2. 象徵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動性。從創作過程來看,是象徵涵義凝聚和貫穿了形象和情節,但從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節暗示和表現著象徵涵義。所以,作家在賦以小說象徵涵義時,仍然致力於形象完整性和生動性的描寫。 3. 情節過程簡明、清晰。因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節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盡管整體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動性的特徵,故事情節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節過程卻必然是簡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過程的傳奇性、戲劇性和緊湊性,省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放棄了各種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甚至於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來歷和事件的時間地點,以便讓象徵涵義不被情節枝蔓所遮蔽而突現出來。
4. 象徵形象具有大幅變形的特點。象徵情節結構中的形象一般是經過了大幅度變形處理的,因為只有高度誇張極度變形的形象,其象徵性質才更為強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於傳達。
五、寫實結構
寫實結構是「新寫實」小說所採用的情節結構。
新寫實」小說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現象)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通過人生中平凡、瑣碎的細節,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質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體悟,而相對淡化社會歷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義,甚至作者的主觀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謂「以零度感情介入」。
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按時間順序把從凌晨4點到晚上11點這一時間內的生活如實的展示出來,就像用藝術手法把生活還原到「一絲不掛」的狀態。通過這種原生態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麼煩惱,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是何等可憐和可悲。
「新寫實」小說的情節結構體現為:故事情節不是精緻嚴密的、封閉自恰的因果邏輯情節,而是鬆散的、開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現實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實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惡丑的現象……都會在敘述過程中浮現出來,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寫實」小說是絕對的寫實化了。
Ⅳ 對小說《示眾》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篇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也沒有
摘要 《示眾》採取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敘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傳統小說中用時間流程和因果邏輯所編制的情節。在同一時間平台上,集聚了難以數計的人物,就其著墨的18個人物而言,他(她)們有年老年少的大致區別,有高矮胖瘦之類的粗略的形象描寫,大多可以分辨出男女性別來,但是無一例外的沒有姓名,沒有籍貫,沒有身份,沒有性格刻畫,沒有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讀者所熟悉的中外小說中的大多數要素被省略了。不過,這些只有年齡、性別以及高矮胖瘦區別的人物,卻都「固守」著一個共同的行為動作:「看」;也別無選擇地接受著一個共同的動作行為:「被看」。任何「看」的施動者同時也是「被看」的受動者。小說的整篇敘述正是在「看」與「被看」的二元對立結構中展開的,而中國人的看客心態也正是通過這獨特的二元結構得到藝術的顯現。
Ⅳ 請教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及特點等問題
我國的小說源遠流長。「小說」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篇》。我國小說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勞動人民的口頭傳說與遠古神話。這部分遺產主要記載和保存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先秦兩漢時期,「小說」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種文學體裁。到了魏晉以後,別具風格的所謂「志怪」、「志人」小說的大量產生,使我國的早期小說出現了一個較為繁盛的時期,如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算不上創作,所以人們把它同歷史歸於一類。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是唐代以後的事。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文人思想比較活躍,於是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明代出現了章回小說。如《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出現了由文人模擬「話本」體制寫成的作品「擬話本」。馮夢龍編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屬擬話本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這一時期出現的長篇小說《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Ⅵ 小說的基本結構是什麼
小說的情節是由特定的情節單元或敘事單元構成的。不同的小說篇章,其情節單元的構成方式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不同的情節結構類型有不同的敘述特點和審美功能。從對中外小說創作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小說情節結構的基本類型有6種,即線狀結構、網狀結構、畫面結構、象徵結構、寫實結構、散文結構。下面,讓我們對這6種情節結構的敘述特點和審美特點進行分析。
線狀結構
線狀結構,就是各個情節組成部分按時間的自然順序、事件的因果關系順序連接起來,呈線狀延展,由始而終,由頭至尾,由開端到結局,一步步向前發展,雖然有時倒敘、插敘和補敘,但並不改變整個情節的線式格局。線狀結構有單線式和復線式之分。復線式結構根據情節線之間的關系又可分為三種:一是主副線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分主次,交叉共進。二是交叉式,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難分主次,交叉共進。三是平行式,即有兩條難分主次的情節線索,但並不交叉,而是呈平行狀態,並通過某些人物或事件造成兩條線索之間的聯系。情節的線狀結構,在西方小說中一般呈現為直線運動,其情節結局往往是毀滅性的。
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大多呈現為一種潛隱的圓形,結局是大團圓式的,或是回歸性的。例如破鏡重圓、夫妻團圓,歷經艱險、親人團聚,受盡磨難、終成正果,金榜題名、美夢成真,或者是散而聚、聚而散,合而分、分而合,盛而衰、衰而盛。不僅如此,一些長篇小說還構成了潛隱的多層性圓形,例如《三國演義》中由東漢一分為三——魏、蜀、吳,又三合為一——西晉,在這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的敘事大圓中,又包含著魏、蜀、吳三家由創業到滅亡的相互對峙而又相互交叉的三個中等圓,以及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來去匆匆的小圓,在這種圓圓相續相套之間波瀾壯闊地展示了我國3世紀周流不殆的政治外交謀略和戰爭傳奇。可以說,中國古典小說的深層,大多運行著這個周行不殆的「圓」。這是因為,中國人自古以來在對宇宙和生命的感悟和體驗中,形成了所謂圓形思維,即傾向於認為宇宙、社會、歷史、人生呈現著一種圓形的運行機制,傾向於追求天地交泰、天人合德和人與自然宇宙和諧相融,而與之相契合的敘事作品的審美理想是那種超拔而圓融的藝術境界。
3網狀結構
以人物的心靈為中心點,以人物的意識、心理活動為輻射線構成情節,其結構如蛛網般,就是網狀結構。這是西方意識流小說所採用的基本情節結構形式,我國新時期文學創作中被稱為「心理小說」的作品也採用這種形式。意識流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網狀情節結構的基本特點是:1. 小說所敘述的對象是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流動過程,包括人物的思想、意識、回憶、聯想、想像、感覺、直覺、印象、夢境等。2 .作家打破傳統小說的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憑借人物的意識流動來組接素材。3. 作者採用了心理分析、獨白旁白、感官印象以至幻覺、夢境等表現手法展開敘述。
4畫面結構
以景物、場面為主體的畫面式情節單元的組合,即為畫面結構。這種情節結構,在傳統小說和現代小說中都大量存在,但其創作旨向、畫面特點和組合的具體方式卻有很大差異。傳統畫面結構,就其創作旨向而言,作家著意於通過畫面創造而抒情寫意。就其畫面構成而言,是在如畫的自然環境和自然風景之中鑲嵌著人物故事,作家的寫作興趣不在故事,而在故事賴以發生的空間和環境;寫人物動作不求戲劇舞台表演那樣的戲劇化,而求富有靜感的神韻。例如我國現代小說史上著名的作家凌叔華的創作,正如朱光潛所評論的那樣:「以一隻善於調理丹青的手,調理她所需要的文字份量。」「作者寫小說像她寫畫一樣,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①傳統畫面結構,其畫面之間的連接,是畫簿式的,正如朱光潛對廢名的小說《橋》所作的分析那樣:「《橋》里充滿的是詩境、是畫境、是禪趣,每境自成一趣,可以離開前後所寫境界而獨立。它容易使人感到『章與章之間無顯然的聯絡貫穿』。全書是一種風景畫簿,翻開一頁又是一頁②。也正如沈從文曾經對自己的小說《斷虹》所作的說明一樣:「我這個故事給人的印象,也將不免近於一種風景畫集成。」③當然,在大多數傳統畫面式小說中,仍然會有一個簡單的前後貫通的故事作為「粘合劑」把各個畫頁予以粘合,以不致零亂倒錯。現代畫面結構小說,主要指的是20世紀50、60年代誕生於法國的「新小說」派作品。
就創作旨向而言,「新小說」派認為,人不應是小說的中心,小說的中心是「物」,即事物、形態,而「人物」只是「臨時道具」。事物是不受人的意識支配的,作家不應該從主觀感情出發來描繪事物,而應該用冷靜的語言如實記錄客觀世界和現代人的活動。就畫面的構成而言,新小說只是用語言文字將景物轉化為繪畫一樣的視覺形象,以期收到觀畫一樣的視覺效果;寫到人,思想感情也被過濾了,僅剩下一些圖景。畫面之間的連接基本上採用的是電影「蒙太奇」的手法,這當然使得畫面之間實現了意義的銜接,但又使得畫面之間的關系有了多義性,敘述的整體意向有了不確定性。因此,在這類作品中,讀者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確定」、「測不準」的事物畫面。
5象徵結構
象徵性情節結構,即全部情節單元緊緊圍繞著某個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識、觀點、思想、感覺而展開和進行,理念是情節的內核,是情節片斷之間的連接線索。加繆的《局外人》、卡夫卡的《變形記》《城堡》、美國海勒的《出了毛病》、我國新時期張抗抗的《北極光》、鄧剛的《迷人的海》、王安憶的《牆基》、高曉聲的《魚釣》等都是典型的象徵結構作品。象徵性情節結構小說的藝術特點如下:
1.象徵涵義凝聚著所有的情節單元,貫穿著整個形象體系。當然,其中大部分小說外觀上還有情節的時間線索,但是就小說的審美價值而言,如果僅僅從線式情節的角度去理解,那麼這些小說的意蘊將黯然失神,甚至盪然無存。
2. 象徵形象具有完整性和生動性。從創作過程來看,是象徵涵義凝聚和貫穿了形象和情節,但從成品看,又是形象和情節暗示和表現著象徵涵義。所以,作家在賦以小說象徵涵義時,仍然致力於形象完整性和生動性的描寫。
3. 情節過程簡明、清晰。因為作者追求的是理念的感悟,而不是情節和形象本身的感染性,所以,盡管整體形象具有完整和生動性的特徵,故事情節也可以是完整的,但情節過程卻必然是簡明、清晰的。作者避免事件過程的傳奇性、戲劇性和緊湊性,省略了事件的來龍去脈,放棄了各種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甚至於有意模糊了人物的姓名來歷和事件的時間地點,以便讓象徵涵義不被情節枝蔓所遮蔽而突現出來。
4. 象徵形象具有大幅變形的特點。象徵情節結構中的形象一般是經過了大幅度變形處理的,因為只有高度誇張極度變形的形象,其象徵性質才更為強烈,形而上的理念才更利於傳達。
6寫實結構
寫實結構是「新寫實」小說所採用的情節結構。「新寫實」小說不像傳統現實主義小說那樣去營構因果相扣的嚴密精緻的情節和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不像現代主義小說那樣徹底打碎時間情節而完全依據人的意識的流動和閃回組織敘述。它注重於展示客體的原形,即事物、生活(包括精神或文化現象)的原初狀態和本來面目,通過人生中平凡、瑣碎的細節,揭示人性的原生特質和那酸甜苦辣五味具全的人生體悟,而相對淡化社會歷史的背景,淡化政治思想意義,甚至作者的主觀感情也得到抑制,即所謂「以零度感情介入」。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按時間順序把從凌晨4點到晚上11點這一時間內的生活如實的展示出來,就像用藝術手法把生活還原到「一絲不掛」的狀態。通過這種原生態的生活展示了如此人生是多麼煩惱,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是何等可憐和可悲。小說從人們生活中那些自發性和隨機性的平常事件中,展示了人們生存中的需求和行為方式。由於注重展示生活的原生態,故「新寫實」小說的情節結構體現為:故事情節不是精緻嚴密的、封閉自恰的因果邏輯情節,而是鬆散的、開放的生活故事,其中現實的事件和幻想的故事、理性的思考和非理性的感悟、清楚的事實和模糊的印象、真善美的事物和假惡丑的現象……都會在敘述過程中浮現出來,使人就像看到了生活本身一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寫實」小說是絕對的寫實化了。盡管梁曉聲說他的寫實小說《父親》「沒有一點虛構的成份在內」④,寫實小說《信從彼岸來》的作者王毅捷亦鄭重宣布此作是「絕無虛構之處,研究歷史的大量事實,這是我的信條」⑤。但事實上任何寫實之作都有虛構成份在內,不會是絕對的寫實,絕對的寫實是不可能的。
7散文結構
散文化情節結構的特點:一是故事情節呈現為散文的片斷,就如同散文的敘事是片段事件的連綴,而不是有頭有尾的連貫故事一樣。二是形散而神不散,即通過片斷事件的敘述和自然景物以及社會風情的描繪,創造出生動的意境,表達特定的主體情思。這似乎同於散文了,其實不然,散文所敘之事之人多是真實的,而「散文」結構所敘之事之人之境,卻是虛構的。「散文」結構實際上就是採用了散文的情節形式而創造了一個虛構的世界。何立偉的《小城無故事》就是很典型的「散文」結構。「散文」結構,所追求的是自然天成的效果。如汪曾祺的許多小說,大多用倒敘回憶的方式,往事片斷汨汨而來,或長或短,或濃或淡,隨思緒而定,無刻意修飾的痕跡。汪曾祺曾經說過,一篇小說未產生前,即已有此小說的天生的形式在,好像宋儒所說的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的『天理』。一篇小說是不能隨意伸長或縮短的。汪先生所強調的正是那種行雲流水、自然天成、不事斧鑿和雕飾的情節結構。
8簡易結構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Ⅶ 小說中常會提到的 空間撕裂 空間破碎 現實世界中是否也存在
這也是當時推理小說的特色。而所謂「現代推理小說」,則是指本世紀一、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產生的作品,經 在樓上的火爐旁,找到一張破碎的紙,紙上有「良子」二字。警方作了調查,發現神前教授的妻子為浪子,山崎
Ⅷ 女主隨身空間文現代小說
重生之隨身庄園
快要奔三的李思思是一個生活單調,整天和小說為伍的剩女,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突然被手上的玉鐲改變,於是她重生回到了小時候,話說你不回去就翹辮子了還不回去么。
這下不僅能夠重來一回還贈送了隨身空間,摩拳擦掌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人的命運刻不容緩,可是冷靜下來她才發現自己一不會炒股二不會點石成金,於是只能努力生活盡量表現了可是重生後才發現生活這么多姿多彩啊,喂你個小三,什麼自己也是小三?
左手空間右手幸福
一場夢醒,讓她認識到社會的殘酷是與金錢和地位分不開的;
一場夏雨的洗禮,讓她得到一個夢想成真的媒介,有了改變生活和命運的資本和動力;
一次小小的易容拍賣,讓她的家庭生活連邁幾個台階,也埋下了隱患;
一場美麗的邂逅,讓她得到了幸福的跨國姻緣;
一次驚心的噩夢,讓她進一步了解了生命和幸福的真諦。
真心的付出,誠心的奉獻,真摯的感恩,讓她經受住了命運的考驗,成就了美滿的人生,收獲了親情、愛情、友情的所有幸福,讓她做到了左手空間,右手幸福!
隨身空間之淡淡荷香潤心田
林源沅是一個從小城市中走出來的女孩,和每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女孩一樣,她對未來滿懷信心。
然而卻忘記了現實的殘酷,只是初中畢業的她一直都在為別人打工,從這家到那家,不曾變過。
直到她25歲的這一年,她的生活發生了變化,因為呀她得到了一個只有小說中才會出現的隨身空間,想不想知道她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哈哈,看文吧!
豪門異能棄婦
A市大名鼎鼎的顧氏企業,突然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跳樓、坍塌、死亡,失蹤,怪事連連。
公司周圍突兀出現的風水凶局,到底是人為還是巧合?
身為被遺棄的顧氏總裁夫人,她跆拳道紅帶八段;她會奇門遁甲,風水道法;
被遺棄?沒關系,她只要做個富貴閑人,沒事捉鬼,看看風水……
……………………
重生空間種田
一記渡劫天雷,
讓她帶著個變異空間重生了,
父母雙亡,不怕,咱有一農業專家外公,
人見人欺,不怕,咱好歹也是個修仙的,
空間寸毛不生,只有破苗一株,且只吃貴金屬。
諸小鮮怒了:人家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你呢?
小仙苗呸了口口水:接著。記得用它換些RMB回來
重生未來空間
一個噩夢,醒來後的白小錦重生到了十六歲,回到了她一生杯具的起點。
同時,還有一個據說是未來時空錯亂丟過來的大禮包。
她要如何帶著這個神秘的未來禮物,改變自己的人生?
空間之都市修仙路
即將邁入剩女行列的風晴,普通白領,男友劈腿,工作被炒,生活如泡過水的麵包,平庸而又乏味。
上蒼終於對風晴大開了金手指——萬能空間加修仙功法。
風晴幾乎要過上修修仙,種種田的悠哉人生了。
只是幾乎,為什麼此功法的禁忌是「絕情棄愛」,難到以後要當尼姑不成?
且看風晴如何打破禁忌,過上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幸福生活。
麻薯的世外桃源
意外的發生,使她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看她如何在涅火重生後真正活得自我和低調。。。。
十五歲的重新開始
一覺醒來,回到了自己的初中時代。
莫名閃現在自己眼前的那是什麼,世外桃源?海市蜃樓?
左手一座山,右手一片海,還有未知的空間一枚,既已重來一次,怎可再渾渾噩噩過此一生,且看我如何逍遙紅塵。
棄婦農場主
一個女人在孩子夭折丈夫背叛後的奇遇。
簡單的孩子因白血病夭折,讓她忽視了丈夫的異樣,一直到丈夫將離婚協議書放在她面前時,她才發覺丈夫背叛了她,一連串的打擊使她踏上尋死的路途。在救了一位奇怪的老人後,她得到一個超級農場,升級到一定程度可以回到過去,這給了簡單活下去的希望,也開啟了一個女人的奮斗傳奇!
Ⅸ 現代文的體裁有哪些
一、散文
1、散文基本特徵:(1),情感濃烈,選村廣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2),真實自然,富於美感(寫真人真事,可以藝術加工,表達方式多樣);(3),以小見大,紙短韻長(哲理性)。
2、分類(據內容和性質分)
⑴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
對人和事物進行具體描繪和敘述,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和吳伯蕭的《記一輛紡車》、魯迅的《五猖會》。
⑵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文章)
描寫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採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 寫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轉換為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點的變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對景物加以生動得描繪,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氣氛③烘託人物思想感情④鋪墊情節⑤更好地表現主題,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 強烈的抒情性為其突出特點。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陸蠡的《囚綠記》、周國平的《面對苦難》
二、小說
小說是一種以人物形象的創造為中心的敘事性文學樣式,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的基本特徵:一,性格刻畫豐富、細致;二,情節構造完整、復雜;三,環境描寫具體、生動。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 心理描寫 行動描寫 語言描寫 環境描寫 正面描寫 側面描寫
情節:開端 、 發展 、 高潮 、結局
敘述方式:第一人稱 第三人稱
環境:自然環境(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和社會環境(時代背景)
(二)分析作品主要表現手法
從高考試題來看,對表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麼,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
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於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像。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像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1、引用 A、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物的神秘性,豐富文章的內容;B、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結合描寫的景物,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於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於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Ⅹ 急求!現代文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我的回答可能一下子解決不了你的問題。但是如果你是搞寫作的,以後會有用。
我的回答是:寫作沒有手法,所謂的手法,都是大家毫無道理的總結出來的、以為是真理的手法。
其實寫作是什麼?說實在話,我怕連大學老師都不一定解釋清楚。因為他們會用一堆亂七八糟的辭藻來解答這個簡單的問題。
寫作是什麼?就是:想說什麼說什麼,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很顯然,按照這個角度來說,寫作基本就沒啥手法可言了。
但是凡事都有依據可循。寫作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看懂,所以你的寫作思路(邏輯)至少要讓人清晰吧。總不至於跳躍太大,讓讀者很不適應。
這怎麼解釋呢。比如你寫景物,景物描寫你總該有一定的寫作邏輯吧。要麼從遠寫到近,要麼從近寫到遠。這就取決於你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從近到遠,你的視野會越來會開闊,相對來說,你應該表達的是一種(慷慨激昂、目視一切)目光比較遠的觀點。再如從遠到近,這時候你注重的是細節描寫,既然是細節描寫,那麼你至少對於細節應該寫得特別的細致。這樣的話,你的情感表達至少得是生活感悟,生活頓悟之類的東西吧。如果這時候你再寫一些慷慨激昂的,從眼界上就太狹隘了。
再從敘述上來講。你總不能一會兒是古代,一會兒是現代,一會兒在戰爭,一會兒和平。這樣的跳躍,沒有一個人能一下子接受吧。所以寫作得有一定的邏輯性。總有一更弦牽引著故事法生。而寫作最後的方向,應該是你想讓讀者真正理解的內涵。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般老一點的作家,都喜歡用反差似的寫法。就是,越想表達快樂,越寫整個人有多悲傷。越想表達憤怒,越寫這個人有多愉悅。
關於這種方法,我想現在就不必要給你解釋了。因為太深奧,一兩句話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