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排行 » 現代小說發展

現代小說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4-16 02:27:45

『壹』 現代文學是如何發展的

現代時期的西方文學,現代主義逐步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變化以及各國具體情況的不同,現代主義文學呈現出流派林立的局面。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反映了現代西方人心靈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機,並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時,散布了虛無、悲觀等消極思想。

十月革命前後,蘇聯社會主義文學誕生,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現實的優秀作品。隨著蘇聯政治局勢的變化,蘇聯文學創作的思想傾向也發生了變化,使蘇聯文壇出現了活躍而又混亂的局面。

現代時期,亞非拉的文學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而興起,以表現民族歷史為主要題材的亞、非、拉美文學蓬勃發展。

西方文學現代時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雖然受到現代主義的挑戰,但仍有一大批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英國劇作家蕭伯納(1856—1950年)在其代表作《蘋果車》中,以英國議會制度為攻擊對象,以內閣會議為主要情節,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年)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作曲家為美好理想與消極勢力不懈斗爭的一生,是一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其後期作品則以呼籲和平,反對戰爭為主要內容。美國作家德萊塞(187l—1945年)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通過描寫一位牧師的兒子腐化墮落成殺人犯而被處死的過程。揭露了悲劇的根源在於美國的制度。

由於現代主義的流行,有些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方法上較多地採用了現代主義的手法。這方面的傑出代表是美國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

海明威的作品以表現暴力世界中的孤獨個人擺脫戰爭給心靈帶來的創傷為主要內容,以「精擅現代化的敘述藝術」,在世界文壇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的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是戰後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品。代表作《老人與海》,寓含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即人生就是斗爭,要敢於面對失敗而奮斗。

現代主義文學作為一場文學運動興起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繁盛時期,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

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時代的產物,一方面,商品化社會高度發展,人們感受到畸型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壓迫。一方面,兩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冷戰及核恐怖,給人們造成嚴重的精神創傷,使人們對傳統的價值、理想、道德無不產生懷疑,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在這個過程中,悲觀主義浪潮席捲歐洲,非理性主義思潮有廣闊的市場,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成為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占據了社會心理學的主流,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

現代主義既不同於浪漫主義的直抒胸臆,又不同於現實主義忠於客觀世界的描繪,它的主要特徵是主觀地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和通過想像表現心理的真實。在藝術手法上,它一反傳統的手法,致力於探索新奇別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現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是20世紀西方非理性主義文學的總稱,包括許多流派。在20世紀上半期影響較大的有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和意識流小說等。

象徵主義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分支。它最先流行於19世紀後期的法國,後波及歐美各國,在20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盛極一時,被稱為後期象徵主義。後期象徵主義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面,主張以象徵、暗示、自由聯想等手法表達人生隱蔽的思想感情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反對直抒胸臆。英國詩人艾略特(1888—1965年)是後期象徵主義詩人中最傑出的一位,他的代表作《荒原》,至今仍被認為是20世紀歐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表現主義文學盛行於對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為中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一些作家在個人和社會、和平與暴力、現實與未來等矛盾交織的苦悶中,希圖通過文學上的標新立異,以求得解脫的產物。他們主張文學應表現人的主觀感受和復雜的精神世界。其傑出代表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年),他在小說《變形記》中,通過荒誕、形象變幻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資本主義人性的異化。

意識流小說是在現代心理學,特別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礎上形成的,20世紀二十年代,它首先發端於愛爾蘭、英國和法國,隨後風行於歐美。該流派主張在小說創作上要深入到人的意識之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並以內心獨自、自由聯想等手段顯示意識流動的軌跡。這種致力於表現人的意識流程的寫作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愛爾蘭作家喬伊斯(1882—1941年)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被稱為意識流小說的典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政治生活動盪不安,它與戰爭的創傷一起猛烈地沖擊著文學家。在存在主義「人應該自己創造自己的存在」哲學魁力的影響下,現代主義文學中又出現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文學、和「黑色幽默」等新流派。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20世紀三十年代末首先在法國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盛行於歐洲各國,影響遍及全世界。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徵在於把文學作為哲學的展示和思想的號召,主張文學干預或介入生活;從藝術特徵上看,存在主義力圖處處闡述存在主義哲學,打破傳統手法,不突出設計人物性格,將人物性格在哲理辯論中展開,並有許多隱喻、寓意等自然主義筆法。存在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是具有哲學家和文學家雙重身份的薩特,主將有法國加繆(1913—1960年)等作家,其代表作分別是《惡心》和《局外人》。

荒誕派文學是二戰後興起於法國的一個文學流派,主要作品是舞台劇。該流派的思想特徵與存在主義有直接的關系,認為人生是荒誕的,現實世界是令人惡心的;其藝術特徵是情節荒誕或支離破碎,人物形象荒誕,語言語無倫次。荒誕派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和貝克特,尤奈斯庫的成名作《禿頭歌女》是荒誕派戲劇的第一部作品,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文學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是一出含義深刻的哲學劇,它從不同的層面上突出了西方人的幻滅感,突出了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生活的無休止的循環。兩個孤獨的流浪漢日復一日地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他,劇中均未作交代。這出戲的寓意可以說是什麼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發生。但由於戲劇的中心是等待,以此人們可以領悟出其背後的深刻而又積極的思想,即在絕望中也應當懷有希望。

「黑色幽默」是20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文壇上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黑色幽默」就是把嚴肅的哲理與病態的玩笑混為一談,以達到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文學流派起源於美國,有它歷史的、民族的和社會的原因。美國最初的移民在爭取生存斗爭時,常以一種幽默感面對嚴酷的現實,以取得心理平衡;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歷了經濟復甦,也遭到了可怕的經濟危機,人們感覺到個人在強大的現實面前顯得那麼無奈,最終形成了這種病態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在藝術手法上多採用寓言式的誇張和哈哈鏡式的描述,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小說家約瑟夫·海勒,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駐地中海某島的一支空軍中隊的黑暗內幕。主人公尤索林由於第二十二條軍規的緣故,由一個正直勇敢的軍人變成了厭戰者和逃兵。這條軍規實際上是驅使士兵為長官的升遷而賣命的絕妙圈套,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條軍規」已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或「無法擺脫的困難」的代名詞。

蘇聯文學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主流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高爾基(1868——1936年)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中,塑造出了一位英雄母親的形象,描寫了她的兒子怎樣從無知走向覺醒成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的歷程,指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十月革命勝利後,一大批優秀作家深人生活,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社會巨大變化的優秀作品。阿·托爾斯泰(1882—1945年)創作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演變為背景,敘述了一批知識分子歷經曲折、最後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根據自身經歷所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一個普通工人子弟保爾·柯察金成長為英雄的過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年)的代表作《靜靜的頓河》,描寫了1912—1922年間頓河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關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從一個方面描繪了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變化。這部小說被譽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上述這些作品在忠於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對現實事件作出歷史的、全面的描寫,對新生事物滿腔熱忱,運用「在不使人脫離現實的條件下,把他提到現實以上」的手法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文學的風采,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塊新的豐碑。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政治生活的巨大變化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時期,蘇聯文學界提出了「寫真實」、「積極干預生活」等口號,1954年作家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在《旗》雜志上發表,首先突破了描寫工農業成就,歌頌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愛情和個人幸福問題作為主題,引起很大反響,引出一批文學作品,形成一股文學思潮。西方把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學稱為「解凍文學」。

在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壇既活躍,又相當混亂。一方面,出現了一些真實反映現實和歷史,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運而獲得好評的作品,如奧維奇特金的農村工作特寫集《區里的日常生活》、肖洛霍夫的衛國戰爭題材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片面反映、甚至醜化歷史和現實而引起爭論或遭到批評的作品,如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日瓦戈醫生》。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開頭是個「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後他又哀嘆「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壞和毀滅」。該書在國內未能出版,1957年在義大利出版,西方國家競相印行,利用它來攻擊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作者還被授予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蘇聯對此反應強烈,作家協會將帕斯捷爾納克開除,只是在他作了檢討並拒絕前去領獎後才恢復他的會籍。

1964年秋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聯在文藝界加強了對寫作方向的控制,提出了「反對兩個極端」和「寫正面人物」的方針,在文藝理論方面,提倡所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開放體系」,其影響是使文學創作在內容上較前嚴肅深刻,在形式和風格上更為豐富多彩。

從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蘇聯的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一批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同時還出現了以探討道德理想為題材的作品,也有揭露諷刺現實生活中的弊端、反映各種社會問題的作品。但是,對於全盤否定斯大林和揭露這一時期停滯生活的作品是不準發表的。

從八十年代後半期開始,隨著戈爾巴喬夫「民主化」、「公開化」和「新思維」的推行,文藝作品審查制度被打破,一些過去被禁止出版的作品大量發表,揭露和批判性的文學成為時髦,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對蘇聯社會動盪和聯盟解體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亞、非、拉美文學現代時期,亞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亞非拉美的文學也隨之崛起。許多民族主義作家以愛國主義和反對殖民壓迫為主題,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創造出許多頗具影響的作品。

20世紀初以來,隨著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亞洲涌現出許多傑出的民族主義文學家和作品。印度作家泰戈爾(1861一1941年),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豐富創作。他的作品譴責殖民統治的專橫,抨擊封建主的殘暴,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為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戈拉》和詩集《吉檀迦利》。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其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戈丹》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朝鮮著名作家李箕永的長篇小說《圖們江》,勾畫了朝鮮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圖景,反映了從愛國義兵運動到抗日勝利的朝鮮近現代歷史。著名詩人越基天創作了以揭露美國侵略為內容《我的高地》、《朝鮮在戰斗》等詩篇。

非洲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有埃及的馬哈福茲和南非的女作家戈迪默。馬哈福茲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以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家三代在1917—1944年間的變化為主線,反映了埃及社會的變遷。小說寓意深刻,結構精巧,是現代阿拉伯文學的名著。戈迪默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陌生人的世界》,描寫了南非種族隔離社會中人們變得相互陌生的社會現實。

拉美文學的主流是「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出現於20世紀六十年代,它屬於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流派。該流派的作者大都以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現實,把神奇古怪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哥倫比亞當代最著名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代表作《百年孤獨》中,遵循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創作原則,吸收了前人表現人的本能、潛意識的特點,獨創性地運用了象徵、誇張、魔幻、影射等技巧,形成了虛實結合、真假混雜的創作手法,在拉美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拉美出現絕非偶然。它既和歐洲表現主義、印象主義等文學思潮的影響有關,又與拉美地區獨特的社會政治背景有密切聯系。拉美許多國家嚴重缺乏言論自由,作家不得不借用虛構、比喻和象徵性的寓意來表現和揭示社會現實的本質,從而形成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

『貳』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三個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大致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即三個十年。

1、第一個十年(1917~1927),開拓期,一般習稱「五四」時期的文學。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和《文學革命論》,標志著文學革命運動的正式興起,隨後,錢玄同、劉半農、周作人、魯迅、李大釗等人積極呼應文學革命的主張,推進文學革命的發展。

以魯迅、郭沫若等人為代表所創作的新文學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表明了新文學的實質性進展。

小說方面,有魯迅劃時代的《狂人日記》和後來結集在《吶喊》、《彷徨》中的諸篇小說,還有葉紹鈞、汪敬熙、冰心、郁達夫等一大批新文學作家創作了內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說。

詩歌方面,出現了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劉大白等大批白話新詩人,以白話新詩沖破了千百年來舊體格律詩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內容和藝術的特有氣勢開創了自由體白話新詩的一代詩風。

散文方面的成就體現在魯迅、李大釗等人創作的大量文藝短論(即隨感錄和雜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許地山等人創作的抒情敘事散文(即「美文」),還有瞿秋白創作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訊報道,出現了報告文學的最初萌芽。

所有這些創作呈現出開創一代文風的嶄新氣象,充滿了破舊立新的「五四」時代精神。1921年以後,還出現了「問題小說」、「身邊小說」、「鄉土文學」、「語絲文體」、「象徵派」詩歌等豐富多姿的風格流派。這些社團流派的出現,表明了新文學的成熟和壯大。

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和局限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並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與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部分新文學倡導者存在偏激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

2、第二個十年(1927~1937),豐收期,通常也叫「左聯」時期的文學。

表明文學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代表作《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等,還有蔣光赤、洪深、田漢、臧克家、丁玲、張天翼、葉紫、洪靈菲以及「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中國詩歌會等等作家、群體的創作,都顯示了左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3、第三個十年(1937—1949),轉折期,包括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文學。

前一階段是抗戰初期的文學。圍繞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藝作品,如街頭詩、獨幕劇等,也出現了一些大型的集體創作。

後一階段在解放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解決了文藝大眾化等一系列「五四」以來重要的文藝理論和實踐問題,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階段。國統區很多作品在藝術風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眾化的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現代小說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內容

第一個十年(1917-1927):民主意識、科學精神、社會主義思想。

第二個十年(1927-1937):階級解放意識,左翼革命文學的社會主義意識,民主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文學意識並存。

第三個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識和人民解放意識,多地域、多元化、大眾化的文學。

創作方法

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為主潮。

代表作家

魯迅、沈從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張愛玲、徐志摩、聞一多、丁玲、趙樹理、戴望舒、蕭紅、艾蕪、錢鍾書、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

徐志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現代文學

『叄』 梳理中國現當代小說發展脈絡(以時間為主線),羅列各時期流派、作者以及代表作

摘要 https://wenku..com/view/.html

『肆』 現代小說的進展與豐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結束和社會主義時期開始。這個重大的歷史性轉變,使現代小說獲得了新的生活土壤與發展條件。新中國的小說作者,大多經歷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生活的冶煉,他們是帶著深厚的生活根基、與革命潮流的緊密聯系以及對現實變化的敏銳感應跨進共和國的文壇的。這就使建國後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就與「五四」以來、特別是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革命文學的戰斗傳統保持著血緣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首先出現的是一批創作在歷史的黑夜與黎明交替時刻的作品。劉白羽的中篇《火光在前》,馬加的中篇《開不敗的花朵》,柳青的長篇《銅牆鐵壁》,都真實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隊伍和人民群眾最後摧毀舊制度、迎接新制度的斗爭。楊朔的長篇《三千里江山》,則迅速反映了中國人民在獲得政權以後,為保家衛國而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表現革命戰爭題材而更能顯示特色的,是稍後出現的一批長短篇小說。峻青的《黎明的河邊》,王願堅的《黨費》,通過艱苦年代嚴酷斗爭的真實描寫,異常感人地贊頌了革命根據地人民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杜鵬程的長篇《保衛延安》以宏大的藝術規模再現了延安保衛戰威武雄壯的歷史場面,成功地塑造了從連長周大勇、團政委李誠到高級指揮員彭德懷的形象,成為建國後長篇創作的第一個重要收獲。這些作品都以悲壯激越的基調,激動著許多讀者。反映抗美援朝的一些短篇,如巴金的《黃文元同志》,和谷岩的《楓》,路翎的《初雪》、《窪地上的「戰役」》等,或熱情奔放,或筆觸細膩,也都顯示了各自不同的風格特色。
描繪農村現實生活的短篇小說,也給建國初期的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趙樹理的《登記》,谷峪的《新事新辦》,都表現了農民群眾在砸碎封建政治枷鎖以後進一步掙脫封建主義精神束縛的斗爭;馬烽的《結婚》等短篇,則反映了農村新人新品質的成長。這些作品藝術筆調明朗,生活氣息濃郁,凝聚著作者長期與農民共命運所獲得的珍貴情感。隨著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逐步展開,反映農村生活的巨變,成為小說創作的重要主題。青年作家李準的短篇《不能走那條路》,便是敏銳地觸及土改後土地私有制尚未根除而產生的新矛盾的第一篇作品。趙樹理的長篇《三里灣》,通過更為復雜的生活內容,展示了這種矛盾的各個側面。孫犁的中篇《鐵木前傳》,藝術觸角伸延到解放前後兩個時代,以兩戶農家關系的演變,透露了土改後農民出現分化的信息。秦兆陽的《農村散記》、康濯的《春種秋收》兩集中的短篇小說,則以清新的筆調和精美的構思著重反映農村變革中農民群眾的思想波瀾和生活變化。在這股創作潮流中貢獻了有特色的作品的,還有陳登科、劉澍德、駱賓基、王希堅、吉學霈、劉紹棠等一大批作家,他們忠於革命現實主義原則,從各自的生活視角真實描畫了50年代前期中國農村社會的種種風貌。瑪拉沁夫、李喬、明斯克、阿·敖德斯爾等少數民族第一代小說家,或描繪內蒙草原上驚心動魄的斗爭,或抒寫西南彝區人民的苦難與歡樂,也都獲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革命重點從農村向城市的轉變,大規模工業建設的展開,要求小說創作開拓新的題材領域,尋求新的審美主題和新的表現角度。《鐵水奔流》等一批工業題材長篇的出現,便顯示了作家們的這種努力。但從思想藝術質量上說,這些作品只能算作對工人生活的初步涉足,尚未稱得上是成功的嘗試。生活美的開掘和藝術美的探索,都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到50年代中期起,才出現有成就的工業題材小說。艾蕪短篇集《夜歸》中的一些篇什,通過獨到的藝術構思,從微細處揭示工人階級作為國家主人的美好心靈,具有濃郁的詩的氣氛。長篇《百煉成鋼》也擺脫了以往同類題材作品那種枯燥、刻板的弊病,正面表現了鋼鐵戰線的沸騰生活,塑造了先進工人的真實形象。杜鵬程的中篇《在和平的日子裡》則頗有深度地表現了鐵路建設工地上的矛盾斗爭,顯示了詩的激情與哲理思考相結合的獨特風格。草明、雷加等作家,也一直不倦地探索著工業題材小說的創作。這些作品在現代小說發展史上具有較大的開拓意義。
從50年代初期到中期,小說創作獲得了穩步的發展。這段時間,國家經濟、政治生活日趨穩定,文藝界藝術民主氣氛比較正常,特別是中國第二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後,總結了前階段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探討了創作上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因由,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一些原則問題,取得了較為辯證的全面的認識。當時蘇聯文藝界對「無沖突論」、對典型問題上教條主義觀點的沖擊,也直接促進了中國小說創作隊伍思想的活躍。作家對新生活的觀察和認識逐漸深化,過去的生活積累也有了較長時間的消化過程,對中外作品的借鑒又從藝術修養上為創作做了較多的准備,在此基礎上,許多作家開始醞釀長篇巨制。到50年代後期,中國文壇終於迎來了建國以來長篇小說的第一次豐收。
這次豐收所涌現的一大批長篇作品,在現代小說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顯示建國後整個文學水平的重要標志。
追求概括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是這批長篇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在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中尤其得到了集中的體現。梁斌的《紅旗譜》,歐陽山的《三家巷》,楊沫的《青春之歌》,高雲覽的《小城春秋》,馮德英的《苦菜花》,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岩》等,組成了一幅幅巨大的歷史畫卷,鮮明生動地展現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這批作品在深刻表現歷史內容、展示斗爭復雜過程方面,較之過去創作有重大突破,而在現實基礎上升華起來的革命理想激情,也給作品增添了明朗、熱烈的色彩,為豐富中國小說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提供了新鮮經驗。李劼人的《大波》(修改本),李六如的《六十年的變遷》,用精細而又恢宏的現實主義筆法,真實地再現了清末以來的社會面貌;它們的出現,使長篇小說展現的歷史畫卷向上延伸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些小說的作者,幾乎都是當年革命斗爭的親身經歷者或目擊者,他們筆端留下的歷史生活圖畫,在小說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以社會主義時期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在表現生活的廣闊性和縱深感方面,也有長足進展。柳青的《創業史》和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是描寫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著名長篇。前者通過梁三老漢、梁生寶兩代農民不同的創業命運,揭示出中國農民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是歷史的必然;後者側重於剖析農村生產關系變革過程中人們精神世界的細微而深刻的變化。反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命運和生活動向的《上海的早晨》,是作家周而復的一部長篇巨著。它對具有中國特色的都市生活所作的藝術概括,曾引起國內外讀者的興趣。
這個時期,許多小說家經過較長時間的藝術實踐,在現實主義的道路上發展著自己的獨特風格,並形成若干新的創作流派。趙樹理嫻熟地運用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文藝的傳統手法,生動樸素、維妙維肖地表現了山西一帶新農村的社會情緒和農民心理,早已在小說領域中獨樹一幟。在他的藝術作風影響下,產生了馬烽、西戎、孫謙等思想傾向、藝術見解、創作風格相近的作家群,被人稱作「山西派」或「山葯蛋派」。孫犁那意境悠遠、韻味無窮的「荷花澱」風格,給他筆下的現實生活圖畫,添上淡淡的浪漫主義氣息,這種獨具特色的藝術經驗,也為一些青年作者所效法。柳青在對現實冷靜、客觀的描繪中,糅進了哲理的議論和感情的抒發,使精確的畫面透露出渾厚激越的氣勢。他對於廣闊的社會場景的多方面的概括,對於生活內涵的深入發掘,一直到他的夾敘夾議的語言,都在隨後出現的若干青年作家的小說中,留下鮮明的投影。周立波追求的則是一種秀朴而明麗的風格,他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傾向熔鑄到山鄉風情和自然景色的細膩而又酣暢的表現中,讓人們在詩情畫意的藝術氛圍里領略新生活的美;從他的短篇《山那面人家》、《禾場上》到謝璞的短篇《二月蘭》等,可以感受到湖南一些作家的共同藝術追求。一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小說家,如杜鵬程、李准以及寫了《高高的白楊樹》、《百合花》、《靜靜的產院里》的茹志鵑,寫了《大木匠》、《沙灘上》的王汶石等,都在追求著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所有這些,都標志著建國後小說藝術的逐漸趨於成熟。

『伍』 現代中國小說是在什麼運動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白話文寫作的新體小說包括從什麼,至今的中國白話小說

現代中國小說是在「五·四」運動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白話文寫作的新體小說包括從魯迅的《狂人日記》至今的中國白話小說。

『陸』 自敘傳抒情小說對中國現代小說發展的意義何在

摘要 自敘傳抒情小說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最初體式,作者多集中於創造社,以郁達夫和倪貽德為代表

『柒』 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

摘要 你好,

『捌』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

中國現代小說開端與成熟的標志是魯迅小說《吶喊》、《彷徨》的出現。
(一)魯迅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發表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篇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發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其內容和形式上的現代化特徵,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偉大開端,開辟了我國文學發展的新時代。
(二)中國現代小說在魯迅手中開始,又在魯迅手中成熟。繼《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陸續發表了包括《阿Q正傳》等為代表作在內的《吶喊》、《彷徨》,把中國現代小說推向藝術高峰。縱觀《吶喊》和《彷徨》,它們無論在其思想性還是在其藝術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魯迅的小說雖然借鑒了外國小說的藝術經驗,但他把外國小說的經驗與中國古代小說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民族化的基礎。其創作不但具有獨特的題材與思想發現,而且做到了小說結構模式與形式手法的成熟創新,揭開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紀元。因此,魯迅小說不但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也標志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

『玖』 簡述30年代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取得的成績

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中國現代小說到30年代,進入了成熟、繁榮的時期。原因:一、社會、歷史的巨變和外來文化的入侵,為小說文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二、豐富的中外文學資源為作家創作提供了借鑒方法;三、作家們的積極探索並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成熟與繁榮的標志:一、小說題材空間的拓展;二、長篇小說的成熟;三、小說流派的涌現。 30年代,長篇小說的質和量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長篇小說名家名作紛紛出現,如矛盾的《蝕》、《子夜》,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統照的《山雨》,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老舍的《離婚》、《駱駝祥子》等。30年代的小說家們的長篇小說敘事博採古今、融匯中西,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 小說憨筏封禾莩鼓鳳態脯卡流派有普羅小說、左聯青年作家群、社會剖析小說、新感覺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說創作的一員,他在3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占據這重要地位,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拾』 為什麼現代小說如此興盛看小說的人也越來越多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