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小說網
Ⅰ 青海有哪些著名作家
青海的著名作家有龍仁青、梅卓、井石、曹有雲、馬光星等。
1、龍仁青
龍仁青,男,當代青年作家。1967年3月生於青海湖畔鐵卜加草原(這里也是中華對角羚(普氏原羚)的家園)。1986年7月畢業於青海海南民族師范學校藏語言文學專業。系青海作家協會理事。
1992年前後開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有:《鍋庄》、長篇紀實文學《藏域春秋》(合作)、長篇紀實文學《倉央嘉措秘史》、小說《鍋庄》、小說《情歌》、小說《鳥瞰孤獨》、小說《奧運消息》、小說《光榮的草原》等。
2、梅卓
梅卓,女,1966年7月10日生,青海化隆人,藏族代表女作家、詩人,中共黨員,青海民族大學中文系畢業。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任青海省作家協會主席。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太陽部落》《月亮營地》,散文詩集《梅卓散文詩選》《土伯特香草》,中篇小說《佛子》、《青稞地》、《庄園》、《極地》、《月亮下的銅扣腰刀》等。小說集《人在高處》《麝香之愛》,散文集《藏地芬芳》《吉祥玉樹》等。
3、井石
原名孫勝年,號煮字坊主。1953年9月出生於青海省湟源縣一個叫納隆的山溝里。1973年畢業於青海省衛生學校。2001年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著有長篇小說《麻尼台》、《金夢劫》,散文集《花海采風錄》(合集),散文隨筆《煮字坊筆記1》, 《煮字坊筆記2》, 中篇小說集《湟水謠》,《古堡的主人們》等,長篇紀實文學《故鄉故事》等。
4、曹有雲
曹有雲,1972年生於青海。詩歌作品在《十月》、《詩刊》、《詩選刊》、《作家》、《星星》詩刊、《綠風》詩刊、《揚子江》詩刊、《作家》、《青年文學》等刊發表,並入選多種詩歌選本。詩集《時間之花》入選中國作家協會、中華文學基金會「二十一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09年度卷,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
詩歌曾獲首屆青海文學獎(青海省最高文學獎),首屆《青海湖》文學獎,第三、四屆青海青年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青海省作家協會委員、青海省詩歌學會常務理事、青海省青少年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第五屆高級研討班學員。
5、馬光星
馬光星,1953年11月11日出生於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金田村,土族。青海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學創作研究室主任。主要作品有《塔爾寺的傳說》(合著)、《中國各民族宗教神話大詞典》、《果洛·朝霞如火》、《青海風俗簡志》、《小白兔智斗百獸王》、《土族文學史》、《西海文探》等。
Ⅱ 天下第一當txt全集下載
鏈接:
《天下第一當》,台灣武俠小說家李涼所作武俠小說名。
Ⅲ 現代小說的曲折道路
由於社會政治思潮的影響,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小說的發展有過較大的曲折。1956年前後,小說領域曾出現過以王蒙的《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為代表的一批「干預生活」的短篇,它們大膽觸及現實的各種矛盾,尖銳揭露社會生活的一些弊端,這批作品既是當時國內外文藝界反對「無沖突論」創作思潮的直接產物,也是當代小說家希冀於小說的社會功能獲得更大發揮的一次勇敢嘗試。但因當時環境所囿,這個創作潮流剛露端倪就被人為地宣告結束。隨著對「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深化」論、「寫中間人物」論的責難,代之而起的是一股粉飾現實、以虛假現實主義昌充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浪潮。不過,在這股思潮泛濫時,不少有膽識的小說家仍有好作品問世。趙樹理的《鍛煉鍛煉》、《套不住的手》,馬烽的《三年早知道》,劉澍德的《甸海春秋》,西戎的《賴大嫂》等短篇,都是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精神、真實揭示生活矛盾的好作品。一些作家把筆鋒轉向歷史,寫出《陶淵明寫輓歌》(陳翔鶴)、《杜子美還家》(黃秋耘)等短篇,以歷史的鏡子映照現實,這是小說家們在特殊環境中堅持現實主義精神的曲折表現。李準的《李雙雙小傳》,王汶石的《新結識的夥伴》,雖以「大躍進」為背景,但立意不在歌頌浮誇作風,而著力於塑造農村新人富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性格,至今仍保持一定的藝術魅力;至於真實刻畫了土生土長的好乾部形象的《延安人》(杜鵬程)、《我的第一個上級》(馬烽)等短篇,更是具有較大感染力量的優秀作品。
1962年以後,小說創作的興旺局面開始冷落,其間雖有姚雪垠的優秀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第 1卷問世,但其他好作品不多。浩然的《艷陽天》和陳登科的《風雷》反映農村生活,藝術上有可取之處,內容上卻明顯留下階級斗爭擴大化思潮的痕跡。
「文化大革命」中,小說的正常創作活動受到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壓制,而一批反現實主義作品則在唯心主義思潮下應運而生。以《序曲》為結集的一批短篇,就是突出代表。
1976年10月,中國歷史出現了新的轉折,社會政治動亂開始平復,隨著思想路線逐步端正,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文學事業又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趨勢,小說創作更是盛況空前。作為中國社會由大動盪走向大整治、大改革的歷史過程的生動反映,這時期的小說創作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特點:
一是恢復和發展了「五四」以來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並不斷走向深化。社會政治生活中唯物主義路線的恢復,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使小說家們精神上獲得一次大解放,他們敢於面對現實的人生,正視生活中普遍關心的矛盾,提出自己積極的思考。進入新時期的頭兩三年,從劉心武的《班主任》開始,出現了一批曾被稱為「傷痕文學」的短篇小說,它們第一次把林彪、「四人幫」倒行逆施所造成的慘痛展現在讀者面前,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還有一批作品,如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魯彥周的《天雲山傳奇》、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鍾的故事》等,則是從歷史和現實的交錯表現中,著重探索建國30年來國家所走過的曲折道路和深刻教訓,進行歷史的「反思」。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莫應豐的《將軍吟》,是反映十年動亂生活最有影響的長篇,它們不僅深刻地揭示了這場動亂所造成的歷史倒退,更著力於表現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光明的強烈渴求。這幾年繼姚雪垠《李自成》第 2卷後所涌現的《星星草》、《金甌缺》、《風蕭蕭》等一大批歷史小說,也有一個共同的鮮明特徵:從歷史的真實發展中探求深刻的生活哲理,以喚起當代讀者感情的共鳴。進入80年代以來,作家的筆鋒逐漸轉向了正在發展中的當前現實。從各個不同角度反映朝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前進的生活巨流,有力揭示社會大變革時期的各種矛盾,塑造「改革者」或當代新人的形象。蔣子龍的短篇《喬廠長上任記》是引起社會矚目的第一篇作品。陸續出現的還有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水運憲的《禍起蕭牆》、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李國文的《花園街五號》等。一批以70年代末期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和當前軍隊生活為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在揭示部隊生活矛盾、塑造當代軍人形象方面也有明顯突破,象徐懷中的《西線軼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環》,就是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佳作。
二是描寫普通人的命運,表現和歌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這也是近幾年小說創作所普遍關心的問題。其中出現了諶容的中篇《人到中年》、古華的長篇《芙蓉鎮》等優秀作品。這類作品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將普通人的命運與時代命運緊緊交織,透過人的命運去窺視時代風雲和社會人生。
從對普通人的命運的真實描寫到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索,是這類題材創作的一個重要進展。韋君宜的中篇《洗禮》、路遙的中篇《人生》等,都凝聚著小說家們對人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在表現這類生活內容的創作中,也有曲折。一些青年作者由於思想功力的欠缺,在復雜生活面前感到迷惘,無法正確把握社會矛盾的本質所在和它的必然趨向,因而產生了一些藝術上雖有特色而思想傾向上有明顯失誤的作品。這也是除舊布新年代的一種值得注意的創作現象。
三是創作樣式的交疊變化和藝術手法的大膽革新。從小說樣式方面來看,新時期的頭幾年,短篇小說非常活躍。到80年代,中篇小說異軍突起,以大批優秀作品佔領文壇,僅1981至1982年就涌現了1100多部作品,這是現代小說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長篇小說自1977至1982年6年時間涌現了500多部作品,數量可觀,但從創作勢頭看,尚處於方興未艾的狀態。
這時期小說的藝術風格與表現手法,顯得異常豐富多彩,探索的道路也更加寬闊。一些致力於小說民族化的作家,在對傳統小說藝術經驗吸取的同時,更注重於民族感情的熔鑄。李準的長篇《黃河東流去》、葉蔚林的中篇《在沒有航標的河道上》、劉紹棠的中篇《蒲柳人家》是這方面較早出現的佳作。對西方現代派小說藝術手法的吸取,是這時期小說形式革新的一個突出方面。以意識流作為結構作品的手法,多視點、多角度、多層次揭示人物精神生活的手法,在創作中得到比較廣泛的運用。走在這種探索前面的作家是王蒙,他的中篇《蝴蝶》、短篇《春之聲》,獲得社會首肯。李國文在長篇革新方面也邁開了第一步,《冬天裡的春天》是一個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