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說百科 » 民初鄉土小說網

民初鄉土小說網

發布時間: 2023-05-19 17:40:10

⑴ 有關新時期鄉土小說..

劉紹棠

劉紹棠(1936--1997)13歲開始發表作品,15歲成名,被譽為"神童"作家。青少年時代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山楂的歌聲》、《中秋節》、《瓜棚記》、《私訪記》和長篇小說《運河的槳聲》、《夏天》。這時期的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後的農村寫得嫩苗遍野,生機盎然,受孫犁作品深刻影響,有社會主義"田園牧歌"之美譽。後遭波折,益增其華,出版長篇小說12部《地火》、《春草》、《狼煙》、《京門臉子》、《豆棚瓜架雨如絲》、《這個年月》、《十步香草》、《敬柳亭說書》、《野婚》、《水邊人的哀樂故事》、《孤村》、《村婦》(第一部),中篇小說《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餘部。另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0卷)出版。
劉紹棠將"荷花澱派"的柔媚、清麗之美與"燕趙文化"的陽剛、勁健之美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建立了獨具風採的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出版《鄉土與創作》、《鄉土文學四十年》等9部散論、隨筆集。全部著作共60種,約700萬字,被公認為是高產、優產、穩產作家。他還提出了"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鄉土題材";"今昔交叉,城鄉結合,自然成趣,雅俗共賞"的鄉土文學理論。描繪、謳歌走在時代前列的美好的人,挖掘、扶持代表時代前進方向,顯示時代本質與主流的美好事物,描摹、展示充滿詩情畫意的鄉風水色、世俗人情,簡言之,表現、贊頌人世之美,即人的美,地區的美,風光景色的美,是劉紹棠鄉土小說最突出的特點。

在創作上,劉紹棠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學的民族風格,追求傳奇性與真實性相結合;通俗性與藝術性相結合,並積極向世界一切進步文學學習,借鑒一些好的表現方法和藝術技巧。劉紹棠小說的語言生動、活潑、含蓄、優美、形象、富有詩情畫意和音樂性,受到廣泛的贊揚和很高的評價。劉紹棠及其作品深受國內外讀者喜愛,十多部作品榮獲全國獎,多部作品被譯成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發行。

作者小傳

作者小傳

劉紹棠,1936年2月29日生於北京通縣儒林村。1948年參加革命,1949年開始
發表作品。1953年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1956年加
入中國作家協會。

40多年文學生涯,致力於「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著
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

卷1 長篇小說:《豆棚瓜架雨如絲》、《這個年月》
卷2 長篇小說:《敬柳辛說書》、《十步香草》
卷3 長篇小說:《京門臉子》、《野香》
卷4 長篇小說:《水邊人的哀樂故事》、《孤村》
卷5 長篇小說:《春草》、狼煙》、《地火》
卷6 長篇小說:《村婦》系列1
卷7 長篇小說 《村婦》系列2
卷8 長篇小說:《村婦》系列3
卷9 中篇小說:《蒲柳人家》《瓜棚柳巷人《花街》、《草莽》、《落
水荷風》《漁火》、《蒲劍》、《碧桃》、《二度梅》、
《峨眉》、《涼月如眉桂柳灣》、《黃花閨女池塘》
卷10 中篇小說:《魚菱風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綠楊堤》、
《煙村四五家》、《柳傘》、《花天錦地》、《吃青杏
的時節》、《村姑》、《青藤巷插曲》、《年年柳色》
卷11(早年作品)長篇小說:《運河的槳聲》、《夏天》
中篇小說:《運河灘上》、《田野落霞》等
短篇小說:《青枝綠葉》、《擺渡口》、《大青騾
子》、《西苑草》、《含羞草》等
卷12 理論、隨筆、回憶錄

《京門臉子》獲得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敬柳亭說書》獲得首
屆中國大眾文學優秀長篇小說獎。《蒲柳人家》獲得全國優秀中篇
小說獎。《峨眉》獲得全國優秀短篇獎,《黃花閨女池塘》獲得90年
代優秀小說獎。中、短篇小說多種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
牙、泰國、孟加拉、阿爾巴尼亞文。

l991年7月1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表彰為「為發展我
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專家,終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1992年5月,北京通縣建立劉紹棠文庫,授予「人民作家,光輝鄉
土」紀念牌。多次載入各國《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

辭世前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1997年3月12日在北京宣武醫院逝世。

劉紹棠
一次,南開大學請著名作家劉紹棠去作報告。
當劉紹棠講到文學創作要堅持黨性原則時說:「每個階級的作家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即使是真實的東西,也是有所寫,有所不寫的,無產階級的文學更是如此。」
有個女學生聽後,寫了一張條子:「劉老師,您說作家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不能苟同。請問:既然是真實的,就是存在的;存在著的,就應該給予表現,就可以寫。」
劉紹棠讀後,微笑著對這位寫條子的女同學說:「我想看看你的學生證,上面是不是貼著臉上長瘡的照片?」
女同學迷惑不解地問:「把長瘡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多麼難看呀,我怎麼會去拍這樣的照片呢?」
「漂亮的小姐啊,你不在長瘡時去拍照片,這說明你對自己是看本質的。你知道長瘡時不漂亮是暫時的,它不是你的最真實的面目,所以你不想在長瘡的時候照相,更不會把長瘡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你說對嗎?」
那位漂亮的女學生臉紅了:「是的,劉老師。」
劉紹棠繼續說:「共產黨的某些缺點是需要批評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到許多方面問題的,應由黨內採取措施去改正。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來,這豈不是要共產黨把長瘡的照片貼在共產黨的工作證上嗎?為什麼你對自己是那樣的公正,而對別的事物就不公正了呢?」
汪曾祺http://www.szsyzx.net/jshome/zhaoyan/s_web/hjy/ygwzq.htm
劉醒龍劉醒龍,男,1956年出生,湖北黃岡人。高中畢業後當過水利施工人員、車工。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小說集《鳳凰琴》等五種。出版有長篇小說《威風凜凜》、《至愛無情》、《生命是勞動和仁慈》長篇小說《彌天》四部。部分作品曾多次獲獎。獲第八屆重文文學獎,有些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外文介紹到國外。 現任湖北省作協副主席。http://book.ayinfo.ha.cn/mjwj/ll/liuxinglong/000.htm

⑵ 有沒有好看的種田文小說,鄉土小說

穿越耽美種田:《獵戶鄭三》、《田家有西廚》、《穿回古代好養老》、《穿回古代種包子》、《穿越之民以食為天》、《穿越之拖家帶口過日子》、《春風渡》、《荒島求生》、《江南岸》、《流水人家》、《農夫》、《五穀撞桃花》、《異界農夫養家記》、《穿越之快樂農夫生活》、《一品農夫》、《穿越之後》、《竹林深處是我家》、《桃花源記》、《回到古代去種田》、《穿越種田之棠梨葉落胭脂色》、《貴公子種田記》、《把酒話桑麻》、。
穿越言情種田:《隨遇而安之宅門舊夢》、《穿越好事多磨》、《春光里》、《大當家》、《福運來》、《紅錦堂》、《撿來的官人》、《天啟悠然生活》、《一品夫人成長記》、《穿越市井田園》、《江月沐春陽》、《農夫-山泉有點田》、《小富即安》、《平凡的清穿日子》、《無盡相思風》、《剩女不淑》。

⑶ 求鄉土鄉村類小說!! 寫農村的!!

沈從文,《蕭蕭》、《邊城》
遲子建《茫茫前程》《晨鍾響徹黃昏》 《偽滿洲國》
陳應松的長篇小說《獵人峰》、《到天邊收割》、《魂不守舍》、《失語的村莊》
剛好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我最近研究的課題也是鄉土小說,這基本還不錯哦,希望對你有幫助!

⑷ 急!!求鄉土小說、問題小說、自敘傳小說的代表作家和其定義是什麼

鄉土小說 馮文炳(廢名)、王魯彥、台靜農、彭家煌、許傑等。「鄉土小說」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宗法制鄉鎮生活的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鄉愁的小說。

問題小說 魯迅 胡適 羅家倫 葉紹鈞 冰心 問題小說 為提出某種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小說

自敘傳小說 主要就是郁達夫 自敘傳小說 作品中以第一人稱寫「我」,即敘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現自我主人公所經歷的日常生活情景時,以充滿激烈情緒的筆調去描寫,在事件的敘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⑸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鄉土小說代表作有哪些

1、陳忠實的《白鹿原》

《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2、賈平凹的《高老莊》

《高老莊》敘述了教授高子路攜妻西夏回故里高老莊給父親吊喪,於是與離婚未離家的子路的前妻菊娃、地板廠廠長王文龍、葡萄園主蔡老黑以及蘇紅等發生了錯綜復雜的感情糾葛。

在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之交,中國內陸陷入改革困境與轉型困境,賈平凹對這一特殊時期的種種社會現象進行了獨立思考。在這一種世紀末情緒下,現時代之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人種困境、文化困境、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問題、社會分化和潰敗問題進行了整體觀照,並體現出相當的深度與前瞻性。

3、張煒的《古船》

《古船》描寫了膠東蘆青河畔窪狸鎮上幾個家庭40多年來的榮辱沉浮、悲歡離合,真實地再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裡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下,那塊土地的變化。

它以一個古老的城鎮映射了整個中國,以一條河流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個家庭的滄桑抒寫靈魂的困境與掙扎。張煒以細膩而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眾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古船》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重要獎項。

⑹ 說給我推薦幾部鄉土小說

30年代茅盾以政治理性視角寫下的《林家鋪子》和《農村三部曲》,40年代趙樹理以實用理性的視角寫下的鄉村小說,在知識分子的鄉土觀照立場上,有了不同向度的開拓。然而,由於作者階級意識的逐漸強化和對農民現實政治命運的過多關注,使他們的小說文化性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削弱,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向農村題材小說領域傾斜的趨向。受他們的影響,鄉村小說一度迴避了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的主題。以致在五六十年代出現了農村題材小說的泛濫。而魯迅知識分子立場對鄉村文化進行理性透視的文化鄉土小說,則直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有了新的崛起。 魯迅鄉土小說價值論上的反城市化情緒,被廢名,沈從文,汪曾祺等接受了下來。所不同的是,魯迅飽含兩種文化沖突的理性認知與情感價值選擇的矛盾,在廢名、汪曾祺筆下漸漸被隱沒了。廢名的《桃園》、《菱盪》、《橋》等鄉土小說,「作者用一枝抒情性的淡淡的筆,著力刻劃幽靜的農村風物,顯示平和的人性之美。」因此,他構築的是純感覺的東方烏托邦。只是由於作者回眸式的追溯筆調,使空幻的烏托邦,在表象的牧歌聲中流溢出憂傷的輓歌情調。而汪曾祺的《雞鴨名家》、《老魯》,以及80年代的《受戒》、《大淖記事》等,則以貌似無主旨的民俗風情展示,流溢作者對傳統文化人性美質的依依眷戀。因此,同樣具有輓歌情調,只不過汪曾棋的作品更多一些暖意,更突出一種美的力量而已。 客觀地說,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五四以後中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匯。如果說五四時期出現的文化大碰撞,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屈辱的狀態下,對自我文化的徹底否定和對西方文化的被動性接納的話,那麼,80年代的文化大交流則表現出中西方文化在形式上的一種對等性互換。盡管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二次文化大碰撞有著種種不同的具體內容,但是文化碰撞在整體上的相似性卻使80年代在文化吸納上有著宛如回到五四時代的感覺。傷痕、反思背景下的鄉土小說,就是在這一特定情境中,以回歸五四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的認知形式出現的。而80年代中期出現的「尋根文學」,則標志著鄉土小說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尋根文學」以質疑五四的姿態,承繼了五四時期鄉土小說的文化追尋。「尋根文學」的理論主張鮮明地標示出其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探求。因此,它是魯迅以改造國民性為目的的反傳統的繼續。所不同的是,魯迅面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初期,面對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他採取的是徹底反傳統的策略。而尋根文學家則表現對中國傳統文化劣根和優根的雙重揭示。 像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浮躁》、《土門》、《高老莊》、《懷念狼》,張煒的《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暗示》等,小 鄉土小說說在標題上就具有某種象徵性,而在題材上則都是以小村莊寓意民族、國家的歷史文化,並通過人物的興衰展示文化沖突中的宏闊社會歷史圖景。特定的文化內涵決定了知識分子形象也被推到了小說的主體地位,像賈平凹筆下的金狗、子路、高子明,甚至是《廢都》中的庄之蝶,《白夜》中的夜郎等,張煒《古船》中的隋抱朴,隋見素,《家族》和《柏慧》中寧、曲兩家的三代知識分子。而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和《暗示》,則以敘述人的知識分子立場看取「馬橋」和「太平墟」在物質貧困中的精神亮點,打量「城市」物慾膨脹下的人性失落。即如賈平凹的《高老莊》,建構了以子路為中心的兩大人物系列群,而目的在於從整體上「極力去張揚我的意象」。因此,子路的還鄉和離鄉就具有知識分子精神困惑到精神突圍的寫意。這一點在《懷念狼》中表現得更加明顯。一方是城市來的施德(失德)和黃瘋子,一方是鄉村的傅山(負傷)和爛頭。從而突現了「我」(高子明)遊走於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窘境,和在這窘境中立足民族文化兼收並蓄的開放文化觀念。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