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手機小說的作者
1. 手機文學的發展歷程
2000年1月,日本教師Yoshi用手機連載的方式發表他的小說《深愛》。開創手機文學先河。
2003年,網站決定對手機數據傳輸不設上限,小說作者和讀者數量迅速增加,像聚寶盆一樣積累了大量作品和人氣。
東京無線服務商百代網路公司開設了專門的手機書籍下載網站,2003年起開始推出下載書籍服務,至今6年內有5萬穩定訂閱客戶。
一家名叫FES的日本軟體開發公司從2003年3月3日起,開始向行動電話的用戶提供一項叫做「手機純文學」的新服務。每周從星期一至星期五,通過行動電話網,以連載方式配發人氣作家的最新小說。用戶使用手機辦理訂閱手續,還可以同作家交換伊妹兒,直接與作家本人交流。
2007 年,由Mika 寫的自傳體手機小說《戀空》引起熱潮,有1200 萬讀者下載閱讀,網站累計點擊達2672 萬人次,實體書出版後銷量超過140 萬冊,續集暢銷290 萬冊,而根據小說拍成的同名電影票房突破40 億日元,相關的音樂作品也將上市。
2008年秋天,日本著名尼姑兼作家瀨戶內寂聽(Jakucho Setouchi)在86 歲高齡之時創作了其首部手機小說《明天的彩虹》(Tomorrow』s Rainbow), 共有325 萬讀者上網下載了該作品。
因為在3G 網路領先於全球的日本,手機小說實際上已經完全滲透到文學的發展中。以實體書形式出版的手機小說已有30 多部,總計銷售了1000 多萬冊,在各大暢銷書榜的前10 名中,有半數以上來自手機小說。手機小說在日本已經發展成一種產業,在過去5年中,銷售收入接近1億美元。一份調查顯示,在受訪者中有45%的人登陸過手機小說網站。人們表示,手機小說為普通人提供了一展文採的舞台,它在流行的同時甚至影響了日本文學創作的發展趨向。 2004年6月,千夫長《城外》。中國手機簡訊小說第一人——千夫長,正是這位長期活躍於廣深兩地的著名作家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2004年拋出了國內首部手機簡訊小說《城外》,引發了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和文壇的激烈論爭,這部60篇每篇70字總計4200字的連載小說更被自稱為「文化商人」的千夫長成功商業運作,先被北京的華友世紀通訊公司以18萬元購得手機簡訊連載版權,隨後又被跨海而來的台灣勤創公司以更高的價錢買斷了該小說在台灣的版權,從而創下了每字100元賣斷海內外手機版權的奇跡,千夫長坦承在《城外》上取得的收益已達稅後50多萬元,被媒體譽為「文字最昂貴」的作家。
2004年6月,由《天涯》雜志社、中國移動等單位合作舉辦的「全國首屆簡訊文學大賽」也拉開了帷幕。2004年成為中國手機文學元年。
而此後5年來,寫手群起。
2005年,中國移動發現商機,頃力打造了中國手機文學第一平台——e拇指文學藝術網,旨在建立中國第一家基於手機無線網路平台進行創作、閱讀、傳播的原創和出版基地,陸續開發了「手機文聯」、「拇指日誌」、「拇指書屋」等各類與手機文學藝術相關的無線網路增值系列產品,並每年舉辦各類全國性的綜合性手機文學藝術創作大賽,展示和交流原創文學藝術作品。
2009年6月,由盛大文學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首屆「3G手機原創小說大展」在京啟動,該活動以一字千元的「天價」稿費,對外徵集優秀的手機小說創意,並試圖打造出國內第一批手機小說家。此舉將手機文學再一次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讓大家又一次正視這股文學新浪潮。
2. 手機的作者簡介
斯蒂芬·金(1947—),本名羅伯特·貝爾曼,當今世界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拆帆之一。一九四七年出生於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後在緬因州州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斯蒂芬·金聲名鵲起,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驚悚小說大師」。自二十世旅侍雹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中,其作品總是名列榜首,居高不下,版稅均逾千萬美金之巨。在斯蒂芬·金30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寫了200多部短談數篇小說和40部書,被翻譯成33種語言,發行到35個國家,總印數超過3億冊。更值得一提的是,有超過70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取材自他的作品,因而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例如《魔女嘉莉》(《Carrie》)、《閃靈》(《The Shining》)、《熱淚傷痕》(《Dolores Claiborne》)、《危情十日》(《Misery》)、《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綠里奇跡》(《The Green Mile》)等等。
3. 首部華文手機小說作者千夫長:中年英雄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首部華文手機小說作者千夫長:中年英雄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 筆下文學 》猜租旦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
《首部華文手機小說作者千夫長:中年英雄》
中年英雄
序
小說是個累人的活物
文/千夫長
這本小說我寫得很累。
2003年1月《紅馬》出版時就已預告,計劃當年8月出版,但是我卻寫到現在,今年的8月才出版。
想寫這本書時我挺狂妄,想用春秋筆法為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廣州寫一部發展型臘簡史。每天坐在電腦前,我虔誠地凈手焚香,但是,西漢那個寫《史記》的司馬遷蒼老的靈魂就是不附我體,我揣度那苦靈魂早已轉世投胎。任憑寫作背景海闊天空,在我電腦屏幕上晃動表演的,始終是和我一起打拚伴隨廣州共同成長的那群朋友,這讓我的寫作變成一種宿命,我要為那群由青年長成中年的朋友樹碑立傳。城市像被子一樣成為我的小說背景,我要展示的是被窩里穗擾的人。
我和胡野秋在《人馬情未了》的對話中說過,不要把我誤解成只寫蒙古草原的作家,《中年英雄》和我的草原之間連一片草葉的聯系都沒有,是純粹的都市生活。可是現在,呈現在面前的這本書,不但有聯系,而且,小說的結尾竟然又走回草原,不用讀者問,我都要問自己,老兄你這是搞的啥子名堂?
小說是有生命的,我一邊寫作,小說就一邊長大,兒大不由爺,我也沒話說。我所說的小說是有生命的,不是老生常談的寫書是……
4. 手機的作者簡介
劉震雲,著名作家。1958年生於河南延津縣。曾創作長篇小說《故鄉天上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廢話》等,中篇小說《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作品多次獲獎,被評介,改編和翻譯。
5. 手機寫小說怎麼注冊作者
不同平台不一樣。例如紅袖添香,瀟湘書院,掌閱,豆瓣,起點這些你登錄進去後,一般在我的裡面,會有注冊作者的欄目框。
6. 一個根據日本手機小說改編的電影。說的是一個女高中生願望成為手機小說家,她戀上了一個小痞子,
手機小說家的愛情..
愛是一個不起眼的女高中生。她不喜歡和同學一起喧鬧,在休息時間總是一個人熱衷於讀手機小說。愛最崇拜的手機小說作者是HIDEKI,HIDEKI在電視采訪中表示:只要有了真實經歷誰都能寫小說。聽了他的話,愛決心自己也要成為手機小說作家。
愛一直暗戀著和HIDEKI氣質相近的別班同學友樹。一天友樹與愛搭話,愛嚇了一跳跑開了。後來當友樹被不良少年圍住時,愛幫她解了圍,兩人由此開始交往。愛初嘗約會和性愛的滋味,她以ERIKA為筆名,把這些寫成了小說。
友樹設計讓愛吸毒並強奸了她。愛開始懷疑彼此之間的愛情,可與此同時,她的手機小說卻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愛懷孕後開始與友樹同居,當友樹得知愛把親身經歷小說後,對她拳腳相向。愛的青梅竹馬好友田村幫助愛出版了小說處女作,愛一躍成為人氣作家。她將得到機會和偶像的HIDEKI會面,然而等待著她的卻是命運出人意料的惡作劇……
7. 有哪些寫小說寫得好的作者
一、東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說作家。代表作有《放學後》、《白夜行》、《以眨眼乾杯》、《神探伽利略》、《嫌疑人X的獻身》等。
二、韓寒:中國作家、導演、職業賽車手。代表作有《杯中窺人》、《三重門》、《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飛馳》、《他的國》等。
三、金庸:原名查良鏞,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鹿鼎記》等。
四、莫言:中國著名作家、作協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代表作有《春夜雨霏霏》、《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家族》、《天下太平》、《故鄉人事》等。
五、辛夷塢:80後女作家,青春文學新領軍人物。代表作品有《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晨昏》、《許我向你看》、《我在回憶里等你》等。
8. 在哪能看「深沉的愛」這部小說
resoar朋友,據我所知,《深沉的愛》是一本手機小說。很抱歉,目前在網路上還沒有這本書的在線閱讀地址以及下載地址。我在市場上也還沒有看到過這本小說。但是我找到了一篇關於手機小說的論文。裡面有《深沉的愛》這本小說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對你了解《深沉的愛》這本手機小說有所幫助。
手機小說的文化研究
一、引言——做手機小說文化研究的初衷
斯圖爾特·霍爾把文化過程看作是一個由表徵、認同、生產、消費和規則這五個過程構成的一種循環,其稱之為文化的循環。霍爾將文化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關系解釋成為相互「接合」、相互聯系的過程。因此,我們在進行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就必須重點分析研究文化過程的各個環節的相互的「接合」。
「手機小說」是一種較為新興的文化產品和現代文化媒介。正因為「新興」沒有前人定論性的研究成果的束縛,故激起了我想做手機小說文化研究的原始沖動。本文試圖以手機小說的「生產」這個環節作為基點,分別從手機小說的產生、生產以及其作為產業的運作這三個角度深入分析手機小說在生產這一環節中與消費、規則以及其與自身(再生產)的關系。
文化理論家批評家雷蒙德·威廉斯在解釋「文化」這個概念時,就曾指出文化的一種核心的現代意義就是:文化是人類發展的歷程。顯然,雷蒙德·威廉斯指導我們要用一種動態的眼光看待現代文化。那麼,當人類自覺進入文化傳播第三階段——電子文化階段,經歷人類文化傳播史上一次空前的革命時,不可否認地,我們必須學會使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審視電子文化媒介的重要代表之一——手機小說的產生。
二、 手機小說的產生
閱讀材料:
材料一:世界上最早的手機小說出現於2000年4月2日的日本《深愛》。《阿由的故事》是《深愛》系列小說的第一部。作者石田衣良是一個手機網站的經營者,為宣傳自己的網站,將自己創作的小說放到網上,供手機用戶下載閱讀
據了解,這部作品一問世就受到了眾多年輕人的喜愛,尤其是日本女高中生。今年4月,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寫的手機小說《阿由的故事》下載量突破2000萬冊
(摘自2004年4月28日 中新網 《全新「手機小說」風靡日本 精妙短句沖擊年輕一族》)
材料二:今年8月3日,由廣東文學院第二屆簽約作家千夫長完成的中國首部手機連載小說《城外》(全文僅4200字)的版權,包括SMS(簡訊)、WAP(手機上網)和IVR(語音業務)等,被一家通訊公司以18萬元人民幣獨家買斷。手機小說正快速走向大眾,在改變我們時尚休閑生活的同時,也給眾多出版行業和無名作家提供了無限機會。 (摘自2004年11月17日 太原新聞網 《手機小說帶來新機遇》)
材料三:新的流行文化形式帶來了新的職業手機小說寫手。一位業內人士說,寫手的收入靠的就是轉發量和下載量,一條比較經典的簡訊收入一般在1000元到2000元左右。專職寫手的薪金主要靠簡訊和手機小說的提成,一些手機小說寫手月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
(摘自2004年11月29日 新華網 《手機小說蘊藏豐厚商機寫手月收入可達5000元》)
通過閱讀材料一、二我們可以獲悉,手機小說的產生顯然經歷了一個時間過程。其首先興起於日本,四年以後,又登陸我國,從而迅速掀起了人們爭相追逐手機小說文化的熱潮。其中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創作的首部手機小說《深愛》和中國作家千夫長創作的中國首部手機小說《城外》在本國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們的出現標志了手機小說的誕生。然而,當我們閱讀完材料三之後,不難發現,《深愛》和《城外》的問世絕不僅僅是個別現象,現代消費文化的特殊機制正在創造或者說有意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石田衣良和千夫長,從而形成了手機小說寫手這一特殊群體。下面我想結合現代消費文化的特殊機制具體探討手機小說的產生的動因。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一文中談到,電影的誕生標志了機械復制時代的到來,其催生出了現代消費文化。而現代消費文化的核心就是匿名文化大眾的出現,即消費文化強調的不是製造產品,而是製造出消費市場——消費群體。在手機簡訊已經成為人們日益普及的交流溝通手段時,經銷商如何挖掘商機,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就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讓我們再次回到中日首部手機小說的作者身上。《深愛》的作者石田衣良原先是一個手機網站的經營者,為宣傳自己的網站,將自己創作的小說放到網上,供手機用戶下載閱讀。而《城外》的作者卻是在每天訂閱簡訊息、轉發簡訊息的游戲中,突發奇想:出版社可以出書,可以賣版權改編影視劇,報刊可以連載,網上也可以連載,但手機簡訊為什麼就不可以連載呢?手機簡訊不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學載體嗎?遂而產生了寫簡訊連載小說的想法,在接下去的幾個月中便創作出了這部手機小說《城外》。很顯然,支撐兩位手機小說作家創作的動力很大程度上與「消費市場」有關。手機小說的產生與網路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前兩年,許多人把文學創作從紙質媒介轉移到的網路媒介,使人們對於當代文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也使得人們開始接受文學與社會現代技術的結合。因此,當手機作為承載小說的媒介時,人們已經由接觸網路文學時的「震驚」變為驚奇,也就是說,網路文學的發展已經為手機小說的消費群體的產生打下了基礎。可以說,石田衣良和千夫長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切入了消費手機小說的實質——付費閱讀和發行量。石田衣良將帶有個人愛好非功利色彩的網路文學(網路文學是免費的。)轉變成為具有強烈商業氣味的手機文化(手機小說必須付費下載閱讀);千夫長把手機文化與傳播媒體相聯系,商業化盈利構成了手機小說的產生,也促成了手機小說消費市場的形成。
三、 手機小說的生產
閱讀材料:
材料四:廣東省作家協會今天為此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向社會進行推介。省作協專職副主席謝望新在會上表示,《城外》是一部情感小說,這部小說涉及的內容是一個很符合這個信息時代,容易令人關注,讓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圍城外的風景,就是已婚人的婚外戀。兩個相愛的人從圍城內各自走出,在城外遭遇了一段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不合理的激情。
謝望新認為,《城外》不是那種當下流行的簡訊搞笑段子的集錦,甚至作者對那種搞笑進行了有意的迴避。《城外》雖然外形變成了微型結構,但是卻保留了長篇小說的氣質,簡訊中敘述的故事既連續又獨立,情節始終在發展在繼續。這部簡訊小說在創作中,每篇都保持了一條簡訊的完整性,同時也突出了簡訊的靈動性,七十個字里,不斷有亮點閃現,不斷有包袱抖動,作者力圖使每條簡訊都精彩,讓人記住、保留、轉發、傳播,並希望有一些句子會被傳頌,成為經典。
(摘自2004年6月14日 中新社《廣東作家創作國內首部手機簡訊連載小說引起關注》)
從閱讀材料中,我們不難發現當手機成為承載、傳播和保存小說的媒介後,手機小說在生產之初就被貼上了許多的標簽。例如手機小說在字數、結構、敘述模式、敘述技巧等方面較傳統小說都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於手機界面空間的局限性,促使手機小說的生產必須遵循精巧、簡約的規范。手機小說很少採用標點符號,而且還不得不省去大段的人物和情景描寫,節奏感更強更濃,盡量使用一些具有沖擊力的短句,如此可以在消費群體中形成迅速流傳的影響。同時,為了吸引消費群體二度消費,手機小說採取連載的形式。其在結構上採取了古代章回體小說的模式,簡訊中敘述的故事既有聯系又相互獨立,情節始終在發展在繼續。為了加強手機小說的互動效果,許多作者會將小說處理成開放性的的結尾,讓故事的主人公的命運發展存在多種可能性。
手機小說的生產從表面上看似乎主要受到了手機界面空間的制約,然而在我看來,支撐手機小說的生產走向規范化和規模化的背後動因恐怕與現代社會快餐式的的文化消費規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代社會,節奏和效率已經成為規范人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方式。諸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之類的宣傳口號早已成為指導人們行動的思想。因此,高效率的、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方式已經潛移默化地對人們的閱讀方式和審美傾向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已經不太可能也沒有意願抽出大段閑暇時間悠然地陶醉在巨制的經典著作之中;相反地,人們期冀在支言片語中尋找到「震驚」效果(手機中一些具有沖擊力的短句能夠在消費群體中迅速傳播開來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雖然我們目前或許還無法預言在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以後出現的迷你型的手機小說(從篇幅的角度進行劃分)是否意味著小說微型化的終結,但是商品化的手機小說的生產過程(包括對小說的字數、結構、敘述模式、敘述技巧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規范)恰恰表徵了對於注重高效、快節奏的現代文化規范的一種認同,如此,手機小說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抓住消費群體的眼球,贏得商業化的宿求。
四、 手機小說產業的運作
閱讀材料:
材料五:2000年5月以小說《深沉的愛》(Deep Love,尖端出版)成名的石田衣良,原本只是在個人創業的手機收費網站上發表作品,不料卻吸引了超過2000萬的瀏覽人次,更創下銷售近350萬本的佳績,甚至被改編成電影與漫畫;11月中旬改編電影即將來台上映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時報出版),也是手機小說與相關實體出版品相互哄抬,帶動電影、漫畫大賣的代表作。
(摘自2004年11月6日 新京報《受手機小說的影響 台灣興起「簡訊文學」熱》)
材料六:目前,這部手機簡訊小說《城外》已經創作完成,但作者不想按照常規交給報刊雜志發表或者交給出版社出版。關於手機簡訊小說《城外》的連載,作者計劃進行一次競標,參與者主要是一些手機簡訊的運營機構。競標之後,千夫長還計劃出紙書,出漫畫書,還想將它拍成影視劇。不久前已有導演找他,希望把《城外》拍攝成網路電影,因為現在看網路電影的族群早己發展壯大,可網路電影還沒有拍出來,他們想從《城外》開始做個嘗試。
(摘自2004年6月14日 中新社《廣東作家創作國內首部手機簡訊連載小說引起關注》)
在前一章節中,我主要是從微觀的角度即手機小說文體的生產展開分析;而在這一章節中,我將就從宏觀角度入手,具體分析手機小說產業的運作,這里我想重點談談手機小說產業的再生產的問題。
從材料五、六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中日首部手機小說《深沉的愛》和《城外》在出版時間上有差距,但是,經營商們卻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在手機小說聯動產業的開發上。手機小說的熱賣,一下子牽動了運營商、網站、出版社、作者、讀者這整條產業鏈及音像製品、電影等聯動產業。尤其指出的是,有人希望把《城外》拍攝成網路電影,開拓新的領域,這一行為本身就說明了作為新興產業的手機小說,其在自我生產的同時也具有再生產的可能性(所謂生產的再生產)——創造新的文化消費產品,從而創造新的消費市場。我在「手機小說的產生」這一章節中曾經論述:手機小說的誕生主要受到了網路文學的影響。網路的發展推動的發展。而今,手機小說的蓬勃發展反過來也為網路文化的成熟與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網路與手機這兩個不同的文化媒介已經逐步構成了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運作模式。 再結合手機小說推動其它媒介發展的關系,我們看到了現代社會文化產業互動式的發展模式。
可以說,作為新興的手機小說產業極大限度地勾連了現近社會中的各種傳播的媒介。在現代社會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手機小說的熱賣竟然連鎖反應地帶動了相關衍生產品的發展。其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如果我們要定義手機小說的性質,從其誕生之初起,人們對它的消費慾望就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它是人們在滿足了生存基本需要的慾望之餘,表徵了消費主義另外生產出來的消費慾望,而正是這樣一個剛剛誕生的文化商品竟然在整個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又扮演起了製造新的消費慾望起點的角色。這樣,手機小說產業催生出了各種傳播媒介(如影視公司、漫畫出版社、雜志社、網路)新的文化產業,而現在各種傳播媒介轉而與製造手機小說的媒介——手機一起構成了一個更加龐大的生產集團,它們像滾雪球似地一個緊接另一個地生產出人們新的消費慾望。因此,透過手機小說產業發展表象,我們不難發現,現代社會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製造新的消費慾望的過程,而依據個人的經驗,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消費群體都開始感受到了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強烈攻勢,已經不自覺地捲入了這一巨大的文化消費的旋渦。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手機小說「生產」這個環節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知曉,自手機小說誕生之日起,手機小說已經自覺納入到了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的產業鏈中,成為現代社會文化產業發展中重要環節,它同其它媒體互相「接合」,互相推動,在現代社會中,這種動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為了生產/製造出更新、更為巨大的潛在消費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