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百歲老兵的小說
❶ 抗戰老兵之不死傳奇by寂寞劍客無彈窗小說在線免費看
鏈接:
提取碼:iu4w
《抗戰老兵之不死傳奇》是寂寞劍客所寫的軍事小說。簡介:他們以自己的胸膛迎向日寇的刺刀,卻把後背留給同胞,他們把死亡留給自己,卻把生的機會留給妻兒老小,為了國家,為了民族,他們誓死不退,寧可戰至最後一卒……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為國家、為民族而捐軀的英雄。
❷ 劉毅為主角的小說特種戰神
劉毅為主角的小說特種戰神是作者美味電風扇全新打造的都市生活小說《特種戰神》。
小說講述的是男女主角劉毅高梅之間的傳奇故事,小說的文風和筆鋒時刻在線,故事情節非常抓人眼球。劉毅高梅精彩節選:一次神秘行動。一個剛剛入伍的菜鳥兵蛋,在都市竟牽發一場席捲天地的大風暴!
劉毅精彩片段
劉毅是新兵,因為打了新兵連的一個關系兵,被發配到了邊陲哨所。
半年時間里,哨所里的老兵,對他就好像親兄弟一樣照顧。
但,就在十幾個小時之前,那些親如手足的兄弟,一共九人,都被不明勢力擊殺在了哨所里。
到團部取信的他,卻僥幸逃了一命。
劉毅發誓,無論如何,都要找到兇手,親手為兄弟們報仇雪恨。
所以,他一路追蹤線索,叢林奔襲了差不多一天一夜。
但仇恨詭異的力量再大,也終歸有個極限。
這個時候的他,體力透支嚴重,又遇暴雨沖洗線索痕跡,終於疲憊的停了下來。
「轟……」
突然,遠處叢林里,響起了一聲巨大的爆炸聲。
猛地抬起頭,劉毅疲憊的雙眼中滿是驚訝。
是打雷么?
不,不像!不是打雷,是爆炸聲!
正疑惑間,又一聲突兀的悶響,伴著一抹隱約的紅光在遠處叢林中一閃而熄。
「是手雷的爆炸!」
劉毅一下子跳了起來,襲疲憊的雙眼中,瞬間射出了興奮的光芒。
「是誰在交火?是自己人嗎?
普通的邊防部隊,應該不會。難道,是特種部隊來了?」
❸ 女主花昭葉深的小說名
女主花昭葉深的小說名《重生肥妻要翻身》。
內容:花昭欣喜若狂,然後反復研究這枚吊墜,也沒研究明白。沒有空間出現,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事情發生。就是時間長了,她的眼睛就亮了起來。她現在是跪在地上,窩腿彎腰,本來磕三個頭的時候,她就感覺自己上不來氣了,但是現在,她竟然感覺呼吸順暢了!
隨著每一次呼吸,碩大的G跟著一起一伏,卻一點不覺得壓得慌瞎皮了!強身健體?長命百歲?這也行啊!這下她不用擔心因為肥胖猝死了!又研究了一會兒,花昭終於確定了這吊墜有效,她真的不氣悶了。桌子和包了漿的衣服都在院子里等著被清洗。
然後掃地、擦灰、擦玻璃。她把繩子的斷裂處重新接好,仔細掛在脖子上,然後開始愉快地收拾屋子。目之所及,全是破爛,統統扔掉!最後屋裡就剩下一面鏡子,一把梳子,一個櫃子。但是花強還是弱弱地喊了一聲:「小花兒?」花昭洗衣服的手停下,看著花強,心裡不是滋味。
花強回來的時候,花昭正在院子里洗衣服。花強直接愣在院子外,懷疑磨茄差自己認錯了人。但是全村,不,全鄉,可能都只有他孫女一個人有這體重,想找個相似的人讓他認錯都不可能。但是她又知道,花強對原主,是真心好,掏心掏肺的好。
花強是個退伍老兵,立過很多功,軍功章能掛滿半面前胸,所以哪怕退下來了,每個月也有工資,還不少。就這么個黑熊精,就是朵花,也是食人花!他是怎麼毫無違和感地喊出「小花兒」來的?不知道的人聽見還以為喊個漂亮可愛的奶娃娃呢。
這些錢和票,都花在了原主身上,這才能把她養成個相撲。「哎呀!還真是我花兒!花啊?你這是咋了?」花強快步走進院子。76年,已經漲到了50塊一個月。除了工資,還有各種城裡工人,甚至工人都享受不了的各種稀有票據。
花強立刻笑了:「花啊,爺爺買了一斤肉回來,一會兒煮了吃了,給葉深也吃點,補補。」他抻長脖子往屋裡看去,又是一驚。他家小花兒從來就沒洗過衣服!今天這是咋了?受什麼刺激了?要說刺激,咦?難道是要在自家男人面前表現?
啊,這個好這個好!納橡這是個從屍山血堆里走出來的英雄。花昭對這個便宜爺爺頓時肅然起敬。大門敞開著,廚房裡空空盪盪,乾乾凈凈,東西屋的玻璃也干凈得彷彿不存在,他站在外面可以清楚地看見,屋裡沒人。「他人呢?」
花強的臉頓時一沉,干癟枯瘦的老臉上竟然猙獰可怕,渾濁的眼裡也透出一股殺氣。這位老爺爺,身患重病,馬上就不行了。花強捧著熱水杯,張著嘴,瞪著眼,看著屋裡的窗明幾凈,傻了。現在這具身體是她的了,孩子是她的,爺爺也是她的了。
「爺爺,走了這么遠的路,累了吧?快進屋歇著。」花昭起身接過他手裡的肉,扶著他進屋,一直把他扶到東屋炕上,又給他倒了一杯熱水。「爺爺,我現在是個大人了,知道過去的事是我不對,我以後都改!從今天開始,洗心革面!」花昭真誠道。
❹ 小說《吾血吾土》(范穩)3000字讀後感
書中提出的許多沉重的命題,在歷史教科書中沒有,可在讀者的心中滾沸如水。
首先,是關於內戰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趙廣陵的話:我們是一群被馴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沒有光榮,只有恥辱。歷史上,兄弟鬩牆、手足相殘的情形並不少見。據梁啟超記述李鴻章見俾斯麥的場景,兩人論及軍事,李鴻章欣然講起如何剿滅太平軍和捻匪,卑斯麥通過翻譯說:「吾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保一定,歐人所不稱之。」如果說打日本是天經地義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那麼,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論,可以隨領袖的意願,各人不可調和的立場都有天字第一號正當的理由,戰爭被宣揚的正義外衣和其對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後,在《吾血吾土》中,脫離開以往有關內戰的狗血劇情,脫離出政治正確的導向,讀到了真誠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聞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識分子對中華血脈的影響力,這是《吾血吾土》創作中極其優秀的部分。民國時期,那是個大師璀璨知識輝煌主義紛爭的時代。正是有了這些思想高貴純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導師們,才有那麼多青年學子投筆從戎,劍膽琴心,歷盡艱險終不悔,才有像范穩這樣富有良心和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努力回原歷史真相。正是有這樣一個知識燦爛的時期,中華文脈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後,又開始復甦。
第三,是日本對中國人民這場史上最慘無人道的戰爭的真實態度,這部分最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包括學習。這個民族和中華民族有著極其不同的民族品格,註定了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作為戰勝的一方,卻有著比他們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難和傷痛。作為武士道精神的後人,有著決絕和冷酷,日本人並沒有像德國人一樣,記得多少給別人造成的苦難,相反,他們牢記著自己的失敗和傷痛,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遠比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多得多。這場戰爭,不是少數軍國主義的戰爭,而是一場全民的戰爭。書中寫了一個日本老兵秋吉夫三,這個因中國軍人的humanitarianism(人道主義)而倖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著一個日本軍人的鬥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卻沒有對中國人的感激和負罪。書中饒有趣味的還有日本慰安婦的描述,在我們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婦是世上最悲慘最受摧殘最有資格譴責戰爭的一群女人,可她們其實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洗禮的擁護者,為這場戰爭推波助瀾。我想,這樣的一個民族,是強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們在戰後的經濟能夠迅速復甦,擠入世界強林之列。我想,這樣的一個民族,要想他們服老,唯有把他們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們民族血脈中慣有感恩、善良和寬容。中日之間必有一戰,這話,並不聳人聽聞。所以,真心希望,中國人能讀讀《吾血吾土》,明白,為什麼要抵制日貨,為什麼要奮發圖強。
第四,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迄今,這個概念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挺陌生。書中寫到,中國人並不把戰友的遺骸當回事。當美國牧師和儀仗隊為一名士兵舉行海葬儀式時,中國士兵獃獃地觀望著,第一次感受到有人會這樣尊重一個普通士兵的遺體。當日本人把每個土兵的名字刻在緬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們的勇士們幾十年來,只能是在某塊碑文上含混地寫上從某個時間到某個時間或某場戰役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名字不詳,年齡不詳,籍貫不詳,能夠留下名字記錄檔案的軍官和士兵是何其幸運啊,而這些歷史痕跡,又在文革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如果僅從死亡人數來衡量歷史的承重,有哪個國家像我們的國家一樣多呢?但你若問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來。一個連數字都沒有的群體,連名字都沒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當中國的購物旅遊團滿世界飛時,皮夾里的現金
和銀行卡讓他們理直氣壯時,是不是仍然是對個體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種解讀?
看完《吾血吾土》之後,我特意查閱了些抗戰資料,更加觸目驚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緬戰場為背景鋪開的,抗戰資料中赫然記載:三湘四水烽水地,一條慘烈戰線,曾貫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後延至滇緬。那麼說,滇緬戰場其實是抗戰的尾聲,在范穩的筆下尚且如此恢宏慘烈,而我的家鄉湖南,又經過怎樣的血火洗禮?
范穩說,全世界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的老兵,只有這一群,最不一樣。是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經受那麼多審判和磨難,他們是歷史的英雄,卻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沒有名字和容顏,甚至連數字都不詳。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頑強和純粹。
泰戈爾曾有詩雲:「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做火把點燃」。書中的趙廣陵、劉蒼壁、廖志弘等,書外的傅心德、吳魯、李昌樞等,還有很多已故和倖存下來的英雄們,包括我那多災多難的外公,和趙廣陵命運相仿,國民黨少將軍官,飽讀詩書,精通醫理,子女全務農,無一人有他的學識。就是他們,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照亮著我們子孫後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國情懷
滄浪客
盡管深知,中華民族,歷來不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脊樑,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決絕與悲壯。但在范穩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吾血吾土》中,讀到當年學子們從軍時曾經吟頌過的這首詩,我還是很難掩飾血管即將炸裂的沖動:「沒有足夠的兵器,且拿我們的鮮血去。沒有熱情的安慰,且拿我們的熱血去。熱血,是我們唯一的剩餘。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你,我,誰都不曾忘記。」
血,總是熱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卻、凝固,變成堅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槍。
我們不宣揚仇恨,但絕不能忘卻歷史。
范穩比我大3歲,作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們對抗戰的印象,是從《地道戰》、《地雷戰》等電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紀稍長,能自己閱讀了,讀到《呂梁英雄傳》《烈火金剛》《新兒女英雄傳》和《風雲初記》等長篇小說,才發現那場戰爭其實「不那麼好玩」;而到2009年初,讀完鄧賢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浴血奮戰,由失敗直至勝利的整個歷程的《大國之魂》,就感到觸目驚心;隨後通過電影電視,比如《亮劍》《長沙保衛戰》和《壯士出川》等等,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戰爭的慘烈和中華民族的苦難與不屈,並開始對所有描寫那場可歌可泣的戰爭的文藝作品有所反思。遺憾的是,這樣的反思,往往只限於文人酒桌上的捕風捉影或者「壯懷激烈」。幸而,「這種遺憾在這個涼爽的秋季,在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9周年之際,因為有了范穩的《吾血吾土》,終於消失,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興的事情。」文藝評論加疏延祥如是說。
在2014年9月18日於北京舉行的《吾血吾土》的新書發布會上,有專家總結說,中國的抗戰文學發展至今,在主題、結構、文本等方面取得較大成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創作的瓶頸當中。過於陳舊的思維模式、過於單一的人物情節、過於逼仄的創作空間,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蝕著這一題材的文學創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學成果,挖掘、佔有一手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學創作「意識形態」掛帥的傳統指引,將中國遠征軍老兵與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相融合,以縷縷抽絲、層層剝繭的結構手法,展現了一代中國脊樑在抗戰前後漫長歷史變遷中的痛苦與彷徨、苦難與輝煌……誠哉斯言。
當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復述這個幾十萬字的故事,既是困難的,也沒必要。且聽范穩如是說——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獲得巨大成功之後,你怎麼會突然潛心創作出《吾血吾土》這部西南聯大時期一代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御敵救亡,並在不同歷史時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詩?
范穩:先說兩個小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隨幾個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參加一次筆會。到了保山,當地人向我們講述當年中國遠征軍在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個北京來的作家朋友大為驚訝:日本人怎麼也到了你們雲南?一直以為雲南是大後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樞,曾經參加過台兒庄大戰等許多重要戰事,被人們稱為「滇軍活化石,」但他的事跡在2012年被省內一家媒體報道後,一個退休的歷史教師找到他說,沒想到你們也打過日本人。
我感到震驚的是:一段宏闊壯麗的御敵救亡的歷史,怎麼就不被人們知道呢?一批為國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奮戰的抗戰老兵,怎麼連作家和歷史老師這樣職業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實,到過滇西的人們都會被當年的抗日戰場和雲南人民為抗日戰爭所作出的奉獻所感動,無論是騰沖的國殤墓園,還是松山戰場。戰爭的遺跡歷歷在目,戰爭的記憶從沒有被無情的時間所淹沒。我記得自己最早接觸了滇西抗戰的歷史,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我去滇西出差時,看到了一套當地文史部門整理的關滇西抗戰的文史資料,其實從那時起,我也才開始彌補自己在教科書中沒有學到的歷史。1999年我曾經徒步翻越高黎貢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叢中,還看得到當年日軍的塹壕和坍塌的地堡,當地的人們無數次向我講述起中國遠征軍的故事。但那時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區一轉悠和接下來「藏地三部曲」的寫作就是整整十來年。不過滇西抗戰史這個題材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它或許需要一個契機,一次對寫作靈感的激發。
2011年的秋天,我應邀去騰沖參加中國抗日遠征軍「忠魂歸國」的公益活動,19具葬身緬甸的遠征軍士兵的遺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幸運地被挖掘出來,隆重迎接歸國。稱其為「幸運,」是因為二戰時期為國捐軀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人數至少在十萬以上。60多年過去了,這些為民族存亡而戰死在異國他鄉的抗日健兒,幾近被遺忘,被漠視,被冷落。終於在21世紀到來之後,這段塵封的歷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國人慢慢打開,就像在一間塵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書,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小心翻開一頁頁發黃易脆的紙片,一段段曾經被刻意隱匿的歷史,一個個英氣勃發的人物,慢慢向我們走來。
主辦方邀請了一批還活著的抗戰老兵,和我們一起迎接他們的戰友的忠魂。當這些衣著樸素、微微顫顫的老兵在騰沖國殤墓園站成一個方陣時,當他們蒼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戰友的骨骸時,當零落飄零的英魂終於魂歸故國、入土安葬時,我見證到了某種感天動地的震撼——眼淚從天而降,悲慟自心而起。剛才還晴空萬里的世界,轉眼淚飛化作傾盆雨,密集的雨絲伴著人們眼中的熱淚灑落大地。這雨中的葬禮似乎在喚醒人們不要忘記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戰場,不要忘記那風雨如晦的世界裡一個民族救亡圖存的吶喊,不要忘記那些穿著草鞋就走向抗日戰場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國寶熊貓一樣珍貴的抗戰老兵,他們被遺忘已經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裡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親,訥言、落寞、凄楚、孤單、清貧,只生活在自己的回憶中,眼前的繁華世界與他們無關。
如果說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書的話,那麼,一個老兵呢?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沒有比踏勘舊戰場和面對一個飽經滄桑的抗戰老兵更能激發出豐沛的想像力和懷念英雄的崇敬情懷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時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後,一直在尋找新的創作方向。並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麼,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對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人來說,沒有東西可寫,就像沒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樣空虛。現在好了,一群打過仗的老兵,站在時光的盡頭,頻頻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把一段被遮蔽的歷史再現出來。
浪客:為創作《吾血吾土》你蟄伏四年,據說其間,你查閱各種史籍,深入滇西地區,還采訪了多位抗戰老兵,並遠赴台灣、日本等地進行創作采風?聽說你還采訪過小說主人公趙廣陵的原型之一、被稱為「抗戰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後人?
范穩:說到那些經歷過戰火的老兵,我們總會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這是一個怎樣「凋零」的過程,可能沒有哪個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現。我大約采訪了20來個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個老兵的人生檔案,涉及雲南、四川、貴州三個省的抗戰老兵。當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們時,我發現他們最小的已經88歲(騰沖老兵盧彩文),最高壽的115歲(龍陵老兵付心德)。面對他們,我只有「相見恨晚」的遺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歲以上,一些人已經耳背眼花,口齒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動不便,意識模糊。當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軍人儀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們的目光,尚能洞穿歷史的塵埃,看到往昔戰場上戰友的身姿,他們心中的戰場,彷彿硝煙還沒有散盡,彈痕累累的勝利旗幟還在飄拂。不過,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僅僅一年的采訪中,我就目睹了兩個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樞和龍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訪他們都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相繼仙逝。李昌樞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鄉的酒還沒有喝完,還有這個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為家徒四壁的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報社會各界對他的關愛,就養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給去看望他的志願者。似乎是,過去總是他受社會改造、受社會監督、向社會交代,雖然他為國家民族做了那麼多,但這一點點來自人間真情的關愛,於他來說還不適應,還有些誠惶誠恐。他分給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養在書房裡,在我寫這部書時,我會時常想起這個參加過台兒庄血戰、四次長沙保衛戰等諸多大戰役的老兵,盡管後來蹲了20多年的監獄,但依然儒雅溫和、風輕雲淡,在清貧孤寂的生活中頗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開朗,就像這盆素雅碧綠的文竹,平凡普通,小處見大節,靜處涌綠波。可是當你聽到這個96歲的老人還能清晰准確地復述當年在戰場上勵志殺敵的口號——「朝後死,遺臭萬年!朝前死,為國爭光!當兵的上了戰場,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發東西下來,就大吃大喝。錢不夠,就問家裡要。」這時你會感到一個鐵血男兒身上的熱血,並不因為年齡的衰老而衰減半分。即便是百歲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時他已經意識模糊,喪失了話語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陽光好時才由他快60歲的小兒子背出來曬曬太陽,像一個蒼老的老嬰孩,掙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絢爛的陽光下沉默無言,兀自默數死神的腳步。這個從淞滬會戰一直打到滇西戰役的河南籍少校醫務官,堪稱一部抗戰歷史的「活字典」,當時被人們稱為中國最高壽的抗戰老兵。他見證的歷史,我們絕對難以想像,他經歷的戰火,足以讓那些胡編抗戰「狗血劇」的人汗顏。但是,那天的采訪有一種令人感慨萬千的失敗。老人一言不發,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有的歷史信息都來自老人的兒子轉述——所幸父輩的光榮與苦難,會像血脈一樣的傳承下去。但最為神奇的是,在我們交談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語言能力幾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憫的目光望著我,含混不清地說:「我打過日本人!」
就這一句話,感天動地,洞穿歷史。
書中的主要人物趙廣陵的人物原型實際上是一個叫吳魯的老兵。這個已經97歲高齡的老人現在蟄居在昆鋼的一幢家屬樓里。他當年是雲大法律系大二的學生,臨滄雲縣人。國民政府軍政部到學校招收青年學子從軍,因為那是日軍對中國軍隊使用化學武器,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範,所以他就投筆從戎選擇了「特科」——化學防毒專業,當時叫軍政部「化學兵總隊」,教官大都是留學歸來的「海歸,」後來「化學兵總隊」並入黃埔軍校15期。吳魯一畢業就分到第二戰區,後來又回到家鄉臨滄打游擊。抗戰勝利後自動脫離了軍職。那時他是一個很文藝的青年,喜歡文學和話劇演出,讀了很多魯迅、沈從文的書,思想也相當左傾,還差一點去了延安,因為他想去延安的魯藝深造。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都憎恨社會腐敗不公,嚮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紀50年代他在昆明靠賣大餅辦起了一個劇藝社,還將《阿Q正傳》改編成歌劇在昆明演出。我采訪他時他更多地跟我談魯迅和沈從文,這樣的一個抗戰老兵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至於專程去日本,是我在寫完這部書的初稿之後,因為我在書里也描寫了一個日軍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過這個人物來作出一個作家的拷問:中日兩國糾纏不清的歷史症結究竟在哪裡?日本面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為什麼就不認罪?中日兩國老兵有什麼樣的不同人生命運?——從戰場上的生死搏殺,到都成了老兵後的「宿命對決,」以及抵抗泛濫於世的「抗戰狗血劇。」
浪客:在抗戰爆發83周年之際,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這傳達了什麼信息呢?據說除文聯、作協和出版社的領導之外,你們還邀請了抗戰老兵代表參與,能給我們談談當時的盛況嗎?
范穩:曾經參加過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敗走過野人山、後來又終生滯留在緬甸曼德勒的老兵張富鱗有一句讓人刻骨銘心的話:「我們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遺忘。」
因此,「拒絕遺忘」是我想在這本書里傳達的一個主旨。出版社方面選在「九一八」這個特殊的紀念日來首發這部書,不是我的小說對中國人民抗戰史的書寫有多麼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學之名,再次喚起國人對一段崢嶸歲月的重新記憶。也是希望國人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就像許多城市都要在這一天鳴放警笛一樣,作為一個中國人,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民族的恥辱和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
當天邀請到北京抗戰老兵盧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書發布會,也讓我非常感動。老人當年正是西南聯大歷史系1944級的學生,畢業時他們那個年級的男生全部徵召到軍隊充任翻譯官或戰斗人員。老人在發布會上向我們重溫了當年充滿了青春激情的血與火的歲月,讓與會者再次感受到了他們那一代人的家國情懷。有個記者下來對我說,聽盧少枕老人回憶當年的征戰經歷,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實際上,每一個抗戰老兵的人生命運史,都是我們民族的家國史。
浪客:你曾說:「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尋的是中國文化強大而不可征服的獨特魅力,並將此視為一個作家的責任。」能解釋一下這句話嗎?
范穩:目前,對抗戰歷史的重新挖掘、發現、梳理、研究以及藝術表現方興未艾。作為一個寫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態度去學習,我不能為了政治正確,就迴避了歷史的痛點;其次,就我目前所認識到的這場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不僅有武力的抗爭,還有文化的堅守。當年日本軍隊在戰場上並不把中國軍隊當實力相當的對手,但他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卻既心虛又暴戾。他們是翻手把老師打倒的學生,但又知道自己並沒有老師深厚的學識和涵養。日本軍人太知道軍事征服中國易,文化征服中國難。他們在戰爭一開初就轟炸南開大學,洗劫北大、清華的圖書館、實驗室,後來又轟炸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聞一多、華羅庚這些國寶級的大師都差點死於日機的轟炸之下。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會專門對學府重地如此野蠻地痛下辣手,這種對文明、文化的摧殘正是他們試圖改變一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蠻戰爭邏輯。「亡國亡種」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的噩夢,也是每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中國人心中的警鍾。戰爭被打敗了還可以再來,「種」被改變了,文化被滅絕了,那才是我們萬劫不復的災難。所幸的是我們的民族毀家紓難、抵禦外侮的堅韌不屈和眾志成城的傳統美德,遠不是日本帝國的戰略指揮家們所能料到的。他們在中華文化面前,永遠是學不到位的學生。
❺ 老兵帶一身彈片過安檢是什麼小說
《神兵歸來》。
這是由作者陳行者創作的一部都市小說,主角是陳河蘇怡。
❻ 幫忙推薦幾本退伍軍人混黑社會的都市小說吧。。謝謝!!
黑道特種信嘩兵 血流 黑道缺坦掘天涯 『東北往事之黑道伏核風雲20年』也不錯,但不是軍人的
❼ 百歲老人陳君臨小說叫什麼名字
這部小說叫做《老兵》
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都市題材小說,以主角陳君臨逆襲的人生為主線,故事內容有趣,小說。精彩流暢,引人入勝。
它是由網王作家「撲街仔」創作的連載小說。
故事情節簡介:主人公原本是豪門少爺,生活在一個大家族,後來在一次戰斗中陳君臨毅然決然的加入了軍隊。放棄了豪門繼承人的位置,放棄了舒適的少爺生活,堅持自己的選擇,走上了不一樣的人生道路,最終到達高峰的故事。
❽ 抗戰老兵小說陳君臨哪個軟體可以看
抗戰老兵小說陳君臨可以在電腦自帶的瀏覽器直接看。
(8)都市百歲老兵的小說擴展閱讀:
《抗戰老兵》由著名作者六千里著作的都市言情風格的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是陳君臨林詩嵐,小說文筆超贊,沒有糾纏不清的情感糾結。下面看精彩試讀:一個抗戰老兵回歸家族,華夏再起風雲。
精彩章節試讀:中山市,祥瑞商場門口。一位年近百歲髯須皆白的老者駐足在門前。「就這么空著手回去是不是不太好?」進了商場,陳君臨就隨意的挑了幾個蘋果就去結賬了。因為他實在是沒錢啊!這說起來,話就長了。本來陳君臨在上個世紀是中山林家的後人,當年的陳家可謂是中山赫赫有名的家族,可就因為抗倭戰爭,導致陳家在民國時期也幾近搖搖欲墜。陳家的接班人陳君臨當時為了能夠保全家族,不顧所有人反對毅然決然的加入到了抗倭的隊伍當中,好在他福大命大,活到了現在,而陳家,也因此保存了下來。
❾ 一個當兵的回來賣燒烤是哪部小說
主角是一個當兵的人並且回來賣燒烤的小說名字是《特種兵王在都市》。
它的作者是我是特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