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歌諸葛亮同人小說
⑴ 介紹幾本(女穿)男主諸葛亮的小說
我與諸葛孔明
三國梟雄的青春期
穿越千年 只為你一笑嫣然
夢里已逝兩千年
相忘江湖之卜伍魚水盟
三國之醜女無敵
穿越三國之遇上諸葛亮
諸葛亮的型陵或現代戀人
夢回三國
孔明殤鮫淚勿汪搭相忘
⑵ 跪求諸葛亮同人bg小說
諸葛孔明縱橫異界
多智近乎妖的諸葛武侯禳星續命功虧一簣,星隕五丈原,其一縷忠魂不滅,穿越到位於異界的天元大陸,附身到一個有些天然呆的小孩身上……
於是,一個無所不會、無所不精、無所不能的妖孽天才出現了!
且看精通天文地理、奇門遁甲、諸子百家的卧龍軍師,如何縱橫異界!
禳星改命,再造傳奇!!!
重生之孔明異世點將錄
孔明五丈原七燈續命失敗,當魂魄回歸將星,卻巧遇黑洞被迫轉世異界,在異界一代大漢軍師會
完成輔佐大業,還是會稱霸異界呢?他的奇門遁甲,行軍布陣之術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震撼呢?一個大漢丞相,一個中華歷史上最著名的軍師會給這個世界帶來
如何得奇跡呢?一切盡在異界點將錄~~~~~~~~~~~
⑶ 求關於諸葛亮和趙雲的一篇同人小說
我可以告訴你,這個故事就這樣結局了。「惑」的確是一部不錯的小說,劇情到位,看得我撕心裂肺。結局不盡人意,但那的確完結了。我有「惑」的全篇。
⑷ 關於諸葛亮的耽美同人文
以正史三國志為主證據,以其他在史學界有崇高威望的正史為輔,野史和三國演義不予考慮,也請想回貼辯論的朋友引用史料時慎重。 關於這一點我要特別強調,因為野史可靠信較低,後人附會以及美化的地方很多。
1 軍事:周瑜 9分。諸葛亮 5分。
點評:
周瑜:赤壁之戰已經不須多說,這場名垂千古的戰役放到中國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以弱勝強的經典之戰,面對精通軍事的強敵曹操和曹操的30萬大軍,周瑜在整個戰役中表現出了完美的治軍,謀略,用人,臨陣指揮,戰前預見等等綜合軍事能力,周瑜一手培養出來的3萬水軍軍團的強大作戰能力也極大地擴大了戰果,正是這一系列缺一不可的優秀軍事素質的全面綜合作用,才有了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赤壁之戰後攻南郡,南郡兵多將廣,戰略要地,周瑜又勝。
此外,周瑜與孫策多年南征北戰,為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百戰百勝——————攻橫江、當利,皆拔之。渡江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從攻皖,拔之。 復近尋陽,破劉勛,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總的來說,給予9分。
諸葛亮:三國演義為諸葛亮虛構了大量戰績,但其實赤壁之戰,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定漢中,取蜀,空城計。。。。等等所謂戰績都是羅貫中幫諸葛亮打的。正史上的諸葛亮一生打仗不多,勝利的戰役更少,其最有名的就是北伐攻魏,也就是三國演義里的」六齣祁山「,但每次都以諸葛亮撤退失敗告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在正史「三國志」里也早有評價:「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其短處。
對這個評價,有亮迷提出軍事預見,軍事理論為依據辯駁,但須知一切理論最終都要為實踐服務,諸葛亮的所有軍事理論,用到現實中效果卻都並不盡如人意,五次北伐攻魏,都是興師動眾勞民傷財而去,最後卻都失敗而返,以被司馬懿活活拖死而終。中間雖然有一些小規模戰爭的勝利,但對整個天下局勢產生不了決定性的影響,更不能對魏國造成什麼大的打擊。而在本國方面,卻因為連年征戰勞民傷財,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提前滅亡,不能不說是極大的失敗。這與周瑜定江東,赤壁一戰天下三分的影響完全不能相比。
另外,我國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也認為諸葛亮北伐失敗主要還是在於戰略失誤,而非其他各種客觀原因,「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於不戰,使亮自敗」,也就是說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故意拖死的。從這一點看,諸葛亮顯然不能算一個出色的軍事統帥,比不上司馬懿也比不上周瑜。對毛主席的評論有興趣或有疑問,可以自己去研究。
總的來說,諸葛亮雖然敗多勝少,但在軍事上還是有一定才華和表現的,應算一個雖非優秀但卻合格的軍事統帥,故給予5分。
2 戰略:周瑜:9分,諸葛亮,5分。
評價:周瑜的謀略,一是體現在赤壁戰前的分析,一是體現在他予孫權書里的取蜀之見。
赤壁戰前,周瑜的分析極為到位,」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極其犀利有眼光,赤壁之戰的勝利也說明了這一點。
周瑜的取蜀之見也極有眼光,周瑜傳記載: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分析非常到位。
有反對取蜀的人認為周瑜此法不能成功,因為前有曹操後有劉備,虎視耽耽。但前文中已說明,曹操內憂外患,已無餘力對付孫權,而劉備在後方雖然極不情願讓孫權得蜀,但他們最大的敵人依然是曹操,劉備既無實力也無勇氣跟孫權撕破聯盟在背後偷襲孫權,因為這么做的後果必定是兩敗俱傷,便宜曹操。而周瑜能征善戰,軍團作戰實力強大,劉璋暗弱,軍事和政治能力都極其平庸,又正忙著和張魯作戰,周瑜無論採取偷襲還是正面進攻,勝算都很大。因此周瑜說"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非常有把握。甚至可以說這把握比赤壁之戰還大。當年赤壁之戰劉備聽說周瑜只有3萬人要打曹軍30萬覺得他在吹牛,但事後證明周瑜沒有吹牛,取蜀方略更是如此。
諸葛亮:能體現諸葛亮謀略的只有一個隆中對,征漢中和取蜀攻略則是由劉備,法正等人完成。隆中對先天不良,存在著很多問題,毛澤東作為軍事大家,曾經評點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這也是毛澤東慣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3 用人:周瑜8分,諸葛亮3分。
評價:周瑜氣度寬宏,雅量高致,他為東吳推薦了魯肅等很多人才,每次推薦時都要說對方的才幹十倍於自己。並且每次作戰前,周瑜都會全盤謀劃,集思廣益,聽取下屬的意見,這種習慣在赤壁之戰等戰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與曹操的善於用人,喜歡聽取下屬意見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予8分。
諸葛亮:諸葛亮一生唯謹慎,無論是打仗還是用人均如此,他大權獨攬,事必躬親,絕不假手於人,雖然勤奮但卻缺乏全盤戰略的智慧,也無擅長用人的度量和管理人才的才能,致使蜀國人才凋零,到後來竟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繆化為先鋒」的情況,用錯馬謖導致北伐失敗更是一大短,而北伐時沒有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襲計策而採用硬碰硬正面作戰的打法,跟強大的魏國打消耗戰,事後也被證明是完全失策的。而諸葛亮死後任命的楊儀、費禕也很不怎樣。總的來說,給予3分比較合理。
4 政治眼光:周瑜9,諸葛亮8。
點評:
周瑜氣度開闊,胸懷天下,膽略過人,不畏強權,常有為東吳逐鹿天下之雄心。三國志記載:曹操大破袁紹後,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命令孫權送子為人質。孫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周瑜說:」江東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所向無敵,有何必要送人質?人質一入,就不得不聽從曹操,有命召就不得不往,受制於人。而好處不過一侯印,仆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怎能與南面稱孤相提並論?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這番言論非常強硬有魄力,對孫曹二人當時的政治情況分析也很到位,孫權聽了周瑜的話便沒有送人質。曹操心懷怨恨,數年後傾大軍意欲入侵東吳,此次又是周瑜和魯肅力排眾議主張迎戰,周瑜還為孫權精闢地分析了曹軍弱勢和我軍必勝的原因,使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周瑜最終以少勝多,在赤壁大破曹軍。而赤壁之戰也以孫吳的大捷和曹操的大敗而告終,周瑜以他卓越的政治魄力和絕佳的軍事才能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奠定了東吳的基業。
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應算是一種戰略,前面已與周瑜的戰略一起分析。而以政治眼光而論,個人以為孔明擇主應算是政治眼光的良好體現,孔明選擇劉備,而不選擇孫權或曹操顯然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此後聯吳抗曹,東征後再聯吳,都是非常正確的政治選擇。故給予8分。
總的來說,兩人都是奠定本國基業的股肱之臣,平手。
5 胸襟氣度:周瑜9分。諸葛亮5
雖然三國演義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但正史中的周瑜氣度寬宏,胸襟廣闊,三國志裴注雲:「(程)普……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敬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而同時代人也都紛紛給予了高度評價,「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謀無不成,規無不細,「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等等。
諸葛亮:陳壽《三國志》評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從三國志中找不出關於他胸襟氣度特別廣闊的例子,而在史學界,關於託孤大臣李嚴為何被貶黜,諸葛亮是否排斥異己大權獨攬的疑問依然爭執不休,眾說紛紜,有人評價諸葛亮是和霍光一樣的「正直的權臣」,個人深以為然。從這方面看,諸葛亮的胸襟氣度比之周瑜頗有不如。
6 氣質風度:周瑜9,諸葛亮6。
周瑜:三國志雲」瑜長壯有姿貌「,翻譯過來就是身材高大又有姿色,有姿色一詞常用於女性,可以推測周瑜長相比較偏向秀氣類。三國演義系小說家言,其對周瑜的描述」儀態風流,姿容秀麗「可以不予採納,但民間更有美周郎之說,而蘇軾更是以「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表達對周郎風採的仰慕之情。
諸葛亮:三國志雲」亮身長八尺,姿容甚偉「,雖然偉字也是贊美,但在三國志里,寫成「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的就有劉表、蒯越、公孫瓚、何楨、何熙、張既、蔣干、彭羕、孫權、孫桓、程普、呂范、陸績、張溫、朱據等一大批人,顯得非常廉價,可見這句形容只是表示長相端正,中人之姿而已。
因此,周瑜9分,諸葛亮6分應該是比較恰當的。
7 品德忠誠。周瑜10,諸葛亮10。結果:平手。
周瑜:周瑜與孫策內結骨肉之親,外連君臣之義,多年征戰為東吳打下江東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孫策去世後,年輕的孫權即位,東吳人心浮動,周瑜帶兵來歸,雖然軍權在握,但他見眾人對孫權執禮甚慢,就帶頭行君臣禮,擁護孫權,穩定了孫權的地位。後來更是為擴大東吳領土而甲不稍解四處奔波,最後因勞累傷病而死於出征途中,可見其對東吳至死不渝的忠誠。
諸葛亮:先主病逝,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諸葛亮後來雖然大權獨攬,卻並沒有象曹魏的司馬家族那樣反叛篡位,而是跟周瑜一樣為國盡忠而死,其忠誠可見一斑。
8 內政治理:諸葛亮8分,周瑜4分。
評價:諸葛亮是蜀國丞相,對於他的內政治理三國志中有大量溢美之詞,在此不一一轉述。本傳中所有對諸葛亮善於內政的理由,竟全是由陳壽和他人的評價贊美組成,嚴重缺乏實際證據,而諸葛亮傳中6000多字的傳記,其中竟有將近一半是對話和評論,與別人的傳也大不相同,事例記載嚴重不足。
但三國志畢竟是目前研究三國最可靠的史料,我們給予高度信任,因此仍打8分,給予高度評價。
周瑜方面:雖然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側面亦可以看出周瑜的內政才幹——
1 周瑜二十歲就出任縣長,三國志記載他很年輕就「恩信著於廬江」,建立恩信必定只能靠理民才幹,而不可能僅僅靠軍事才能。2 赤壁後周瑜當了南郡太守,而他一死,魯肅和程普都收不住南郡,只能借給劉備,這說明周瑜當太守的能力很強,至少比魯肅強多了。3 周瑜曾幫助孫策資助了不少糧草船隻,對孫策起了很關鍵的作用,這也是後勤內政的一部分。4 周瑜二十四歲就當了太守,駐扎在前線巴陵,除了軍事,應該也監管當地民事的。
總上所述,雖然周瑜內政上表現不多,但上述史料表明,周瑜只不過沒精力搞內政後勤,並不是不會這方面不行,如果周瑜一直活下去的話,後來陸遜當的荊州牧,肯定是周瑜來當的。 但畢竟史書上對周瑜內政記載較少,因此只給予4分。
9 藝術才華:周瑜8,諸葛亮5。
三國志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在音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已經達到世人皆知的地步。
而在文學方面,周瑜留世的不多,只有從遺書上可以略窺其文采:「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這封遺書全部採用四字駢言,對仗工整,用詞雅緻,既體現了周瑜的戰略思想和臨死不忘王事的忠誠,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文學才華。雖然這封遺書是周瑜臨死前口述,時間非常倉促,但還是從中可以看出周瑜高超的文學修養。
諸葛亮:諸葛亮主要作品是前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在正史中有記載,後出師表疑點甚多,盛傳是其侄諸葛恪偽造。但在此處我們不以為非,相信乃諸葛亮所作。
總評:周瑜文武全才,於文學音樂方面都頗有造詣,而諸葛亮從正史看,只體現了文學方面的才能。故一個給8分,一個給5分。
10 外交:諸葛亮4,周瑜1 。
這一條我本不想設置,因為無論周瑜還是諸葛亮都沒有特別體現,但似乎有人對此津津樂道,並以此作為諸葛亮外交才能的證據,說明周瑜外交不如諸葛亮,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諸葛亮唯一能體現其外交才能的只有赤壁之戰前出使東吳,勸說東吳抵抗曹操,但在此之前,魯肅便已勸孫權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三國志魯肅傳雲: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從上可見,無論諸葛亮來不來,魯肅已經在勸孫權聯合劉備迎戰曹操,孫權也已經認真考慮接受他的意見了。諸葛亮到東吳後也勸說孫權迎戰,但孫權畏懼曹操兵力,仍然猶豫害怕,於是魯肅勸孫權招周瑜還,周瑜對孫權曉以大計,給他分析曹軍弱勢和我軍必勝的原因,三國志周瑜傳雲: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從上可見,促成孫劉聯盟的首要功臣是魯肅,其次則是周瑜對曹操軍事情況的精闢分析使孫權有了信心,諸葛亮既不是促成孫劉聯盟的發起人,也沒能打消孫權對曹操的畏懼使孫權打定主意抗曹。諸葛亮去東吳的主要作用,只是做了做聯絡的信使,一個傳聲筒而已。給予4分應該是恰當的。
周瑜方面,外交本與他這樣的軍事統帥無關,如果一定要談,三國志裴注所引中接見蔣干可為一例,周瑜接見蔣干顯示東吳威儀,而拒曹操誘降,使蔣干沒來得及開口便已噤聲,回去後只得向曹操感嘆」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爾「。故評分1 。
總分:周瑜77,諸葛亮58,瑜略勝。周瑜以36歲的短短年華而有如此大的貢獻,不能不說是奇才,諸葛亮36歲時其成就遠不及周瑜,尤其是他的很多才華如內政等都是在人生後半段表現出來。因此周瑜的英年早逝實在是東吳的一大損失。
而與此對比,諸葛亮雖然在歷史上的確是個出色的名相,但在三國演義的吹捧下,民間形象被越來越神化,已經嚴重偏離其真正的歷史形象了。
http://tieba..com/f?kz=798153472
⑸ 《三國演義同人之蒹葭》txt全集下載
三國演義同人之蒹葭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三國演義同人之蒹葭
作者:蒲屋
番外之藕花深處
更新時間2011-6-27 19:25:45 字數:3313
番外之藕花深處
建安十三年,曹操引大軍南下荊襄。劉玄德敗走漢津,與劉琦,諸葛亮合兵一處。孔明使關羽領軍五千,駐守夏口。自與劉備,劉琦共投江夏。
日間與劉備會同劉琦共商抗曹之策,劉備憂心忡忡,坐立難畝猛沖安。諸葛亮卻道:「主公不必憂慮。如今曹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諸公豈能安枕?必使人前來探知虛實。若有人到此,亮可順水推舟,至江東勸說南軍抗曹。主公可因勢利導,若南軍勝,則滅曹操以取荊襄之地,若北軍勝,則乘勢以取江南。」
劉備轉憂為喜,繼而又問:「此論甚善。何時方得江知耐東人到?」
諸葛亮笑道:「今日不來,明日必至。」
是夜,諸葛亮於屋內靜思聯吳抗曹之計。此時已是暮秋,童兒掀簾入室,送上茶水,卻是滿室蓮花馨香,清雅素淡。孔明不由回思過往,初聞此茶之時,尚不及弱冠之年,與龐統,徐庶,石韜,孟建諸人詩賦論交,風樂娛情。龐統自外攜來茶葉,請眾人品茗。入口但覺清新馥郁,茶香中猶含三分蓮花之淡雅。諸葛亮問其由來,龐統迅殲搖手笑道:「此乃民間秘法,我以瓊琚換來,故不能言也。」
眾人皆道不值,獨諸葛亮以為甚好:「美玉雖好,不能衣而禦寒,不可食而果腹,不及一壺碧水清泉,換得神思清明。」
龐統哈哈大笑:「此清明馨香唯君與我共賞!」事後謂諸葛亮曰:「其法不難,待初夏蓮花將開未開之時,撥開花苞……
⑹ 有沒有主角是諸葛亮的小說
怎麼沒有,古代的《反三國志》,其實就是諸葛亮的古代同人小說。
現代的,文子君的《情人》、《假若孔明在》也都是諸葛亮的男主小說。
至於其他同人,篇幅短,不多說,很多裡面還帶有耽美性質。。。你可以當作看不見。
⑺ 諸葛亮的同人耽美文,不虐雙潔文筆好,最好是主攻,標明cp
《諸葛亮孔明》蝶星
【BL/諸葛亮同人】吾生君未老+番外》
玄亮《魚水》
天旋地轉回龍馭
千山血
伏龍與鳳雛
[亮瑜]銷鳳首(夜已深)
把酒祝東風
昔年垂柳
筵席
水萌
知音何方
曲有誤
《蜀殤》
紅月
情結
對偶
跫音
情遺江東
情定赤壁
白露橫江
龍心驛動
命星星命
玄亮《魚水》
「如果魚沒了水就會死,如果水沒了魚......。」「那就沒有了意義......」「這兩只玉佩就是這樣.....。」
亮亮
三國時代背景,來源
諸葛亮為主線的穿越,四川話為主
現代穿越古代的,不止一個人穿越,一個是物理穿越\還有個發生化學穿越."屍```屍體!!一地的屍體````!!!'大驚!連心都莫得了!往後頭一退,遭求~又是屍體,勞子絆得結實.然後是跟到起來的臭,奇臭無比,虛起眼睛,方圓一里盡都是屍體!``````於是,勞子在爬出第N個溪泥拷拷之後,終於有股太陽光找到身上了`````
天旋地轉回龍馭(壞心眼的諸葛亮+曹操)
天旋地轉回龍馭》(簡稱「龍馭」):諸葛亮(壞心眼)+曹操(腹黑?),偏搞笑
電影赤壁同人)千山血
晚來風也急,千山肅殺。
已是春天,黃土地卻遍布蒼夷,只見白骨森森,只聞神泣鬼哭,哪有一絲一毫春天的景象?
只恨那曹操老賊挾天子而令諸侯,屢挑戰亂,大地蒼生受困於水深火熱!
赤壁一役,天地為之變色。千金易得,知音難求,即使仇敵又如何?
伏龍與鳳雛
伏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龐統諸葛亮同人
[亮瑜]銷鳳首(夜已深)
吾人怎麼說也是要麵皮有麵皮,要身段有身段,要才華有才華的目前只是帳戶上的數字少了點的天才美少年啊
……嘆息中
為什麼就是呢邊的美人獨不看吾來?
既然如此
山不就我,我就去山哈~
公瑾美人~
吾人來也~!
⑻ 求歷史同人耽美小說,受方最好是丞相類型的,諸葛亮類型的,要小說簡介,謝!
《以恨為名》
文案]
他是一個十七歲的帝王,冷情無心;
他是一個十六歲的丞相,深情痴心;
他恨他,所以他用盡一切的手段殘忍的對待他;
他愛他,所以他無怨無悔的承受了他的給予;
只是,當愛已絕望,眼前一片黑暗時,他是否還能堅持初衷……
而當他終於認清自己的真心,逝去的情,是否還能再復返?
《丞相如此多嬌》
這是一個太平盛世下,一對腹黑笑面虎君臣的故事。
不管是扮豬吃老虎,還是見招拆招互相陷害,他們的相處之道,不似君臣,更勝君臣;不似知己,更勝知已。
他們之間,默契永遠十足,氣氛永遠詭異。
某夜,王爺看不下去一個個問,身姿修長相貌俊美的丞相舉杯對明月,笑的雲淡風輕,「皇上,是一國之君。」
"丞相?」一國之君的聖上,推開堆積如山的奏摺,看著茶杯里晃動的圓月,細長的友譽眼睫綻出一抹『真誠』的笑意,「誰敢動朕的丞相,朕動誰爹!」
《煙雨蒙蒙 二月初霽》
文案
他們曾經在櫻花樹下有過最美好的回憶
不知是上天的垂憐 還是命運的捉弄
當年的小公子和小乞丐變成了當朝丞相和皇上
他們明明真心相愛
現實卻讓他們之間架起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最後他們是否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契子
朝襪隱陽殿--雖說是二月初,天氣尚寒,但朝陽殿內卻是溫暖如春,只是,此時在殿內的鄭多論並不覺得溫暖,他只是感到陣陣寒意。
坐在上座的黃袍男子慵懶的倚在龍椅上,眼神卻又是那麼銳利的望著跪在地上的大臣,無形中給人帶來強烈的壓迫力。
"丞相呢,這種事是他管理的吧,怎麼來問朕?"
"皇上,丞相他,他告老還告告廳鄉了。"鄭多論咬牙說了出來。
"哦?"男子並沒有像鄭多論心中想的那般惱怒,只是淡淡開口:"那老狐狸跑的到是挺快的嘛!"
男子沒有再說話,一時間,大殿的氣氛變的無比凝固。
鄭多論腿腳已經麻痹,冷汗不停的落下。
男子沉思半刻,終於開口:"那愛卿說說,還有什麼人可以擔任丞相的位置?"
"這。。。"鄭多論苦思冥想起來。
龍椅上的男子耐心的等待著,"愛卿可想到人選了?
"回皇上,有倒是有一個,只是。。。?"鄭多論有些猶豫,欲言又止。
"可是什麼?有什麼話就說吧,朕不會怪罪於你。"
⑼ 以諸葛亮為話題寫作文四百字
1. 諸葛亮的故事作文400字
故事一【七擒孟獲】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
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
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
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耐稿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
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
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
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
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
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
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
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枝畝物葛亮。
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
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猛液。
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
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
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
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
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裡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
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
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
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故事二【六齣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准備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合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
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准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
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扎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合。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
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
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齣祁山」。
故事三【三氣周瑜】 這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故事,小說虛構,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 第五十七回----三氣周瑜 這時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台落成。
在銅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
2. 以諸葛亮為題材寫一篇作文
說到「神機妙算」,大家也許會聯想到諸葛亮。
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和未卜先知,被世人所贊嘆,被文人墨客所贊美。諸葛亮就好比是智慧的化身!可是,當我讀了《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酸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後,我不禁百感交集,對諸葛亮也有了新的看法。
文章的內容是:諸葛亮料定曹操會從華容道逃走,吩咐趙子龍在烏林之西,宜都之北的一個森林裡,與曹操對戰。後來,曹操逃脫了。
諸葛亮又派關雲長在華容道守侯,而關雲長念曹操對他有恩,加上曹操對他苦苦哀求,一念之下釋放了曹操,帶兵回營。到了大營里,關雲長向劉玄德請罪。
我靜靜地讀著,思考著……諸葛亮雖說是個用兵如神的天才,可他也有「馬有失蹄,人有失足」的時候啊! 我想:諸葛亮既然既然會天算、地算,那為什麼不算算身邊的大將軍關雲長呢?似問:諸葛亮知道曹操會從華容道逃跑,那為什麼不派重兵防守呢?而要派柔弱寡斷,重義氣的關雲長去防守呢?他明明知道曹操有恩於關雲長,為什麼還派關雲長去,而不派張翼德去呢?如若派張翼德去防守,就可以殺他個片甲不留,活捉曹操。這樣一來,結局就大不一樣啦!也不用再打仗了,百姓也不會再遭殃了。
那麼,劉備也許會得到天下。這可見,諸葛亮也有出差錯的時候,他並不是事事都料事如神的。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的神機妙算,主要是靠平時細心觀察,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博覽群書,才成為天才的。
書讀多了,人也就聰明了,經驗也就多了。 說起文官第一人,大家都會想起諸葛亮,諸葛亮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都是智慧的化身,說起他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他,我也不否認他的能力,才能,和智謀,難道他真的就是比較完美的嗎?這里有我對他的一點點看法:諸葛亮與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元直,龐士元為友,非常了解他們,而後來與諸葛亮同事劉備的只有龐統,我覺得這里有他的一點點私心,他怕龐統在取西川上有大功,而在准備攻駱城時給劉備寫了一封信,說是主將帥身上凶多吉少,而龐統卻認為諸葛亮怕自己得了頭功,這里多少有一點諸葛亮的私心,他非常了解龐統的性格,所以這封書信多少有激將的嫌疑,而使龐統死在了落鳳坡。
本人覺得三國里的文官還是郭嘉郭奉孝是排在第一,可惜英年早逝,可悲可嘆。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
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
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
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
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
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
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
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
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
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
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勛。
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
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
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
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
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
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
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
3. 評價諸葛亮的作文400字左右,急
沒人會為你寫一篇作文,現在的人都很懶,別指望了,頂多也就是給你復制個網路的。 我只能和你說個大概:先找一些諸葛亮的資料,再寫一個諸葛亮的著名戰役,能夠凸顯出諸葛亮的智慧,盡量找長一點。接下來寫諸葛亮的一個錯誤的指揮,最典型的就是失街亭那一站,誤用馬謖,導致丟街亭,在評論一下他,主要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之類的。作對比。然後寫一下諸葛亮的結局,就是死於五丈原。最後總的評論一下他,忠誠,聰明,最後很可惜,沒有收復中原。三件事不要都寫得詳細,詳略得當。你還可以拓展一下,優點不說了,缺點就是太過謹慎,又一次北伐,魏延曾提出自率萬人,偷襲潼關。 本是個好計策諸葛亮卻以為這太過冒險沒同意。其實出奇兵也未曾不可,鄧艾就是出奇兵滅蜀的。 你自己看著辦吧!
給分吧!!
4. 以諸葛亮為題材寫一篇作文
諸葛亮上網記 今天放學後,我還是和往常一樣,三步兩步向家奔去.回到家,我急忙打開電腦,查看有沒有電子郵件.呵!還真有一封.我高興得打開一看,呀!那人自稱是東漢末年名人-------諸葛亮! 在學校里,我已經學過關於諸葛亮的文章了,早就對他的鼎鼎大名是如雷慣耳了.老師也天天都在我們面前說諸葛亮是多麼聰明,擁有的知識是多麼的多,反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沒想到,這位「祖師爺「如今也來網上「沖浪「了,那我還等什麼?還不馬上拜訪他,看看他究竟是多麼厲害!於是,我馬上回復他,叫他指定一個聊天室,好讓我兩認識認識! 來到聊天室,裡面已經是人滿為患了!我看他好久都不發話,於是我先發話了:「諸葛亮軍師!我先問一下,你為什麼想起來上網
你可以試下
5. 我心中的諸葛亮,400字,作文,求全文,要交的
千秋諸葛我評說 諸葛亮千古以來深受人們愛戴,身上有著無數美麗的光環,並作為智慧、忠誠、勤儉的化身而廣為傳頌. 訪先人之遺跡,發聖賢之古情,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東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忠誠、廉潔、正直的榜樣,很多歷史典故都出自諸葛亮,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齣祁山,揮淚斬馬謖,白帝託孤,嘔心瀝血、七縱七擒,空城退雄兵,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其傳奇般故事為世人千古傳誦,數不勝數.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後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遺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風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回盪.千百年來,以至於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 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盪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他也是一個很神的人,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同時,我覺得他還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致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粹、死而後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後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風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回盪.千百年來,以至於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諸葛精神永存,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永遠展現出聖潔的光輝。
6. 評價諸葛亮的作文<400>字
諸葛亮,在很多場合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就像關公經常作為勇武與忠義的化身一樣。
可是從另一角度想想,忠武侯的高大形象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諸葛亮一生輔佐過兩位皇帝,分別是劉備和劉禪,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曾說,「如果太子可以輔佐,則輔之,若太子不才,丞相可自立為成都之主!」很多人都說,這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例,充分表現了劉備對諸葛孔明的信任。可是從另一個角度想想,劉備此舉,意在試探諸葛亮,一方面諸葛亮對名聲極其重視,絕對不敢有篡逆之心;另一方面則是他猜到劉備的意圖:如果他有篡逆之心,劉備會當場「做」掉他!他只能出點「紅」以示忠心。
他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一個智慧的化身,這點腦筋動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歷朝歷代,不論皇帝如何,大臣中無一例外地存在「黨爭」,而位高權重的「權臣」,則每每不可避免地成為黨爭的中心。
在「後主」手下,諸葛亮位至人臣之極點,是蜀國皇帝的「相父」,顯然,有很多人對他的尊位很眼紅,按道理,劉禪軟弱無能,蜀國朝內的黨爭應該極為嚴重,而諸葛亮則應該成為黨爭的中心,但是為什麼這么順理成章的事情卻沒發生呢?這就是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高明之處了,他七擒孟獲,六齣祁山,並不全是為了「報先帝而忠陛下」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躲避朝內黨爭。他深知如果他一直待在蜀國,將來不得不捲入黨爭,到那時,必定會身敗名裂,萬劫不復,留個千古罵名。
他南爭北戰,意在躲避災禍。 諸葛亮在劉禪手下屢出祁山,而寸功未立,其原因何在?早在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就認定,天下必然一分為三,劉備可以佔有其一。
他為劉備謀劃「大業」的時候,對「三分天下」剖析得很透徹,而對於「興復漢室」只是一言帶過,並沒有細講。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就知道,天下最終不可能尊劉備為帝,對劉備的「興復漢室」並不感興趣。
劉備死後,形勢發生改變,蜀國元氣大傷,已經沒能力在和任何一方抗衡,諸葛亮深知回天無力,但又不願承認,為了把自己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落到實處,為自己留個好名聲,他六齣祁山。北上伐魏六次,勞民傷財把本來就奄奄一息的蜀國一步步推上了滅亡之路。
從這幾方面講,諸葛亮的形象恐怕並不是很多人所講的那麼高大,但是不管怎麼說,我還是認為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7. 以諸葛亮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600字左右的(要快啊)
我眼中的諸葛亮(Kaiser3344)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六齣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舍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而雲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 驍勇善戰,屢建功勛.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 .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我以為不然,盡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 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然盡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後世有評諸葛亮雲: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
8. 諸葛亮小傳作文400字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良相的典範,是千百年來人們心中的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智慧到何成度?據《三國演義》描述,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精通星象八卦可謂料事如神。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幾近無所不能的人的最終結局竟然是病倒在北伐的征途中。將星隕落九丈原,從此長眠於定軍山。這是小說家言 。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怎樣的呢?
光和四年(BC181),還在販履的劉備,帝王將相的夢想與琅琊陽都一聲嬰孩的啼哭聯繫到的一體。或許是因為成大器者都必有一段坎坷的經歷,這位未來的蜀漢丞相三歲喪母八歲喪父,之後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被託付給叔叔諸葛玄照顧。諸葛玄去世後,十七歲的諸葛亮開始結廬隆中,和東漢末年的大部分讀書人一樣過著半讀半耕的生活。
十年後,諸葛亮經過徐庶的推薦投到劉備麾下。同年出使江左,替劉備成功聯盟孫權對抗曹操,平定荊襄,漂泊半生的劉備終於有了一處安身之地。諸葛亮因此獲得了人生的第一個職位:軍師中郎將。這個由劉備自創的官位足以體現孔明的才能。軍師主謀略,中郎將執兵權。後劉備入蜀以諸葛亮守荊州。建安十六年(BC211),成都平。劉備命諸葛亮鎮守成都。劉備即帝位後,又拜他為丞相,錄尚書事。
孫權背盟,關羽役沒,荊州淪喪。劉備報仇心切,盡起將士,怎奈夷陵一敗,落得個白帝託孤的下場。於是,成就了孔明鞠躬盡瘁的一生,平南蠻,伐中原…….
《三國志》載: "亮性長於巧思……工械技巧,物究其極"。他製造了諸葛連弩,又在復出祁山時發明了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又言"亮才,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千,優於將略"。 但縱觀其一生不得不令人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