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重生小說 » 武俠小說里救命葯

武俠小說里救命葯

發布時間: 2023-07-17 14:14:53

⑴ 《新白娘子傳奇》中,白娘子用靈芝救活許仙,靈芝有這么神奇嗎

自從前不久金庸老爺子去世,我就一直在重溫各種武俠小說,然後就對一直以來在武俠世界中占據靈丹妙葯榜的靈芝產生了興趣,加之自己每天在這兒寫文,就當做是一個創作素材,寫一篇靈芝在古代詩詞中的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

你看,從古至今,不論在小說故事中,神話傳說中,還是詩詞歌賦中,靈芝都是一種代表著吉祥、長壽的瑞草,其實,在眾多中醫著作中,也不乏對靈芝神奇功效的記載,但筆者畢竟不是學醫的,本著對生命負責的原則,這方面的事就不敢亂寫了。

⑵ 金庸小說

倚天屠龍記:

本書是「射鵰」系列第三部,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敘述武當弟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表現眾武林豪傑質朴自然,形態各異的精神風貌,展現其不可替代的人格力量。

張無忌的父母因無意中捲入屠龍刀而起的江湖紛爭,被迫流落至極北大洋中的一個荒島,在那兒生下了他。張無忌過了幾年遠離塵囂、無憂無慮的生活,九歲上隨父母回歸中土,厄運即接踵而至。父母雙雙自刎身亡,自己又身受玄冥神掌之傷,寒毒深入腑臟,連醫術通神的蝶谷醫仙胡青牛也無能為力。身遭如此慘痛變故的張無忌竟泰然處之,既不思為父母報仇,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也並不恐懼。自十二歲入蝴蝶谷求醫至十四歲出谷,他雖然又經歷了不少江湖風浪,活得倒也自由自在。十四歲的張無忌護送峨嵋女俠紀曉芙的女兒楊不悔遠赴昆侖山尋父,從此才真正踏入了身不由己的江湖。

一路上歷盡艱險,先前張無忌曾救治過的許多武林人物竟一一反噬,恩將仇報。張無忌幾番以身代,終於保得年幼無知的楊不悔回到了父親身邊。不久因救治一隻受傷的小猴,張無忌又一次落入惡人之手。待得脫困,他因禍得福,進入了一個群山環抱的翠谷,與海外荒島相似,又是一處世外桃源。張無忌本打算在此安度餘生,不料無意中得到了一部久已失傳的武功秘籍《九陽真經》,抱著打發無聊歲月,成固可喜辱敗亦無憂的念頭,短短五年中他即練成了這項神功,而體內的寒毒也不知不覺地被驅除殆盡。二十歲的張無忌重入江湖,既不想成名也沒打算替父母和自己報仇,一心一意只想去海外荒島與義父困聚,但終究身不由己。西域大漠中身受峨嵋掌門三記重手,以重傷之軀救了明教一群教徒;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明教總舵,他又不忍目睹眾教徒殉教的慘劇,出手與各派高手相抗,九死一生,終於被推上了明教教主的高位。此後更陷入了無數的武林糾葛,不由自主地周旋於各色人等之中。保護師門,起兵反元,搭救義父,清解恩仇,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弄得他精疲力盡。雖然自己身負絕世武功,又有明教的龐大勢力作後盾,張無忌仍是步步荊棘,吃盡了苦頭。義父謝遜了卻恩仇後出家少林寺,最後絕了張無忌安享天倫的唯一奢望。等到明教將要打下江山時,張無忌又一次為人所算:曾於少年張無忌有過救命之恩的明教大將朱元璋設下極陰毒的陷阱,令張無忌自己心灰意冷,主動辭去了明教教主的職位。自此張無忌對江湖生涯再無半分留戀,悄然攜妻歸隱了,而歸隱後個人恩怨也還是揮之不去。

除張無忌外,書中還著力刻畫了許多性情各異的武林人物,如金毛獅王謝遜,紫衫龍王金花婆婆,汝陽王郡主趙敏及蛛兒、小昭、周芷若等,無不形象生動,個性鮮明,是福是禍,均自性情而生,非正邪是非所能一言以蔽。通過對這些人物各自生活歷程及命運的抒寫,作者寄寓了與其歷史背景同樣宏大的文化內涵,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各家精髓不露痕跡地化入筆下的人生情事,不動聲色地衍生開去,自然而從容地表現出古老文化的現代滋力。全書語言流暢、練達,結構宏大而又精細,情節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故事發展往往出入意表而又從容不迫,實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經典作品《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為「射鵰三部曲。」

不少的讀者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的《倚天屠龍記》,似乎與前兩部並無多大關系,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另一部小說,又何以一定要說是「射鵰三部曲」中的一部呢?---一來,這部書中的故事發生於前兩部書中故事的近百年之後,可以說已是時代久遠、人事皆非;二來是這部書中的主要人物與前兩部書中人物並無什麼了不得的關系,不象《神鵰俠侶》中的大俠楊過乃是前一部書中人物楊鐵心及楊康之後人,是大俠郭靖的義侄;且《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人物如郭靖、黃蓉、東邪、西毒、南帝(改為南僧)、北丐、裘千惻、周伯通……等等,在《神鵰俠侶》一書中都還存在並且構成《神鵰俠侶》的重要情節及人物關系網路。而相比之下,在《倚天屠龍記》中,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傳承關系」。唯獨有一位郭襄在《倚天後龍記》的第一口中晃了一晃又「神龍見首不見尾」 了。而在小說《神鵰俠侶》中最末一回出現的一個十多歲的少林小廝張君寶,可以說是個完全不被人注意的,是一位可有可無的人物。固然,這一張君寶便是《倚天屠龍記》中的一代武學大宗師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小說主人公張無忌的師爺張三豐,在這部小說中,他已是百歲有餘矣!按說這也算不上有什麼了不得的「人物關系」。正如《飛狐外傳》中就有《書劍恩仇錄》中的人物如「紅花會群雄」等等,但《飛狐外傳》卻並不是《書劍恩仇錄》的「後傳」,並不是它的「外傳」。何以《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中的一部呢?---三來,這三部曲的前兩部之中不僅時代相接、人物相因相繼,且其書名中都有一個「雕」字,而其小說中亦都有雕的出現---固然「神鵰」非「射鵰」之雕---而在《倚天屠龍記》中卻並沒有將「雕」列入書名,小說里亦沒有雕影。……

如此,便有人猜想;是否因為《射鵰英雄傳》及《神鵰俠侶》的名聲與影響太大,且讀者觀眾又極欲了解小說中英雄大俠的後人的生活故事,從而「迫使」金庸先生,起了做「第三部」的念頭,以慰讀者的「相思」之苦?又或者是金庸先生原本想寫郭襄與楊過及郭、楊兩家後人的故事,但卻又中途變了主意?又或者……?

當然,會有人問到《倚天屠龍記》究竟算不算「射鵰三部曲」之一,我認為這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即便不算,也無損於這部小說的價值及其獨立意義;如果算是,當然亦無不可,或會增加它的意義與價值。

其實,要說這三部曲之成立,不僅是可以的,而且還有一定的充足的理由。只不過,這三部曲的名稱最好不叫做「射鵰三部曲」,而叫做「英雄三部曲」。---第一部《射鵰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因是寫郭靖等英雄生於大漠,集於華山;生於江湖,功在社稷的故事;而其第二部《神鵰俠侶》則是寫神鵰俠楊過等英雄成長的經歷。同樣生於江湖而功於社稷,生於苦難而成於華山之巔;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等英雄人物亦同樣是可以「屠龍」,並且「倚天」,行俠於江湖、救民於水火的俠之大者。---「俠之大者」正是這「英雄三部曲」最為相似之處。明眼人都或許會看到,在此「英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完成之後,金庸筆下的人物固然還有俠與非俠、義與不義之分別,然而卻已沒有了那種「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純粹的英雄風范。《天龍八部》中的蕭峰與段譽等人亦可稱得上是大俠,卻已不再是如此「英雄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那樣是一些理想的英雄,而是著重在其英雄人物的悲劇的命運及其不幸的人生。從而,我們不難證明,若論純粹的英雄、純粹的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則非此「英雄三部曲」 的三位主人公莫屬。

進而,我們既然可以將之稱為「英雄三部曲」

而稱之為「射鵰三部曲」亦無不可了。射鵰的固是英雄、攜雕的亦是英雄,而不射鵰亦不攜雕的張無忌同樣也是英雄。正是「英雄何必盡射鵰」?因此,論及「血緣關系」,這三部小說自是最為接近。稱之為「射鵰三部曲」或者「英雄三部曲」的真正原因亦正在此:三部小說塑造的都是真正的為國為民的大俠客大英雄。當然,他們並不是同一模式的英雄,而恰恰是三種不同的英雄,或者說是英雄的三種不同的典型模式:郭靖是一種、楊過是一種,張無忌則又是一種。---而這,則亦正是金庸寫此三部曲,亦是此三部小說成為「三部曲」的最好的理由了。

且看金庸在其小說《倚天屠龍記》一書的《後記》中所言:

《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

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朴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復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個性中固然頗有優點,缺點也很多,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楊過是絕對生動性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在愛情上,楊過對小龍女之死靡他,視社會規范如無物。郭靖在黃蓉與華箏公主之間搖擺,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在愛情上絕不猶疑。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個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已無法干預了。

象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作了,最後也必定失敗。……

……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

也許問題正在這里。上述張無忌與郭靖、楊過三人性格上的不同,實際上並不是「同一層面」上的不同,而是在「性質上」的根本的不同。即,郭靖實際上是一位「正格」 的人物,是一位理念的英雄---他是「大巧若拙」這一人格理想的化身---從而《射鵰英雄傳》較少有人間氣息,多半是「英雄神曲」般的理念故事;而楊過的性格中帶了三分風流血氣,看似已近人間,然而一來他的愛人本是「天上」小龍女下凡,二來他自己於深山大海中練武也漸漸脫離了煙火之氣而成了神話般的「神鵰俠」,算起來也是理念英雄,只不過是「改邪歸正」的大英雄罷啦,而《神鵰俠侶》便也成了「半部天上半部人間」的小說。

相比之下,張無忌的經歷雖然或許比之郭靖與楊過更加傳奇、更加曲折,然而就其形象本身而言,他已經「人間化」了。他既不是一位「先天理性、大巧若拙」的化身,也不是一位「由邪入正,改邪歸正」的典型,而是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性格復雜的大活人。而《倚天屠龍記》中的故事,雖看上去依然是神兮兮的傳奇色彩濃厚,然而它的「氣味」已是人間煙火氣。

總之,或許有人認為「射鵰三部曲」中以《射鵰英雄傳》最為「正宗」,因而最好;或許另一些人則會認為《神鵰俠侶》比《射鵰英雄傳》寫得更為奇絕深沉,風光宜人,因而最妙;而或許亦會有人更愛看《倚天屠龍記》……。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承認這三部小說各有千秋。而其各有千秋的真正原因乃在於作者在不斷地求新求變,而不是將一個故事拖長,將一干成型的人物不斷地敷衍鋪展。這就比我們許多「系列小說」或「三部曲」之類要高明得多了。

一、倚天與屠龍

書名既為《倚天屠龍記》,那麼我們就不能不說一說這「倚天」與「屠龍」。

「倚天」是指一把寶劍,即倚天劍。屠龍則是一把寶刀,即屠龍刀。

這屠龍刀與倚天劍自然是這部《倚天屠龍記》一書中的極為重要的「道具」。它的命運、命名、出現和運用,表現了作者極具匠心。它們的意義,決不是一把力、一柄劍而已。

這部小說的第一第二兩回「天涯思君不可忘」、「武當山頂松柏長」是追述數十年前往事及張君寶上武當山變成張三豐及開創武當派的經過,只能算是本書的「楔子」或「引言」也就是說,這部小說的「正文」是從第三回開始的,而這一回的回目就是叫《寶刀百煉生玄光》---「正文」開始,屠龍刀就出現。

然而這「屠龍寶刀」似是不祥之物,它一出現就沾滿了血腥氣,大家都想得到它,因而明搶暗奪,引起一派血雨腥風。連不想奪刀的武當三俠俞岱岩也因機緣巧合救了人一命,卻不想到因此而莫名其妙地遭了橫禍以至終身殘廢。可以說這把屠龍刀到哪兒哪兒就會有紛爭與屠殺,似為大大的不祥。

當然並非寶刀之「不祥」,而是人心之「不祥」。即使屠龍刀僅僅是一把利器寶刀,也照樣會有人將它明搶暗奪,欲居為己有,這實際上是江湖綠林間的家常便飯。更何況,伴隨著這寶刀的還有幾句這樣的話:「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幾句話便是屠龍刀惹起軒然大波、腥風血雨的根本的原因了。只可笑的是,這幾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竟是誰也解釋不清楚,誰也不明自其中的關竅與奧秘。

仔細地想起來,這屠龍刀的出現以及由之而引起的故事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意義。

首先是「續上前書」:即這屠龍刀是郭靖與黃蓉所鑄。只要明白了內情的人,自然是要想一想《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這些「前傳」,而「前傳」與「後傳」的連接,便是這把刀了。這真可謂「處處點題』。

其次,非刀之不祥而見人心之可悲,一是「貪」一是「搶」三是「糊塗」。大家都貪這利器,尤其是「武林至尊」這句話,於是大家紛紛明奪強槍,機關算盡,到頭來絕大多數人都只不過是徑自送命而已。妙的是這些人至死也並沒有明白 「武林至尊」是什麼「滋味」和什麼意思。做鬼也是糊塗鬼。這屠龍刀真可以說是人性可惡又可悲的一面鏡子。第三回中,小說「正文」一開始便照出了人性的「原型」,如書中寫道:

俞岱岩道:「現下你已脫險:在下身有要事。不能相陪,咱們便此別過。」那老者撐起身來,說道:「你……怎地……不搶這把寶刀?」俞岱岩一笑,道:「寶刀縱好,又不是我的,我怎能橫加搶奪?」那老者心下大奇,不能相信道:

「你……你到底有何詭計,要怎樣炮製我?」俞岱岩道:「我跟你無怨無仇,炮製你幹麼?我今夜路過此處,見你中毒受傷,因此出手相救。」那老者搖了搖頭,厲聲道:「我命在你手,要殺便殺。若想用什麼毒辣手段加害。我便是死了,也必化成厲鬼,放你不過。」……俞岱岩脾氣再好,這時也忍不住了,長眉一挑。說道:「你道我是誰?武當門下豈能幹害人之事?這是一粒解毒丹葯,只是你身中劇毒,這丹葯也未必能夠解救,但至少可延你三日之命。你還是將這把刀送去給海沙派換得他們的本門解葯救命罷。」

那老者陡然間站起身來,厲聲道:

「誰想要我的屠龍刀,那是萬萬不能。」

俞岱岩道:「你性命也沒有了,空有寶刀何用?」那老者顫聲道:「我寧可不要性命,屠龍刀總是我的。」說著將刀牢牢抱著,臉頰貼著刀鋒,當真是說不出的愛惜,一面卻將那粒「天心解毒丹」吞入了肚中。

「我寧願不要性命,屠龍刀總是我的。」這大概可以算是一句「名言」了。正因如此,也就再沒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沒有了理智,甚至為「貪」而送命卻還執迷不悟。---這老兒叫德成,外號「海東青」,自不是什麼好人,不僅無「德」,而且也難「成」。這人在《倚天屠龍記》這部書中簡直算不上一號人物,只怕百分之九十九的讀者都不會記得這個名字。然而,這個人的故事,卻足見金庸無「閑筆」,不經意處,刻畫出了人性的悲哀而可笑的面影。書中為搶奪屠龍刀而流血送命的故事甚多,這里自無需—一列舉.

以上兩點,只不過是「順手牽羊」地寫了出來,在金庸這等大家筆下寫來,說不上有什麼「機心」,只是「隨意為之」而已。要說這屠龍刀在小說中的作用,更大些的還是第三點,即交待了全書故事及主人公的遭遇與命運的因由。

前面說到,武當三俠俞岱岩適逢其會,救了一個人的性命(最終還是沒救了),卻將自己的半條性命給丟了,以至於身體殘廢、武功盡失。從而就引起了武當諸俠查訪俞斌岩受傷原因的事,引起了武當三俠張翠山下山查訪,碰到殷素素,一同來到天鷹教「揚刀立威」的小島三盤山,並且被金毛獅王謝遜所擄而至南極「冰火島」,從此張翠山與殷素素結為夫婦,生下書中的主人公張無忌,而在這「冰火島」十年未歸大陸。算起來每一件事都是與這屠龍刀相關。若不是屠龍刀,張翠山也不會下山結識「邪教」女子殷素素,若不是這屠龍刀。謝遜也不會出現,不會將他們擄至南極冰人島,當然若不是這樣特殊的環境與命運,張翠山這位名門子弟與殷素素這位異教妖女也不會結為夫婦,不會生下張無忌,也不會與謝遜結為異姓兄弟,更談不上講遜成了張無忌的義父。算起來,張翠山夫婦亡死、謝遜被接、被抓、被救……,以及張無忌一生的悲苦與奇遇,都與這屠龍刀有關,都是由這一柄屠龍刀所引起的。從而,這柄屠龍刀在這部小說中的作用(結構方面的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其四,這柄引起武林紛爭以至傷害了無數人性命,幾乎是天下群豪為之牽動的屠龍刀最後終於落到了張無忌的手中。張無忌憑此指揮群雄抗擊蒙之官兵,保護了少林寺及群雄的性命而大獲全勝。看來,這「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這幾句話在這里算是「應了景」,直到小說的結尾,才似乎解開了這個寶刀屠龍及其作用的秘密。---然而不然。直到最後一回中,才由張無忌解開了真正的奧秘。書中與道:

張無忌從懷中取出一束薄薄的黃紙,正是原來藏於屠龍刀中的「武穆遺書」,翻到「兵團牛頭山」那一節,送了過去。

徐達雙手接過,細細讀了一遍,不禁又驚又佩,嘆道:「武穆用兵如神,實非後人所及。若是岳武穆今日尚在世間,率領中原豪傑,何愁不把鞋子逐回漠北。」說著恭恭敬敬將遺書交回。

張無忌卻不接過,說道:「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這十六個字的真義,我今日方知。所謂『武林至尊,不在寶刀本身,而在刀中所藏的遺書。以此兵法臨敵,定能戰必勝,攻必克,最終自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了。否則單憑一柄寶刀,又豈真能號令天下?徐大哥,這部兵書轉贈於你,望你克承岳武穆殮志;還我河山,直搗黃龍。」

徐達大吃一驚,忙道:「屬下何德何能,敢受教主如此厚賜?」張無忌道:

「徐大哥不必推辭,我為天下蒼生面授此兵書於你。」徐達捧著兵書,雙手顫抖。

張無忌道:「武林傳言之中,尚有兩句言道:『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倚天劍眼下斷為兩截,但他日終能接上。到中所藏,乃是一部厲害之極的武功秘第。我體會這幾句話的真意,兵書是驅趕鞋子之用,但若有人一旦手掌大權,竟然作威作福,以暴易暴。世間百姓受其茶毒,那麼終有一位英雄手執倚天長劍,來取暴君首級。統領百萬雄兵之人縱然權傾天下,也未必便能當倚天劍之一擊。徐大哥,這番話請你記下了。」

徐達汗流浹背,不敢再辭,說道:

「屬下謹遵教主令旨。」將「武穆遺書」供在桌上,對著恭恭敬敬地磕了四個頭,又拜謝張無忌贈書之德。

此後徐達果然用兵如神,連敗元軍,最後統兵北伐,直將蒙古人趕至塞外,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業。

---原來如此。這「屠龍刀之謎」總算是解開了。同時「倚天劍之謎」也隨即解開了。顯然,之所以要設置這么一個大謎,固然是講故事留懸念的一種結構安排上的需要,然而我們也能看到,「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了」這六句話及其中所包含的大秘密---「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兩句還包含了一個小秘密,即要將倚天劍與屠龍刀鋒刃相擊,才能取得其中的兵書與秘發,此「誰與爭鋒」的一個小隱喻也---其實不僅與故事的結構相關,而直接與小說的「內容」及「主題」相關。從表面上看來,這部小說是江湖群雄爭奪屠龍刀與倚天劍的故事,即「搶寶」的故事;更進一層,便是中原兒女抗擊異族統治者蒙元官兵的故事(此應了「寶刀屠龍」之語意)及江湖豪傑的小恩小怨與大仇大恨相交織的故事。在這一層次上,這部《倚天屠龍記》便超越了一般武俠小說「群雄奪寶」這樣一種簡單而淺薄的故事模式,從而形成了「金庸風格」,亦即「筆下江湖,意上江山」或「既表情仇,又關世運」。

再進一層,上述張無忌對那六句話的解釋,可以說正是中國古代的「歷史觀」與「英雄觀」除總結與基本模式。即持「兵書」以驅異族而登王位,同時,王若「無道」,便以倚天去(暗殺)之。中國古人只怕從來就不可能考慮到什麼「政治體制」及其「民主與法治」的問題。所盼者,君有道;所懼者,君無道;所夢者,英雄去暗殺。---中國的歷史是一部「暗殺」的歷史,改朝換代,乃至於「本族」與異族來統治,都是換湯不換葯,其實差不多多。這其實是一種可悲的「政治理想」。

其五,屠龍刀與倚天劍在這部書中,一直與張無忌大有關系。然而他最後偏又「拱手送人」。按說兵書也好,秘發也罷,都應該為他所得才是,一來是他得到而且大家也一致認可了的;二來他是明教教主,隱隱然便是中原群雄之首,這「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話,自然就要落在他身上;三來,他正是本書的主人公。……可是,他卻偏偏將它送給了徐達。表面上看來,徐達是「歷史人物」,正是他用兵如神,輔佐朱元璋驅除了較虜,光復了中華,建立了明朝。他「得兵書」是「歷史必然與真實」。其實,這正是本書的一大奧妙之所在,即書中所寫的主人公張無忌,雖英雄蓋世、武功卓絕,而又身居明教教主,隱為中原群雄之首,然而他卻不是一位「政治領袖」!他不是一位好的政治領袖,他也從來不想做一個政治領袖,從來不想有朝一日「身登大寶」。

從而,這部《倚天屠龍記》的意思,就必須再換一個角度去看、去品味。

二、英雄與凡人

這部《倚天屠龍記》看起來仍是寫大英雄大豪傑的「傳奇」之書,然而其中落筆之處、光源所在卻並非似神似魔的英雄或條雄,而是凡俗而深刻的普通的人性。

書中寫得最為成功的人物,除了張無忌之外,便要數張三豐。這張三豐是武當真人,開山祖師,武學修為深不可測,足可震鑠古今。且年逾百歲,是一代宗師。若是在《射鵰英雄傳》中,自然要比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及裘千仞,周伯通之流更高一籌,然而在這部《倚天屠龍記》中,張三豐這一形象,既無那種超然的「邪氣」,又無那種飄忽的「神性」。他的形象成功的奧秘不在它,而在於一 「真」字。即「張真人」不僅「真有其人」,而且在小說中也是一位「真實的人」。

張三豐文武兼備,自悟拳理及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是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一個中國武學史上不二的奇人。然而這位「奇人」在《倚天屠龍記》)一書中卻是極其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真實凡俗,直叫人看不出有何「奇處「。他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現,是在他的九十壽辰時,書中寫道:

宋遠橋望了紅燭,賠笑道:「師父,三弟和五弟定是遇下了什麼不平之事,因而出手干預。師又常教訓我們要積德行善,今日你老人家千秋大喜,兩個師弟干一件俠義之事,那才是最好不可的壽儀啊。」張三豐一摸長須,笑道:「嗯嗯,我八十生日那天,你救了一個投井寡婦的性命,那好得很啊。只是每隔十年才做一件好事,未免叫天下人等得心焦。」五個弟子一齊笑了起來。張三豐生性詼諧,師徒之間也常說笑話。

這一段,便將一位武學大宗師的可敬而又可親的性格活畫了出來。不似其他小說中的人物那般離奇怪涎,雖可敬可嘆,然不可親。

再看張三豐一百歲時,見到失蹤十年的心愛弟子張翠山時的情景:一聲清嘯,衣袖略振,兩扇板門便呀的一聲開了。張三豐第一眼見到的不是旁人,竟是十年來思念不已的張翠山。

他一搓眼睛,還道是看錯了。張翠山已撲在他懷里,聲音嗚咽,連叫「師父!」心情激盪之下竟然滿了跪拜。宋遠橋等五人齊聲歡叫:「師父大喜,五弟回來了!」

張三豐活了一百歲,修煉了八十幾年,胸懷空明,早已不禁萬物,但和這七個弟子情若父子,陡然問見到張翠山,忍不住緊緊摟著他,歡喜得流下淚來。

眾兄弟服侍師父梳洗漱沐,換過衣巾。張翼山不敢便稟告煩惱之事,只說些冰火島的奇情異物。張三豐聽他說已經娶妻,更是歡喜,道:「你媳婦呢?快叫她來見我。」

張軍山雙膝跪地,說道:「師父,弟子大膽,娶妻之時,沒能稟告你老人家。」張三豐持須笑道:「你在冰火島上十年不能回來,難道便等上十年,待稟明了我再娶么?笑話,笑話!快起來,不用告罪,張三豐哪有這等迂腐不通的弟子?」張翠山長跟不起道:「可是弟子的媳婦來歷不正。她……她是天鷹教殿教主的女兒。」

張三豐仍是將須一笑:「那有什麼干係?只一要媳婦兒人品不錯,也就是了,便算他人品不好,到得咱們山上,難道不能潛移默化於他么?天鷹教又怎樣了?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二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張翠山大喜,想不到自己擔了十年的心事,師父只輕輕兩句便揭了過去,當下滿臉笑容,站了起來。

張三豐又道:「你那岳父殷教主我跟他神交已久。很佩服他武功了得,是個慷慨磊落的奇男子。他雖性子偏激,行事乖僻些,可不是卑鄙小人。咱們很可交交這個朋友。」宋遠橋等均想:「師父對五弟果然厚愛,愛屋及烏連他岳父這等大魔頭,居然也肯下交。」正說到此處,一名道僮進來報道:「天鷹教殷教主派人送禮來給張五師叔!」

張三豐笑道:「岳父送好禮來啦,翠山,你去迎接賓客罷!」張翠山應道:

「是!」

這一段看似平常,其實是極其精彩的篇章,有心人讀來,真可以回腸盪氣、悠然神往。張三豐百歲修為,幾可得道成仙,然而卻還對弟子情若父子,五徒歸來,在一干徒兒當中「首先看見張翠山」隨後竟又「一搓眼睛,還道是看錯了」。這等微妙的心已直把一個充滿愛心的慈樣師父寫得入微入理。而後流下淚來,更是使人熱淚盈眶。尤為精妙的是,張翠山不告而娶,兼而又娶了邪門之女這兩件大事,竟被張三豐的幾句話輕輕地便「揭了過去」。這一方面固然如宋遠橋等人所想的那樣,張三豐對張翠山果然厚愛進而愛屋及烏,從而使得對張三豐的情感描寫又深了一層。進而另一方面,更深一層次的是張三豐的廣闊超然的偉大胸襟、大師胸懷與見識。所謂「正邪」在大師的眼中自有另一番卓然高絕的領會與解釋。只可惜他的七個弟子竟然無一人膽真正領會到張三豐這等大師的胸襟與見識的偉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