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武俠小說家
㈠ 武俠小說作家的四大宗師是誰
一、金庸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主要作品有:《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
二、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漢族。1938年6月7日生於香港。
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主要作品有:《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蕭十一郎》、《絕代雙驕》、
《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三少爺的劍》
三、梁羽生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陳文統,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為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
四、溫瑞安
溫瑞安(原名溫涼玉),1954年1月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台灣大學中文系肄業。港台武俠小說作家,也是新武俠四大宗師(金、古、梁、溫)之一,馬來西亞華僑,香港戶籍。
1973年赴台灣留學,1976年其創立的社團遭檢舉「為匪宣傳」,拘留3個月後,被台灣政府驅逐出境。1981年抵香港發展,1990年轉至中國大陸。筆名有溫涼玉、舒俠舞、王山而、項飛夢、溫晚、柳眉色、風鈴草等。
主要作品有:《四大名捕》、《逆水寒》、《少年無情》等。
㈡ 尋找一本老派武俠小說的名字
這個
突然感覺從名字來看,的確有傳統小說的感覺,我想起幾個作家的名字,你連帶著一起在網路上搜索下,或許能有。
蕭逸、卧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黃鷹、朱貞木。
額、目前就想起這么多,但願能幫助你找到這部小說吧。找到告訴我下,感覺挺吸引人的!
㈢ 當年與金庸一起齊名的幾位作家是誰
其實和金庸一起齊名的作家並不多。無外乎也就是卧龍生。梁羽生。他們可以說是在那個時代非常出名的幾個武俠小說之一。
㈣ 看完《靈飛經》
陸陸續續,終於看完了鳳歌的武俠三部曲,山海經,這其實是三部小說的名字加在一起,分別是昆侖、滄海和靈飛經。
這樣的取頭字母組合在一起的方式,和金庸老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很想,而且,鳳歌作為老派武俠小說在現在的代表人物,鳳歌也和金庸非常像,裡面的用詞、人物設定,甚至於經常出現的優美的詩詞歌賦,都讓人會不由得想起當年看金庸小說的時光。
而這樣的風格,也是讓我一直讀下來的原因,這三部小說,就像是當年的射鵰三部曲,彼此之間都有很多的聯系,都一直是東島和西城之間的恩怨情仇,加上歷史上元末明初的人物不停出現,讓人不禁相信,也許當初真的有這樣的武俠人物,只不過他們既不是本紀也不是世家,甚至於連列傳都不會收錄他們,所以就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第三部實在是有些虐心了,記得當初,梁簫和花曉霜,雖然經過重重波折,但最終還是能夠走到一起,並且,相互扶持,相互體貼,也成就了一代偉業。而《靈飛經》裡面,一位男主角,樂之揚,兩位女主角,朱微和葉靈蘇,到了最後卻都沒有走到一起。
朱微因為山河破碎,骨肉相殘,為了終止皇室內部的戰爭,不惜自盡,當然,這也應該和她對於所有人心灰意冷有關系,最親近的人,卻總是不能夠和睦相處,甚至於反目成仇,任誰也受不了。
葉靈蘇,經過大起大落,先是從東島弟子到鹽幫幫主,似乎到達了人生的巔峰,但即便如此,還是看著自己的兄弟朋友,在歷史的洪流裡面,為了功名利祿,不斷成為他人的棋子,為了並不重要的金銀財寶,白白葬送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而她自己,本不想傷人性命,但因為捲入到戰爭之中,目睹了千萬條生命因自己而死。
樂之揚也是一樣,雖然經過各種各樣的奇遇,武功因為音樂而不斷增長,但在朱微死了之後,他的心已死,一心求死,不想獨活,「哀莫大於心死」,也許就是說的他當時的心情。而當時,他所做出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誰也不得而知。
這就像是一次蝴蝶效應,因為他選擇了去霧靈峰幫主梁思禽,而沒有陪朱微回北平,導致出現了兩條故事線路,朱微獨自一人回到北平,因為看到兄弟手足之間的戰爭,自盡身亡;而梁思禽又了樂之揚的幫忙,終於成功掌控了風脈,幫助朱棣成功戰勝了百萬大軍,並最終成為了下一任皇帝。
如果樂之揚選擇回北平,可能就沒有天風來幫助朱棣,那麼那場戰爭的勝負尚不可知,就算藉助樂之揚的武功,能夠勉強取得勝利,但所付出的代價也要遠遠大於上一種情況,所以最終是否能夠順利拿下皇位,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對於朱微來說,則非常之不同,如果身邊有了樂之揚,很可能她不需要用最極端的方式來阻止那場戰爭,即便想要自盡,可能也會被樂之揚阻止。
從每個人的角度來看,感受可能都會不一樣。
在書中似乎也在傳達,人的命運,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甚至於記錄在某一件物品之上。玉笛空碧從出現那一刻,也許就註定了朱微的命運;而葉靈蘇的命運,雖然沒有物品的詛咒,然而在他的心裏面,卻始終有著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朝代更替或者大型的戰爭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似乎無足輕重,愛情、友情、兄弟姐妹之情、甚至於父子、母子之情,都已經變得不重要,難道歷史的洪流就是要把兒女情長的事情全部都掩蓋掉,只剩下冷冰冰的數字和寥寥的幾個文字記載嗎?
如果是那樣,這個世界真的是很悲涼。
在和平穩定的時期,我們有時間、有精力去談以人為本,是不是在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感情可言呢?
似乎這也是陰陽的道理,當和平的時候,正是陰盛陽衰的時候,這時候,自然我們會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感情方面,關注每一個人;而戰爭來臨的時候,陽盛陰衰,大家也就不會關注感情方面的問題了。或者說,在那個時候,感情需要給更激進的事物讓路。
突然感覺,樂之揚在《靈飛經》裡面的表現,和張無忌在《倚天屠龍記》裡面的樣子非常像,似乎這就註定了第三部小說都會是這樣的結局吧。
㈤ 除了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還有哪些著名的武俠小說家
除了金庸之外還有哪些武俠小說家呢?首先是與金庸齊名的號稱新派武俠四大家另三位:古龍、梁羽生和溫瑞安,還有民國時期的老派武俠家王度廬先生,另外寫異俠系列的黃易,還有名聲稍微遜色一點的卧龍生、柳殘陽和李涼等人,還有網路作家鳳歌也有比較出色的武俠作品。
鳳歌
鳳歌,代表作有《鐵血天驕》、《昆侖》、《滄海》、《靈飛經》、《震旦》等,被網友譽為「後金庸時代」武俠第一人。
㈥ 現在有哪些文筆比較優秀的新派武俠小說
說起武俠小說,大家想到的就是金庸和古龍兩位大師。的確,他們兩人就像是武俠小說界的泰山北斗,星光無限,光芒照應之下,讓其他武俠創作者黯然無光。
如今金庸、古龍、梁羽生、黃易這些老派武俠小說作者都已經去世,武俠小說也已經沒落。看小說的朋友一般都是看玄幻仙俠小說,很少關注這些老派武俠文了。但作為一個15年看武俠的老書蟲,我知道很多朋友還是對武俠小說念念不忘。我是真游泳的貓,關注我,今天我給大家獻上3本精品武俠小說,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1名,黃鷹《沈勝衣系列》。
在各類古龍風格的武俠小說作者,我最欣賞的唯獨黃鷹一人。黃鷹最早以代筆古龍《血鸚鵡》而出道。當時古龍提出創意,寫了幾章就不寫了,幸虧黃鷹代筆似模似樣,將這本小說完成得不錯。於是黃鷹正式開啟了武俠小說創作製作。古龍名下的《驚魂六記》除了《血鸚鵡》,其他全部都是由黃鷹創作而成。
黃鷹最出名的小說就是《沈勝衣系列》,曾經被改編成《大俠沈勝衣》的電視劇。沈勝衣系列小說包括《十三殺手》、《無雙譜》、《白蜘蛛》、《畫眉鳥》、《相思夫人》、《天刀》、《地獄刺客》、《風神七戒》等多部小說。沈勝衣一開始是個殺手的形象,後來逐漸成為一個大俠。
而沈勝衣最出名的標志應該算 “左手劍”。這些小說的質量參差不齊,也有一些存在模仿借鑒的情況,但是沈勝衣這個白衣大俠的形象還是成功樹立起來,成為了不少武俠書迷心中的白月光。
這些小說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武打場面非常有畫面感和感染力,可以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一種自成一家的魅力。字里行間透露出傳統文化的魅力,很多詩情畫意的文字顯示出黃鷹的文化素養。只可惜,黃鷹的大局觀還是稍遜一籌,往往給人爛尾之感。
㈦ 如何評價梁羽生和金庸先生對武俠的貢獻
武俠三大宗師:金庸、古龍、梁羽生,向來把梁羽生排在第三。相比之下,梁羽生確實沒有金庸和古龍那麼腦洞奇開,好像沒有特別的驚喜,但說金庸深受梁羽生的影響、古龍深受金庸的影響一點不誇張,這並不是媒體揣沒則摩,而是他們自己承認的事實。在梁羽生以前,武俠小說沉寂了好久時間,因為太極拳和白鶴門在澳門比武引起巨大轟動,梁羽生寫了一部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大受歡迎,金庸知道以後,才為他的明報銷量寫武俠的。古龍在他的小說「禊子」說過:他早期看過還珠樓主、白宮羽等人的武俠小說,但對他影響對大的是金庸小說,如果他的枕邊有十本金庸小說他只看完九本,那他絕對睡不著。如果把新派武俠小說比作一座山峰,梁羽生不是爬到山峰最高的人,但梁羽生是爬上山峰的開路人;金庸則是順著路口爬到了頂峰,但沒人看見他是是怎麼叢察段爬的;古龍則是爬滲譽往山峰的路程、蜿蜒曲折。
㈧ 為什麼人們喜歡看金庸武俠小說
社會背景造就了金庸新派武俠小說受歡迎的可能性
金庸在1955年開始寫小說,原意是吸引讀者閱讀瀏覽報刊,在那個年代是非常前沿的。社會動盪初定後,百廢俱興。整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都十分低下,民眾付出的勞動力多,收入少,生活環境條件差。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內心除了政治信仰,亟需跳躍的積極的文化來滋養,在那個年代,國內文化界出現了一批文藝工作者,導演、演員、作家等等。
人到中年,才發現金庸小說里有趣的故事情節背後,其實有很多處事理念,比如他說: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各有因緣莫羨人。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種種說法,都呈現了他對人生的感悟,既豐富,又飽滿,還充滿著生活的熱情與智慧。另中年人反復咀嚼,倍覺慰籍。
喜歡讀金庸先生的小說,其實是因為他的作品中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又充斥著人性的無奈。在人生的重要選擇路口,他給大家呈現了不同的選擇和結果,最終,個人的選擇還需要服從社會變遷,在這個過程中,積極的參與還是消極的跟隨,選擇不同,結果不同。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想要流傳於世,膾炙人口,都必定有符合人性的光輝存在其中,才會得到民眾的認同並追捧。絕不是現在流行的靠所謂“顏值”就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