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玉虛觀和少林寺的系統武俠小說
Ⅰ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點。
金庸武俠總論
金庸最得武俠小說之中道,自由出入於有無之際。有者,小說結構完備嚴整,內涵博大精深是也;無者,小說文勢無拘無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總體來看,十四部作品以《書劍恩仇錄》為宗本,一出手就顯大家風范,此為金庸武俠小說之基,太極是也。由此生發相反相成之兩儀: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兩書勢分正奇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珠聯璧合,猶如兩儀劍法,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雙劍合璧,乃歸於倚天屠龍記,又一太極也。由此又生發兩儀: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經典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天龍八部堪稱至法、至正、全有,包羅萬象,武俠中之哲學;笑傲江湖堪稱無法、至奇、妙無,隨意揮灑,武俠中之詩。至法無法,至正至奇,全有妙無,哲學就是詩,所以兩者自然融歸於鹿鼎記,渾然天成,透徹圓融。如果按照獨孤求敗一生在劍道上達到的不同境界來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則書劍恩仇錄是剛開始練劍,射鵰英雄傳是青鋒寶劍,神鵰俠侶是紫薇軟劍,倚天屠龍記是玄鐵重劍,天龍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對應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俠小說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俠,鹿鼎記則是無劍境界。
與此對應,金庸武俠小說之俠客也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發展系列:陳家洛是第一個俠客的化身,但其內涵主要還是在民族主義的維度中展開。之後,郭靖和楊過在互補的意義上比較充分的展開俠客的內涵:郭靖是集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楊過是個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郭靖和楊過身上所體現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理想已經開始超越民族主義的范疇而提升到人類主義的境界。郭靖是正統意義上的大俠,楊過則是反正統意義上的大俠,但正反一體,兩者都是至情至性者無別。兩者的內涵在張無忌身上得到融合。張無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將正反兩種意義的大俠化為一體。通過張無忌,金庸將大俠的理想境界建立於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見精純。此後,俠客的內涵最為典型的在喬鋒和令狐沖身上得以展示,兩人分別是郭靖和楊過的更高意義、更為自由的發展階段:喬鋒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無名老僧稱贊他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薩心腸」,「大仁大義」,這一點與郭靖毫無二致,但金庸通過喬鋒乃至江湖眾生相的深刻刻畫,將武俠小說的境界提升到了對整個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高度。天龍八部就如一部佛學的史詩,飽含著悲天憫人的偉大精神。天龍八部事實上是經典武俠小說真正的顛峰,雖然笑傲江湖更為飄逸自在,鹿鼎記更為透徹圓融,但都不如天龍八部博大精深——物極必反,從笑傲江湖開始逐步走向反武俠,直至鹿鼎記成為非武俠。令狐沖則更能體現對於個性自由的自覺追求和人自身命運的自主把握。楊過和令狐沖都是堅持自己個性自由的典範,但與楊過相比,令狐沖大原則把持得住,而小節則無可無不可,很好的統一了順應世俗和堅持自己個性的矛盾。令狐沖代表了俠客個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俠之意義至此而極,故到最後一部作品,主人公成為非俠韋小寶和康熙大帝。雖然是非俠,實際上是對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說非俠首先徹底的、比俠客本身還要更好的實現了俠客的理想追求。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俠的標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和造福蒼生而言,則康熙乃至歷代聖王勵精圖治,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俠。比之於聖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說微不足道,如此說,可謂至俠無武也[天龍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風流,鹿鼎記是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天龍八部是盛唐氣象,笑傲江湖是魏晉風度,鹿鼎記是生活本色]。所以武俠小說乃至於俠客的理想本身就終結了。
簡單總結一下,金庸從民族主義(書劍恩仇錄)寫到人類主義(從射鵰英雄傳到最後都是,但逐步深化),從人的命運(天龍八部)寫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後歸結到最凡俗的非武俠、生活、歷史本身,表明了一個最為簡單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義只能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或建立,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又是徹底的浪漫主義或理想主義。金庸為什麼到鹿鼎記就封筆了?因為他已經無武了,其實如果聯繫到金庸以後改而寫歷史小說的話,我們會說,金庸的封筆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其實也無所謂終結不終結,起點不起點的,隨緣任運,到什麼境界干什麼事而已。
就金庸小說所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書劍恩仇錄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為起始,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則是對此的相輔相成的展開,射鵰英雄傳通過郭靖主要展開了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的一面,而神鵰俠侶通過楊過主要展示了儒家正心誠意至情至性的內聖的一面,在此,必須說明兩點:一、超越狹隘民族主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本來就是儒家文化的崇高追求,因此對儒家思想的深入揭示必然將自己提高到人類主義的境界;二、如果我們領悟了儒家文化的真諦,就會明白,儒家文化從本性上決不違反人性,相反,盡心盡性盡情才能知天知命達道,如此,就自然過渡到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是正宗的哲學化的道家,偏於老子一面,主要得道家文化之自然、質朴和博大;之後,金庸在兩個方面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更深入的拓展,一個是深化的方面,深化了倚天屠龍記的博大之處,此即形成為天龍八部,武俠小說至天龍八部,達到森羅萬象、無所不包的境界,猶如華嚴宗的一真法界,另一個方面則是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自我轉換,使道家文化的自然風骨展開為飄逸與逍遙,此即形成為笑傲江湖,笑傲江湖的道家是詩化的道家,偏於莊子一面[天龍八部將道家文化的博大展開到完備浩瀚的程度而笑傲江湖將道家文化的自然展開到自由自在的程度],於是乎就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最終歸宗於平常、本真的鹿鼎記做好了鋪墊,鹿鼎記是禪,是平常心即道的境界。
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由儒變而為道又由道變而為佛禪[同時兼賅墨法兵陰陽等各派],直至回歸到生活和歷史本身,乃越來越爐火純青的進程,整個發展過程逐步遞進而又渾然一體。整體而言,金庸由非武俠小說而武俠小說,此為無中生有,越來越精深,達到最高境界又歸於非武俠小說,又由有而歸無,完成了一個大循環。《書劍恩仇錄》為初入大道,倚天屠龍記乃小成境界,鹿鼎記為大成境界。《書劍恩仇錄》為初發心,凡夫位;倚天屠龍記為超凡入聖,聖人位;鹿鼎記為返樸歸真,凡聖等一,平等位。總體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可謂善始善成,因此有關金庸封筆,可以引老子一言以蔽之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金庸武學總論
新武俠小說諸作家中,就武學修為之深邃博大而言,無出金庸其右者,乃至於可曰:通金庸武學即通一切武學。
金庸武學,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論道,由武而顯道者也。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類似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在桃花島山洞中,周伯通說道:他(王重陽)說我學武學得發了痴,過於執著,不是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我那七個師侄當中,丘處機武功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什麼學武要猛進苦煉,學道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是頗不相容的。於是郭靖就問周伯通:為什麼王教主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周伯通: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煉的。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故王重陽理事圓融,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俠客行」上的武功各派高手[無論是少林、武當這樣的正宗門派還是各種奇門武學]以任何見解去解釋都不得其真諦,而石破天無心、無意而自然契合於其境界,也可以說是自然無為境界之體現也。與道相合之後,一切武功皆紛至沓來,隨心而發,無不自如。
以上兩種境界皆不受武學門派限制乃至於不受武學限制,武學之自由境界也。如不能恆持此境界而自心生疑,則淪入有形且被其束縛,如此而觀,則天下武學遂分為三大宗:佛、道、俗是也,且三大宗之武學又由自身而無窮化生,漸次生出自己的太極境界之武學、兩儀境界之武學乃至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學,整個武學格局至此即成門派紛呈、萬象並存之景象。兩儀境界之下,繁復不可論也,故只論太極與兩儀境界之武學。
道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易見,即太極劍法[和拳法等]是也,分而為兩儀劍法,合則為太極劍法。陰陽剛柔,互生互化,相反相成,兩儀也;混成一體則太極也。而佛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何在?曰:易筋經即佛家武學之太極境界,而玄鐵重劍即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是也。易筋經乃少林武學之總法門,一切少林絕技與武學皆以此為基方可成就,而此經非少林弟子不傳,已經分了門派;而少林武學兩儀境界,乃由易筋經而自生剛柔功夫,少林武學之特點並非陽剛,而是光明正大,一味剛猛並非少林武學之真諦,少林功夫中雖不乏金剛指之類的至剛至陽之絕技,然亦有「拈花指」等至柔至和之絕技;或曰:少林武學外功為剛而內功為柔,內外兼修,剛柔並濟,最終合而為一,亦為太極境界無疑也。至於玄鐵重劍之武學,乃獨孤求敗超越至剛的青鋒寶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和至柔的紫薇軟劍之後將兩者混成一體而成,達有形劍法之極至,是「一」的境界,也就是太極境界。
天下武學,本來一源。由體起用則化生無量武學,反之,由用歸體亦可返樸歸真,返本還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習俗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天人合一,修習道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歸於大道,修習佛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明心見性,殊途同歸,都是自由王國的境界。
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學經典意義
世界上偉大的文學經典其特徵是雅俗共賞,長盛不衰,也就是既擁有高低深淺各個層次的讀者群體,同時也能夠獲得各個時代讀者的接受和共鳴,因為文學經典都具備時空兩個維度的特點:在空間上作品應盡可能涵蓋各個層次和方面,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廣闊博大深邃無限豐富的世界,甚至應該同人生、宇宙同樣浩瀚;在時間上作品能夠超越不同的時代而反映超越特定時代的永恆價值——只有作品從本性上超越了不同的歷史時代,才能經得起不同歷史時代不同讀者的檢驗,才能獲得不同歷史時代各種人的共鳴。如此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稱為經典。
金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在金庸小說中,不同的觀念可以多元並存,和而不同,構成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渾然不可分的整體。無論作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道佛還是作為非主流思想的其餘各家各派都在金庸小說中各得其所。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之廣博與精深而言,金庸可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人。金庸的武俠小說猶如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於東方文化的一座長廊,琳琅滿目。曾有一位學者用一副對聯評論金庸的成就:打通佛道儒,驅琴棋書畫;馳騁文史哲,遣星相醫卜。因此,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讀者可以各取所需,故金庸小說才擁有了最廣泛的讀者群。但金庸讓人稱道、難以企及之處還並非單純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而是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流派的思想境界、對不同人物性格與命運的恰如其分的把握。這種精當的分寸感和純熟的火候是金庸功力精醇純正的體現。博大是向外開掘,而精純則是向內、向本性深處錘煉。如果說博大是包羅萬象,那麼精純則是將博大所包羅的萬象貫通起來而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亦即達到貫通一切的「一」,而同時每個個體並不失去自己的個性,而是各就其位,各成其性,隨在各足,不相妨礙,不僅不相妨礙,而且還相輔相成,相濟相化,一切皆和諧之至,最終才能達到透徹圓熟,隨心所欲,無不自如的境界。由於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後盾,金庸的文學作品就具有了極為豐厚的文化底蘊。
但金庸作品的超凡之處並不在於、主要不在於、首先不在於對中國或東方文化的理解與闡發,而在於在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特定的形態中揭示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人類的永恆價值與普遍的大道。何謂也?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人類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自己命運的認識和把握,對於社會規律和宇宙之道的求證,並不只是對於江湖人才有意義,也並不只是對於古人才有意義,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首要意義,是我們生存的意義之源。偉大的作品還都具有一種史詩的風格,這當然是由作品本身內涵的博大豐厚所決定的,因此《水滸傳》是江湖文化的史詩,《三國演義》是英雄文化的史詩,《西遊記》是修行的史詩,《紅樓夢》是社會和人性的史詩[《西遊記》和《紅樓夢》是一真一俗,《紅樓夢》與《三國演義》或《水滸傳》是一陰一陽,《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一精一粗]。我們同樣可以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史詩。
金庸的十四部武俠作品,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都是長篇,特別是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的篇幅都和紅樓夢不相上下。墨家文化的積極入世、急切救世,儒家的上合天道、下和萬民,道家的自然無為、與世無爭,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以及兵家、法家、陰陽縱橫之術都有所反映。從宋代直寫到清代,時間跨度近千年;宋、元、遼、西夏、大理、俄羅斯,江南漠北中原邊塞宮廷市井軍陣,空間跨度極為廣闊;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歷史問題、人類的命運問題、大道的本性問題,各種問題皆有體現;既有宏觀的大場景的刻畫(如天龍八部少林寺大戰,倚天屠龍記中明教與六大門派之戰,神鵰俠侶中襄陽大戰,雪山飛狐中天下掌門人大會等),也有微觀的細節的細膩描寫,而且宏觀與微觀能完美的融為一體;既有對外在自然美景的描摹,也有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千絲萬縷而脈絡分明,結構嚴整,境界博大,意境深遠。金庸的武俠小說因含納萬狀而在當代做到了雅俗共賞,它也必能因趨近永恆而在各個時代長盛不衰。
參考資料:http://www.gulongbbs.net/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2&ID=21403
Ⅱ 魯迅文學提到過鑄劍,很可能七劍下天上系統可以打開
舊武俠小說主要是武俠技 擊小說,它使武俠小說深入廣大民眾,使武俠小說成為中國現代小說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時候影響最深的風個人認為是「南向北趙」。既和趙煥亭。向愷然(1889-1957),趙煥亭(1877-1951),名紱章,河北玉田人。筆名不肖生,湖南平江人。他們的文風比較相近,而且風氣比較開闊。作品我很悲劇的沒有拜讀。我擺渡了一下,最負盛名的有:《奇俠精忠傳》和《江湖奇俠傳》。這一南一北在中國武俠小說史上的地位無疑是崇高的。雖然很早以前武俠小說的雛形已經形成,但我認為真正的武俠是經他們的加工完善才完美。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後30年裡。他們的地位漸漸又「北派五大家」取代。「北派五大家」是指活躍於華北文壇而成名於三十年代的武位武俠小說巨擘──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他們之所以能取代「南向北趙」的權威地位,而成為社會大眾心目中的「新偶像」,與其說是讀者喜新厭舊,為他們旗幟鮮明、各有特色的作品所吸引,不如說:二十年代的先進武俠名家實未能自我完善其創作內涵、統一小說風格,致令人時興扞格不入之感。他們在前人的基礎上各出機抒、創新突破,而分別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完善了武俠小說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卒能將其故事旨趣發揮無遺。這就是「奇幻仙俠」(還珠樓主)、「社會反諷」(白羽)、「悲劇俠情」(王度廬)、「幫會技擊」(鄭證因)、「奇情推理」(朱貞木)五大流派的勃興,決定了近五十年來武俠小說的發展方向與走勢。我想著重說下的是還珠樓主。他本名李善基(1902~1961年),後改以李壽民行世,1949年後又改名李紅,四川長壽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即隨父游歷各地,走遍大江南北。曾在傅作義幕中任中文秘書,復任天津電話局長段茂讕之秘書,業余在銀行家孫仲山公館兼做家庭教師。1932年於天津《天風報》發表長篇連載《蜀山劍俠傳》,聲譽鵲起。臨終前口授完成長篇小說《杜甫》,二日後逝世。不知道大家會不會知道金老的一句。金庸在接受香港當地電視台采訪時,自稱並非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武俠小說家,當主持人問這「最偉大」三個字應該給誰的時候,金老指著書架上的《蜀山劍俠傳》道「飛雪連天射白鹿,不及還珠一卷書!」我十分認同金老的觀點。我個人認為《蜀》的藝術意識可以與《水滸傳》相媲美,差距僅僅只是歷史地位和影響罷了。白羽本名宮竹心(一八九九~一九六六年),山東省東阿縣人;生於天津,長於北京。少年時期即向報刊投稿,立志做一個新文藝家;曾獲魯迅鼓勵,發表西洋文學譯作多篇。惟因家敗輟學,半生潦倒,為養家活口而晝夜奔忙;做過郵務員、稅務員、校對、編輯、記者、教師、書記以及風塵小吏。這些血淚交迸的慘痛經歷,在他的自傳《話柄》一書中,都曾留下「不堪回首」的烙印。其實我是很佩服他的,在武俠小說家中像白羽這樣兼具中外文學素養的作者極為罕見。他的文筆幽默冷雋,有血有肉,飽富生命力;特別是「通過個人奮斗歷程中遇到的各種挫折,揭露舊社會人際間的爾虞我詐」,寫來笑中帶淚,越發顯得真實而近人情。鄭證因(一九○○~一九六○),天津人氏,本名鄭汝霈;或謂精通武技,並深諳幫會規矩、江湖門道。早年一度教過私塾,後為生活所逼,遂專事武俠創作;一生成書多達八十八部,但泰半為中篇小說,長篇鉅制殊不多見。鄭派作品一味表現「陽盛陰衰」之粗獷特色,故緊張刺激有餘,卻乏柔情滋潤,難免顯得枯燥與單調;而同時掘起的王度廬,恰恰在寫情方面獨擅勝場,勾勒出人性沖突、心理掙扎、愛恨交織種種復雜情境。由是「武俠」始得以擺脫外在武功技擊的束縛,而潛入英雄兒女的靈魂深處活動,進一步完善了武俠小說的形態與內涵。王度廬本名王葆祥(一九○九~一九七七年),北京旗人家庭出身;僅受過初中教育,全憑自學成材。王氏很早即踏入社會,倍嘗人世艱辛;曾任教員、小報編輯以及攤販公會文書等清苦工作,對於人情冷暖,有切膚之痛。由是形成其悲劇性格,假筆端以寄慨,亦儒滿淚水,動人心魂。王氏寫義慷慨俠烈、寫情纏綿非惻,而其絕大多數武俠作品均以悲劇收場,乃獨創「悲劇俠情」一派,得享盛名。在其一生所撰二十種武俠小說中,特以《鶴驚昆侖》、《寶劍金釵》、《劍氣珠光》、《卧虎藏龍》、《鐵騎銀瓶》五部曲最具代表性;且流傳廣遠,感人至深。我們不能不承認:王度廬的「悲劇俠情」之作,宛若回氣舞柳,搖曳生姿,的確開創了武俠小說的新境界。雖然他筆下的「江湖」朴實無華,「武藝」十分尋常,但人物鮮活,親切自然──畢竟武俠不是鐵打的英雄,他們也有血有淚、有愛有恨!是故,王度廬娓娓細訴社會的不平,洗滌著江湖兒女生命的幽情;於哀感頑艷、劍膽琴心中,迸發義烈俠氣,卒能將悲劇文學之美表露無遺,而教天下有情人同聲一哭,低回不已。朱貞木本名朱楨元,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廿年代後期曾與還珠樓主共事於天津電話局;因見還珠以《蜀山劍俠傳》成名,乃仿其筆調撰《鐵板銅琶錄》及《飛天神龍》、《煉魂谷》、《艷魔島》三部曲,初未引起注意。嗣後別辟蹊徑,穿插歷史人物寫成《虎嘯龍吟》、《千手觀音》、《七殺碑》等書;復以苗疆邊荒之風土人情為素材,撰《蠻窟風雲》(原名《邊塞風雲》)、《羅剎夫人》姊妹作。文筆雋妙而饒奇氣,故事布局詭秘,尤以推理見長,乃自成一家。此後的武俠進入了她最鼎盛最顛峰的時刻。無數神級大師前仆後繼..一一道來。首先出現的是梁金時代。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 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 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 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 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連慣起來便是一部明清通史。1956年,梁羽生寫名篇《七劍下 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 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庸,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 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 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連 載版),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大家常見的發行版)。金庸武俠 的年代上常常出現一些bug,只好認為是金庸的小說結構太復雜,把他自己也寫糊塗了。金 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金庸的長篇武俠用楹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 神俠倚碧鴛」。說實話,我對金老有十分強烈的個人崇拜意識。無疑他比同時期的作家影響要深要廣。無數人的肯定奠定了他在中國武俠史上無可比擬的地位,他的作品,影響了一代武俠作家。還有一點我最為佩服的就是他的人格。大家知道現在的同人小說,同人小說家們取材十分廣泛。可是,一些人續改寫日本動漫時卻遭受日本動漫屆的國際訴訟而陷入了無比麻煩的處境中。金老那時候對國內的武俠屆申明,他絕對不會因為別人續改寫他的作品而生氣反而會鼓勵和幫助其完成,並且此後他確實這樣做了。大家看,這是怎樣一種優秀的人格!再後來另外一座豐碑誕生。古龍(原名熊耀華,生於1937年,祖籍江西)於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 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 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 (即楚留香系列)及後寫成的《多情劍客無情劍》(即小李飛刀)、《鐵膽大俠魂》、《 蕭十一郎》,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 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 在Xx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 力不從心了。 六十年代可謂新武俠文學的鼎盛時期,金古仍然活躍,古龍如日中天,同時還有一幫 作家群星璀璨。相對而言,大陸這一段時間正是反右運動至文革初的亢奮時期,XX運動 壓倒一切,文壇萬籟俱寂。這正是武俠鋒芒正銳的時候!!!溫瑞安(1954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 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私以為《神州奇俠之八---天下有雪》,其形式主義接近 完美,寂寞高手,天下有雪,極端的「武」,罕見的文本特色,寫就寫個徹底,溫瑞安這 一把算是過把癮就死,雖然多遭批評。 時間進入八十年代初,金鏞、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能夠撐起大局的,就只有溫瑞安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於「求新、求變、求 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 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把溫瑞安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 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鏞、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現在看起來,這個創新並不那 么順利。溫瑞安寫到後來,許多小說陷入了純粹玩弄文字技巧的泥淖,不能不讓人大倒胃 口。葉洪生認為溫氏小說把武俠引上了絕路,雖然有些誇張,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忽忽然九十年代來到,「九十年代的武俠旗手」落於黃易頭上。黃易(本名黃祖強,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於1989年隱居大嶼山,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 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 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大唐雙龍傳 》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從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 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 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可以說是其不足之處。利用歷史的博大和厚重來顯其作品的 博大與厚重,真正的博大和厚重實際上還是歷史。 九十年代開始進入後武俠時期,也是網路武俠的開端。黃易的《尋秦記》開創了現代 YY(意淫)小說的先河,1999年完成的《大唐雙龍傳》也成為網路武俠的先聲。80年代大陸「武林小說」 大陸武俠再興的探索(武林比武俠的概念大一些) 武林小說的內容十有八九還是表現歷史上的武俠劍客或從武俠的角度表現歷史上的義 軍斗爭和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表現武術技擊為主要斗爭手段的近代、現代革命斗爭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說」實際上是以武俠小說為主。 在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 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金古傳奇》,連載了歐陽 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為80年代 武俠的開山之作。同時期,檀國勝(筆名檀林)的《燕子呂三》問世。 1984年,武俠小說 逐漸被武林小說一詞取代,並形成浪潮。 80年代武俠中比較好的作品有: 《白衣俠女》《燕子呂三》率先災破了大陸俠義題材的禁區,為八十年代武林小說的崛起 奏響了序曲。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 的《神鞭》,也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90年代大陸「新派武俠小說」的曇花一現 港台新武俠在大陸普及以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人開始了嘗試和模仿。從滄浪 客等的一系列的俠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作家的雄心勃勃。可是,畢竟處於一個後武俠時 代,金古的改革將武俠的水平推向一個幾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大陸作家的成就不大。這個 時期的大陸武俠,總體上缺乏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識,主要沿著港台新武俠的路子講故事, 作品的實際影響也非常有限。 滄浪客,原名姚霏,1965年生於雲南,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是大陸新派武俠的第一部作品。 青蓮子,原名田雁寧,1953年生於四川,畢業於達縣師專。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 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 火梨,上海知識分子,生平不詳。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我個人十分喜歡這本書。記的以前在英語課上看的盪氣回腸,結果情不自禁的叫出來,後面很悲哀的被老師罰站。淚奔~.. 張寶瑞,新華社記者,1952年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長卷》 、《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 熊沐,原名高光,北方人士。90年代開始寫武俠,第一部作品為《骷髏人》。 巍琦,生平不詳。代表作《金帖俠盜》。 周郎,實為周涵和周沛兄弟二人,著有《鴛鴦血》。這些是擺渡來的..他們的作品也很少有涉獵讀。不過我會在這個漫長的暑假讀完的.. 網路小說開始於90年代末網路的普及,而此時,黃易所引導的新武俠的最後一股高潮 正在漸漸衰弱。隨著網路文學的興起,涌現了一大批武俠小說。我們可以嘗試定義網路武 俠,是指以電腦為工具進行創作,通過網路以傳播,寫手和讀者可以互動,如此之作品。2002年,當時網路上興起了武俠和小說原創熱,尤其是1999年上海《大俠與名探》、2001年武漢《今古傳奇武俠版》、2002年鄭州《熱風?武俠故事》、武漢《中華傳奇?大武俠》等雜志的創刊,更是促進了武俠的發展。2004年,《今古傳奇武俠版》半月刊創刊,主編鄭保純提出了「21世紀大陸新武俠」的概念,簡稱為「大陸新武俠」,主要總 結了大陸上一些武俠寫手的創作。同年6月,《新武俠》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白樺林雜志社推出。大陸新武俠和網路武俠是互動的,息息相關的,二者可以混合一談。 以上僅為其中的一部分,中國的玄幻小說發展史很廣的,建議翻閱文學史書。謝謝。
Ⅲ 誰能給一個金庸武俠小說中人物的實力排名並給出這樣排確切的理由
一、絕頂高手(入圍七人):佛家代表人物2人:達摩祖師,少林無名老僧——出自《天龍八部》;道家代表人物3人:逍遙派祖師(無崖子,天山童姥,李秋水三人的師傅)——出自《天龍八部》,黃裳(九陰真經作者)——出自《射鵰英雄傳》,獨孤求敗(楊過、令狐沖及風清揚的祖師爺)——出自《神鵰》《笑傲江湖》;太監文化代表人物1人:《葵花寶典》原作者那位前朝太監——出自《笑傲江湖》;歷史傳說代表人物1人:越女阿青——出自《越女劍》。
www.17k.com
絕頂高手入圍理由如下:
www.17k.com
1、達摩祖師:《九陽真經》、《易筋經》的撰寫者,少林七十二絕技的創造者,將佛教帶入中國的佈道者,擁有諸多神奇傳說的人物,中國佛教的開山祖師爺。
2、少林無名老僧:還用多說嗎?如果不了解的話,請詳細閱讀《天龍八部》四十三章「王霸雄圖血海深恨盡歸塵土」二十遍。
3、逍遙派祖師:一位擁有北冥神功、小無相功、凌波微步、八荒六合唯我獨尊神功、天山六陽掌、天山折梅手等如此諸多絕學的高人我們還能夠要求他些什麼呢?
4、黃裳:武林至尊典籍《九陰真經》的撰寫者。
5、獨孤求敗:看看這個名字就能夠想像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了。從神鵰和笑傲中的片斷描寫可以想像這位大俠的絕代豐姿。
6、前朝太監:《葵花寶典》的原創者,東方不敗僅僅練了12年一小部分《葵花寶典》的殘本,武功就已達到如此境界,這位公公的武功之高實難想像!
7、阿青:憑一根竹枝就能夠打敗三千越國甲士的奇女子!這樣的人還能夠找出第二個嗎?
絕頂高手入圍人選最終排名:
1、達摩祖師:之所以將達摩祖師排第一名,不光僅僅因為他撰寫了《九陽真經》、《易筋經》等奇書,也不在於他創造了少林72般絕技,而在於他本身就是一位神佛,請問神佛與人有可比性嗎?達摩祖師排名第一當之無愧!
2、無名老僧:可以彈爛銅鎖的無相劫指和慕容家的斗轉星移神功確根本奈何不了老僧厚達三尺的護身氣牆,能一掌就讓慕容播假死,可以潛運神功心到力至的只有這位無名老僧,能讓喬峰自認武功高出自己許多許多的也只有這無名老僧了。如果不是被蕭大俠那一掌打的吐血,我也要以為他是佛陀轉世了無名老僧當之無愧排名第二。
註:其實以金庸對佛家文化的推崇就不難想像佛家高手的地位,恭喜兩位少林高僧榮獲一二名!
3、逍遙派祖師爺:一位擁有北冥神功、小無相功、凌波微步、八荒六合唯我獨尊神功、天山六陽掌、天山折梅手等如此諸多絕學的高人我們還能夠要求他些什麼呢?更何況就僅僅看看他三個弟子的武功就可以想像師父的厲害了,何況逍遙派門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從薛神醫等八大弟子不難看出聰辯先生擁有何等智慧,而聰辯先生對他師傅又敬佩不已,以薛神醫等各學一門技能就在這個領域內稱雄就不難推斷出無崖子先生聰明到何等程度,而他的師父呢?難以想像!!而且在金庸小說中也可以看出金庸本人對道家文化的推崇程度僅次於對佛家文化的推崇程度,那麼多高人都是出自道家或者擁有道家思想,所以作為逍遙派的祖師爺絕對能夠勝任第三這個位置!
4、越女阿青:一個憑借一根竹枝就能夠打敗三千越國甲士的奇女子,她的武功及其富有傳奇色彩,同樣相信金迷裡面有很多阿青的FANS。比比還剩下的三人就可以知道阿青是絕對不辱於第四的排名的,獨孤求敗先生在四十歲後才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而阿青在十六七歲之齡便已經達到了這一境界,而且是一根竹枝打敗一千甲士,一千劍士,武功之高殊難想像,不難看出阿青排名應在獨孤劍俠之上,而從越女劍看來,阿青的武功是快,准,狠,而那位撰寫《葵花寶典》的前朝太監的武功也是如此,這從它的後輩傳人東方不敗身上就可以看出一二,難而這位公公以阿青年齡要達到阿青的境界恐怕仍然是力有未逮。至於為什麼將阿青排名第四,而不是象一些阿青FANS那樣將阿青的地位無限拔高排到第一的位置那是因為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虛竹和段譽也是赤手空拳直闖萬名遼兵陣中活捉遼王,這不禁讓我對阿青的武功打了個折扣。
5、前朝太監:看看僅僅學了12年小部分殘本《葵花寶典》的東方不敗的武功就不難想像這位公公的武功之高,一小部分,那也就是頂多隻有三分之一那麼多,而學了12年三分之一葵花寶典的東方不敗就有如此厲害,獨戰四大高手而大占贏面,而這位武功至少比東方不敗厲害3倍的公公大人武功之高你能夠想像嗎?東方不敗使用的是一根綉花針,而這位公公呢?恐怕也是達到隨心所欲無往而不利的境地了吧。從笑傲江湖中的片斷描述看來同樣僅僅學了一部分武功的令狐沖斗不過僅僅學了一小部分武功的東方不敗,我想獨孤前輩可能遇見這位太監公公名字也得改改了。
6、獨孤求敗:對於它只能夠通過片斷得描寫來想像這位高人得絕代豐姿了。
7、黃裳:相比於前面六位高手,將他排在第七,大家有什麼異議嗎
一流高手:
絕頂高手之後便是一流高手的排名了,但是金庸小說可以入選一流高手的人物較多,我們也只好採取再次分層法將一流高手分為三個檔次,分別是超一流高手,一流高手和准一流高手,而這三個檔次之間的分層以前一檔次排名中間人物的武功起碼要比後面一檔次排名中間人物的武功高出一籌為准。而對於層次的劃分我們將採用參照系的方法,以誰為參照系呢?個人以為以射鵰三步曲的人物為准,因為該書高手眾多,便於劃分,在這里我們將把《射鵰英雄傳》中的四絕即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作為一流高手的標尺然後對眾多高手進行衡量!採用這一參照系的最大好處如前所述在與三步曲中高手人物眾多且年代相隔不久便於評比。
具體劃分為下:
一、超一流高手(入圍十二人):《天龍八部》入選7人:段譽、蕭峰、虛竹、蕭遠山、慕容博、鳩摩智、無崖子;《射鵰英雄傳》入選一人:王重陽;《倚天屠龍記》入選兩人:張三豐、空見神僧;《笑傲江湖》入選一人:東方不敗;《俠客行》入選一人:石破天。
入圍理由如下:
《天龍八部》中的武功明顯較金庸其他小說中的武功要高出一截,而作為該書中的頂尖高手,這7人的入選也是應當的,讓我們逐個看看:
1、段譽:金庸創造的最莫名其妙的也最厲害的三項武功居然被段公子一人獨享,不將他入選實在沒有道理。
2、蕭峰:還要多說嗎?看看聚賢庄一戰、少室山一戰你對他就會多少有些了解,而且在金庸書中蕭峰本來就是一個武學奇才!
3、虛竹:小無相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陽掌,三大高手的內力,有這些足夠了。
4、蕭遠山:蕭峰的老子,一戰幾乎殺盡天龍一書中所有的正派一流高手,武功之高不用多說了吧?
5、慕容博:和蕭遠山武功相當,從天龍一些片斷描述中也可以看到他武功之高,不再多說。
6、鷲摩智:相比於其他幾人,他的入選較為牽強,但是看看天龍寺一戰,也可以看到這位大師絕非等閑之輩。
7、無崖子:絕頂聰明之人,逍遙派的掌門人,雖然書中對他的武功沒有過多描述,但是從天山童姥和李秋水身上及段譽在洞中奇遇一節不難想像這位高人的風采!
《射鵰英雄傳》中僅王重陽一人入選實在有點可惜,但是在這里我們本身就將射鵰四絕作為一個一流高手的參照系,而能夠比他們高出一籌的僅僅王重陽一人,入圍理由如下:
8、王重陽:全真教派的創始人,華山論劍天下第一人,周伯通的師兄!其實王重陽的武功真的不好說,從北丐和東邪的評論中似乎王重陽的武功並不高出多少(北丐想的是如果學全降龍十八掌,武功天下第一的名頭是他的,而黃葯師則想如果換做現在,王重陽也未必是他的對手),而從周伯通對他師兄的評論中王真人卻又比其他四人明顯高出一截,(周伯通對郭靖說他師兄如果是現在不消半日就可以將其他四人盡數折服,在神鵰中又對練成十成龍象般若功的金輪法王說若王重陽還在,金輪法王肯定在他手中走不出10招)在射鵰中對王重陽的功夫可以想像出他是超一流高手,而在神鵰中卻對他的武功有所貶低。(註:其實神鵰中武功是金庸所有小說中寫的最為混亂的,主要是作為唯一可以作為於眾多高手較量過的金輪法王的武功時高時低,無法論定,標尺武功的不確定也造成了該書整個武俠人物武功評定的混亂無章)其實衡量王重陽武功高低的最好辦法看兩點就可以了:一是他是絕對華山論劍的第一名,使其他四人都心服口服,那麼在這四人之上是必然的;二是在全書中西毒唯一怕的就是王重陽,為什麼怕?武功只高出半籌用的著怕嗎?我想不然,王重陽武功應比四絕高出一個檔次,否則絕不可能讓西毒怕到二十年不敢踏足中原的程度!
《倚天屠龍記》中入圍兩人進入超一流高手必然有所爭議,因為倚天和射鵰神鵰兩部書之間斷檔較大,無法做出較為精確的評定,然而將張三豐和空見兩人列入超一流高手本人自有一定道理,理由如下:
9、張三豐:武當派的開山祖師爺,能夠創建出一個和少林齊名的大派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武當較之少林的歷史要短的多,而武當的人才除了張山豐和武當七俠之外也並無其他人才了,憑什麼於少林鼎足而立,我想憑的就是張三豐一人!其實仔細閱讀倚天全書反而認為張三豐的武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強,然而一人獨創武當派,僅憑三分之一部《九陽真經》和幾個鐵羅漢就創建出一個如此大派,張三豐必然有其高人一籌的地方,在神鵰的後半段和倚天的前半段我們也可以看到張真人在武學上絕對是一個絕頂的奇才!或許張真人的武功並不見得比張無忌更高,然而就憑他的武功全部自創這一點,將他入選超一流高手也是絕對當之無愧的!
10、空見神僧:謝遜的武功有多深?遠強於武當七俠,與倚天中另外一個頂尖高手成昆並駕齊驅,然而他的13記七傷神拳對於空見神僧卻沒有一點作用,如果不是用計,能耐空見神僧何?其實大家仔細看看倚天就會發現謝遜回憶這一節純屬多餘,只不過是金庸對於佛家文化的崇拜,所以又要憑空寫出一個佛家高人出來!空見神僧的入選是沒有問題的,當然他比起無名老僧的厚達三尺的氣牆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也就是為什麼不將他列為絕頂高手的原因!
《笑傲江湖》入選一人東方不敗,這時候才說東方不敗實在太晚了,而且絕頂高手居然沒有東方不敗必然也讓大量的東方迷大為不滿,東方不敗入選理由實在不用多說了,至於不入選絕頂高手的理由一是因為有個比他武功更高出許多而且武功同出一門的太監公公,二是其它七人武功實在太高,所以只好委屈東方不敗了。
《俠客行》入選僅為石破天,也許會有很多人認為石破天是金庸武功中的第一高手,原因只是石破天的武功在這本書中實在強出其他人太多,然而這畢竟是點上的比較,並沒有進行縱向的和面上的與金庸小說中其他人物進行比較,他在俠客行中最強強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在其他書中就真還有那麼強嗎?未必吧?我們在這里入選石破天的理由是根據他在俠客行中一些片斷的武功表現將其列入超一流高手這一欄的。
說完超一流高手之後也就是接下來一流高手的排名了
前面對於絕頂高手和超一流高手的排名榜已引來諸多非議,而人數更為眾多且主角佔大多數的一流高手人物排名榜,更是難免遭來不少磚頭,只是事已至此,騎虎難下,本人還是將冒槍林彈雨盡可能公正的作一個排名!
說到一流高手的排名,首先就得說說《笑傲江湖》這本書,個人以為就金大俠構築的整個武功體系而言,《笑傲江湖》絕對是個異數,它的出現推翻了金庸在以前小說中「唯內力論」的主導思想,內力決定武功深淺的格局被徹底推翻,代之以招數和悟性取勝,令狐沖和風清揚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然而這與排名有什麼關系呢?在下要說的正是這點,在網上看到很多網友就金庸的武功格局和《笑傲江湖》中的武功有以下兩點說法:一是金庸小說中的武功隨年代變遷而逐步變化,也就是越接近現在武功越低;二是《笑傲江湖》中基本無甚內力可言,甚至連其中的妖人級人物東方不敗的內力也不過爾爾。對於第一點說法,本人基本贊同,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笑傲江湖》中雖為明清年代的事,但是其武功相較於《射鵰三步曲》並未大幅度的減弱,反而呈現出迴光返照之勢,其中角色武功之深當不遜於射鵰三步曲,本人將在後面用具體例子說明,對於第二點意見,本人則持保留態度,個人以為《笑傲江湖》中對於內力的描寫絕不遜色於《射鵰三步曲》,其中東方不敗之內力更是高到令人無法想像!話題不能扯的太遠,還是言規正傳吧。
二、一流高手(入圍24人):《天龍八部》入選9人:天山童姥、李秋水、慕容復、丁春秋、游坦之、段延慶、段正明、黃眉老僧、枯榮大師;《射鵰英雄傳》入選5人: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周伯通;《神鵰俠侶》入選4人:郭靖、楊過、金輪法王、林朝英;《倚天屠龍記》入選一人:張無忌;《笑傲江湖》入選3人:令狐沖、方正大師、風清揚;《俠客行》入選2人:龍、木二島主
入圍理由如下:
在金庸寫的所有小說中,天龍中武功高的人數也是最為眾多的,所以在絕頂高手,超一流高手和一流高手中頻頻入選也不足為奇,下面將天龍入選一流高手的9人做一番點評:
1、天山童姥:無崖子的師姐,靈鳩宮宮主,殺人從不用第二招,所會神功:八荒六合唯我獨尊神功,天山六陽掌、天山折梅手等等。可能有人會對於天山童姥只被入選一流高手感到不滿,按道理她也應該屬於妖人級的人物啊,個人以為天山童姥和她的師妹李秋水的武功都有被高估之嫌,理由如下:1、無崖子是她最愛的人被丁春秋設計所害,她居然不去為他報仇,是武功不夠還是其它(此條理由不充分,但很必要);2、虛竹武功合逍遙派三人,及無崖子、童姥、李秋水三人於一身,深得童姥真傳,在靈鳩宮兩侍女對虛竹的看法可知(在虛竹帶領眾人上靈鳩宮一節中,兩侍女認為新主人武功尚在老主人之上)而虛竹在少林寺和鷲摩智大戰也只不過稍占優勢而已,所以童姥的武功值得質疑(這點可為充分條件);3、一招殺人是什麼概念?這取決於所殺的是什麼人,如無名老僧一招殺慕容博者那當然是不可思議之武功,而如三十六洞,七十二島島主,也即烏老大之流武功,一招必殺或許並非難事,在「風驟緊,縹緲峰頭雲亂」一章中烏老大對那個突然使出兩招武功的段譽的看法就是「天下之大,武功之高非童姥一人而已」。由以上三點可以看出童姥的武功在某些人眼裡有被嚴重高估之嫌,然而本人以為以童姥之武功列入一流高手仍綽綽有餘。
2、李秋水:無崖子和天山童姥的師妹,武功略遜色於天山童姥。
3、慕容復:金庸小說中遭到最不公平待遇的人!但是看他在少室山上輕松應對南海鱷神和段正淳一節,我們還是不能否定慕容公子的武功,北喬峰,南慕容可不是白叫的。
4、丁春秋:星宿派創建者,依託化功大法和毒功橫行天下,使江湖豪傑心生畏懼。
5、游坦之:繼慕容復之後金庸塑造的又一可憐人物,但是《易筋經》內功和冰蠶的毒勁可不是鬧著玩的。
6、段延慶:四大惡人 之首,武功書中已有明證。
7、段正明:武功不及段延慶,但是真打起來當在段延慶之上,書中原話,不再廢話。
8、枯榮大師:武功在段正明之上。
9、黃眉老僧:武功與段延慶伯仲之間。
總算到了大家關注的《射鵰英雄傳》了,憑借大家對其中人物的熟悉程度,我想對於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周伯通這五個人就不用再多敘述了吧?更何況這其中五人本來就是被作為一把標尺來衡量的。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將郭靖放在神鵰俠侶中而不是射鵰英雄傳中,只是因為郭靖的武功在神鵰中方才大成,在這里對於郭靖、楊過及五絕我們都不再說出其入選理由了,因為大家實在太熟悉了,稍微值得一提的是金輪法王和林朝英兩人。
10、金輪法王:神鵰書中對他的描述很多,不亞於第一主角楊過,但是對於他的武功金老的描述實在較為混亂,讓人摸不著頭腦,郭靖迷可以從書中對金輪法王的對戰和描述中找出郭靖強於楊過的 N條理由,同樣楊過的FANS也可以從同樣一個人身上找出楊過武功在郭靖之上的諸多原因,各執一詞,難解難分,關鍵就在於神鵰中作為唯一於眾高手交過手的金輪法王武功的不確定,金輪法王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其實我個人認為金輪法王只有在練成10成龍象般若功後方可列入一流高手的行列,至於武功多高?我想可能略低於郭楊二人,於四絕並駕齊驅吧。
11、林朝英:又一個莫名其妙的人物,武功居然和王重陽不相上下,既然如此當然可以列為一流高手之列。
《倚天屠龍記》與射鵰和神鵰之間有較大的斷檔,個人以為在此書中,整體武功層次與前兩部有一定差距,從而也造成了張無忌在書中的一花獨放。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沒有將覺遠放入其中,只是因為覺遠所長者僅內力而已,武功不通,當然不能列入一流高手之列。
12、張無忌:乾坤大挪移、九陽神功、聖火令武功、太極神功。諸多絕學集於此人一身,無忌哥哥的武功之高不難想像。
《笑傲江湖》評選三人入內,必然將引起很多爭議在這里不得不多做些說明,當然首先要說明一點的便是《笑傲》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其實貫穿全書僅看武功而言,《笑傲》的武功還是很深的,尤其是其中高手的內力絕不象一些網友所說的幾乎為無,說到內力,一說黑白子,他的黑風指可以將一盆水凝結成冰,這是何等深厚的內力?而黑白子在《笑傲江湖》一書中的武功卻僅僅只相當於二流高手,左冷禪的寒冰掌幾乎可以將任我行這等高手凍成冰,誰說笑傲江湖沒有內力?再看看向問天,在梅庄一用內力,便在青磚上刻下了兩個深深的腳印,內力高不高,更為離譜的是向問天在去梅庄的路上居然用手往頭上一揉,頭發便及全部脫落,而枯榮大師也是如此為段正明脫發,當時本字位高僧及段正明都驚訝於枯榮大師的神功,由此可見向問天的內力之深(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枯榮大師只是手掌一放,而向問天是一揉,功力之高下仍是有很大區別)在書中還有很多這些細小情節,只不過需要讀者去注意了,這里就不一一多說了,總體看來,《笑傲》的武功肯定在《天龍》之下,而略遜色於射鵰神鵰,於倚天在伯仲之間。所以其中三人入選也不足為奇。
13、令狐沖:所會神功:獨孤九劍,易筋經、吸星大法,笑傲江湖中武功僅次於東方不敗。
14、方正大師:書中絕頂高手之一,武功之強尚在任我行之上。
15、風清揚:令狐沖的師父,僅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世外高人了。
《俠客行》入選龍、木二島主,他們的武功有多高?在俠客行中他們是僅次於石破天的,而於其他書中很難比較,在此將他們列入一流高手的理由僅僅是根據他們和他們的徒弟張三李四傳送帖子一節,在射鵰中,在陸庄中黃葯師將旋風落葉腿的腿法帖子扔給陸成風,當時在座諸人無不為黃葯師的武功所驚訝,可以想見黃葯師的弟子陸成風武功沒有達到這個地步,而張三李四卻可以以這種手法扔帖子,那麼張三李四的武功應不比陸成風差,或者是大於等於,而龍木二島主也同樣表演了丟帖子的手法,但遠比張三李四高明,加上書中已經明言龍木二島主武功遠在他們的徒弟之上,由此可見,龍木二島主武功當和黃葯師在一個檔次之上,考慮到陸晨風是黃葯師最差的徒弟,那麼龍木二島主的武功至少也應和黃葯師在伯仲之間。
一流高手最終排名如下:
1、天山童姥:《天龍八部》中的高人,很遺憾她未能入選超一流高手,但是在諸多一流高手中,作為逍遙派的門人,她和她的師妹絕對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
2、李秋水:原因同上。
3、張無忌:將張無忌排在一流高手第三位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服,這里就有必要說說原因了,張無忌的武功有多高,起碼在《倚天》一書中他是絕對的第一高手(張真人除外),在這里要說說的倒是他和其他書中人物的比較:先說張三豐的看法,在張無忌為張三豐療傷時,張三豐認為張無忌的內力當於郭大俠和覺遠大師相當,我佩服張真人,相信以他的眼光是不會看錯的,這也就是說張無忌至少內力已經和郭靖他們相當了,此是其一;其二,在射鵰一書中,周伯通向郭靖敘述歐陽風來盜書時,站在樹枝上隨樹枝起伏搖晃,周伯通說這身輕功相當了不起,自己做不到。而這時周伯通的水平相當於裘千仞。在《倚天》一書「沃矯三松郁青蒼」一節中張無忌也已同樣姿勢站在松樹上向三位老僧自報名號,而且是在打鬥間如此,由此可見張無忌此時的武功至少於西毒相當,或高於西毒。第三點就是憑自己的猜測了,九陽神功是金庸書中僅次於北冥神功的第二神奇的內功修行法門,優點是防禦力極高,且用之不盡,取之不竭。而乾坤大挪移又是一門能夠將自身潛力發揮到最大限度的武功,那也就是說張無忌在內力的運用上已超出郭靖楊過等人,而他的內力於他們相當,在換句話說就是同樣內力下張無忌發揮出來的要高於郭靖楊過,再則張無忌大成時候僅二十來歲,而郭靖楊過此時遠沒有此等武功,按金庸說中一貫寫法,一個人到三十歲到五十歲時候武功當為最顛峰期,而張無忌尚未達到這一年齡,可見張無忌武功之高,排名第三也也是理所當然了。
註:在這里再次說到《天龍》,虛竹在只僅僅擁有無崖子內力且不會任何武功的時候便背負童姥在樹梢間奔跑,由此可見《天龍》的武功確實遠高於其餘諸書。天山童姥武功當在張無忌之上。
4、郭靖:排除天龍諸高手,將郭靖放在第四位不僅僅因為是我對「俠之大者」的偏愛,郭靖大家對他都已經很了解了,不用多說了,或許在武功上天龍諸高手會高於郭靖,但就那份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和滿腔浩然正氣而言,郭靖郭大俠受之無愧!
5、楊過:又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崇拜者贊其瀟灑不羈,反對者貶其自私偏激,對於楊過說心裡話我並不怎麼喜歡,但是他可能是一個更接近於真實的人吧!楊過和郭靖的武功孰高孰低,兩派爭執不下,其實我覺得就武功而言,兩人應差不多,郭靖強在內力深厚,根基扎實,楊過勝在招數巧妙,變幻無方,但郭靖終究比楊過多上一隻手,如果拚鬥一久,一隻手的差距便會逐步顯現,所以個人認為郭靖強於楊過!
6-7、龍、木二島主,可比之處不多,理由也不是很充分,大概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理由了。
8、周伯通:對於老頑童,大家是很喜愛的,老頑童的武功為什麼要排在郭楊之後,這就是個原因了,老頑童沒有和郭靖交過手,但是和楊過是交過手的,和金輪法王也是交過手的,這兩段我以前都仔細看過,老頑童的武功當不及楊過,原因不再細說了,大家仔細再看看,不過此時的老頑童是100歲高齡的老人了以壯年時的老頑童可能武功等於楊過吧。
9-12、北丐南帝西毒東邪:四人武功相當,本來就是一桿標尺,如果一定要分出個道道來,個人以為如前面排名,北丐第一而東邪最後,北丐和西毒最後交手功力相當,但是在破解打狗棍的招式上,西毒想的時間卻比北丐要久,這一點連楊過都看出來了,而北丐於四人之中最開始系統的練習九陰真經,所以北丐武功應該偏高,南帝擁有王重陽的先天功和一陽指,所謂南火克西金,南帝作為西毒的剋星武功當在西毒之上點點,西毒東邪,西毒在華山論劍時已勝過黃葯師,不多說了。
Ⅳ 請問武林中有什麼武功可以起死回生
當然是連城訣中最具名氣的武功絕學神照經了,這套內功修煉到最高境界之後,擁有起死回生,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