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俠五義為什麼沒有金庸武俠小說
① 武俠世界也有經典,你心目中武俠小說「四大名著」是什麼
1.武俠小說中並沒有公認的四大名著,黃玉郎的香港玉皇朝在80年代倒是有武俠漫畫四大名著的稱謂,它們分別是《龍虎門》《醉拳》《如來神掌》和《中華英雄》,四部漫長皆為長篇巨著,為香港漫畫的經典。
這只是個人對武俠四大名著的看法,畢竟見仁見智。如有不同,歡迎大家交流。
② 若評選武俠小說四大名著,你覺得哪幾部可以入選
提起四大名著,國人都會脫口而出,《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這四部書可以說在我國文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代表著我國文化的最高峰。
傳統意義的四大名著已經是毫無爭議了,但是如果評選一下武俠小說界的四大名著呢?我想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說起武俠小說,那麼金庸先生一定是大部分人腦中第一個跳出來的大家。“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為世人所稱道,也是當代最受歡迎,最受大家喜愛的武俠小說作家。但是,如果真的將時間拉長,那麼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至少有一部能進入次榜單,但是還真不一定能排在第一名。
實際上,網路上也進行過類似的評價。綜合各方說法,總結如下。
第一本,毫無爭議,也是最毫無爭議的,就是由還珠樓主創作的武俠巨著《蜀山劍俠傳》,這部巨著500餘萬字,可以說是公認的武俠小說最為經典的一部大作。其對梁羽生、金庸、古龍等武俠大家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金庸先生曾說過,飛雪連天射白鹿,不及還珠一卷書。
第四本,這最後的位置是最難選擇的,輪地位古龍、梁羽生等大家都有資格,因此,暫且選擇一部呼聲最高的,古龍先生的代表《多情劍客無情劍》。
以上即為我所選擇的武俠四大名著。
③ 金庸先生最喜歡的古代武俠小說集是什麼書
《七俠五義》。
《七俠五義》是清代石玉昆所著、俞樾修訂的古代武俠小說,是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改編,由近代學者俞樾改《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
(石玉昆,貴族弟子,號問竹主人。他「博學善辯」,乃「西派之超絕者。自著《三俠五義》等書,談唱皆雅。歿後有《贊昆》子弟書,名重一時」。)
後人有續《續俠義傳》、《續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後續小五義》到《十六續五義》等續書。
金庸很喜歡《七俠五義》,他筆下的一「雕」一「鹿」都與《七俠五義》有點關系。
《射鵰英雄傳》寫郭靖與黃蓉初相遇,基本就是復制了《七俠五義》的顏查散與白玉堂相遇的故事。
《鹿鼎記》中韋小寶到五台山清涼寺尋訪順治的情節,更是《七俠五義》的當朝丞相王芑於開封大相國寺尋訪包拯故事的翻版。
金庸之父查樞卿在金庸年幼時,每天將武俠小說《荒江女俠》剪存給他看,令他對武俠小說產生濃厚興趣,後來主動追看《水滸傳》和《七俠五義》等著作,為日後撰寫武俠小說奠下根基。
④ 武俠小說很經典,為什麼現在沒有金庸古龍寫的那種小說了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寫過的這些經典武俠小說,是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書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那些讓人唏噓不已的恩怨情仇,還有那些五花八門的武功招式,都深深的留在一代人的記憶中陪著他們長大。很多武俠小說像《射鵰英雄傳》啊《神鵰俠侶》啊還有《天龍八部》等等作品被翻拍成電視劇,更是成為大家心目中無可替代的經典回憶。
所以金庸和古龍寫的一部部武俠小說,也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是無法被模仿的,只能作為一個記憶保留在一代人心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了解得知,過去有一段時期是武俠小說的天下,是金庸和古龍親手寫就的一片天下。而我們的文學也依然會不斷的前進,每一個時期都會產生每一個時期的優秀作品。
⑤ 金庸都寫過哪些小說
《九陽真經》、《易筋經》《射鵰英雄傳》
蕭峰
蕭峰是深受讀者喜愛的小說人物,他的俠骨柔情令讀者傾倒,他的人生悲劇又令讀者扼腕嘆息。他的豪邁剛毅、襟懷坦盪、武藝超群、智勇雙全、領袖風范、重情重義、仁愛百姓等英雄氣質.證明蕭峰是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典型。
本人之所以不敢寫蕭峰,是因為蕭峰太完美,是害怕寫不好遭眾武俠迷的磚頭.
他雖和郭靖一樣,學的是降龍十八掌,但他並非如郭靖般愚鈍,他一出場就顯出他的容人之度量,處事之急智,豪氣沖天,威風凜凜。他的機智和領導群雄,有勇有謀的將才是郭靖所不可比擬的。只是他的際遇遠不如郭靖。他的身世之謎打破了他原本大好的人生,讓他從此遭遇坎坷。
而在感情上,這樣一個大俠絲毫沒有優柔寡斷,沒有門第樣貌之世俗偏見。情之所鍾,獨一無二。盡顯俠骨柔情。對阿朱這樣一個小丫頭,如此情深意重,為救阿朱,毅然闖庄,阿朱故後,終身不娶,也不妄阿朱為他命喪。
雖然最終蕭峰無論在事業還是愛情上造就的都是個悲劇,然而他卻是這場悲劇中的不朽英雄。我以為在任何有見地的女子眼中蕭峰都是個絕對有魅力的男子。
嘿嘿,評論版的講完了,該講大話版的了(主要是對天龍八部研究的少,只好用大話版的完成作業了)
蕭峰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人生我認為有四大悲劇.
第一次是蕭峰的嬰兒時期,中原的名門正派受姑蘇慕容博的挑唆.到雁門關外去伏擊危害大宋安危的契丹武士.誰知遇到了回娘家的蕭遠山夫婦.這一戰血流成河.中原武林英雄死傷無數.但蕭遠山看到愛妻亡去,悲憤欲絕.跳崖自盡.可以說,蕭峰自小就沒有父愛母愛,一出身的時候就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劇.
後來蕭峰做了丐幫幫主,威地武林.在江湖上樹立了北喬峰,南慕容的名號.這是他人生事業的高潮期.如果不是無端事故,人生道路無疑會高峰走向高峰.――一個女人馬夫人微小的憤恨拉開了癲狂世界的幕布,喬峰的光明道路中斷了。喬峰從這樣一個穩定的狀態走向滅亡,他在天龍里的經歷糾纏著自我認知和復仇雪恨,他被陷害,又夾雜著血統帶來的原罪,他被那些教養他的中原武林大豪懷疑,被所謂的忠義愛國者疏遠排斥。他的確充滿了重重疑竇,矛盾,激憤,誤會,價值觀的崩潰,在復仇和雪冤的道路上,逃不過災難的天羅地網,他是一個受天譴的英雄.嘿嘿,如果馬夫人沒有那非分之想,如果蕭峰可以委屈求全投入馬夫人的懷抱(嘿嘿,這不符合蕭峰的英雄形象啊)就不會有蕭峰跌宕的人生.
蕭峰最終雖然坦白接受了自己的契丹身份,卻無法再對所謂的中原武林有價值認同。蕭峰身上有經典的西方悲劇因素:自我認知和復仇,蕭峰沖冠一怒,殺人如麻,血性發作時的確兇狠,他追查自己身世殺的人,採取的強硬和堅決.這個時候他遇到了阿朱.一個願意和他在一起流浪江湖,放馬牧羊 的女人.但蕭峰對復仇的渴望戰勝了他應該的理智,他沒有搞清真正的大惡人是誰,就誤殺了為父付約的
阿朱.如果說蕭峰太完美有什麼缺點的話,我認為就是在仇恨面前喪失了理智,犯下了他人生最大的錯誤-------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劇.他蠻性發作,就什麼也顧不得了。他胸前的狼頭刺青,他的仰天長嘯,都是不可忽視的隱喻,象徵一種原始的爆發力,來源於神秘的血統。因為他就是一個契丹人.
最後蕭峰做了遼國的南院大王,和皇帝結拜兄弟.他此時候的道德觀,已經是一己的良知。但那個時代的俠客,已經不是先秦上古的游俠,那個時代的俠士已經糾纏於民族紛爭,必需效忠一個國家。當耶律洪基讓他打大宋的時候他只好用反對而最終被囚禁.當中原武林人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解救後他已是一種超然.他只有用自己的一死換得大宋和遼國數十年的太平.換來了數萬生靈不在塗炭.因此他的死是值得的,他為了制止遼漢間的戰爭失去了最後的容身之地,再沒有故鄉可以讓他回歸,他已經是了無牽掛.因此他的死對他自己來說也是一種解脫和結束痛苦的最好結局.
我見過很多英雄的死,但無疑蕭峰的死是最悲壯的,是最完美的,是最讓人感動的.他遠比很多電影鏡頭里那個什麼向我開炮或者把我的什麼交黨費更要感人,更要催人淚下.
所以,這就是蕭峰,一個在小李心目中的英雄.如果放在現代,在蕭峰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很多講政治,講學習,講正氣三個代表精神的體現.這就是一個唯美的英雄,套用一句偉人的話評價蕭峰在也貼切不過,那就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⑥ 為什麼金庸就不寫一本來以隋唐為背景的武俠小說
《隋唐演義》等小說已經將隋唐英雄的故事和形象深入人心,且人物形象特徵鮮明,武功高強又建功立業,是當時文化社會的反映。改變人物,不免有損形象,難以超越;創造新人物,與時代背景可能有所差距。而其後的宋元明清,中國封建社會步入近古,社會場面復雜多樣,既有宮廷有關的《七俠五義》這類故事,自然也可以開辟一個屬於江湖的場所。宋元明清史料更加豐富,作為對歷史精研的金庸,從中取材而能夠將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娓娓道來,既立意新穎又不脫離歷史語境,是其能夠較好把握的。此外,隋唐馬上英雄、建功立業的時代與其後文人士大夫逐步獨立尤其是文人在野、游弋於政權之外的歸隱之思頗不相同,金庸的文化氣質,與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講求建功立業、民族自立的舊派武俠之風亦不同,以在野為主的新派武俠之風,所選取的最好年代,只能是近古了。宋元文化的發達尤其是文人士大夫記載的豐富,開辟了一個純粹文人的時代;那麼,在這種環境下,有一個講求武功、俠客精神的江湖,遙遙相對,而又帶上極強的儒雅之風,就更是人們所喜愛的了。
⑦ 淺談武俠小說
提起武俠小說,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金庸、古龍這些近現代的大家。但若追根溯源起來武俠小說的歷史可以說是相當的久遠了,武俠小說的濫觴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對於武俠這個詞我們可以使用拆開來解讀,所謂的「俠」,按照韓非子的說法就是以武犯禁之人。這類人大都具有極強的正義感,具有捨己救人、見義勇為的高尚品行,但他們也大都不遵守法律規定,因此雖然在百姓中很受歡迎,但也由於其特立獨行的行為常受到統治者的敵視。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是沒有俠這個概念的,他們在電影中所塑造的一系列角色都是以人(man)來結尾,例如蜘蛛人、鋼鐵人。翻譯到中國之後都被冠以俠的名號,這種處理還是很貼切的。至於「武」就很好理解了,在火葯發明普及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俠客們若想行俠仗義,一身出色的武藝自然也是必須的。而講述武藝高強之人行俠仗義的小說,就是所謂的武俠小說了,今天我就在此簡單介紹下大家所熟知的近現代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界有許多大家,遺憾的是我個人目前只看通讀過金庸先生的作品,單他一人的作品就已經是不小的閱讀量了。金庸先生是近幾年離世的,得知消息時還略有些惋惜。畢竟他對我們的影響還是非常的,這里的影響並不是僅限於文化上,還有實打實的經濟效益。我的家鄉十堰以武當山而聞名,而武當的名號這么響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描繪、介紹。雖然在武俠小說的創作中繞不開武當,但作為素材的選用也算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在金庸的眾多小說里,對於武當派的描寫都是正面的,而小說中其它的諸多門派甚至少林寺都有不少黑歷史。正是得益於金庸先生在作品中的宣傳,我家鄉的武當山才能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進而吸引了眾多遊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雖然對於金庸的作品很小便有所耳聞,而那時各個電視台也都爭相播放著根據他作品而改編的電視劇,但遺憾的是我一直沒有去進一步了解。一直到高中時候,身邊有一個同學閱讀《神鵰俠侶》的時候引起了我的強烈興趣,而後我才對金庸的書有所接觸。
對於當時的我而言,想讀是一回事,能否讀到又是另一回事。所幸的是,我們高中時候校圖書館還是有一定的館藏的。而對於那時的我而言,讀書便是唯一的娛樂活動了,我也因此時常去圖書館里漫遊。例如《明朝那些事兒》就是我在圖書館里發現的,後來在我的不斷探索下,終於在圖書館里找到全冊的《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與《倚天屠龍記》。對於那時候的我而言無異於是發現了寶庫一般,雖然一次只能借兩本書,但這么多的小說也就意味著我很長一段時間的精神生活也就有了著落。不過最初還是有不小的閱讀障礙的,因為學校圖書館里的幾套叢書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可以說是年代感十足了。不僅因為小說的內部都是繁體字,就連排版方式都與現在大不相同,例如書中的文字不是橫向排列而是縱向,我必須一豎行讀下來才能再讀下一行,除此之外還要按照從右往左的順序來進行閱讀。對於除此閱讀這類書目的我來說,無疑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苦於沒有其它版本可以觀看。最終故事的吸引力戰勝了閱讀上的困難,經過我的不斷努力終於適應了這種奇怪的排布方式,還把周遭旁觀的同學也給驚到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給那時候的我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為他的作品永遠是架構於歷史的大框架之下,所以對於同時熱愛歷史與文學的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滿足。雖然其中摻雜有不少民間野史與小說家之言,但單就提升閱讀的體驗而言無疑是極佳的。例如與成吉思汗談笑風生的郭靖,跟王保保鬥智斗勇的張無忌都給那時的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我看了金庸的小說之後才發現,先前看過的網路小說的很多套路都與金庸的書一模一樣,明顯有抄襲借鑒的嫌疑。但金庸的小說並非是什麼網路快餐文化,正因為金庸的書里蘊含了許多歷史與文化元素,由於金庸出色的歷史與文學功底,所以他才敢以歷史作為素材來收放自如。例如我高三時候語文老師提到過《天龍八部》里有介紹一種菊花名字很奇特,我當即反應過來是」抓破美人臉」,因為這種菊花整體是白色而唯中間有幾點紅,就好像美人的臉被抓破了一樣才有了這樣的名字。這就是其中的文化底蘊,真是令人看過之後就難以忘記了。不過語文老師當時提問的時候只有我答上來了,其餘同學基本處於一臉懵逼的狀態。看來我們這代人讀武俠小說的已經極少了,這類小說似乎是上一代人日常娛樂了。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中除了武打的場景,同樣不乏感情戲的刻畫。塑造了張無忌趙敏,楊過小龍女,郭靖黃蓉這許多對神仙眷侶。能寫出這許多的愛情故事,我原以為金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個風流才子,結果反而有些平淡了。反倒他的表哥徐志摩是個風流浪子,可能是這位表哥對金庸的影響吧。除此之外最令人欽佩的是金庸對於女性心理的描寫,金庸在作品之中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金庸作為男人對女性的心理了解得如此透徹,並且能用筆觸表達出來。這種技巧同文化底蘊一樣也是學不來的,恐怕要等到多談戀愛之後才能有所領略感悟吧。
金庸先生的一生可以說是著作等身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副對聯雖然並十分工整,但恰如其分地將金庸創作的大部分作品包含了進來。時至今日我也基本上閱讀完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鹿鼎記》了。對於《鹿鼎記》,並不能稱之為是一本武俠小說,倒是稱之為官場小說要更為貼切一些,閱讀起來頗有些清朝的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的感覺。
首先《鹿鼎記》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此時金庸的創作技巧已經錘煉的爐火純青。金庸在之前的小說中塑造了很多武功蓋世的英雄豪傑形象,其中有郭靖這般大智若愚的,也有張無忌這般身世坎坷的,還有段譽這樣運氣極好的。這些人的經歷、個性雖然各不相同,但都為人正直且用情專一。但到了最後,金庸不打算再塑造這樣的英雄大俠了。專門反其道而行之,選擇這樣一個貪財好色、貪生怕死且毫無武功的韋小寶作為全書的主角。韋小寶不僅為人圓滑老道、滿嘴謊話,甚至喜歡動輒跟人發誓道:「我若是騙你,就是婊子養的。」只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說他是婊子養的倒也是實話。而到了小說的最後,韋小寶一個人娶了七個老婆,相當於前面小說中七個主角的量了。
單就這點而言,這本小說對於習慣了金庸創作的讀者而言確實很有吸引力。對於鹿鼎記我之前看過一個十分有趣的評價:金庸用前面十幾本小說來描寫江湖的故事,到了《鹿鼎記》又創作出了一個堂吉訶德般的形象來對先前塑造的江湖進行諷刺。韋小寶本身便是對之前英雄豪傑的反諷。
韋小寶這個形象雖然不完美,但勝在真實。在這里還要提到一部作品:《阿Q正傳》,金庸自己在回憶《鹿鼎記》的時候,也曾多次提到過阿Q與韋小寶形象的關系。他說過:「寫這部書時,我經常想起魯迅的《阿Q正傳》所強調的中國人的精神勝利。精神勝利的意念在中國的確相當悠久而普遍,但是卻不是中國所獨有的。有時走訪國外,我也常發現:幾乎每個地方的人民都有他們精神勝利的方式。所以我試圖從另一角度去探索中國人所特有的一面性格。」同樣都是對典型中國人形象的塑造,我認為《鹿鼎記》雖然在深度上不如《阿Q正傳》,但作為長篇小說,在廣度上還是有所勝過的。
此外金庸在《鹿鼎記》這本書中也一改了先前的政治正確,在金庸之前的作品中通常都是以漢族政權作為正統出現的。無論是先前的宋政權還是後面的明政權,都將它們放在正統的地位。而這一本書中雖然同樣有反清復明的天地會眾人,但金庸對於這批人大部分都是採取明褒暗貶的態度。例如即便大敵當前卻依舊為了爭論誰所擁立的皇帝是正統而內斗,清朝尚未動手,自己便損耗個七七八八了。
例如韋小寶的師傅陳近南,可以說是《鹿鼎記》中為數不多的正面人物了,金庸早在陳近南出場前就借旁人之口評價他說:平生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而陳近南出場時更是牌面十足:原本見到誰都謊話連篇的韋小寶竟被他的氣勢鎮住,嚇得把自己的底細全抖落出來了。陳近南這個人很像金庸之前小說中郭靖、蕭峰這樣的大俠,武藝高強又義薄雲天。就是這樣一個主角般完美的人物,最後卻死於自己人之手,讓人不得不扼腕嘆息。若是將《鹿鼎記》比作《堂吉訶德》,陳近南便是類似於堂吉訶德這樣的理想主義者,雖然一生懷抱著反清復明的理想最後卻被歷史的車輪所碾壓,而韋小寶這樣現實的桑丘倒是混的風生水起。因此若是讀者像閱讀金庸先前的小說一樣將自己代入反清復明的立場可能會被氣個半死。
實際上這也是歷史的現實。我曾聽聞這樣的說法:若是心臟不好想多活幾年的就不要去讀南明史了,南明史讀起來比晚清史還要讓人生氣。晚清時候畢竟是社會制度的落後,失敗已是大勢所趨。南明卻完全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因為一些沒必要的內耗使得原本一片大好的局面崩盤。這些內斗的人失敗自然不值得同情,但那些仁人志士的悲劇命運著實令人惋惜,畢竟滿人進關後也沒想到僅憑自己的人數、實力能征服偌大一個中華,原本打算搶一票就走的他們也架不住敵人的瘋狂白給。
所以若是拋開原本的正統思想來看《鹿鼎記》的話,會發現金庸所塑造的康熙是一個勤勤懇懇勵精圖治的賢王形象,比南明這邊的統治者不知道高明多少。而即便這樣,在書中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在意識到明朝的王室子弟都靠不住後竟然選擇推舉韋小寶來當皇帝。雖然他沒有文化且貪財好色,但在他們眼裡韋小寶就是比康熙適合當皇帝,僅僅因為康熙是個滿族人而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罷了。這一段可以看作金庸對這些老儒們的無情諷刺了。
而鹿鼎記的結尾更是讓人耳目一新,前文所說韋小寶可能是個漢族人,說「可能」是因為韋小寶的母親是個妓女,結局則是韋小寶的母親在回憶當年懷韋小寶的時候究竟接過哪些客人,最後韋小寶可能是漢人,也可能是滿人,還可能是胡人,是西藏的喇嘛也說不定。知道最後也沒弄清楚韋小寶究竟是哪族人,金庸正是用這種幽默的筆調對當時一些盲目的民族主義者進行了隱晦的諷刺,同時也是對自己先前一些作品之中所表達出的價值觀的諷刺。包含了對先前作品的繼承與批判,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來對國人的精神進行剖析,這或許就是《鹿鼎記》這本書獲得了極高評價的原因吧。
武俠小說似乎是個很新奇的產物,雖然探討前身的話《七俠五義》這類俠義小說或許可以歸結為一類。但究其本源的話其實還是上世紀由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三大家所創作的為主,而這幾人之前之後都不再有優秀的武俠小說的創作了,因此武俠小說其實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若是仔細了解的話,金庸的許多武俠小說最初其實都是在《明報》上面連載的,大獲成功之後再編匯成書進行出版。那個時代的很多武俠小說都是如此,因此可以說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匱乏的一種產物。
並且那時候的武俠小說經三大家的創作,其中的套路、流程基本都已確定下來。而後的創作很難再有心意,甚至可以這么說,縱觀現在各類連載小說網上,沒有幾本書可以跳脫出這武俠小說的三大家們的套路。除卻套路被開發完以外,更為重要的是武俠小說中精神內核也被這些名家們發掘得七七八八了。單就金庸的作品而言,其中既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亦有笑傲江湖、灑脫自在的令狐沖,既有天生愚笨但運氣超群的虛竹,還有生性頑劣、特立獨行的楊過,更不用提極具國民性的化身韋小寶了。
這還但是以主角而言,眾多配角們的形象就更鮮明了。因此後世才沒有了類似的武俠小說創作,一動筆就多半會落入前人的窠臼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所幸這三位大家已經為後人留下了眾多了精神財富,借用周敦頤的一句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便好。
⑧ 在古龍金庸之前有寫武俠小說的嗎!
。。。當然有,第一部叫《江湖奇俠傳》
民國自二十年代初期至四十年代末期,武俠小說盛極一時。據魏紹昌所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的不完全統計,當時作者有一百七十多人,作品有六百八十多部,出版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和北平、天津,時稱南派和北派。南派武俠小說以平江不肖生最負盛名,他所作的《江湖奇俠傳》曾經風迷一時,讀者甚眾。後來明星影業公司截取其中片斷,改編拍攝成《火燒紅蓮寺》,影響就越發巨大。《江湖奇俠傳》寫於二十年代初,被視為近代武俠小說的先驅,有些人甚至認為它才算中國第一部正宗的武俠小說。
不過 古龍金庸是武俠的 巔峰人物,他們的地位無人可比,現在重新看古龍金庸同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