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重生小說 » 武俠小說誕生起源

武俠小說誕生起源

發布時間: 2023-06-11 05:39:05

1. 武俠小說創作的起源是什麼

起源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如果說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志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為之前奏;那麼唐傳奇在文學史上一領風騷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萌芽。
火葯沒有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周禮》中記: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的射與御,就是射箭、駕戰車揮刀槍作戰的。《漢書.藝文志》亦載「劍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稱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為基本技能,據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劉宋時,已有武術之稱。會武術的人,一方面進入朝廷的軍隊,成為職業軍人,這類人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會在浴血沙場的同時,求得功名富貴。 但總有一類人,就象現在的執政黨與在野黨一樣,對朝廷政治以及當權者有不同看法,在武術上的在野黨就是那些號稱俠客的人。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民間,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戰權貴、邪惡,扶危濟困,這也原本沒有錯,但也有因所謂重感情、講義氣而犯糊塗的時候,只為報恩或復仇,可以置國家法律與他人利益於不顧,這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當俠客們嘯聚山林,當起「綠林好漢」來「替天行道」,公然與當權者叫板時。這種行為,卻得到老百姓的擁戴,這同時也是俠植根人們心中,得到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如瓦崗寨的程咬金、秦叔寶等與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武松等。
魏晉六朝那裡雖然沒有真正的武俠小說,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魏晉六朝志怪小說,才有了後來在武俠小說中同樣是屢見不鮮的內容。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志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為之前奏;而唐傳奇在文學史上一領風騷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萌芽。

2. 武俠小說的鼻祖是誰呢

武俠小說最早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司馬遷《史記·游俠列傳》。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的始祖。 梁羽生是舊派名士小說的始祖。 古龍是西方筆法寫武俠小說的始祖。 ...

3. 武俠小說在什麼時候興起的

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的發展經過了以下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約是民國時期(20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如《鷹爪王》、《風塵三俠》、《蜀山劍俠傳》等。
第二階段,也是興盛階段,時間大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主要是港台的武俠名家: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黃易、諸葛青雲、倪匡、卧龍生等等。他們掀起了武俠小說的高潮,也可以說是代表了這種小說的最高成就。經典名作如: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和《白發魔女傳》,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飛狐外傳》,古龍的《絕代雙驕》、《楚留香》、《小李飛刀》等等,不勝枚舉呀。
第三階段,也稱「新武俠」,興起於近幾年(21世紀),以大陸作家椴子、鳳歌、步非煙、施定柔等新生代寫作群體。其作品就不一一列舉了。

4. 武俠小說的起源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如果說先秦兩漢乃至魏晉志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構築了堅實的基礎,為之前奏;那麼唐傳奇在文學史上一領風騷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萌芽。
火葯沒有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周禮》中記: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的射與御,就是射箭、駕戰車揮刀槍作戰的。《漢書.藝文志》亦載「劍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稱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為基本技能,據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劉宋時,已有武術之稱。會武術的人,一方面進入朝廷的軍隊,成為職業軍人,這類人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會在浴血沙場的同時,求得功名富貴。
但總有一類人,就象現在的執政黨與在野黨一樣,對朝廷政治以及當權者有不同看法,在武術上的在野黨就是那些號稱俠客的人。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民間,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戰權貴、邪惡,扶危濟困,這也原本沒有錯,但也有因所謂重感情、講義氣而犯糊塗的時候,只為報恩或復仇,可以置國家法律與他人利益於不顧,這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當俠客們嘯聚山林,當起「綠林好漢」來「替天行道」,公然與當權者叫板時。這種行為,卻得到老百姓的擁戴,這同時也是俠植根人們心中,得到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如瓦崗寨的程咬金、秦叔寶等與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武松等。

摘自小說閱讀網

5. 什麼是武俠文學的源頭

武俠小說是小說的一種。武俠文學的源頭有兩方面,一是漢朝司馬遷《史記》中有關游俠、刺客的列傳,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如果說先秦兩漢至魏晉的志怪小說為武俠小說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武俠小說的前奏,那麼唐代傳奇在文學史上獨占鰲頭時,武俠小說即真正開始了萌芽。武俠小說在清代後期比較盛行,一般是章回體長篇小說。小說的主人公一般為俠客,內容主要寫的是行俠仗義,因此又被稱作俠義小說。故事中經常穿插武打場面,情節緊張,多表現為主人公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強權。但是這種行俠仗義的行為一般又和清官斷案結合在一起,讓俠客協助清官破案,除暴安良,因此又被稱為俠義公案小說或公案小說。如《三俠五義》、《施公案》、《彭公案》等,就是俠義公案小說的代表。這類作品多以情節取勝,整部小說的情節環環相扣,高潮迭起,語言風趣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但思想內容較差。 20世紀50年代以後,香港、台灣新派的武俠小說開始崛起,尤其是金庸的武 俠小說特別引人關注。金庸豐富的歷史知識與深厚的人生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對人物性格的准確把握、對故事情節的精彩描寫, 確有許多過人之處。新派武俠小說以金庸《射鵰英雄傳》、《鹿鼎記》、《神 雕俠侶》等為代表,廣受歡迎,引起理論界的重視。

6. 武俠小說起源

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的一大類別。「俠」這個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在《韓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至於武俠小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史記·游俠列傳》,是武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俠小說 當推漢代無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時期的武俠小說侈談鬼神,俠客也常用怪誕的手段來達到行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寶《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李寄》和陶淵明《搜神後記》中的《比丘尼》等。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把以武力挾持他人的人也歸之於「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周處》、《戴淵》等,為後世的武俠小說塑造性格復雜的俠客形象開了先河。唐代的武俠小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趨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虯髯客傳》、袁郊的《紅線》、裴鉶的《聶隱娘》、《昆侖奴》等。宋代武俠小說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於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喪國失地後思鄉之情的《俠婦人》,著重寫道教法術的《李勝》,講述盜賊機智狡黠的《我來也》等。明代文言武俠小說已處於低潮,但有一部短篇文言武俠小說集《劍俠傳》,采自唐、五代、宋的傳奇小說,多屬膾炙人口的精品。白話武俠小說自宋元話本開始 ,日趨興盛 ,明代短篇白話武俠小說散見於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中,代表作品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神偷寄興一枝梅俠盜慣行三昧錢》等。長篇白話武俠小說當推元末明初成書的《水滸傳》,是古代武俠小說的扛鼎之作。清代是武俠小說發展中的一個高峰 ,從內容上可以分為 4個流派:忠義盜俠型、武俠公案型、英雄兒女型、武俠神怪型。文言的有蒲松齡的短篇《小翠》、《嬌娜》、《聶小倩》等,白話的以天花藏主人編次的《濟公全傳》和唐芸洲編次的《七劍十三俠》為代表。《濟公傳》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武俠小說,主人公濟顛是一位亦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劇性人物,成為後世武俠小說中喜劇俠客形象的重要淵源。

7. 中國的武俠小說最早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咱們先來看看武俠小說起源在什麼時候。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是唐人傳奇中的《虯髯客傳》、《紅線》、《聶隱娘》、《昆侖奴》等古典文學作品,再往前與武俠能掛上鉤的就是漢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游俠列傳》了。 上面所說的是武俠小說的起源,大家都知道,小說是作為一種載體存在的,而武俠小說的載體就是「俠義精神」,那麼新的問題就引出來了,「俠義精神」起源於何時?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到墨子。 何也?我們不妨先來看墨子生存的背景,任何一種文化或者精神的產生,都與其生存的環境休戚相關。 墨子所處的正是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諸候爭霸,群雄並起,為了消除當時「國之與國相攻,家之與家相篡,人之與人相賊」的混亂局面,墨子提出了著名的「兼愛」、「非攻」思想,提倡要「愛人若愛其身」、「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等主張,創立了代表最低民眾利益的墨家學派,並身體立行,以身作則,奔走天下。 毛澤東說:「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子比孔子高明在何處? 有這樣一句話說孔子和墨子:「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是說孔子與墨子因濟世而奔走天下,一個連席子都沒睡暖,一個才生著火,煙囪剛冒煙就又要出發了,可見他們忙到了什麼程度,也足見聖人之風范。這里除卻儒墨兩家的思想不談,單從兩人游說天下這事而言,也有著巨大的區別。雖說兩人遊走於諸國其本意是相同的,都是為救民於水火,但孔子出行的排場和行頭絕對要比墨子來得隆重得多;墨子則不同,他提倡勤儉,一身粗衣,一雙草鞋,用現在的話說,比農民還土。但是,他每次出國,在進行「國際性談判」後,總能救回許多百姓的性命,這可是實打實的功績!先秦時期的諸子往往大多是光說不練的,而墨子則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 我這么說,並非想證明諸子中唯墨子為俠,非也。我講上面這些話,只為證實一點,墨子是俠義精神的倡導者和傳倡者。墨子說:「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這個「任」就是「俠」的意思,大意是說,俠,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使自己的作為有利於他人。 墨子生平幾次出國,以拯救蒼生為己任,為阻止楚國攻宋,他隻身犯險,穿一雙草鞋徒步行走十天十夜,終使一場干戈平息,使兩國百姓免於塗炭,誠可謂俠肝義膽,義薄雲天!他指出:「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說俠就是要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濟世而不顧自己的利益。他教導弟子,大多數人的利益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而顧大義(註:這里所說的「義」,是指「利」)。他說:「義,志以天下為芬。」要把天下百姓的利益看作是分內之事。 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俠義精神,這種精神世世代代影響著中華民族,並曾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激勵過無數仁人義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遙想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些不顧性命為民族存亡而奔走的人身上,難道看不出墨子為天下百姓奔走呼號的身影嗎? 至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墨子所說的「任」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俠」,他是名副其實的俠義精神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這就是中國的俠義精神,而墨子便是俠義精神的祖宗。後來出現的武俠小說其最根本的源頭就在於此

8. 中國武俠小說從什麼時候開始寫的

咱們先來看看武俠小說起源在什麼時候。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是唐人傳奇中的《虯髯客傳》、《紅線》、《聶隱娘》、《昆侖奴》等古典文學作品,再往前與武俠能掛上鉤的就是漢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游俠列傳》了。虧橋 上面所說的是武俠小說的起源,大家都知道,小說是作為一種載體存在的,而武俠小說的載體就是「俠義精神」,那麼新的問題就引出來了,「俠義精神」起源於何時?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說到墨子。 何也?我們不妨先來看墨子生存的背景,任何一種文化或者精神的產生,都與其生存的環境休戚相關。 墨子所處的正是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諸候爭霸,群雄並起,為了消除當時「國之與國相攻,家之與家相篡,人之與人相賊」的混亂局面,墨子提出了著名的「兼愛」、「非攻」思想,提倡要「愛人若愛其身」、「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等主張,創立了代表最低民眾利益的墨家學派,並身體立行,以身作則,奔走天下。 毛澤東說:「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子比孔子高明在何處? 有這樣一句話說孔子和墨子:「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是說孔子與墨子因濟世而奔走天下,一個連席子都沒睡暖,一個才生著火,煙囪剛冒煙就又要出發了,可見他們忙到了什麼程度,也足見聖人之風范。這里除卻正沖儒墨兩家的思想不談,單從兩人游說天下這事而言,也有著巨大的區別。雖舉空殲說兩人遊走於諸國其本意是相同的,都是為救民於水火,但孔子出行的排場和行頭絕對要比墨子來得隆重得多;墨子則不同,他提倡勤儉,一身粗衣,一雙草鞋,用現在的話說,比農民還土。但是,他每次出國,在進行「國際性談判」後,總能救回許多百姓的性命,這可是實打實的功績!先秦時期的諸子往往大多是光說不練的,而墨子則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諸如此類的例子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 我這么說,並非想證明諸子中唯墨子為俠,非也。我講上面這些話,只為證實一點,墨子是俠義精神的倡導者和傳倡者。墨子說:「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這個「任」就是「俠」的意思,大意是說,俠,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使自己的作為有利於他人。 墨子生平幾次出國,以拯救蒼生為己任,為阻止楚國攻宋,他隻身犯險,穿一雙草鞋徒步行走十天十夜,終使一場干戈平息,使兩國百姓免於塗炭,誠可謂俠肝義膽,義薄雲天!他指出:「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說俠就是要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濟世而不顧自己的利益。他教導弟子,大多數人的利益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而顧大義(註:這里所說的「義」,是指「利」)。他說:「義,志以天下為芬。」要把天下百姓的利益看作是分內之事。 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俠義精神,這種精神世世代代影響著中華民族,並曾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激勵過無數仁人義士。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遙想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些不顧性命為民族存亡而奔走的人身上,難道看不出墨子為天下百姓奔走呼號的身影嗎? 至此,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墨子所說的「任」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俠」,他是名副其實的俠義精神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這就是中國的俠義精神,而墨子便是俠義精神的祖宗。後來出現的武俠小說其最根本的源頭就在於此

9. 武俠小說的小說起源

武俠文學的源頭當有二:「一是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
火葯沒有發明之前,刀槍劍戟都被稱為冷兵器,在冷兵器時代,個人的武術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衛國,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貴,尤其是統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國古代教學,是文武並重的,《周禮》中記: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六藝中的射與御,就是射箭、駕戰車揮刀槍作戰的。《漢書·藝文志》亦載「劍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稱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為基本技能,據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劉宋時,已有武術之稱。會武術的人,一方面進入朝廷的軍隊,成為職業軍人,這類人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會在浴血沙場的同時,求得功名富貴。
但總有一類人,就像執政黨與在野黨一樣,對朝廷政治以及當權者有不同看法,在武術上的在野黨就是那些號稱俠客的人。他們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落民間,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戰權貴、邪惡,扶危濟困,這也原本沒有錯,但也有因所謂重感情、講義氣而犯糊塗的時候,只為報恩或復仇,可以置國家法律與他人利益於不顧,這就是韓非子說的:「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當俠客們嘯聚山林,當起「綠林好漢」來「替天行道」,公然與當權者叫板時。這種行為,卻得到老百姓的擁戴,這同時也是俠植根人們心中,得到人們喜愛的重要原因,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武松等。
最初的俠客多是獨立的,個人的行為,如《史記》中記載聶政以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這樣的人和事,在春秋戰國時期還不少,當時由於七國之間爭霸稱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國權貴們都爭相征賢納士,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當時的信陵君、平原君都養了好幾百甚至上千的這類「食客」,這也就給這類武士俠客們創造了生存條件,他們大多以俠義著稱,或為國,或為報主人之恩,充當刺客,甚至不惜捨生取義。這是封建時期的一大社會特點,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騎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與其類似。
這些俠義武士,歷朝歷代都有,他們那種大義凜然,扶危濟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強權,不畏殘暴的武俠精神,十分為人們所敬仰。這些武術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崗寨、水滸中的俠客們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當派武功都是實實在在的武術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這些派別,宏揚了武術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緒年間的大刀王五,以保鏢為業,被人稱為大俠,他與譚嗣同交厚,戊戌變法時,還主動要求保護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擊敗不可一世的洋武師,大長了國術威風。而這些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武俠與武俠故事,則為武俠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與土壤。
不過,另一類俠客就與許多武俠小說有些類似了,他們似乎總存在於事實與虛構之間,這也似乎很深地影響了後世武俠小說的產生與發展,他們總是帶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過分誇大了武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這種以超人形象出現,除暴安良的武俠,又恰好反映了人們的希冀和願望,這當中對後世武俠小說影響最深的有三個人物形象,那就是趙處女、紅線和昆侖奴。趙處女源自《吳越春秋》,紅線出自唐袁郊撰《甘澤謠》,昆侖奴則出自唐《傳奇》,歷史上,許多身懷絕技的武俠們常常願意退隱江湖,這是因為人心難測,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們也是如此,這種思想也影響了後世許多武俠的為人和武俠小說的創作。而從另一個角度講,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也使他們更願意潔身自好,不願意同流合污,這也是武俠們得到人們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時也是文人們一種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歷朝歷代有那麼多的文人願意記錄書寫創作這些武俠故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