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外國
㈠ 外國人對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大俠怎麼理解
這個可以說外國人的理解是和中國的想像是有不同的,俠,國外是沒有對應的單詞的。。
神馬蜘蛛俠、蝙蝠俠,雖然帶個俠字,但是跟中國的大俠沒有一毛錢關系,只是翻譯的問題,蜘蛛俠的英文是SPIDER MAN,直譯就是蜘蛛人,蝙蝠俠大體也是這樣,看起來名字太搓了,所以才譯成XXX俠。。
外國人可以說是完全不能理解中國的俠義精神,所以很有意思的事,金庸的小說英文譯名如下
The Book and the Sword - 書劍恩仇錄 ,翻譯過來就是 書和劍
2. Sword Stained with Royal Blood - 碧血劍 ,帶血的劍
3.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 - 射鵰英雄傳 ,神鵰英雄的傳說
4. Flying Fox of Snowy Mountain - 雪山飛狐 ,雪山上的飛狐
5. The 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 -神鵰俠侶 ,神鵰英雄的回歸
6. Other Tales of the Flying Fox - 飛狐外傳 飛,狐的其他傳說
7. Swordswoman Riding West on White Horse 白馬嘯西風, 女劍士騎著白馬
8. Blade-dance of the Two Lovers 鴛鴦刀, 兩個相愛人的刀舞
9.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re - 倚天屠龍記 ,天堂劍和龍刀
10. A Deadly Secret - 連城訣 ,一個死秘密
11. Demi-Gods and Semi-Devils - 天龍八部 ,民眾的神和民眾的魔
12. Ode to Gallantry -俠客行 勇敢的頌歌
13. The Smiling, Proud Wanderer - 笑傲江湖, 笑著流浪
14.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 鹿鼎記,鹿和鼎
15. Sword of the Yue Maiden -越女劍 越女的劍
直譯回來,原來的意味沒了,因為很多名字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對應單詞翻譯,所以可見中西文化在這方面有很多區別,至於外國人會不會把俠當成他們心目中的騎士。。
答案是肯定不會,騎士和大俠最大的區別就是,騎士是有實權的,而大俠除了武功高,人家或許會給你面子。
西方的騎士其實就是他們的統治階級,相當於我國的官吏。。。
㈡ 國外有武俠小說嗎
國外並沒有武俠藝術
在歐洲是騎士小說和游俠小說 比如《羅賓漢》
日本和中國的相似 有武士小說和忍者類的~~
㈢ 外國有武俠小說嗎如果有,有人知道有哪些嗎
中國人在餘暇的時候讀武俠小說,外國人很早就不看騎士小說,而是去讀偵探故事。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偵探小說就是相當於他們的武俠小說,一樣是虛構的故事,一樣有不死的英雄。不過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我上大學時很流行阿加莎.克里斯蒂,出了一大排小冊子,每本前面還有三毛寫的序。我猜我當時全部都讀完了,但現在連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唯一記得她的作品只有兩部,《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一人一刀的設計非常精彩。還有一部我不記得名字了,只記得考古學家從樓上扔石臼下來,砸爛了自己老婆的頭。說實話,我不喜歡阿加莎的作品,太有風度,太過優雅,給想像力造成了壓力。兩周前,我得到了四本馬伊·舍瓦爾和佩爾·瓦勒的貝克系列,除了《大笑的警察》之外,其它的作品都很一般。而且讀起來很累,看偵探小說本身是消閑,用來殺時間,而不是自殺。作者夫婦描寫瑞典社會黑暗面的寫實主義風格尤其讓我反感,它使得偵探小說變成了某種歷史資料,讀來沉重無比。作者有社會責任感是好事,但是作為讀者我對這種崇高敬而遠之。在我看來,下班倒在床上翻看一本偵探小說,作者必須用作品取悅我。如果要想揭示更深刻的主題,不妨寫學術專著,我會在台燈下邊作筆記邊慢慢翻看。讀完四本貝克系列,我對瑞典高福利社會背後的瘡疤有了新的認識,對瑞典1960-1970年代的社會思潮變遷有了認知,但是我一點都不高興。本周換了一套邁克爾.康奈利的作品,讓我很是愉快。其中兩本300多頁的小說我一通宵全部看完,實在是沒有辦法放手。貝克系列我不因為沒有看完全系列十本而感覺遺憾,但是邁克爾.康奈利的作品卻讓我覺得意猶未盡,希望得到全套。在我讀過的四本書里,《黑色回聲》和《混凝土裡的金發女郎》屬於哈里.博斯系列,《血型拼圖》是單獨的偵探故事並被伊斯特.克林伍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編為電影,《犯罪一線》則是非虛構類作品,搜集了作者在記者生涯中報道的各種真實罪案。邁克爾.康奈利是暢銷書作家,作品更注重娛樂性,所以讀起來很是精彩。但是我也很清楚地知道,邁克爾.康奈利佔了身份上的便宜,因為他是美國人。對於我這樣經常觀看好萊塢警匪片的人來說,可能接受他的作品更為容易,因為作品的文化背景我非常熟悉。尤其是看過《NYPD BLUE》和《CSI》以後,閱讀他的小說有種親切感,而且還會覺得很真實。邁克爾.康奈利的小說里無一例外的都有一段愛情故事,這一點很特別,也讓小說變得更好看。唯一的缺陷是這些愛情故事都有雷同的模式,而且女主角都會陷入罪案之中,成為警探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不過,除了這一點之外,價格因素也不容忽視。這套書每本平均售價是35元,娛樂消費從來都那麼昂貴。流連 Says: 七月 5th, 2007 at 6:24 下午 最近在看CONAN也有點興趣哦======================《血型拼圖》是單獨的偵探故事並被伊斯特.克林伍德改編為電影應該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吧miao Says: 七月 6th, 2007 at 12:11 下午 最喜歡看菜頭介紹書.
補充:
《狼人傳說》《哈利·波特》《曙光之城》《多重人格偵探》
補充:
《消失的地平線》. 《天藍色的彼岸》.《可愛的骨頭》.《時間旅行者的妻子》
㈣ 外國有沒有古代小說和武俠小說的說法
,,沒有,,外國基本不寫這些好嗎
㈤ 有什麼好看的小說 外國武俠小說
中國人在餘暇的時候讀武俠小說,外國人很早就不看騎士小說,而是去讀偵探故事。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偵探小說就是相當於他們的武俠小說,一樣是虛構的故事,一樣有不死的英雄。不過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我上大學時很流行阿加莎.克里斯蒂,出了一大排小冊子,每本前面還有三毛寫的序。我猜我當時全部都讀完了,但現在連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唯一記得她的作品只有兩部,《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一人一刀的設計非常精彩。還有一部我不記得名字了,只記得考古學家從樓上扔石臼下來,砸爛了自己老婆的頭。說實話,我不喜歡阿加莎的作品,太有風度,太過優雅,給想像力造成了壓力。
兩周前,我得到了四本馬伊·舍瓦爾和佩爾·瓦勒的貝克系列,除了《大笑的警察》之外,其它的作品都很一般。而且讀起來很累,看偵探小說本身是消閑,用來殺時間,而不是自殺。作者夫婦描寫瑞典社會黑暗面的寫實主義風格尤其讓我反感,它使得偵探小說變成了某種歷史資料,讀來沉重無比。作者有社會責任感是好事,但是作為讀者我對這種崇高敬而遠之。在我看來,下班倒在床上翻看一本偵探小說,作者必須用作品取悅我。如果要想揭示更深刻的主題,不妨寫學術專著,我會在台燈下邊作筆記邊慢慢翻看。讀完四本貝克系列,我對瑞典高福利社會背後的瘡疤有了新的認識,對瑞典1960-1970年代的社會思潮變遷有了認知,但是我一點都不高興。
本周換了一套邁克爾.康奈利的作品,讓我很是愉快。其中兩本300多頁的小說我一通宵全部看完,實在是沒有辦法放手。貝克系列我不因為沒有看完全系列十本而感覺遺憾,但是邁克爾.康奈利的作品卻讓我覺得意猶未盡,希望得到全套。在我讀過的四本書里,《黑色回聲》和《混凝土裡的金發女郎》屬於哈里.博斯系列,《血型拼圖》是單獨的偵探故事並被伊斯特.克林伍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編為電影,《犯罪一線》則是非虛構類作品,搜集了作者在記者生涯中報道的各種真實罪案。
邁克爾.康奈利是暢銷書作家,作品更注重娛樂性,所以讀起來很是精彩。但是我也很清楚地知道,邁克爾.康奈利佔了身份上的便宜,因為他是美國人。對於我這樣經常觀看好萊塢警匪片的人來說,可能接受他的作品更為容易,因為作品的文化背景我非常熟悉。尤其是看過《NYPD
BLUE》和《CSI》以後,閱讀他的小說有種親切感,而且還會覺得很真實。
邁克爾.康奈利的小說里無一例外的都有一段愛情故事,這一點很特別,也讓小說變得更好看。唯一的缺陷是這些愛情故事都有雷同的模式,而且女主角都會陷入罪案之中,成為警探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不過,除了這一點之外,價格因素也不容忽視。這套書每本平均售價是35元,娛樂消費從來都那麼昂貴。
流連
Says:
七月
5th,
2007
at
6:24
下午
最近在看CONAN
也有點興趣哦
======================
《血型拼圖》是單獨的偵探故事並被伊斯特.克林伍德改編為電影
應該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吧
miao
Says:
七月
6th,
2007
at
12:11
下午
最喜歡看菜頭介紹書.
㈥ 武俠小知識
1. 求中國武俠小說知識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
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鋒敬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陸耐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銀悉慎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2. 金庸小知識.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浙江海寧人,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3. 關於武俠故事的一點常識
在武俠世界中,會武功的中毒後通常第一反應是護住心脈,具體是怎麼護的咱也不知道,大概是點穴一類的,然後就昏過去了。
這之後要有人來幫他解毒,解毒的方式通常有四種:第一,有同伴幫他找到了解葯。第二,有一個內功深厚的人耗盡畢生功力幫他把毒逼出來。
第三,有一個人,通常是漂亮的妹子,用嘴在中了毒鏢等等或毒蛇咬過的地方把毒吸出來,隨後妹子掛掉了。中毒的男主醒來後得知是自己心愛的妹子因幫自己吸毒而死,男主暴走,把敵人全部殺光。
第四,中毒之人體制奇特或者是練了什麼內功,有自己解毒的功效,昏迷一段時間後自己就醒了,醒來後發現自己不僅毒解了,而且功力大增。
4.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盪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葯》:「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葯》:「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葯》「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5. 寫武俠小說應掌握哪些基本知識呢
個人感覺武俠小說現在市場不太好,要寫好,必須立新,但是大方針不應該有錯,主人公不能黑白不分,但是情節不能落俗,人物要變,至於基本知識,只要寫書難免要對各種方面的知識都要留意,因為武俠小說不能只局限於對武俠那個小世界進行描述,比如你可以像金庸一樣,把虛構的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里寫,那樣應該效果更好。
這樣一來你就需要對那一段歷史有所了解。所以應該沒有特意的下載入門知識,你寫到什麼,不太了解,就要去查。
當然你可以多讀些古詩,會對你給書中的人物起名字有好處。
6. 寫武俠小說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識
天花 麻風 難產 不孕 治好的話 都是可以在古代讓醫生出名的病
當然 還有給皇帝什麼的治病也很容易紅
扁鵲曾經起死回生 路過一個國家看到在辦喪事 隨口問了一下 知道情況後 說可以讓死去的人復活 也是可以用在小說裡面的好題材
還有診脈
經絡
要寫醫生的話
你要了解的中國文化太多了
真的很難耶
建議參考黃帝內經 道教養生 易筋經 ……
還要多知道古代神醫的故事
祝你成功
7. 求中國武俠小說知識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8. 金庸武俠知識大比拼
1、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分別有哪幾式(總訣式、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氣式)
2、桃谷六仙分別是(桃根仙、桃干仙、桃枝仙、桃葉仙、桃花仙、桃實仙)
3、東邪黃葯師的徒弟分別是(陳玄風、梅超風、陸乘風、曲靈風、武眠風、馮默風、)
4、恆山派的五大戒律是(一戒犯上忤逆,二戒同門相殘,三戒妄殺無辜,四戒持身不正,五戒結交姦邪 )
5、金庸先生寫了( 15)部小說,第一部是(《書劍恩仇錄》 ),最後一部是(《鹿鼎記》 )
6、五嶽劍派分別是(泰山)派、(衡山 )派、(華山 )派、(恆山 )派、(嵩山 )派
掌門人是(左冷禪)、(岳不群)、(定頭師太)、(莫大)、(天門道人)
7、全真七子分別是(馬玉、譚長真、劉長生、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8、武當七俠分別是(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亭、莫聲谷 )
10、段正淳有幾位情人(5位(除妻子刀白鳳外) )分別是(段譽的母親刀白鳳、木婉清的母親秦紅棉、鍾靈的母親甘寶寶、阿紫和阿朱的母親阮星竹、王語嫣的母親王夫人、 *** 貨色康敏 )
㈦ 國外為什麼不流行武俠小說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啊,為什麼外國人沒有流行武俠小說呢。武俠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導致的一個結果,他需要在中國文化的這個土壤里生長才行。而外國並沒有中國的文化土壤,怎麼可能會流行武俠小說呢?
阻礙外國人對中國武俠的了解和認識的一大障礙就是語言問題。很多武俠小說,包括一些特別優秀的武俠小說,並沒有人去把它翻譯成英文,或者其他的語言,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的老外根本就沒有機會去閱讀中國的武俠小說。
㈧ 中國有武俠類小說比如金庸 梁羽生 李涼,那外國的武俠小說又有什麼
外國沒有武俠,武俠是中國的,是無數年來積淀的文化集萃,外國有的只是黑幫吧!黑幫斗毆,槍戰等等。還有的就是什麼騎士的擊劍,也算是外國的,別的就是在小說里寫的吸血鬼,狼人什麼的了,再就是魔法斗氣等等!
㈨ 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俠小說有多少部被翻譯成外文了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和「金庸作品集序」)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括弧內為該書開始創作年份):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頂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金庸封筆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歷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並結集出版。
每一次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改變,引來不少回響。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別授權於廣州的廣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於2002年11月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台灣的遠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外文翻譯版本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寫於一九五五年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其英文版的書名為《The Book & The Sword》(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文版為兩卷本,英文版節譯成一卷,譯者Graham Earnshaw為英文雜志的主編,他花了十年時間翻譯此書,最後由知名漢學家閔福德(John Minford)夫婦加以審訂。香港傳媒在報道這則消息時,對審訂者不予聞問,是一大缺失,因為這才是本書質量最大保證的關鍵。
閔福德曾與他的老師霍克斯(David Hawks)一起翻譯過全套一百二十四回《紅樓夢》,被視為有關《紅樓夢》英譯的最佳版本。閔福德早年也曾與霍克斯合譯過《鹿鼎記》兩個章節(為配合查先生一九九四年赴澳洲參加作家節而出版的),其後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翻譯學系教授兼翻譯研究中文主任。在這期間,他組織翻譯三卷本的英譯本《鹿鼎記》(中文版為五卷本,英譯本是縮譯本),於一九九九年出版第一卷,二〇〇二年出齊。現下,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本不多,較早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一九九三年出版的《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Mountain)。
武俠小說與東方文化較接近,所以在韓、日及東南亞特別受到歡迎。西方讀者對武俠小說有一個接受過程。但是,近年金庸小說已逐漸為西方讀者所接受。金庸的法譯本《射鵰英雄傳》於去年在巴黎出版,基本是全譯本,出版者為友豐書店。書店老闆潘立輝先生大約在十年前他已表示要出版一部規范的法文版金庸武俠小說。他早年在金邊讀到過法文版金庸武俠小說(因柬埔寨曾長期被法國統治,柬人懂法文很多),譯文粗鄙不堪,多不合語法。五年前潘先生特地跑來香港,要我介紹認識金庸先生,並且親自向金庸表達把其作品譯成法文的決心。由於法國人對金庸武俠小說認識不多,潘先生不敢貿然造次,他特地向法國文教部預先申請了一筆出版基金,然後請法國翻譯家翻譯,其間大抵花了五年時間,終於成功出版法文版《射鵰英雄傳》,書出版後,很快地獲得法國總統希拉克和法國文教部頒給的嘉獎狀,據說希拉克及法國政府的官員在拜讀後,無不稱許。
東南亞讀者,則遠在七十年代已為金庸作品所吸引,這個地區已先後出版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馬來文等文字,一九九五年出版了星、馬簡體字本,其餘文種均是盜譯,流傳廣泛。韓文版的金庸武俠小說在八十年代末已大行其道,共有十二家韓國出版社盜譯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直到去年,金庸才正式授權韓國出版社出版他的外文版作品。
金庸小說日文版則是由日本最具規模的德間出版社出版。我於一九九六年四月陪金庸先生到日本簽合約。德間出版社的老闆德間康快先生擁有包括電影、出版、報紙等綜合大企業。他們當時決定斥巨資出版《金庸全集》,組織了日本一批漢學家進行翻譯。第一部《書劍恩仇錄》日文文庫版是於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其後陸續出版了金庸小說的日文版全集,並且已多次再版了。
以色列的漢學家夏維明,在一九九八年台北「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表示,自從以色列文版的金庸作品出版後,以色列的大學生都是很喜歡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的。
毋庸置疑,金庸武俠小說正走向世界,愈來愈受到外國讀者的歡迎。
日文版:
《書劍恩仇錄》(全4卷、原名:書劍恩仇錄、譯:岡崎由美)
《碧血剣》(全3卷、原名:碧血劍、監修:岡崎由美、譯:小島早依)
《秘曲 笑傲江湖》(全7卷、原名:笑傲江湖、監修:岡崎由美、譯:小島瑞紀)
《雪山飛狐》(全1卷、原名:雪山飛狐、監修:岡崎由美、譯:林久之)
《射鵰英雄伝》(全5卷、原名:射鵰英雄傳、監修:岡崎由美、譯:金海南)
《連城訣》(全2卷、原名:連城訣、監修:岡崎由美、譯:阿部敦子)
《神鵰劍俠》(全5卷、原名:神鵰俠侶、訳:岡崎由美・松田京子)
《倚天屠龍記》(全5卷、原名:倚天屠龍記、監修:岡崎由美、譯:林久之・阿部敦子)
《越女劍》(全1卷、原名: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監修:岡崎由美、譯:林久之・伊藤未央)
《飛狐外伝》(全3卷、原名:飛狐外傳、監修:岡崎由美、譯:阿部敦子)
《天龍八部》(全8卷、原名:天龍八部、監修:岡崎由美、譯:土屋文子)最近金庸先生對天龍八部作了修改.
《鹿鼎記》(全8卷、原名:鹿鼎記、譯:岡崎由美・小島瑞紀)
英文版:
The Book and the Sword(《書劍恩仇錄》,全一冊)牛津大學出版社,譯:恩沙(Graham Earnshaw);監修:閔福德(John Minford)、Rachel May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記》,3冊))牛津大學出版社,譯:閔福德(John Minford)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射鵰英雄傳》)已停止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飛狐》,全一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譯:莫錦屏(Olivia Mok)
被他人抄襲
20世紀80年代時,曾有人以「鏞公」為筆名著書《射鵰前傳》、《神鵰前傳》之類的作品,無論包裝和印製都與金庸的作品集極為相似。在香港部分租售舊小說的書店中仍然存在。在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抄襲的作品,不但書名類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類似,如「全庸」、「金康」、「金庸新」「高庸」等。
[編輯本段]【其他作品】
《三劍樓隨筆》(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合著)
《袁崇煥評傳》(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學術性著作,收錄在《碧血劍》中)
《三十三劍客圖》(又名《卅三劍客圖》)
《金庸散文集》
《月雲》(略帶有自傳性質的短篇小說)
約兩萬篇社論,如《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火速!救命!——請立刻組織搶救對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來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是《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另外,還有《韋小寶這小傢伙》、《一國兩制和自由人權》等諸多文學評論、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講稿。
[編輯本段]【金學研究】
由於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筆撰寫感想、書評,於是就有了「金學」一詞。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有高攀鑽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
而最先研究金庸小說,倪匡第一人。當台灣「遠景」取得金庸小說版權後,出版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編的「金學研究叢書」,由旗下著名作家分別評論金庸小說,分別有五集《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羅龍治、林燕妮、翁靈文、杜南發等)、楊興安的《漫談金庸筆下世界》及《續談金庸筆下世界》、溫瑞安的《談笑傲江湖》、《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及《天龍八部欣賞舉隅》、《情之探索與神鵰俠侶》(陳沛然)、《讀金庸偶得》(舒國治)、《金庸的武俠世界》(蘇墱基)、《話說金庸》(潘國森)及《通宵達旦讀金庸》(薛興國)等,其中倪匡寫的《我看金庸小說》大受歡迎,一看再看直到五看才告一段落。期間「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談金庸的叢書,當時任職《明報》督印人的吳靄儀亦寫了《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及《金庸小說的情》,楊興安的《金庸筆下世界》。當金庸小說在內地正式授權出版後,「金庸小說研究」更為熱鬧,除小說內容、人物、歷史背景以至武功招式及飲食菜譜等,不一而足。其中比較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更是研究的重點。現時只有陳墨和潘國森依然經常評論金庸小說。金庸
金學研究書目/篇目
學術類:
嚴家炎 《金庸小說論稿》
陳平原 《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俠小說的出路》
馮其庸 《讀金庸》
朱寧嘉 《金庸武俠小說對文化傳承的創意》
普及類:
孔慶東 《笑書神俠》、《醉眼看金庸》、《金庸俠語》、《孔慶東品讀金庸俠語》
倪匡 《我看金庸小說》《再看金庸小說》《三看金庸小說》《四看金庸小說》《五看金庸小說》(下半部為陳沛然所著)
《文學金庸》《人論金庸》
吳靄儀 《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的情》
楊興安 《金庸筆下世界》、《金庸小說十談》
項庄 《金庸小說評彈》
合著 《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輯)
閆大衛 《班門弄斧-給金庸小說挑點毛病》
林燕妮/倪匡/蔡瀾 《金庸筆下的男女》《金庸筆下的人生》
陳墨 《金庸小說情愛論》《金庸小說之謎》《金庸小說賞析》等系列
施愛東 《點評金庸》
王海鴻/張曉燕 《破譯金庸寓言》
曹正文 《金庸小說人物譜》
第一本金庸傳記
冷夏(香港) 《金庸傳》,95年內地出版時改名為《文壇俠聖-金庸傳》
㈩ 有什麼好看的小說 外國武俠小說
中國人在餘暇的時候讀武俠小說,外國人很早就不看騎士小說,而是去讀偵探故事。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偵探小說就是相當於他們的武俠小說,一樣是虛構的故事,一樣有不死的英雄。不過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我上大學時很流行阿加莎.克里斯蒂,出了一大排小冊子,每本前面還有三毛寫的序。我猜我當時全部都讀完了,但現在連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唯一記得她的作品只有兩部,《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一人一刀的設計非常精彩。還有一部我不記得名字了,只記得考古學家從樓上扔石臼下來,砸爛了自己老婆的頭。說實話,我不喜歡阿加莎的作品,太有風度,太過優雅,給想像力造成了壓力。
兩周前,我得到了四本馬伊·舍瓦爾和佩爾·瓦勒的貝克系列,除了《大笑的警察》之外,其它的作品都很一般。而且讀起來很累,看偵探小說本身是消閑,用來殺時間,而不是自殺。作者夫婦描寫瑞典社會黑暗面的寫實主義風格尤其讓我反感,它使得偵探小說變成了某種歷史資料,讀來沉重無比。作者有社會責任感是好事,但是作為讀者我對這種崇高敬而遠之。在我看來,下班倒在床上翻看一本偵探小說,作者必須用作品取悅我。如果要想揭示更深刻的主題,不妨寫學術專著,我會在台燈下邊作筆記邊慢慢翻看。讀完四本貝克系列,我對瑞典高福利社會背後的瘡疤有了新的認識,對瑞典1960-1970年代的社會思潮變遷有了認知,但是我一點都不高興。
本周換了一套邁克爾.康奈利的作品,讓我很是愉快。其中兩本300多頁的小說我一通宵全部看完,實在是沒有辦法放手。貝克系列我不因為沒有看完全系列十本而感覺遺憾,但是邁克爾.康奈利的作品卻讓我覺得意猶未盡,希望得到全套。在我讀過的四本書里,《黑色回聲》和《混凝土裡的金發女郎》屬於哈里.博斯系列,《血型拼圖》是單獨的偵探故事並被伊斯特.克林伍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編為電影,《犯罪一線》則是非虛構類作品,搜集了作者在記者生涯中報道的各種真實罪案。
邁克爾.康奈利是暢銷書作家,作品更注重娛樂性,所以讀起來很是精彩。但是我也很清楚地知道,邁克爾.康奈利佔了身份上的便宜,因為他是美國人。對於我這樣經常觀看好萊塢警匪片的人來說,可能接受他的作品更為容易,因為作品的文化背景我非常熟悉。尤其是看過《NYPD BLUE》和《CSI》以後,閱讀他的小說有種親切感,而且還會覺得很真實。
邁克爾.康奈利的小說里無一例外的都有一段愛情故事,這一點很特別,也讓小說變得更好看。唯一的缺陷是這些愛情故事都有雷同的模式,而且女主角都會陷入罪案之中,成為警探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不過,除了這一點之外,價格因素也不容忽視。這套書每本平均售價是35元,娛樂消費從來都那麼昂貴。
流連 Says:
七月 5th, 2007 at 6:24 下午
最近在看CONAN
也有點興趣哦
======================
《血型拼圖》是單獨的偵探故事並被伊斯特.克林伍德改編為電影
應該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吧
miao Says:
七月 6th, 2007 at 12:11 下午
最喜歡看菜頭介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