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傳奇和中國武俠小說區別
① 東西方古典小說的區別
東西方最初的小說,是與歷史緊密相連的,是作為史料的補充記載事件的。中國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漢代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西方古巴比倫的《吉加美士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等都屬於這一類小說,這類小說已具有小說講求虛構的特點,但仍不是文人的創作,是直接從民間搜集記錄下來的,所以這類小說情節比較簡單,文筆比較粗糙。班固所說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造」是對這類小說准確、形象的評價。
中國的小說是到唐代才脫離歷史記錄而成為文學創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開闊,這時傳奇應運而生,李朝威的《柳毅傳》、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造而成的。唐代小說多為虛構想像而講求文采,不僅僅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小說也並沒停止。傳奇小說到宋代就逐漸衰落了,隨之而興起的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這類小說是文人採用民間創作而再創作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有明顯的說書人的語言風格。由這里再發展,便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而不再加民間的東西來加工了,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開辟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現實主義文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後的《紅樓夢》更是把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推到了頂峰。「五四」以後,中國小說家開始借鑒西方小說的寫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條新路。
西方小說,則是在「文藝復興」後快速的發展、成熟起來的。中世紀的西方小說發展近乎停滯,14世紀末的「文藝復興」推翻了教會對文學的控制後,15世紀末西方出現了提倡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以描寫現實生活和刻畫各階層的人物形象為內容的人文主義小說,這類小說是為配合當時歐洲反封建而產生的,同時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說以記敘凡人凡事為主的基調。義大利 伽丘的《十日談》,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隨之出現是古典主義小說,其主張用典雅的民族規范語言去寫作,這種小說在17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完備。代表作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義小說的的興起使西方小說語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紀開始流行以宣傳科學知識,啟蒙大眾意識為目的的啟蒙主義小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德國歌德的《浮士德》,英國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等,這類小說的出現是為了給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大造輿論。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現實主義小說和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交替占據小說領域的主導地位。浪漫主義小說如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富於想像、構思奇特、語言奔放、感情熾烈。現實小說則著力反映生活的本質,描繪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現象,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都德為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家。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著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深刻批判現實的罪惡,法國巴爾扎克和莫泊桑,英國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國的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國的馬克·吐溫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屬於這一類。時值今日,這三類小說仍是西方文壇最主要的三類小說。
東西方小說發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說的特點
除了小說的基本特點外,中西方小說還具有如下各自的特點:
1、中國傳統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單一,少變化,缺乏主體感。西方小說則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強調挖掘人物內心的潛意識,善於寫出豐滿、變化、主體感強的人物性格。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只有通過人物的對話及動作引出矛盾沖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軌前的一系列矛盾卻只用他的心理描寫就能夠表達清楚;林黛玉在吟詩作對中表現她的才氣,而保爾用內心獨白表明他的理想;張飛只具有忠勇這一性格特點,但簡·愛的性格卻是由勇敢、堅強、熱情、善良等許多性格揉和而成的。總之,在人物描寫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國小說較之西方小說情節更加曲折,故事更為完整。情節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國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就具有曲折生動的特點。唐傳奇中許多名篇的布局,異常宏偉,嚴謹而巧妙,故事情節發展富於戲劇性。明清的長篇小說內容參差錯落,波瀾起伏,錯落有致,結構縝密,渾然一體。如《紅樓夢》,處處設伏,回回轉折,寫盡賈府故事。西方於情節方面出眾的作品雖也不少,但終不能與中國小說相比較。
3、中國小說語言簡練生動,西方小說內容豐富翔實。中國小說吸收了民間藝人語言,同時繼承了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常常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說中包含著作者廣博知識,涉及社會許多方面,因而內容豐富翔實,人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領域的知識。恩格斯就曾說過他在巴爾扎克小說中獲得有關的19世紀法國國內的狀況比他從任何報告中獲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說有這樣不同的特點,也與中西方的美學觀念不同有一定關系。
4、中西方小說都曾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封建文化使得中國小說發展極為艱難,明清人士更以寫小說為恥辱,以致許多偉大的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無法保障,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說在幾乎整個中世紀中發展極端緩慢,許多有才華文學家被迫為教會服務,寫一些宗教性質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說未來的發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開始系統的認識對方,中西方小說的優點也不斷地被對方借鑒。當然,由於歷史原因,中方借鑒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說家們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兩方小說中的藝術魅力,雖然語言的不同對相互的藝術鑒賞有一定的影響,但美是相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西方小說藝術最終會取長補短,融為一體,共同發展,到達新的藝術高峰。
②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武俠小說之中道,自由出入於有無之際。有者,小說結構完備嚴整,內涵博大精深是也;無者,小說文勢無拘無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總體來看,十四部作品以《書劍恩仇錄》為宗本,一出手就顯大家風范,此為金庸武俠小說之基,太極是也。由此生發相反相成之兩儀: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兩書勢分正奇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珠聯璧合,猶如兩儀劍法,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雙劍合璧,乃歸於倚天屠龍記,又一太極也。由此又生發兩儀: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經典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天龍八部堪稱至法、至正、全有,包羅萬象,武俠中之哲學;笑傲江湖堪稱無法、至奇、妙無,隨意揮灑,武俠中之詩。至法無法,至正至奇,全有妙無,哲學就是詩,所以兩者自然融歸於鹿鼎記,渾然天成,透徹圓融。如果按照獨孤求敗一生在劍道上達到的不同境界來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則書劍恩仇錄是剛開始練劍,射鵰英雄傳是青鋒寶劍,神鵰俠侶是紫薇軟劍,倚天屠龍記是玄鐵重劍,天龍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對應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俠小說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俠,鹿鼎記則是無劍境界。
與此對應,金庸武俠小說之俠客也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發展系列:陳家洛是第一個俠客的化身,但其內涵主要還是在民族主義的維度中展開。之後,郭靖和楊過在互補的意義上比較充分的展開俠客的內涵:郭靖是集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楊過是個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郭靖和楊過身上所體現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理想已經開始超越民族主義的范疇而提升到人類主義的境界。郭靖是正統意義上的大俠,楊過則是反正統意義上的大俠,但正反一體,兩者都是至情至性者無別。兩者的內涵在張無忌身上得到融合。張無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將正反兩種意義的大俠化為一體。通過張無忌,金庸將大俠的理想境界建立於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見精純。此後,俠客的內涵最為典型的在喬鋒和令狐沖身上得以展示,兩人分別是郭靖和楊過的更高意義、更為自由的發展階段:喬鋒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無名老僧稱贊他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薩心腸」,「大仁大義」,這一點與郭靖毫無二致,但金庸通過喬鋒乃至江湖眾生相的深刻刻畫,將武俠小說的境界提升到了對整個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高度。天龍八部就如一部佛學的史詩,飽含著悲天憫人的偉大精神。天龍八部事實上是經典武俠小說真正的顛峰,雖然笑傲江湖更為飄逸自在,鹿鼎記更為透徹圓融,但都不如天龍八部博大精深——物極必反,從笑傲江湖開始逐步走向反武俠,直至鹿鼎記成為非武俠。令狐沖則更能體現對於個性自由的自覺追求和人自身命運的自主把握。楊過和令狐沖都是堅持自己個性自由的典範,但與楊過相比,令狐沖大原則把持得住,而小節則無可無不可,很好的統一了順應世俗和堅持自己個性的矛盾。令狐沖代表了俠客個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俠之意義至此而極,故到最後一部作品,主人公成為非俠韋小寶和康熙大帝。雖然是非俠,實際上是對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說非俠首先徹底的、比俠客本身還要更好的實現了俠客的理想追求。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俠的標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和造福蒼生而言,則康熙乃至歷代聖王勵精圖治,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俠。比之於聖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說微不足道,如此說,可謂至俠無武也[天龍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風流,鹿鼎記是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天龍八部是盛唐氣象,笑傲江湖是魏晉風度,鹿鼎記是生活本色]。所以武俠小說乃至於俠客的理想本身就終結了。
簡單總結一下,金庸從民族主義(書劍恩仇錄)寫到人類主義(從射鵰英雄傳到最後都是,但逐步深化),從人的命運(天龍八部)寫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後歸結到最凡俗的非武俠、生活、歷史本身,表明了一個最為簡單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義只能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或建立,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又是徹底的浪漫主義或理想主義。金庸為什麼到鹿鼎記就封筆了?因為他已經無武了,其實如果聯繫到金庸以後改而寫歷史小說的話,我們會說,金庸的封筆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其實也無所謂終結不終結,起點不起點的,隨緣任運,到什麼境界干什麼事而已。
③ 中西文學比較之武俠小說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是中國俠義小說的主流。
而西方武俠小說多屬於騎士文化,重名譽講身份,效忠於皇室於教廷,立足於個人榮辱,以得到統治階層的賞賜為榮譽。為個人的「譽」往往不惜生死,對辱及自己名譽的對象常常以決斗方式解決。
而中國的俠士卻不在廟堂還在草莽,講究一個「義」字,義之所趨,百死不悔。大概「義」就是東方「俠」的最早詮釋。
中國武俠小說源遠流長,談武俠小說不得不先談「俠客」,俠客起源於春秋戰國的「士」,當中有刺客,有門客,如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等,講究「士為知己者死」,最早也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中國歷史的發展向來是一治一亂,因此後來的俠客常常和統治階層對立,往往藉助於宗教形式,或在民間,或聚嘯山林。如黃巾軍、白蓮教等,受到統治者的鎮壓。另外,中國的俠士還擔負著抵禦外侮的重任。
因此,中國的武俠小說俠客的形象由最初單純的「除暴安良」發展成為「劫富濟貧」,參與到財富的再分配,深深體現著廣大民眾的願望。
中國武俠小說分儒墨道三俠,和神話傳說有密切關系。最早於《史記》中《刺客列傳》的記載,由唐宋的傳奇小說加以發展,如《聶隱娘》《虯髯客》等,至明清發展到第一個高峰,代表作是《水滸傳》和《三俠五義》。再到民國時期,武俠小說繁榮昌盛,如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劉白羽的《十二金錢鏢》,現代的金古梁溫應該都知道,就不多說了。這一時期是新派武俠小說,賦予了它新的精神內涵。
西方的騎士小說最出名的當是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後來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皇室和教廷逐步沒落,附庸於這一階級的騎士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於是一部反騎士的小說《唐吉可德》應運而生。可以說西方的武俠小說輝煌於中世紀的封建時期,失去了土壤很難發展。
④ 中國武俠小說和西方武俠小說比較
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金庸的書很理想化,古龍的很現實,梁羽生的很耐讀,溫瑞安的很經典!這四個人,是中國的武俠棟梁!其中,古龍的很有特性
⑤ 現代武俠小說和古代武俠小說的差別
古代武俠小說是指三俠五義那種嗎?如果是的,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古代武俠小說比較短篇一點,往往是通過一個人物的數個故事展現人物的英勇
而現代武俠小說比較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畫或者場景氣氛的渲染(給人感覺是這樣的,或許這也是因為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區別導致的吧)
2.古代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是一味的正面形象,而現代武俠中,許多主人公沒辦法很單純的給他們定性
3.(這一點對我很重要)現代武俠中就算沒有以主人公的情感為一條主線,動人的愛情至少也是花邊,古代武俠中好像沒有吧~
暫時只想到這幾點,想到了再補充吧
⑥ 武俠小知識
1. 求中國武俠小說知識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
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鋒敬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
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陸耐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銀悉慎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2. 金庸小知識.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浙江海寧人,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3. 關於武俠故事的一點常識
在武俠世界中,會武功的中毒後通常第一反應是護住心脈,具體是怎麼護的咱也不知道,大概是點穴一類的,然後就昏過去了。
這之後要有人來幫他解毒,解毒的方式通常有四種:第一,有同伴幫他找到了解葯。第二,有一個內功深厚的人耗盡畢生功力幫他把毒逼出來。
第三,有一個人,通常是漂亮的妹子,用嘴在中了毒鏢等等或毒蛇咬過的地方把毒吸出來,隨後妹子掛掉了。中毒的男主醒來後得知是自己心愛的妹子因幫自己吸毒而死,男主暴走,把敵人全部殺光。
第四,中毒之人體制奇特或者是練了什麼內功,有自己解毒的功效,昏迷一段時間後自己就醒了,醒來後發現自己不僅毒解了,而且功力大增。
4.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曹操《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指潼關以東地區。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赤壁之戰》:「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過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
【西域】古代稱我國新疆及其以西地區。《雁盪山》:「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嶺嶠】五嶺的別稱,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等五嶺。《采草葯》:「嶺嶠微草,凌冬不雕。」(這里特指兩廣一帶)。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單稱「朔」,泛指北方。《采草葯》:「朔漠則桃李夏榮。」《木蘭詩》:「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朔氣指北方的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仍舊迎著朔風回來」,指北風。
【百越】又作百粵、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粵各地,統稱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葯》「諸越則桃李冬實」。
【五嶽】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夢游天姥吟留別》:「勢拔五嶽掩赤城。」
【京畿】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左忠毅公逸事》:「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
【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記王忠肅公翱事》:「公一女,嫁為畿輔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簡稱「輔」。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後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後州郡互稱,明清稱府。《過秦論》「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赤壁之戰》「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里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登泰山記》:「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游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古稱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病梅館記》:「江寧之龍蟠……皆產梅。」《梅花嶺記》:「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又如揚州稱廣陵、維揚,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姜夔《揚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再如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柳敬亭傳》:「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指南錄>;後序》:「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
5. 寫武俠小說應掌握哪些基本知識呢
個人感覺武俠小說現在市場不太好,要寫好,必須立新,但是大方針不應該有錯,主人公不能黑白不分,但是情節不能落俗,人物要變,至於基本知識,只要寫書難免要對各種方面的知識都要留意,因為武俠小說不能只局限於對武俠那個小世界進行描述,比如你可以像金庸一樣,把虛構的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里寫,那樣應該效果更好。
這樣一來你就需要對那一段歷史有所了解。所以應該沒有特意的下載入門知識,你寫到什麼,不太了解,就要去查。
當然你可以多讀些古詩,會對你給書中的人物起名字有好處。
6. 寫武俠小說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識
天花 麻風 難產 不孕 治好的話 都是可以在古代讓醫生出名的病
當然 還有給皇帝什麼的治病也很容易紅
扁鵲曾經起死回生 路過一個國家看到在辦喪事 隨口問了一下 知道情況後 說可以讓死去的人復活 也是可以用在小說裡面的好題材
還有診脈
經絡
要寫醫生的話
你要了解的中國文化太多了
真的很難耶
建議參考黃帝內經 道教養生 易筋經 ……
還要多知道古代神醫的故事
祝你成功
7. 求中國武俠小說知識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8. 金庸武俠知識大比拼
1、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分別有哪幾式(總訣式、破劍式、破刀式、破槍式、破鞭式、破索式、破掌式、破箭式、破氣式)
2、桃谷六仙分別是(桃根仙、桃干仙、桃枝仙、桃葉仙、桃花仙、桃實仙)
3、東邪黃葯師的徒弟分別是(陳玄風、梅超風、陸乘風、曲靈風、武眠風、馮默風、)
4、恆山派的五大戒律是(一戒犯上忤逆,二戒同門相殘,三戒妄殺無辜,四戒持身不正,五戒結交姦邪 )
5、金庸先生寫了( 15)部小說,第一部是(《書劍恩仇錄》 ),最後一部是(《鹿鼎記》 )
6、五嶽劍派分別是(泰山)派、(衡山 )派、(華山 )派、(恆山 )派、(嵩山 )派
掌門人是(左冷禪)、(岳不群)、(定頭師太)、(莫大)、(天門道人)
7、全真七子分別是(馬玉、譚長真、劉長生、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8、武當七俠分別是(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亭、莫聲谷 )
10、段正淳有幾位情人(5位(除妻子刀白鳳外) )分別是(段譽的母親刀白鳳、木婉清的母親秦紅棉、鍾靈的母親甘寶寶、阿紫和阿朱的母親阮星竹、王語嫣的母親王夫人、 *** 貨色康敏 )
⑦ 論中古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之異同
這個論的有點多,要寫論文的話幫不了你。因為我也在寫相關方面的論文。。。。不過要明白騎士是有地位的,是被上流社會所接納的。而中國的俠客,就大概等同是浪人,布衣出身的多,不依附於官府,「俠以武犯禁」很明顯道出與正統階層的矛盾,雖然有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卿相之俠」,但那不是後世小說主要的描寫對象。
騎士生活的世界相對於俠客來說更真實,俠客所謂的江湖,有很多虛幻的成分。
所謂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是到後期才達到這個高度。在近代以前的俠文學中,小說主題大概分三類」平不平,立功名,報恩仇」各有利弊。立功名是回歸官府,但是失去人身自由。典型如展昭。而郭靖在守襄陽城時,至始至終也沒有提到他擔任什麼職位,也是為了方便。(如果固定一個職位授予,豈容他來去瀟灑自如)
另有一段摘文: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游刃有餘,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餘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俠客不可能在中華的正史上大放異彩,只在人們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輕輕拔劍,悄悄改變著歷史的走向。
還有,有些人會提到俠士這個詞。事實上不應該叫「士」,只能是俠客,士是有地位的,如果能叫士那已經是某一個階層了,而俠客更偏向於一個團體。跟武士和騎士相對應的階層 在中國你得往春秋以前找 中國傳統的士 到秦以後就已經消亡了
馮諼 毛遂 唐雎 朱亥諸人怕是這個階層最後的輝煌。
⑧ 武俠小說和古典名著的區別
武俠小說和古典名著的區別是對歷史研究的作用大小不同。四大名著屬於藝術性的小說,對於現在對歷史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
而普通的武俠,只是單純的描寫武俠故事,其中大部分是虛構的。並不具有已是價值,只能用來當作休閑的閱讀作品。
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四大名著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即指於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必讀著作,也是世界文化中寶貴的文化遺產。
這四部巨著,不論是在藝術手法還是在思維深度上,都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成就,尤其細致的刻畫和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都為歷代讀者所稱道,它們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和傑出代表,在中國文學史上蘸著極其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能撼動或取代得了。
金庸是現代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顛覆了傳統小說架構寫法,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金庸的武俠小說寫的很有特色,文筆何其簡潔、精煉!因為對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畫,寥寥幾筆就將其人物的個性特點活龍活現的點蘸表現於紙上。
由於金庸作品所展示的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讓人慾罷不能。所以,金庸的小說在上世紀的70、8O年代十分暢銷,其小說的藝術性和可讀性是成就巨大,影響力遍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然而,畢竟其小說思想內涵偏淺,並且基本上都是「戲說歷史」,看似紅紅火火,其實還屬於「快餐文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