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雲武俠小說怎麼沒拍電影
A. 陳青雲的武俠小說中有那幾本已被拍成電影
1、《音容劫》
導演: 宗由
編劇: Yi Ting
類型: 劇情
國家和地區: 台灣
2、玉面羅剎
導演:蕭笙
年代:60
地區:台灣
只找到這些,應該還有其他的。
B. 相比於金庸古龍,其實更受我們喜歡的是卧龍生,陳青雲的武俠小說為什麼沒拍成電視電影電視
首先糾正你問題中的說法:請不要把你自己代替所有人,更恰當的描述是像你們那群更喜歡卧龍生、陳青雲武俠小說的讀者群體。
或者換種說法:相比於金庸、古龍,卧龍生與陳青雲的武俠小說同樣有數量龐大的讀者群體,為什麼他們的作品沒能拍成電影或電視劇作品?
如果你不認可我對你提問的理解,單純地想要代表所有人認為卧龍生、陳青雲的武俠小說更受所有人喜歡,那你可以忽略我下面的回答了;
如果你認可我上面對你問題的理解,那麼請繼續往下看。
我們首先拋開誰的作品更優秀這個問題,不管怎麼說無論金古溫梁還是卧龍生、陳青雲、柳殘陽、蕭逸等人在武俠小說界都是叫得上名號,拿得出作品的,因此他們的作品都有著一定的受眾,也就是擁有拍成影視作品的基礎。因此在這里爭論誰更優秀、誰的作品更受人喜愛沒意義。畢竟某些影視作品甚至乾脆就是導演和編劇湊一起扯淡拍腦門定下來的,連劇本都沒有,更甭提讀者基礎。
接下來是版權的問題。這個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你要考慮卧龍生、柳殘陽是否願意開放版權,讓大款們砸錢炒IP捧那些剛把他們舔爽了的面癱。另外前些年金庸動不動就玩1塊錢版權,也讓一些指望靠作品版權賺點水果錢的作者們很難受。
然後就是市場的問題。按道理有需求就該有供應,這是我們大學時代無論政治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認同的一條規則。可問題現在是賣方市場,大量資本出於各種目的湧入影視圈,他們根本不關心觀眾的喜好,只相信自己手中的鈔票。只要自己喜歡,他們可以砸錢重新定義各種標准,靠著洗腦和忽悠強行給觀眾喂屎。所以說讀者或者觀眾喜歡誰的作品不重要,關鍵是投資人喜歡誰的作品或者說想要拿誰的作品去耍錢。
最後再用我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加以說明一點:當初我加入一家游戲公司做策劃,老總是玩資本發家的,立項第一天就把所有策劃叫去開會討論要做什麼游戲。所有的策劃一你言我一語從市場發展到玩家群體、從目前掌握技術到未來發展形勢給老總分析了一個多小時,描繪出了一個全新的游戲項目的大框架。然後老總直接拍板:先照著搜狐的《天龍八部》原封不動地抄一個游戲出來!游戲如此,影視劇也是如此。金庸古龍的作品很早就被搬上銀幕並獲得成功,這也讓很多投資商寧可跟風抄老IP喝湯不願意承擔風險拍其他作者的作品吃肉。這幫孫子在投資方面的魄力甚至還不如那些煤老闆,至少煤老闆知道自己不懂行,專業的東西會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C. 陳青雲的寫作經歷
1961年的一天,在台灣雲陽的北港一間出租屋內,陳青雲問妻子:你存摺上還有多少錢?妻子拿出存摺,陳青雲拿過來,取出最後一點錢,去了高雄,半個月後回來時多了一部書稿,這就是《殘人傳》。書稿寄去了台灣的清華出版社,一家人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等了多長時間無從考證,只知道他們那天已經沒米下鍋,夫妻二人正陷入絕境之時,門外來了一個人,站在院子里問道:陳青雲先生的家在這里嗎?陳青雲便將來人請入屋內,來人進屋之後表明是清華出版社的編輯,說出了那句讓陳青雲終身難忘的話:「你的書稿我們社決定出版」!
之前陳青雲寫作過一些散文和詩歌,但是一直都沒能打響,用內地的話來說,是個典型的文學青年。當時在台灣,武俠小說是禁書,說它是「腹誹文學」,當時台灣的社會非常黑暗,人民物質和精神非常貧乏、壓抑,或許這也和台灣後來武俠小說盛極一時有關,它給人們提供一種暫時的安慰,一個逃避現實的空間。而60年之後,氣氛開始寬松,也正是這個時候,卧龍生和諸葛青雲等人開始寫作武俠小說。陳青雲寫的第一部是《殘人傳》,但實際上出版的第一部 書是《鐵笛震武林》,以其鮮明的風格引起極大的反響,到寫作《鬼堡》的時候,他已經奠定了「鬼派第一人」的江湖地位。60年解禁以後,光台灣便先後有348人寫武俠小說,發行2000餘部,40000餘集。可以說陳青雲在這樣的環境中最終能成為一代名家,極為不易。他最暢銷的作品是《死城》,在內地前後印了5版,每一版都不會少於5萬冊,這還只是正版。香港評論界最推崇他的《醉書生》、《黑儒傳》,陳昆俊先生比較欣賞《羅剎門》,但他認為,陳青雲最好的作品是他的中篇武俠小說和他後期的推理小說。海內外評論界對陳青雲作品的評價,主要認為他的作品語言古樸,較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字之美,早期作品情節怪異,但後期作品偏重於更為深刻的內容,思想更為精闢。
陳青雲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回大理探親之後寫就的《怪俠古二少爺》,從此封筆,把書稿寄到弟弟手中,由內地的花城出版社出版。陳青雲筆耕數十年,具體到底有多少作品,實際上連他自己也不完全清楚,大概有百餘部,近三百集,三千六百萬字之多,現在很多國外圖書館都收藏有陳青雲的書,特別是華人多的地方,象多倫多的圖書館就藏有他的作品集。陳青雲的電影和電視實際上也拍過不少,但是在內地放映的不多。言談中,陳昆俊老先生一再為陳青雲在內地的影響不大而感到自責。他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陳青雲的作品盡量搜集齊全,然後為他出一套全集。
陳昆俊老先生認為幫他的大哥出一套全集,是他應盡到的義務,他覺得他 這個大哥靠寫作吃飯非常不容易。他特別提到陳青雲晚年在家信中說過,寫作是一條寂寞而漫長的道路。
上世紀60年代的台灣第一代新派武俠作家,大多是由內地遷去,又多半以軍人居多,如當過通信兵的陳青雲、裝甲兵的柳殘陽及卧龍生等。戰爭的陰影往往會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如陳青雲在越南集中營的非人經歷,不僅對他的健康造成了摧殘(一直有肺結核和痛風的疾病),還對他的創作造成了重大影響,使得他的早期作品多有影射集中營的意象(如《鬼堡》和《死城》)。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風光的武俠小說家背後隱藏的不幸經歷。寫作是一條寂寞而漫長的道路
在晚年的時候,陳青雲把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投入了一家投資公司,打算就此封筆養老,誰料那家公司後來卻捲款外逃,血本無歸。該事件可算得上是台灣當年的一件轟動社會的大事,受牽連的投資者達到一萬多人。具體損失情況不得而知,陳昆俊老先生只是嘆息著說,那一次把陳青雲的棺材本都賠進去了。
雲龍有千年的諾鄧古村,有八大鹽井的繁華往事,有「中國橋梁博物館」的美譽,出過王九齡、董澤這樣創辦了東陸大學的名人,如今,環抱它的群山上,又多了一座衣冠墓,一位落葉歸根的老人結束了歷經磨難的一生,回到了他的故鄉,不再離去。
D. 陳青雲的武俠書有那些 那些好看
《死城》《鐵爪》《武聖》《血榜》《血情》《快手》《殘人傳》《摧心笛》《大頭鬼》《復仇者》《孤劍吟》《鬼臉劫》《黑儒傳》《金劍曲》
E. 陳青雲的武俠書有那些 那些好看
[編輯本段]作品
《十劍表雄風》《死城》《鐵爪》《武聖》《血榜》《血情》《快手》《殘人傳》
《摧心笛》《大頭鬼》《復仇者》《孤劍吟》《鬼臉劫》《黑儒傳》《金劍曲》
《金蛇梭》《冷麵俠》《乾坤令》《喪魂掌》《神龍令》《天下第二人》
《碎屍人》《索血令》《血魔劫》《異龍宮》《異鄉客》《音客劫》
《陰魔法》《銀劍恨》《幽靈門》《彩虹劍影》《蒼穹血引》《大義滅親》
《地獄書生》《飛刀神箭》《復仇小子》《蓋世女俠》《鬼手佛心》
《化血金刀》《劍盪群魔》《劍影俠魂》《劍冢痴魂》《江湖狼女》
《劫人鴛鴦》《金菊四絕》《金月密盟》《狂龍傲鳳》《怒劍飛魔》
《羅剎三絕》《魔琴三疊》《七巧神刀》《青衣修羅》《神鷹浪子》
《聖心鷹花》《石劍春秋》《四海青龍》《鐵飯嬌娃》《亡命天涯》
《威鳳神龍》《血劍留痕》《血劍魔花》《雪劍冰心》《艷女殺手》
《閻羅書生》《幽谷劍影》《雲菊一秀》《珠劍宏道》《殘虹零蝶記》
《孤劍泣殘紅》《孤星零雁記》《華夏三女俠》《劍出鬼神驚》
《江湖三殺手》《樓外樓情戀》《女神·女神》《三才流雲刀》
《聖劍譜戀歌》《鐵笛震武林》《鐵拐喪江湖》《旋風絕情劍》
《血帖亡魂記》《鐵劍屠龍十八招》《無回玉丈冷修羅(冷麵修羅)》
《刀劍金鷹》
好象沒有什麼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
我覺得《殘肢令》是他寫的最好的小說了,不過過說實話,確實不是特別好,算不上武俠大家 作品比較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