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上下部的武俠小說
① 金庸武俠系列小說應該按什麼順序看
先看《射鵰》,再看《神鵰》,其次《倚天》,這三部小說稱之為「射鵰」三部曲,必須安按上述順序看,否則的話,你的思維便會被打亂。
先看《飛狐外傳》,再看《雪山》。(金庸先生在《飛狐外傳》的後記中,言道:《飛狐外傳》是《雪山》的補充,記敘的是胡斐的小年生活,而《雪》是發展在《飛》之中的。雖然兩部小說的矛盾實在太大了,但金庸先生說,這是此兩小說的一大特色,無需把它改過來,所以,個人建議先看《飛狐外傳》,再看《雪山》。)
其它的便沒多大講究了,但最好就是按年代看吧!不會亂了時代思維:
《越女劍》、《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笑傲江湖》,《碧血劍》,《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連城決》,《鹿鼎記》。(《鴛鴦刀》的年代我不清楚,而《白馬》根本上便無時代可尋,但它是唐朝之後的。)
當然,金庸先生的五大小說不可不看(號稱金庸筆下五本最有價值,最吸引人的小說:《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
② 金庸寫的所有武俠小說的先後順序
金庸的所有武俠小說的先後順序是: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寫於1955年,第二部《碧血劍》寫於1956年,第三部《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第四部《雪山飛狐》寫於1959年,第五部《神鵰俠侶》寫於1959年,第六部《飛狐外傳》寫於1960年,第七部《白馬嘯西風》寫於1961年,第八部《鴛鴦刀》寫於1961年,第九部《倚天屠龍記》寫於1961年,第十部《連城訣》寫於1961年,第十一部《天龍八部》寫於1963年,第十二部《俠客行》寫於1965年,第十三部《笑傲江湖》寫於1967年,第十四部《鹿鼎記》寫於1969年,第十五部《越女劍》寫於1970年。
③ 按照上上品、上品、中品、下品來分,金庸的15部小說應如何歸類
如果將金庸武俠小說同其他武俠小說相比,我們能很清晰地分出個好壞,或許將金庸寫得最差的一部小說,放到其他小說家那裡,就可能成為他們的巔峰之作。那要是只比較金庸武俠小說呢?盡管金庸具有卓越的創作才能,但在他的15部武俠小說中,確有某幾部小說稍顯不足。
金庸的“上上品”有2部,一是被譽為佛家寓言的《天龍八部》,一是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這2部作品是金庸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尤其以“反武俠小說”《鹿鼎記》為最。
金庸的“上品”有5部,分別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俠客行》及《笑傲江湖》。其中以《射鵰英雄傳》和《笑傲江湖》稍佳。
金庸的“中品”也有5部,分別是《書劍恩仇錄》、《碧血劍》、《連城訣》、《雪山飛狐》及《飛狐外傳》。
金庸的“下品”則有3部,也就是我們剛才提到的3部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及《越女劍》。
④ 金庸武俠小說的順序是怎麼樣的
金庸武俠小說的順序:
一共十五部,它們可以由這幾句話描述:"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他們分別是《飛狐外傳》(1960年)、《雪山飛狐》(1959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鼎記》(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書劍恩仇錄》(1955年)、《神鵰俠侶》(1959年)、《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血劍》(1956年)《鴛鴦刀》(1961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4)分上下部的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在羅孚的鼓動下,在梁羽生大獲成功的刺激下,1955年金庸也投身江湖動筆寫武俠,這就是《書劍恩仇錄》,由此一發不可收至1972年封筆,共寫15部小說。
其小說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射鵰英雄傳》之前為第一階段,按時間當是1955年-1959年,此階段的集大成之作當然是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第二階段大致為60年代,其作品為60年代創作的除《鹿鼎記》之外的所有作品。第三階段為70年代初,代表作品《鹿鼎記》。
⑤ 梁羽生小說的順序
梁羽生小說共三十五部,按寫作時間順序分別為:
1、唐代:四部
女帝奇英傳——大唐游俠傳-龍鳳寶釵緣-慧劍心魔
2、宋代:六部
武林天驕-飛鳳潛龍-狂俠天驕魔女-瀚海雄風-鳴輸風雲錄-風雲雷電
3、明代:八部
還劍奇情錄-萍蹤俠影錄-散花女俠-聯劍風雲錄-武林三絕-廣陵劍-白發魔女傳——武當一劍
4、清代:十七部
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冰魄寒光劍-冰川天女傳-雲海玉弓緣-冰河洗劍錄-風雷震九州-俠骨丹心-游劍江湖-牧野流星-彈指驚雷-絕塞傳烽錄-劍網塵絲-幻劍靈旗-草莽龍蛇傳——龍虎鬥京華
(5)分上下部的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梁羽生與金庸、古龍、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為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
代表作品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另有筆名陳魯、馮瑜寧、梁慧如、李夫人、馮顯華、幻萍、佟碩之、鳳雛生。
梁羽生對武俠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及其價值給予明確肯定。他指出,作為一種小說流派,武俠小說無疑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朵奇異的鮮花,「應當允許武俠小說存在」。
⑥ 金庸武俠小說順序是什麼
1、《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2、《飛狐外傳》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0年—1961年首次連載於《武俠與歷史》雜志。
3、《雪山飛狐》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該作品共十回,1959年始連載於香港《新晚報》。英譯本由莫錦屏翻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於1993年推出。
4、《連城訣》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在1963年刊載於《明報》和新加坡《南洋商報》合辦送的《東南亞周刊》,書名本做《素心劍》。
5、《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6、《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
7、《白馬嘯西風》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1961年10月—11月連載於香港《明報》。
8、《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至1972年間,故事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講述成長於揚州妓院的少年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表現了各族和諧相處、國家民族統一的思想。
9、《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開始創作於1967年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這部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江湖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作品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折射出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狀態,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10、《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
11、《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在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
12、《俠客行》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
13、《倚天屠龍記》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1—1962年連載於《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14、《碧血劍》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56年,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15、《鴛鴦刀》是作家金庸創作的中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61年5月1日—28日的香港《明報》。
⑦ 金庸武俠小說順序是什麼
- 01
金庸武俠小說的順序是《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雪山飛狐》《飛狐外傳》《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越女劍》。
金庸寫的所有武俠小說的先後順序:
1955 《書劍恩仇錄》
1956《碧血劍》
1957《射鵰英雄傳》
1959《神鵰俠侶》《雪山飛狐》
1960《飛狐外傳》
1961《凱此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1963《連城訣》《天龍八部》
1965《俠客行》
1967《笑傲江湖》
1969《鹿鼎記》
1970《越女劍》
1972《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金庸小說順序順口溜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一生共寫過十五部小說,每一部都是經典,它們分別是:《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大彎《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盯仿迅》,《鴛鴦刀》,還有一部是《越女劍》,這也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由來。
⑧ 金庸武俠小說順序是什麼
金庸的15部小說按故事情節的先後順序:
1、《越女劍》- 越王句踐復國
2、《天龍八部》- 北宋
3、《射鵰英雄傳》- 南宋
4、《神鵰俠侶》- 南宋末
5、《倚天屠龍記》- 元末
6、《笑傲江湖》- 明中
7、《俠客行》- 明中
8、《碧血劍》- 明末
9、《鹿鼎記》- 清康熙
10、《書劍恩仇錄》- 清乾隆
11、《飛狐外傳》- 清乾隆
12、《雪山飛狐》- 清乾隆
13、《白馬嘯西風》- 清
14、《鴛鴦刀》- 清
15、《連城訣》- 清
(8)分上下部的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金庸所創作的小說中無處不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尋。他通過在小說中塑造武林門派之間、人與人之間、宗教與世俗之間、正教與邪教之間、國家民族之間以及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造就了不同個人、門派、國家、民族、教會、朝代的各種悲劇。從本質上來說,金庸正是企圖通過在小說中抒發強烈的悲劇情懷,旨在達到解構負面價值、弘揚正面價值的效果。
在金庸創作的小說里,「情」與「理」深刻體現了生命本質與傳統道德之間的永恆矛盾,具體來說就是愛情與道德規范的沖突。顯然,金庸的作品沒有過多的抑情絕欲的說教,更沒有與傳統道德文化相違背的濫情現象。
他僅僅通過「情」與「理」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愛情中的悲劇意識,通過對人真實生命的適當描述和張揚,反映了對禁錮人們和社會發展的「理」的反抗。金庸的愛情悲劇意識是對現代愛情的謳歌。
網路——金庸
⑨ 請問金庸的武俠作品所謂「七上八下」分別是指哪幾部呀
金庸小說,素有」七上八下」之說,七上者,七部武俠經典是衫悶知也,八下者,八部寫的較差的作品.七上中的六部,金庸迷自由定論,是為射鵰三部曲,」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而第七部,則眾說紛紜.有趣的是,這第七部作品,經常與不同的人所讀的第一部金庸作品有關.除去前面罩咐那六部,讀者第一次讀到哪部作品,就往往鍾情於哪部作品.所以,有人認為第七部作品是」碧血劍或消」,有人認為第七部作品是」飛狐外傳」,還有人認為是」俠客行」等其他作品.蛟龍讀的第一部金庸小說是」書劍恩仇錄」,所以蛟龍也不能免俗,認為除去前面那六部作品,金庸小說最好的第七部作品就是」書劍恩仇錄」.八下者,金庸作品中的八下也,是比較七上而言的.實際上,金庸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小說中的精華.從不同的人對七上第七部作品選擇的不同,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⑩ 求一本小時候看過的武俠小說
作者 東方木翎,書名,魔劍沖天。有點小黃文,這書沒有電子版,死了這條心吧。如果確實想要找,建議去孔夫子舊書網,http://www.kongfz.com/writer/dongfangmu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