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的未來
㈠ 如今寫武俠還有市場嗎
可以的首先,國家現在對於文化產業扶持力度很大,你寫武俠小說將來形成產業了之後可以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另外,當前的武俠小說的有效供給明顯不足。就現在的市場來看,武俠小說精品難出,依然停留在金庸,古龍的時代。因此,當前的武俠小說的市場空缺很大最後,現代人對於現實的逃避心理愈演愈烈。人們越來越來希望能夠在小說的虛擬世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甚至麻痹自身。因此,武俠小說值得你去寫
㈡ 金庸之後,中國武俠小說還有誰來繼承
上網搜索了一下,當代比較出名的武俠小說作者,滄月、鳳歌、蕭樓,這些人都是比較出名,也是被大家看好的。我不是武俠小說迷,但是鳳歌的名字還是有聽說過,他的《昆侖》的確是寫的相當不錯,值得一看。
但除了這些已經小有名氣的作者,還有很多默默無聞正在努力的優秀作者,他們也都是武俠的繼承人。中國武俠小說界的泰山北斗離世了,接下來就是年輕人的天下了。我覺得有武俠夢的作者,或者是已經在各大平台連載武俠小說的各位,都是中國武俠小說未來的接班人。雖然現在的很多作品跟金庸、古龍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只要努力,距離是可以慢慢縮小的啊!
經典很難超越,那就不要一直想著去超越它,我們可以努力去創造新的經典啊!中國有句詩詞:江山代有才人才。也許有些作者現在在平台上連載,每天只有一點點的點擊量,但可能是時機未到。等到有一天有了好的資源,加上好的作品,相信是金子總會被大家看到的。
㈢ 如何看待傳統武俠在如今網路小說中的地位
傳統武俠小說在現如今的地位是越來越衰退了,傳統武俠小說的頂峰時期已經過去了,它終將成為時代中的一個輝煌的歷史,現如今的人們要是想重新把傳統武俠小說帶到巔峰,我覺得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女性的受眾面逐漸的增廣,小說們為了迎合女性的需求以及其他男性的需求,已經漸漸的改變了市場文化。這就導致更多的人放棄了繼續撰寫傳統武俠小說,沒有市場是傳統武俠小說衰退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㈣ 武俠小說有前景嗎
首先可以肯定..前景是有的..畢竟現在很久沒有改革了。。。人們對傳統武俠已經不那麼著迷。。
如果這時候跳出一個奇才來改革。。肯定一炮走紅。。
但是。。想改革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前人已經做得很完美。。你想超越很難。。。
㈤ 未來幾年武俠小說怎麼發展還會有人看嘛
古龍小說一段是這么寫的:魏行龍也不理他,卻向群豪掃了一眼,道:「各位可知當今天下第一位大英雄、大豪傑是誰么?」「文無第二,武無第一。」這「天下第一位大英雄」八個字,原是人人心裡都想加在自己名字上的,但若真的加到自己身上,卻是後禍無窮...
而中國俗話卻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通俗的翻譯有兩種。第一種意思是說文人都很謙虛,均不敢說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沒人敢認天下第一,所以說文無第一。練武的都好勇鬥狠,均不肯說自己比別人差,都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所以說武無第二。第二種意思是說文人做文章各有千秋,難以分出誰高誰低,所以說文無第一。練武的是直接比試,拉出來一較量便可分出誰高誰低,所以說武無第二。
大概意思就是別分第一第二,每個人心中認可度不同而已。從前我常逛天涯社區的仗劍天涯板塊,進去你會發現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什麼體育的C羅粉絲和梅西粉絲。而是郭靖厲害是還是楊過更強的辯論雙方,鋪天蓋地的例子,各種影視劇的情節。如果坐在一起,不打起來分個高低是不會罷休的。幾年後我再進去看,還是那個帖子,換了一批人,繼續著前人的腳步,因為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有的論友甚至搬出了金庸老先生的采訪實錄。可怕的是依然無法止息戰火,因為總有人可以拋開這一切自述,繼續反駁。
就武功高低與文學而言,似乎後者更難判定。武功來說,你可以辯論楊過張無忌究竟誰更強,但是沒有人會去懷疑喬峰比丁敏君武功高。說正題,下面的排行是我綜合各大論壇,還有我自己的感受,包含了各種感情、個人色彩、電視、電影、微積分、甚至毫無干係的寫作難度做出的排名。
第十位:楚留香傳奇
三兄弟無敵鎮樓
無論是否情願,第一是天龍,真心沒話說。這部小說其實有很多槽點,但是如此大規模的框架沒有槽點那就是紅樓夢了。沒有什麼多說的:人間萬象,盡歸塵土....
㈥ 對武俠小說發展前景的看法拜託各位大神
人人都有一個武俠夢。年輕的都市人對武俠有著本能的需要,在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成為經典和絕響之缺指後,蕭鼎、小非等讀著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長大並深受其影響的70年代後作家開始了新的武俠寫作之路,一種想像奇幻瑰麗,一種輕松純真,彷彿童話。 在2006年春季圖書訂貨會上,來自全國各地八百餘家出版單位在訂貨會上展出了自己的圖書。許多出版單位都將各類新型武俠圖書作為了最重要的推薦圖書,據說這種新武俠已經占據春季圖書訂貨會的半壁河山。 一批以大陸作家為核心的寫手,以網路為陣地,發起全新的武俠寫作,人們稱為新武俠,新武俠在2005年全面崛起,對他們而言,這一年將是很重要的一年,他們是文字史上的神話,還是曇花一現的網路傳說,就看這一年了。 江湖已非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首、流年暗中偷換。」 時光在不知不覺流逝,中是江湖已非昔日之江湖。 「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這是幾年前孫曉的《英雄志》問世時打出的廣告,那氣勢彷彿真能吞吐山河。然而不過幾年時間,《英雄志》即滄桑過盡,飄零而去。那些追捧它的文章也隨之湮沒在網路的海洋中。《英雄志》之後,大陸武林涌現了一批新秀,這是一群新生代作家,他們以網路為陣地,在武俠中注入一些新元素,時人稱為新武俠。新武俠中,以其寫法不同,遂有四大門派之說:「青春武俠」派,掌門人小非,代表作是《游俠秀秀》;「奇幻武俠」派,掌門人蕭鼎,代表作是《誅仙》;「女性武俠」或「言情武俠」派,掌門人滄月,代表作是《血薇》;「類傳統武俠」派,掌門人鳳歌,代表作是《昆侖》。 平靜的江湖開始沸騰,據說,對於這些新武俠小說,港台那些大俠們,「溫瑞安非常支持;黃易也很關注,他指出這一批作家的文字很好;梁羽生還為鳳歌的《昆侖》題過字。」只有金庸沒有發表意見。 然而,這些武俠小說能在大陸站穩腳嗎?他們會不會也如《英雄志》一樣,唱一曲榮華之後隨風而兩去?這些,2006年應該可以看到結果。 但為點擊 一個叫hai的網民談起《誅仙》:「文筆優美優美流暢,情感濃郁醉人。」這不僅僅是《誅仙》的特點,很多新武俠都給人這樣的感覺,山大文學院研究生柳非說:「我看了《千年孤寂》,感覺是很美、很美。整個小說,充滿著憂郁,充滿著孤獨,也充滿著美麗。是一種凄慘的美麗。」 迎合新武俠小說的這種風格,它們的插圖與封面也大多採用了動漫卡通的繪法,總是那種騰雲駕霧、衣袂飄飄的形象,總是那麼的憂郁和美麗。 有人說:岩頌「這純粹是一種『點擊率小說』。」「點擊率小說」的興起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在一些網站里,寫手們可以自由粘貼作品,並且不斷更新,點擊率高的作品會擺在網頁最顯眼的位置隆重推出,作者的稿酬也會隨著點擊率的升高而上漲。有許多默默無聞的網路寫手正是藉助這種「以點擊率論英雄」的方式一舉成名天下聞。 那些新武俠小說家,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為主力軍,他們都有很高的學歷,熟悉網路,其創作也始於網路,成於網路,說他們的小說屬於「點擊率小說」言過其實,但他們的創作的確也受著網路這種技術的左右。在網路這信息的海洋中,要想吸引網民的注意,非出奇語不可;要想讓它保持長久的點擊率,非用奇情不可。如果沒有這些,寫手們粘貼的小說就會被湮沒。新武俠寫手,特別崇尚想像力,「想像力永遠是最重要的」(鳳歌語),他們渲染想像力,上天下地,無所不能。為了增粗扮鄭強感染力,小說中加入了許多華麗的元素,增強了畫面感,許多人物和情節好像電影與動漫,讀者會覺得光怪陸離。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適應網路這種技術特性的結果。 點擊率高的小說自然不乏好小說,然而,這樣能產生永恆的經典嗎? 難免老套 《誅仙》出道時,新浪網在首頁將《誅仙》稱之為「後金庸時代武俠聖經」。《昆侖》下山時,有評論家稱這是「大陸新武俠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一時間,網路內外好評如潮,許多評論都說新武俠要超越金庸、古龍。而一些新武俠作家也確實想創新,想挑戰金庸超越古龍。《昆侖》中引入了數學和古代科技,《武林客棧4》里,來自西域的天羅教,滅掉了自高自大、一團死氣的少林,《迷俠記》融武俠與言情於一體。這些都算是創新各突破。但要說超過了金庸古龍,就言過其實了。 一名叫戎戈的網友在說起《昆侖》時說:「九九歸元步,三才歸元掌,歸藏劍法,紫府元宗,黑水武功……主人公梁蕭幾乎是無武不會,無藝不精,好比一個集裝箱,這在武俠小說中並不罕見,金庸對郭靖各楊過都是如此。並沒有多少獨創性。」《昆侖》在很多地方,其情節都好像是一個大雜燴,比如主人公走投無路,總喜歡跳下懸崖,跳下去後,總會不小心落在崖中央或者落在樹枝上,甚至很幸運地落在美女懷中。這都是武俠小說中的老套路了,說不上有什麼稀罕。梁蕭數遭大難,最終都能夠奇跡般活下來。不僅如此,那些險些害了他性命的事件,反而都能讓他得到意想不到的升級機會。這也是人們熟悉不過的武俠情節。此外,還有身處亂世,家世悲涼,奇遇無限,艷福非常等等情節,在其他武俠小說家筆下也是屢見不鮮,很難說是創新。更毋庸說超越金庸、古龍了。 何時夢醒 新武俠寫手施定柔接受媒體采訪時,無意間說道:西方本來曾流行過騎士小說,後來有了塞萬提斯,騎士小說基本上消失了,希望咱們的武俠小說不會走這條路。 這倒是真的,在塞萬提斯年代的歐洲,騎士小說的狂熱不亞於現在的中國,其內容跟中國流行的武俠小大同小異,無非是有人學了好武藝,到江湖上行走,在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幫了他心上人的大忙,得到她的青睞,然後共結連理。直到塞萬提斯《堂吉訶德》這本小說的出籠,騎士小說的狂熱才煙消雲散。 缺乏現代性,一直是武俠小說受人詬病的重要因素,新武俠寫手們都努力在「精神內核做些改變」(鳳歌語),在其中融入一些現代性的因素。但就在《昆侖》中,梁蕭小小年紀,卻有了三位紅顏知己:花曉霜,柳鶯鶯,阿雪。而且這些女人都是先對他動情,這種思想無非是站在男性的角度上解釋女性罷了,而書中的女性形象無一例外地接受這種命運。這樣描寫男女關系,不管藉助多麼美麗的字眼,都不能說是進步。 也有人說,從經濟學上講,新武俠和舊武俠一樣,都不講生產,俠客們基本是是衣來張口,飯來伸手,想花錢時就有錢,想睡覺時就有店。話雖現笑,卻揭示了一個道理,武俠本質上是脫離現實的,如人們常說的,它是成年人的童話,是一個夢。 既然是夢,就應該有醒來的時候。如今的新武俠,實在也走不出傳統武俠的圈子,如果有的話,也只是一些調侃和顛覆。 也許真到了終結武俠小說的時候了。
㈦ 武俠小說在如今的時代,真的已經沒落了嗎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講,武俠小說已經徹底的沒落了,要想看到曾經經典一般的武俠新作,已經不太可能。
武俠小說作為電視劇的一個種類,曾經深受大家的歡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喜好發生變化,慢慢的武俠小說也就沒落了。
除了這兩點以外,現在的人們對於電視的偏好,也在不斷的變化。以前的人們因為娛樂項目太少,所以對於電視劇特別的喜歡;而現在的人們,可以娛樂的項目太多,也就使得武俠小說不再是人們的唯一。
㈧ 武俠最早開始於什麼時期 誰才是武俠文化的鼻祖 未來
分新舊
舊派:最早來源已不可察,有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二是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整合包拯故事和江湖豪俠的事跡結合而成。
新派:民國時期新派就已經隱隱成型,有《五女七貞》、《永慶昇平》、《小五義》、《續小五義》,民國《三俠劍》、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即《童林傳》)等等,已經有了新派的構架。也有人走向了最初的玄幻道路,比如網路玄幻文學的始祖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龍虎鬥京華是新派武俠的最早之作,這是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主要講述了義和團進北京的事跡。系新派武俠開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其靈感來自於當時形意拳大師和太極拳大師要交手,在港澳地區引發了轟動,被宣傳為龍虎鬥,於是梁羽生先生趁機創作了龍虎鬥京華,為新派武俠第一本小說。
新派武俠的發展:這里主要要誇獎金庸先生。當時武俠小說在社會地位很低,屬於獵奇的市井文學,屬於最低級的文學,大量的劣質創作往往也針對於黃暴恐三元素,加上大量的武俠誇張描寫,使得很多文章烏煙瘴氣。而金庸的創作射鵰英雄傳給武俠小說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尤其是其核心價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讓武俠小說擺脫了低級文學的帽子,走入主流價值觀。也幫助了清華,北大當時的「武俠小說是否有價值」這一辯論戰里,支持武俠一方的勝利。
金庸先生歷史,文字功底深厚,又有大量的劇本寫作經驗。加上他自己辦報紙,寫社評,散文,在當時魚龍混雜的武俠創作中脫穎而出,而且金庸嚴格遵循武俠不可過於玄幻,掌握了武俠的純粹性,比起其他戰鬥力崩壞的作品,金庸武俠里的角色並不沒有那麼移山填海般的實力,卻反而更顯得更加強大有力(舉個例子,三流網文里控制無數宇宙的邪神,也比不上固古惑仔里聽著藍色多瑙河神經質的把受害者從樓上扔下去的張耀揚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角色不是靠戰鬥力強就能塑造的更強的,而是靠劇情,靠描寫,)。加上他擅長把人物放在歷史里寫的特點,更顯真實感。歷史-純粹武俠-俠之大者的精神,是金庸對武俠的巨大貢獻
另一位要說古龍,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光說文字,古龍的人物,場景,氣氛描寫更勝一籌。金庸則在歷史感,時代感,大場景上更有其獨到之處。很多文學青年會更喜歡古龍,因為其文字和情感把握更加細膩靈動,而很多熱血青年更喜歡金庸,其歷史感和豪情萬丈的時代感帶動了所有角色的升華,而不需要具體細致描寫一個人一物
㈨ 為什麼都說金庸、梁羽生、古龍之後再無武俠小說作家了呢
因為這三位作家的歷史地位,文學功底和駕馭文字的能力,都無出其右者,在這三大武俠宗匠之後,真正能重現當年武俠小說輝煌的人,就再也找不到了!我們都知道, 對中國近代文壇來說,武俠小說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武俠,是中國人的幻想鄉,是無數人心中的英雄冢!誰沒有幻想過,那些長袖飄飄,白衣仗劍的豪俠行走江湖的樣子?但是,金庸,古龍,梁羽生這些大師的故去,“武俠”似乎已經失去了它的精髓!
但是,那些人們為武俠心潮澎湃,魂牽夢繞的時代,已經不在了!因此,金庸,古龍,梁羽生故去之後,江湖已經終結!武俠小說,註定成為歷史!
㈩ 評議武俠小說
自《史記》列《游俠列傳》以來,俠士在社會中就成為一個特殊社會基層的代表人物。但「武俠」一詞並不見於中國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現在與中國同文同種的日本近代文學中。明治時代的小說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俠之名的三部小說風行日本文壇。當時的中日之間,文化信息傳播較快,「武俠」之詞遂傳入中國。而有些中國人則也以文言文武俠小說為始作俑者,據樽本照雄等編撰的《中國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所收書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俠小說面目出現,林琴南、錢基博均以文言文寫作武俠小說,錢氏更與惲鐵樵於一九一六年合編《武俠叢談》。在魯迅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未登場前,文壇為鴛鴦蝴蝶派、黑幕小說等霸踞,武俠小說也入於其中。
現代白話武俠小說在社會上嶄露頭角當推一九二○年代出現的向愷然(平江不肖生)、趙煥亭等作家為代表。向愷然《江湖奇俠傳》更與剛傳入中國不久的電影藝術相結合,在數十年時間內拍成十八集的《火燒紅蓮寺》而風靡全中國。這其實是當今流行的武俠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濫觴。武俠小說也因此鷹揚於中國現代社會,造就出一代又代的作家和讀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學風景線。
二十年代是武俠文學由文言走向白話的嬗變的時期,從文白夾雜到漸以白話文為敘事語言,從以短篇為主轉向長篇,在內容上仍以古代傳奇為主體,以俠士為主角,可說是與宣揚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學運動分庭抗禮。二十年代武俠文學有了職業創作的傾向,向愷然、趙煥亭、顧明道、姚民哀、楊塵因等都為武俠文學界一時之選,其出版物又以綉像武俠小說為其特徵,這是襲自明清小說的舊衣缽。三十年代則是舊派武俠文學蔚成氣候的年代,出現了一代以專職寫作武俠小說的作家,可謂群雄並起,將中國武俠文學推到一個高峰,這與中國新文學在三十年代中的大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這一代的武俠作家構成了舊武俠文學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宮白羽、鄭證恩、還珠樓主、王度廬、朱貞木為其中的佼佼者。白羽的《錢鏢》系列,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鄭證恩的《鷹爪王》系列、王度廬的《鶴劍珠龍瓶》五部曲、朱貞木的《神龍》三部曲及《邊塞風雲》等,各呈異彩,擁有大量的讀者群。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治熱情的高漲左右了文化界的動向,嚴峻的意識形態更蛻化為嚴厲的思想管制運動。在台灣,敗退到台澎金馬的國民黨政府也以反攻大陸為總動員,一切的文宣都要為此服務,武俠文學難逃其厄運,在海峽兩岸都被視為毒草或不良讀物,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位。留在大陸的武俠作家紛紛輟筆。
新武俠小說的產生
新派武俠文學為何在香港誕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說其偶然,確是因為一場武術界的打擂台引起的。五十年代初,香港武術界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的門派之爭愈演愈烈,遂依武林之舊俗,上擂台比賽。比賽之前,香港報刊大做文章,賽後人們余興未減,依然眾口喧騰,當時的《新晚報》總編羅孚遂「忽發奇想」,要他的廣西老鄉、平時喜歡填詞作詩的陳文統馬上寫一篇武俠小說。一月二十日,以「梁羽生」之名寫作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就開始在《新晚報》上連載,至八月初,該部長篇連載完畢。這個恍如急就章形式趕出來的武俠作品立即成為流行小說,《新晚報》因此銷量猛增,而《龍虎鬥京華》馬上成為街談巷議、人人爭讀的流行小說。同時,國外的中文報紙也爭相轉載,首先是泰國,其後是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俠文學之風」。許多大報馬上跟風增加武俠小說,參與寫作的人越來越多。一年多之後,金庸終在羅孚、梁羽生的動員之下初試啼聲,結果一炮而紅。《書劍恩仇錄》為他的成名奠定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從1954年到1957年,可視為新武俠小說的早期。
如果從新派武俠文學的整體而言,或可將中期定為1958至六十年代末(1969)。這一段時間,也是台灣武俠小說家開始活躍的時代。卧龍生從1958年起撰《飛燕驚龍》、《鐵笛神劍》等;司馬翎亦於1958年涉足武俠文學界,他以「神劍」系列出道,與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並立,有「台灣三劍客」之稱。諸葛青雲為還珠樓主的私淑弟子,以所謂「才子型」武俠文學而聞名。三人均在1958年從事武俠文學,但在寫作風格上基本還是沿襲了舊武俠文學一路。古龍的出現卻是另闢新徑,他以「新派」在台灣武俠文學界獨樹一幟。雖然他的「新」法與金、梁有所區別(尤其是在忠實歷史、細節描寫、文字風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將之歸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謂新武俠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也是港台二地興起的武俠文學之大觀。相對而言,大陸這一段時間正是反右運動至文革初的亢奮、激動時期,政治運動壓倒一切,文壇萬籟俱寂。
回頭再來看看新武俠文學大師的作品在兩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證新武俠文學在香港的出現,既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一種文學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雖然在香港左派報紙上連載,但卻進不了大陸,也進不了台灣。金庸亦是如此。梁羽生是在改革開放後的1978年才正式進入中國大陸的,金庸在1978年訪問北京,鄧小平接見他之後才漸為改觀的。從兩岸對其二人的態度,可以看出新武俠文學勃興於香港,盛行於海外,卻因應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遲至其發端二十多年後才能登陸二地,這是一條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卻是具有意義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新武俠小說的特點:
A、有清晰的歷史背景,有新的、強烈的個人歷史觀。
B、重視中國武俠小說的寫實傳統,亦向西方小說吸收新手法。
C、比舊武俠小說更注重「文學」內涵,在寫作時對文學形象的塑造、語言的提煉、文字的把握、結構的嚴謹等方面更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從寫實到寫意發展,同時,把「俠」的形象提升了,認為「俠」比武更重要。
新武俠小說是以中國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章回小說)為軀殼,敘事重在「時、地、人」三方面,時間大都選擇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滸》的傳統),地點——以「邊疆」(沙漠、天山、塞外),內陸則以「北京」、「江南」為主。人物——「俠士VS美女」。語言——新武俠小說有其語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間,制詩填詞,偏重文學知識。古龍稍遜,以白話語言為主。
新武俠文學誕生已有五十一年了,這一大型小說作品群的出現,可謂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觀。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這是香港作家對中國新文學的貢獻。新武俠三大家相繼謝幕之後,其文學作品一版再版。同時在香港寫作武俠小說的還有倪匡、蹄風、張夢還、高峰等,以及後起的溫瑞安等,台灣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在改編為其他文化產品上,新武俠文學比起其他文學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後半以來,中央電視台開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以來,更掀起一股熱潮。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化創造性產業勃興,影視、流行音樂之外,加上手機、電子游戲、網路游戲、數碼娛樂藝術等成為年青人追求的時尚。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達,可以預見,新武俠文學將較其他純文學或流行文學更易於被改造為文化產品及具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是新武俠文學的一個天然優勢。
21世紀大陸新武俠的特點
韓雲波在《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撰文指出,「21世紀大陸新武俠」這一概念於2004年正式提出,大陸新武俠具有鮮明的不同於港台新武俠的特點:
一是大陸新武俠的「江湖」表現了後現代語境下的現代追求。「無望之希望」和「人之精神」構成了美國現代悲劇奠基者奧尼爾的思想靈魂,大陸新武俠江湖中活動著的那些勇者,「無望之希望」構成了他們的後現代語境,「人之精神」構成了他們的現代追求。可以說,大陸新武俠具有獨創精神的江湖,就是這樣一種後現代語境之中的現代追求。
二是女性武俠小說作為一個突出的現象改變了武俠小說性別政治的固有格局。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的武俠女作家群體形成,並在寫作中表現出女性主義寫作的因素,其中有平和的女性主義寫作如滄月,也有激進的女性主義寫作如沈瓔瓔。
三是強調學養與智慧的武俠智性寫作,豐富和提升了武俠小說的類型界域與文體品位。四是大陸新武俠的廣域敘事,從知識立場上拓展了武俠小說的文體類型。大陸新武俠借鑒於網路開啟了作者與大眾的雙向互動之門,借鑒於動漫豐富了形式表現手段,而沈瓔瓔借武俠的奇幻審美感覺沉潛於內心之中的江湖,表現了自身的知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