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古龍武俠小說區別
❶ 古龍小說與金庸小說有什麼區別
金庸,古龍,梁羽生。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界三個最有代表性的作者。其實金庸和古龍風格相差是最明顯的。金庸的男主是熱情如火,留戀花叢。古龍的則是性冷淡,一生一世一雙人。這樣看來,其實是代表作者不同的人生觀。
金庸的小說情節緊湊有序,步步為營,邏輯性強,也更為平和,小說多了些「科學性」。主人公的的前塵往事都交待的清清楚楚,也多了些歷史典故,雖然不甚真實,放置於小說中,卻銜接連貫自然,對於不知歷史的,有以假亂真之效!
古龍小說中使用了推理,令人信服,像《陸小鳳》、《楚留香》等是以偵探模式在武俠世界裡多管閑事,最終挫敗不良野心的反面人物。主人公的對手往往在最後才出現,即使出現也另有後著。而且無論武藝都大大強過小說主人公,但卻往往失敗於被主人翁以弱勝強或終因天網恢恢而邪不勝正。
其實古龍的人物性格更加的鮮明,嫉惡如仇或者是冷漠,而金庸的人物就更加的世俗。其實要我來說,就是俗與雅的區別。
❷ 同為武俠經典古龍小說和金庸小說相比,有哪些異同
在我們所熟知的武俠小說巨匠中,不得不提的兩個人就是金庸先生和古龍先生,兩人都是武俠小說界神聖的領軍人物,兩人的武俠小說都是令人奉為神作的優秀作品,那麼兩人的作品就一定存在著一些差異和相同之處。
首先在角色的選定上,金庸的小說中主角大都是大俠的形象。而古龍的小說中角色的設定主角基本都是十分逍遙自在的浪盪子。
而即便兩人在小說的角色塑造,劇情設定和寫作手法上有著很多的不同,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兩人都是武俠小說界的領軍人物。他們的小說中人物個個都是現鮮活的,有著跌宕起伏的劇情,讀來都是十分引人入勝的。
❸ 金庸武俠小說與古龍武俠小說的區別
1.金庸先生的小說情節更完整
,古龍的小說總是給人無疾
而終的感覺。
2.不過古龍的小說情節更加迭
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是其顯著特徵。
3.金庸先生善於將愛恨情仇恰
當溶和,體現出真性情,真
生活。古龍小說以奇絕的變
化見長,彷彿離生活還是較
遠。
4.環境和人物描寫方面,古龍
側重於外部環境的渲染,金
庸更多地挖掘人物的內心世
界。
5.呵呵,一家之言而已。
❹ 金庸小說和古龍小說的異同
先說相同點吧,都是武俠小說,都是寫俠的小說,都是主題積極向上,正義必然戰勝邪惡的小說,都是強調最強的武功在於人的胸懷的小說。
再說說不同點:古龍早期的小說與金庸的小說區別不算太大,到了絕代雙驕之後的作品才慢慢區別開金庸的作品,金庸小說江湖非常和諧,古龍小說江湖非常混亂;金庸小說人物武功一板一眼,招式分明,古龍小說武功詭異誇張,常常一招制敵。古龍小說雖然有西門吹雪和謝曉峰這樣的劍客,但他更偏向於寫刀,金庸小說則沒有太強的偏好性。如此種種無法一一敘述。
❺ 金庸小說和古龍小說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我看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古龍的《流星蝴蝶劍》,最喜歡看的,看過N遍的是《神鵰俠侶》我個人認為金庸和古龍的區別主要是:
第一,故事背景有區別,古龍的小說一般不介紹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的時代,主人公就是置身一個江湖的世界。古龍的小說世界中彷彿只有武林,什麼朝廷,什麼高官都不會成為故事的主角。金庸的小說則都是建立在一個真實的歷史時期,主人公也往往都是在那個大環境下,被歷史左右人生命運。包含了很多家國大事,也能體會到一些保家衛國的,比較高大上的價值觀。
第二,主人公的描寫有區別,古龍的小說里主人公基本上都是開篇的能力是什麼樣的,到小說結尾也是那個水平。小說重點是放在主人公的經歷的一些事上。金庸的小說里的主人公,一般都會經歷一些奇遇,從一個資質平平的小人物。成為一代大俠。簡單的說,金庸喜歡寫英雄的成長史。(只有蕭峰是個例外,蕭峰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開掛似的人物存在)
第三,武打動作的描寫,古龍寫的武打動作,一般不提使用的是什麼招式的名稱。大概就是一招過去,敵人已經倒地,誰也沒看清發生了什麼這類的。金庸的小說中,喜歡著重描寫武打的招式的名稱,降龍十八掌,每一招金庸都必須寫出一個名字。但要說具體怎麼打,可能就不那麼重要了。
第四,兩個作者的性格不同,大家都知道古龍好就好色,他的小說肯定有自己的性格映射。所以他筆下的英雄大多比較灑脫不羈。金庸比較正統,辦報紙,喜歡歷史。所以他的小說基本都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大英雄。
以上是我的一些觀點,其實好多小說內容都不記得了。大概的印象就是這樣的,總之,古龍,金庸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❻ 金庸小說和古龍小說有什麼不同
金庸小說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共十五部,它們可以由這幾句話描述:"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們分別是《飛狐外傳》(1960年)、《雪山飛狐》(1959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鹿鼎記》(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書劍恩仇錄》(1955年)、《神鵰俠侶》(1959年)、《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碧血劍》(1956年)《鴛鴦刀》(1961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1958年,古龍棄學,與舞女鄭月霞(莉莉)同居於台北縣瑞芳鎮鄭家。為了謀生,開始從事武俠小說創作。
1960年,出版武俠處女作《蒼穹神劍》。
共26張
古龍作品
1960年至1963年是古龍的潛伏階段或試筆階段,發表了《孤星傳》、《護花鈴》等十餘部小說。在此期間,由於大量接觸外國文學,古龍的作品沾染上許多西方文藝色彩。[2]
1963年起,古龍接連發表了《情人箭》、《大旗英雄傳》、《浣花洗劍錄》、《名劍風流》、《武林外史》和《絕代雙驕》等六部長篇,躍登為四大天王之一。
1964年至1966年,發表《浣花洗劍錄》,為古龍小說創作的里程碑,其首次模仿了金庸《倚天屠龍記》中提出的「無招勝有招」,並且向《宮本武藏》等日本時代小說取經,探索武道(天道),另闢武俠蹊徑,由此開始了古龍獨特的武打描寫方式。
1966年,發表《武林外史》,奠定古龍武俠小說的「浪子」風味,強化了《名劍風流》的現代感。
巔峰時代
《絕代雙驕》有明顯的寓言化傾向,是第一部大紅大紫的長篇武俠喜劇。香港知名作家倪匡替明報邀稿《絕代雙驕》,從此和古龍結為莫逆。
1967年,《鐵血傳奇》(後更名《楚留香傳奇》)集武俠、文藝、偵探、推理、寓言於一身,自立門派,樹立新派掌門人的標桿,也開啟了往後十餘年的黃金時代。
1969年,古龍就替導演徐增宏寫過劇本《蕭十一郎》,這也是第一部先有劇本再有小說的武俠名著。
1976年,香港邵氏以《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為底本拍攝電影,開創了武俠電影的又一次高峰,也締造了古龍的電影時代。[3]
1979年,《英雄無淚》完成,進入衰退階段,創作銳減,代筆橫行。
❼ 同樣是武俠,金庸和古龍之間有什麼差別
人們看金庸作品時,感覺最舒爽的內容,就是無名小子獲得各種奇遇和奇緣,一步步打怪升級成長為蓋世英雄的故事。
我最初覺得,這是金庸作品高於古龍作品的地方,因為古龍小說帶有色情。後來則漸漸覺得,這可能是金庸作品不如古龍作品的地方所在。因為兩性關系是人類社會最普遍存在的、也是最復雜的內容,古龍作品中出現這種內容,並沒有什麼奇怪的,而且古龍作品中的相關描寫,也實在說不上什麼色情。
比如,金庸作品中兩個年近二十歲的男女,可以一臉純真的討論男女怎麼才能生孩子的問題。而古龍作品中寫到青春男女時,卻常常會出現一種糾結,那就是性意識覺醒了,青春期的男女又渴望它、又覺得它是罪惡的;他們想壓抑這種感覺,又會想辦法通過各種方式發泄出去。單從這層意義上,雙方作品誰更深刻呢?就我感覺,顯然是古龍的略勝一籌。
當然了,我無意得出古龍作品高於金庸作品的結論,因為金庸的成就是高於古龍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古龍更勝一籌。
❽ 金庸、古龍武俠小說的區別
古龍和金庸是華人世界中的武俠小說大匠,凡是有華人的地方肯定就會有古龍或者金庸的小說,特別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他們兩個的武俠小說有著一定的區別。
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像一壺白開水一樣,開頭很平淡,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越煮越沸,到達高潮時,小說就像燒開了的開水一樣,沸騰不止。而古龍的小說呢,一開始總是給人設置一堆的懸念,把讀者的胃口吊的很高,讓人一罷不能,到結尾時才給你一個答案。而且在文化上金庸的小說偏向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詮釋,而古龍則是受到西方影響較大。
❾ 古龍小說與金庸小說的區別
毋庸質疑,武俠界中空前而且有可能絕後的兩位大家是金庸和古龍。他們的小說雖然風格各異,但都令人盪氣回腸,手難釋卷。更為可貴的是,我們決不能僅僅以娛樂的心態來讀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都已進入雅的境界。這是其他武俠作家所萬難比擬的。這一點盡管許多自詡為文學衛道士的人死也不願意承認,但是相信已為更多的真正的武俠愛好者所共識。
盡管同樣的優秀,但兩駿同馳,必有一先,不免就存在這兩位大家誰更優秀的問題。說實在的,在下對兩位都同樣喜愛,實在不忍心厚此薄彼地在這個問題上作甚評價。但是看到許多同道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又實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故現丑於此,如有不同看法,也請不要生氣。
我一向認為,讀一本小說,就向做一個夢一樣,武俠小說更是如此。
金庸和古龍給了我們兩個不同的夢。
在金庸的夢中,我們無疑感到跌宕起伏,絢麗多姿,沉迷於此,不願醒來。但我們始終清醒的意識到:這是一個夢。而夢醒的時候,便如作了一個好夢一般,或是有一些美好的回憶,而大多是難以有太多印象的。
古龍的夢是一個殘缺的回憶。可能美,但決不美好。
在這個夢中我們有太多的午夜夢回,使得我們即使驚醒之後,依然禁不住懷疑究竟是一個夢,還是活生生的現實!這種觸動之深,即使未可娉美於沙翁,亦不遠矣。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是:人們更喜歡有一個美好的夢,因為現實給我們的痛苦已太多。夢是我們逃避現實的最好場所,又有誰喜歡現實如一條繩索似的,即使在夢中也對我們死纏不放呢?
特別是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又有誰不是生活在自己編織的美麗夢境中呢?
我決不是在貶低大學生。在下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我之所以這樣說,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這種對美麗夢境的嚮往,正是許多人能輕易的接受金庸而難以接受古龍的真正原因。
我也無意指責這種選擇。畢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幾千年來,不斷推動人類相前發展的原動力之一。畢竟,在經歷了生活的艱辛之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尋找一個樂園來放鬆我們已綳得太緊的神經。
感謝金庸,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樂園。
古老無疑也看到了這個問題。
人們的需要永遠是商品生產的真正動力。
他試圖改變。他把幽默的語言放進他的作品,他把美酒和黃金放進他的作品。我們在他的後期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豪華而奢侈的生活,看到了太多的享樂和縱欲。
只有一樣東西我們始終沒有看到。
那就是快樂。
沒有!絕沒有快樂!
美酒和愛情沒有能夠掩飾他與生俱來的那種早已深深種植在他心底的憂郁和悲傷。他的這種氣質不可避免的融入了他的作品之中。以至於竟然有了這種結果:越是歡樂的描寫,我們讀到的悲哀越是深得刺痛我們的心靈。
他沒有金庸的條件。
金庸從來沒有為吃飯擔憂過。他沒有這種悲情。在他的筆下,即使是最悲劇性的描寫之中,我們感受得最多的也是一種豪邁,一種燕趙勇士的憤怒。這種豪邁則是古龍所萬萬不能比擬的。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將在另一篇文章中敘述。
金庸描寫痛苦則只有通過一種慘忍的行為。在這種描寫下,楊過不得不失去一條手臂,小龍女不得不失去貞操,而蕭峰也只有將一支箭插進自己的胸口。在他的筆下,決不會出現微笑著咳出鮮血的李尋歡,也決不會出現堅定地拖著一條腿的傅紅雪,正如在古龍的作品中決不會有段譽那樣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一樣。
在此,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樣一個說法說上幾句:有人認為古龍的小說人物一律是男喝酒,女脫衣,太過淫靡了。這是及其粗俗的看法。魔非生於外,而於心。我看是說這話的人自己心裡有問題。
至少我就沒有從這喝酒和脫衣中看出一絲一毫的淫靡來。
我看到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寂寞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數用端正的心態看書的同道也是這樣看的。
流浪天涯的浪子,一方面,他(她)們沒有辦法抑制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他們又有無人關心的寂寞,無人可以敘說心中通苦的寂寞,無助的寂寞。他們決不是君子,他們在茫茫人海中孤單地行走,一切都是自然而真實的。在下沒有經歷過這種通苦,但是古龍顯然是經歷過的,他真實的描寫令決不多愁善感的的我也有一種動心的共鳴。
相反的是,在金庸的作品中,關於韋小寶在妓院及虛竹在地道中的描寫,雖非絕對多餘,卻也不免令人感到有些蛇足之嫌。或者是金庸想添加一些浪漫氣息也未可知。又或者是金庸另有深意,在下水平有限,未能洞燭,哪位仁兄看出來了,不妨告知一二。無論如何,這種氣氛的描寫是決不會出現在古龍的作品中的。
言歸正傳。再後來,古龍也意識到這樣奢侈的描寫並不能寫出快樂來。於是他試圖徹底的轉變。
於是便有了《歡樂英雄》。
在後面的評論中簡要分析《歡樂英雄》的得失及從寫作手法上評論兩大家的作品。歡迎繼續閱讀,謝謝。
《歡樂英雄》是一部完全嶄新的作品。
在這部書中,古龍用一種新的概念和方式來詮釋快樂的含義。完全拋開生活上的享受,而升華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四個年輕人,他們的生活在物質上是不堪一提的,但是他們的友愛,他們的互相激勵於生死與共足已令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甚至於對於郭大路於燕七的愛情描寫也是情多於愛(也許這正是許多人不喜歡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於我心亦有憾焉)。對王動和紅娘子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令人嘆為觀止。盡管在書中我們隱隱可以看到大仲馬的《三劍客》的影子,但是這也無礙於它成為一部新穎獨特的作品。
但是此書最成功之處還不在於此。
古龍在此書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使他幾乎完全擺脫了理想主義的多年來加給武俠小說的束縛,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作家。這一點,即使在他過去的作品中——盡管他曾盡力去表現——都沒有做到。
即使不是做得很完美,但是他至少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錢的問題。
這無疑是現實生活中一個活生生的,無法迴避的問題。在書中古龍化了極重的筆墨去描寫缺錢的煩惱,及掙錢的艱辛。主人公任俠的個性註定他們無法留住手中的錢,而他們偏偏又是一窮二白。這是一個矛盾。我一向認為,唯有矛盾才是一部好小說的真正主題。
這種經歷無疑是古龍親身所經,唯有如此,他的刻畫方才如此傳神動人。這種描寫雖然也曾在他其它作品如《三公子的劍》(一個註:此處疑為《三少爺的劍》)等中略有提及,但是從來沒有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去刻意描寫過。讀到此處,不由得我不拍案稱絕,為古龍叫好不已。
這種描寫,不單在二流的小說作家的作品中決不會有,以浪漫主義為己任的金庸無疑也不會去描寫(在《俠客行》的開頭部分曾經有一些跡象,可惜未能深入,唉!)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描寫,使古龍此書的初衷被擊得粉碎。人類的悲哀在於,我們可以戰勝一切外在的敵人,卻絕無法戰勝自己。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造成了古龍此後不久的悲劇結局。嗚乎,倘若古龍再多在幾年,非但武俠作品將有重大突破,而今日之武俠界也不致衰落如此,使所謂先鋒小說,後現代主義以至於魔幻主義作品橫行於世,而我們所看的武俠仍為數十年前之武俠。此天數如此,誠應大哭三聲。吾之悲情,無言可表。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一古訓在這里再次得到體現。古龍始終沒有看清他的作品所表現的悲意的主要原因。這原因絕不是他所認為的,而在於兩個字。
「真實」
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金庸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在他的不真實性;而古龍的作品給人一種壓抑的享受,則在他的真實性!
古龍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曲折。社會現實的陰影在他的心中有太深的印跡,使他無法擺脫現實的困擾而進入自己的理想王國。
盡管他盡力去表現理想的世界,但是他的潛意識卻總是讓他一次次回到現實當中。
他一方面擁有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他卻又具有一個優秀的武俠作家所必需擁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無與倫比的想像力,這是一種矛盾。他的這種矛盾,註定使他一方面無法成為一個完全的現實主義的嚴肅文學的作家,另一方面,又使他無法成為娛樂文學中的理想大師。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矛盾,使他在武俠世界中擁有一塊完全屬於自己的領地,使他成為至少到目前為止是獨一無二的「婉約派武俠」文學的大師。他的成就即使不是絕後,至少也是空前的。他的這一成就足以使他在武俠界,甚至於文學界成為一代巨匠。
他潛意識中認為,他的作品中必不可少對現實的反映,這使得他的作品無疑有一種凄艷的美。這種美足以令我們觸目驚心,但卻不忍接受。
他的大俠的概念與我們的所謂大俠的概念相去甚遠。他的大俠是《史記》中的那種勇士,而我們的大俠則是神仙式的人物:首先,必需擁有隨時為別人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的精神;其次,必須擁有頑強不屈的寧可被打死,也不肯作出哪怕是口頭上的讓步的意志;再次,必須擁有誠實純朴,即使對敵人也不撒謊的品德;再次,必須能夠在關鍵的時候把握大節,能夠喊出幾句豪邁言語則更好;再次,對待愛情必須嚴肅認真,從一而終,這一點極其重要;再次,必須有很好的運氣,怎麼打都不能死,關鍵時候必須有奇跡出現……
因為,我們習慣於將書中的大俠看作我們自己的化身。
書中的大俠能否符合自己的評判標准,往往成為某些人評價一本書是否好的最重要的條件。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人在評價一本書時,首先對書中的人物的品質從頭到腳大罵一通,然後得出這本書寫得太差的結論,尤其對武俠小說更是如此。按照這種邏輯,《阿Q正傳》、《高老頭》、《哈姆雷特》等書無疑都是極其拙劣的作品了。
這些人看書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小學的水平。無疑古龍的許多作品是難以得到他們的青睞的,而《絕代雙驕》成為古龍最優秀作品的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此我無意貶低金庸,盡管他創作的許多人物都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金庸也是一個偉大的武俠巨匠,他的成就絕不在古龍之下,足當一代宗師之譽。在這一點上來說,一般人的看法並沒有錯。
我要說的是,金庸在不真實的創作上,已達登峰造極之境界,無人能比。
一個必須認識到的概念是:不真實決不等於虛假!
…………
下面將論述金庸的成就。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梁羽生。
梁羽生是所謂新武俠小說的鼻祖,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他對武俠界的貢獻是偉大的。正是他一舉從段白羽,王度廬等人的素描式的純朴寫實主義和還珠樓主等人的神話式的魔幻主義的框框中徹底掙脫出來,並徹底擺脫了狹隘武俠的觀念,將人物放到更為殘酷復雜也更為緊張刺激的政治斗爭和民族斗爭的背景之中,以更高的視點和更寬的視角來展示豐富多彩恢宏壯麗的武俠世界,使武俠小說第一次跳出了世俗的范疇,進入高雅的境界。更為值得一提的是,梁羽生第一次將浪漫主義的思想放進武俠作品之中,這一思想在此後的數十年中一直是武俠作品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僅憑這些成就,就足以在武俠界中與金古鼎足而三。直到現在,在我的同學當中,還有崇拜梁羽生的人,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可惜梁羽生畢竟是從舊時代走出來的人,他的創新雖然是巨大的,但是在人物的刻畫上卻未能跳出舊思維的束縛。他筆下的人物一如白紙黑字一般,好壞分明,好的好得不得了,壞的也壞得不得了,實在平淡如水。這當然也是一種不真實,但是這種不真實已經淪為虛假,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他沒有給我們留下甚麼可資回味的對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他在武打描寫上那種脫泥帶水,毫無想像力的風格也是導致他未能取得最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此不再贅述。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沒有梁羽生,就沒有後來的金庸,也沒有更後來的古龍。
也許是上天註定,開拓武俠新篇章的任務落在了金庸身上。
金庸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揚了梁羽生的風格,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但是金庸非但歷史知識和文筆不在梁羽生之下,他還擁有後者不曾擁有的東西:豐富的想像力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這些本身就已經決定了他在武俠創作上註定要高於梁羽生。何況他的環境比梁要好的多:梁羽生的新武俠使一大批讀者將目光放在了武俠作品上。
如果說在《書劍恩仇錄》中金庸尚未完全放開手腳的話,到了《碧血劍》我們已經看不到舊小說的絲毫蹤跡。
金庸筆下的人物無疑是不真實的。這種不真實性並不在於人物的外在形象,而在於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種不真實性也不在於他們的內心思維的絕對不可存在性,而在於他們內心世界的不完整性。也即是說,他筆下的人物內心都是殘缺不全的。金庸在這里使用了可以說是高難度的技巧。至於這種不完整性的產生原因,我即將談到。在這里只需要建立這樣一個概念。郭靖和蕭峰是兩個典型的例子,遺憾的是在下手頭沒有這兩部書,未能大段引用原文加以說明,甚為可惜。
金庸在人物描寫上的功力遠勝於梁羽生。同樣是描寫虛幻的人物,在梁羽生筆下不免落入虛假,而在金庸筆下卻有栩栩如生的感覺。我前面已經說過,金庸寫不真實的功力是爐火純青,無人能比的。我對金庸的佩服之處正在於此。能把不真實的人物描寫得有如真實,這分難度實在難以用語言來形容。豐富的知識,非凡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准確的判斷力和深厚的文學功力在此缺一不可。
我之認為金庸是可以與古龍並駕齊驅的武俠大師,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點。就憑這一點,金庸得以跳出二流作家的范疇,從而進入文學家的行列,得以成為「豪放派武俠」文學的代表人物。否則,即使他的故事比卧龍生,諸葛青雲等人精采十倍,在本質上卻也與他們沒有太多分別。為此,我們也應該為金庸大喝三聲好。
那麼,金庸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古龍的作品。在古龍的筆下,似乎一切實體都是虛幻的。虛幻的時間,虛幻的環境,虛構的人物,虛構的事件,然而正是在這些虛幻的實體當中,我們看到的是現實的人的靈魂,真實的人的性格,真實的人的感受和痛苦。有這些,即使其它再虛幻十倍,他的作品也是真實的。
金庸採取了一種恰恰相反的作法。
在金庸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真實的年代,真實的歷史環境,真實的歷史人物,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民族傳統,有時還有一些我們都很熟悉的生活細節(《笑傲江湖》、《連城決》和《俠客行》似乎是例外,關於這幾部作品我將在後面討論)。金庸豐富的知識在這里發揮了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換了別人,即使想得到,也是作不到的。把虛幻的人物放在這樣的背景中,很容易給人一種真實的第一印象。
這個印象很重要,但是還不夠。
金庸的第二項工作是選擇(也許用構造更合適些)合適的人物。這種選擇的一個決定性的標準是:必須符合讀者的心理,選到讀者的心坎上。他是富有經驗的,多年的記者工作無疑是一個雄厚的資本。他善於觀察和總結,善於透過本質掌握實際。選擇一個英雄是肯定的,沒有人希望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壞蛋。但是英雄也有許多種,選擇一個怎樣的英雄呢?在下自認沒有金庸那樣的能力,我無從選起,我所能做的只是他已經選好的人物身上推測他的選擇。他選擇了民族英雄,這恐怕與他的構思的歷史背景(事實上,這一歷史背景是必須的,如前所述)有關,也可能與當時的社會情況有關(這一結論基於下面這點認識,即現在連狂熱喜歡金庸的人,都未必見得喜歡這種民族英雄的身份,而冷靜如在下的,拋開對文學本身的理性思考不談,雖然喜歡金庸,但從感情上卻難以接受民族英雄這樣的身份)。
這也是結論之一,但是並不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結論。
由於時間上略顯倉促,所以在某些細節和用詞上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
不要介意。並請不吝指正。
金庸古龍正面碰撞,即將展開。
我得到的結論如下:第一,這個人在能力上(包括各方面的素質,武功這一因素我不屑於多說,請大家原諒我這個小小的自尊)都應該在最大程度上接近現實中的一般人,准確的說,是讀者;第二,這個人的言談行事,必須符合認們的傳統道德標准;第三,這個人必須做出一般人想做而無法做成的大事。這三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認為,正是這三個條件的確立,為金庸的作品得以進入人們的理想世界,並為人們所願意接受,打下了堅實的,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基礎。
這三個條件的作用是:首先,它們確立了一個英雄形象;其次,這樣一個英雄讓人感到離自己很近;第三,他通過給人們提供一個理想中的英雄而消除了人們對現實英雄的失望感。
所以我說不真實的並不同等於虛假的。因為這樣一個人物並非不存在,事實上,他是存在的,他存在於人們的心中。象包公,這個人實際並不存在,但是你絕不能說這個人物是虛假的。事實上,他正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但是,很容易理解,這個形象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完整或者說完美的形象。值得慶幸的是,金庸還沒有到為了應和讀者而到昏了頭的地步。卧龍生等人的作品之所以只有情節,沒有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很不識時務地妄圖去創造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完美的英雄形象。金庸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歷史知識告訴他:這樣一個人物是難以成立的。
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性的思考罷了,他完全可以對此忽略不計,僅憑我下面所要談到的手法,他也完全可以創造出一個成功的人物。
但是一個作家的理智和責任感告訴他:不能這么干!
這同樣是一種矛盾。矛盾正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原動力。沒有矛盾,無以成就一個古龍,同樣,沒有這個矛盾,也無以成就一個金庸。
金庸想了一個辦法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已經無法得知他當時是否經過了冥思苦想,或者根本只是他的某種類似於賈寶玉的喜好作用的結果,總之,他使用了這個辦法。直到現在,我還無法判斷,這一做法究竟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天才的設想。這一點,恐怕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金庸把目光盯在了小說的女主人公身上。
這一點,已經足以解釋為什麼金庸筆下的女孩子總是如此冰雪聰明,以至於年僅十幾歲,其應變能力,處事能力,組織能力以至深謀遠慮都直追古龍筆下那些出身名門,受過高等教育的並且還在江湖中出生入死磨煉了十幾二十年的男子漢了。
這是一種補償。因為金庸清醒地認識到,他所創造的男子漢其能力之平庸根本不可能去實現他所要成就的事業,而他們顯然又不得不去成就這種事業。這究竟是他筆下那些大俠們的悲哀,還是金庸自己的悲哀呢?
當然,他也可以採用另外一種方法,即設計足夠多的巧合和奇跡來幫助他的主人公走向成功。事實上,在《俠客行》中他正是這樣做的,其結果是使這本書幾乎淪為一二流作品。老實說,倘若不是他那副對聯中赫然有一個俠字的話,我一定要斷定這本書是某位二流作家的冒名之作,盡管文字風格如此相似。
金庸採用的方法是明智的。無論是中國「女人是男人的一半」的古訓還是「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的西方傳說,都證明了這一方法的可行性。結果這一方法獲得了成功。
同時,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金庸筆下的女主人公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是不真實的。而且,問題還不僅僅如此。
在這里,金庸又再次面臨一個極其危險的問題。這個問題極具危險性,一個不慎,就將使他的全部努力化為泡影。
這個問題的根源仍然在於讀者。不可否認,武俠小說的絕大部分讀者是男性,這樣一個女主人公的形象很有可能會被大男子主義的洪流擊得粉碎,不難想像,如果這種情況出現的話整部作品的結局將是如何悲慘。
在這個關鍵時刻,金庸再一次顯示了他的力挽狂瀾於既倒的智慧。果斷地採取了一個明智的措施。由於這個措施的使用,使我認識到金庸是金庸,同樣是由於這個措施的採用,使金庸在留住了一大群讀者的同時,也失去了一些東西。我們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失去另外一些東西。這本來就是人類的無奈之一。到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待金庸這種得失的時候,我們已經無法判斷他是得到的多些,還是失去的多一些;我們也無法判斷我們由此是得到的多一些,還是失去的多一些了。
我前面已經談到過,古龍是在虛幻中表現真實的,這種表現盡管難度也很大,但是他多是得利於他不平凡的社會經歷和天生的對人們內心本質的一種敏銳的感覺,他能做到這一點是自然而然的。
而金庸卻是在將一種不真實表現為真實,這一工作本身就比古龍的難度要大。如果金庸能夠做得再完美一些的話,他的成就完全可能一舉超越古龍,更確切的說是讓後者無法趕上。
金庸所做的已經無人能及了,但是仍有缺憾。因為他採取了這樣一個措施。這使古龍有了機會。
也許這本身就是一種無奈,也許他所做的工作本來就不可能再完美了。
但是我們作為一個評論者,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就忽視這個問題。
他採取了一個什麼措施呢?
並不是在下故意買關子,我想讓大家也來想一想。
我已經說了很多啦。
無需多說,相信只需看一眼這個標題,就已經明白所謂金的措施是什麼。不知道諸位看過金庸作品的是否已經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金庸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永遠長不大(《笑傲江湖》除外),他們的言談,他們的行為他們的心態,一直停留在十六歲的水平。在他們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之後,不可否認在某些方面金庸讓他們有了一些改進,如行事不再那麼魯莽等。但是在本質上,他們待人處世的方法,他們對社會的看法,他們的心理,卻一直保持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無疑是可愛的啊。在下就非常喜歡這種心態。所以,金庸筆下的女子一個個都很討人喜歡,都很可愛。在古龍的筆下你不可能看到這樣的人物,因為古龍寫的是女人,而金庸寫的是女孩子。
這樣,即使金庸把女主人公寫得再聰明十倍,也是不會對讀者的大男子主義思想構成任何打擊的,誰會去跟一個孩子斤斤計較這些呢?正如一個人在誇一個孩子聰明的時候所流露的只有喜愛而絕無嫉妒。
那麼對於同樣是孩子的讀者呢?他們又作何感想?
一,他們的年紀和閱歷還沒有使他們的大男人思想達到膨脹的地步。
二,金庸讓他的女主人公徹底地毫無保留地,明確地毫無二心地,不管 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決地愛上了他的男主人公,甚至可以說是……(作者在此刪去激烈詞句五十三字)而沉浸在浪漫愛情中的芸芸眾生自然也就不甚了了了。
由此,我們已經看到了我前面說過的所謂「不完整的內心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形式。相信在這里已經無需我再對「不完整」的概念再多加解釋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將金庸的作品比作「成年人的童話」仍稍嫌不妥,比為未成年人的童話好象更確切一些,特別是《鹿鼎記》一書。
然而有的人居然把古龍的書比喻為孫敬修爺爺的故事,這令我實在不知道是可笑還是可悲。這(些)人恐怕連什麼是童話都沒有弄清楚吧。把離奇的情節看成是童話的標識是大錯特錯的。《賣火材的小女孩》有沒有離奇的情節?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最經典的童話之一;《聊齋》的情節又如何,有沒有人說它是童話集? 前言提到,在人物性格的未成年化方面,《笑傲江湖》是一個例外。令狐沖和蕭峰是金庸筆下最成熟的主人公(在這里我就不論述任盈盈不大為人所愛的原因了)。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結果,關鍵在於金庸的一個追求——變新。
這是不是金庸的藝術追求之一,我無能得知,但是毋庸諱言,至少在客觀上,這又是吸引讀者的手段之一。
這個結論沒有什麼新意,提一提便罷,我就不展開來說了我從來不認為一部作品中的配角是可以體現作者的人物刻畫風格和成功與否的標志,在長篇作品中更是如此。主人公是一錘定音的人物。但是一部作品中沒有配角是不可想像的,配角寫得不好的作品絕不是一部好作品。
從某種意義上說,配角的描寫是為主人公的描寫而存在的,而主人公描寫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身邊的人描寫的好壞。
金庸小說中的配角從來都是為襯托主人公而存在的。在這一點上,金庸充分顯示了他的深厚的文學功力。
在這一方面舉幾個例子難以說明全部,但是一個例子還是必要的。如《天龍八步》之慕容復,很明顯是在襯托段譽。
金庸筆下的人物性格豐富多彩,不一而足,這為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主人公鋪平了道路。盡管有些人物是為商業價值而非文學價值而存在,但是這不應成為批評金庸的理由。畢竟武俠文學與嚴肅文學還是有區別的,單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還反而是成功之筆。
總的來說,金庸的人物塑造是出色的。
在配角的問題上,我們不應該討論他們的性格和思想的完整性,因為配角畢竟不同於主人公,即使在長篇作品中,這種不完整也是必定的。
但是在這里不得不說明的是,對於那種從某些人物的描寫具有真實性便得出金庸的作品具有現實性的看法,在下是萬萬不敢苟同的。這種看法非但沒有任何文學上的邏輯性,而且簡直就是對金庸作為理想主義大師的否定。 在梁羽生之前的武俠作品是純朴的作品,不應劃入任何一派。梁羽生是豪放派武俠的創始人物,而金庸則是此派的最傑出的人物。其人物的性格,作品聲勢無不處處透出豪放的特點。特別是對大場面的描寫,可稱天下無人能敵。
也許是在下見識尚不夠深,但是就我所見過的武俠作品而言,絕大部分都屬豪放派,而屬婉約派
❿ 古龍小說和金庸小說的區別
一、人物形象
金庸的小說里,主角出現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廢柴級別,靠機緣巧合或者自己的努力,慢慢成為絕頂高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練級過程。
古龍的小說尤其是後期那幾個系列,主角一出來武功就已經非常高強了,直接就是進入故事的發展。在整個劇情故事中,幾乎不會再展現主角武功的變化。
二、文筆
古龍的小說永遠在野,與主流相反。古龍的小說受西方推理驚險小說影響比較大,書中暗藏玄機,各種行怪陸離之事比比皆是,正邪相容,很難確定好壞之分。
金庸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他的小說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各色人等星羅棋布精彩紛呈,但金庸小說主流卻是在朝,沒有離開歷史大方向。各種史料信手拈來,穿插在小說之中,有如真人真事,讓人信以為真,可以說金庸的小說是陽光的,讀起來不壓抑。
三、偏好性
金庸小說江湖非常和諧,古龍小說江湖非常混亂;金庸小說人物武功一板一眼,招式分明,古龍小說武功詭異誇張,常常一招制敵。古龍小說雖然有西門吹雪和謝曉峰這樣的劍客,但他更偏向於寫刀,金庸小說則沒有太強的偏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