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小說在線收聽聊齋全集志異
⑴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DWettExrxTC167YLq8JVw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⑵ 聊齋志異故事
聊齋志異故事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燾,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門的公差,手裡拿著一張通知單,牽著一匹頭上有白毛的馬走來。對他說:「請你去參加考試!」宋先生說:「主考的學台老爺沒有到,怎麼能突然進行考試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斷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強騎上馬,跟隨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們便來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樣。不多時,他們進入一座衙門。宮殿建築宏偉華麗,堂上坐著十多位官員,都不知道是些什麼人,其中只有關帝是認識的。衙門的殿廊下擺著桌、凳各兩個。已經有一位秀才坐在那裡的下位上。宋先生便與他肩並肩坐下。每張桌子上都有筆和紙。一會,便送下有題目的卷紙來,一看上面寫著八個字:「一人二人,有心無心。」他們倆把文章做成後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話,說:「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各位官員在傳閱中不住地稱贊。他們便把宋先生召喚到殿堂上去,對他說:「河南那個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擔任這個職務很合適。」宋先生一聽,這時才開始明白過來,連忙跪下去,一邊叩頭一邊哭著說:「我能得到這樣榮耀的任命,怎麼敢再三推辭呢?但我的70多歲的老母,身邊無人奉養。請你們允許在她去世之後,我再聽從你們的任用。」堂上一位好象是帝王樣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親的壽祿。有一位留著鬍子的官吏,捧著記載人壽祿的冊子看了一遍,說道:「她還有陽壽九年。」他們聽後正在猶豫不決,想不出辦法時,關帝說:「沒有什麼關系,讓姓張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於是,堂上人對宋先生說:「本應該讓你立即到任的,今從仁愛孝敬之心考慮,給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還得叫你去。」說完,又對那位秀才勉勵了幾句。二位先生叩頭後走下殿來,秀才拉著宋先生的手,一直送到郊外,並自我介紹說:「我是長山地方人,姓張。」還將自己做的詩贈給宋先生留作紀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詩忘記了,只記得中間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蠟無燈夜自明」兩句。宋先生騎上馬就告辭而去,當他回到村裡時,就好象是從夢中醒過來一樣。可是到這時,他已經是死去三天啦。宋先生的母親聽到棺材裡有吟呻聲,便趕快把他從裡面扶出來。過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說出話來。他打聽長山那個地方,果然有姓張的這個人,已經在那天死去了。
自此以後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親果然到時候便死去了。喪事發送完畢之後,宋先生洗完了澡,走進屋子裡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門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後跟隨著許多車馬人員。丈人家裡人都非常驚奇,不知宋先生已經成了神,做了城隍。他們急忙跑到宋先生家裡去打聽消息,原來,宋先生已經死去了。
我姑夫自己記有小傳,可惜戰亂後沒有保存下來,這只不過是個大概吧。
考城隍》是《聊齋志異》的第一篇。是一篇宣揚仁孝之德的寓言故事。
文章記敘了宋燾考取城隍一職的事情。宋燾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參加考試。接下來作者用虛幻之筆,重點寫了陰間眾神面試宋燾的場面。考試場面怪誕而庄嚴:宮殿雄偉華麗,考官有十幾位官員,考生只有宋燾及長山張秀才。考試題目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八個字。宋燾很有才學,對社會問題有獨道見解。他對考題精闢地解釋為:「有心做善事,雖善不獎賞;無心作壞事,雖惡不懲罰。」,受到了諸神的傳贊不已。宋燾認為,對善惡要從人的動機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為判定的惟一標准。從實際出發,對善惡的後果作具體分析,然後賞罰分明,論-功行賞。這是做官的基本條件。這兩句,既表明了宋燾具備了當官的必要條件,有賞罰分明的才幹,又包含有對封建社會善惡不分,黑白不明的抨擊,同時也暗含著宋燾因久試不第而郁結在胸中的積怨。
接下來作者把人物打出正常軌道,突出寫宋燾的孝行。當眾神十分賞識宋燾的才能,決定委派他任河南城隍時,作為一個老廩生,在困頓寒窗的痛苦折磨中突然考中了,對於一般人來說,此時此地應非常高興才是。而作者偏偏用把人物打出正常軌道的手法,寫宋燾不但沒有高興,而是頓首哭泣,乞求眾神,「我母親七十歲了,無人奉養,請允許我伺候她到壽終,我再唯命是聽,任你們錄用派遣。」於是感動了眾神,盛贊宋燾有仁孝之心,破例准假九年,讓張秀才代理城隍之職。這個場景的描寫,細致、詳實、感人,有力地了說明宋燾是個品行端正,為人高潔的秀才。後面宋燾寫給張秀才的贈詩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兩句,這兩句對仗工整。這一工對句揭示了宋燾是個才學之士,具有豁達、豪放的個性,淡泊名利,胸襟坦盪,追求自由,沒有其他迂腐文人的窮酸相。因此我們可以說,作者筆下的宋燾是個德才兼備的讀書人。在為官與盡孝之間,他能以盡孝為先。這對那些官迷心竅,不要仁孝的人,無疑是個有力地批判。他有德有才,卻一直只是個老廩生。這對於埋沒人才的黑暗社會,無疑是具有諷刺性與批判性。
這篇小說的情節成功的運用了「出於幻域,頓入人間(魯迅語)」的故事結構法。作者讓人物以病卧進入夢境,然後展開神奇的故事情節,由實入虛,由虛返實,再由實歸虛。這樣就在虛幻的故事上塗抹上了一層真實性與現實性的色彩,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2,屍變
翻譯
陽信縣有個老翁,是縣郊蔡店人。村子離城五六里,父子二人臨路開設客店,方便過往商人投宿。有車夫數人,販運貨物,常寄宿他家。
一日黃昏,車夫四人同來投宿。但住客已滿,四人無奈,只得央求收容。老翁沉思片刻,想到一個地方,但只怕客人不願意。客人說:「只求安身,不敢挑剔」。原來老翁兒媳死去不久,停屍在室,兒子正外出購買棺材。老翁因想靈所冷寂,於是帶領客人穿過一道巷子前往。進了屋,只見桌上燈光昏暗,桌後懸掛靈帳,用紙衾覆蓋著死者。再看卧處,是僅隔著一個門的房間,設有連鋪。四個客人因勞苦奔波,倒在枕上便鼾聲大作。其中一人朦朦朧朧,忽聽得床上嚓嚓聲響,急忙睜眼瞧去,靈前燈光照得清清楚楚,女屍已揭開紙衾起來,並下床步入卧處,面色金黃,生絹裹額。女屍走近卧榻,俯身向睡著的客人一一吹氣。客人頓時大驚,深怕她向自己吹氣,偷偷地扯被子蓋著頭部,不敢出一絲氣。一會兒,那女屍果不走近他,照樣吹氣。憑感覺知道她已出房去,又聽到紙衾嚓嚓響,才略略探出頭來窺看,見女屍僵卧如初。客人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發出聲響,便暗暗用腳踢同伴。同夥都一動不動。想來無計可施,不如穿衣逃出。剛把衣披上,嚓嚓聲又起,只好再次把頭埋入被中。感覺到女屍真的又來,連續向他吹了多次方才離去。一下,聽到靈床上有響聲,知道女屍又躺下了。於是客人慢慢從被底伸出手去拿褲,匆匆穿上,赤著腳便往外沒命地跑。這時,女屍也起來追逐,等她離開靈賬,客人已開門逃出。誰知那女屍緊追不舍。客人邊跑邊叫,村裡卻無人驚醒。想去敲主人的門,又怕來不及。只好朝縣城方向竭力逃跑。到達東郊,看見一座寺廟,還聽到木魚聲,於是急忙敲門。廟中和尚非常驚訝,又不肯立即放他入內。轉瞬間女屍便到,相距只有一尺多。客人窘急無路,見庵前有一白楊,樹干粗約四五尺,只得借樹遮身。屍從左來,就側身向右;屍從右來,就側身向左。相持很久,女屍越發大怒。然而彼此精疲力竭,女屍一動不動地站立著。客人氣喘吁吁,汗流不止地靠著樹干護身。突然間女屍暴起,伸著兩只胳膊隔著樹干向他撲來。客人嚇倒在地,女屍沒有抓住他,僵硬地抱著樹干。
和尚偷聽許久,直到沒有聲息,方才開門出來。見客人躺在地上,用燭一照,已死,但胸口仍有一絲氣息,背進庵中,夜盡才蘇醒,讓他喝了茶水,然後問他是怎麼一回事?客人把經過一一進述。這時,晨鍾響過,天已蒙蒙發亮。和尚見樹上果有女屍,立即報告縣官。縣官親自驗看,令人撥下女屍手,牢不可開。仔細觀察,左右手四個指頭並卷如鉤,插入樹干,不見指甲。後又增幾人,合力撥開。看看指穴,好象鑿了八個孔。縣官派遣差役到店家打聽,店裡正因女屍不見、客人死去,紛紛喧嚷。差役告訴其中緣故,老翁跟差役去將女屍抬回。倖存的客人流淚對縣官說:「我們四人同出,今只剩我一人獨歸,這事如何能使鄉人信同呢?」 縣官替他出縣證明並送給衣食等物而去。
3。嶗山道士
城裡有一個姓王的後生,排行老七,是財主家的兒子,年輕時就羨慕道人。他聽說嶗山仙人很多,就背著書籍等去周遊。
這天,登上一座山頂,看見有座廟宇,十分幽靜。一個道士坐在蒲團上,白發漂拂在脖子上,神氣爽朗豪邁。便上前叩拜,與道士交談。聽道士講的道理十分玄妙,他就要拜道士做師傅。道士說:「恐怕你嬌弱懶惰,不能受苦。」王生回答:「沒問題,能吃苦!」於是就收了他做徒弟。
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時都聚集來了,王生與他們都施禮相見,於是就留在廟中。
第二天凌晨,道士招呼他去,把一把斧子授給他,叫他隨眾人上山砍柴。王生謹慎的接受訓育。
過了一月有餘,手和腳上都起了厚厚的老繭,有點忍受不了了,私下裡有想回家的意思。
一天晚上回來,見有兩個人和師傅在喝酒。天已經黑了,還沒有燈燭。就見師傅用紙剪了個鏡子的形狀,粘在牆壁上。一會兒,月光明亮的照在屋子裡,光下能分辨毫芒,各位徒弟圍著他聽後使喚。聽有一個客人說:「美好的夜晚,應盡情歡樂,不可不一同享受。」於是師傅從案上取了一壺酒,分賞給眾人,並囑咐都要一醉方休。王生私下想,七八個人一壺酒,怎能盡興?眾徒弟都各自找盆和缽盂,來到酒。王生怕酒沒有了,就先幹了一杯。可連續到了數杯,壺內的酒竟一點也不見少。心下奇怪。一會兒,一客人說:「承蒙賞賜月光照明,可這樣飲酒太寂寞,何不把嫦娥呼來?」於是又見師傅把一根筷子擲到月亮上,旋見一個美人,從光中出來,開始還不到一尺高,等到了地下,竟與人的身材相同。纖細的腰肢,秀麗的脖頸,風流飄麗,竟跳起霓裳羽衣舞來。跳了一會兒,又唱道:「做神仙啊,不情願啊,想回來呀,為什麼把我囚困在啊,這廣寒宮啊!」聲音清脆悅耳,響亮如簫管。喝完,盤旋升起,躍到桌上。眾人正驚顧間,已經又變為筷子了。三人大笑起來。有一客人說:「今晚最歡樂,然而不勝酒力了,你們把我送到月宮中去怎麼樣?」三人移了席子,漸漸進入月中,眾人看到三人在月中飲酒,胡須眉毛都看得見,好像人的影子照在鏡子中。又過了一陣,月光漸漸黯淡了,侍從的人點起燈來,卻見道人一人坐著,客人都沒有了。桌上吃剩的東西都在,粘在壁上的月亮,只是圓圓的象鏡子一樣罷了。
道士問眾徒弟:「喝足了嗎?」眾人回答:「足了。」道士說:「喝足了,應早睡,不要耽誤了砍柴割草。」眾人應聲退走了。王生私下羨慕,回去的念頭打消了。又過了一個月,是在不堪忍受其苦,可道士又不傳一術,心裡實在不能等待,便向道士辭行說:「弟-子數百里來向仙師學習,即使不能得長生術,有小小的教給弟-子,也可以安慰弟-子求教之心;心在已經過去了三個月,不過是早晨出去砍柴,晚上回來。弟-子在家時,沒受過這樣的苦。」道士笑著說:「我原說你不能受苦,現在果然如此,明早一定送你回去。」王生又說:「弟-子勞動了這么多天,師傅略微教給點小技法,這次來也算不白袍。」道士問:「你求什麼法術呢?」王生說:「每次見師傅行走,牆壁都不能阻擋,只學會了這法術就滿足了。」道士笑著答應了他。於是傳給他一個口訣,令他自己念咒,念完招呼道:「入之!」王生面對著牆數步,不敢進入,道士說:「你試著入一下。」王生果然從從容容的走,可到了牆跟前,卻被阻住了。道士又說:「你低著頭猛然跑入,不要猶豫。」他果然離開牆數步,猛然跑著進入,到了牆根,像沒有牆一樣,回頭一看,果然到牆外邊了。他大為高興,進去感謝師傅。道士說:「回去應該用恭敬的態度來對待,否則不靈驗。」於是給他路費,叫他回去了。
到了家,自誇自己遇到了仙人,堅硬的牆壁也不能阻擋他。他妻子不信,他便模仿著原來的動作,離開牆數尺,跑著向牆而去,可頭撞在了硬壁上,砰然有響聲。他妻子上前一看,見額頭上腫起來像雞蛋那麼大一塊。妻子做手勢嘲笑他,他慚愧、氣憤,罵老道士無良心。
作者說:聽到此事,沒有不大笑的。可是象王生這樣的人,世上正經不少。現在有一個卑鄙無聊的傢伙,喜歡嗜欲,得了病,卻怕用葯。接著又有吮癰舔痔的人,進來告訴他有治病的法術,來迎合他的意思,騙他說:「拿了這個法術去,可以百病治癒。」當初試驗了一下,不能沒有小的效果,於是認為天下的事都可以這樣行了。看來,他們不到撞牆壁而疼痛時,是不能停止的。
⑶ 《聊齋志異》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盤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著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旋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貼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遠游。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葯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歷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齡這樣出身的士人,進身之途唯在科舉。科場的失敗使他悲憤萬分:「天孫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傑士。蕊宮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顧影自悲,可憐骯臟骨銷磨如此!……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里。」(〔大江東去〕《寄王如水》)蒲松齡未能攀緣科舉出仕,一生都在農村過著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著熱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跡不踐公門」的傲視權貴的一面。在艱難時世中,他逐漸認識到像他這樣出身的人難有出頭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於聖明」(《與韓刺史樾依書》)。他把滿腔憤氣寄託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中。此書創作從他年輕時就開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齋自志》,可知那時這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已初具規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書,「集腑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聊齋自志》)這部小說集熔鑄著蒲松齡一生的心血。蒲松齡的創作,還有通俗俚曲14種,計有《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補幸雲曲》等。這些俚曲用了山東淄川地區的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它們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在人生態度和創作思想上與《聊齋志異》是相通的。蒲松齡的著作,小說和俚曲之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和關於農業、醫葯的通俗讀物《農桑經》、《葯書》等。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431篇。其內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懷著對現實社會的憤懣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污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筆鋒刺向封建政治制度。這類作品以《促織》、《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齡對腐朽的科舉制度有切身的體會,通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痴》等篇,作者無情地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了考場中營私舞弊的風氣。三、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予以衷心的贊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鴉頭》、《細侯》等。《聊齋志異》中還有相當多狐鬼精靈與人的戀愛故事,頗具浪漫情調。在這些故事裡,塑造了很多容貌美麗、心靈純潔的女性形象,如紅玉、嬰寧、香玉、青鳳、嬌娜、蓮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闡釋倫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畫皮》、《勞山道士》等。
《聊齋志異》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對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現在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上。作者善於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情節,沖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
參考資料:http://www.3703.com
回答者:fzhydyzdy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11-15 20:36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
《聊齋志異》簡介
文言短篇小說集。清代蒲松齡作。蒲松齡從20歲左右開始創作,大約40歲左右初稿完成,以後不斷修補、增訂,年近50才定稿。小說題材大部源於民間故事和稗文野史。全書12卷,近500個短篇。
《聊齋志異》就思想內容而言,可分三類:第一類,尖銳地暴露政治的黑暗,鞭撻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同情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第二類,揭露和抨擊舊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的罪惡;第三類,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當時廣大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樊籠的願望和行動。當然作品中也有的地方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或因果輪回的迷信思想。這些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世界觀的矛盾。《聊齋志異》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傑作。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花、妖、狐、怪,但又都有人的特徵、人的性格,個性十分鮮明。每一篇的情節奇幻復雜,《聊齋志異》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創作的一個新的高峰。
⑷ 關於《聊齋志異》
聶小倩
寧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對人言:「生平無二色。」適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寺中殿塔壯麗,然蓬蒿沒人,似絕行蹤。東西僧舍,雙扉虛掩,惟南一小舍,扃鍵如新。又顧殿東隅,修竹拱把,階下有巨池,野藕已花。意甚樂其幽杳。會學使案臨,城舍價昂,思便留止,遂散步以待僧歸。日暮有士人來啟南扉,寧趨為禮,且告以意。士人曰:「此間無房主,仆亦僑居。能甘荒落,旦暮惠教,幸甚!」寧喜,藉藁代床,支板作幾,為久客計。是夜月明高潔,清光似水,二人促膝殿廊,各展姓字。士人自言燕姓,字赤霞。寧疑為赴試者,而聽其音聲,殊不類浙。詰之,自言秦人,語甚朴誠。既而相對詞竭,遂拱別歸寢。
寧以新居,久不成寐。聞舍北喁喁,如有家口。起,伏北壁石窗下微窺之,見短牆外一小院落,有婦可四十餘;又一媼衣�緋,插蓬沓,鮐背龍鍾,偶語月下。婦曰:「小倩何久不來?」媼曰:「殆好至矣。」婦曰:「將無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聞;但意似蹙蹙。」婦曰:「婢子不宜好相識。」言未已,有十七八女子來,彷彿艷絕。媼笑曰:「背地不言人,我兩個正談道,小妖婢悄來無跡響,幸不訾著短處。」又曰:「小娘子端好是畫中人,遮莫老身是男子,也被攝去。」女曰:「姥姥不相譽,更阿誰道好?」婦人女子又不知何言。寧意其鄰人眷口,寢不復聽;又許時始寂無聲。
方將睡去,覺有人至寢所,急起審顧,則北院女子也。驚問之,女笑曰:「月夜不寐,願修燕好。」寧正容曰:「卿防物議,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恥道喪。」女雲:「夜無知者。」寧又咄之。女逡巡若復有詞。寧叱:「速去!不然,當呼南捨生知。」女懼,乃退。至戶外忽返,以黃金一錠置褥上。寧掇擲庭墀,曰:「非義之物,污我囊囊!」女慚出,拾金自言曰:「此漢當是鐵石。」
詰旦有蘭溪生攜一仆來候試,寓於東廂,至夜暴亡。足心有小孔,如錐刺者,細細有血出,俱莫知故。經宿一仆死,症亦如之。向晚燕生歸,寧質之,燕以為魅。寧素抗直,頗不在意。宵分女子復至,謂寧曰:「妾閱人多矣,未有剛腸如君者。君誠聖賢,妾不敢欺。小倩,姓聶氏,十八夭殂,葬於寺側,被妖物威脅,歷役賤務,腆顏向人,實非所樂。今寺中無可殺者,恐當以夜叉來。」寧駭求計。女曰:「與燕生同室可免。」問:「何不惑燕生?」曰:「彼奇人也,固不敢近。」又問:「迷人若何?」曰:「狎昵我者,隱以錐刺其足,彼即茫若迷,因攝血以供妖飲。又惑以金,非金也,乃羅剎鬼骨,留之能截取人心肝。二者,凡以投時好耳。」寧感謝,問戒備之期,答以明宵。臨別泣曰:「妾墮玄海,求岸不得。郎君義氣干雲,必能拔生救苦。倘肯囊妾朽骨,歸葬安宅,不啻再造。」寧毅然諾之。因問葬處,曰:「但記白楊之上,有烏巢者是也。」言已出門,紛然而滅。
明日恐燕他出,早詣邀致。辰後具酒饌,留意察燕。既約同宿,辭以性癖耽寂。寧不聽,強攜卧具來,燕不得已,移榻從之,囑曰:「仆知足下丈夫,傾風良切。要有微衷,難以遽白。幸勿翻窺篋襆,違之兩俱不利。」寧謹受教。既各寢,燕以箱篋置窗上,就枕移時,齁如雷吼。寧不能寐。近一更許,窗外隱隱有人影。俄而近窗來窺,目光睒閃。寧懼,方欲呼燕,忽有物裂篋而出,耀若匹練,觸折窗上石欞,飆然一射,即遽斂入,宛如電滅。燕覺而起,寧偽睡以覘之。燕捧篋檢征,取一物,對月嗅視,白光晶瑩,長可二寸,徑韭葉許。已而數重包固,仍置破篋中。自語曰:「何物老魅,直爾大膽,致壞篋子。」遂復卧。寧大奇之,因起問之,且告以所見。燕曰:「既相知愛,何敢深隱。我劍客也。若非石欞,妖當立斃;雖然,亦傷。」問:「所緘何物?」曰:「劍也。適嗅之有妖氣。」寧欲觀之。慨出相示,熒熒然一小劍也。於是益厚重燕。
明日,視窗外有血跡。遂出寺北,見荒墳累累,果有白楊,烏巢其顛。迨營謀既就,趣裝欲歸。燕生設祖帳,情義殷渥,以破革囊贈寧,曰:「此劍袋也。寶藏可遠魑魅。」寧欲從受其術。曰:「如君信義剛直,可以為此,然君猶富貴中人,非此道中人也。」寧托有妹葬此,發掘女骨,斂以衣衾,賃舟而歸。寧齋臨野,因營墳葬諸齋外,祭而祝曰:「憐卿孤魂,葬近蝸居,歌哭相聞,庶不見凌於雄鬼。一甌漿水飲,殊不清旨,幸不為嫌!」祝畢而返,後有人呼曰:「緩待同行!」回顧,則小倩也。歡喜謝曰:「君信義,十死不足以報。請從歸,拜識姑嫜,媵御無悔。」審諦之,肌映流霞,足翹細筍,白晝端相,嬌麗尤絕。遂與俱至齋中。囑坐少待,先入白母。母愕然。時寧妻久病,母戒勿言,恐所駭驚。言次,女已翩然入,拜伏地下。寧曰:「此小倩也。」母驚顧不遑。女謂母曰:「兒飄然一身,遠父母兄弟。蒙公子露覆,澤被發膚,願執箕帚,以報高義。」母見其綽約可愛,始敢與言,曰:「小娘子惠顧吾兒,老身喜不可已。但生平止此兒,用承祧緒,不敢令有鬼偶。」女曰:「兒實無二心。泉下人既不見信於老母,請以兄事,依高堂,奉晨昏,如何?」母憐其誠,允之。即欲拜嫂,母辭以疾,乃止。女即入廚下,代母屍饔。入房穿榻,似熟居者。
日暮母畏懼之,辭使歸寢,不為設床褥。女窺知母意,即竟去。過齋欲入,卻退,徘徊戶外,似有所懼。生呼之。女曰:「室有劍氣畏人。向道途中不奉見者,良以此故。」寧悟為革囊,取懸他室。女乃入,就燭下坐;移時,殊不一語。久之,問:「夜讀否?妾少誦《楞嚴經》,今強半遺忘。浼求一卷,夜暇就兄正之。」寧諾。又坐,默然,二更向盡,不言去。寧促之。愀然曰:「異域孤魂,殊怯荒墓。」寧曰:「齋中別無床寢,且兄妹亦宜遠嫌。」女起,顰蹙欲啼,足�儴而懶步,從容出門,涉階而沒。寧竊憐之,欲留宿別榻,又懼母嗔。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無不曲承母志。黃昏告退,輒過齋頭,就燭誦經。覺寧將寢,始慘然出。
先是,寧妻病廢,母劬不堪;自得女,逸甚,心德之。日漸稔,親愛如己出,竟忘其為鬼,不忍晚令去,留與同卧起。女初來未嘗飲食,半年漸啜稀酡。母子皆溺愛之,諱言其鬼,人亦不知辨也。無何,寧妻亡,母隱有納女意,然恐於子不利。女微知之,乘間告曰:「居年余,當知肝膈。為不欲禍行人,故從郎君來。區區無他意,止以公子光明磊落,為天人所欽矚,實欲依贊三數年,借博封誥,以光泉壤。」母亦知無惡意,但懼不能延宗嗣。女曰:「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不以鬼妻而遂奪也。」母信之,與子議。寧喜,因列筵告戚黨。或請覿新婦,女慨然華妝出,一堂盡眙,反不疑其鬼,疑為仙。由是五黨諸內眷,咸執贄以賀,爭拜識之。女善畫蘭、梅,輒以尺幅酬答,得者藏之什襲以為榮。一日俯頸窗前,怊悵若失。忽問:「革囊何在?」曰:「以卿畏之,故緘致他所。」曰:「妾受生氣已久,當不復畏,宜取掛床頭。」寧詰其意,曰:「三日來,心怔忡無停息,意金華妖物,恨妾遠遁,恐旦晚尋及也。」寧果攜革囊來。女反復審視,曰:「此劍仙將盛人頭者也。敝敗至此,不知殺人幾何許!妾今日視之,肌猶粟栗。」乃懸之。次日又命移懸戶上。夜對燭坐,欻有一物,如飛鳥至。女驚匿夾幕間。寧視之,物如夜叉狀,電目血舌,睒閃攫拿而前,至門卻步,逡巡久之,漸近革囊,以爪摘取,似將抓裂。囊忽格然一響,大可合簣,恍惚有鬼物突出半身,揪夜叉入,聲遂寂然,囊亦頓索如故。寧駭詫,女亦出,大喜曰:「無恙矣!」共視囊中,清水數斗而已。
後數年,寧果登進士。舉一男。納妾後,又各生一男,皆仕進有聲。
⑸ 聊齋志異的簡介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織》、《紅玉》、《夢狼》、《梅女》、《續黃粱》、《竇氏》等;
第二類,是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斗爭的作品,如《嬰寧》、《青鳳》、《阿綉》、《連城》、《青娥》、《鴉頭》、《瑞雲》等;
第三類,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的作品,如《葉生》、《於去惡》、《考弊司》、《賈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類,是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樂於助人、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的作品,如《種梨》、《畫皮》、《勞山道士》、《瞳人語》、《狼》三則等。目錄
卷一
考城隍 耳中人 屍變 噴水 瞳人語 畫壁
山魈 咬鬼 捉狐 蕎中怪 宅妖 王六郎
偷桃 種梨 勞山道士 長清僧 蛇人 斫蟒
犬奸 雹神 狐嫁女 嬌娜 僧孽 妖術
野狗 三生 狐入瓶 鬼哭 真定女 焦螟
葉生 四十千 成仙 新郎 靈官 王蘭
鷹虎神 王成 青鳳 畫皮 賈兒 蛇癖
卷二
金世成 董生 齕石 廟鬼 陸判 嬰寧
聶小倩 義鼠 地震 海公子 丁前溪 海大魚
張老相公 水莽草 造畜 鳳陽士人 耿十八 珠兒
小官人 胡四姐 祝翁 獵婆龍 某公 快刀
俠女 酒友 蓮香 阿寶 九山王 遵化署狐
張誠 汾州狐 巧娘 吳令 口技 狐聯
灘水狐 紅玉 龍 林四娘
卷三
江中 魯公女 道士 胡氏 戲術 丐僧
伏狐 蟄龍 蘇仙 李伯言 黃九郎 金陵女子
湯公 閻羅 連瑣 單道士 白於玉 夜叉國
小髻 西僧 老饕 連城 霍生 汪士秀
商三官 於江 小二 庚娘 宮夢弼 鴝鵒
劉海石 諭鬼 泥鬼 夢別 犬燈 番僧
狐妾 雷曹 賭符 阿霞 李司鑒 五羖大夫
毛狐 翩翩 黑獸
卷四
余德 楊千總 瓜異 青梅 羅剎海市 田七郎
產龍 保住 公孫九娘 促織 柳秀才 水災
諸城某甲 庫官 酆都御史 龍無目 狐諧 雨錢
妾杖擊賊 秀才驅怪 姊妹易嫁 續黃粱 龍取水 小獵犬
棋鬼 辛十四娘 白蓮教 雙燈 捉鬼射狐 蹇償債
頭滾 鬼作筵 胡四相公 念秧 蛙曲 鼠戲
泥書生 土地夫人 寒月芙蕖 酒狂
卷五
陽武侯 趙城虎 螳螂捕蛇 武技 小人 秦生
鴉頭 酒蟲 木雕美人 封三娘 狐夢 布客
農人 章阿端 餺飥媼 金永年 花姑子 武孝廉
西湖主 孝子 獅子 閻王 土偶 長治女子
義犬 鄱陽神 伍秋月 蓮花公主 綠衣女 黎氏
荷花三娘子 罵鴨 柳氏子 上仙 侯靜山 錢流
郭生 金生色 彭海秋 堪輿 竇氏 梁彥
龍肉
卷六
潞令 馬介甫 魁星 厙將軍 絳妃 河間生
雲翠仙 跳神 鐵布衫法 大力將軍 白蓮教 顏氏
杜翁 小謝 縊鬼 吳門畫工 林氏 胡大姑
細侯 狼 美人首 劉亮采 蕙芳 山神
蕭七 亂離 豢蛇 雷公 菱角 餓鬼
考弊司 閻羅 大人 向杲 董公子 周三
鴿異 聶政 冷生 狐懲淫 山市 江城
孫生 八大王 戲縊
卷七
羅祖 劉姓 邵九娘 鞏仙 二商 沂水秀才
梅女 郭秀才 死僧 阿英 橘樹 赤字
牛成章 青娥 鏡聽 牛癀 金姑夫 梓潼令
鬼津 仙人島 閻羅薨 顛道人 胡四娘 僧術
祿數 柳生 冤獄 鬼令 甄後 宦娘
阿綉 楊疤眼 小翠 金和尚 龍戲蛛 商婦
閻羅宴 役鬼 細柳
卷八
畫馬 局詐 放蝶 男生子 鍾生 鬼妻
黃將軍 三朝元老 醫術 藏虱 夢狼 夜明
夏雪 化男 禽俠 鴻 象 負屍
紫花和尚 周克昌 嫦娥 鞠樂如 褚生 盜戶
某乙 霍女 司文郎 丑狐 呂無病 錢卜巫
姚安 採薇翁 崔猛 詩讞 鹿銜草 小棺
邢子儀 李生 陸押官 蔣太史 邵士梅 顧生
陳錫九
卷九
邵臨淄 於去惡 狂生 澄俗 鳳仙 佟客
遼陽軍 張貢士 愛奴 單父宰 孫必振 邑人
元寶 研石 武夷 大鼠 張不量 牧豎
富翁 王司馬 岳神 小梅 葯僧 於中丞
皂隸 績女 紅毛氈 抽腸 張鴻漸 太醫
牛飛 王子安 刁姓 農婦 金陵乙 郭安
折獄 義犬 楊大洪 查牙山洞 安期島 沅俗
雲蘿公主 鳥語 天宮 喬女 蛤此名寄生 劉夫人
陵縣狐
卷十
王貨郎 疲龍 真生 布商 彭二掙 何仙
牛同人 神女 湘裙 三生 長亭 席方平
素秋 賈奉雉 胭脂 阿纖 瑞雲 仇大娘
曹操冢 龍飛相公 珊瑚 五通 申氏 恆娘
葛巾
卷十一
馮木匠 黃英 書痴 齊天大聖 青蛙神 任秀
晚霞 白秋練 王者 某甲 衢州三怪 拆樓人
大蠍 陳雲犧 司札吏 蚰蜓 司訓 黑鬼
織成 竹青 段氏 狐女 張氏婦 於子游
男妾 汪可受 牛犢 王大 樂仲 香玉
三仙 鬼隸 王十 大男 外國人 韋公子
石清虛 曾友於 嘉平公子
卷十二
二班 車夫 乩仙 苗生 蠍客 杜小雷
毛大福 雹神 李八缸 老龍船戶 青城婦 鴞鳥
古瓶 元少先生 薛慰娘 田子成 王桂庵 寄生附
周生 褚遂良 劉全 土化兔 鳥使 姬生
果報 公孫夏 韓方 紉針 桓侯 粉蝶
李檀斯 錦瑟 太原獄 新鄭訟 李象先 房文淑
秦檜 浙東生 博興女 一員官 丐汕 人妖
蟄蛇 晉人 龍 愛才
《聊齋志異》在進步的思想內容中也夾雜著一些落後的成分,如封建倫理道德觀念,鬼神迷信和因果報應思想,追求功名利祿的庸俗傾向等,是我們閱讀時應注意分析批判的。
⑹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從20歲始至40歲基本成書,後又繼續創作至暮年,歷時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近500篇,內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與神仙故事,雖涉荒幻而斷制謹嚴。旨在針砭時弊,勸善懲惡,移風易俗,抒寫孤憤。其素材多取自於現實生活以及軼聞傳說與個人感受。如寫明末清初戰亂的《韓方》、《鬼隸》、《亂離》、《野狗》、《張氏婦》等篇以及為撫慰落魄書生與孤身塾師的《綠衣女》、《小謝》篇等。
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如《促織》、《潞令》、《鴞鳥》、《夢狼》、《放蝶》、《胭脂》、《商婦》、《張鴻漸》、《盜戶》、《公孫夏》、《梅女》、《伍秋月》、《席方平》、《續黃粱》;《畫壁》、《考城隍》、《鍾生》、《陳錫九》、《張誠》、《二商》、《曾友於》、《辛十四娘》、《林氏》、《馬介甫》、《大男》、《雲翠仙》、《姚安》、《韋公子》、《宮夢弼》、《雷曹》、《素秋》、《酒友》、《崔猛》、《義犬》、《大力將軍》、《丁前溪》、《種梨》;《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何仙》、《賈奉雉》、《餓鬼》、《三仙》、《神女》、《考弊司》、《胡四娘》;《紅玉》、《綠衣女》、《連瑣》、《香玉》、《小謝》、《嫦娥》、《愛奴》、《鳳仙》、《青梅》、《嬌娜》、《喬女》、《連城》等。
http://www.pusongling.net/psl.html
小倩——帶你進入一個奇幻的世界,感受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陸判——換頭風波,書生上天下地狀告冥官,討取公道……
畫皮——這是一個關於女鬼復仇的故事……
阿寶——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愛情上,只要是至情至誠,定能感動佳人,終成美眷……
小翠——靈狐報恩,嬉鬧中化解危機,痴兒巧婦,每天製造歡樂笑聲……
小謝與秋容——書生勇闖鬼屋,巧遇兩只調皮鬼,經歷了多番生死患難,發生了一段浪漫感人的愛情故事……
嶗山道士
說的一個整天夢想當神仙的書生去嶗山學道,學了點穿牆術就打算以次行竊,結果頭上撞了很多包。
促織-借歷史以針砭現實,體現出社會的黑暗,結尾由悲到喜,全看作者的人生觀世界觀和他生活的社會背景。
胭脂-描寫了一個平反冤獄的故事,穿插了青年男女真摯而純潔的愛情,有力地挾擊了主觀斷案、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僚的丑惡嘴臉,熱情地贊揚了秉公斷案,認真調查研究和知錯能改的良好作風。
《席方平》寫的是一個非現實的幻想世界——陰間的故事。間接陰間的險惡,影射人間的貪官吏虐,批判的鋒芒指向了封建機構的各個層次。它使人們認識到封建社會的各級官府,只不過是壓迫人民的工具;封建社會的官場社會的腐敗以極,暗無天日,從而使人們產生了對封建統治性的懷疑。
《阿寶》中孫子楚魂附體鸚鵡等。這是一部借非現實的幻景物來寄託對現實不滿的「孤憤之書」。
《狼夢》寫白翁夢見自己走進兒子的縣衙內,看見道上、廳上、堂上、堂下坐著、躺著的都是吃人肉的狼,而他們的周圍白骨成堆,又看到自己的兒子有變成了老虎。作者在篇末寫到:竊嘆天下只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明白的告訴人們夢里的虎狼就是現實中官吏。
《紅玉》爆露社會的黑暗,而且著重表現了人們同惡勢力的抗爭,使惡人受到懲治,善良的受害者受到救助。作家對「人俠」虯髯客,「狐俠」紅玉不不記個人得失助人為樂的品德十分贊頌,而且對豪紳和贓官,則表示了極大的憤怒。
《連城》給了人一個全新的觀念,那就是要男女雙方互相知心。喬生愛連城,是因為它賞識了自己的詩。連城愛喬生,是因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處境。這樣他們的基礎便十分牢固,可以沖破任何障礙,終成眷屬。
《司文郎》、《書痴》等篇,作者無情地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了考場中營私舞弊的風氣。
《考弊司》寫陰間主管考試的靠弊司司主虛肚鬼頒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謁見,要先割脾肉一塊孝敬司主,但賄賂豐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懸掛的楹聯卻是「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正是對人間黑暗的考場和寡廉鮮恥的考官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王子安》通過對知識分子變態心理的描寫,告訴人們科舉制度是怎樣侵蝕人們的靈魂的。所以《聊齋志異》的更深刻之處,是它揭示了腐敗制度對民族精神之摧殘。
⑺ 聊齋志異全集白話文,txt
鏈接:https://pan..com/s/1OPFpLmzrEqr9YdCTZZzEIQ
提取碼:r4ik
《聊齋志異》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張友鶴《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⑻ 聊齋志異中一篇關於一山西人在金山除害的故事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 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檢舉讀書人張某時運不濟,在牧羊人的接濟下,金榜題名,做了宰相。他的大女兒張榮卻忘恩負義,妄圖毀掉婚約,拒不與牧羊人之子完婚。她的妹妹張貞為報答牧羊人的恩情,毅然代姐姐出嫁。後來,張宰相被起義軍殺死。張榮沿街乞討,找到了自己的妹妹,發現他們生活得很幸福,便在樹上吊起一根繩,為自己安排了最後的歸宿…… 似乎再短的也很難找了…希望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