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小說創業史完整版
A. 《創業史》每一章節的內容概括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下堡村蛤蟆灘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齊整干凈,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災民群中穿行。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大家當然明白他的企圖。
果不其然,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梁三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運不濟,牛死妻亡,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連祖上傳給的三間房也變賣了,只剩下個空盪盪的草房院。如今,飢荒又給他送來了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男娃,潛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撓的創業希望又升騰了。然而,創業艱難。
梁三苦苦勞動十年,光景依然如舊,得到的只是失敗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嚨里永遠咳不完的痰。創業的擔子,歷史地落到了生寶的肩上。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矛盾沖突核心是誰應該主宰蛤蟆灘社會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灘人生活的方向盤。他倆的矛盾斗爭在《創業史》的第一部已經展開,只是居於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為主要矛盾。
「能人」郭振山在舊社會走街串巷賣瓦罐,有著商人的精明,土改時立了功,外號「轟炸機」。梁生寶與貧雇農互助合作初期,蛤蟆灘很多人私下裡「幾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頭領導那樣一個互助組,也許還有點門路。」
在蛤蟆灘人的眼裡,「論辦事能力,郭振山不在鄉支書盧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這位蛤蟆灘最早的黨員,掛著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榮譽,卻不想承擔代表主任為貧雇農生存發展操心的重任。
他把富裕戶郭世富當成自己的榜樣,他給自己制定了五年計劃,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積趕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組缺少畜力,想吸收兩戶中農,托他去做工作,他勸高增福,應該打自個過光景的注意。
梁生寶墊錢為互助組買新稻種,他卻暗中貫徹執行自己的五年計劃,私下裡投資韓萬祥的磚瓦窯,事後還埋怨梁生寶沒有給他留新稻種,忘了他這個入黨介紹人。
梁生寶冒著危險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幫助困難戶度春荒,他卻埋頭改旱地為水田,拚命追趕富裕戶郭世富。此後,梁生寶克服各種困難,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燈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聯組,與梁生寶對抗。
梁生寶搞牲畜合槽,進行互助合作示範,他就殺豬賣肉,顯示互助聯組的優越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雖然聰明過人,卻目光短淺,始終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來。他既愛面子,又撈實惠的精明,不可能長久蒙蔽蛤蟆灘的群眾。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沖突,表面看來是新舊兩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實質是對於代表主任職責的理解的沖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層群眾權益的保護者,還是看成撈取個人榮譽的招牌,獲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證。
梁生寶把自己當成底層群眾的公僕,辦任何事情都以公字當先,為底層群眾的利益著想。郭振山是一個缺乏公共意識,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為底層群眾奉獻,單想獲取公僕的榮譽。
到後來,連許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媽,也對他產生懷疑,才使他認識到,一個普通的莊稼人,只有真心實意為集體謀福利,才能得到底層群眾的信任
經過與郭世富和郭振山兩位「能人」斗爭的洗禮,梁生寶逐漸從蛤蟆灘的社會生活邊緣走向中心,逐步佔領了蛤蟆灘人改造舊世界、開創新歷史的舞台。
雖然舊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絕不願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盡管他們機關算盡,採用各種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長,然而,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勢力的代表梁生寶在開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斷壯大。
進一步來說,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經歷各種艱難打磨,掙脫各種困苦羈絆,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業的大梁。《創業史》共上、下兩部。
(1)有聲小說創業史完整版擴展閱讀
《創業史》是中國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作者在《創業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把農業生產化運動,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進而寫出歷史演進的趨勢,而非僅僅就合作化去寫合作化。
梁生寶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著重反映了他的成長以及逐漸在蛤蟆灘上發生影響力並掌握話語權的過程和姚世傑、郭世富等以前蛤蟆灘上的能人們逐步喪失影響力和退出權力結構的過程。
《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B. 小說勵志創業史_創業史有聲小說
創業投資的退出環節是整個創業資本市場正常運轉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下面我就為大家解開小說勵志創業史,希望能幫到你。
小說勵志創業史篇一
甜美的笑容,輕快的話語,如果不是隨身攜帶的雙拐,很難想像活潑開朗的黃銀華是位殘疾人。她19歲拄著雙拐獨自闖盪武漢,從擺裁縫攤起步,到開服裝店、經營書店,再到開網店並成為阿里巴巴殘疾人銷售冠軍……如今,黃銀華線上線下的年銷售額已近千萬元。
談及女性創業,她說最初只是想養活自己。而現在,她想幫助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講述這個女孩開網店年銷過千萬,成電商導師的勵志創業經歷:
疾病澆滅舞蹈夢
拄雙拐獨自闖武漢
“小時候,我愛唱愛跳,最大的夢想是做一名舞蹈演員。”黃銀華說,然而天不遂人願,1987年,年僅13歲的她被診斷出患有血源性骨髓炎,癱瘓在家一躺就是6年。父母帶她找過很多醫院,仍無法治癒,她的人生從此與輪椅和雙拐相伴。
卧病在床的6年裡,她自學了高中課程,寫過很多詩、小說,甚至夢想過考大學,可她的身體狀況實在不允許。
為了不讓父母操心,1993年黃銀華咬牙獨身一人從家鄉鄂州來到武漢,為了生存,她干過裁縫、辦過書屋、還開了酒吧……“只要能嘗試的我都干過。”湖北女子潑辣干練的特性在黃銀華身上展露無疑。
創辦職業培訓學校
指導更多殘疾人就業
早在創業期間,黃銀華就曾自費辦起一個殘疾人網站,幫助百餘殘疾人找到了工作。2009年,一個專門針對殘疾人的創業培訓基地,在黃銀華的操作下誕生。
然而,培訓班各項成本每天都要支出,進展不順,出現虧損,2010年5月,培訓中心幾乎到了倒閉的邊緣。正在這時,她有機會面見了武漢市長阮成發,阮成發在聽取了她的想法後,讓武漢市相關部門特批成立學校。
從一個小小的創業培訓中心,發展成為武漢陽光職業培訓學校,這是黃銀華從來沒想過的。在此基礎上,黃銀華陸續創辦跨境電商速賣通商學院,與阿里巴巴簽約合作培訓電商人才。
2015年,黃銀華在武漢火車站附近投建1萬平方米的電子商務孵化器,計劃培育孵化電商企業1500餘家,幫助20000人實現電子商務類的就業。阿里巴巴也向她拋來橄空沖欖枝,希望她能提供兩萬雲客服。“這非常適合女性在家就業,多一個媽媽在家實現就業,就少了一個留守兒童。”黃銀華說,她將聯合阿里巴巴、絲寶集團等企業為貧困女性提供崗位,幫更多人實現就業。
網店營業額過千萬
夢想幫更多女性實現就業
“大家知道我年營業額最高的工作是什麼嗎?是開網店。”黃銀華娓娓道來,2009年,看準互聯網是未來發展趨勢的她,開了第一家網店,年營業額200萬,現在線上線下營業額近1000萬。“朋友們都跟我取經,我覺得不是自己多聰明,我只是選擇了互聯網,借互聯網低成本,把產品賣到全國。”
然而,這小小的成功,只是黃銀華夢想的起點,“我的夢想是教育與公益,希望做大做強電子商務教育,幫助更多的人把東西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我更希望做強我的公益,幫助更多的貧困女性實現互聯網+就業,讓更多的女性在家就能通過電商、微商平台實現就業,一個媽媽在家實現就業,就少了一個留守兒童。”
如今,黃銀華網店有兩雀答位客服,都是黃銀華曾經幫助的困難女性,其中有一位客服是襄陽人,因為經常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她不能外出打工,但農村沒有更好的賺錢方式,在黃銀華幫助下,她學了電腦,會開淘寶。“家裡有事,她可以與另一位客戶溝通值班。這樣可以在老人需要時可以盡孝心,孩子需要時做一個盡職的好媽媽,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5年來,黃銀華創辦的電商培訓學校共培訓電子商務從業人員3000餘名,其中,免費為1500餘名殘疾人培訓了電商知識。一些殘疾人通過系統學習後,開網店創業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與其說黃銀華是在教人創業,不如說她在利用資源整合,手把手幫人創業,這讓從她學校里走出的學生頃虧慧,創業率達到50%以上,沒有創業的,也大多數都能在她的推薦下找到工作。她在自己的課程中,還加入了讓殘疾人親屬能參與的內容,目的是為解決殘疾人親屬不支持創業的問題。在這些特殊課程上,她以自己的創業經歷告訴那些親屬,創業都有一個過程,並不是一開始都能賺錢,而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這能讓殘疾創業者更快走過艱難的過程。
她說,創業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哪天無法繼續發現問題,或沒辦法解決問題,發展也就停止了。“我自己也是經歷了新鮮期、磨合期和疲憊期,現在才進入相對的和諧期,但我不會停止,會向更高的難度和高度沖擊”。
小說勵志創業史篇二
打工生涯
剛到武漢那年是2011年的秋天,城市裡到處翻滾著微細的沙塵,令人無所適從。很快,我便在城裡找到了一個活,是幫火車站旁邊一個小檔攤的老闆,擺賣熱乾麵、快餐小吃等。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回到出租屋的時候,累得像只小狗。可是,我覺得這片星空是燦爛的,終有一天,我會在這里出人頭地。
就這樣,我在小攤里過了五個月,過年的時候,我辭了工。我揣著人生的第一筆財富(4000元)回了家,與母親一起過年。我特意給她帶了兩套新衣裳和兩盒花旗參茶,可是,她一直沒捨得喝。
2012年初四,我早早踏上了南下的列車,跟著一個村中的姐妹陳金姐來到了深圳。聽別人說,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城市,遍地都是黃金,只要你願意彎下身,都可以揀到錢。就這樣,我幹了一份彎下腰的工作,金姐介紹我到一個浴足堂工作。當然,金姐也是裡面的一位技工,這份工作,每天兩班倒,還是得干十個小時,過得很累,不過,賺得多了很多。一個月可以掙到4000塊左右。
有時,遇到很多刁鑽的客人,姐妹們都爭著推卻的任務,我卻當仁不讓接了上去。因為,我想多賺點錢,而且我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輩子做浴足妹,所以,我只有盡快存夠積蓄,然後離開。有人說,一個女人最大的投資就是投資在自己的身上,於是,利用難得的一月兩天假期去報了一個英語業余班。我有一空就去上課,那時的我穿得整潔,就像一位大學生一樣,端正地坐在課堂里,沒有人知道我是一位農村的孩子,也沒有知道我是一位浴足妹。
很多人覺得,浴足妹是一份骯臟的工作,我一直不那麼認為,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個流氓,那天晚上,兩個一身酒氣的男人走進了浴足堂,我與另一位同事小紅一起去幫他們按腳,我服務的那個客戶一把摸到我的胸里來,我驚叫一聲,跑出了浴足堂,隱約聽到客戶大罵的聲音。
十分鍾後,我重返回房間,向客戶道歉,經理還給了他免單,當作是賠罪。當然,這張單的帳是在我的工資里扣。那一晚,當我回到宿舍的時候,我哭了。我一次哭了,我哭不只因為自己受了委屈,而是,像我這樣一個渺小的女子,在外飄泊,真的很孤獨無助。
又一次,我遇到了流氓,當我房間里為他服務的時候,他竟然問我的價格,我憤怒地離開,他捉住了我,還強吻了我。當時,當時我嚇得大哭起來,這時,一個斯文的男人走了進來,一把推開了那個流氓,將我拉出了房間。
那個男人叫文強,他的名字跟上海灘里的一位英雄一樣,當然,他也成了我心裡的一個英雄,強哥很帥,經常送我小禮物,還經常指名讓我服務。而且他一直對我很客氣,在我生日那天,他還當眾送了我一大把玫瑰,我很快被強哥俘虜,正式成了他的女朋友,成了他的女人。
那時的我還小,還看不懂人生,只知道死心塌地地去愛一個男人,只知道一心去追求天長地久。我很快辭了工作,離開了浴足堂,從此跟著強哥打混江湖。我知道,他是一間外貿公司的經理,身邊還跟著幾個小兄弟,他們都管我叫我嫂子。我覺得那段日子是我一生最快樂,最威風的日子,有一個疼愛自己的男友,過種衣食無憂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一個妖艷的女人帶了兩個女人走進來,一看到我,就把我拖出去暴打了一頓。我自問功夫好,也對付不了三個潑婦,直到強哥來到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並不是上海灘里的婷婷,而是成了一個無辜的小三。剛才那個女人,才是真正的嫂子,文強拖著她走的時候,我正流著血,我遍體鱗傷,連心也是千蒼百孔。當金姐聞訊走來,送我到醫院的時候,我被莫名地宣布流產了。我並不知一個小生命的存在,而卻又那麼快地消失了。
我痛哭著,不停地拔打著文強的電話,可是,他的電話再也沒有開過機,他就像人間蒸發一樣,在我的世界裡徹底地消失了。
我在醫院里住了十天,住院的日子只有金姐認真地陪著我,照顧我的生活。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日子。但是,人生縱使再絕望,還有這位好知己,我依然感激著命運。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再一次將我推下深淵。我一直視為知己的金姐,卻將我這一年來掙的錢全偷走了,她走的時候,給我留了一封信,信上說,文強老婆是她請來的,她最不願意看到我風光的樣子,我應該擁有著所有小三悲劇的下場。
我看著信上的文字,又笑又哭,不知如何是好。我沒有想到,出賣我的是我的好姐妹,看著我踩進火炕的也是我的姐妹,我很想報警捉她,可是,最後我放棄了這個念頭。就當是回報她帶我來了深圳,從此,我與這個女人互不相欠。
人生低谷
我被擊潰了,我很想離開深圳那個傷心的地方,那時,我揣著懷里僅剩的三百多塊,沿著筆直的馬路一直走,我希望我就這樣茫然地走下去,直到自己累死地路上,然後一了百了。
2013年7月,縱使南方是一個酷熱的夏天,可是,我的心卻結了冰,我感覺到自己馬上就要死在命運的手上,從此過完這凄苦的一生。
走了幾個小時,我真的累了,我像乞丐一樣披頭散發,坐在路邊。我看著過往的人群與車輛,再也找不回人生的正軌。
突然,我的電話響了起來,看到那熟悉的區號,正是母親。母親一如往常一樣,噓寒問暖,我聽著那慈祥的語言,淚流滿面,悲痛不已。我很想向她大聲訴苦,我很想回去那個貧窮的小山村,很想像她從前一樣,一生背著那采葯的竹簍行走在山間,盡管生活很清苦,可是很安然。可是,此刻我什麼都不能說,我不忍心讓一個老人為我擔心了。
我突然醒悟了,我知道自己不可以死,因為,這個世界還有一個人需要我的照顧,我是來還恩的,不是來討債的。
我在公園里睡了幾天,不停地想著自己該何去何從。每天早上,我看到很多學生坐在公園里,不停地玩著手機,對著手機不停地說話。原來,那個軟體叫微信,是一種可以免話費的對講機。那時,我已開始做街邊走鬼,拿了些小飾品在天橋上賣。有一天,有一位客在微信上問我可不可以幫她拿一對漂亮的珍珠耳環,她明天要去參加一個同學聚會,她會給我加十塊錢,我趕緊回了句:“可以,中午十二點來取。”
微商創業
漸而,當我對這個軟體越來越熟悉,我竟然看到有人在朋友圈裡賣東西賺錢。當我在路邊書攤,看到一本王易所寫的《微信,這么玩才賺錢》,我被微信這個軟體強大的功能嚇住了,於是,我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廣州的旅程。
決定去廣州是因為想真正地了解微信,去廣州是因為微信的發源地在廣州 ,我不知道有多人會因為微信在廣州而走進廣州,可當我踏上廣州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一種全新的希望
每天晚上,我會跟天橋眾多的小販一起擺攤,解決自己基本的糊口問題。白天,我努力地鑽研著微信,然後坐上公交車在廣州這個城市的心臟里穿梭,去珠江新城、中信廣場那種高級的商務中心加附近的人。慢慢地,我的朋友圈了累積了大概一千多名的白領,於是,我把我擺攤的飾品稍加改裝,再配上漂亮的包裝盒,一個個地推薦給她們,盡我所能把產品做得高大上一點,一開始一天會有一兩個訂單。我曾經親手穿了一個水晶鑽的心形項鏈,起名為:不死的心。這個項鏈,竟然有人出600元跟我賣走了,我純賺了500元。我的微商生涯開始了。我的新品越來越多,創意也越來越多,粉絲也越來越多,我竟然在聖誕節與元旦那幾天賣出了300多單,流水差不多達三萬。那夜,我一夜無眠,獨對黑夜,直至看到2014的黎明曙光,那一刻,同樣的淚流滿面。
2014年,我已經在朋友圈了慢慢地活躍起來,盡管還有很多人不認識我,不過,我的活躍粉絲已經達到了12000多人。3月份,還跑去參加了一場千人大會,當時大會排了很長的隊,我不停地問附近的朋友可不可給我一張票,我不停地加他們,最後,我終於擠進了千人大會的會場。當我看著台上一個個嘉賓的演講,當我看到這么多愛玩微信的朋友擠在身邊,我對微信的創業充滿了希望。
就是那場大會,我聽說了很多活躍的微信大咖名字,例如龔文祥、柴公子、背影哥等,雖然,我不曾見過真人,但是,我深刻地讀懂了一個新名詞:移動互聯網。
從那時起,我不再做小販,而是每天都去海珠廣場那邊的飾品市場,進一些漂亮的貨,然後把它改裝,賣給我的白領客戶們,每個月都有很穩定的收益。
同時,我再一次投資自己 ,我去參加了魅力女性的成功學課程,參加英語培訓班,還去學車,我讓自己徹底地褪變,徹底地重生。
2014年的七夕節,我收到了微信上三位男士的邀約,可是,我並沒有去赴約,我看過書上很多關於微信的騙局,我只是想好好地保護自己一次。有人說,痛苦往往是自找的,這個世界從來不曾有人逼你跳火炕,你卻總是在火炕里逃生。
不過,我留意到了,微信上有一位叫“幸福驛站”的男孩,一直不停地給我點贊,評論。每一批新貨,他都是第一個客戶。
我已經不知道愛情離我多遠,也許,它已身在天涯,遙不可及。也許,它就在身邊。可是,我卻已不輕易去碰觸。或許,對於一個受過傷害的女人來說,最好的保護盾就是她的自力更生與再一次堅強。8月底,當我坐在天河城的星巴克里玩著IPAD,跟粉絲互動的時候。我感覺一個男人一直盯著我看,當我望向前方,我看到文強那張熟悉的臉。那一刻,我的心狂跳了起來,我不知道自己對這個男人是愛還是恨,更多的是不知所措。
終於,他按耐不住了,一個人走了過來,跟我說了一句:小姐,你好,請問你是唐小丫嗎?
我用流利的英文答了一句:sorry, I ‘m afaird you make a mistake.My name is lily .See you .
我看到他臉上一臉的驚愕與無奈,或者他根本就不相信眼前看到這個美麗飄逸、操一口流利英文的女子是他曾經愛過的浴足妹。我從容地收拾著東西離開,我不知他的目光在我的背影上留了多久,但是,那種曾經痛徹心扉的感覺顯然已淡然而去,我不再恨這個男人,當然,也不再愛了。
9月,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夢想,買了一輛大眾小汽車。我駕著車,去了一個很漂亮的地方,一個人對著大海,對著無垠的天地。我像瘋子一樣,在水裡嬉戲,在水裡大叫大跳,我潛到了海水下,我告訴自己要做一條魚,因為,我再也不允許自己流淚。
小說勵志創業史篇三
張朝陽是很多創業者崇拜的偶像,他“在太陽下一夜暴富”的傳奇創業故事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14年前,一個年輕人揣著夢想,乘坐地鐵越過查爾斯河,來到美國波士頓政府中心,注冊了一個叫Internet Technologies China的公司。兩年後,這家中文名為愛特信的公司正式更名為搜狐。 他就是張朝陽。
1964年張朝陽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後來到美國求學,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1981年,17歲的張朝陽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他的理想是做一個陳景潤式的人物,關在只有一盞小煤油燈的屋子裡解數學題,一整天只吃一個冷饅頭。1986年,22歲的張朝陽考取了李政道獎學金。年輕時代的張朝陽熱愛文學,此時的他仍保留著閱讀小說的習慣,張朝陽曾騎著自行車去看《北方的河》中寫過的永定河。之後張朝陽的敏感、自省,他的英雄主義情結都能從中找到根源。
1993年底,張朝陽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博士學位,並繼續在MIT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4年任MIT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
1995年底回國任美國ISI公司駐中國首席代表;
1996年在MIT媒體實驗室主任尼葛洛龐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學院愛德華·羅伯特教授的
風險投資支持下創建了愛特信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以風險投資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這是搜狐的前身。
2008年度,搜狐實現總收入4.291億美元、凈利潤1.693億美元。2009年第一季度,搜狐的總收入為1.157億美元,同比增長36%;凈利潤為4,460萬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1倍。2009年第二季度總收入1.27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
對於搜狐企業今天的成功,張朝陽認為關鍵是自己“本土化”戰略的成功。“我其實是個老謀深算的人。”張朝陽說,對危機的敏感和對細節的重視,使得他能夠規避掉大多風險,所有這一切得益於“忍字訣”——“忍特別重要,不能意氣用事”。
他還曾發燒咬牙答風險投資問題。
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張朝陽,以及其它“數字英雄”,在創業成功的同時,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更改變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傳統的致富路徑。
C. 《創業史》主要內容梗概是什麼
全書內容梗概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下堡村蛤蟆灘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齊整干凈,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災民群中穿行。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大家當然明白他的企圖。果不其然,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
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梁三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運不濟,牛死妻亡,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連祖上傳給的三間房也變賣了,只剩下個空盪盪的草房院。如今,飢荒又給他送來了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男娃,潛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撓的創業希望又升騰了
。然而,創業艱難。梁三苦苦勞動十年,光景依然如舊,得到的只是失敗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嚨里永遠咳不完的痰。創業的擔子,歷史地落到了生寶的肩上。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矛盾沖突核心是誰應該主宰蛤蟆灘社會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灘人生活的方向盤。他倆的矛盾斗爭在《創業史》的第一部已經展開,只是居於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為主要矛盾。「能人」郭振山在舊社會走街串巷賣瓦罐,有著商人的精明,土改時立了功,外號「轟炸機」。
梁生寶與貧雇農互助合作初期,蛤蟆灘很多人私下裡「幾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頭領導那樣一個互助組,也許還有點門路。」在蛤蟆灘人的眼裡,「論辦事能力,郭振山不在鄉支書盧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這位蛤蟆灘最早的黨員,掛著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榮譽,卻不想承擔代表主任為貧雇農生存發展操心的重任。他把富裕戶郭世富當成自己的榜樣,他給自己制定了五年計劃,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積趕上郭世富。
高增福互助組缺少畜力,想吸收兩戶中農,托他去做工作,他勸高增福,應該打自個過光景的注意。梁生寶墊錢為互助組買新稻種,他卻暗中貫徹執行自己的五年計劃,私下裡投資韓萬祥的磚瓦窯,事後還埋怨梁生寶沒有給他留新稻種,忘了他這個入黨介紹人。
梁生寶冒著危險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幫助困難戶度春荒,他卻埋頭改旱地為水田,拚命追趕富裕戶郭世富。此後,梁生寶克服各種困難,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燈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聯組,與梁生寶對抗。
梁生寶搞牲畜合槽,進行互助合作示範,他就殺豬賣肉,顯示互助聯組的優越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雖然聰明過人,卻目光短淺,始終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來。他既愛面子,又撈實惠的精明,不可能長久蒙蔽蛤蟆灘的群眾。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沖突,表面看來是新舊兩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實質是對於代表主任職責的理解的沖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層群眾權益的保護者,還是看成撈取個人榮譽的招牌,獲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證。梁生寶把自己當成底層群眾的公僕,辦任何事情都以公字當先,為底層群眾的利益著想。
郭振山是一個缺乏公共意識,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為底層群眾奉獻,單想獲取公僕的榮譽,到後來,連許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媽,也對他產生懷疑,才使他認識到,一個普通的莊稼人,只有真心實意為集體謀福利,才能得到底層群眾的信任,如果在群眾面前玩小聰明,利用共產黨員的招牌,一邊為自己撈取權勢和榮譽,一邊又痴迷於發家致富,最終必然失去底層群眾的信任,只剩下一個高大的肉身外型。
經過與郭世富和郭振山兩位「能人」斗爭的洗禮,梁生寶逐漸從蛤蟆灘的社會生活邊緣走向中心,逐步佔領了蛤蟆灘人改造舊世界、開創新歷史的舞台。雖然舊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絕不願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盡管他們機關算盡,採用各種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長,然而,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勢力的代表梁生寶在開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斷壯大。
進一步來說,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經歷各種艱難打磨,掙脫各種困苦羈絆,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業的大梁。
(3)有聲小說創業史完整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從事農業的公民,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壓在農村鄉民身上的反動政治機器,使農村鄉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開始,中國農村和農民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觀念被徹底打破,農村鄉民和農村被組織進現代工業化的時間體系中。
1953年農業合作化運動在中國廣大農村全面開展起來,中共中央出台諸多具體的農業優惠政策,農村鄉民對合作化的態度是疑惑中有期待。
1955年之前進行的「互助組」和「初級社」工作,基本上是符合農村鄉民利益和現實需要的,它很好地緩解了土地改革後農村中出現的因規模狹小和貧富懸殊而導致的生產力低下、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是適合當時農村的發展和農村鄉民的認識水平的政策措施,其結果也是明顯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增長。只是到1955年以後,急躁冒進、盲目集體化的傾向才開始出現
1952年5月柳青到陝西省長安縣後皇甫村落戶,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田間生產中。《創業史》以秦嶺山腳黃堡區下堡鄉第五村互助組的曲折發展過程,來反映中國的農業生產互助的過程和必然趨勢。在《創業史》的開篇,中國土改已經結束,互助組剛剛建立但是面臨很多問題,通過蛤蟆灘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場和表現,可以看到鄉村倫理和政治話語沖突之下的各階層權力的博弈和糾纏。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革
在《創業史》小說中,核心人物梁生寶一出場就具備了沉著、冷靜、思想覺悟高等一系列將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徵。對於奮斗和抗爭苦難的敘述中,因為他的出身和苦難經歷以及黨員身份,就擁有了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具備了充分的革命理由,所以很快被引導到革命隊伍,迅速地與以梁三老漢為代表的中間人物拉開距離,成為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的領路人。
梁生寶最重要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有黨領導,我慌啥」,完全以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自居,時時刻刻將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納入到「集體」的圈子裡來。這樣在「戰天斗地」的過程中,個人的奮斗微不足道,集體的勝利才是最終的勝利。
在他辦的農業合作化和進山勞動等幾件事中,作者將其預設為「共同勞動」、「集體進行」才能完成的工作,為進一步誇大集體力量的無所不能和突出梁生寶的「英雄人物」形象,做了周到的計劃。在展現「集體話語」的模式下,梁生寶抗爭苦難、對抗命運的重心已經游移,成了他與「蛤蟆灘」「三大能人」能力的比試。
而在「三大能人」地位、身份、年齡、心計都比梁生寶略勝一籌時,他的道德、覺悟、黨性都成了與其對抗的有力砝碼。個人奮斗的主題被完全掩蓋,轉而成為了兩種政治力量的殊死較量。同樣,在對待婚姻問題上,個人因素並不是考慮的核心,人本要求和自主選擇的意識也被淡化,黨的威信、「思想覺悟」的高低、處理不好婚姻問題對黨的影響成為梁生寶考察的第一要素。
並且為了合作化的事業不停地拖延,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梁生寶實際性格特徵中的強弱質,滲透了集體意識形態對於當時大眾的規約。
作者在《創業史》文本中,塑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革中眾生群像,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總的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是每一次變革中不可忽視的群體,作為男權傳統思想統治下的女性,在變革中的變化能夠深層地體現變革的本質。
一、缺失的自我——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柳青在《創業史》中用他關懷的目光塑造了梁秀蘭和趙素芳這兩個生活在男權話語下的兩個青年女性,梁秀蘭是被所有人肯定和贊揚的,趙素芳是從被唾棄到被拯救的,然而兩者得到的社會評價都是基於男權話語世界的,兩者都是生在缺失了女性自我的狀態下的,這就是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梁秀蘭是一個極具典型的傳統女性,她帶著所有人羨慕和支持的目光到了婆家,之後,便再也沒有露面。秀蘭無非過著和她母親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過的一樣的生活,這種失掉自我的人物讓人們感到遺憾,然而,這卻是當時傳統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柳青用秀蘭和她的母親,共同演繹了女性從「女兒」「兒媳」「妻子」「母親」「婆婆」「祖母」的一系列社會賦予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她們兩個人甚至可以看做是一個人。這兩個人物形象,幾乎得到了所有旁觀者的肯定,無論是初次看到梁生寶母親的鄰居,還是梁生寶朋友韓培生的贊美,即使是新時期走向新生活的徐改霞,面對秀蘭包辦婚姻的選擇,也從最初來源於少女情懷、追求愛情的觀點轉向對秀蘭深深的敬意。
柳青通過韓培生的口直接贊美:「她,外表平凡,又沉默寡言;但是她的心情是多麼偉大、崇高啊。」她們符合社會規范的舉止行為使得她們沒有受過家庭暴力,也沒有受過世俗異樣的眼光,然而看似美好的生活下是蒼白而無趣的自我,這就是最真實的女性生存的狀態。
趙素芳是《創業史》中刻畫最為悲劇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劇從新中國成立前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柳青常用「可憐的素芳」來稱呼她,她生存在矛盾與掙扎的自我救贖當中,這種矛盾與掙扎恰恰是人的真實寫照。
自始至終,素芳都背負著傳統道德的審判,她的父母、她的公婆、她的丈夫傻栓栓、她的鄰居,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她,這種眼神來源於中國傳統男權社會的道德標准,「舊中國小市鎮庸俗、低級、灰色的生活環境,輕而易舉地損毀了這個幼小的靈魂!」在這種壓抑的毫無生氣的環境中,仍不能泯滅她作為女性、作為人,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她向鄰家的梁生寶示好,她並不是放縱的女人,她只想和一個人好,她內心裡看不起和多人曖昧的翠娥。生活在缺少關懷和愛的家庭,這種渴求是本能而真實的,於是她屈服於姚世傑。然而沒有人從「人」的角度給予她更多的關注和理解,即使是社會主義新人梁生寶,也冷冷地拒絕幫助她走出家門參加群眾和社會活動,她的身上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
即使到了1976年,柳青續寫《創業史》第二部時,素芳在王瞎子死前走出家門參加勞動和社會活動,然而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沒有文化的素芳想不了那麼遠那麼多,她只能夠想到自己的悲劇來源於封建社會對父親的毒害,她要用勞動來獲得解脫,她精神抖擻地要和弱智丈夫好好勞動好好過日子,她對未來的生活仍舊充滿著希望,這不禁令我們唏噓這個女人對生活那種朴實的渴望和追求。
柳青並沒有安排素芳真正追求自己作為女性應得的幸福,她的婚姻也是包辦婚姻,更何況她的丈夫還是一個弱智,這對女性來說是最大的不幸。
作者並沒有安排素芳離婚,徐改霞可以抗婚,劉淑良可以離婚,離了婚的劉淑良還可以找到梁生寶這個大家公認的好小伙,而可憐的素芳仍然沒有尋求幸福的意識,可以說,最基本的女性權利都沒有得到。
在徐改霞身上,顯然看到了女性擺脫男性束縛、獨立思考人生的品質。在《創業史》第二部中,柳青用了第六章一整章的內容在講素芳政治上的思想變化而忽略了她作為女性應追求的幸福,這個可憐的女人雖然她走出了家門、參加了勞動、參加了社會活動,然而她自身對於女性的認知仍然是空白,這種解放僅僅是社會解放的一個方面,並不是真正的女性自主的解放。
二、找尋的自我——走向城市的女性形象
徐改霞是柳青最為喜歡的人物角色,柳青常用「咱改霞」「『我們』的改霞」來稱呼這個迅速成長起來的農家姑娘。這個女子最初是寡婦母親嚴加管教下的見人臉紅的小姑娘,而後斷然抗婚,並能在萬人大會上發言;
她一開始對梁生寶一往情深,主動找一切機會向生寶表白,而後清醒認識自己,果斷斬斷情絲進入工廠。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徐改霞思考著愛情、婚姻、事業等相互關系,走出了女性意識覺醒的道路,這種覺醒是真正的女性自主解放、個性解放。可以說,徐改霞身上寄託了柳青對農村女性解放的思考和期望。
徐改霞是創業史》整部作品中抗婚成功的一個,婚姻的自由是女性自主的第一步,改霞對自己的婚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她抗婚的緣由並不是其他人所想的因為女婿長得丑,而是她對自己的婚姻有著自己的追求,「要找一個思想前進的、生活有意義的青年,她才情願把自己的命運和他的命運扭在一起」;
這個有名的俊女子認為那些貪婪她美貌的人是膚淺的,美貌是男權世界對女性最主要的評價標准,她已經有意識地思考著女性自身的價值;面對秀蘭的婚姻,她有著不同的看法,「一個閨女家,可以拿一切行動表現自己愛國和要求進步,就是不能拿一生只有一回的閨女愛,隨便許人」;
對於愛情,她有著懵懂的理解,「不管他男方是什麼英雄或者模範,還要自己從心裡喜歡,待在一塊心順、快樂和滿意」。作者賦予改霞尋找自我的第一步。
在徐改霞創造機會與生寶親近,試探生寶的心思,約見生寶表白,積極主動地追求自己愛情的過程中,她不斷思索著愛情、婚姻與事業的關系,這是女性尋找自我的關鍵,追求愛情而不迷失自己。「生寶和她都是強性子年輕人,又都熱心於社會活動,結了親是不是一定好呢?她想:生寶肯定是屬於人民的人了;
而她自己呢?也不甘願當個莊稼院的好媳婦。但他倆結親以後,狂歡的時刻很快過去了,漫長的農家生活開始了。做飯的是她,不是生寶;生孩子的是她,不是生寶。以她的好強,好跑,兩個人能沒有矛盾嗎?」
這是多麼深刻的關於女性人生的思考啊,在新的社會中,女性既要走出家門參與社會工作,又背負著傳統女性的家庭職責,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女性是否能處理好新時期帶給自己的挑戰呢,這是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所做的實際的思考。
在《創業史》第二部中,為了烘托更為接農村地氣、能下地勞動、能操持全家人吃穿的劉淑良,多次將改霞和淑良進行比較,甚至用「慌慌溜溜」來形容她,但是,正是由於這多次的比較,才更證明了梁生寶對改霞不能忘卻的記憶,在這些詞語里,能看到一個可愛的、積極的、上進的、有著少女情懷、對生寶無限愛戀的真實的姑娘。
雖然改霞對梁生寶有著無限的愛戀,雖然在《創業史》創作之時,批判農村女性進城的聲音四起,該文本中也借用王亞梅的話語描述了當時對農村姑娘盲目進城為擺脫貧窮農村生活的做法的批判。
改霞作為柳青著力塑造的一位新女性的代表,在大環境的反對聲中,柳青依然安排了改霞進城,這個進城並不僅僅是一段感情的結束,她更是改霞思考愛情、婚姻、事業的結果,是女性真正獨立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開始。「柳青對婦女解放的思考顯然不是把它作為社會解放的一個方面或者社會解放的結果,而應該是真正的女性解放、個體解放、個性解放。
三、獨立的自我——走出家庭的女性形象
王亞梅在文中的出場並不是很多,只有寥寥幾處,但細讀該文本,卻發現,她總是在關鍵時刻出現,帶著熱情,帶著對是非的分析判斷,雖只是為相關的人物做了陪襯,然而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柳青用這樣一個女人來傳達正確的思想是深有意味的。王亞梅的首次出場是徐改霞報考棉紡織廠時與之巧遇,王亞梅是青年團縣委的同志,而且是縣上某位負責同志的愛人。改霞報了名,在人群中擠路,王亞梅喊著改霞的名字「從人叢中擠過來」,並且抓住了改霞的手,臉上帶著「喜歡改霞的神情」、「一見如故」拉過她、一隻手搭在她的肩上,「非常熟悉」地詢問改霞的情況,「用手親熱地摸著改霞的肩膀」,還關心地問起生寶的情況;
這一系列的描寫,體現她對這樣一個兩年沒見的僅僅下鄉時見過的積極分子的關心,以及作為領導幹部的她對農村事業的關心和熱情,這種積極了解基層情況的工作作風,持續存在於創業史的兩部創作中。她解答了改霞的藏於心中的困惑,改霞豁然開朗,「梁生寶和郭振山在合作化問題上的沖突,就是通過改霞表現的。」
改霞認識到了郭振山的狹隘思想,很快覺醒,擺脫了郭振山的影響,放棄報考工廠回了家。改霞自小受著郭振山的影響,從抗婚到進學堂,到參加社會工作,到報考工廠,實際上,作為女性的改霞始終被作為男性的郭振山所引領,她的自主意識的覺醒並不是自主的,而此刻,由於王亞梅的點撥,改霞開始了真正的女性自主解放。
而後,王亞梅作為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次一次出現,總是在關鍵時刻畫龍點睛。在《創業史》第二部中,她作為工作組的幹部為燈塔農業社第一生產隊的婦女隊長起了個郭秋霞的名字,並說這是「老來紅」的意思。
雖然這是別人轉述的話,仍然能感受到王亞梅爽朗的性格以及與農民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風。趙素芳終於得以走出家門參加婦女小組學習,「好心腸的亞梅」同志鼓勵她認真學習。王瞎子死了,素芳借埋葬公公的機會痛哭了自己的命運,傍晚時分,王亞梅來看望她,用「親姐姐一般憐惜的眼光看著她」,用「手指纖細白凈的兩手,捉住素芳粗糙結實的兩手」。
趙素芳一直處於自卑而迷茫中,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這一刻,當王亞梅鼓勵她「日子會過好的」時候,她終於真正開始新的生活。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為啟發教育魏奮,故意設計了電話通知的語言,柳青安排了王亞梅道出了楊書記有意安排的深層含義。
王亞梅的形象隨著一次次出場而逐漸鮮明起來,可以說,直到《創業史》第二部的第二十七章,才看到了柳青塑造王亞梅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在《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三章的時候,楊國華教育魏奮時提到「要學會幹革命,不光會寫、會說革命。有些同志硬是幾十年都邁不出這一步。」
擔心作為縣委書記妻子的王亞梅誤會他「在下邊同幹部談話時映射書記不深入實際」,此時,書記和書記夫人的工作作風的不同已經彰顯。到了第二十七章,這種對比更加凸顯。王亞梅在楊國華找陶書記談話之前見了楊國華,熱情地談起了梁生寶婚事的情況,而且了解得很詳細,還故意去看了劉淑良,這種特別的關心並不是出於世俗的眼光,而是「完全是從革命工作出發」,這是王亞梅了解基層工作、了解基層幹部的體現;
而後進來的陶書記卻只願「坐在辦公室里看文件、聽匯報『掌握全部』」,脫離基層、脫離實際、偏聽偏信,用原則制約著具體問題的解決。作為生活在陶書記身邊的人,王亞梅看似不經意的出現和家常式的談話卻更加襯托出陶書記的脫離群眾的思想,這種襯托遠比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的襯托對比更鮮明突出。
至此,這個女性出場的使命也越來越清晰,身上閃耀著光芒,她並不是隨意出現的普通幹部,而是作為女性幹部出現,她身上有著女性特有的理解、耐心和聰慧,她雖為陪襯,卻總是在關鍵時刻傳達出正確的思想,用一位女性來擔當這樣的角色,這是柳青對女性充分的肯定。女性形象的書寫,為《創業史》增添了主題的張力
D. <<創業史>>的故事梗概
《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梁生寶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著重反映了他的成長以及逐漸在蛤蟆灘上發生影響力並掌握話語權的過程和姚世傑、郭世富等以前蛤蟆灘上的能人們逐步喪失影響力和退出權力結構的過程。
內容簡介: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下堡村蛤蟆灘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齊整干凈,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災民群中穿行。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大家當然明白他的企圖。
果不其然,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梁三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
(4)有聲小說創業史完整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從事農業的公民,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壓在農村鄉民身上的反動政治機器,使農村鄉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
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開始,中國農村和農民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觀念被徹底打破,農村鄉民和農村被組織進現代工業化的時間體系中。
《創業史》以秦嶺山腳黃堡區下堡鄉第五村互助組的曲折發展過程,來反映中國的農業生產互助的過程和必然趨勢。
在《創業史》的開篇,中國土改已經結束,互助組剛剛建立但是面臨很多問題,通過蛤蟆灘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場和表現,可以看到鄉村倫理和政治話語沖突之下的各階層權力的博弈和糾纏。
E. 柳青的《創業史》每章概括
《創業史》小說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這部巨著蘊藏著作者柳青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柳青同志生前計劃寫四部,僅完成了兩部。第一部寫互助組階段;第二部寫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成立和鞏固。它們既是互相聯系的,又是各自獨立的。
第一部故事梗概:
在《創業史》的開篇,中國土改已經結束,互助組剛剛建立但是面臨很多問題,通過蛤蟆灘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場和表現,可以看到鄉村倫理和政治話語沖突之下的各階層權力的博弈和糾纏。
第二部故事梗概:
在《創業史》中,故事主要通過敘述人梁生寶來描繪。這個敘述人梁生寶是事件的參加者,他在敘述過程中,表明自己鮮明的愛憎,解剖著人物的靈魂,引導著讀者去理解事變的意義,通過敘述人的「形象」,顯示著柳青的風格,通過敘述人的「視點」,揭示各階級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5)有聲小說創業史完整版擴展閱讀
《創業史》是中國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作者在《創業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把農業生產化運動,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進而寫出歷史演進的趨勢,而非僅僅就合作化去寫合作化。
梁生寶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著重反映了他的成長以及逐漸在蛤蟆灘上發生影響力並掌握話語權的過程和姚世傑、郭世富等以前蛤蟆灘上的能人們逐步喪失影響力和退出權力結構的過程。
《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沖突的「尖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