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有聲小說 » 先鋒有聲小說

先鋒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5-28 02:26:02

A. 簡述馬原的先鋒小說的藝術特點。

簡述馬原的先鋒小說的藝術特點。
查看答案解析 【正確答案】 (1)尺纖馬原發表了一系列以 *** 為故事背景並且在敘事方式上極具先鋒性的小說,代表性作品有《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等;
(2)小說中頻頻出現「馬原」的形象,以此消除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作品呈現出既非虛構亦非寫實的狀態;
(3)故事往往是缺乏邏輯聯系的互不相關的片斷,這些片斷通過敘述強制性的拼合在小說中;
(4)馬原將小說的敘述過程與敘述方法視為創作的最高目游野的,故事因此失去了傳統小說故事所具有的意義。
【答神困喊案解析】 參見教材P267、268。
本題知識點:新時期小說代表作家,

B. 中國當代先鋒作家的作品有哪些

1、格非的《褐色鳥群》;

格非,原名劉勇,江蘇丹徒人,中國作家,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比較文學教授。與余華、蘇童等並列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先鋒派作家之一。

2、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作品;

馬原,著名的先鋒派作家,作為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在當代文學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敘述圈套」開創了中國小說界「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

3、莫言的《築路》、《白狗鞦韆架》、《球狀閃電》、《透明的紅蘿卜》、《紅高粱》;

莫言,本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李困中國大陸作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魯迅文學院文藝學碩士,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兼職教授,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汕頭大學兼職教授,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4、殘雪的《山上的小屋》;

殘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鄧小華,原名鄧則梅,女,湖南耒陽人,生於長沙,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人物。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稱她為「中國的卡夫卡」,但她本人不喜此稱號,認為自己「可以超越卡夫卡」。

由於作品在日本大量翻譯,亦在日本享有很高的聲譽,2009年《殘雪研究》期刊在日本東京創刊。殘雪的兄長為中國哲學家鄧曉芒。

5、余華的《四月三日事件》、《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難逃劫數》等作品;

余華,浙江杭州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中國先鋒派哪謹念小說的代表人。余華從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是晌陸他的成名作。

代表作品有《兄弟》、《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等。其中《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C. 中國當代文學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哪些

馬原、洪峰、余華等青年作。

馬原(中國先鋒派作家)

馬原,著名的是先鋒作家馬原,作為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在當代文學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敘述圈套」開創了中國小說界「以形式為內容」的風氣,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2012年11月,馬原在雲南西雙版納遭到毆打事件在網上引起關注。

代表作品:《岡底斯的誘惑》《虛構》《上下都很平坦》《糾纏》

洪峰

洪峰,男,1959年11月生,原籍為吉林省通榆縣,今居雲南會澤縣。當代著名作家,與余華、蘇童、格非、馬原並稱先鋒文學五虎將。

代表作品:《梭哈》

余華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代表作品: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世事如煙、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現實一種、戰栗

D. 音影先鋒裡面的小說有什麼軟體可以朗讀嗎

聽書器 或者去聽書網 應該可以的 裡面很多小說的

E. 先鋒小說的定義是什麼

先鋒小說重視「文體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小說敘述方法的意義和變化,帶有很強的實驗性,因此,又稱「實驗小說」。
「先鋒小說」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先鋒小說」是指具有先鋒精神的小說創作,即「先鋒文學」中的小說創作。所謂「先鋒精神」,意味著以前衛的姿態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的可能性,以不避極端的態度對文學的舊有狀態形成強烈的沖擊。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先鋒精神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詩歌與小說領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詩派」的詩歌和趙振開(北島)的小說《波動》等。在這之後,具有先鋒精神的創作還有以北島、舒婷為代表朦朧詩,以王蒙為代表的意識流小說和以宗璞、劉索拉為代表的荒誕小說,以及以高行健為代表的現代主義戲劇等。
狹義的「先鋒小說」則專指在8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形式探索為主要特徵的小說創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馬原、莫言、殘雪、蘇童、洪峰,和稍後出現的格非、孫甘露、余華、葉兆言、扎西達娃、北村、呂新,也可以包括再晚一些出現的更年輕的邱華棟、朱文、韓東、東西、刁斗、何頓等被稱作「晚生代」的作家。但「晚生代」與「先鋒小說」的關系,有些類似於「新生代」與「朦朧詩」的關系,其反叛的先鋒精神又促使他們的許多創作特徵偏離於「先鋒小說」,是否應歸於「先鋒小說」還有待於對具體創作發展情況的觀察。
「先鋒小說」的創作大致可能性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馬原、莫言、殘雪的創作為代表,並同時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探索三個層面上進行。馬原是敘事革命的代表,著名的「元敘事」手法和「馬原的敘事圈套」是其標志。莫言是語言實驗的先鋒,以個人化的感覺方式有意地對現代漢語進行了「扭曲」,「我爺爺」、「我奶奶」成了打有莫言印記的專利產品;殘雪則是率先在生存探索方面有所突破的前驅,「人間地獄」般的生活場景和內心世界是她個性化的獨特創造。第二階段以格非、孫甘露、余華的創作為代表,他們也是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生存探索三個層面上同時展開,並都有新的突破,甚至把這種藝術探索的力度推到了極致。格非在馬原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敘事迷宮」,孫甘露則在莫言的基礎上把小說語言變成了「夢與詩」的結晶體,余華則在殘雪的基礎上大開殺戒,充分展示了人性中原有的暴力和血腥。
我們所說的「先鋒小說」,特指狹義的「先鋒小說」。

F. 先鋒小說為什麼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先鋒小說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
「先鋒」的原義來自法國著名的《拉魯斯詞典》——所謂「先鋒」是指一支武裝力量的先頭部隊,其任務是為這支武裝力量進入畢御行動做准備(軍事術語),「先鋒」這個術語的歷史,始於法國大革命,再轉向文化和文學藝術術語(始於19世紀初);無論是軍事先鋒還是政治先鋒,抑或是文化先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起源於浪漫主義烏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熱,它所遵循的發展路線本質上類似比它更早也更廣泛的現代性概念。」後來借用在小說藝術性質的概定,先鋒小說屬於純文學之一種,因此,先鋒也必須建立在純文學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要達到一定的先鋒性,小說必須首先具備純的品質。
「謊言去盡之謂純。」(墨人鋼《就是》題詞),必須先把藝術作品中的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剔除干凈才具備往先鋒邁進的可能。歷代西方先鋒流派的崛起都是建立在「去謊言'的基礎上,然後在小說的語言、形式、內在等方面產生各種先鋒探索性。在「去謊言」的基礎上,小說產生的各種不同於傳統的創新性一般被認為是具備了先鋒性。
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的退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這樣幾點:
其一,先鋒的空間在縮小。因為先鋒小說主要側重於小說文體、語言的探索,因此很容易走向極端,也走向極點。所以當各種小說的枷鎖被拆除後,各種各樣的小說的可能性多被實驗過以後,文本和語言自身的探索空間變得狹小了,先鋒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間;先鋒小說失去了自身的探索動力和目標。
影響
其二,商業化的影響。商業化時代的到來,消費性和經濟性吞沒了先鋒文學的神聖性和精神性,原先他們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那種甘於寂寞、「荷戟獨彷徨」的文學清教徒形象終於開始隨著時代的文化演進而變化了。沒有人再對知識分子的價手陪岩值體系與沒有商業實利作用的話語方式感興趣。精神廣場上的群眾已經走散,去了證券交易所和商貿市場,原來他們獨居在文學的象牙塔內,不停地創造為讀者所冷落的文學精品,不計厲害得失、功過榮辱,文學的眼光更具有超越性,他們也從來不願為當下的讀者寫作,因此具有了超前性和前衛性。然而,當大規模的文化轉型變成現實,亂冊當經濟原則和金錢原則徹底擊潰了精神原則的時候,清高的傳統一擊即潰了。
其三,先鋒小說的退場,從先鋒的實驗到回歸傳統,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他們的創作從原先的遁入歷史而迴避現實,(實際上是喪失了持續解決現實難題的能力),而又重新面對現實來發言了,從自戀情結而重新走向了社會民族歷史,這又是成熟和進步的表現。回到世俗,並不意味著先鋒精神的泯滅,而是在進行著一種更為扎實的探索。

G. [塞薩爾.巴列霍:寫盡人間都是苦的先鋒派詩人]眾生皆苦,而你是草莓味

塞薩爾・巴列霍(1892―1938)是西班牙語詩壇上最偉大也是最復雜的詩人之一。說他偉大,是因為他的詩歌創作是整個西班牙語先鋒派詩歌的里程碑說他復雜,是因為他的作品比貢戈拉誇飾芹禪主義的巴洛克更難理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標新立異的西班牙語先鋒派詩壇上,他依然是一位標新立異的詩人。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如此復雜、如此難懂的巴列霍竟然又是西班牙語世界一位傳播十分廣泛的詩人。這或許正是他的偉大之處,雅俗共賞歷來是衡量偉大作家和藝術家的標准之一。
巴列霍於1892年3月16日出生在秘魯北部安第斯山區的聖地亞哥・德・丘科鎮。其故居座落在卡哈班巴區的哥倫布街96號,如今這條街已更名為塞薩爾・巴列霍街。他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西班牙籍牧師,但在他母系親屬中有印第安人血統。在11個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小的一個。他受洗禮時的名字是塞薩爾。亞伯拉罕。在他的童年時代,家境雖說不上富有,但也不算貧窮,他的父親曾當過家鄉的鎮長。但是要培養他上大學,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1910和1911連續兩年,他曾先後在特魯希略大學和利馬的聖馬可大學注冊,都因經濟困難而退學。他於1913年入特魯希略大學文哲系,兩年後又同時在法律系注冊。從那時起,他一直半工半讀,主要是在小學任教:秘嫌激塵魯著名的土著小說作家西羅・阿萊格里亞就曾是他的學生。
巴列霍於1918年來到利馬,在聖馬可大學文學系注冊。作為出身卑微的「混血兒」,巴列霍立即感受到了大都市的世態炎涼,但又很快找到了良師益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結識了具有民族氣節和正義感的作家與詩人貢薩雷斯・普拉達、埃古倫、馬里亞特吉等人,並與後者一起創辦雜志《我們的時代》。這一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詩集《黑色的使者》,並於第二年出版,盡管書上署的仍是1918年的日期。詩集在報刊上受到了好評。
1920年,他回到家鄉特魯希略。在社會動亂中,因「鼓惑青年、煽動鬧事」的罪名,在鐵窗下度過了112天。只是迫於知識界和大學生們的強大壓力,地方當局才於1921年暫時釋放了他。這段經歷對巴列霍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鉛襪經常在他此後的作品中折射出來。就是在這一年,他完成了《特里爾塞》的創作,並有一部短篇小說(《在生與死的背後》)獲獎。1922年,他出版了詩集《特里爾塞》。1923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音階》和中篇詩化小說《野蠻的寓言》。當時有傳言說,他的案子可能要重新開庭,他便於6月17曰乘船赴歐洲,7月13日抵達法國。從此,他再也沒回到自己的祖國。
在巴黎,他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好,並且要與疾病抗爭。1926年,他與胡安・拉雷塔共同創辦了《繁榮・巴黎・詩歌》雜志。歐美的先鋒派詩人赫拉爾多・迭戈、特里斯坦・查拉、維森特・維多夫羅、胡安・格里斯、皮耶爾・勒韋爾迪、巴勃羅・聶魯達等都曾為他們撰稿。1927年,他經受了深刻的精神與道德危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8和1929年他兩度赴蘇聯訪問。在此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的報刊文章,並創作了中篇小說《鎢礦》(1931)。1930年,他在馬德里的《玻利瓦爾》雜志上發表訪蘇觀感,並在西班牙結識了阿爾貝蒂和薩利納斯等詩人。回到巴黎後,他的政治活動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並於年底將他驅逐出法國。他只好重返西班牙。在那裡,他出版了中篇小說《鎢礦》、通訊報導《俄羅斯在1931》和《克里姆林宮前的思考》。同年,他加入了西班牙共產黨,並第三次訪問蘇聯。
1932年他又回到巴黎,在貧病交加中從事政治活動與文學創作。1936年爆發的西班牙內戰激發了他高度的政治熱情,他積極參與籌建「保衛西班牙共和國委員會」,參加群眾集會和聲援共和國的活動,赴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做宣傳報道。1937年,他作為「第二屆國際作家保衛文化大會」的秘魯代表再赴西班牙,並曾親臨馬德里前線。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疲勞的岩石》和《西班牙,請拿開這聖杯》以及《人類的詩篇》中的詩作。1938年,他開始重建「秘魯保障與自由運動」。由於過度疲勞,健康惡化,於4月15日在法國巴黎去世。1939年,人們出版了他的詩集《西班牙,請拿開這聖杯》和《人類的詩篇》。1970年人們將他的遺體移到有名的帕爾納斯山公墓(Montparnasse)o
巴列霍的一生,是充滿痛苦的一生,也是不懈追求的一生。他的痛苦不僅是個人的,更是人類的。他的追求不僅是政治的,更是藝術的。綜觀他的一生,可以說,痛苦始終伴隨著他,追求也始終激勵著他。對他有了這樣的了解,再來分析他的詩歌,就是再難也不會有太大的偏頗。
巴列霍從1908年(16歲)開始寫詩,至1918年完成了《黑色的使者》。在這十年中,他明顯地接受了現代主義詩人盧文・達里奧、埃雷拉・伊・雷西格和萊奧波爾多・盧貢內斯的影響。但《黑色的使者》卻是一部從現代主義詩歌中脫胎出來的全新的詩集。它與現代主義詩歌的根本區別在於:現代主義是脫離現實的,既脫離社會現實,也脫離詩人所處的氛圍與心境,而《黑色的使者》卻具有鮮明的自傳成分,詩人表達的是自己的經歷、觀念、信仰、價值觀和赤裸裸的人性:現代主義詩人追求異國情調,具有明顯的世界主義傾向,而巴列霍的作品卻恰恰相反,具有地方的、民族的、本土主義的特徵;現代主義詩人所追求的是語言的典雅與韻律的和諧,而巴列霍不僅常常將日常的口語鑲嵌在字里行間,有時還會將語言支解或根本不遵循現有的語言規范。
巴列霍的第一部詩集《黑色的使者》是由《精巧的檐板》、《潛水員》、《土地》、《帝王的懷念》、《雷聲》和《家庭的歌》組成的。《黑色的使者》是作為全書的序詩出現的。它表現了詩人在生活打擊面前的懷疑和失望:
生活中有如此厲害的打擊……我不知道!
就像是上帝的仇恨;面對它們
似乎一切苦惱的後遺症
都沉積在靈魂……我不知道!
打擊雖然不多;然而……能在最冷酷的面孔
和最結實的脊背上開出陰暗的溝壑。
它們或許是野蠻的匈奴人的戰馬
要麼就是死神派來的黑色使者。
詩集中有一組回憶古老印加帝國的詩篇,題為《帝王的懷念》,這是本土主義在巴列霍詩歌中的集中表現。在第三首中,他這樣寫道:
耕牛走在通往特魯希略的路上
像古老的酋長,沉思冥想……
對著生鐵般的暮色,
像為失去領地而哭泣的國王。我站立在城頭,思考著福禍交替的規律;在耕牛寡婦般的眼神里無時不在的夢想已經腐爛下去。
在這首詩里,詩人的本土主義不僅表現在對古老印加王國的懷念,還表現在對克丘亞語的自然運用,這樣就給詩作增添了印第安民族特有的韻味與情調。詩人在這部詩集里抒發了對親人和故鄉既濃烈又苦澀的情懷。比如,他無可奈何地看著父母衰 老下去,看著他們如何走到人生的盡頭:
父親變得衰弱無力
就像是一個除夕,
心不在焉地回首往事的
瑣碎、啟迪和殘跡。
這樣的詩句暗示著在78歲高齡的父親心中,往事都混雜在一起了。對他來說,生活目的不過是未來子孫的繁衍,而「未來」他是再也看不到了。遠離家鄉的詩人對父母充滿了懷念之情:
父親在沉睡。威嚴的面孔
表明平靜的心靈。
此時此刻他多麼甜蜜……
如果他有什麼苦澀――那就是我。
家中一片沉寂;人們在祈禱:
今天沒有孩子們的消息。
父親醒來,聆聽逃往埃及
那依依惜別的話語。
此時此刻他多麼近啊……
如果他有什麼遙不可測~一那就是我。
父親在沉睡。威嚴的面孔
表明了平靜的心靈;
現在他多麼甜蜜……
如果他有什麼苦澀――那就是我。母親漫步在果園里,嗅著已經不存在的氣息。現在她是那麼溫柔,那麼出神、愛撫、飄逸。家中一片沉寂,沒有喧鬧,沒有消息,沒有天真,沒有稚氣。如果有什麼波折在傍晚降臨並瑟瑟有聲,那就是兩條白色的古道,彎彎曲曲。我的心正沿著它們走去。
在這組詩中,巴列霍還寫了一首懷念兄長米格爾的作品:
哥哥,今天我坐在家中的石凳上,
你使我們感到無比凄涼,
記得此時此刻咱們正在玩耍,
「可是,孩子們……」
母親撫摸在我們身上。
米格爾,八月的一個夜晚,
破曉時你去躲藏;
可這一回你沒有歡笑,只有悲傷。
「躲藏」既指兒時的游戲,又指兄長的去世。對於弟弟的童心來說,哥哥沒有死,不過是「藏了起來」,詩人以此將對哥哥的懷念與對孩提時代的回憶揉在了一起。
詩集中有一些情詩,其中一首十四行詩題為《逝去的戀歌》:
此時此刻,我溫柔的安第斯山姑娘麗達
宛似水仙花和燈籠果,你在做什麼?
君士坦丁堡令我窒息,
血液在昏睡,像我心中劣質的白蘭地。

此時此刻,她的雙手會在何方?
它們在將傍晚降臨的潔白熨燙,
正在降落的雨
令我失去生的樂趣。

她那藍絲絨的裙子將會怎樣?
還有她的勤勞,她的步履
她那當地五月里甘蔗的芳香?

她會在門口將一朵雲彩眺望,
最後會顫抖著說:「天啊,真冷!」
一隻野烏在瓦楞上哭泣憂傷。

曾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秘魯聖馬可大學教授阿爾瓦羅・門多薩先生對筆者說過,他對此詩做了考證:印第安姑娘麗達是詩人家中的女僕,她總是翹首盼望在外飄泊的年輕男主人的歸來。對詩人而言,盡管這段經歷已成過去,但他的懷念之情卻依然婉約動人,這樣的詩歌在巴列霍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
《特里爾塞》是巴列霍於1919至1922年間在利馬寫成的,1922年出版。它與同一年出版的《尤利西斯》(喬伊斯)和《荒原》(艾略特)一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它在首次出版後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1 931年何塞・貝爾加敏在西班牙為該書作序並再次出版時才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一部與現代主義傳統徹底決裂的作品,是拉丁美洲先鋒派詩歌的里程碑。它打破了傳統的詩歌技巧,表現了詩人大膽的開拓精神。
首先,詩集的名字就令人難解,「特里爾塞」(Trilce)是詩人杜撰的新詞,Tri與3相關,它體現了詩人對事物除同一性、二重性以外的第三極思考。整個詩集以人的孤獨、無助為基調,表現在非正義的社會中,人類所遭受的重重苦難。書中的詩沒有標題,只有羅馬數字。在這些詩句的迷宮中,讀者沒有任何向導,同時也就沒有任何約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在這部詩集中,有許多用數字、日期、地點和科學名片語成的詩句,作為語言結構,有時簡直是無法理解的,有時只是靠詞素的聲音來表達特定的情感和意境。其中數字尤其重要,這是因為巴列霍賦予了它們特殊的內容,而它們本身的意義已不復存在。比如:按照傳統的觀念,「一」是完整的象徵,而對巴列霍來說,卻意味著孤獨;「二」象徵著男性和女性「結合」,而對巴列霍來說,則代表著無目的的辯證法;「三」是聖三位一體和完美的象徵,而對巴列霍來說,則象徵著毫無意義的傳宗接代;「四」本來代表著土、氣、水、火四大元素,而對巴列霍來說,卻代表著牢房的四堵牆。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從內容上講,《特里爾塞》與《黑色的使者》是一脈相承的:真誠地揭露社會的黑暗與人類的苦難。對巴列霍而言,人生就是一個悲劇。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無不是人類的痛苦。從形式上講,《特里爾塞》既背叛了西班牙語詩歌的傳統,也脫離了先鋒派詩歌的主流。他非常注重詩歌的直觀形象,而不是通過人的理智來進行情感的交流。在第XXxVf首詩中,他這樣寫道:你們,請不要立足於和諧雙倍的穩定,請斷然地拒絕對稱。請你們干預尖端相互爭奪的沖突在最激烈的交鋒中跳躍著穿過針孔!
這樣的詩句雖頗為晦澀,但卻不難看出,巴列霍拒絕廉價的穩定,情願通過不和諧的復雜途徑去冒險。他主張鼓勵人們拒絕對稱,通過語言的矛盾和沖突來揭示自己的內心世界。總之,《特里爾塞》不僅突破了古典詩歌的傳統,也突破了西班牙語的語言結構和思維邏輯。
在探索詩歌的形式方面,《特里爾塞》的確是一個大膽的突破。詩集中許多類似夢囈的詩句把立體主義、創造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諸多流派融合來,但又不屬於其中的任何一個流派。這是一種名副其實的標新立異。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以一種荒謬的語言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和人類的痛苦與不幸。當巴列霍抒發自己的孤獨和苦悶時,當他描寫自己在獄中的遭遇和抗議社會不公正時,當他回憶自己失去母親和家庭溫暖時,詩人流露出了對所有被壓迫者的關愛與同情。正是這種對人的終極關懷使巴列霍在後來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兩次來到反法西斯前線,寫下了《西班牙,請拿開這聖杯》。詩集的名字取自《聖經》中的《馬太福音》,《聖經》中的譯文是這樣的:他(耶穌)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在《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亦有此話,譯文大同小異)。《聖經》中的「杯」指的是耶穌即將遭受的苦難,而巴列霍所說的「杯」顯然是指西班牙人民遭受的苦難。本來,有人將這個詩集譯為《西班牙,我飲不下這杯苦酒》,就漢語而言,或許更加明白易懂,但卻很難使人與《聖經》聯系起來,所以在此沒有沿用已有的譯法。在《聖經》中是耶穌向上帝祈求,而在這里是詩人向西班牙祈求。由此可知,對巴列霍來說,西班牙革命的共和國就是他的理想之所在。這部詩集由15首詩組成,其內容和形式雖沒有《特里爾塞》那麼驚世駭俗,但依然保持著巴列霍的風格,與其它同一題材的詩歌迥然不同。這時的巴列霍已經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在詩中已經將工人看作「救星」: 工人,我們的救星,我們的救世主。
兄弟,請原諒我們欠下的債務!
值得注意的是,巴列霍雖然已是馬克思主義者,但他在這部詩集中卻不時影射《聖經》中的情節。這樣可能會使天主教國家的讀者感到親切。如其中的第8首《群眾》與拉撒路復活的情節就有些類似:
戰斗結束,
戰士死去,一個人向他走來
並對他說:「你不能死,我多麼愛你!」
但屍體,咳!依然是屍體。
於是,大地上所有的人
包圍著他;傷心而又激動的屍體看見他們;
他慢慢地欠起身,
擁抱了第一個人;開始行進……
《人類的詩篇》是巴列霍在1923年以後寫的作品,是他的遺孀和勞爾・波拉斯・巴雷內切亞一道於他死後(1939)在巴黎出版的。全書由76首詩組成。不同版本的排列順序有些出入,個別的詩句也不完全相同。這是一些令人驚心動魄的詩篇,是光怪陸離的詩篇,也是最具有個性和激情的詩篇。1922年以後,巴列霍割斷了與家庭和祖國的聯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拮據、疾病的折磨、世道的不公使他的苦悶與日俱增,他甚至感到個人的總和不能構成一個社會,個人的存在與否是無關緊要的,於是寫下了這樣的詩篇:
對於貓,誰不以貓相稱?
唉,我出生了,只不過出生!
誰不叫卡洛斯或其它姓名?
唉,我出生了,只不過出生!
無動於衷的個人組成了群眾,然而這個群眾並不能抹去孤獨的感覺。在《特里爾塞》中,詩歌的意境往往是主觀的,巴列霍本人就是悲劇的中心,他力圖以一種荒謬的語言和時間、生長、永恆、死亡等抽象概念搏鬥。但是在《人類的詩篇》中,巴列霍已成了人類的代言人。在這些作品裡,他和其他的個人都變小了,甚至轉化成一些習俗、服裝和疾病,他們惟一的能力就是繁衍後代,這是何等荒謬的現實。在題為《帽子、大衣、手套》的詩中,他寫道:
面對法蘭西劇院,攝政者咖啡館,
一張桌子,一把安樂椅
安置在一個隱蔽的房間。
我一走進,揚起了靜止的塵煙。
在我橡膠似的雙唇之間,
一支點燃的煙,迷漫中可見
兩股濃煙,咖啡館的胸膛
和胸中憂傷的銹跡斑斑。
重要的是秋季移植在秋季中間
重要的是秋季用嫩芽來裝點,
皺紋用顴骨,雲彩用流年。
重要的是狂噢,為了尋求
冰雪多麼熾熱,烏龜多麼神速,
「怎樣」多麼簡單,「何時」多麼急促!
在這首短短的十四行詩中,巴列霍將咖啡館的「內室」變成」胸膛」,從它的凄涼景象寫到詩人的憂傷,然後又寫到外部的生活環境和違反常規的荒唐的追求,從而表現了詩人苦悶、失望的心情。這首詩語言淺顯,寓意深邃,既令人費解,又耐人尋味。這正是巴列霍作品的特徵。
在巴列霍生活的時代,資本主義正處在經濟蕭條和社會危機之中。他所看到的不是世界發展的前途,而是人類不幸的加劇。在創作《人類的詩篇》時,他已經不是狂熱追求詩歌「絕對自由」的青年,已經親身經歷了人類所受的重重苦難。盡管如此,他並沒有絕望,始終在號召人們與非正義的社會進行斗爭。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詩篇》與《西班牙,請拿開這聖杯》是相輔相成的作品。他的革命思想和斗爭精神在中篇小說《鎢礦》(1931)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這部作品中,他強烈地譴責了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對秘魯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並號召人民進行反抗。值得注意的是,在藝術風格上,他的詩歌與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在《特里爾塞》和《人類的詩篇》中,巴列霍沒有直接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的,而是通過憂傷的情調、神秘的意境、諷刺的口吻和荒誕的語言,將惡夢般的、支離破碎的現實焊接起來,不過焊接的目的卻正是為了將它打碎。
總之,從詩歌內容上說,巴列霍是一位革命的詩人,而從詩歌的藝術形式上看,巴列霍是一位勇於創新的詩人。他的偉大之處正在於此。

H. 小編c網游之天譴修羅有聲小說為什麼不更新

小編c網游之天譴修羅有聲小說不更新證明讀的人不想更新了撒,或者聽眾太少不值得繼續播下去。
另外推薦你一款網路游戲《槍火游俠》從登陸界面到用戶界面都是主打青綠色色調。進入新手指導,系統的提示都很友好,聲音也親切,美漫風格、奇幻與科幻相結合也從游戲中體現的一清二楚。現在開放了匹配、人機、自定義三種機制,推車和圍城(占點+推車)兩種模式。切記斯卡伊最好不要正面硬剛。先撤離在輸出。充分利用靈活性和未知性。
祝玩得愉快,不喜勿噴哈!!

I. 先鋒派小說的「先鋒小說」的概念

先鋒小說重視「文體的自覺」(即小說的虛構性)和小說敘述方法的意義和變化,帶有很強的實驗性,因此,又稱「實驗小說」。
「先鋒小說」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先鋒小說」是指具有先鋒精神的小說創作,即「先鋒文學」中的小說創作。所謂「先鋒精神」,意味著以前衛的姿態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的可能性,以不避極端的態度對文學的舊有狀態形成強烈的沖擊。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先鋒精神的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詩歌與小說領域里的探索,即「白洋淀詩派」的詩歌和趙振開(北島)的小說《波動》等。在這之後,具有先鋒精神的創作還有以北島、舒婷為代表朦朧詩,以王蒙為代表的意識流小說和以宗璞、劉索拉為代表的荒誕小說,以及以高行健為代表的現代主義戲劇等。
狹義的「先鋒小說」則專指在8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形式探索為主要特徵的小說創作潮流。其主要作家有最初的馬原、莫言、殘雪、蘇童、洪峰,和稍後出現的格非、孫甘露、余華、葉兆言、扎西達娃、北村、呂新,也可以包括再晚一些出現的更年輕的邱華棟、朱文、韓東、東西、刁斗、何頓等被稱作「晚生代」的作家。但「晚生代」與「先鋒小說」的關系,有些類似於「新生代」與「朦朧詩」的關系,其反叛的先鋒精神又促使他們的許多創作特徵偏離於「先鋒小說」,是否應歸於「先鋒小說」還有待於對具體創作發展情況的觀察。

J. 王蒙《春之聲》屬於先鋒小說的首批作品嗎

不屬於。
《春之聲》首次發表於《人民文學》1980年第五期,配衡稿不屬培孝於先鋒小說的首批作品。
王蒙的《夜的眼》才屬於先鋒小說的首批作品,小說的重點在於描寫了主人公為邊遠小鎮領導辦一攔碼件小事的前後心情。

熱點內容
小說念武記最新章節 發布:2023-08-31 22:07:07 瀏覽:107
求系統類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4:10 瀏覽:291
開火箭的小說短篇 發布:2023-08-31 22:02:08 瀏覽:96
女主角叫沈瑾年的小說 發布:2023-08-31 22:01:11 瀏覽:932
有聲小說仙妻有喜爆軍蛇王燎上癮 發布:2023-08-31 21:52:57 瀏覽:793
小說古龍武俠書 發布:2023-08-31 21:52:07 瀏覽:713
賈平凹有聲小說藏地密碼 發布:2023-08-31 21:48:34 瀏覽:31
女主叫家人全名玄幻小說 發布:2023-08-31 21:44:18 瀏覽:755
重生洛天小說 發布:2023-08-31 21:37:22 瀏覽:420
玄幻小說里的法力是什麼 發布:2023-08-31 21:30:05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