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有聲小說南渡北歸之離別
『壹』 《南渡北歸·離別》txt全集下載
南渡北歸·離別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當參加中央研究院會議的群賢碩儒們,為連綿內戰及造成的苦難憂心愁悴,彷徨山澤,嗟號旻天而無一絲瞎讓收效之際,炮火轟鳴、人頭亂滾的戰場又傳出一個又一個國民黨軍戰敗覆亡的凶訊:
1948年9月12日,中共將領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在遼寧省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衛立煌部發起攻勢,史稱遼沈戰役。此役東北野戰軍以傷亡萬人的代價,殲滅、俘獲國民黨軍兵力47萬餘人,繳獲了大批美製武器裝備。磨緩局經此一役,國民黨軍元氣大傷,徹底踏上了哪巧衰亡敗退之路。
9月16日,中共華東野戰軍以32萬兵力圍攻國民黨重點守備的戰略要地濟南城,歷時8天,城陷,國民黨軍萬人被殲,最高指揮官王耀武被俘。
11月6日,中共華東、中原野戰軍與地方武裝共60餘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向集結在這一地區的70萬國民黨軍發起強大攻勢,是為淮海戰役(南按: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戰役)。解放軍攻勢凌厲,兵鋒所至,所向披靡,國民政府首都南京……
『貳』 南渡北歸讀後感範文
南渡北歸讀後感(一)
繼《陳寅恪與傅斯年》後,又手棒岳南的新作《南渡北歸》三部曲(《南渡》、《北歸》、《離別》)反復研讀。讀後,為「大師之後再無大師」的鴻篇巨作震撼之餘,更多的則是感嘆和無語。如果前者是再現了陳寅恪和傅斯年追求學術獨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而《南渡北歸》三部曲則是立體呈現了20世紀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在劇烈的歷史變遷中的史詩巨著,「他們在20世紀所遭遇的命運劇變,譜寫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哀歌」,更重要的是在含淚讀完每部多達450多頁的大部頭後,他們完全*了我從小所受的歷史教育,對大師們經歷的那個時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
敬佩作者不同於一般人物傳記的簡單描寫,而是重點著墨大師們生活的那個時代背景的交待以及人物成長的家世背景及其對他們成長(特別是思想形成和專業造詣)的關聯影響,輔以詳實的背景材料為支撐,兼具文學作品的流暢描繪和歷史學家嚴謹的治學方式的考據和追溯,讓這三部厚實的巨著能讓人有一氣呵成讀完的沖動,同時讀後帶給讀者深深地思考。在為大師命運悲嘆之餘,在無法排遣的愴然中,不得不去仔細思量如果身處其境自己又該作何訣擇和判斷。歷史不可重來,但以史為鑒,是每一個國家和有使命感的人都應該看重的。
歷史的*,對於我們認識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梅貽琦、葉企孫、曾昭掄、陳夢家、吳宓、穆旦等大家都有重要意義。在扼腕嘆息的同時,大師們在重要人生關口的選擇對啟迪後人方面將有深刻影響。
多麼希望我們都能生活在一個歲月安穩的時代,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能憑著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各自的學術上有所建樹,帶領我們這個巨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長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一個開放、自由,鼓勵創新的時代對國家的發展有多大意義毋庸置疑,在經歷了那個風起雲涌的歷史變革之後,後世之人當以歷史為鑒,開啟一個全新的民主、自由時代。
當再次吟誦陳寅恪的詩詞「東城老父機先燭,南渡殘生夢獨多。衰淚已因家國盡,人亡學廢更如何」時,相信大師們的精神和偉業以及他們遭逢的命運洗禮會深深警示後來人。
拍鋒南渡北歸讀後感(二)
寫於2012年夏,重新整理。《南渡北歸》可謂大塊頭的歷史佳作,可與這幾年出名的襲陵晌《明朝那些事兒》、《大秦帝國》相媲美。內容豐富、詳實,是一部了解民國文化和抗日歷史的佳作。
剛讀完岳南著的《南渡北歸》之南渡,堪稱民國時期大師們命運變遷的史詩巨著,著重描寫了清華、北大、南開、同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囯營造學社等在抗日期間艱難跋涉的歷程,大師們包括蔡元堷、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梅貽琦、梁思成、梁思永、李濟、林徽因、金岳霖、馮友蘭等,命運坎坷,剛毅堅卓!文中還有大量的注釋和考證,還原了很多歷史*:張自忠在盧溝橋事變中的歷史污點、胡適對學生運動的批判議認及對日主和的由來,還有林徽因和金岳霖之間柏拉圖式的愛情,等等。何時能追尋一趟大師們南渡之足跡:長沙、雲南蒙自、昆明、四川李庄。再加上重慶、騰沖、松山、龍陵,可謂抗日文化苦旅!
《南渡北歸》第二部精彩內容多多:方先覺軍長在以少戰多的衡陽保衛戰中最終是投降還是停戰?聞一多教授如何從一名新月詩人變成楚辭學者再變成一位共產鬥士;為了讓蘇聯出兵東北,美、英、蘇在1945年初達成「雅爾塔」秘密協定,出賣中國利益(外蒙正式獨立),蘇聯紅軍在東北大肆掠奪廠礦、交通設備汪陵。身為駐美大使,胡適如何外交斡旋,讓美國政府停止對日貿易;九一八事變後的大撤退是是張學良自己主意,還是受蔣介石指使?
終於讀完了《南渡北歸》之離別篇。抗日勝利後,內戰爆發,最終胡適、傅斯年等人撤到台灣,梅貽琦等人赴美,陳寅恪、梁思成等大部分教授都留在大陸准備建設新中國。短暫的欣喜之後,新中國開始復制蘇聯發展模式,全面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隨後爆發了反右、*等系列政治運動。奉行獨立、自由的大師們大多被*至死,自殺者甚多。梁思成臨終前說過:「抗戰八年,跋山涉水,面對飢餓與疾病,過關斬將,終於迎來勝利之日,但過不了*這一關。」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南渡北歸讀後感(三)
第一次在網上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封面上那些聯袂推薦的作家的大名所吸引的,李存葆、莫言、張志忠、朱向前等……,然後覺得很奇怪,何謂「大師遠去,再無大師」,什麼才稱得上是大師,這里所指的大師又是哪方面的呢?於是毫不猶豫地在網上買了下來,最近才看完第一部分,南渡,就深深被其中的歷史人物和時代背景,以及兩者交叉呈現的內容所吸引,更准確地說是感動。有感於大師們的民族氣節和精神,更有感於他們的治學、求學之嚴謹,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時代如何更迭,風雲如何變幻,烙印在他們心底的那一份愛國與求學的精神不來,同樣,帶給我們的這一份感動也同樣永存!
《南渡北歸》它以時代背景,歷史變遷為線索,按時空的邏輯細致全面地描述20世紀在我國國家危亡,民族飽受*的特殊歷史時代,一些有志有為的學術大師們的命運變遷,他們是中國近代最有名的知識分子,也是近代中國在飽受列強侵略和瓜分後保留下來的知識分子的種子,然而他們的命運,時運都很不濟,可謂是「命運多舛」,用文中自己的文字來講就是「天歟,亦或時運歟」?
在這樣一部著作里,我們看到了無數大師級知識分子的命運,他們要麼抱病離開,要麼含恨而終,要麼終於與自己畢生所追求所嚮往的事業與人生失之交臂,悔不終生。他們為了中國的文化傳承事業,為了國家民族大義,放棄了自己原本美滿的生活,違背了自己內心的想法,或放棄權威、名利本可以雙收的社會地位,或失去親人,或離開愛侶,而這些都是他們所不想更不願的,然而他們處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一切都身不由己,一切也都理所當然。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們付出了,犧牲了,可是值還是不值?
我想它留給我們後人尤其是作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應該是更為深刻的思考與反省,如今局勢安穩,環境充裕,我們可否一時像這些大師們一樣潛心於學術,專注於真知,廢寢忘食不是為了備考,絞盡腦汁不是為了作弊,我想我們不會如此膚淺,不會這么快對一件事情失去熱情,失去耐心。
書中闡明了一個觀點,當代的中國人(指那個歷史劇烈變遷的時代),大多「下愚上欺」,官僚勾結、*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面對這樣的民眾,如果僅強其體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也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在這一點上,我想魯迅先生的「棄醫從文」,由強其體魄,轉為強其精神、靈魂的觀點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從這一個層面上來看,發展壯大中國知識分子隊伍,重視文化、知識、品德的教育就顯得越為重要了。這也是這批大師們命運劇烈變遷留給後人的一大啟發吧。
可是還是有遺憾,還是讓人回味無窮,如果吳宓真的迷戀毛彥文,如果徐志摩真的傾心於林徽因,如果生在和平年代,處於安穩之秋,也許有情人終能眷屬,至少沒有那麼多凄美的色彩。如果陳寅恪真的是奔李庄而去,也確實去了,留給他自己的不會是深深的遺憾,留給後人的也不會是迷一般的歷史遐想,然而,陳寅恪最終卻舍李庄而去。自此,一代史學大師失去了李庄,李庄推動了這位三百年才得一見的大師。而史語所同仁與陳寅恪之間的交往也如滾滾長江中遊走的魚,漸行漸遠,直至沖出三峽匯入大海的那一刻分道揚鑣,相忘於江湖。
『叄』 《南渡北歸》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南渡北歸》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渡北歸》讀後感1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短短八個字充滿了歷史感和滄桑感。翻開這套厚重的《南渡北歸》,心情不禁沉重起來。作為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巨著,書中叩擊心靈的情節太多太多,無數次被感動得淚眼模糊。是什麼支撐並激勵這群「柔弱」的知識分子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掩卷沉思,令我感觸最深、震撼最強的,液李就是「信仰」二字。
往事再回首,國難當頭,壯志未酬。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廊坊、南苑、北平、天津等地相繼淪陷。隆隆炮火與日機轟鳴,平津地區人心惶惶,以北大、清華、南開、北平大學、燕京大學等著名高校為代表的教育界,也是一片驚恐慌亂。7月29日,北平陷落後,駐守北平郊外西苑至八寶山一線的一一零旅旅長何基灃不得不奉命南撤。面對連連失守的國土,這位抗日名將百感交集,哽咽不已,他抬手向聞訊趕來告別的高校學生敬了個標準的軍禮,淚流滿面卻不得不拋下這座正在陸沉的千年古城和沉浸在驚恐迷惘中的芸芸眾生,開始一場前程未卜、不知身歸何處的軍事流浪。此情此景,何等悲憤!
英雄輩出的時代,顛沛流離,流亡歲月。最先受到炮彈轟擊的是南開大學,這個經過千辛萬苦發展起來的中國當時最傑出的私立大學,在戰火中成為一片廢墟。作為創辦人,當時已轉往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張伯苓聞訊後當場昏厥,悲愴不已。隨後,大批日軍進駐北大,一片殘局,滿目凄然。於是,北大、清華、南開、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等高校師生紛紛南下西行。清華教授梁思成、林徽因帶著兒女也踏上了流亡之路。面對渺茫的前途,兩人心中有說不出的凄楚與愴然,而這一走,就是九年!在戰火連綿、危機四伏的異地他鄉,王國維、趙元任、蔡元培、梅貽琦、胡適、傅斯年、李濟、陳寅恪、梁思永……一代大師在歷史舞台上負重前行,他們先長沙後昆明、蒙自辦學的歲月,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民族危亡、國難當頭,流亡的大師們在內心深處都懷著悲憤交織的情愫,而這種情愫又迅速鑄成哀兵必勝、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堅強信念,一種與國家民族同生死共患難的英雄主義氣概。雖然南渡途中飽嘗了顛沛流離之苦,但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讓他們能夠不畏風雨、滿懷信心。他們堅信,中國人民有著不可戰勝的意志和潛在力量,這樣的民族是必然會走向輝煌的。
挺起脊樑,初心不改,弦誦在山城。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另行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難當頭,大局已定,臨時大學師生打點行裝,昂頭挺胸,以悲壯的豪氣英姿,毅然邁出了西遷的步伐。包括清華的聞一多、袁復禮、李繼侗,北大的曾昭掄,南開的黃鈺生等在內的11名教師和290名學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翻山越嶺,日夜兼程68天,徒步跋涉1600餘公里……當旅行團師生們帶著滿身風塵和疲憊抵達昆明時,師生與群眾的歌聲如江河翻騰、大海驚濤,慷慨悲壯的旋律向行進中的每一位師生傳遞著國家的艱難與抗戰必勝的信念。自此,數千名師生在昆明正式組建了足以彪炳青史、永垂後世的西南聯合大學。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時代,在80年前西南聯大師生走過的那條路上,那群被迫流亡的知識分子在思考著什麼?這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學生旅行團,成功地完成了由湘至滇的千里奔徙,我彷彿看到,鬧液遲這群衣衫襤褸的知識分子傲然屹立於中華大地上,他們始終保持著對中華民族的堅定信仰,令人無不感慨萬千。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他們一路負重前行,在抗戰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是何等艱辛,背後又是何等沉甸甸的信仰支撐!信仰是共通的`、強大的、持久的力量。無論是誰,無論是什麼年代,堅定的信仰是成功的保證。
《南渡北歸》讀後感2
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讀完《南渡北歸》,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歸,第三部:離別。所謂南渡,描寫抗戰發生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敵占區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歸,則是指他們再回歸中原的故事。第三部:離別,是全書最揪心也是最發人深思的一部。一代大師,七零八落,悲歡離合,一言難盡……
《南渡北歸》讓我從另埋物一個視角看歷史。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傅斯年、梅貽琦、陳寅恪等這些人的名字。如果不讀這本書,我不知道在這些人名字的背後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和厚重的歷史。如果不是讀這本書,我會認為用偉大來形容一個人的人格似乎太矯情。但讀了《南渡北歸》這本書,我知道,用偉大形容這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實在不夠。我甚至為自己以前不清楚這段歷史而深感羞愧!
掩卷長思,感觸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個年代的留學生,沒有一個人想在國外長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沒有人想做這樣的夢。那時的海歸與幾十年後的新生代「海龜」有較大的不同,在當年海歸的夢想里,有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的心願,沒有撈個大官或弄個百萬富翁的追求。心中裝滿的是科學救國、振興民族的理想與抱負。在他們回國後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沒有人會考慮到地域、薪資、職稱的問題。那一代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喚醒了失落的靈魂,這讓我明白了,簡單而執著的人在任何逆境中都有充實的人生,而抵不住誘惑的心靈,終究沒有依託。
《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中有的部分寫得過分實在,怒氣和怨氣都躍然紙上,有點兒像中國的工筆畫,重彩。相比之下楊絳先生寫的《幹校六記》,更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寫意,叫讀者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去體會平淡中的慘痛。
也許是家庭與年齡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更加有感觸,也更想走近那個時代了解那段歷史。
家父郭可信1941年夏考大學時也曾趕上空襲,不過招考的大學和考生都有準備。考試時間過半趕上空襲,試卷有效,否則在警報過後用第二份考題重考,考生也都分配有躲警報的防空洞。家父就是在這隆隆的炸彈聲中考上當時在遵義的浙江大學化工工程。當時的浙大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容納一千多名師生,只好在遵義、湄潭和永興場三處。那時遵義都沒有電燈,更別說是湄潭和永興場了。當時一年級的學生上課住宿都在永興場的江西會館及楚館。二年級學生理、農在山清水秀的湄潭,文、工、師范在歷史名城遵義。黔北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好似遠離戰火的一塊安樂土。加上風景優美,更有名師授業,難怪劍橋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來到湄潭後說浙江大學很像劍橋,有一種田園詩般的鄉土生活和寧靜的學術空氣。
家父1946年夏從浙大化工系畢業後考上公費留學,去瑞典學冶金。九年後,學成歸國。
出國前家父在杭州靈隱寺留影
這三個月的時間,與大時代完全交融在一起,忘卻了自己,也忘記了整個世界。所謂安靜,那是真正安靜的三個月,自己彷彿是一粒穿越時空的浮塵,在那戰亂頻發、炮火紛飛的年代,跟著那一個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穿梭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感受著他們的感受,呼吸著他們的呼吸。情慟難抑之處,淚水長流,不能自已。
我通過《南渡北歸》這本書,走近那個年代,走近父親……讀完已兩月有餘,靈魂似乎還在那段歷史中徘徊,深感與父親同在,不願歸來……
《南渡北歸》讀後感3
正如標題,南渡北歸這本書,因某些原因只是略讀,但依然有不少感觸。從此看出凡劉老推薦的無不是好書,奈何時間緊迫,無法細讀,只能日後慢慢品味。可能很多同學和我一樣,當我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個感想便是這本書好難讀。許多關於大師的瑣事基本上都一一的展現在這本書上。讓人應接不暇,如此繁多的細節鋪天蓋地地捐過來,的確讓人喘不過氣。
但當我略讀完第一本後,又翻過來看到封面上的一行大字「大師遠去,再無大師。」一切卻又似乎明澈了起來。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東西,清華的四大導師,魯迅一派與胡適一派的紛爭,西南聯合大學的出現。無不是這個時代才會出現的事件。這本書總體的時間背景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文中講了許多在這個時期各個大師做的事情以及貢獻,但我發現當作者再講關於大師們的學位時卻鮮有人是真正的「海龜」,許多大師在出國留學時都沒有拿到學位,不是說大師們拿不到,而是大師們根本沒有時間或者那個心思。
很多大師出國留學只是為了知識,學到了知識便又去學其他的,所以很少有人拿得住學位,並不是說大師們半途而廢,只是因為他們想更早的回到祖國加以報效,所以花了更少的時間將國外的知識學到手,僅此而已。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很多人也許不理解,不是還有句話嗎?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人比一代人強,怎麼會沒有大師呢?其實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所謂」大師」是指這個時代特有的人物,他們是必須在這個時代的影響下才會出現的偉大人物,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和平的時代我們也有我們這一代的大師,但是那些大師他們活在過去,給過去的人們乃至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甚至連現在都有它們的影響。誰敢說自己的語文課本上沒有魯迅先生的足跡,誰敢說北大的校園沒有蔡元培老先生,依然會有現在的輝煌?都不可能,他們是那一個時代的大師,是存在於人們心裡的大師,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肆』 《南渡北歸·離別》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南渡北歸·北歸》(岳脊困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A5-04FZhT1Jx_yraHds7Jw
書名:南渡北歸·北歸
作者:岳南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6
頁數:728
內容簡介:
《南渡北歸•北歸(套裝全2冊)》是《南渡北歸》第二部,著重描述了抗戰勝利前後,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的學術追求、思想變化與不同的人生遭際,時間跨度約為抗戰中後期至1948年末,國民政府搶運國寶與「搶救學人」計劃,連同選舉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止。突派戚出地再現了董作賓、李約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櫻羨念梁思永、蔣夢麟、聞一多、劉文典、羅庸、鄭天挺、吳晗等中外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歲月里,顛沛流離,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從不同的角度還原了西南聯大學潮與聞一多被刺案真相,對自由知識分子群體於時代大潮中的分化與演變,做了深入細致的探究,被蓄意掩蓋的歷史隱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作者簡介:
岳南:山東諸城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考古文學協會副會長,台.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著有「考古紀實文學系列作品」十二部,屢獲好評,其《風雪定陵》(合著)入選1996年台灣《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好書。20世紀80年代末,著力對民國,特別是抗戰時期中國自由知識分子思想脈絡、道德精神與學術成就等調查研究,有系列作品問世,其代表作《陳寅恪與傅斯年》入選2008年《光明日報》十大好書,《南渡北歸》獲評《亞洲周刊》2011年十大華文好書之冠。
『伍』 如何評價岳南先生的《南渡北歸》
第一部:南渡,第二部:北歸,第三部:離別。所謂南渡,描寫抗戰發生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敵占區流亡西南的故事;而北歸,則是指他們再回歸中原的故事。第三部:離別,是全書最揪心也是最發人深思的一部。一代大師,七零八落,悲歡離合。
上世紀初,尺森是中國歷史發生劇烈變遷的年代:清朝沒落,終至傾覆,民國初創,卻混亂不堪;袁氏獨裁,軍閥混戰,革命蜂起,國共爭雄,直到之後的八年抗戰,三年內戰。
(5)喜馬拉雅有聲小說南渡北歸之離別擴展閱讀:
《南渡北歸》從另一個視角看歷史用偉大形容這一顆顆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璀璨珍珠,實在不夠。
掩卷長思,感觸最深的是那一代人的信仰。那個年代的留學生,沒有一個人想在國外長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沒有人想做這樣的夢。那時的海歸與幾十年埋爛後的新生代「海龜」有較大的不同,在當年海歸的夢想里,有成就一位學術界大師的心願,沒有撈個大官或弄個百萬富翁的追求。
心中裝滿的是科學救國、振興民族的理想與抱負。在他們回國後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沒有人會考慮到地域、薪資、職稱的問題。那一代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身上的高尚品格喚醒了失落的靈魂。
『陸』 有什麼好聽的有聲小說!要聲音好的,書也不錯的!
唐七作品,月玲瓏的枕上書系列,憶語的華胥引系列,做得都不錯!
匪我思存的《佳期如夢》央廣官方製作,真心精良故事也好!
可以上【喜馬拉雅聽書】很多好資源!
其中我覺得《南渡北歸》很有意義,感受民國那一代遠去的大師情懷!
酷狗新版里的【節目】裡面也有許多有聲資源!
龍井的盜筆就不錯!
其實我是個武俠迷,網上有金庸全集喲!
我最近還在酷狗的【節目】里頭上傳了
自己收藏的艾寶良的【楚留香】真真精彩,很有氛圍!
或者你可以補充一下喜歡的具體類型,如:言情、古風、武俠。。。。
我可以根據經驗繼續為你推薦!
希望能幫到你!
『柒』 《南渡北歸》—— 南渡
《南渡北歸》共分三卷:南渡,北歸,離別。
南渡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做為明清首都,北京是眾多文化人聚集、文物檔案存放之所在。圓孝歷史上的故宮國寶南遷,和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遷,就發生在這個時間。
書中主要描寫當時的文化大師們在國家動盪時各自的境遇和經歷。書中也很客觀地評述了蔣介石對於抗戰的態度。
七七事件爆發,初始,並非全國一心決定抗日。和戰雙方各有主張。歷史也不能假定,當時北平府守軍軍長宋哲元不顧蔣介石多道抗戰命令,而與日軍准備和談,失去了破壞日軍集結的最佳戰機,宋應為抗日史上的第一大罪人。
讀這本書之前,《圍城》書里所寫,也是大學南遷路上發生的事情。心裡一直對於抗戰期間大學一路南下不是很理解,不像故宮國寶南移的理由那麼明顯。讀完《南渡》,各大學的藏書,實驗設備,學術著作都如國寶。
而那個年代是歷史上少有的大師雲集的時代橘侍稿。雖然我一直覺得新文化運動所帶來的後世影響是敝大於益,但也是再新文化中,一批公派留學的海歸成為了影響後世的大師人物,如陳寅恪,梁思成,傅斯年等眾多文化閃耀之星。
似乎很少有人分析過為談物什麼在滿清政府末期,民國初期,中國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國寶級大師人物,之後再無。愚自作聰明想了一二,如果分析這些大師的知識結構不難發現其中的共性:自幼私塾開蒙,飽讀千年的典集詩書;國門開時,留學國外,吸收西方科技思維,又洋為中用,彼時的留學之人,都抱以學成回國之心,無人有移民之念。他們都是在扎實的人文修養基礎上構建出了摩天高樓。而之後,特別是新文化後,新學摒棄千年祖先的基墊,所以只能建出空中樓閣。文化斷層是可怕的。
西方從古希臘起,文明就未斷裂過,現在的英國人能很容易的讀懂幾百年前的學術著作,因為他們的apple還是apple,變化並不大;而我們,拿起古藉閱讀,頭痛的則是文言文的難懂。說中國人每年讀書少,原因能讀的書少,能讀的好書更少。哀哉!
南渡的大師們以文人獨有的方式在動盪中延續中華的文明。以自己的力量支援抗戰。有如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趙忠堯,從英國劍橋大學帶回國的50克鐳,為了避免落在日本人手中,一路南行,書藉家檔全部丟棄,也沒敢把裝鐳的泡菜壇子丟了,最後一路乞討才走到西南聯大的地址,讓人讀來幾近淚目。
同時,雖值軍閥割據,土匪橫行之時,湖南政府主席張治中特別與湖南黑道人馬打了招呼,南渡師生才未遭遇騷擾,民族大義並不是虛談。
抗戰八年,聯大,各研究所,學社為避空襲也幾遷住地,真是沒有能放一張書桌的地方。如果不是戰亂,這些大師一定能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留下更多的著作。可惡的小日本!
不過書里也提及各學者間的文人相輕的幫派。雖不如火拚之激烈,卻也是明裡暗裡有人才之爭,經費之爭,這山要壓過那山的互不服氣。
最近有聽到葉曼老師解釋「相濡以沫與相忘於江湖」的故事,《南渡》最後一段,為陳寅恪錯過了去李庄,與傅斯年的史語所錯過,如滾滾長江中遊走的魚,在匯入大海時,分道揚鑣,相忘於江湖。
葉老師的故事是,魚在被魚網捉住時,為了不讓彼此乾死,會吐沫,這叫濡沫;而在江湖中,無事時,各自遊走,相忘於江湖。而後者,各自安好。
因為各自安好才會相忘於江湖。
『捌』 《南渡北歸:南渡》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南渡北歸:南渡》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eQBKkOaejuXTzOp1dMmXLg
《南渡北歸:南渡》
簡介:
描述了抗戰爆發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占區流亡西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