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小说有声音
⑴ 作为“天下第一清官”的于成龙,为何几乎被人所忘记
没有宣传,没有宣传于成龙的事迹,也没有影视作品以及戏曲作品深入人心的,向广大老百姓推广,就算是再大的清官,也只是喜欢历史的人,而且还得是研究清史的人才知道,清代有这样一位天下第一清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检索,而不是在通过学习得到的,于成龙作为清朝的贫苦读书人,参加科考中了举人混入官场,一辈子明镜高悬,两袖清风,但就是没人知道这个人的事迹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大吗?
既然都有了抗拒,当然就不会被人所铭记,我觉得有关方面有关部门真的应该大力弘扬一下这些历史的天下第一清官,要形成一个圈层,要形成一种风气,要形成一种范围,有了这种圈层,有个这种风气,有个这种范围,人们才会永远铭记这位历史上大清朝的天下第一情,于成龙,事迹不被人铭记,人自然会被别人忘记。
⑵ 于成龙智破盗窃案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于成龙破案】译文
巡抚官于成龙到江苏高邮检查公务。途中恰好碰上豪绅家准备嫁女儿,(但在女儿出嫁前夕)丰厚的嫁妆夜里却被盗贼挖穿墙壁给偷光了。刺史无法破案(于是这件案子转由巡抚办理)。于公命令把所有城门都关上,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与此同时)他派公差守门,严格搜查进出的人所携带的行李。又出告示通知全城人都回家去,等候第二天全城大搜查,一定要找到赃物所在的地方。于公暗中嘱咐公差说,看见再三出入城门的人,就抓起来。刚过中午,公差就发现了两个人。他们除了身上的衣服,并未带行李。于公说:“他们就是真强盗。”这两个人诡辩不承认。于公下令解开他们的衣服搜查。只见长袍里面还穿着两套女衣,都是那女子嫁妆中的东西。原来,盗贼害怕第二天全城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但赃物太多难以带出,所以暗中穿着多次出城。
他在当县令时,有一次到邻县去办事。大清早经过城外,看见两个人用床抬着一位病人,病人身上盖着大被子;枕头上露出病人头发,头发上插着一只凤头钗,病人侧卧在床上。有三四个壮汉子夹在两边紧跟着走,不时轮番用手塞被子,压在病人的身子底下,好像怕被风吹了。一会儿,他们放下病人在路边休息,又换两个人抬。于公走过去后,派随从转回去问他们,他们说是妹妹病危,要送她回丈夫家去。于公走了两三里路,又派随从回去,查看他们进了哪个村子。随从暗中跟着他们,到一个村子,有两个男人出来迎接。随从回来告诉了于公。于公到县里,问这县的县令:“贵县城中有没有出盗劫案?”县令说:“没有。”当时对地方官的政绩考查得很严,上下各级官员都忌讳出现盗劫案,即使有被盗贼抢劫甚至杀害的,也隐瞒不报。于公到客馆住下,吩咐家人仔细查访,果然打听到有强盗闯入一富豪家中,并将其烧死。于公把死者的儿子叫来问情况,他却坚持不承认有这事。于公说:“我已经替你们县把大强盗抓来了,并无别的意思。”死者的儿子这才叩头痛哭,请求为他的父亲报仇雪恨。于公于是连夜去见县令,县令派了强健的差役四更天出城,一直到那村中,捉了八个强盗,经过审查都认了罪。盘问那病妇是何人,强盗供认:“作案那夜都在妓院里,所以与妓女合谋,把金银放在床上,叫她抱着,抬到窝藏赃物的地方才瓜分。”大家都佩服于公神明。有人问他怎么识破这案子的,于公说:“这很容易识破,只是人们不留心罢了。哪里有年轻妇女躺在床上,而让别人把手伸进被子里去的道理?而且,他们不断换人抬着走,一定很沉重。床两边的人交手保护,就明白里面一定藏有贵重东西了。如果真的是病妇病重抬回家,一定会有妇女出门迎接,但出来接的却是男人,又没有问一句病情,因此我判断这伙人就是强盗。”
⑶ 于成龙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于成龙是清朝名臣、两江总督。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赐谥“清端”。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